智能问答 无障碍阅读 繁體版/英文版 长者模式
全站导航 网站集群 登录 注册

近期热搜

首页
资讯
市政府
市长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办事 服务
互动
数据
灵动荆州

当前位置: 信息公开> 其他主动公开文件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1-13 08:39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经开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1113

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

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人文的城乡人居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施长江大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对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建设荆楚美丽宜居乡村,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打造中国特色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荆州样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荆州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实现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本规划以《湖北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为引领,以《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遵循,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与生态修复、自然资源、住房保障、交通市政、安全防灾、城市更新、村镇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主要阐述十四五时期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规划背景

(一)开展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央、务院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和美丽乡村,全面提升城乡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人居环境的主要内涵。城乡人居环境是由自然生态环境、人工建设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相互支撑的整体系统。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指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山水田园系统;人工建设环境主要指由居住空间、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构成的城乡聚落;社会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特色、生活方式等。

二、工作基础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品质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荆州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连续两年考核位居市州前列。十大标志性战役初战告捷,码头整治强力推进,非法采砂有效遏制,航道疏浚弃砂综合利用模式在长江全流域推广。污染防治力度空前,能耗双控目标提前完成,获批全国第二批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生态修复深入实施,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长江大保护十大战略性举措快速推进,58个重大事项和3个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正在形成。

一是城乡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深入推进生态修复。以水生境、以绿串景,营造溪、河、湖、岛、堤、埂、塘、渚等典型风貌的第二届园博会成功举办,进一步完善我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功能,被省住建厅誉为展示生态与艺术交融的园林盛宴。扎实开展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和水污染防治,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得奖补资金4亿元,中心城区7个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100%。深入贯彻长江大保护生态理念,对21.5公里长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全力打造荆江画廊,修复长江岸线岸滩生态面积约57.5万亩。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我市中心城区绿地总面积已达3240.22公顷,绿地率33.73%,绿化覆盖率37.01%,五年植树造林230万亩,人居绿色环境明显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11.25绿满荆楚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公用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心城区建成地下综合管廊26.31公里,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比例达到20%。累计新建污水管道531.8千米改造老旧生活污水管道153.9千米。扩建及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厂4座,设计总规模16万吨,其中荆州经开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改造和红光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南、草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即将完成,建成后污水处理规模在2017年基础上提高88%(从18万吨日提升至34万吨日)。全市所有乡镇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建成生活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理设施11座,日处理能力4435吨,在建卫生填埋场2座、在建焚烧发电厂2座。建设人防紧急疏散地域100余万平方米,完成防空警报设备升级,警报统控率、鸣响率、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千吨万人以上农村饮水工程达到120处,规模化集中供水格局已然形成。投资8.21亿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90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5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有了可靠保证。

三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迈入新阶段。全市累计改造棚户区房屋112695套,发放租赁补贴9170户。通过商品房配建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6267套,收缴保障性住房异地建设费7.14亿元。全市新增公积金归集总额185亿元,从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提取上缴地方非税收入共计7.5亿元。

四是文化建设打开新局面。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8个、群艺(文化)馆9个、剧场4个、博物馆4个、体育馆8个。改扩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7个。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统筹整合设置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59个。市村四级公共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全面提档升级。科学构建遗产保护体系。颁布实施《荆州古城保护条例》,开荆州地方性立法先河。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不可移动文物4077处,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国有单位收藏文物藏品144226(件套),文物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五是持续推进村镇建设取得新成效。江陵县秦市乡永和村等4个村被评为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示范村,松滋市洈水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湖北评分第一的成绩获评中国特色小镇称号,洪湖市瞿家湾镇、江陵县三湖农场黄桃小镇成功获评湖北省特色小镇称号石首市桃花山镇等12个乡镇入选全省擦亮小城镇试点乡镇。同时聚焦4类重点对象,五年来,争取农村危房改造中央补助资金40466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0223万元,完成40326户农村危房改造,全市所有乡镇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六是稳步推进古城疏散实现新突破。按照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散存量的原则,优先疏散古城内过于集中的办公、医疗和教育功能,以功能疏散带动人口疏散。市委党校、市中心医院荆北新院二期等外迁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市卫健委等外迁项目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

七是城乡治理走出新路子。探索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共同发力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全市3192个住宅小区,新建小区实现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单位自管、业主自治、公益性服务、街道社区托管等多种形式实现物业管理覆盖。实施污水垃圾治理常态化监管,所有行政村完成村规民约的修订制定,从建章立制层面推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三、存在问题

在肯定十三五期间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发展过程中问题仍然突出,短板仍然明显。

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荆州河流水质总体情况较好,但局部水环境污染仍然存在,河湖水域岸线分区管控有待加强。部分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不均衡、园林绿化品质不高。受制于用地,社区公园和小微绿地缺乏,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有待加强。部分县(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仍处于增绿量阶段,尚未迈向好不好阶段。

交通设施及枢纽体系亟待完善。与省内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对比,仍存在覆盖不广、等级不高、衔接不畅等短板。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仍不均衡,区域对外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城市路网亟待优化,农村交通发展相对滞后,路网韧性不强。城市内部断头路较多,道路网密度不够,支路难以形成微循环。城市人行道、自行车道连续性、完整性、舒适性不够。机动车增长和交通设施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行路难、停车难等问题亟待解决。共享单车等绿色出方式虽然开始普及,但慢行交通的空间依然受到压缩,状况有待改善。

基础设施短板依然明显。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各区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基本依靠上级下达计划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能力十分有限,城建投融资体制机制亟需深化改革。排水防涝设施系统性不足,城市排水系统与城市天然河湖水系的有效衔接性不足,城市内涝问题未能完全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环卫设施发展不平衡,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亟待升级,分类处理体系还不健全,群众分类意识有待增强。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滞后。乡村风貌特色不够鲜明,农房设计和建造品质还需提升。农村厕改质量有差距,未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高。部分山区村庄居民点位于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城乡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建设人才不足,优质人才大量流向国内一、二线城市,特别是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减弱,基层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同时基层事务繁杂,工作难度大,导致人才流动性较大,各项建设工作难以持续稳定开展。城乡管理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资金、用地等要素制约日趋紧张,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智慧赋能有待加强,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任务协同实施不足,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形势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纳入6新目标之一,对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和举措进行了战略谋划。明确提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发展目标,既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需要,是我市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需要,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题。我市将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市域治理提升期,发展环境和要求发生变化。城乡建设从增量发展向存量提质转变,城乡治理从重建轻管建管并重转变,人民需求从有没有好不好转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维育自然生态环境。我市在长江大保护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求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筑牢长江中游生态屏障。

完善城乡基础功能,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优化人工建设环境。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战略定位,要求我们着眼新发展阶段,不断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促进我市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传承荆楚历史文化,塑造美丽城乡风貌,建设全龄友好社会,需要改善社会人文环境。荆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彰显荆楚风采,提升城乡文化魅力。从住有所居转向宜居安居,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文明程度,需要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治理能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需要加快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加文明富裕的乡村、更加安全健康的人居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丽中国、推进乡村振兴和实施长江大保护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荆楚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按照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共同富裕、生态宜居、文明包容、安定和谐的基本思路,实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行动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优化城镇功能品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为抓手,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着力打造城市新引擎、新样板、新名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增进民生福祉是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着眼于解决影响人民生活质量、重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人居环境问题,为城乡群众提供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齐备的服务设施、更便利的生活空间,推动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城乡发展的根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新路,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构建连通的城乡生态绿地系统,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推动生态价值转换,营造新经济消费场景,创造和新增群众就业岗位,推动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传承文脉,彰显特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历史是城市发展的底蕴。坚持文化自信的理念,将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作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主题,保护好前人留下的城乡文化遗产,结合历史传承、乡村振兴、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探索适宜国情的、特色彰显的城乡人文环境营造模式,突出城乡的地域风貌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留存乡土记忆。

开放协调,共同缔造。社会治理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公众参与、共同缔造的理念,坚持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原则,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社会正能量,提升城乡综合治理能力,加快推动政府、社会、群众各方力量同心同向行动,共同缔造开发、协调、科学、精细、智慧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治理模式。

三、总体目标

主动衔接健康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全市城镇化发展战略布局和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为引领,统筹人居环境建设各领域纵向到底、横向融合,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系统改善、促进城乡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城乡联防联控的防灾设施、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并轨发展、打造交融兴盛的城乡自然人文环境。

2025年,全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路径与动力机制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区域发展格局优化调整,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成为全国试点示范和特色经验。

展望2035年,全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协调、统筹、融合的人居环境区域格局,城乡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争创全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区。

四、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指标释义

自然生态环境

1

城市备用水源建设(个)

建设1个以上备用水源地

约束性

备用水源指拥有2个及以上单一水源,不包括同一水源不同取水口,可实现应急供水(供水服务范围与日常供水系统同)

2

海绵城市面积达标率(%)

设区城市建成区40,其他城市建成区30

预期性

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建成区总面积×100%

3

设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

90

预期性

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数/排查发现的黑臭水体总数×100%

4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81.95

90

预期性

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建成区总居住用地面积×100%(5000平方米及以上公园绿地500服务半径测算;20005000平方米预期性的公园绿地按照300服务半径测算。400200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也可以按照300服务半径纳入测算。400平方米下的不纳入评价考核)

5

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

30

预期性

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数/排查发现的黑臭水体总数×100%

6

村庄林木覆盖率(%)

平原村庄20,丘陵村庄40,山区村庄60

预期性

村庄林木垂直投影用地面积/村庄用地总面积×100%

人工建设环境

7

城市建成区道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7.76*

8

约束性

建成区内道路长度/城镇建成区面积

8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10以下

预期性

建成区管网漏水量/建成区供水总量×100%

9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47.5

60

预期性

向污水处理厂排水的城区人口/城区用水总人口×100%

10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

60

70

预期性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量/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总量×100%

11

城市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

100

约束性

建成区内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按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设计、施工并通过竣工验收的建筑面积/新建建筑总面积×100%

12

擦亮小城镇达标比例(%)

100

预期性

达到《湖北省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方案》标准的小城镇数量/湖北省小城镇总数量×100%

1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4

95

约束性

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供水到户(含小区或院子)的农村人口/农村总人口×100%

1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1

40

预期性

农村通过集中式和分散式处理设施处理的生活污水量/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100%

15

建改农村无害化户厕(万户)

32.7

45.6

约束性

农村无害化户厕验收按省农业农村厅所定标准

16

建改农村公厕(座)

1783

2073

预期性

农村公厕建改验收按省农业农村厅所定标准

社会人文环境

17

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

60

预期性

建成区内达到《完成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的居住社区数量/居住社区总数×100%

18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率

20

60

预期性

建成区内累计保护修缮项目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历史文化街区总量×100%

19

省级美丽乡村占全市比例(%)

60

预期性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验收按省农业农村厅所定标准

注:1.的为2019年数据;2.以上所指城市除特别注明以外,均为县以上城市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提质自然生态环境

(一)夯实生态本底,优化区域结构

1.尊重自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对长江大保护的要求,依托荆州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构建一带、八廊、四片的生态安全格局。严格落实岸线的分段保护、管控、修复等要求,依据水域功能区划和岸线功能区划,清理水域水产养殖、优化采砂矿权布局,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荆州市四湖流域河网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修复工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及全市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纪南文旅区长湖流域水综合治理、石首水环境综合治理、松滋小南海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持续做好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空间格局。

2.划定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依法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完善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防护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格式生态保护体系。严格保护河湖湿地、山体、风景名胜区、生态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捕工作,保护长江生态资源。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提高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能力,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推进林相改造和退耕还林,完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建设。

3.蓝绿并行,丰富生态网络

维护城市山、水、城格局的连续完整,严格管控城市观山望水的景观视廊以及重要文化遗产的背景区域,促进城市与山水环境交融渗透。形成一江引领、蓝绿并行、连绿成网、公园缀城的多层次生态网格。

一江引领:依托长江,构建滨江自然生态景观带。

蓝绿并行:以河道、干渠、湖泊、水库、湿地等水生态要素为基底,建设蓝水绿岸,蓝绿并行的生态景观廊道。

连绿成网:依托市域主要交通干道串联,充分建设两侧绿化带及防护林带,突出生态及防护功能;建设连山通水、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绿道体系,衔接区域生态网络、串联城乡生态节点。

公园缀城:以生态源地为基底,构建星罗棋布,类型多样,功能复合的全域公园体系。

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1

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

对湖北省境内的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骨干河道梳理。

2

荆州市四湖流域河网水系连通及生态治理修复工程

对荆州市四湖流域部分,渠道治理、湖泊生态修复,建设生态示范区。

3

荆州市长湖退渔还湿区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修复,退渔还湿,湿地整理。

4

荆州市豉湖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对荆州市豉湖渠流域内15条现状排水渠环境整治。

5

荆州市长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

环保清淤与底质修复,建设生态湿地。

6

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愚公湖退渔还湿工程

基底地形改造,湿地修复。 

7

荆州市四湖流域西干渠江陵段综合治理项目

清淤疏浚、生态护坡、堤防加固、截污管道铺设、防洪带植被等。

8

石首市藕池河康家岗国控断面水质提升工程

红旗渠、前进渠、幸福渠、东西渠。渠内设置立生态治理系统,设置人工湿地。

9

荆州市龙会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建设生态缓冲带、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工程。

10

监利市毛市镇内荆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项目全长13.428公里,生态护岸工程、污染底泥清理工程、截污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

11

松滋市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小南海湖退渔还湿工程(一期)

退渔还湿工程、湖滨带岸线生态修复工程。

12

石首市上津湖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湿地植被人工恢复工程。

13

石首市桃花山镇湖泊连片水环境综合治理

水生植物恢复工程水生动物恢复工程。

14

石首市调弦河流域(大港口闸—小湖口闸)水环境综合治理

沟渠水质提升工程、生态修复工程。

(二)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公园城市

1科学规划,启动建设。对接《荆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荆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确定荆州公园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总体指标、政策、技术、法规体系、

体制机制保障等。尽快开展《荆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2035)》《荆州市公园城市规划(20202035)》等规划研究。

2.统一策划,分步实施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全域综合统筹,尊重自然山水脉络,建设功能复合的环城绿带,包容联通的城市碧道、绿道、通风廊道、慢行步道等。串联社区游园、综合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防护绿地等大型块状绿地,连接居民点、绿色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节点以及文体商业等服务场地和设施,构建公园城市整体脉络。

结合公园城市理念及荆州市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建设如城南公园、学堂郊野公园、白水滩公园、城东公园等一批城市综合性公园。提档升级一批公园绿地,如古城公园、九龙渊公园、蛇入山公园、烈士陵园、芳草园等将历史街区、遗迹、遗存保护与公园绿地建设有机结合,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以口袋公园、拆墙透绿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加强滨水绿道、绿廊建设,形成路网、水网、绿网三网融合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全域碧道、绿道、绿廊体系。如滨江绿道、江汉运河绿道、环长湖绿道。六是打造二个环城超级生态公园。城市内环生态公园圈:引江济汉渠——西环路——沪渝高速——海子湖——王家港渠——荆沙铁路——沿江大道生态公园。城区外环生态屏障:沙港水库——菱角湖——沮漳河——长江——岑河——海子湖——八岭山等山水绿网围合的城市外围生态公园圈。形成城北绿色生态屏障、城南长江防护林带及东西近郊绿色保护空间。打造城区外环生态圈与内环生态圈,为将来的绿廊、绿道成网成片提供载体。

3.小微更新,改造提升统筹城市交通、雨洪管理、景观绿化和商业设施,设置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种植林荫树木,加强道路绿化,建设绿色街道。建设公园绿地15分钟生活圈,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单位、社区、老旧小区绿地,科学复绿、补绿、增绿,提高绿地综合使用效率,营造居民休闲游憩、健身运动、互动交流的共享空间。推广生态屋顶、立体花园、绿化墙体等,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4.模范引领,示范先行结合荆州实际情况打造一处多场景融合的榜样公园,以局部道路为示范,推行道路新模式。打破绿线、道路红线和建筑退让线,街道规划设计和建设一体化。从道路设计向街道设计转变,统筹考虑道路设计和地块建筑退让线范围设计,开放沿街建筑退距空间;从工程设计向景观设计转变,共建共享街道景观与地块景观。促进街道功能从车行为主公交和慢行为主转变,使街道城市承载市民出行的重要公共空间。鼓励公交慢行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优化城市路网组织,逐步完善公交和慢行交通系统,形成人车分流、慢行优先的路网结构和慢行系统。

5城市增绿,景观提质。

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尚未开展创建的县市主动谋划,积极申报,力争实现园林城市全市覆盖。基本实现城市生态和文明建设的双融合。

1)高品质增加城市绿量:增加公园绿地面积600公顷以上。新建公园29个,续建公园9个。新建公园包括城南公园、白水滩公园、盐卡公园、豉湖渠带状公园、学堂洲郊野公园等;续建公园包括临江仙公园、范家渊公园等。口袋公园建设:结合新建、改造道路,旧城区改造建设口袋游园120个以上。

2)高质量建设城市绿道系统:修建市域绿道5条,总长221.13公里。修建城区绿道14条,总长210.32公里。修建社区绿道30条,总长99.63公里。

3)按照标准力争完成700公顷以上的防护绿地。

4)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提升改造,注重社区与街区绿地建设与管理,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墙面、屋顶,高速公路高架桥,人行天桥等立体绿化建设。

5)道路绿化运用四季花城理念,形成一路一花,一路一景道路绿化特色。

公园城市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1

专项规划编制

开展《荆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荆州市公园城市规划》《城市绿道规划》《城市蓝道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

城市绿道建设

修建城市绿道5条,总长221.13公里。

3

城区绿道建设

建设14条绿道,总长约210.32公里。

4

道路绿化建设

完成复兴大道、沿江大道、荆沙大道、荆州大道、园林路、江津路、明珠大道、津乡大道、荆楚大道、关沮大道、曲江路、楚都大道、学苑路、凤凰路等城市道路绿化升级改造。

5

公园建设

新建公园29个,续建公园9个。

6

口袋公园建设

修建或改造街头游园(口袋公园)120个。

7

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

湖北环荆州古城湿地公园中的太湖港、荆襄河、护城河净化水质,疏浚清淤。

8

水体自然岸线

改造

对城区长江及护城河、荆沙河、太湖港、荆襄内河、荆襄外河、西干渠、豉湖渠等,已硬化的岸线采取种植植物方式进行软化处理。

9

城区防护林建设

修建长江沿线防护林、高压走廊防护林带、建设以荆沙铁路、高速路(连接线)、快速路为主的对外交通干道防护绿地。

10

立体绿化建设

在城区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墙面、屋顶,高速公路高架桥,人行天桥等进行立体绿化建设。

(三)多方位齐发力,打造美丽乡村

1.营造山水田园融合的乡村布局

加强乡村规划布局建设。引导集中居住,突出荆风楚韵、水乡特色,严格按照已批规划实施建设,注重保留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以片区带全域,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建设全域美丽乡村。中心城区全域推进,县市区每年推进12条片带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坚持建管并重,形成长效常态化运行管理格局。

加强建筑风貌引导管控因地制宜编制符合本地特色风貌的农村住宅建筑图集和推广应用,设计不少于8种户型不同风格新农房供群众选择。合理布局道路、公共活动空间、重要景观节点等,避免兵营式排房,避免道路、河道一味拉直取齐,避免河道渠化。

2.持续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建设乡村游园绿地,对乡村道路、河渠、堤坡进行绿化,开展房前屋后庭院绿化,见缝插绿,统筹农田林网整体建设。到2025年,全市100%的村庄开展绿色示范乡村建设,90%以上村庄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通过5年的建设,实现村庄绿化达标全覆盖。建设国家森林村庄50个。

实施水系连通、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工程,改善修复河湖水质。根据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央环保督察问题反馈,综合考察农村发展、水环境质量状况,选择资金量较小、易于实施的项目先启动。如长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洪湖市2020年小微水体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洪湖生态治理工程、石首市大垸镇黄金渠水生态修复项目等。

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统筹农村小微水体治理,将河湖长制全面延伸到村级,全面明确农村小微水体的村级河湖长,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建立销号台账。

3.增加农业生产空间的生态价值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进一步推进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范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污口设置,在水产养殖主产区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到2025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稳定在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作物秸秆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推动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打造荆州农业优秀品牌。发展林下经济、康养休闲、家庭周末旅游等特色生态产品。

(四)优化生态载体,提升服务功能

1.优化生态经济空间载体

立足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构建富有荆州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深入实施旅游行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构建一核引领、一线串珠文化旅游空间格局,打造全国新兴旅游目的地、长江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推动文旅产业跨越发展。

实施国家等级景区创建行动,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运营,打造一批高质量旅游景区。规划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沙市城市商务休闲旅游区、松滋洈水康养休闲旅游区、洪湖市滨湖度假旅游区和石首市湿地生态旅游区等六大旅游核心区,作为全市旅游形象展示窗口。支持荆州区、纪南文旅区、松滋市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多元化提升服务功能

构建健全的交通支持体系。加快推进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级公路、内河(湖)码头等建设,改善城市通达性;加快推进旅游公路、景区快速通道、文旅绿道、旅游客运专线、交通枢纽站点等,改善景区进入性。实现城景通”“景景通快旅慢游交通新格局,完善旅游慢行系统及标识系统建设,构建全域风景廊道的交通格局,服务不同类型的需求。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支撑体系针对人口结构和需求变化细分服务市场,完善餐饮购物、运动康体、文艺展演、养老养生、会议会展、修学研习、亲子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3.创新型绿色空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绿地、林荫步道、滨水廊道、儿童游憩,而是将城市街巷、人文胜景、产业社区、乡村田野、高品质的户外公共休闲场所都称之为公园。依托公园绿地容纳城市多元生活,打造品质消费和大众创新的应用场景。提升公园绿地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强化公园绿地服务居民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文化教育、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增强公园绿地的复合性和连通性,强化同周边多元城市功能的链接和融合,通过公园公园推进生态价值与品质消费业态、大众创新载体的互动互促,营造可进入、可消费、可创业的新型绿色空间。

二、提升人工建设环境

(一)统筹区域人居环境建设

1.强化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人居环境协同发展立足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格局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主动融入宜荆荆都市圈,打造五区五中心,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结合荆州发展实际,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确定差异化发展定位,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长点。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体系协同合作、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外开放合作携手共赢,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统筹县域城乡生活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供给均衡,均衡布局城乡教育、广播电视、医疗卫生、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形成以县域统筹、县乡村功能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县城基本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2统筹市域住房与公积金联动发展

统筹住房市场协同发展。坚持房住不炒理念,建立符合市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稳定房地产市场,建立和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租赁住房市场,加大对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支持力度,多渠道满足群众住房需求。规范发展房产中介服务,不断提升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完善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增强房地产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供应结构基本合理,房价基本稳定,努力实现城镇居民住有所居,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制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房地产信息平台、信息发布制度、风险隔离和阻断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住房租赁平台,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制定引进人才租房、购房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行业自律,建立新型和谐政商关系。

联动住房公积金跨区域发展。加快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障的区域衔接,提升住房公积金服务效能,部分高频业务实现全天候零接触、零资料、零审批办结,落实跨省通办要求,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作用,实现账随人走、钱随账走。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城市群、都市圈内公积金政策协同、数据联通、业务通办和违规行为联合惩戒。

3.统筹市域重大设施共建共享

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区镇共建共享。强化智慧城市建设支撑,科学布局智慧管线廊道。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划分污水系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适度集中。合理布局重大燃气设施,借助国网、省网天然气干线,串联大区域内的天然气设施,确保天然气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营。

统筹市域交通设施布局。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为骨干,优化完善襄荆宜、随岳为南北方向和沪汉蓉、沪汉渝、杭瑞为东西方向的两纵两横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联通长江黄金水道、汉江、洞庭湖水系的航运交通圈,加强各类运输方式衔接,形成至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等重要区域的6小时高铁交通圈,与武汉、宜昌、襄阳、岳阳、常德等城市12小时高铁、高速公路交通圈。

构建双字型区域交通轴线,融入交通大格局。字型区域交通主轴主要包括沪汉蓉走廊、荆荆常走廊、荆荆岳走廊;字型区域交通次轴包括沿江走廊、随岳走廊、武贵走廊,推动区域交通设施共建共享。

(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明确荆州都市区空间结构。明确荆州都市区的范围包括荆州市区(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江陵县、松滋市的所有行政辖区范围,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依托主要交通廊道,强化都市区内部的辐射带动,聚集城市服务能级和核心功能提升,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有序推动中心城区跨江联动,形成一江两岸、一核三极、一环八射的都市区一体化空间格局。

立足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整体布局、精准定位,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着力打造城市新引擎、新样板、新名片。中心城区推进110重点功能片区建设:1为实施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综合项目;10为荆州市大学城项目、古城小样板项目、城市新客厅、关沮新城、白水滩湿地新城、长江城市展台(章华台太师渊文旅融合区)项目、荆州经开区综合保税区、荆开新城项目、荆楚文物和非遗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廊道片区项目、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

合理确定建筑管控要求。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加强对山边水边、历史街区和文保单位周边的建筑高度、体量等管控,限制新建超高层或超大体量建筑。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大公共开敞空间挖潜供给力度。合理控制各类历史风貌保护地段的住宅建筑密度。

2.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实现高度幸福感,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发展面向未来的服务全生命周期、全口径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区围绕园博园打造博览中心,结合城市中轴重点建设文化馆、艺术中心、科技馆、活动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医疗服务。建设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配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市养老资源,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居住社区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白水滩片区的全民健身中心,包括健身竞赛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体育场、运动员训练基地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与覆盖性,增强城市宜居度。

城市公共服务项目表

医疗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

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荆州市中心医院荆北院区二期)建设项目,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建设项目,国家级医学考试荆州中心(荆州市卫生应急物资仓储中心)建设项目,荆州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二期,荆州市传染病(胸科)医院传染病专科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项目,荆州市中心血站新建业务大楼建设项目,荆州高新区综合医院项目,中德友好医院建设项目,荆州市荆州区人民医院迁建提升项目,江陵县人民医院传染病楼、内科楼、总务后勤楼建设项目,公安县人民医院传染病诊疗中心建设项目,荆州(江南新区)人民医院新建项目,松滋市妇幼保健院(金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石首市人民医院第二期建设项目,监利市中医医院传染病大楼新建工程,洪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荆州市中医药研究所建设项目,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二期建设项目,监利市幼保健院新建项目,洪湖市中医医院风湿病大楼项目,公安县中医医院新建门诊综合楼项目。

荆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升级改造工程(失智失能老人养护中心)

新建床位1500张,改造床位500张,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

荆州市中心医院荆北院区(二期)建设项目

占地170亩,总建筑面积295000平方米,其中地上200000平方米,地下95000平方米。

荆州市肿瘤医院搬迁建设

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

荆州高新区医养中心建设项目

规划建设用地18.1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03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分为综合医院和康养中心两大部分。其中,综合医院包括门诊大楼、医技楼、住院楼、感染楼、办公及科研楼、血站、疾控中心、后勤楼和地下室;康养中心包括康复中心大楼、康复疗养中心、康体活动中心、养老公寓及养老社区。

荆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

荆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占地面积80000.00 平方米(合120亩),建筑拟总占地面积为209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182.00平方米。

荆州市城市文化中心

项目位于荆州市沙北新区城市中轴线,占地面积19070平方米(28.6亩)。主要建设核心功能为两馆一厅,即:城市展览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和多功能演艺厅,总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并配套室外活动广场、生态停车场、人防工程及绿化工程等。

3.完善街区发展方式

保护和利用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5处,分别为:三义街——得胜街历史文化街区、南纪门历史文化街区、胜利街西段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崇文街历史文化街区和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核心保护范围内应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促进风貌街区、重要交通节点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周边地块一体化设计,优化步行环境,构建立体多元、布局均衡、便捷可达、富有活力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体系。

完善创新空间的发展优化市域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以建设荆州科创大走廊、石油科技城、荆州高新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创新中心为引领,搭建完善技术转化、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科创服务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市域各县市多种创新资源建设。建设湖北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小胡鸭酱卤食品产业研究院、荆州湿地农业高科技研究院、江汉平原中医药研发推广中心、荆州文化遗产及文旅产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结合城市更新和工业用地转型,推进创业服务、孵化器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结合历史文化城区、工业遗产、景区的活化利用,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园区等创新空间。

1

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综合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打通护城河南路(郢都路至工民路)、楚天路(荆州大道至聚贤路)、冬梅路(春兰路西侧150米处至秋菊路)、秋菊路(灵均路至楚天路)、河滨路(太岳路至雷家垱)、新风一路(荆江大道至新风五路)、新风二路(荆江大道至新风五路)7条断头路;绿谷路(津乡大道至复兴大道)、荆江大道(廖子河路—红星路)、太岳路(荆江大道至河滨路)3条道路雨污分流及道路刷黑;津乡大道(绿谷路至二广高速)道路及排水工程、凤翔路道路景观提升及通用航空专用道工程、北京东路(三湾路至燎原路)管道工程及月堤路增设节制闸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2

大学城片区

片区位于江汉运河以东,荆江大道以南,南湖路以西,护城河南路和复兴大道以南,规划总用地面积24.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5.16平方公里,北至学苑路,西至西环路,南至荆江大道,东至南湖路围合区域。拟以打造“长江中游高教新支点、区域中心科创动力源”为发展目标,带动城南片区与高校协同发展,成为高教、科研、创意、休闲、宜居融合发展的综合型活力新城区。片区内新(改)建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科技学院、荆州理工学院、大学城科创园等项目,核心区(含学苑路以北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主要路网为:五横十纵两通道(五横为:荆江大道、曲江路、学苑路、凤凰路、护城河南路。十纵为:南湖路、新风一路、新风二路、屈原南路、御河路、工民路、郢都路、学府路、寅武路、西环路。二通道为:太岳路、武德路。)

3

古城小样板片区

包含古城文博核心区、九老仙都夜游经济街区、南纪门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历史文化博览园4个区域。

4

城市新客厅

主要功能及业态:城市金融服务中心(包括金融中心、四新经济、商务办公、企业总部等)。

5

白水滩湿地新城

项目建设内容为河道环境整治、湿地生态修复、生态廊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功能及业态:生态修复、商务旅游、中职教育。

6

关沮新城

主要功能及业态:四新经济、文化娱乐、品质居住、都市工业。

7

长江城市展台

主要功能及业态:主要分为现代食品(工业2.0)、临空物流、服务配套区等三大功能分区。

8

荆州综合保税区项目

荆州综合保税区项目总用地面积1.6261平方公里,位于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滩桥镇宝莲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保税物流区、口岸物流区、通关作业区、展示交易区、综合服务区、停车区和加工区。主要效益:有利于荆州市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的档次和水平,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国际新兴产业等大型项目到荆州投资,促进荆州外贸产业优化升级。

9

荆开新城重点片区

荆开新城重点片区位于豉湖路以东、豉湖渠南路以南,地方铁路线以西,荆沙大道(西干渠)以北,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复兴大道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为复兴大道以北约5.25平方公里区域,主要定位为城市会展、总部经济、新型产业、商务酒店、高端社区、产教融合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发展区,南片区为复兴大道以南约4.84平方公里区域,主要通过退二进三、城市更新,将该区域打造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活社区。

10

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片区建设项目

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片区选址位于港北渠以东、新318国道以南、江汉运河以西、港中渠以北。该片区是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型、一站式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是农产品交易与加工仓储配送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包含农产品批发交易、冷链仓储、加工与配送等业态。

11

荆楚文物和非遗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廊道片区

片区位于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武王大道两侧,总规划面积53.17平方公里,拟打造为荆楚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核心区、荆楚文物和非遗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主阵地。片区内主要包含12个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分别为郢城文化园、鸡公山遗址公园、楚肆水街、楚王城、楚纪南故城遗址公园、楚文化博物院、园博园、海湖半岛CBD、荆楚国际会议中心、楚都生态园、荆楚非遗工匠小镇、文旅创意坊。

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按照整体规划、成片推进、分批实施、综合整治的原则,对荆州市中心城区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以改善小区居住条件为主要目的,完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推进街区微改造微更新。加强老街巷、老厂房、老院子整治改造利用,加强老建筑活化利用,加强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的环境整治和建设,对荆州古城区及沙市老城区中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不大,但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用地效率低、人居环境差的地区,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功能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打造功能完善的交通体系。

完善中心城区对外交通体系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图

空:民用机场1座:荆州沙市机场已于2021130日正式通航,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首个开航投运的民用运输机场,是全国第242个民用运输机场,规划为4C级机场,辐射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平原地区近3000万人口,对提升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平原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截20223月,荆州沙市机场已开通12条航线、通达17个城市。荆州机场在各方支持努力下发展迅猛,客流增速超预期估计,目前已启动改扩建事宜。

规划通用机场:按照十四五规划,我市将构建一民九通机场布局,中心城区将加快推进荆州沙市机场通用功能项目及文旅区通用机场建设,争取早日通航。

铁路:规划形成一横两纵铁路线网布局,即:沪汉蓉铁路、荆荆岳铁路、浩吉铁路。其中,沪汉蓉铁路、浩吉铁路已建成运营,荆荆岳铁路中荆门至荆州段已进入建设阶段。沪汉蓉铁路、荆荆岳铁路均为高速铁路,争取浩吉铁路增设客运功能,铁路将形成东西、南北双向客运通道,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规划形成一主两辅铁路客运枢纽:一主为荆州站;两辅为荆州西站、荆州东站。

疏港铁路以荆沙铁路为依托,打造盐卡港、木沉渊港铁路专用线,打造荆州多式联运示范样板。

公路:规划形成高速一环:由沙公高速、沪渝高速、二广高速绕城段、武松高速江陵至松滋段组成,对沪渝高速将进行改造扩容,形成高效通畅的环线高速公路,增强中心城区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大大减轻过境交通的压力。

高速出入口:完成沪渝高速锣场互通、小北门互通的改建工程;新增二广绕城高速3个出入口:分布位于八岭山镇、高新区、弥市镇。

规划形成一级公路一环:对G318S428等国道及重要省道改造升级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并绕城通行,加快荆江大道建设步伐,与已建的荆监一级路一同形成中心城区一级公路环线,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水运:荆州规划形成两江两河干线航道网,中心城区坐拥两江:由长江、江汉运河组成的内联外通、运转高效的航运网络体系。

荆州市构建形成一港九区港口布局,其中,市辖区有2个港区:荆州港区、盐卡港区。

客运枢纽场站:荆州中心城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形成6个客运枢纽站场,其中,枢纽客运站4个,荆州郢城客运枢纽站、荆州沙市机场换乘中心、荆荆铁路南延高新区站公铁换乘站和荆州东站客运枢纽站,一般站2个,沙市长途汽车客运站和荆州经开区客运站。

形成一批集高速铁路、民用航空与长途客运、公交和出租车换乘功能于一体的零换乘综合客运枢纽,提高客运转换效率。

货运枢纽场站荆州中心城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形成8个物流园区,鑫捷物流园、荆岳综合物流园、荆州港盐卡综合物流园、荆州经开区货运中心、荆襄物流配送中心、荆州农产品物流园、华中(荆州)综合物流园、荆州综合保税区物流园,是荆州市物流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

中心城区道路规划建设紧紧围绕中心城区1+10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推进,重点打造大学城、城市新客厅、古城小样板等三个重点片区的交通路网。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城市道路等级结构。

快速路:中心城区打造两横三纵快速路网。以复兴大道、太岳快速路(即二广城区段)等为骨架,打造都市区核心区的快速路体系网。

序号

快速路

建设情况

横一

复兴大道

已建,西延段需新建

横二

木沉渊路

改造升级+新建

纵一

站前大道(荆州西站)

需新建

纵二

太岳快速路

改造升级

纵三

上海大道

改造升级

主干路:以复兴大道、高阳大道、荆沙大道、武王大道、东方大道、上海大道等主要道路,打造成五横八纵交通性主干路路网布局和十七横二十三纵的生活性主干路路网格局。

主干路网图

五横八纵交通性主干路路网表

序号

交通性主干路名称

起终点

五横

横一

高阳大道

滨河大道豉湖路

横二

塔桥路+关沮大道

荆沙大道上海大道

横二

荆沙大道

庄王大道凌云大道

横四

荆李路+学苑路

站前大道武德路

横五

荆江大道

滨河大道木沉渊路

八纵

纵一

滨河大道

荆江大道高阳大道

纵二

西环路

荆江大道复兴大道

纵三

荆州大道

庄王大道高阳大道

纵四

武王大道

荆沙大道G318

纵五

武德路

学苑路高阳大道

纵六

红门路

荆江大道高阳大道

纵七

豉湖路

荆沙大道高阳大道

纵八

东方大道

木沉渊路318国道

十七横二十三纵生活性主干路路网表

序号

道路名称

起终点

终点

横向

1

发展大道

拍马东路

郢西路

2

凤鸣大道+白果路

荆州大道

东方大道

3

荆秘路

站前大道

西门桥

4

荆中路+屈原路+荆南路

西门桥

东环路

5

农高大道+凤凰路

G207

郢都路

6

高沙路

武汉大道

金松路

7

田湖路

岳桥路

青藜路

8

西湖路+豉湖渠路

长湖大道

上海大道

9

渔湖大道

王家港路

岑观路

10

创业大道

上海大道

岑观路

11

亿钧路

豉湖路

深圳大道

12

津乡大道

绿谷路

豉湖路

13

明珠大道+沙岑路

太岳路

新丰路

14

江津路+民主街

东环路

新丰路

15

北京路+北京东路

武德路

凌云大道

16

木沉渊港路

荆江大道

上海大道

17

凤翔路

空港西路

空港东路

纵向

1

武汉大道

高科路

G207

2

太湖大道

G318

荆江大道

3

新港大道

复兴大道

荆江大道

4

九阳大道

滨河大道

荆江大道

5

拍马东路

发展大道

复兴大道

6

郢都路

凤凰路

荆江大道

7

人民路

发展大道

荆中路

8

东环路+刘家台路

凤鸣大道

学苑路

9

武德路北延线

武德路

涉江路

10

岳桥路

凤鸣大道

荆沙大道

11

长湖大道

西湖路

G318

12

塔桥路

荆沙大道

北京路

13

园林路

白果路

北京路

14

玉石碑路

白果路

马蹄路

15

红星路+青藜路

白果路

荆江大堤

16

三湾路

豉湖渠路

荆江大道

17

燎原路

沙岑路

荆江大道

18

月堤路

豉湖渠路

荆江大道

19

王家湾路+跃进路

白果路

北京东路

20

洪塘路

北京东路

木沉渊路

21

深圳大道

锣场路

木沉渊路

22

新丰路

复兴大道

S322

23

空港西路

荆沙大道

规划道路

次干路:次干路作为集散道路,主要为主干路与支路的转换以及城市内中、短距离的地方性活动组织服务。次干路既汇集支路的交通,又同时疏解来自主干路的出入交通,兼有的功能。规划对现状次干路加以整饬,增加次干路规模,形成贯通的方格网道路系统。

支路:支路作为到达性道路,是进出街坊、居住区和承担短距离交通的主要道路,多与出行的起点和终点直接相连。规划打通断头路,加密支路路网,构建窄马路、密路网的微循环路网体系。

中心城区骨架路网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功能

1

复兴大道西延线

组成中心城区快速路体系

2

太岳路改造升级

3

上海大道改造升级

4

东方大道南延线

连接荆州经开区与江陵绿色能化产业园区

5

荆江大道全线拉通

形成中心城区南侧东西向通道连接大学城、中心城区与荆州经开区

6

荆沙大道东延至凌云大道

连接中心城区与空港区

7

长湖大道

连接中心城区、关沮与文旅区

8

高阳大道东延至新G318

连接文旅区与荆州经开区

9

凤鸣大道东延与关沮白果路连接并向东延伸至上海大道

中心城区重要的东西向通道

连接荆北、关沮与荆州经开区

10

关沮大道东延至东方大道

连接中心城区、关沮与荆州经开区

11

明珠大道东延至豉湖路

连接沙北与荆州经开区

12

红门路北延至高阳大道

连接中心城区、关沮与文旅区

13

豉湖路北延至高阳大道

连接中心城区、关沮与文旅区

14

三湾路北延至豉湖渠

提升完善其南北主干路功能

15

月堤路北延

提升完善其南北主干路功能

16

王家港路全线拉通

提升完善其南北主干路功能

17

北京路东延至凌云大道

连接中心城区、荆州经开区与空港区

18

江津路东延至沙岑路

连接中心城区、荆州经开区

19

凤翔路改造升级

提升机场站前道路交通及景观功能

20

武王大道南延线

提升完善其南北主干路功能

21

武德路改造升级

提升完善其南北主干路功能

22

西环路改造升级

打造古城西侧重要的旅游通道

23

学苑路改造升级

提升完善其东西主干路功能

24

凤凰路改造升级

提升完善其东西主干路功能

中心城区市级主要道路项目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概况

建设

性质

1

城市断头路打包工程

包括太岳东路(塔桥路至育才路)、工民路(学苑路至曲江路)等断头路

改造

2

青藜路(田湖路至复兴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3057米,红线宽45米。

新建

3

长港路(塔桥路三湾路)

长度:5321米,红线宽:20米。

改造

4

东环路(东门至北京路)交通优化工程

含地下车库出入口处道路拓宽;与北京西路、东环路交叉口交通改善

改造

5

红门南路(北京路至胜利街)道路排水改造

长度:450米,红线宽:30米。

改造

6

德馨路(江津路至首辅路)道路排水改造

长度:594米,红线宽:25米。

改造

7

太岳东路(太岳路至河滨路)道路排水改造

长度:615米,红线宽:30米。

改造

8

南湖路(太岳路白云路)道路排水改造

长度:1100米,红线宽:30米

改造

9

红光路(江津路至荆江大道)道路排水改造

长度:1375米,红线宽:30米。

改造

10

滨湖路(工农路至江汉北路)道路排水改造

长度:1074米,红线宽:15米。

改造

11

津乡大道(绿谷路至二广高速)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400米,红线宽40米。

新建

12

津乡大道(绿谷路至武王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200米,红线宽25米,含太湖港及荆襄外河桥各一座。

新建

13

九阳大道北段(复兴大道至少康路)

长度:650米,红线宽:40米。

新建

14

曲江路(西环南湖路)

长度:5448米,红线宽:18米。

新建

15

屈原南路(新风五路至荆江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400米,红线宽35米。

新建

16

屈原南路(新风五路至护城河南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947米,红线宽35米。

改造

17

护城河南路

长度:500米,红线宽15米

新建

18

同心路(复兴大道至明珠大道)道路排水工程

长度:1530米,红线宽:20米,城市次干路。

新建

19

工农路(江津路至荆沙大道)道路排水改造

长度:1255米,红线宽:20米。

改造

20

绿谷路(景明观路至荆沙大道)道路排水工程

长度:500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21

绿谷路(荆沙大道至复兴大道)道路排水工程

长度:1290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22

沙市至荆州机场一级公路(沙市段)市政配套工程

长度:6832米,红线宽:60米,续建

续建

23

明珠大道(荆州中互通至老G318)道路排水工程

长度:438米,红线宽:40米。

续建

沙市区道路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概况

建设性质

1

荆江小路建设

道路长0.16公里,红线宽度10米

改造

2

众兴路(红星路光明路)建设

道路长0.26公里,红线宽度15米

改造

3

光明路(众兴路—航空路)建设

道路长0.34公里,红线宽度14米

改造

4

奥林东路建设

道路长0.35公里,红线宽度14米

改造

5

柳垸二路建设

道路长0.37公里,红线宽度20米

改造

6

玉桥路(豉湖路三湾路)道路黑化提档升级项目

道路长1.19公里,红线宽度25米

改造

7

南湖小路(南湖路—金龙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41公里,红线宽度10米

改造

8

望塔路(南湖路—沿江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41公里,红线宽度10米

改造

9

中山路(便西路—大湾)道路黑化提档升级项目

道路长度0.9公里,红线宽度20米

改造

10

北三小通道(北京路—塔桥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27公里,红线宽度12米

改造

11

通衢路(沿江路—解放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28公里,红线宽度9米

改造

12

便河西路(北京路沿江大道)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56公里,红线宽度26米

改造

13

便河东路(北京路沿江大道)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56公里,红线宽度16米

改造

14

晴川路(江津路滨湖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34公里,红线宽度20米

改造

15

白庙小路(照渠路白庙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28公里,红线宽度9米

改造

16

老航空路(江津路长港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37公里,红线宽度12米

改造

17

跃进路(红星路—柳垸二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7公里,红线宽度20米

改造

18

肉联路(北京路至杨林堤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44公里,红线宽度14米

改造

19

柳垸一路(北京路—跃进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34公里,红线宽度20米

改造

20

朝阳路(北京路杨林堤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32公里,红线宽度12米

改造

21

京锅路(北京路玉桥路)改造工程

道路长度0.1公里,红线宽度12米

改造

22

文体路(江汉北路红星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道路长1460米,宽18米,城市支路

新建

23

沙棉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道路长514米,红线宽度15米

改造

24

马蹄港路(荆沙大道文体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道路长670米,宽20米,城市支路

新建

25

杨泗路(津乡大道复兴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道路长650米,宽20米,城市支路

新建

26

金龙一号路(金龙路南湖路)

道路长385米,宽15米,城市支路

改造

荆州区道路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概况

建设性质

1

环城北路(得胜桥至西环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900米,红线宽:20米

新建

2

环城西绿道(太湖港至四机路)

长度:1400米,红线宽:6米

新建

3

人民路(荆北路至内环南路)道路黑化提档升级项目

长度:1100米,红线宽:20米

改造

4

金九龙巷(御园巷至学苑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410米,红线宽:15米

改造

5

凤台路(御园巷至学苑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682米,红线宽:30米

续建

6

御园巷(凤台路至九龙渊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300米,红线宽:15米

续建

7

御园路(凤台路至九龙渊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596米,红线宽:20米

续建

8

民享路(郢都路至工民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745米,红线宽:15米

续建

9

民乐路(郢都路至郢都东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370米,红线宽:15米。

续建

10

郢都东路(学苑路至曲江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400米,红线宽:30米

改造

11

5号路南段(曲江路至荆江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450米,红线宽:30米

续建

12

工民路北段(学苑路至护城河南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254米,红线宽:30米

改造

13

工民路南段(曲江路至荆江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470米,红线宽:30米

续建

14

学府路(学苑路至荆江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807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15

曲江路(工民路至学府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300米,红线宽:45米

续建

16

农科路(荆江大道至曲江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720米,红线宽:20米

新建

17

金龙一号路(南湖路至金龙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365米,红线宽:18米

新建

18

市场路(工民路至御景路)改造工程

长度:800米,红线宽:7米

改造

19

草郊路(景明观路至荆沙大道)改造工程

长度:700米,红线宽:8米

改造

20

花卉路(新港东路至新港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352米,红线宽:20米

新建

21

七星堰路(滨河大道至新港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500米,红线宽:20米

新建

22

绛帐路(荆州大道至聚贤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512米,红线宽:25米

新建

23

红莲路(荆州大道至秋菊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212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24

拍马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东段约1700米,南段约560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25

演武路(学苑路至荆江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新建道路及排水工程,长度:800米,红线宽:15米

新建

26

演武路(四机厂路至学苑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新建道路及排水工程,长度:1250米,红线宽:15米

新建

27

学府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400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28

城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道路及排水工程包括:花卉路、七星堰路、滨河大道

新建

29

城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道路及排水工程包括天鑫路、新北路(东段)、郢西路、发展大道、五台东路、新北路(西段)、荆安渠、纪南渠、新生路、拍马东路、太晖西路、新港大道、少康路(结义路至荆州大道)、延庆路、延庆东路、荆安东路、灵均路、荆安路、得胜渠、结义路、家居路、太晖路、少康路(九阳大道至荆马路)、楚雄路、郢台路、兰台西路、五台西路、太安路、结义东路、马西路、三花路、新二路、义西路、三八渠

新建

荆州经开区道路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概况

建设

性质

1

豉湖渠南路(东方大道至上海大道)

长度:2500米,红线宽:40米

改造

2

豉湖渠南路(豉湖路东方大道)

长度:3000米,红线宽:40米

新建

3

沙岑路(三板桥荆州东站)

长度:10600米,红线宽:40米

改造

4

新桥大道(观寺村至韩家村)

长度:11200米,红线宽:40米

新建

5

观南大道(荆江大道至沙洪路)

长度:7450米,红线宽:40米

新建

6

黄桥路(观南大道至闸北路)

长度:2500米,红线宽:36米

新建

7

马家岗路(闸北路至沙洪路)

长度:5300米,红线宽:36米

新建

8

上海大道南延线(木沉渊路至荆监一级公路)

长度:3000米,红线宽:50米

新建

9

宝莲路(荆监一级公路至上海大道)

长度:500米,红线宽:50米

新建

10

美的路(豉湖渠南路至王家港路)

长度:2500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11

亿钧路(豉湖渠南路至王家港路)

长度:2900米,红线宽:36米

新建

12

华中汽车城市政项目

长度:8000米,红线宽:2036米

新建

13

新沙岑路(九号路至蒙华铁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新建道路及排水4.2公里

新建

14

农技路(宝莲路至兴业路)道路排水工程

长度:1200米

新建

15

红光路(西干渠路至江津东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850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16

东环路(江津东路至幸福东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374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17

九号路(复兴至美的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100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18

天巨路(东方大道至深圳大道)道路工程

长度:850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19

化港河北路(深圳大道至上海大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2260米,红线宽40米,车行道宽16米

新建

20

燎原路(荆沙大道至沙岑路)

长度:1300米,红线宽:25米。

改造

21

美的路(王家港路至上海大道)

长度:3400米,红线宽:40米

改造

22

亿均路(王家港路至深圳大道)

长度:1700米,红线宽:40米

改造

23

曙光路(东方大道至沙岑路)

长度:2800米,红线宽:30米

改造

24

纺印二路(东方大道至上海大道)

长度:2700米,红线宽:30米

改造

25

洪塘路(宝莲路至兴业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200米,红线宽:40米

新建

26

兴业路(荆江大道至洪塘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3100米,红线宽:50米

新建

27

幸福路(燎原路至月堤路)改造工程

长度:1200米,红线宽:15米

改造

28

恒隆路(豉湖路至三湾路)改造工程

长度:1100米,红线宽:20米

改造

29

纬五路(三湾路至燎原路)改造工程

长度:800米,红线宽:20米

改造

30

王家港北路(沙岑路至美的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2000米,红线宽:40米

续建

31

美丽开发区绿化提档升级项目(二期)

东门户(复兴大道与上海大道交叉口)、东门户(荆沙大道与上海大道交叉口)、南门户(宝莲路与荆监一级路交叉口)、上海大道(复兴大道至荆沙大道)、荆沙东段(上海大道至深圳大道)、东方大道(沙岑路至木沉渊路)、高压线走廊(东方大道至上海大道)、北港河公园、肖家渊公园、上海大道(豉湖渠路至复兴大道;荆沙大道至木沉渊路)、庙兴路(复兴大道至沙岑路;荆沙大道至江津东路;西干渠至化港河北路)、深圳大道(豉湖渠路至木沉渊路)、豉湖渠南路(荆沙大道至王家港路)、三湾路(荆沙大道至复兴大道)、东方大道(王桥转盘至荆江大道)、荆沙大道与深圳大道交叉口、木沉渊港路与深圳大道交叉口、木沉渊港路与深圳大道交叉口、荆监一级路与木沉渊路交叉口绿化提档升级

新建

纪南文旅区道路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概况

建设性质

1

纪南镇村村通路网

道路长度15.7公里。红线宽度5至8米

新建

2

文旅区棚改配套道路

道路长度10.687公里,红线宽度15米

新建

3

318国道改扩建

道路长度52.18公里,一级公路,红线宽度24.5/18米

改造

4

枣九路

长度:810米,红线宽:32米

新建

5

荆襄西路

长度:1900米,红线宽:20米

新建

6

庙湖东路

长度:1250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7

卓远路(原枣九西路)

起于318国道,止于楚都大道,全长2081.11米(含1座跨朱河、1座跨向阳渠、1座跨纪北渠的中小桥),红线宽度为32米

新建

8

育德北路

起于纪北渠南路,止于枣林大道,全长2637米(含2座跨朱河和1座跨向阳渠的中小桥),红线宽度24米

新建

9

惠民路

起于朱场路,止于育德路,全长755.4米,红线宽度为24米

新建

10

新枣九路

起于318国道,止于楚都大道,全长2081.11米(含1座跨朱河、1座跨向阳渠、1座跨纪北渠的中小桥),红线宽度为32米

新建

11

藤子头路(皇甲山路至高阳大道)道路及配套工程

长度:1000米,红线宽:16米

新建

12

皇甲山路(太湖港路至长湖大道)道路及配套工程

长度:1600米,红线宽:20米

新建

13

涉江路(子文路至环湖南路)道路及配套工程

长度:3500米,红线宽:24米

新建

14

殡仪馆至318国道连接线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3000米,红线宽:8米

新建

荆州高新区道路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概况

建设性质

1

复兴大道(黄台路至玉石路)

长度:2764米,红线宽:70米

新建

2

荆秘路(武汉大道至高沙路)

长度:2000米,红线宽:40米

续建

3

高沙路(西起规划城西路,东至安居路后平行于引江济汉渠向北延伸至新318国道)

长度:7553米,红线宽:40米

新建

4

三红路(永丰路至马跑泉路)

长度:1445米,红线宽:30米

新建

5

马跑泉路(高沙路至新318国道)

长度:2775,红线宽:30米

新建

6

高科路(桃花溪南路至老G318)

长度:705,红线宽:40米

新建

7

永丰路(三红路至高沙路)

长度:1900,红线宽:24米

新建

8

江陵路(规划2号路西侧至滨水东路东侧)

长度:2310,红线宽:20米

新建

9

莲花屿路(荆秘路至高沙路)

长度:1553,红线宽:9米

新建

10

金松路(永丰路至高沙路)

长度:546,红线宽:30米

新建

11

银公路(新318国道至高沙路)

长度:1024,红线宽:30米

新建

12

玉石路(永丰路至复兴大道)

长度:1072,红线宽:20米

新建

13

黄台东路(复兴大道至荆秘路)

长度:498,红线宽:20米

新建

14

桃园路(武汉大道至高科路)

长度:1012,红线宽:25米

新建

15

农高大道西延线(武汉大道—荆李路)

长度:2010,红线宽:40米

新建

16

太朱路(老G318—新G318)

长度:1000,红线宽:30米

新建

17

清刘路北延线(南起新G318)

长度:1000,红线宽:30米

新建

18

武汉大道(高沙路至新318国道)

长度:3800,红线宽:40米

新建

19

八岭路(马跑泉路至新318国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200,红线宽:20米

新建

20

高科路北段(老318国道至新318国道)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900,红线宽:30米

新建

21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配套道路工程至太朱路

长度:1000,红线宽:30米

续建

22

梨园路(高科路至永丰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长度:1000,红线宽:20米

新建

易堵段、易堵点改善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改造内容

1

老南门关帝庙

周边道路改造,交通优化

2

江津路与武德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3

江津路与太岳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4

江津路与塔桥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5

江津路与园林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6

江津路与江汉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7

荆沙大道与武德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8

荆沙大道与景明观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9

荆沙大道与塔桥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10

荆沙大道与江汉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11

学苑路与武德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12

东环路(江津路至北京路)交通优化

包括交叉口优化,东门桥梁改造、道路新建

13

荆沙路与太岳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14

北京路与塔桥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15

北京路与园林路、公园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16

北京路与江汉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17

北京路与红星路交叉口

交叉口改造,交通优化

18

学苑路(西环路至南湖路)交通优化

长度:5133米,红线宽:50米

19

荆南路(屈原路至内环路)交通优化

长度:1162米,红线宽:40米。

20

江津路(武德路至红门路)交通优化

长度:4643米,红线宽:50米

21

园林路(北京路至荆沙大道)交通优化

长度:2510米,红线宽:40米

22

老南门关帝庙

周边道路改造,交通优化

23

红门路(北京路至荆沙大道)交通优化

长度:2143米,红线宽:30米

24

北京路交通优化

交通优化 

25

荆沙大道交通优化

交通优化

26

二广高速大桥北出入口近期交通改善

大桥北出入口极端天气和节假日交通拥堵

27

园林路跨复兴大道慢行系统优化

园林路跨复兴大道慢行系统优化

28

复兴大道与集智路交叉口优化

改善集智路交叉口净高

29

东桥路与郢城路交叉口优化

改善改交叉口两侧东桥路与郢城遗址南北通道错位问题

30

荆州城区新增及更新交通护栏


31

荆州城区单行线改善工程


32

荆州城区标线复划项目


33

荆州城区交通标志牌运维


34

荆州城区主要道路高点监控设备建设


35

建立城市交通诱导系统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规划

干线:在道路完善、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设快速公交,以大站快车的方式串联各主要功能组团,作为轨道交通系统前期的过渡和后期的补充。中心城区共规划4条快速公交线路。

1号线主要串联:李埠、高新区、郢城镇、荆北片区、东环路、荆沙路、北京路、荆沙大道(豉湖路以东)沿线、经开区、岑河、荆州东站。

2号线主要串联:荆州西站、高新区、大学城、武德路(荆沙大道以南)、荆沙大道(武德路至豉湖路)、沙北片区、关沮片区、经开区、锣场镇、观音垱镇。

3号线主要串联:埠河镇、沙市老城区、沙北片区、关沮片区、经开区。

4号线主要串联:文旅区、方特、关沮片区、沙北片区、沙市老城区、经开区。

支线:在各个组团内部以及联系密切的相邻组团内设置常规公交线网,使公交系统能够方便到达各个交通出行需求点,减少居民出行换乘公交的步行时间,并与公交换乘枢纽及节点进行衔接和换乘,使中心城区公交系统形成完整的公交网络。

十四五拟建站场:埠河、常湾、红门路、高家台、枣林、凤凰路、太湖、观音垱、方特、李埠、岑河、武德路、钢管厂等停保场枢纽站;拟计划新增线路沙北线路、常湾、北港、滩桥、两湖新址、荆北区域、文旅区等16条公交线路,线路总条数达到85条;拟建公交专用道:荆中路、屈原路、荆南路、郢都路、北京路、南湖路、江津路等。

拟建公交场站一览表

序号

场站位置及性质

竣工时间

1

凤凰城停保场/枢纽站

2022年底

2

观音垱停保场/枢纽站

3

高家台停保场/枢纽站

2023年底

4

枣林停保场/枢纽站

5

钢管厂停保场/枢纽站

6

太湖停保场/枢纽站

2024年底

7

李埠停保场/枢纽站

8

方特停保场/枢纽站

9

岑河停保场/枢纽站

2025年底

10

武德路停保场/枢纽站

中心城区静态交通规划

坚持供需统筹”“区域差别化的发展理念,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期限的需求特征,结合不同区域的需求与供给情况,按比例协调发展各种停车设施。形成荆州市城区停车以配建停车为主体、以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以路边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费体制、健全的管理机制,推动停车发展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形成布局合理、比例适当、使用方便的停车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荆州市城市停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停车分区:

一类地区——限制供应区。一类地区为城市中心区,采取有限供给,控制需求的停车供应策略,停车设施供应与需求比例取0.81,低水平供给,尽可能地减少机动车带来的冲击。

二类地区——平衡供应区。二类地区为城市外围区,采取供需平衡,适度控制的停车供应策略,提供相对充裕的泊位,基本满足停车需求,停车设施供应与需求比例取11

三类地区——扩大供应区。三类地区为城市边缘区,目前仍然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停车需求量不大,现状停车矛盾不明显,采取充分满足需求,扩大供应的停车供应策略,全面满足区内基本停车位需求的增长,停车设施供应与需求比例取1.21

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中心城区基本停车位实现一车一位实保证每辆车都有一个停车位,同时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以上。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

十四五重点建设计划:新建路内停车位1万个、临时公共停车场800个、社会停车场1000个,其中,充电桩按照永久停车场泊位总数的10%进行配建。停车场建设项目主要有:人民南路、凤凰路、郢都路、西门、殡葬管理所配套、庙湖、西干渠路沿线、跃进路社区、朝阳社区、豉湖路社区、画风扇、文化宫、北京路(工行)、红星路、北一小、津乡大道、徐桥安置点、航空路、荆北体育公园、临江仙公园西、学府路、洋码头等停车场。

2)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持续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制定各专业管线年度建设计划,并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杜绝马路拉链现象;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推进地下空间多规合一,统筹布局各类地下设施。

管廊监控中心建设:建设1500平方米的市级监控中心,500平方米的区级监控中心。

综合管廊建设:按照《荆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对地下综合管廊分区建设。结合荆州城区内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主要干线系统,并兼顾各个组团,形成状布局。中心城区建设发展大道、太晖路、红门路等综合管廊工程。

规划修编:根据城市发展和近年道路建设情况,对《荆州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进行修编。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起讫点

长度

1

西环路综合管廊

荆李路复兴大道

3600米

2

武德路综合管廊

南湖路北京路

760米

3

学苑路综合管廊

西环路南湖路

5100米

3)加强备用水源地建设

保障应急水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水源突发污染和其他灾害发生时城市应急供水需求。建设丁家咀水库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丁家咀应急备用水源取水设施和原水管,保障饮用水安全。

根据《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在丁家咀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修正版)要求,加强对丁家咀备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的污染防治、监测监控和综合治理。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污染源进行彻底的清查和整治,限期拆除一级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要求,设立保护区界标牌和警示牌;采取隔离防护措施,设立隔离栏,建设生态隔离带。实施取水点除险加固、清淤工程。修筑护坡,清除取水水域河床淤积泥沙,保证枯水期正常取水。

4)推进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

扩建柳林水厂,提高供水能力,新增10万吨日规模。加强对现状柳林水厂、南湖水厂、郢都水厂工艺改造,提高供水水质。对老城区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新区新建供水管网,扩大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

给水厂改扩建项目表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南湖水厂取水泵船改造

南湖水厂取水泵船整体更新(含机组设备)

柳林水厂扩建

新增10万吨/日规模

实施锣场加压站及配套管线工程、岑河农场加压站及配套管线工程、沙北新区加压站和滩桥供水服务站改扩建工程,提供公共供水服务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给水加压站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1

滩桥供水服务站

改扩建工程

新建办公楼、清水池2000立方米、泵房、改造原1100立方米清水池

2

锣场加压站及配套管线

工程

新建3万吨加压站、配套管线、抢修站、物资库及二次供水制造车间

3

岑河农场加压站及配套

管线工程

新建1000立方加压站及配套管线

4

沙北新区加压站

新建3万吨加压站

5)推进城市节水

管网节水:加强供水管网的管理。对在供水管网中使用的水表、流量计等计量仪器制定完整的管理和更新制度,加强对计量器具的检查和更新工作,鼓励开展分区计量管理,控制管网漏损。加强对用户水表和私接水的管理。

分区计量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1

城南片区一级分区、北环路片区

分区流量计监测设备加装,大水量机械表更换为流量计、测漏设备更新等

2

城北片区一级分区、临港工业园片区

3

南湖片区一级分区、武德片区

4

江汉片区一级分区、中心城区片区

5

长江大学片区、中山公园片区、奥体片区

加强管网检漏工作。加强管网的维修管理和漏水监测,推广预定位检漏技术和精确定点检漏技术。

加强城市供水旧管网的改造。结合老旧城区二次供水改造、户表升级等工程,对中等口径管材优先采用球墨铸铁管等优质管材,加快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来控制管网漏失。

城市居民节水:推动建筑节水,全面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引导居民淘汰现有住宅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促进政府机关、商场宾馆、餐饮娱乐等公共建筑全面使用节水器具。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倡导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到节约用水活动中,形成良好节水风气。全面开展节水型居民小区、单位、企业等有关创建活动。

工业企业节水:加快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节水减排,贯彻执行《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通过严控排污倒逼节水。

再生水利用: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构建城市用水排水再生处理水系生态补水城市用水城市水循环系统。荆州市城市污水再生后可用作污水厂厂区回用、景观水体补充、绿化浇灌和道路浇洒等。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包括厂内再生水站改造工程和厂外再生管线建设总规模为2万立方米天。

雨水资源化利用:对机关事业单位院内进行节水改造,增加收集雨水、储水、喷灌等设施。面积在5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小区,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现状小区,结合小区现有条件,改造小区内部雨水收集系统,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面积在5万至10平方米范围内的现状小区,根据现有情况,鼓励其尽量进行小区内部的改造,实现对雨水的利用。

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红线内绿化带宜采用下凹式绿地,人行步道宜采用透水地面,道路雨水管道接入河道前宜设置调控排放设施等。

6)提升燃气保障供应能力,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稳步提升燃气保障供应能力,加强高中压管道建设,提高管道天然气覆盖率。

天然气站场建设:建设北环门站。近期输送能力6.46×104Nm3/h,远期输送能力9.47×104Nm3/h

高压管网建设:建设省天然气公司荆州接收站北环门站高压管道。管线全长约6.5公里,管道规格为DN600,设计压力为6.3MPa,设计输送能力为50×104立方米天,储气能力为7.55×104立方米

中压管网建设:实施老旧天然气管网改造和提档升级工程,完善供气网络。新建城市道路均做到同步实施天然气管道建设已建道路完善城区中压管网。按照宜管则管、宜瓶则瓶原则,推进供气服务向县城新区、供气盲区延伸。

加气站建设:继续推进燃气加气站建设。建设楚都客运站加油加气合建站LCNG、炮台加油加气合建站LCNG、拍马加油加气合建站CNG15个加气站。

规划建设加气站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工程概况

建设性质

1

楚都客运站加油加气合建站(L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2

炮台加油加气合建站(L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3

拍马加油加气合建站(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4

纪南加油加气合建站(L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5

荆州高新区加油加气合建一站(L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6

荆州高新区加油加气合建二站(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7

岑河农场加油加气合建站(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8

机场北加油加气合建站(L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9

机场南加油加气合建站(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10

川店加油加气合建站(L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11

太平加油加气合建站(LNC/L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12

丫角加油加气合建站(L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13

农高大道C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14

九阳大道北环路CNG加气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15

农高大道LNG站

加气量2×104Nm3/d

新建

LNG接收站及储存基地建设:建设荆州港LNG储存基地,出现事故应急情况时,该站气化后的天然气接入次高压管道和中压管道。主要建设内容:5000立方米储罐2座,10000立方米储罐、20000立方米储罐各1座和11个气化乡镇分布式供气站。建设4万水立方LNG储备库及配套设施,天然气储气能力达到2400万方,满足荆州市三天应急储备需要。

强化城镇燃气安全监管:加强燃气安全使用推广,开展城镇燃气供应、生产、配送、使用等环节和场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进一步提高燃气服务与安全保障水平。

建设市级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市级城市燃气指挥调度中心主要负责收集市域内各燃气经营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和应急预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荆州市燃气系统的社会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紧急事故时,协调各燃气企业与城市职能部门,按照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完善污水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治理综合能力

完善污水管网,新建污水泵站,消除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新建污水处理厂,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污水治理综合能力。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城东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为3万吨日。因荆州经开区已将原纺织印染工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部分处理能力改造为执行一级A标准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规模为3万吨日。城东污水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万吨日。

污水泵站建设:建设红门路污水泵站、海子湖南污水泵站、上海大道污水泵站、岑沙路污水泵站,完善污水系统。

规划建设污水泵站表

序号

泵站名称

泵站规模(万立方米/天

泵站位置

所属污水系统

1

海子湖南污水泵站

5.5

凤凰大道与太湖港交汇处西南角

草市污水系统

2

上海大道污水泵站

5

豉湖渠与上海大道交汇处东南角

城东污水系统

3

岑沙路污水泵站

3.5

荆沙大道与岑沙路交汇处西北角

城东污水系统

4

凤凰大道污水泵站

2.0

高阳大道与宋玉路交汇处东南角

草市污水系统

污水管网建设:实施荆州经开区工业废水收集管网工程,主要包括东方大道(豉湖渠南路至荆沙大道延伸线)、深圳大道(豉湖渠南路至纺印二路)、六号路(王桥转盘至上海大道)、化港河北路(深圳大道至上海大道)工业废水收集管网,长度约22公里。

新建城市道路均同步实施污水管网建设,改造道路根据现状管网情况适时进行管网改造。加快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

继续新建及完善城区纳污管网,消除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推进沙市老城雨污分流改造和荆州区、沙市区、荆州经开区雨污管道错接、混接改造。推进连接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毛细血管工程建设。

污泥处置场建设:强化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现状污泥无害化处置场采取综合利用工艺,处置规模为80日。十四五期间,以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完成污泥无害化处置场扩建,总处置能力达150日,并对现有污泥处置工艺进行优化。污泥处置后进行资源化利用,利用方式主要有土地利用和建材利用。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积极推广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

提高城市污水治理综合能力:逐步建立起发展健全、监管有效、体制合理、工艺可靠、基础设施完善,适应荆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特点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5.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1)推进江河湖库系统整治,提升城市防洪能力

强化江河防洪治理。推进长江河道治理,对现有护岸段进行加固。完善长江及荆南四河堤防防洪保护圈,推进松滋江堤建设前期工作,完善长江防洪工程体系;推进洞庭湖区四河堤防加固二期工程实施;加快实施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扩挖四口河道、改善江湖关系,妥善解决荆南地区水灾害问题;积极推进沮漳河等重要支流堤防加固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实施洪排河、螺山干渠、洈水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提升河道蓄泄能力,提升区域防洪能力。推进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制定典型山洪灾害的应对措施,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

推进流域综合整治。加强重点湖区排涝能力建设。重点实施长湖、洪湖防洪达标工程,积极推进玉湖等重点湖泊堤防加固工程。统筹流域防洪和区域排涝关系,加强长湖、洪湖等重点易涝区治涝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四湖流域骨干河渠综合治理工程,提高排涝标准,增强外排能力。

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加强城市的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排水通道,恢复城市洼地、湖泊、河渠等雨洪调蓄空间。

加强洪水预报预警。强化洪水预测预报预警,提升水文监测预警能力,强化中长期洪水预报预测能力,建立健全水文预测预报预警和应急监测体系。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提升防洪工程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强化洪水调度和风险管理,完善流域防洪规划、江河湖泊洪水调度方案和防洪工程调度运行方案。研究和细化防御超标准洪水和特大洪水方案,完善防洪排涝应急体系、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防洪工程安全度汛预案,不断提升洪涝灾害科学防范及应急管理能力。

2)加强排涝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

荆州市中心城区对外排涝通道为长江、长湖、豉湖渠及西干渠,主要现状排涝泵站为盐卡泵站和豉湖渠泵站。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内涝防治设施建设,将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由现状20年一遇提升至30年一遇。 

对城区现状水系进行清淤整治,增强防洪排涝能力。继续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保证城市排水河道畅通,行洪河道安全。加快雨水泵站和雨水管网建设。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不丧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老城区针对易涝积水区域,分析成因,改造滞水内涝问题,配套建设排涝设施及预警预报系统。保证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

新区建设加强城市竖向设计和雨水排放通道建设,合理确定地块高程,优化排涝通道和设施设置。坚持先地下后地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排水设施。

排涝泵站建设建设九阳大道雨水泵站、学堂洲雨水泵站扩建、王家港雨水泵站、庙湖雨水泵站、楚国八百年雨水泵站、纪南渠雨水泵站、华强方特二期雨水泵站等排涝泵站。

规划建设排涝泵站表

序号

泵站名称

泵站规模

1

学堂洲泵站扩建

现状4.5立方米/秒,扩建至11立方米/秒

2

九阳大道泵站

新建10立方米/秒

3

王家港雨水泵站

新建8立方米/秒

4

庙湖雨水泵站

新建12立方米/秒

5

楚国八百年雨水泵站

新建12立方米/秒

6

纪南渠雨水泵站

新建8立方米/秒

7

华强方特二期雨水泵站

新建10立方米/秒

水系整治与连通以雨水排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主要目的,整治内河水系,保证排水通畅,使水体更好发挥调蓄和排涝功能,逐步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加强荆州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构建城市生态补水通道,实现一城活水,灵动荆州

港南片区保留现有河道,恢复学堂洲沮漳河故道;郢城镇区整治片区三八渠,改造纪南渠为排渠,将分隔为鱼塘的郢城护城河恢复连通,连通纪南渠和太湖港渠,改善片区排水条件。

文旅区为城市新区,目前楚国八百年水系已基本建成,十四五期间建设楚肆水街调蓄水体,与纪南渠相连。

沙北片区沙北水系正在建设中,沙北水系将连通沙北灌渠、马蹄港渠、东渠、西渠、园林渠并与关沮中心排渠相连,十四五期间,建设沙北水系引水渠道,连通沙北水系和太湖港排渠。

关沮片区中心排渠及沙北排渠部分河段已进行整治,十四五期间,对太湖港排渠、桅子沟渠进行整治,并通过白水滩生态公园的建设,连通太湖港、长湖、白水滩、豉湖渠。

荆州经开区片区整治王家港渠、七支渠与西干渠连通,锣场、观音垱镇区维持现有农田水系格局,对盘湖渠进行疏挖整治,满足片区排水需要。

沙东空港区由豉湖渠、莲花垸渠、总干渠、南北排渠四条渠道形成机场外围环状贯通排水体系,是机场外围防洪保护圈,该片区对豉湖渠、莲花垸渠、南北排渠、十一斗渠、十四斗渠等渠道进行整治。

规划水系整治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工程内容

1

纪南渠水系工程

8.4公里;含水系整治、生态驳岸、穿越道路箱涵、渠道绿化等。

2

三八渠水系工程

3.3公里;含水系整治、生态驳岸、穿越道路箱涵、渠道绿化等。

3

郢城护城河水系工程

6.2公里;含水系整治、生态驳岸、穿越道路箱涵、渠道绿化等。

4

学堂洲水体恢复(沮漳河水体恢复、新建调蓄水体)

水面面积11.6公顷。

5

沙北水系引水渠道建设

2.2公里;建设引水渠道,连接沙北水系和太湖港排渠。

6

太湖港排渠整治(荆襄外河阳新渠)

6公里;含水系整治、生态驳岸、穿越道路箱涵、渠道绿化等。

7

桅子沟渠整治

2.3公里;含水系整治、生态驳岸、穿越道路箱涵、渠道绿化等。

8

王家港渠整治

3.8公里;含水系整治、生态驳岸、穿越道路箱涵、渠道绿化等。

9

七支渠整治

7.4公里;含水系整治、生态驳岸、穿越道路箱涵、渠道绿化等。

10

沙市区盘湖渠整治

渠道改道15公里,渠道疏挖3.9公里,新建排涝泵站(含自排闸)1座,装机2台,总容量500kw,设计排水流量6立方米/秒

11

沙东空港区水系整治

机场片区启动机场片区外围渠道南北排渠、豉湖渠、莲花垸渠整治,推进机场防洪保护圈渠道整治。

12

四清渠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新河渠(窑湾新村至杨家河路)疏浚2)杨家河(新河渠至沙洪路)疏浚整治3)新河渠(东方大道延伸线至化港河)疏浚整治4)对吴场渠(清水河至化港河)疏挖整治5)清水河(兴业路至吴场渠)疏挖整治6)汉能公司东侧明渠疏浚整治7)四清渠(木沉渊路至荆监一级路)清淤及堤岸加固;(8)沿荆江大堤1000米钻孔、压把井封堵;(9)南港河综合整治

13

两湖渠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北新河崩岸整治;(2)代白渠硬化;(3)镇内斗、支渠疏挖整治;(4)两湖渠崩岸及加堤整治(曹市、华巷段);(5)北新河综合整治;(6)滩桥放心储备仓库1个;(7)黄桥村电排站建设;(8)五三电排站建设;(9)太山2组电排站建设;(10)太山1号电排站建设;(11)太山4、9组电排站建设;(12)曹市5、6组电排站建设;(13)曹市村涵闸维修新建;(14)高兴一组泵站建设;(15)花港46组电排站建设;(16)花港1、2组电排站建设;(17)马家岗电排站改造升级;(18)武当园电排站改造升级;(19)滩桥社区电排站建设。

调蓄水体建设建设荆州经开区豉湖渠两侧调蓄水体、纪南水街调蓄水体,充分利用绿地、广场、立交桥区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调蓄水体建设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工程内容

1

楚市水街调蓄水体建设工程

25.7公顷;含水系土方、生态驳岸、水街绿化等。

2

豉湖渠两侧调蓄水体

水面面积87.6公顷。

管网建设完善雨水管网,新建城市道路均做到同步实施雨水管道,改造道路亦应根据现状管网情况适时进行管网改造,避免道路重复开挖。提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排水管网重现期满足现行相关标准

排水规划修编:根据《荆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荆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进行修编,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以太湖港和西干渠为骨干水系的城市骨干排涝系统,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

强化日常维护:落实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巡查、维护、隐患排查制度,加强调蓄空间维护和城市河道清疏,汛前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治,加强安全事故防范,对车库、地下室、下穿通道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采取防倒灌安全措施。

实行洪涝联排联调:建立健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水库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加强统筹调度,根据气象预警信息科学合理及时做好河湖、水库、排水管网、调蓄设施的预腾空或预降水位工作。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排水与内涝防范相关应急预案;加强流域洪涝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做好城区交通组织、疏导和应急疏散等工作;按需配备移动泵车等快速解决城市内涝的专用防汛设备和抢险物资,完善物资储备、安全管理制度及调用流程。

3)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5年末,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继续推进海绵型建筑、小区建设,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新建建筑与小区设计应满足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指标要求。新建建筑与小区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屋面雨水宜引入周边低影响开发设施,或场地内集中调蓄设施。建筑与小区内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宜采用渗透铺装。

老城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危房改造,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结合改造设置相关海绵城市设施:落水管延伸至小区绿地等海绵设施;停车位宜采用植草砖等渗透设施;新增或改造绿地宜设置成下凹绿地。

重点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和改造,重点完成城市新区新建道路的海绵化建设和老城区道路海绵化改造,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新建白水滩生态公园、楚水街等一批雨水调蓄设施。

加快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减少合流制溢流污染。加强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对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

推动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等海绵设施建设,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4增强抗震防灾能力

推动实施城镇住宅抗震加固工程。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建立城市建设领域抗震防灾基础数据库。推进重点区域房屋设施抗震能力的排查、鉴定、加固,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加强堤防、水库、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和度汛设施管理,完善长江荆州段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实施地面沉降防治,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或搬迁避让工程。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根据人口分布、城乡布局、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在荆州市城区新建或改扩建一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鼓励县(市、区)(含功能区)根据有关标准各建设一处城乡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一体化建设,完善供水、供电、排水、广播、消防、卫生防疫等生活服务和应急设施。

强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应急物资分级采购机制,规范应急物资常态化采购流程、标准和条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制度。采取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重点加强生活保障类、抢险救援类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应急部门实物储备、社会资源计划储备和生产企业能力储备相结合的梯级储备管理制度。结合当地灾害事故特点,按照满足本行政区域Ⅱ级救助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明确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规模和结构。适当提高协议储备比例,做好产能储备跟踪管理。

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构建市级中心库县级库区域前置库的应急物资储备库体系。依托荆州市应急救援综合基地,加快建设荆州市应急物资储备库。支持各县(市、区)(含功能区)新建(改扩建)综合性或专业性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交通不便、灾害风险高的乡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

6.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G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5G网络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设5G基站8000个,实现5G网络全域覆盖。开展百兆光纤网络升级改造,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覆盖,对现有百兆以下固定宽带用户升级提速至百兆,加快建设千兆宽带。统筹推进全市基础网络、终端、应用平台IPv6改造升级,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基于IPv6网络终端协同创新发展。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建设荆州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整合城市信息化运行、管理、服务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应急指挥高效统一,打造城市的智能核心中枢,促进城市治理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加快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住房管理和工程建造的数字化转型,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智慧环卫建设:搭建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加强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监管,实现垃圾分类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和预警提示。搭建公厕智能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公厕的环境、设施、能耗、应急安全等实时监测管理,整合各类公厕数据,实现公厕位置查询、导航等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厕服务。对渣土运营公司、渣土车辆等信息进行电子信息化登记和设备安装,实现渣土运输车辆全覆盖。同时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实时监管渣土运输过程,实现渣土车辆超时、超区域、异常卸料等实时报警,实现渣土运输车辆的智能化管理。

智慧园林建设:建立园林绿化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园林绿化的社会公众信息服务水平。完善园林绿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园林绿化精细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提升园林绿化管理辅助能力,既能为科学规划绿地布局提供依据,又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绿地、侵占绿地的行为,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动态监管。

智慧水务建设:智慧水务是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重要内容。建设智慧水务,覆盖排水全过程,涵盖水量、水质、水压、水设施的信息采集、处理与控制体系。通过水文、水质监测采集,闸门、泵站自动化监控、排水管网监控等感知采集体系,实现对河道、湖渊水情和水质的实时掌握,为水务运营管理、水量调配、闸泵联合调度提供数据支撑,为水质分析评价、考核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并实现闸门、泵站的自动化控制。建立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厂网一体化运行管理系统、智慧水务一张图等智慧水务业务系统,实现业务管理支撑、服务公众支撑、辅助决策支撑、综合运维支撑。建设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实时指挥调度。

建设暴雨内涝监测体系,提高内涝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排涝调度控制系统和相关设施。建立内涝防治预警系统,整合城市排水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雨量监测、气象监测预报、内涝实时模拟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实施道路检测系统和交通管制发布系统;建设内涝防治数字信息平台。

智慧管线平台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力度,对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国防等管线进行探测,收集其功能属性、材质、管径、高程、埋深、走向等信息,形成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绘制地下管线综合管线图,并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在建成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推进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增强对地下管网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智能感应、环境感知和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建设,推进地下管线智能化管理,燃气智能监管等项目建设,实现实时监控管理,提高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建立中心城区综合管线智慧平台,将智慧水务、综合管廊信息系统、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统一纳入管理,并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地下管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设施建设:根据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种类和数量,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兼顾新能源汽车应用对充换电设施及加氢设施的需求,对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及加氢设施统筹规划、统一布局。重点推进超市、商场、车站、社会停车场(库)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公共充电设施。鼓励在小区停车场依法依规建设符合要求的自用充电设施,支持单位用户在办公场所停车场地以及公交、环卫等特定行业停车场地建设规范的专用充电设施。新建住宅小区、公共停车场要满足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要求,配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

智慧公交建设:新建智能电子站牌261块、新建充电桩295个和智慧公交系统。建立国内领先水平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智能调度与营运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车辆、员工、线路、站点等基础信息管理功能、运营计划功能、运营管理功能、实时调度功能、车辆运行管理功能、数据采集和维护功能、企业管理功能和其他相应功能。

智慧交通建设:建立完善精准、快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道桥管理综合信息指挥处置系统。建立健全道桥设施数据库,提高管护效率,建立道桥业统筹监管标准化、数字化系统。建设多功能灯杆信息管理平台,推进智慧多功能灯杆建设,对路灯智慧监控系统升级。通过打造全市停车一张网,搭建全市智慧停车系统。

升级公安交管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实现交通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数据互连互通,信息共建共享。

加快建设交通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高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管理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技术在运行监测、综合执法、应急救援、项目审批、政务办理等领域的应用,建设交通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对接省智慧交通四通工程

对接省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联程联运、换乘信息及目的地指引等信息整合共享。推进不同运输方式、不同企业间物流信息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打造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做好与国家、全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推动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站场示范工程建设。

智慧停车:对城市停车平台系统进行升级拓展,接入社会停车场资源,管理路内停车泊位,新增公共停车场及路面临时停车场运营停车泊位达50000个,打造中心城区最大停车平台依托中心城区停车场、路内停车和充电桩等停车资源,通过打造全市停车一个平台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依托加油站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联合打造加油站综合体依托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资源,在污水处理厂周边3公里范围内建设6座洗车场。

(三)转变县城开发建设方式

1.塑造疏密有度的县城空间形态

严守县城建设安全底线。县城建设区域应选择在安全、宜居的地段进行建设,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和自然灾害易发的区域,避开生态红线及生态敏感区域,做好防洪安全论证。加强防洪排涝减灾工程建设,畅通行洪通道,留足蓄滞洪空间,提高洪涝风险防控能力。

控制县城建设强度和建筑高度。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既要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又要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县城民用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鼓励新建多层住宅安装电梯。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新建住宅高度进行管控。加强50米以上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平面设计等要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加强城市综合管制,依法整治未批先建、批后加建、私搭乱建以及侵占道路、河道、绿地、广场等违法违规建筑。

2.倡导尺度适宜的县城建设模式

建设畅通的步行系统。建设连续通畅的步行道网络,修复街区破损、坑洼路面,打通断头路,连接中断节点,优化过街设施,清理违法占道行为,提高道路通达性。完善安全措施,加强管理养护,确保步行道通行安全。鼓励县城建设连续安全的自行车道。

营造人性化公共环境。严格控制县城广场规模,县城广场硬化面积不应超过2公顷。鼓励在行政中心、商业区、文化设施、居住区等建设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公共空间。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打造县城宜人的空间尺度。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控制县城道路宽度。合理确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因地制宜采取防噪声措施。

加大县城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市场建设,整治占道经营,整治车辆乱停乱放,整治小广告乱贴乱画,加大对沿街商铺在路面、雨水井口乱泼乱倒污水的整治,全面整治违法加层和无序建房私搭乱建行为。重点治理街道、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公路、河沟、堰塘、桥梁、公共厕所等卫生死角。清理交通沿线的垃圾、绿化、建筑和其他设施。

推行街区统筹建设方式。合理确定县城居住区规模,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因地制宜配置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探索以街区为单元统筹建设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文化体育等设施,加强社区绿化、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公共活动空间场所建设,打造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3.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开展县市区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根据《湖北省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建设畅通、有序、安全、便捷、美丽、智慧的现代化县城。主要包括完善道路系统,改善出行环境;整治市容环境,实现有序管理;加强风险管控,提高城市韧性;补齐服务短板,方便群众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美丽宜居;加强科技应用,提升治理能力;统筹县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的内容,补齐县城市政设施、风险防控、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提升县城服务功能。

(四)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1.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抓好统筹规划定位。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制定小城镇发展服务功能定位。一是要注重将民生服务功能纳入规划要点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功能齐全、民生为先和永续发展。二是要突出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保护,突出辐射和服务城乡居民。三是立足市情和镇情,对照未来小城镇现代化发展走向科学确各乡镇民生服务功能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重视在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和标志性建筑上做好规划,引领小城镇朝现代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高品位、高层次发展。

提升小城镇服务小农户功能。实施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镇村融合发展模式,将小农户生产逐步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鼓励在小城镇建设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小农户创新创业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空间载体。提升小城镇服务农资农技、农产品交易等功能,合理配置集贸市场、物流集散地、农村电商平台等设施。

建设高效服务和高品质的小城镇。整合优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健全便民服务体系,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服务平台。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推行上门办理、预约办理、自助办理、委托代办等服务,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村庄便民服务体系。在有条件的人口大镇建设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文体设施。打造一批集农贸市场、零售、家政、便利超市等一体化的便民服务中心,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的小城镇生活圈服务体系。

2.建设美丽城镇行动

大力推进三美联动,全面实施以七补齐(即补齐规划缺失、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风貌、产业发展、治理水平等方面短板)为主要内容的擦亮小城镇行动,建设美丽城镇。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市小城镇普遍达到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形成一批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

补齐规划缺失短板。突出规划引领,重点解决小城镇发展思路不明、设施不足、无序建设和风貌缺失问题。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擦亮小城镇行动技术导则,以乡镇为主体,科学编制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规划。突出问题导向,统筹谋划小城镇补短板工作措施和项目。加强小城镇整体风貌、重要节点、街巷和区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细化行动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明确项目推进时序和保障措施。严格规划设计把关,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推进。

补齐公共环境短板。严格污水管控,加强镇区排水、污水管网配套和老旧管网改造,推进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严格雨污分流,加强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确保进出水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建立长效清扫保洁机制,加大重点区域、人员集中地清扫和保洁力度,做好垃圾日产日清。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引导机关、学校等单位先行先试。完善垃圾投放、收集、中转、运输和处置设施建设,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统筹水系、健身步道、绿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展河道、沟渠等公共水域综合整治,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建设和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小城镇功能。提档升级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及疾控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便民服务设施,鼓励统筹建设集公共服务、商业、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镇区路网,加强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公交站点设施建设,增加城乡公交线路和里程,充分发挥已建汽车站和停靠站的作用,力争完善全市主干道畅通公交车,构筑便利的城乡公交网络。完善道路设施,强化市政配套,统筹各类市政管线敷设,完善供水、排水、污水、燃气等设施及管网建设。加强供水设施改造,提升供水质量。

提高抗灾能力。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和防灾避灾场所建设,增强灾害防御预警及救助安置能力,开展城镇防汛风险评估。加强小城镇公共消防建设,根据小城镇规模、类型、地理区位等因素,将小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纳入实施计划。对远离城市、市政供水条件差的小城镇,通过对原有水厂或水源的改扩建,提高消防供水的可靠性。因地制宜利用水池、水塘、河流等修建一些供消防车取水的取水口或取水码头,不断增强小城镇消防供水能力。整治提升公共活动场所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达到安全防灾标准,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补齐城镇风貌短板。传承传统风貌,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对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及时修缮维护传统街巷和建构筑物等历史要素。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建设完善传习、展示等相关配套场所。

加强沿街立面设计与管控,推进沿街立面适度改造,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沿街风貌。优化沿街标识标牌、招牌广告、空调外机、防盗窗等设置,规范横幅悬挂、衣物晾晒等行为,加强违规广告牌清理,保持沿街立面整齐美观。

打造节点景观,采用微更新、微改造等方式,加强小城镇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的环境整治和建设,加强对老街巷、老厂房、老院子整治改造利用,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提升房屋功能及风貌。

补齐治理水平短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城镇管理网格化街长制、加强小城镇环境维护管理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建设智慧小镇,逐步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和执法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站所队伍建设,发挥乡镇服务带动乡村振兴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建立小城镇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支撑,注重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运用。精心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以集镇为中心的特色产业。在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特色新兴的第三产业拉动小城镇建设。一是发展农副产品市场。二是发展商贸、物流、农村新型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三是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发展城、镇、村联动的旅游市场。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乡贤回乡创业。形成城乡联动,打造集生产、服务、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小城镇。

(五)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抓好基本农田改造、乡村道路提档升级、水利设施建设等工作,引导村庄有序发展。注重传承弘扬荆楚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荆楚水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1.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

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推理演绎村庄人口演变趋势,规划好居民点,从沿渠、沿河、沿路向靠城郊、靠园区、靠景区转变,大力培育建设中心镇、中心村,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严格管控在原地新建房屋。

全市共1523个行政村,2020各县(市、区)均完成了村庄规划分类工作(其中111个撤并类的村不需编制村庄规划)。按照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2022年基本实现应编尽编。修订《荆州市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意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加快完成《荆州市市区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的评审工作,按照规划要求,积极推进市区乡村的整合、提升及乡村振兴工程建设工作。

启动全域乡村分类设计、突出水乡田园楚风文化标识规划,突出高台基、深出檐、美山墙、巧构造、精装饰、红黄黑的荆楚派建筑风格。在公路、铁路、城区、村口设立标志牌,展现以荆楚文化为核心设计的地方名片

2.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和农户无害化厕所建设。整村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抓好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明确建改目标以县域为单位编制改厕实施方案选准改厕模式,加快修订出台农村改厕管材选型标准、粪污治理设施验收标准、农村公共厕所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和细则,严把产品质量关,强化改厕产品质量市场监管。

2025年,农村公厕、户厕改造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行政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3.加强农村污染整治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加快垃圾收运体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存量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构建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合理的资金保障与分担体系。完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2025年,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村庄内外全域保洁,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水平。

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和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两网融合。到202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回收利用、设施提升、制定建设等专项行动。到2025年底,确保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治理模式稳定运行,三有标准进一步得到落实,农村易腐垃圾不出村目标基本实现。农村有机生活垃圾治理一类县(市、区)积极推进,源头分类减量村庄覆盖率30%以上二类县(市、区)稳步推进,覆盖率20%以上三类县(市、区)探索推进,覆盖率10%以上。

农村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注重垃圾源头减量,大力推行垃圾分类,逐步扩大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在市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设施建设比较到位、居民素质比较高的部分小区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在松滋市、荆州区、江陵县分别选择部分乡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制定群众乐于接受、便于实施、易于监督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措施,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探索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道,实现两网融合。加强系统规划,统筹考虑垃圾运输、处理与分类。推进种植业与畜禽业、渔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水平,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计划,探索推进地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机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行农村厕所粪污与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因地制宜选择集中或分散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城镇近郊村庄污水纳入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地域相近、连片建设的村庄,采取区域统筹、联合共建方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活污水相对集中处理。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平原村庄,可单村采取管网收集、终端处理模式。不具备集中收集处理、水量小的山区村庄,采取户用化粪池、小型湿地等分散处理模式。

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全面有效管控,分类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

严格对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1919号)要求及相关规范标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科学监测及统计能力,加强日常运行监管。建立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安全运行维护方案。

严格考核标准,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各项指标数据达标。持续加强管网排查整改和入户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厂进水浓度,切断乡镇生活污水污染源,改善农村水环境。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黑臭水体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统筹农村小微水体治理,将河湖长制全面延伸到村级,全面明确农村小微水体的村级河湖长,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建立销号台账。到2025年,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40%以上,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4.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的产教融合基地。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点。推进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社保等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村级综合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在人口较多的乡村,建设种子站、科普站、农药化肥服务站等生产性综合服务设施。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总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

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主题功能空间,到2025年,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

提升村卫生室医疗保障水平。推进村级卫生室按照不小于60平方米标准建设,到2025年,全市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产权公有化和建设标准化。

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低保制度。加强对农村重点人群的健康和关爱服务。持续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发展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农村幸福院等普惠性养老服务。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

5.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持续改善村内道路条件,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加快建立覆盖县乡村道的路长制,完善临水临崖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项目建设,稳定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以荆州市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与城镇同步规划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管理。

推进设施强村。实施农村公路绿化行动,促进农村公路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栽植两行行道树,建设美丽农村路,打造畅安舒美公路通行环境。开展示范乡道、示范村道、平安乡村道创建活动,大幅提高四好农村路覆盖面。结合水利补短板工程,实行水利与生态、血吸虫病防治、城乡环境整治结合,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精细化。全面提升气象保障建设,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端农业产业项目、农业产业扶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乡村生态旅游等领域气象服务。

6.提升村容村貌

拓展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内容,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明确县、乡、村三级村庄清洁指挥长,定期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抓好沿景区、沿河渠、沿道路、环村庄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美丽乡村片区面貌整体提升。

开展村庄绿化,大力推进村庄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植树、农田林网和庭院林、湾子林、环村林建设。鼓励选择乡土树种,村庄应绿尽绿,推进果树进村,建设庭院林、环村林、田间林、路旁林,发展小果园、小花园、小竹园、小茶园等,实现庭院绿化美化。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绿色示范乡村、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继续推进文明村创建,全面整治街道两侧标语广告,绘制宣扬新时代价值观念的文化墙,提升群众清洁卫生意识和文明素养,村规民约得到有效实行。

绿色农业、生态乡村为主题,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四美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到2025年,新增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0家,省级示范点20家,一村一品村镇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全市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区。

7.加强农村危房整治

实施农村危房动态监测,做到应改尽改。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危房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农村六类重点对象和边缘户新出现的住房安全隐患,做好农村六类重点对象疑似危房的鉴定、申报、建设、验收等工作,确保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

全面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分类登记基础上开展重点排查、全面排查,做到无死角、无盲点。对排查出的问题逐一登记,建立工作台账,边排查、边整治。到202312月底,基本完成农村各类房屋安全隐患整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标准,建立常态化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制度。

8.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加大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村的指导,加快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将试点经验在全市逐步推广。

(六)促进建筑绿色低碳发展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在碳达峰目标下,不断提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严格落实城镇新建公共建筑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改(扩)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同步设计、安装能耗分项计量装置。推广应用集保温、防火、降噪、装饰等功能于一体的墙体自保温建筑节能结构体系。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方式实施绿色节能改造。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全面落实新建建筑执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强制执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项目执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太阳能光热、光电、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光伏瓦、光伏幕墙等建材型光伏技术在城镇建筑中一体化应用。2022年,全市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比达65%以上,其中荆州城区占比达70%以上,各县(市)占比达60%以上。中心城区有12个项目获得星级绿色建筑标识,每个县1个以上项目通过绿色建筑星级标识预评价或获得标识。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

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大力发展符合装配式建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等结构体系的新型墙材部品部件和节能环保、安全耐久的绿色建材。定期发布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应用目录,逐步提高建筑工程绿色建材使用率,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50%以上,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应用比例达70%以上。

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建筑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推进自主可控BIM软件研发,逐步形成完备的科研开发和技术运用体系。推进基于BIM模型的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推广工程三维建设数字化成果交付与应用,实现设计信息传递云端化,打通从数字设计、制造工厂、施工现场及运营维护的信息传递流程。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基于BIM数据的建造平台,推进BIM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应用,促进建筑企业触网、上云、用平台,推动全产业链资源高效共享。

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自2022年起,新建商品房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建设不少于30%,逐年按5%递增。到2025年底,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建设施工普遍采用标准构件和装配式部品部件目录中产品。支持装配式生产基地实施装备改造升级,培育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以上、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个以上、市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个以上,建成装配式示范工程建设项目2个以上,初步形成涵盖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安装、物流运输、装饰装修、质量检测等全产业链。市本级城区和各县(市)新城区为重点发展区,全面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部品部件,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不断提升构件标准化水平,满足住宅多样化、个性化户型居住要求。新建保障性住房、棚改安置房项目以及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新建(扩建)的公建项目全面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等公建项目、工业和物流仓储主体建筑的标准厂房项目及市政基础设施(含城市道路桥梁、综合管廊等)优先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

积极推动数字住建平台建设。根据《湖北省数字住建行动计划(20212025年)》通知要求,整合集成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信息资源,构建数字住建,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大力推进我市住建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到2025年,全市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住建业务深度融合,住建行业基本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行业实现智慧化,住建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出台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文件十四五期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通知》《荆州市装配式建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实施细则》《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目录》《建筑节能(装配式)设计图审查导则》等相关规定。

三、优化社会人文环境

(一)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1加强文化、历史与自然、景观等资源的统筹保护。加强荆州大遗址保护区和荆州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对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传统特色风貌、凝聚乡愁的街区、道路、街巷、村镇和建筑等,进行整体保护与科学利用,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合理利用历史地段文化特质和资源优势,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对区域内的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形成古城活力区域,对荆州古城外东西堤街的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和保护,打造成为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挖掘红色文化、长江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商贸码头文化等特色资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拓展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传承弘扬乡土文化,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开发无损智能检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推动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推广一批可复制的活化利用经验,基本形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积极宣传展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青少年通识教育课程。

2提升文化传承与发展水平保护传统街巷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挖掘、整理社区历史、社区故事、社区人物等社区口述史,建设社区文化站、社区书房、社区记忆馆等社区文化展示设施,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中心、村史馆、文体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挂牌工作,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数据库,纳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基础信息、产权变更、测绘成果等。

3加大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挖掘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打造工业文化传承文明展示基地、后工业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业遗存博览带、漫步道等,将封闭的生产场所遗存转变为开放共享的休闲空间。以保护文脉资源、生态修复、完善城市形象,确保城市经济可持续的不断发展为着力点,启动荆江沙市段(柳林洲大市场沙市汽渡码头)生态修复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

4完善文化保护管理机制

开展评估监督工作。加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监督检查力度。推动市县年度自评、省级定期评估相结合,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建立针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日常巡查制度。

加强规划建设管控。将保护要求纳入规划建设管控全过程,加强对既有建筑的改建、拆除管理,坚持应留尽留,防止大拆大建。建立遗产保护提前介入工作机制,加强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评估论证,对涉及老城区、老街区、老厂区、老建筑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预先进行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确保不拆除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破坏传统风貌和街道格局,坚决遏制建设性破坏行为。

(二)营造理想城市风貌

1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继续下足绣花功夫,打造优美舒适的绿色宜居环境。加快《荆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启动荆州市园林绿化条例立法论证。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按照口袋公园三年建设计划,继续开展口袋公园建设。将护城河外围现有广场、公园串珠成线,打造护城河外环河碧道,形成与古城环境协调统一的城市景观。以斑秃整治,地栽花卉调整优化为重点,消灭城市绿地黄土裸露情况,提升城市绿化景观效果。布置城区主要节点鲜花栽植,展示绚丽荆州、四季花城美丽形象。

加快推进重点功能片区建设。按照一年开局、三年成型、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进展要求,加速推进中心城区1+10重点功能片区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着力打造城市新引擎、新样板、新名片,为荆州建设五区五中心、开创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与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以业为先、以水为韵、以绿为底、以文为魂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四问原则,准确把握老城更新与新区建设、功能完备与形象改善、拓展城市空间与留白留绿留旧、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总体谋划与梯度推进、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依法依规与改革创新、化解存量与优化增量、重点突破与全域推进等九大关系,立足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整体布局、精准定位,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率管理。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注重城市建设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全面提升城市颜值气质

重点功能片区产业谋划要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大力培育四新经济,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城市注入新动能。

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将城市设计作为营造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方法,创新建设管控和引导机制,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加强城市重点地区、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以精细化设计指导城市微改造。强化城市设计对建筑的引导约束,严控新建高层高密度住宅,建筑设计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完善城市设计政策规章、体制机制和技术体系,建立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协同审查机制,创新城市设计智能化管理手段,增强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塑造新时代城市特色风貌。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和设计水平。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和大型城市雕塑管理,严禁建设贪大、媚洋、求怪建筑,严禁滥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标。开展建筑评论活动,推动建筑设计传承创新。

2整治市容市貌

整治提升市容市貌。开展市容市貌整治专项行动,规范户外广告设施管理,推进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积极推进市政杆线多杆合一和入地,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城镇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维护。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公共广场、公园及附属设施隐患排查,加大路面破损、坑洼不平、井盖缺失、污水满溢等问题整治力度。规范公共候车亭、报刊亭、垃圾箱、路灯电杆等城市家具设置及设施维护,及时清理废弃线杆和隔离栏,及时修复破损护栏,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提升城市夜景照明品质。打造璀璨亮丽的荆州夜景,激发荆州夜景活力,推动荆州夜游经济发展。打造都市之光,提升城市基础照明品质与形象,重点包括高铁站片区及铁路沿线建筑、二广高速沿线建筑、荆沙大道片区(塔桥路至江汉路)、江津路(塔桥路至太岳路)、复兴大道沿线(火车站至飞机场);打造文化之光,树立荆州夜景名片,重点突出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包括荆州古城片区(东门景区、明月公园、关公义园、三国公园等)、文旅片区(园博园、楚国八百年等)。打造宜居之光,改善公共空间品质突出城市特色,体现城市生态宜居环境与特征,重点包括滨江风情带(洋码头、长江大桥等)以及中心城区城市公园(中山公园、白水滩生态公园等)。

3加快完整社区建设

建立15分钟生活圈。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落实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改善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居住社区养老、托育、卫生、便民商业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停车及充电设施,配备社区警务室和智能安防设施,增加公共活动场地,配建足球场地等体育健身设施。健全居住社区垃圾分类和收集站点网络,完善公厕布局,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推广开放式小区,推动建立社区步行和骑行网络,串联若干居住社区,营造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15分钟社区服务圈

提升老旧小区生活服务品质。因地制宜地破解街区面临的难点问题,整合调动各方资源,逐步引入规范化物业服务,实现小区基础设施有人维修、绿地花草有人养护、小区大门有人看管、停车秩序有人规范、消防安全有人守护的目标,形成群众共治共管的局面,提高居民生活治理,营造舒适、整洁、安全的小区环境。

提高住宅健康和安全性能。着重在饮水供应、卫生排污、固体废弃物处理、地表水排泄结构安全以及个人和家庭内部卫生等方面提高住宅的健康性能。新建住宅按照健康住宅评价标准,对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水环境等物理环境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引入自然通风系统,防止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支持有条件的老旧住宅参照健康住宅评价标准改造。

探索住区防疫模式建设。增强城市住区和建筑主动防疫功能。设置社区入口健康检查与快递集中收取点,优化楼栋入口空间组织,建设无接触智能电梯,配置屋顶防疫花园。在室内设置玄关入口病毒消杀区域,加强卫生间消杀,配置病毒隔离窗户。在有条件的新建小区和部分老旧小区开展防疫住宅和防疫小区试点工作,推进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推进5G智慧社区建设。建设智慧社区基础管理平台,采集物业、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等数据,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应用支撑。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开展广播电视服务与智慧社区的融合场景创新应用。推进智慧社区基础管理平台与城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应急通信保障服务向社区延伸。

(三)塑造文明乡村风貌

1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加大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力度,促进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乡村生产生活功能。开展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调查、申报工作,挖掘村落与民居历史文化底蕴,编制保护规划与指导文本。建立传统村落名录和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统筹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和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发展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

2塑造乡村特色风貌以乡村人居环境风貌为底色、民居建筑风貌为特色,尊重山水格局、田林资源、地域文化,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彰显民族特色、地域特点、乡村特征。发布《荆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图集》,引导建设荆风楚韵、水乡特色的当代农村建筑。整治破旧房屋,清理危房、违章建筑和倒塌杂乱院落,合理利用闲置宅基地、空闲地。引导荆楚乡村建成多元价值空间、高品质宜居空间、和谐舒适美好空间。

3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重点攻坚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置、危房改造、农房建设管理与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对市(县)域村庄的分类指引,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居环境建设,防治盲目大拆大建,注重保留乡土特色。

4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爱卫月、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和季节性传染病防控时节,常态化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群众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推进健康科普进村庄、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五进活动,大力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依托各级基层组织,发挥群团组织和志愿者作用,推广卫生清洁日活动,制定村规民约,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四)全面改善居住条件

1加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加快摸清重点公共服务行业住房困难职工底数、住房现状,结合各地人口流动状况和住房供求关系,有序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工程建设进度,并通过新建、改建租赁住房、盘活存量房源等方式调节有效供给。加快已竣工公共租赁住房的配租使用,确保已竣工的政府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公平善用。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满足城镇居民、新市民、大学生等群体住房需求,未来五年,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6118套,计划发放租赁补贴3500户次,补贴资金875万元。

2扎实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与危旧住房改造组织开展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危旧房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基础数据。有序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加快改造危旧住房,推动实现城市有序更新。结合建筑节能改造、线缆改造、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公共设施配套等工作,试点打造完整社区,探索老旧小区改造的新途径,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至2025年,计划完成2016个老旧小区、改造户数154841套、改造面积1460万平方米。

3推进农房建设现代化建设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农房。实施农村房屋节能改造,鼓励和发展各类适宜绿色技术在农房建设中的应用。完善农村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技术体系和技术要求,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支持通过对口帮扶、设计竞赛、组织培训等方式推进设计下乡,引导优秀设计团队驻乡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房设计水平。

(五)建设全龄友好社会

1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无障碍和适老化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设施和老旧小区无障碍提质改造。补齐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短板,着力改善农村残疾人、老年人居住条件,完善农村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培育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维护的良好氛围,提升全社会关爱老年人、残疾人的意识。

2健全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连锁化、标准化、网络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满足提供失能照护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的要求。新建或改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提升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护理能力和消防安全水平,推进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和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加强对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对房屋建筑及设施按照功能性质合理分区并进行适老化改造。培育养老新业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3提高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标准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地方标准,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支持城市街区、道路、社区以及学校、医疗机构、公园、图书馆、绿地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适幼化改造,推进儿童友好型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和社区建设。提升儿童安全出行环境,优化儿童成长社会环境,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加大儿童友好政策支撑,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构建儿童安全健康发展的城市环境。

(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1倡导节约资源生活方式推行绿色生产,倡导绿色出行,鼓励使用再生水和新能源,鼓励使用绿色建材、家具、家电等生活耐用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引导居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转变观念,形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生活方式。

2全面创建绿色社区指导各地统筹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以整洁、舒适、安全、美丽为目标,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建成果。

3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加大垃圾分类投放推广力度。区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因地制宜设置简便易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装置,合理布局居住社区、商业和办公场所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箱房、桶站等设施设备,方便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动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确保有害垃圾单独投放。推广干湿垃圾分类等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探索制定便于实施、易于监督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广泛宣传普及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知识,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

建立和完善分类收运系统。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运网络,合理确定分类收运站点、频次、时间和线路,配足、配齐分类收运车辆,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逐步推行车载桶装、换桶直运等密闭、高效的厨余垃圾运输系统,减少装车运输过程中的抛洒滴漏

进一步提升分类处理能力。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科学评估本地生活垃圾产出水平,按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设施,鼓励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建设。

提升垃圾分类产品资源化利用。鼓励各地采用符合本地实际的技术方法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堆肥、沼液、沼渣等产品在农业、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转型升级,统筹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品交投网点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中分拣中心和集散场地,推进城市生活垃圾中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4提倡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全面改善绿色出行环境,鼓励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提升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推进公交慢行引领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公共交通设施供给和服务水平。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连续、通畅、安全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构建人、车、路和谐共处的交通环境。整治侵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等不规范停车行为,加强行人过街设施建设。规范各类道路附属设施布局,集约设置各类杆体、箱体、地下管线等设施,提高慢行空间舒适性。

第四章 提升人居环境治理能力

一、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一)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1推动完善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按照权责一致、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下放城市管理事权,全面清理规范执法事项,建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职责清单,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及其部门间的权责关系,构建市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区为主,街办为基础,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

2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精细执法

坚持文明执法,采取宣传教育手段,对各种违规行为按照一宣传、二告知、三教育、四处罚的执法流程,提高市民群众对综合执法工作的认同感,实现刚性执法温情执法的转变。把创新管理作为解决执法难题的重要手段,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有效解决管理难题。根据城市规划设置早夜市市场,为占道经营摊贩提供良好的经营空间,引导其入市经营,规范管理。

细化工作任务,做好协调沟通。制定行动方案明确总体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标准、具体措施。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市民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好整改方案、落实好整改责任,打造精美城市容貌。严格落实三项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工作文明执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政府公信力,营造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切实践行721工作法,增强执法服务意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市民满意度。

(二)创新城市管理共治途径

积极推广绩效管理和服务承诺制度,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及第三方测评机制,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城市综合管理考核奖惩制度体系。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群众满意等目标,开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评价工作,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创新城管共治途径,充分利用城管热线、城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搭建互动平台。畅通与市民的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市民诉求解决机制,为市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提高城管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程度,完善城市管理重点项目、重要事项、重大决策信息公开机制,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强化城市管理的群众基础。建立城市管理志愿者行动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民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法制监督等。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

(三)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运用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平台,有效提升服务能力。按照《湖北省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办法》的规定,积极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建立行政审批工作规则、咨询服务工作规则,实现事项接收和咨询受理程序化。根据服务规范和满意度评价办法,实现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等服务方式的规范化。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政务服务满意度工作目标和量化指标,为高质量政务服务提供坚实保障。充分利用好评价结果,促进改善提升服务效能。

打造信用审批制度,优化审批流程。建立逢报必查逢办必查制度,对接全国信用共享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关联核验功能,对守信者一路绿灯,使失信者处处受限。在窗口收件环节,主动查询申报企业信用记录,在做出行政决定前,必须核查该企业是否有未处理处罚事项,依据联合奖惩制度开展相关工作。

聚焦监管转型,着力推进新型监管模式。简政放权不是简单放权,要的有效、的到位,简政放权与市场监管相辅相成。通过构建以权责清单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原则,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智慧监管为支撑、以衔接配套制度链为保障,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加快推进监管转型,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更好地维护市场环境。

充分利用审批管理系统,健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破解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通过工程建设审批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支撑等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并联部门数据共享。

(四)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能力

加强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在省住建厅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符合荆州实际的工作制度,明确相关工作事项。进一步明确无需办理施工许可项目的工作执行方式、工作流程、申报审批资料等,为小微企业解困。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改建工程必须办理工程规划许可的范围,解决老旧工程再利用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完善现场查验的标准化表格,工作程序,规范现场查验工作。完善竣工验收报告中有关消防验收的具体要求,确保各方责任主体工作落实到位。对其他行业的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根据相关规定和行业特点制定工作流程,与行业主管部门协调完成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

加强现场管理。根据消防工程施工特点,加强消防工程日常施工监管工作。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建立以消防设计审查和验收备案为闭合,突出施工过程监管的消防工程一体化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消防服务机构信用评价机制。将消防服务机构的市场行为、服务质量等纳入建设工程综合信用评价体系,通过信用管理推动消防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突出参建各方消防主体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强对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及消防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推动各主体单位切实履行消防工程主体责任。

推动消防设计审查验收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在现有的施工图审查数字化平台和消防验收备案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推进实施消防设计审查验收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功能基本完备、审验一体、程序清晰的信息系统,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缩短规范设计审查及现场查验时间。

继续推进施工图数字化、智能化审查。强化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提升勘察设计质量。引导、帮助勘察设计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队伍人员素质,保证勘察设计质量。启动行业企业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内部管理流程研究,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为突破口,引导本土企业主动与合适的、有实力的国资背景勘察、设计、施工、总包单位合作。加大与上下游行业、产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发挥勘察设计单位工程设计集成的龙头作用,尝试组建由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前期咨询、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设备和材料制造、建筑安装、运维等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全流程产业生态联盟,提高工程服务水平,提高产业协作质量。

组织开展勘察设计行业主要业务重要职业岗位设置及其能力培训内容研究,选编培训教材,挖掘师资力量,重点做好全过程工程咨询和EPC总承包项目管理关键岗位培训,帮助行业企业提升员工职业化水平。

紧抓行业诚信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建立勘察设计行业共同遵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规则,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和完善勘察设计单位诚信体系,规范勘察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

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建立健全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全面提高质量监管水平,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作用,探索推行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加强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

(五)加强城市建设安全管理

加强建筑和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开展市政公用事业和房屋安全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施城镇房屋抗震设防补短板工程。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相关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队伍建设,推进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监管,全面提升监督执法效能。强化对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风险防控,推进建筑施工职业健康的源头治理,强化安全生产培训的制度落实。

提升城市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设施布局,增强基础设施系统韧性。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市县应急广播平台全部建成,应急广播服务人口覆盖率100%

推动安全设施配套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开展安全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

开展市政公用事业和房屋安全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推动建设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加强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行业信息化监管,建设城市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融合的安全监测网络体系,为应急处置决策提供支持。将城市安全韧性作为城市体检评估的重要内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强化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重点围绕城市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管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公园等,开展安全检测检查,及时排除险情,有效防范道路桥梁坍塌以及漏水、漏气、漏电等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突出燃气设施设备安全运行、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用气安全、集贸市场等场所用气安全、瓶装液化石油气使用安全、现场作业安全等重点,全面深入排查整治燃气安全隐患。加强汛期城市低洼、临河地段和老旧房屋使用安全隐患排查。

加强全市道路、铁路、邮政和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以国省道、县乡道及村道中桥以上五类桥梁为重点,全面消除普通公路危桥隐患。

(六)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1开展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普查

摸清地下市政管线底数,查清公共空间地下使用情况,掌握地下空间风险因素,建立设施危险源和风险隐患管理台账。

十四五期间完成城区102平方公里范围的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结合我市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普查相关要求,合理安排工作重点与时序,坚持依法推进,统筹做好地下管线普查数据接收及信息平台运维工作。普查期间统筹开展新建设施审查、验收、资料收集和平台录入工作。

建设地下管线信息平台,建设安全、方便、快捷的数据共享接口,确保与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市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数据互通共享。

2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管理

统筹地上地下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和人民防空、地下综合体等工程的统筹建设与有效衔接。

坚持人防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融合发展,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力度,科学规划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好现有64个老旧人防工程,充分发挥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拥堵功能,促进人防工程提质增量,完善防灾防空体系。

对照普查发现的设施危险源以及风险隐患管理台账,加强城市老旧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力度,消除安全隐患,推进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  

二、提升乡村管理水平

(一)积极探索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模式加强农村住房图集推广和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在农村住房建设试点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管理模式。

(二)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2025年,90%以上的村庄建立多元合一、多岗整合的管护机制。落实林长制”“湖长制”“路长制等制度。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合理配置公益性岗位,明确设施产权归属和运行管理责任。探索推行建养一体,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管护模式。在全市开展管护机制综合模式试点示范,实行管护机制工作调度机制,将管护机制建立情况纳入美丽乡村拉练观摩重点内容,并出台长效运维管理办法。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坚持三治融合。健全基层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综合服务站、专业合作社、多岗合一管护队伍等六位一体组织,规范管理运行,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三)探索村庄建设费用投入机制全面落实政府投一点、社会融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思路,全市100%的村庄有资金保障管护机制运行。以市辖区为试点,将管护保障作为非约束性项目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指标,促进村庄管护保障机制建立督导各县(市、区)选择试点推进。

三、深入开展共同缔造

(一)大抓基层基础。开展基层亮旗行动,推进党的组织向村民小组(居民小区、楼栋)延伸,党的工作向村(社区)理事会、议事会、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平台覆盖,织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完善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机制和平台建设,用好四议两公开制度和四民”(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工作法,推广运用六邻服务、街坊夜话”、“屋场院子会、城市网格啄木鸟等党建工作载体,凝聚大多数群众意愿,构建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全域实施荆城先锋行动,促进党员亮身份、带头干、比作为,推动党员示范带领群众广泛参与共同缔造活动。

(二)培训骨干队伍。市、县两级分类举办学习班、研讨班,通过现场观摩、专家辅导、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邀请熟悉共同缔造理论和方法的专家,对各地各单位专班人员、以奖代补项目辅导员、乡镇(街道)负责同志、村(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群众代表等重点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不断提升骨干队伍引导群众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三)宣传动员群众。在主流媒体设立专题专栏,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举办道德讲堂、公益讲座、法律讲堂、国防教育月等活动,讲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故事。通过制播情景剧、微视频等宣传方式,让群众讲给群众听、群众演给群众看,积极传播共同缔造理念,增强群众参与村居事务的内生动力,推进群众理念和思想转变,变要我干我要干

(四)强化多元共治。优化政府治理,改革村(社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分配方式,创新以奖代补项目机制,加大以工代赈项目争取力度,优先支持群众参与面广、满意度高的村(社区)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以满足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个下沉,形成镇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指导目录荆州范例,推进人社、民政、医保等群众经常办理且基层能有效承接的政务服务事项以委托受理、授权办理等方式在基层办理。丰富社会治理,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社会工作服务室,打造社区社会组织之家、社会工作者之家、特殊人群之家,组织群众建设幸福家园;建好社会工作者队伍,扩大政府购买村(社区)公共服务范围,鼓励社会工作机构承接具体项目;培育社团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把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增进社区意识、集体意识,动员群众关心村居事务,贡献集体智慧。引导群众治理,绘制村(社区)资源地图,发挥好企业、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乡贤、五老、平安志愿者、下沉党员、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本土文化、自然资源资产等各方面资源优势,在解决群众需求中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

(五)开展试点工作

每个县(市、区)不低于10个城乡社区(农村自然村湾组或城市居民小区,荆州经开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确定35个城乡社区作为试点。到2022年年底,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试点的城乡社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培养一批掌握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的骨干人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推动城乡规划师、高校师生下基层,和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一道商量美好村居环境微改造规划方案,注重突出本土特色,体现群众需求,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和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办好美丽村庄试点。培育市场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承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共同缔造项目,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管理,发挥能人回乡、农合联、乡村振兴联盟等作用,探索发展村民共享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共同缔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共同办好产业发展试点。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社区共建模式,坚持留、改、拆、建、控,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设计建设未来社区和邻里中心,推行垃圾分类,共同办好文明美好社区试点。发掘村居本土文化,动员群众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对接专业力量,将本土特色文化(非遗)创造性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共同办好文化传承创新试点。

打造务工信息大厅,发现村居能人,集聚乡贤回归,鼓励青年家门口创业,带动大多数群众迸发创造意识和进取精神,共同办好创新创业试点。依靠群众创新矛盾化解方式,健全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弘扬沙市老姨妈精神,推广雷锋互助社做法,推进更多群众互信互助,共同办好群众自我管理试点。用好清漂专业队、禁捕巡查员、蓝天救援队等力量,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整治河渠环境、管护改厕设施,进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维护河湖生命健康,共同建好幸福河湖试点,助力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园区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建设嵌入式幼儿园,增设共享单车停车区,开发定制公交驳车线路,建设完善邻里中心设施,满足群众求职、育幼、出行、购物、交友等需求,共同办好园区服务试点。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结合代表行动活动和委员一线协商·共同缔造活动,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办好基层群众民主协商试点。鼓励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探索其他类型试点。在各领域试点工作中,探索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完善具体工作程序和办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示范引领各方面工作贯彻共同缔造理念,不断丰富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

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责任落实体系。加强部门沟通,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工作体制形成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的合力,共同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乡治理体系。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扎实推进各项具体工作,统筹完成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市级协调、县级主导、镇村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监督考评

优化决策机制。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确保落实规划的目标任务。

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建立上下贯通、横向联接的城市体检评估体系。确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建立—诊断—预警—维的城市体检工作闭环,有效实施城市建设运行跟踪监测。

开展乡村建设评价。聚焦农民生产生活,从发展水平、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县城建设等方面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评价,掌握乡村建设状况和水平,深入查找问题短板。评价成果作为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制定有关政策、确定乡村建设年度计划和项目库的重要依据。

推进社会多元共治。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进城乡建设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强化市民、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自觉意识,调动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市民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发挥群众对城乡建设的促进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积极听取社会公众意见,确保规划相关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实时公布城市建设具体项目和进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众参与者的权利保障制度,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机制,强化对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分析和督查,加强建设目标任务的年度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及第三方测评机制,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人居环境建设考核奖惩制度体系。健全激励问责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三、强化法规保障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关于人居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提高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

用法治思维引领城市管理转型升级,完善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素养,提高城管执法效能。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四、加强政策支持

保障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的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重点领域的项目资金,加大地方政府财政基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按照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力度,严格过程管理,严格资金控制。科学制定资金计划,统筹安排各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益保障资金供给,维护融资信用。

加强用地保障。自然资源部门在组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考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需求,将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障人居环境建设用地。保障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土地,优先用于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项目。优化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及时保障项目依法落地建设。项目建设用地批准后,加大征地、供地工作力度,推进项目顺利落地。

推动科技创新。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整合建设领域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与学校和科研院开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建设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国有企业的科研、人才、技术等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积极推进先进技术、材料推广应用,提高城乡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水平。重点推广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等城建领域应用新技术,推动低碳、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扩大城建系统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最新技术成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培育和储备一批专业人才。加强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进行专业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学习,增强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建设系统人才队伍的质量。加强专业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价,提升行业从业人员业务能力。

持续改进施工专业人员职业培训,转变培训模式,建立职业培训体系,落实企业培训主体责任。发挥企业和行业组织、职业院校等各类培训机构优势,建立职业培训实训基地,不断加强和改进职业培训工作。加强对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的监督指导,提升培训质量,对培训机构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工作水平。组织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实地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管理人员和建筑工匠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施工质量,提高农村建筑工匠的从业能力和房屋建造水平,提高从事农村建设管理施工的干部和工匠的建设管理和施工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PHP网站源码阿坝关键词按天扣费推荐大鹏网络推广多少钱沧州推广网站推荐本溪模板制作公司醴陵模板推广报价德宏网络营销推荐大鹏网站seo优化推荐包头网站建设推荐汕头SEO按天计费价格兰州百度竞价包年推广公司福州百度网站优化排名公司台州模板推广价格吕梁至尊标王多少钱扬州网页设计推荐漯河阿里店铺托管哪家好广安网络营销价格哈密网站制作设计徐州网站设计公司钦州设计公司网站焦作网站搜索优化赤峰百度网站优化价格通化网站定制价格台州建设网站常德网站优化软件公司黄山网站建设设计报价柳州网站建设设计报价周口英文网站建设报价抚顺网站建设设计报价承德网站推广工具价格光明营销型网站建设公司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