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城市群规划汇总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

一、 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2021-2025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列表

二、 中国19个城市群发展规划列表

三、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城市轨道规划汇总

四、 国家级规划列表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 年)

前 言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城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参与竞争的战略区域。山东半岛城市群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西引黄河流域,南北紧邻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既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在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地位突出。

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和《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为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健康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 2016—2030 年,其中近期到 2020 年。规划范围包括全省 17 设区市。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山东半岛城市群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群之一,也是山东省实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第一节 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一)综合实力较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总量较大、经济基础较好,是东部沿海地区重要城市群之一。2015 年常住人口 9847.16 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002.3 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7.2%、9.3%。农业基础扎实,工业门类齐全,服务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家电、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有色金属等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蓝色经济特色突出,2015 年海洋生产总值约 1.1 万亿元,占全国接近 1/5,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产业等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二)资源禀赋良好。山东半岛是我国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文化名城众多,“三孔”、泰山、京杭大运河等一批自然和人文遗产世界知名。矿产资源组合良好,石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16%,黄金、自然硫、石膏等 30 多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十位。生态资源独具特色,山、海、河、湖、湾、岛等交相辉映,与齐鲁文化相得益彰。

(三)区位优势明显。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北接京津冀、南临长三角,西与中原经济区相邻,既是环渤海地区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出海门户,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具备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独特优势。

(四)城镇布局相对均衡。山东半岛城市群现有城镇人口

5614万人,形成了济南、青岛、临沂、烟台、淄博、济宁、潍坊7个大城市,枣庄、威海、滨州、德州、聊城、菏泽、东营、日照、泰安、莱芜、即墨、新泰等12个中等城市,81个小城市和1115个建制镇均衡分布的空间体系;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7.01%、47.5%,已经进入了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由现代化港口群、区域枢纽机场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干线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区域供水设施趋于完善;“外电入鲁”工程进展顺利,风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与台湾、香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纳入中韩自贸协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落户青岛。对外投资合作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2015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417.5 亿美元。

二、主要问题

经过 10 多年的不懈努力,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广泛认同。但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群相比,在整体发展水平、作用发挥等方面还有差距,与国家“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的总体要求相比,仍有较大潜力可挖。

(一)核心城市竞争力不够强。核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群的发展水平。目前济南和青岛两市城区人口都不足400 万人,综合实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二)城市间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城市群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平台,现代治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行政区划束缚和地方政策差异依然存在,发展统筹不够,阻碍了劳动力、资金、土地、产权、人才等要素统一市场的形成。

(三)快速交通体系不够完善。高速铁路建设较为滞后,城市群内部未形成网络,外部与周边地区缺少多通道联系。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展不快。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与城市内部交通衔接不紧密,与城市群一体化、同城化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四)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生产性服务业发育相对不足。各城市产业往往自成体系,城市间竞争大于合作,以邻为壑现象仍然存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所需的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格局没有建立。

(五)发展方式不够集约。土地利用相对粗放,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过大(237.97 平方米/人),地均产出效率不高(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地均非农产业增加值约 9.8 亿元/平方公里)。水资源成为重要瓶颈,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的1/6,且空间分布不均,与经济布局契合度不高。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大气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尚未得到彻底遏制。

第二节 机遇挑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城镇接入全球城市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重要平台。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宏观背景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将迎来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全面展开,环渤海地区合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叠加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全面深化改革将为城市群体制机制创新破除障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将为城市群发展注入新动力。中韩、中澳自贸区设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两网两通”工程、胶东国际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谋划和建设将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提供新支撑。

同时也要看到,新常态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也面临腹地竞争加剧、一些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城市功能分工不够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有差距等种种挑战,山东半岛城市群必须主动转型、率先转型,走出一条符合城市群发展规律的新路子。

第三节 重大意义

从全国来看,建设好、发展好山东半岛城市群,对推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引领黄河流域加快发展,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优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空间布局,具有战略支撑作用。

从全省来看,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有利于完善全省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加快陆海统筹、绿色发展;有利于全面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使其共享发展成果,对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四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按照“五个统筹”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建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注重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优化空间布局,注重强化产城融合,注重增强承载能力,注重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重要引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第五节 基本原则

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突出市场决定性作用,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为核心,以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建设新型城市为重点,实施“一融双新”工程,引导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群人口、产业、空间良性互动,推动城市群健康有序发展。

区域协调,统筹推进。以现代快速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沿海和内陆地区协同协作,促进各级城镇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上合作共赢、错位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上统筹协调,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和谐统一。

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海洋科技优势和制造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步伐,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探索城市群创新引领发展新模式。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建设全进程,着力维护生态平衡,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低环境冲击的城市群开发模式。

开放合作,优势互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交通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立足东盟、日韩,加快提升与欧美合作水平,大力拓展新兴市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环渤海地区深度合作,全方位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强化与中西部地区联系,努力在国家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带动作用。

深化改革,共享成果。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握好推进节奏和力度,不断深化改革,支持先行先试,加快建立城市群协调机制,在推进生态共保、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市场共育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六节 战略定位

我国北方重要开放门户。积极申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强化青岛、烟台等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作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互联互通,协同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引领黄河流域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环渤海地区协作,开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局面,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中日韩深度合作战略高地、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黄河流域龙头城市群,打造我国北方重要开放门户。

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联动区。进一步强化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多通道联系,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城市功能,主动参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水平,努力在优化提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格局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蓝色经济示范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以“蓝黄”两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依托,以青岛蓝谷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先导,充分发挥海洋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完善海洋经济体系,促进陆海统筹发展,努力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蓝色经济示范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重要增长极。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动转型、率先转型,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模式,促进人口转移、城镇布局、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国家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第七节 发展目标

近期发展目标:至 2020 年,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建立,在环渤海地区合作和引领黄河流域加快发展进程中作用不断彰显;都市圈(区)成为城市群发展重要载体,人口集聚合理有序,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 65%、55%;服务业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成为发展主要动力;快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区域生态屏障基本形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利、能源、信息等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城市群一体化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市间协作领域更为宽泛,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

远期发展目标:到 2030 年,全面建成发展活力足、一体化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国家级城市群。都市圈(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空间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产业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格局全面形成,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合理;设施网络更为完善,生态环境更为优化;区域开发更加协调有序,城乡更加和谐宜居,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保持全国先进位次。

第三章 促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

全面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做优做强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导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都市区有序发展,积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提升重要轴带要素集聚水平,增强网络节点支撑能力,构建“两圈四区、网络发展”总体格局。

第八节 构建“两圈四区”总体布局

一、提升济南、青岛都市圈发展水平

(一)培育壮大济南都市圈。济南都市圈由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 6 市及滨州市邹平县构成,2020 年总人口达到 320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 2100 万人;2030年总人口达到 350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 2600 万人。以济南为发展核心,加快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和同城化,优先推进济淄泰莱一体化建设,将济南都市圈建设成为山东半岛港口群向中西部腹地延伸的枢纽区域,环渤海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教研发、高新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发展高地,黄河中下游地区高度一体化的城镇密集区。

增强济南辐射带动能力。立足省会城市综合优势,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提升集聚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以泉城特色标志区、百年商埠区等为重点的老城区优化升级,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城市新中心;规划布局西客站、东客站、长清等城市次中心;规划建设携黄河南北融合发展的城市新区,带动黄河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济阳撤县设区,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培育“济南设计”、“济南智造”、“济南服务”品牌,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积极发展慢行系统,优化完善路网微循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治霾攻坚工程,畅通城市风道,加快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强南部山区生态修复,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突出泉城特色,打造“山、泉、湖、河、城”相映生辉的魅力泉城。

建设完善“两个圈层”。以济南为中心,分别以 70 公里和 150 公里为半径,形成紧密圈层和辐射圈层。紧密圈层以济南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济阳、商河、平阴、莱芜市区、齐河、禹城、临邑、肥城、邹平、泰安市区等区域,重点加快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科技创新等高端服务功能集聚,提升泰安、莱芜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生产要素向交通廊道沿线中小城市、卫星城流动配置。以泉水文化和山岳文化为核心,促进都市区旅游一体化发展。促进莱芜建设省会副中心,泰安建设富有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风尚的国际旅游名城。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骨干交通,构建圈层式交通体系,推进济南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辐射圈层包括淄博、德州、聊城等城市以及茌平、东阿等县城,重点推动淄博建成全省东西部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枢纽,德州、聊城建成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高地,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共同维护鲁中山区生态环境,推动泰山申报国家公园。

专栏4济南都市圈发展引导

(二)优化提升青岛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由青岛、潍坊 2市和烟台市莱阳市、海阳市构成,2020 年总人口达到 200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 1400 万人;2030 年总人口达到 23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 1800 万人。加快提升青岛国际化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促进青岛、潍坊协同发展,建设开放合作、陆海统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枢纽之一,中国海洋产业创新基地,全省发展核心引擎。

提升青岛国际化水平。依托开放优势,紧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西海岸新区等建设机遇,着力提高青岛城市创新能力,突出发展蓝色经济,努力扩大双向开放,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海洋产业先行区及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海洋+”行动计划,支持青岛蓝谷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全面对接国际城市标准,构筑城市品质国际化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功能,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商务活动、法律服务、投资贸易等国际化水平,营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国际化城市功能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地铁建设,高标准建设青岛新机场、董家口港区、青岛北站等重大交通设施,促进济青高铁、青连铁路等高铁、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促进潍坊城市功能升级。抓住“蓝黄”两区建设机遇,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协同滨海新区、寿光、昌乐、安丘、昌邑、峡山组团,推进“七城一体”组团型城市建设,促进东南翼高密、诸城和西南翼青州、临朐迅速壮大,将潍坊市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骨干城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科技研发、商贸物流、会展办公等现代服务功能,打造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强化对外快速交通联系,推进潍莱高铁、济青高铁、京沪高铁二线、潍日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迁建潍坊机场。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与各县市之间快速化、通勤化和公交化交通体系,启动潍坊市区轨道交通建设。加强潍河、白浪河生态廊道建设,保护沿海滩涂、湿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岸线资源。

专栏5青岛都市圈发展引导

2020 年青岛都市圈范围示意

2030 年青岛都市圈范围示意

图 7 青岛都市圈空间布局示意图

二、推进都市区一体化建设

(一)烟威都市区。以烟台市区、威海市区为核心,构建烟威都市区,近期将蓬莱、荣成纳入都市区范围,总人口达到5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420万人;远期将龙口、莱州、招远、栖霞、乳山等市纳入,总人口达到9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750万人,将烟威都市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先行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具有国际影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高品质生态宜居区。推进烟台、威海两市一体化发展,强化核心区产业互动、交通互联、平台共建、设施共享,整合提升沿海城镇发展带,促进滨海空间高效利用。加快文登南海新区建设,推动与威海主城区联动一体化发展。加快海洋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滨海旅游一体化。依托中韩自贸协定落地,加快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文莱高速、蓬栖高速、龙口至莱西高速,建设东营-莱州-龙口-烟台城际铁路,加强烟台和威海港群分工与协作。强化胶东半岛丘陵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共同建设半岛中部生态核心区。

专栏6烟威都市区发展引导

2020 年烟威都市区范围示意

2030 年烟威都市区范围示意

图 8 烟威都市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二)东滨都市区。以东营市区、滨州市区为核心,构建东滨都市区,近期将利津、无棣等县纳入都市区范围,总人口达到3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220万人;远期将广饶、博兴等县纳入都市区范围,总人口达到4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360万人,将东滨都市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加强东营城区、滨州城区以及利津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增长极,辐射带动惠民、阳信、博兴、广饶等城市发展,培育壮大滨北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构建以黄河为生态廊道、以德大铁路为纽带的有机集中、组团发展格局。加快济东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和济南-滨州-东营城际铁路、京沪高铁二线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与滨海地区交通联系,建设沿海交通通道。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海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先进装备制造、环保节能、临港物流、滨海生态旅游等产业,推进黄三角国家农业高新区建设。严格控制滨海滩涂、湿地开发,重点保护以沿黄河生态走廊、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滨海湿地和沿黄湿地资源。

专栏7 东滨都市区发展引导

2020 年东滨都市区范围示意

2030 年东滨都市区范围示意

图 9 东滨都市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三)济枣菏都市区。以济宁、菏泽市区和枣庄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为核心,构建济枣菏都市区,近期将曲阜、邹城、嘉祥、滕州、微山、巨野纳入都市区范围,总人口达到120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 750 万人;远期将台儿庄区、山亭区、东明等县(区)纳入,总人口达到13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000万人,将济枣菏都市区建设成为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基地、淮海经济区发展高地、国际旅游目的地、西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发展区域。依托京沪交通走廊和日菏交通走廊,加快鲁南高铁、枣庄至鱼台高速、鱼台至菏泽高速建设,推动济宁、枣庄与菏泽联动发展。促进菏徐铁路、曲阜至徐州城际、徐州至鱼台、枣庄至台儿庄高速建设,提升都市区对外联系能力。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水平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现代能源化工、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内涵,将曲阜-邹城建成国际旅游名城和东方文化圣城。

专栏8 济枣菏都市区发展引导

2020年济枣菏都市区范围示意

2030 年济枣菏都市区范围示意

图 10 济枣菏都市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四)临日都市区。以临沂市区、日照市区为核心,构建临日都市区,近期将莒南纳入都市区范围,总人口达到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350万人;远期将沂南、费县、临沭等县纳入,总人口达到8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600万人,将临日都市区建设成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鲁南临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和滨海旅游目的地。壮大临沂、日照城市规模,形成鲁东南地区城镇发展主要集聚区。充分发挥日照港的亚欧大陆桥门户作用和临沂区域性商贸物流优势,加快商贸物流、临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旅游业发展。积极推动岚菏高速、鲁南高铁建设,依托日菏通道加快交通设施融合,衔接日照疏港体系与临沂商品集散流通体系,提升日照港的内贸服务功能,扩大临沂商贸流通范围,共建临港产业区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临港配套产业。优化沿海地区、沂蒙山区、五莲山区、沂河、沭河等重要生态空间,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

专栏9 临日都市区发展引导

2020 年临日都市区范围示意

2030 年临日都市区范围示意

图 11 临日都市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第九节 完善“一带多轴”网络体系

依托现代交通体系,串联城市群各级城镇,构筑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纵横联动、陆海统筹发展。以“一带多轴”为主干,构建城市群空间主骨架,促进都市圈、都市区内部轴线发育,提升网络化发展水平。

一、提升沿海城镇发展带功能

加快推进沿海高铁、青连铁路、青岛-海阳-荣成城际铁路建设,提升沿海快速交通联系水平,构建环山东半岛快速交通运输通道。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沿海港口分工合作,探索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优化港口资源。推进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促进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海上运动等旅游产业集聚,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黄金海岸带。加强滩涂、岛屿、湿地等重要岸线资源保护,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引导滨海新空间科学发展,建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充满魅力的生态宜居带和魅力休闲区。充分发挥“蓝黄”两区国家战略带动作用,加快海洋经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经济聚集带。

二、加快重要轴线建设

依托区域高速公路、高铁、城际铁路,优化济青聊城镇发展轴功能,加快培育京沪、滨临、烟青、德东、鲁南等城镇发展轴线,积极吸纳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南北向加强与京津冀和长三角联系,东西向扩大与中原、晋中等中西部地区的交流,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交通网络支撑,加快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等建设,构筑网络化发展格局,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由轴带集聚向网络化发展转变。

第十节 促进各级城镇协调发展

根据城镇特点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大力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积极稳妥发展农村新型社区,促进各级城镇协调发展,夯实城市群发展基础载体。

一、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扩容升级,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立体交通等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标准,着力弥补设施短板,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治理各类城市病,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到 2020 年,济南、青岛迈入特大城市行列,临沂、烟台、淄博、济宁、潍坊进一步壮大城市规模,枣庄、东营、泰安、威海、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 8 个城市发展为大城市。

二、大力培育新Th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

(一)做大做强县城。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城数量多、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把县城打造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主要平台。到 2020 年,在县城中形成 15 个左右城区人口超过 50 万人的中等城市,35 个左右城区人口 20-50 万人的城市,30 个左右城区人口 20 万人以下的城市。以产业园区为平台,积极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县城布局,推动优质教育机构在县城设立分支机构,优化提升县城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污水垃圾处理、供热、燃气、电力、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二)积极培育新生小城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选择部分非农就业达到75%的镇,培育 10 个以上镇区人口超过 10 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 10 亿元的新生小城市,培育 30 个以上镇区人口超过 5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 5 亿元的重点示范镇。

(三)加快特色小镇创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按照因地制宜、产城融合、宜居宜游的原则,大力培育特色小镇。至 2020 年,创建 100 个左右产业“特而强”、机制“新而活”、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

三、积极稳妥发展农村新型社区

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完善农村新型社区配套设施,引导城镇近郊地区、有产业依托的地区或其他有条件地区有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因地制宜确定社区建设模式,促进城镇聚合型社区、村企共建型社区建设。强化产业支撑,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两区共建”。

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新型社区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燃气、热力、污水处理、环卫、园林、通信等设施配套,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水、改厕、改暖“七改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对人口规模达到 3000 人以上,非农就业比重超过 70%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统计和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村委会可改为居委会,完善城市群网络建设新支撑。

第十一节 合理拓展新空间

根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水资源均衡配置原则,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群新空间科学发展。积极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支持济南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科学引导潍坊滨海新区、文登南海新区、滨州滨北新区等新区建设,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加快培育成为支撑城市群发展的新增长极。

对新区道路、市政配套、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防止因过度超前建设而造成土地抛荒现象。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不影响城市防洪和水环境等城市安全、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高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行政、商服、居住、体育、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用地,发挥资源集聚和共享效应。强化产业与交通支撑,实行功能多元和产城融合发展,加快人口产业集聚,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第四章 引导城市群人口有机集聚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要求,以都市圈(区)为主要载体,促进城市群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布局;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以及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为重点,统筹推进人口市民化。

第十二节 优化人口布局

准确把握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流动特征和态势,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产力布局特点,引导具有不同需求的各类人群有序流动,优化城市群人口规模布局。

一、提升人口承载能力

优化城市群资源利用结构和方式,提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增强城乡就业和公共服务支撑能力,科学分析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对城市群人口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促进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相符合。到 2020 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人口达到 10250 万人以上,其中城镇人口 6700 万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 65%、55%以上;到 2030 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人口达到 10600 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达到 8000 万人左右,常

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5%左右,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一)促进城市群外部人口向城市群合理集聚。打通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联系,发挥城市群牵引作用,增强对腹地人口集聚能力。加强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人口互动,建立激励机制,厚植自然和人文优势,有效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对高端人才吸引力。

(二)引导不同特征人群向各级城镇有序流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构建有利于人口分类集聚的体制机制,引导城市群内高素质人才向大城市聚集,新生代农民工向县城以上城市聚集;推动城市年龄偏大、收入偏低人口向中小城市回流返乡创业。

(三)实现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良性互动。人口流入地应当加大对流出地的反哺力度,保持农业转移人口来源基本稳定;流入地与流出地要加强合作,有针对性加大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等投入。积极推进流入地与流出地社会保障关系异地衔接划转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三、优化人口规模结构

(一)都市圈(区)人口规模分布。加快破除城市群内部行政区划藩篱,消除制约人口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以都市圈(区)为载体,鼓励和引导城市群人口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地区向承载力较高地区流动,适当引导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地区向周边功能组团疏解人口,有效应对“城市病”,促进城市群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产力布局相适应。到 2020 年,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承载人口合计达到 5200 万人左右,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都市区承载人口合计达到 2580万人左右。到 2030 年,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承载人口合计达到 5800 万人左右,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都市区承载人口合计达到 3520 万人左右。

(二)实施差异化的人口集聚政策。都市圈(区)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放宽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外来人口迁入和定居,将有稳定就业或住所的流动人口逐步实现本地化。外围地区要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口到重点开发区域就业或定居。

第十三节 统筹推进人口市民化

发挥城市群承载和牵引作用,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以及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为重点,实施差别化的市民化推进措施,加快提升人口市民化水平。

一、优先推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

按照“存量优先,带动增量”原则,合理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预期。将外来务工人员住房纳入各级政府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工具,制定适合外来人员特点的住房保障办法,支持外来人员通过租购合适的商品房和居住集体宿舍等多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优先解决好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 5 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二、加快推进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

加大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城中村、城边村改造,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成建制推动当地居民市民化。实施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包括无上下水、无供热设施等的住房)改造,统筹解决被改造村原住民的安置补偿、就业、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经济体制和社区管理改革等问题。加强就业扶持,将城中(边)村居民纳入城乡就业扶持的重点范围,通过鼓励创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促进城中(边)村居民充分就业。改造后取得城镇户籍的城中村居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以及其他社会救助条件的,依法依规享受相关社会救助待遇,实现“村民变市民、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村庄变社区”四个转变。

三、规范推进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

坚持“两区同建”,扩大人口规模,发展非农产业,积极推动经济以非农产业为主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和不在城镇驻地的企业工矿区纳入城镇化管理。完善连接镇村间的道路、建筑、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扩大镇村连接范围,促进更多城镇周边村庄享受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在县城、小城镇或工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附近建设移民集中安置区,推进转移就业贫困人口落户城镇。

第五章 推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

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城融合,建立产业合作机制,努力构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四节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千亿斤粮食工程、“渤海粮仓”等增产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行动,加快种植业和养殖业全过程集约化发展,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物流、快递、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分析预警体系。建设全国种业科技创新高地,深入推进潍坊国家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聊城、德州建设国家精致农业示范区,支持临沂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发展壮大高端制造业

加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引导力度,以攻克关键技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现代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端产业,形成“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的骨干支撑。鼓励各区域发挥特色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协同和产业配套协作,增强高端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利用省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企业发展。

三、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

构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一体化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规范各类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发展股权交易市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打造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加快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烟台建设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支持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支持潍坊建设文化艺术金融试验区。以济南、青岛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为核心,以东营、烟台、临沂、济宁、德州、潍坊、淄博等省级物流节点城市为重点,分类引导东部港口物流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群、鲁南商贸物流群、西部隆起带物流群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物流群五大物流区域。树立“大旅游”理念,拓展旅游内涵深度,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提高“好客山东”“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等旅游品牌国内外影响力。

第十五节 完善产业创新平台

一、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济南、青岛(含青岛西海岸片区)、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 6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建设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开放创新先导区。

二、全力推动科技创新

围绕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集中攻关,力争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空间海洋、量子技术、纳米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在核心电子器件、系统软件、生物基因、新药创新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智能制造、先进材料、信息安全、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信息技术跨产业联盟、“互联网+”创新联盟、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智能制造联盟、软件产业联盟等一批技术产业联盟。顺应跨界融合和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开发社交娱乐、智能家居、创意日用品、可穿戴设备等高设计含量产品,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对接国家“创新百强”工程,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

三、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网络

支持济南、青岛、烟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落地,支持企业建设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完善创新平台运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大型科研设备、科技文献、检测检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共用制度,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放大重大创新平台龙头作用,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原始创新和产业集成创新。

四、推进园区转型创新

加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推动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型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支持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以大企业带动产业壮大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在不突破原规划面积前提下,鼓励符合条件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为综合保税区。建立园区分类考核体系和升级淘汰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合理扩区和调整区位,探索跨区域合作开发新模式。

第十六节 促进产业协调布局

一、联手打造产业集群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区域产业协作分工和集聚发展,引导同类和相关产业就近布局,促进人口、产业、资源以及产业链内部的空间耦合,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集团。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展开合作,形成一批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产业集群展览展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公共营销渠道,推动线上电子商务与线下专业市场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行动,建设“智慧集群”。

二、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发展与城镇扩容良性互动、一体推进。强化城市居住、就业、交通和服务等功能,倡导适度混合功能开发,打造宜人的生活空间,实现职住平衡发展。城镇中心区以城市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为主,集中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城镇周边重点发展都市农业、消费品制造业等;在远离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紧邻交通干线的地区,布局建设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等重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支持济南、青岛、枣庄、潍坊、威海、泰安、临沂等市创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因地制宜创新产城融合模式,探索综合发展的独立园区、企业化社区、城市综合体、职住平衡的新市镇等多元化发展模式。

三、推进产业跨区域转移

推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强化产业承接能力。优先培育发展潜力较大的承接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注重发展配套经济和特色经济。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调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防止污染和落后产能转入。探索以土地参与协作,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甚至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飞地”园区,鼓励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合作形式,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园中园”“共管园”“托管园”等合作园区,鼓励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探索省级直管、跨区共建的协调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跨区域投资、产业转移对接、园区共建、科技成果落地等项目的收益分配体制。

第六章 构筑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

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快速高效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城市群内高速(城际)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强化不同交通方式衔接,增强集疏运能力,努力建设与城市群空间布局相协调、安全可靠、高效便捷、智能绿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七节 加强城市群对外交通建设

一、积极融入国家南北大通道建设

提高京沪、京九通道运输能力,加快建设滨临通道,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期工作,密切联系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强化与东北地区联系。推进湖西铁路、菏徐铁路、青连铁路、曲阜至枣庄至徐州城际、沿海高铁、德上高速山东段、新泰-台儿庄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苏北地区联系。

二、加快建立与中西部地区多通道联系

发挥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作用,提高济青通道交通容量,增强菏兖日通道快速运输能力,推进青银高铁、济郑高铁、鲁南高铁等建设,构筑连接中西部地区的多条横向运输通道,强化与内陆腹地的运输联系。

三、推动与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建设

开展中韩陆海汽车直达运输,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适时启动威海至韩国西海岸的中韩海底隧道预研,探讨建立山东半岛与日韩港口战略联盟,不断完善与日韩的交通网络。

第十八节 完善城市群内部快速交通网络

以高速(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以普通国省道公路为辅,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打通关键环节,建立立体化、网络化、便捷化、智能化水陆空有机衔接、客货运统筹布局的现代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一、加快构建城市群高速(城际)铁路网

以济南、青岛为核心,构建“三横五纵”高速铁路主骨架,形成覆盖50万人以上城市的高速铁路网,实现城市群3小时交通圈,都市区内节点县市1小时交通圈,设区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1小时通勤圈。加快区域城际铁路网建设,在线路规划范围内1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镇设站。加快推进济青高铁、石济客专、鲁南高铁、济郑高铁、潍莱高铁、京九高铁山东段、济南-莱芜-泰安-曲阜-枣庄-徐州城际铁路、京沪高铁二线、济南-滨州-东营、沿海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青连铁路、聊泰铁路、黄大铁路、龙烟铁路、青岛-海阳-荣成城际、菏徐铁路等项目。

第十八节 完善城市群内部快速交通网络

以高速(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以普通国省道公路为辅,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打通关键环节,建立立体化、网络化、便捷化、智能化水陆空有机衔接、客货运统筹布局的现代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一、加快构建城市群高速(城际)铁路网

以济南、青岛为核心,构建“三横五纵”高速铁路主骨架,形成覆盖 50 万人以上城市的高速铁路网,实现城市群 3 小时交通圈,都市区内节点县市 1 小时交通圈,设区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 1 小时通勤圈。加快区域城际铁路网建设,在线路规划范围内 10 万人以上人口的城镇设站。加快推进济青高铁、石济客专、鲁南高铁、济郑高铁、潍莱高铁、京九高铁山东段、济南-莱芜-泰安-曲阜-枣庄-徐州城际铁路、京沪高铁二线、济南-滨州-东营、沿海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青连铁路、聊泰铁路、黄大铁路、龙烟铁路、青岛-海阳-荣成城际、菏徐铁路等项目。

二、优化城市群高速公路网

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除长岛外所有县(市、区)驻地和主要港口(港区)、运输机场、客运专线站等综合客货枢纽30分钟内进入高速公路网,在“县县通高速”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网密度,推进重要高速公路通道扩容升级,优化高速公路网布局。

三、加强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

积极推进都市区内轨道交通建设,有效提升都市区一体化、同城化水平。在高速铁路网基础上,近期重点完善都市区核心区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远期向都市区外围延伸。

加快城市内部轨道交通建设,推进济南、青岛地铁和轻轨建设,启动烟台、潍坊、淄博、临沂、济宁、威海、日照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开展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论证研究。鼓励 100 万人以上城市建设地铁或轻轨线路,城市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数达到 1500 公里以上。

协调配置公共交通站点与轨道交通站点,实现立体化“零换乘”。根据客流强度配置各种形式的换乘枢纽站,提高运输效率。在城市内部交通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轨道交通枢纽与航空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普通铁路等城市对外交通的有效衔接,畅通进出城市通道。

第十九节 提升城市群集疏运能力

一、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按照客内货外、集约一体、强化衔接的原则,打造多层、立体、便捷的多式联运综合枢纽。客运枢纽重点以快速铁路客运站和机场建设为依托,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设施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等交通网络衔接。货运枢纽依托铁路货运场站、港口和机场,加强与高等级公路的交通连接,提高集疏运能力。

优化提升济南、青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济南新东站建设,改造提升济南站、西站、长途客运总站和济南机场,强化与沿海港口和各大枢纽的高效连接,将济南建设成为连接南北、辐射东西、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交汇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青岛新机场、铁路红岛站、青岛北站、黄岛新区站建设,提升青岛港通过能力,加大董家口港区开发力度,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多式联运结合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改造提升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临沂、济宁、枣庄、德州、滨州、聊城、菏泽等地区性交通枢纽,推动铁路、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与济南、青岛形成联动发展枢纽格局。

二、构建高效便捷航空网络

优化机场资源布局,促进机场群合理定位和专业分工。增强青岛机场、济南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济南、青岛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面向国际和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可达性。发挥烟台机场在胶东半岛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日韩航空的联系。东营机场增开部分国内大中城市航线,争取开通韩国、日本等国际航线。开工建设济宁、菏泽、聊城、枣庄、潍坊、威海机场,加快临沂机场扩建,推动泰安机场前期工作,研究滨州、淄博、德州、枣庄机场建设,建设商河、高青、齐河、五莲、费县等通用机场,建成东营胜利国产大飞机试飞基地。

三、构建紧密协作港口群

合理配置沿海港口资源,实现港口功能差异化发展,形成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日照港为两翼,威海、潍坊、东营、滨州港为重要组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的现代化港口群。其中青岛港重点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和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相应发展液化天然气、商品运输和邮轮运输;烟台、日照等港口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和集装箱支线运输,拓展临港工业、现代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鼓励港口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联盟等方式,跨行政区域投资、建设、经营码头设施,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支持内陆城市与港口合作共建内陆港,推进电子口岸互通互联。

四、加快发展智能交通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鼓励物流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物联网等技术,优化运输资源配置,提高车辆里程利用率和实载率,提升物流组织的自动化程度和动态监控能力。逐步普及 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无线射频识别)、储运条码系统、电子自动订货系统、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新技术,提升行业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

第七章 增强城市群设施承载能力

协同推进水利、能源、信息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第二十节 构建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一、促进城镇、人口和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相一致

坚持水资源空间均衡优化配置,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切实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城乡生活节水,加快构建节水技术、节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到 2030 年,用水总量控制在 301.84 亿m3 以内,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 0.6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5%,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 12%以下,新增节水能力 25 亿 m3。

二、优先规划建设河流水Th态体系和防洪安全体系

(一)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为重点,着力实施雨洪资源利用、水系连通、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巩固提升等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山东现代水网,切实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水库增容、新建山丘区水库、新建平原水库、新建地下水库、新建河道拦蓄、南四湖东平湖增容等工程建设,以流域为单元建立水库群调度机制,尽可能的多利用汛期洪水资源。统筹推进引调水工程,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续建配套工程、完成引黄济青改扩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

(二)加大城镇再生水及雨水利用力度。至 2030 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30%,青岛、济南等严重缺水城市可进一步提高再生水利用力度。鼓励城市在绿化、环境卫生、景观生态、工业冷却循环等领域加大再生水使用比例。火电发电再生水使用比例不得低于 50%,一般工业冷却循环再生水使用比例不得低于 20%,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景观生态用水推广使用再生水。开发利用微咸水、矿坑水,协调推进城市雨水利用,因地制宜建设城镇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在条件成熟地区试点分质供水,探索直饮水入户。

(三)加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加快青岛董家口经济区

10 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在日照、烟台长岛新建海水淡化工程,至 2020 年海水淡化规模达到 40 万立方米/日,各沿海设区城市至少建成 1 处海水淡化示范社区;至 2030 年海水淡化规模达到 120 万立方米/日。

(四)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实施鲁西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面积 30 万亩,减压地下水超采 1800 万立方米。推动实施鲁中地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项目,加大水源置换、修复补充等措施实施力度,逐步恢复和提升地下水位,缩小地下水超采区和漏斗区面积。加大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防治力度,加快实施回灌补源工程、地下水源替代工程、海水入侵拦挡工程。到 2025 年深层承压水全部压减,压减量 4.55 亿立方米。

(五)共筑防洪减灾体系。加快构建以水库、河道和蓄滞洪区为架构的防洪工程体系和以海堤为主体的防潮工程体系。推进东平湖防洪综合治理,继续实施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和国家规划重点河道治理,启动实施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海堤工程建设,逐步构建沿海高标准防风暴潮体系。推进蓄滞洪区建设和涝洼地治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内涝防治,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第二十一节 构建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一、统筹区域能源基地建设

适度控制区内煤炭开发,加强区外煤炭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宁蒙、晋陕、云贵、新疆、澳大利亚五大省外煤炭生产基地。稳定开发油气资源,以胜利油田为主体,巩固老产区,开发新产区,推进近海油气田和页岩油开发。优先发展高效清洁煤电,打造北部沿海生态煤电集群、路口高效煤电走廊;建设海阳、荣成核电基地,实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合理布局生物质发电项目和抽水蓄能电站。

二、完善能源储备运输网络

构筑煤炭主要运输网络,完善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物流通道,加快建设泰安、德州煤炭应急储备基地,配套布局物流储配园区。构建油气运送网络,积极对接西气东输、中俄东线等国家骨干输气工程,形成沿海港口向炼化基地辐射的原油输送网络。加强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推进商业原油、成品油储备。统筹沿海 LNG 接收站、陆上天然气入鲁通道建设,完善天然气输配管网。推进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城市调峰设施和LNG 储备库建设。加快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入鲁和区域特高压电网建设,完善特高压网络。

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建立能源多元供应体系,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规模化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第二十二节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一、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三网融合”,加速光纤入户,全面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85%,3G/LTE 用户普及率达到 90%,光纤网络覆盖城市家庭,入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 50Mbps 以上。

二、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群

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群发展深度融合,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共建共享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以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管网、智能园区建设为依托,打造智慧城市群。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进城市群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群发展深度融合。支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群)、“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创建工作。

三、促进城市群信息共享

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推动各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并实现联通,建成覆盖城市群、都市圈(区)、县(市、区)三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公用基础信息资源库、跨部门业务协同系统和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促进城市群内部政务信息畅通、行政业务畅通和公共服务畅通。

第八章 推进城市群生态环境共保

坚持绿色发展、集约发展,协同治理环境污染,以山体、水系、海岸带为支撑,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青山绿水相映、碧海蓝天相连的宜居城市群。

第二十三节 构筑“魅力半岛”生态格局

一、保护半岛“绿水青山”体系

强化区域生态保护空间和都市圈(区)发展空间的相互衔接,突出山脉、河流、海岸、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构筑“绿水青山”的魅力半岛生态格局。加强鲁中山区和半岛丘陵地区两大区域生态绿心保护,构建永久性生态绿心。依托沿黄河、弥河等重要湿地生态资源,以防洪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功能,构筑沿河生态保护带。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加快生态敏感区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渔还湖力度,推进城市山体、水系生态修复,显山露水,形成沟通河流海岸、湖泊湿地、水库湿地的网状生态格局。

二、彰显魅力海岸特色

完善海岸线资源用途管制制度,严守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海岸线资源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实施分段管控。加强沿海城市间海洋生态与自然岸线保护联动合作,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控制,控制近岸海域开发强度。实施蓝色海湾治理工程,加强莱州湾、胶州湾、荣成湾、海州湾等海洋生态、景观和原始地貌修复保护,增加人造沙质岸线,恢复自然岸线。积极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试点,争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共建城市群绿道网络

以济南、青岛都市圈和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都市区为核心,综合生态保护、运动休闲、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有机联系具有较高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构建一体化的绿道网络。依托重要生态和文化资源,促进区域慢行系统的有机衔接,构建黄河绿道、山水圣人绿道、济青干线绿道、引黄干渠绿道、沿海绿道等 5 条区域主干绿道。推进各城市绿心、区域生态斑块和廊道有机衔接,实现城镇空间格局和生态保护格局的有机融合。

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美的美好家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重点防护林体系。实施重点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实施塌陷地整治和恢复工程,分年度减少煤炭资源采掘量,切实防止产生新塌陷。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积极推进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切实保护滩区环境。

五、落实空间管制

按照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类管制区对城市群空间开发进行引导。禁止建设区为依法确立的各类保护地区,省级以上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保护地区、重大水源地;限制建设区为跨行政区并对区域影响突出的资源类地区;适宜建设区为战略性发展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及其具体的开发建设地区和影响区域。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合理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分别按照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理办法进行划定和管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第二十四节 协同治理环境污染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大气和土壤等为重点,完善相关环境标准,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切实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一、加强区域环境治理

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全面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提高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将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除地质原因外,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南水北调沿线、小清河等流域重点保护区执行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努力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污染防控,科学开展地下水修复。加快城乡排水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污水直排问题。结合再生水调蓄库塘建设,合理布点高耗水企业,最大限度实现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跨界河流断面水质目标管理,积极预防与处置跨界水污染纠纷。

协同防治空气污染。严格实施环境容量控制制度,从严审批大气污染项目。建立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加强火电、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废气污染治理,强化散煤清洁化治理。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加强餐饮业和露天烧烤油烟治理。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强化施工工地、渣土运输、环卫保洁等重点环节管理。加快推进城市裸露土地绿化,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控制道路扬尘。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严厉打击工矿企业非法向土壤环境转移污染物的行为。推行垃圾焚烧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做好重金属、电子垃圾、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促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强化放射源安全管理,推进放射性废物治理,提高核安全管理能力。

二、强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构筑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污染物排放监管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环境污染损害责任赔偿制度。健全完善环境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四项工作机制,落实“超标即应急”零容忍工作机制和“快速溯源法”工作程序。

建立跨区域环境管理高层协商、应急协作联动机制,共同应对土地恶化、水系污染、酸雨、雾霾、细颗粒物和臭氧超标等区域性危机。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制度,形成职责明确、分级监管、配合联动的环境监管工作格局。

三、健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运用土地、财税、价格、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控生态补偿的办法,推动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能源、水、土地、海洋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区域内湿地、海洋、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机制,重点针对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碳源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工作,探索以投资代补偿、以合作代补偿、以市场代补偿等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探索设立区域性环境资源交易平台,共同推动区域环境交易市场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第九章 提升城市群开放合作水平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扩大与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打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第二十五节 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构建“一线串联、六廊展开、双核带动、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促进沿海城市和港口紧密互联,强化青岛、烟台等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作用。围绕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园区、布局项目。发展陆海空铁多式联运,推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强化海洋经济、国际产能、经贸、能源资源、金融、人文交流及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努力打造国际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国家海洋经济对外合作中心、国际产能协作发展中心、国际人文合作交流中心和全国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示范中心。

二、推进与东盟及东北亚地区合作

积极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在海洋渔业及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环保、橡胶种植、木材加工、装备制造、滨海旅游、港口物流等领域加强合作。强化与东北亚地区合作,支持建设一批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试点城市,推进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深化中韩金融合作。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三、提升与欧美重点国家合作水平

加快推进与德国全产业链一体化对接,以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依托山东中德经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中德合作特色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协作基地,协同推进产业项目、人才培训、金融合作。以中美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建设为依托,深化互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贸易金融、投资旅游等领域合作,力求在石墨烯、碳纤维等新材料及航空航天制造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发挥山东-中东欧项目合作机制作用,扩大清洁能源、信息技术和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合作。依托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深入推进与欧盟城镇化合作。

第二十六节 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一、全面推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

加强沿海地区合作,与辽中南共同优化开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共同建设省际交界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联合建立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基金,专项用于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利益补偿、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支持区域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加快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铁路和高速公路拓展经济腹地;以青岛港为门户,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强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交通衔接,密切晋冀豫鲁经济联系,合理优化与辽宁沿海、津冀沿海两大港口群的分工合作。加强青岛与天津、大连等沿海口岸的区域通关试点等方面合作,推进环渤海地区“大通关”建设试点。

二、主动对接京津冀一体化

支持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广泛开展与京津资本、技术合作,鼓励优势产业和京津冀的产业之间搞好分工协作,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材料、化工、医药等产业集群,与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密切互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作关系紧密的区域性生产体系。

三、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

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原则,构建与长三角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重点瞄准以跨国公司、国际基金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发达的私营资本和上市公司及境内投资公司,突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与长三角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金融、信息平台、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快构筑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重建设京沪、滨临、沿海等交通通道。推进与长三角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四、扩大与中原经济区交流合作

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大通道,加大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共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日照港和亚欧大陆桥为依托,加快晋煤东运通道建设,加强与河南省在物资集散、物流运输方面的合作,建立统一的物流体系。加强旅游合作,共同做好黄河故道沿线旅游开发,大力发展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与旅游线路。加强漳卫南运河河道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沟通和协调。

第十章 创新城市群发展体制机制

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构建开放高效的资源共享网络,引领城市群协同发展。

第二十七节 健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树立区域整体发展理念,探索城市群发展管理协调模式,建立高层定期协商机制,统筹协调城市群协同发展重大问题,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建立城市群、都市圈(区)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协调区域内重大事项和各方利益,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制定出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政策。加强立法,研究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运用法治方式推进协同发展。

第二十八节 创新要素畅通流动机制

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推进统一要素市场建设,促进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一、建立人口自由流动机制

逐步消除城市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围绕城市群功能定位、产业构成等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有机融合。区域内各市居民可自由选择落户城市,办理户籍手续享受零成本待遇。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逐步实现城市群人口信息整合和共享。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措施,确保流动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职业安全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建设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联合举办区域人才交流洽谈会、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实现专业技术水平资格互认、岗位资格证书通用、信息共享。

二、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推进建设用地供给向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都市区核心区域适当倾斜。在符合规划、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推进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增建设用地向跨区域重大项目与合作共建功能区倾斜。以严格保障耕地总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研究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市场化交易、地方政府磋商合作、创新耕地开发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探索试行跨区域、数量和质量并重的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政策。

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试点为突破口,探索突破农民城乡双重占地问题,整合乡村居民点布局,以重点镇、中心村为依托,提高乡村人口和产业的整体聚集水平。撤并搬迁的村庄,要做好土地整理和复垦,逐步实现乡村建设用地总量的减少。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生态安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提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地区开展低丘缓坡地开发试点。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

充分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 PPP 发展基金的作用,用于支持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导向作用明显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事关区域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以及重点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依法创新运用 BT、BOT、PPP 等项目运作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参与区域内大型跨界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充分发挥济南区域金融中心、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引领带动作用,借助齐鲁股权交易中心、蓝海股权交易中心等要素交易平台,加大对城市群重点项目支持力度。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强业务合作,为重点合作项目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联合贷款等金融支持。加快推动区域范围内支付清算、异地存储、融资租赁等金融业务的同城化,降低跨行政区域金融交易成本。

四、调整优化行政区划

适应城市群资源流动配置空间要求,从经济容量、产业发展、人口规模、节约成本等出发,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破除行政壁垒对土地、人口、产业链和重大基础设施等发展制约。支持济南、青岛通过撤县(市)设区、建设卫星城等措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争取迈入特大城市行列,提升城市首位度。积极推进撤县设区、撤县改市、撤乡设镇、乡镇合并、镇改街办,以及其他必要的调整优化工作。对已建成的大型农村新型社区,具备条件的村委会可改为居委会,靠近县城的可改为街道办事处。

第二十九节 完善公共服务共享机制

依据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增长趋势,统筹布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养老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便捷、高效。积极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城市群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一、促进区域教育合作

共建区域教育协作发展平台,建立相对统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引导并推进高校间合作,探索合作培养学生的路径和体制,支持区域内高校间学分互认、跨校选课。探索建立城市群高校发展联盟,推动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施开放共享。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消除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点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日照、潍坊、济宁建设高等教育园区,支持其他城市与高校开展共建,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

二、促进区域医疗卫生合作

推动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在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捷的区域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护理医院、康复中心和养生养老服务基地。鼓励中心城市有影响的医疗机构采取跨区域布点、远程医疗合作、医疗人员交流等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对接,逐步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和跨地区参保人员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和跨区域监管,探索建立参保患者异地就诊协同管理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以及重点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开展突发事件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共同应对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城镇地区建立“二、三级医院——社区级卫生服务中心(站)”两级服务体系,乡村地区建立“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三级服务体系。分级建设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点,打造 15 分钟卫生医疗服务圈,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

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 0.2 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一体发展,大力加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日间照料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加快养老与房地产、医疗、保险、旅游等融合步伐,引导社会力量建设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和大型养老综合体。

三、促进区域文化合作

创新区域文化联动发展协作机制,整合优质文化资源,搭建区域文化产业、文化贸易、文化服务等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格局。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保护,做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延续历史文脉。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制定完善配套政策,统筹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强文化市场准入、培育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建立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和执法联防协作机制。

分等级、分类型布局大型文化设施,建立层次分明、服务均衡的文化服务体系。省级大型文化设施在济南市和青岛市优先布局;其它设区城市根据需要配置部分省级大型文化设施。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县(市)、乡(镇)和村文化设施要全部达到国家或省标准。

四、促进社会治理合作

加强综治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区域社会治理信息交流与共享。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同维护区域行业发展秩序。健全区域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推进跨区域联合执法、警务协作与协同处置,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处置突出事件、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实现区域联动。加强城市群各城市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严厉打击金融传销、非法集资、内幕交易、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活动。

五、提高城镇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洪涝、沙尘暴、冰雪、干旱、地震、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等防灾减灾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科学合理避让城市活动断层,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依托公共空间、开放场地、地下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科学规划城市消防安全体系,重点提升城市公共场所和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水平。编制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近期改造完成使用超过 50 年的老旧供水管网以及石棉水泥管,加快改造影响安全的供热、燃气管网,强化加油加气站、油库、输油管线、地方炼油企业的安全。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本规划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开拓创新、协同配合,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研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编制都市圈(区)规划,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建立城市群监测约谈制度,推动协调发展取得实效。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本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研究制定支持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措施、项目安排、重点领域改革试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二、落实规划任务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的总体部署,制定规划实施的配套措施。近期要以都市圈(区)同城化建设、中心城市升级、碧水蓝天共保、万里绿道网建设、快速交通网建设等为重点,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建立产业、交通、信息、市场、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及项目。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各地区采取共同行动策略,保障合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三、强化公众参与

加强舆论引导,突出宣传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举措,准确解读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公布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增强公众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认同感,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 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2021-2025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列表

二、 中国19个城市群发展规划列表

三、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城市轨道规划汇总

四、 国家级规划列表

PHP网站源码大理设计公司网站哪家好横岗外贸网站建设价格肇庆网站搜索优化价格武威建站推荐鄂州百度关键词包年推广哪家好崇左百度关键词包年推广价格荆州推广网站报价抚州网站优化按天收费多少钱济宁网站优化按天扣费价格韶关优化报价商丘品牌网站设计价格鹤壁优化报价乌海网站推广公司贺州SEO按效果付费公司扬州百搜标王报价滨州设计公司网站哪家好恩施关键词按天扣费哪家好益阳建设网站哪家好洛阳品牌网站设计报价宿迁SEO按天扣费推荐佛山百度网站优化排名多少钱醴陵网站搜索优化多少钱盘锦网站优化按天计费报价同乐网站设计价格福永网站设计推荐晋城网站搜索优化推荐株洲英文网站建设报价绥化网站推广方案价格光明关键词按天计费价格昭通百度标王价格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