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平原地缘结构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2

文/温骏轩

如果从大的方面来看,燕山以北的平原地带都被统称为“东北平原”。但正如华北平原可以依几条重要的河流,被切割为数个半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样,“东北平原”的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而区别这些差异的地理基础就是那几条横亘于其间的大河,以及与各自支流所形成的水系。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松花江——嫩江”水系(嫩江河以被看作是松花江的北源),和辽河水系。

从平原划分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东北平原”大体上是由北部的“松嫩平原”,以及南部的“辽河平原”所组成。前者主要由黑、吉两省占据;而后者最为肥美的土地则是辽宁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结构来看,东北平原是一个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燕山山脉、长白山脉合围而成的,一个倒三角型的,具有很强封闭性的地理单元。事实上这个地理单元,受行政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一般还会加入小兴安岭东侧,长白山脉北端的“三江平原”。这片由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合流,所共同冲击而出的三角形平原,实际上是由中俄两国所共有的。而它的大规模开发,则要到那个如火如荼的政治年代了,在此之前,“北大荒”是它的地理标签。也就是说,在整个古典时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才是东北渔猎民族,与燕山以南的华夏农耕民族,地缘博弈的基础。而在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之中,位置靠南的“辽河平原”,则是四方博弈的焦点,无论是谁想在这场博弈中取得优势,都必须控制“辽河平原”。

辽河流域地理结构图

东北平原地理结构图

我们之前已经从大的地理格局上分析过了“辽河平原”的地缘位置,这是一个不则不扣的四战之地。首先,活跃于松嫩平原(在未开发之前,是属于森林覆盖区)的渔猎民族,基本可以无障碍的进入辽河平原。由于气候的原因,那些在南方温暖气候作用下,能够发挥重要地缘切割作用的河流,在这里很难起到同样的作用(结冰后就不具备防御功能了)。

其次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可以从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之间的缺口进入辽河平原。也正是由于这个缺口的存在,地缘背景更具有相通性的森林渔猎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往往要先在辽河的上游地区达成同盟后,再共同应对燕山以南强大无比的农耕民族。在这里,辽河的西源:西拉木伦河——西辽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条发源于蒙古高原,穿行于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之间的河流,引领着游牧民族进入这片枢纽地区,也为他们攻击华北平原,提供了一条新的路线。

与绝大多数大河上游是有不同的分支一样,辽河的上游也分为东、西两源,被分别命名为东西两源。其中西辽河是主源,所冲击出来的“西辽河平原”也是北“辽河平原”的主体。但西辽河其实又有两个名字,其西段被重新命名为“西拉木伦河”。这种情况一般代表着同一条河流的不同部分,所孕育出的地缘文化有所差别。在河流的上下游部分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源头的高地民族和下游的低地民族都认为自己有权力,为流经自己领地的河流命名。

不过“西拉木伦河”有情况有些特殊,因为它不仅包括大兴安岭以西,蒙古高原部分,还包括了大兴安岭东侧的部分丘陵、平原地带。换句话说就是“西辽河平原”内的部分河段,也被命名为这个带有游牧民族气息的名字所覆盖。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是这里正位于草原游牧民族向东渗透的前线,也就是说蒙古高原之上的游牧民族,经过长期的地缘博弈也在“辽河平原”这个四战之地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为放牧,因此最早覆盖西拉木伦河流域(包括山地、丘陵和部分平原)的森林已经不复存在了。当然,农耕民族同样也没有将之变身为农业区,草原是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生态特征。当古典时期最后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占据此地时,这条为蒙古族滋养草场的河流被正式命名为“西拉木伦河”(蒙古语“黄色的河流”)。而对蒙古史略知一二的朋友都知道,蒙古族内部又被划分为不同的部落。而占据西拉木伦河流域的部族是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子孙——科尔沁部,所以这片草原的正式名称被命名为“科尔沁草原”(也正因为此,现在内蒙古的管辖范围,得以从南面渗入东北平原)。

农耕民族并非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没有留下过足迹,当年的红山文明正是兴盛于此。只是当古典时期的农耕民族再渗透至此时,却很难在此立足了。当你需要同时面对来自两个方向的地缘压力,而对手又分别是那些“野蛮渔猎和游牧民族"时,退出这片接触区可能是你唯一的选择。

不过5000多年前“红山文明”的消失,却并非是由于受到游牧、渔猎民族的压力。在这两个边缘族群,不能凭借马匹而拥有强大机动性之前,他们是很难对生产力更高,人口密度更大的农耕族构成实质威胁的。造成红山文明消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气候。处在这个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接触点上,游牧民族并非是唯一从蒙古高原东进的入侵者。那些反复无常的气流往往更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的地貌。因此对气候要求更高的耕地,让位于生存能力更强的“草原”也就不足为奇了。

气候对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农耕民族,只不过农耕民族的依赖性更强,更容易退出罢了。虽说在古典时期,游牧民族似乎在此占据了上风,但如果你现在想要去“科尔沁草原”领略上面蓝天白云,下面“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肯定会感到失望的。因为现在的“科尔沁草原”又更换了标签,被命名为更酷的“科尔沁沙地”了。所谓的沙地,和沙漠还是有区别的,可以理解为沙漠进行时,或正在向完全黄沙一片的“沙漠”无人区转变。

科尔沁草原的沙化,从表面看是过渡放牧的结果。就象有些地方的耕地消退,被认为是过渡耕种的结果一样。其实这并非是根本原因,因为所谓的“过度”现象,在人类还没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之前,存在于地球的各各角落。只不过有些地区“过渡”后,可以自然恢复(你在南方多雨地区烧了座山,用不了多少年,植被就会自然恢复);而有些地区的生态结构则比较脆弱,即使没有人类干涉,也可能会发生自然变化。而在人类过渡开发后,这种变化会变得更快罢了。就西拉木伦河流域而言,处在蒙古高原下风口的位置,它的生态演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大同盆地,在那里,大同盆地也正是因为缺乏连续的山脉作为屏障,来抵御蒙古高原恶劣的气候影响,而变得生态脆弱(雪上加霜的是,大同盆地地下居然还发现了煤,为了取煤这个“火”之源,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一“地下水”资源,也正在快速的流失。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环境影响,估计把大同盆地的煤卖完了,也不一定能修补好)

说到“辽河平原”,它大致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北部,以西辽河为核心的平原地带,我们可以称之为“西辽河平原”(包括所谓“西拉木伦河”东段的部分低地)。当然,如果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被沙化的那部分土地,已经很难归入我们心目中,本该是绿色的“平原”概念了。不管土地的情况如何,我们所说的平原,并非单指可以作为耕地的平整土地,而是包括所有相对高差较为平缓的土地。这其中既包括海拔相对较高的高原盆地,也包括被黄沙、泥泽覆盖的低地。只不过出于农耕民族的愿望,希望这些平整地土地,都能变为耕地罢了;辽河平原的另一部分,也就是南部被称之为“下辽河平原”。顾名思义,这一地区主要是由辽河下游所滋养的。

如果说基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西辽河平原主要是来自松嫩平原的渔猎民族,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博弈的主战场,那么“下辽河平原”则主要是来自华北平原的华夏农耕民族,与东北渔猎民族胶着的地区了。当然,如果游牧、渔猎两大边缘民族,能够在西辽河流域达成共识,他们往往会共同对下辽河平原渗透。

就“下辽河平原”的地理结构而言,比较有利于那些马上民族的是:本身与西辽河平原,乃至整个东北平原的主体,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特别是在冬季结冰之后,那些以骑射为本的边缘民族,很容易由北至南攻入农耕民族所占据的“下辽河平原”。

而相比于那些马上民族可以任意在下辽河平原驰骋而言,华北平原的华夏族要想进入下辽河平原却要困难许多。现在如果我们想从河北平原进入东北平原,沿燕山山脉东麓,渤海的西侧,那条狭长的沿海平原北上,是最为便捷也最为通畅的线路。这条介于山、海之间的战略通道由于北端位于辽河以西,因此也被称之为“辽西走廊”,而它南端的关口,就被命名为“山海关”。

既使是单纯对比接触面,通过辽西走廊与“下辽河平原”保持联系的华夏族,也远比不上东北渔猎民族(也包括进入西辽河平原的游牧民族),进入下辽河平原来得容易。这种地理优势的差异,使得华夏民族如果希望经营下辽河平原的话,往往要花费成倍的资源,好在就资源而言,农耕民族要远强于那些边缘民族的,因此在历史上中原政权曾多次成功渗入下辽河平原。

其实对于战国时期的燕人而言,他们甚至无法通过辽西走廊向下辽河平原乃至整个东北平原渗透。因为温度的原因,当时的海平面要比现在高。虽说不至于让中央之国的轮廓发生大的变化,但海水要想淹没这条狭长的伴海通道,却再容易不过了。因此燕国如果想渗透入东北平原的话,唯一的选择就是在燕山山脉之中,寻找合适的道路。这和当年晋人准备向华北平原渗透时,所要考虑的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身在华北平原之中的燕国,之前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打通那些艰险的山地通道。而燕人之所以在战国后期迎难而上,则是看到了华北平原已经被瓜分完毕,仅凭燕国现有的战略纵深,所面临的已经不是扩张,而是生存的问题了。

和燕人在同一时期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秦人,二者都很好的解决了道路和战略纵深的问题。只不过前者藉此跻身为七雄之列,而后者则成为新的天下共主罢了。秦人是怎么做的,是战国部分的收尾之作,而燕人是如何打通燕山通道,又是如何经营的,则是我们后面要分析的方向。

关于燕人是如何在燕山中行走的,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再高的山脉,人也是有办法越过去的。对于寻找新生存空间的国家或者族群来说,如何能够长期占据新获得的土地,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农耕民族要想在一块地区立足,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地区是否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活动。从土地的平整度,及淡水的供应来说,下辽河平原显然是合格的。最为不利的因素应该是气候,基于纬度的原因,燕山以北地区已经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暖温带,向中温带转变了。而这个转变的过渡区,就是辽河平原。也就是说,如果地球的整个温度高一些,辽河平原的气候就有可能成为暖温带,而如果反过来,那么辛苦播下的种子,可能在无霜期结束之前,还没有成熟。

就气候而言,下辽河平原对于农耕民族还是有诸多有利条件的。一方面是因为它位于整个东北平原的南端,纬度最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南接渤海,能够从海洋中接收温润的气流。除去这两点,还有一个地理方面的原因,使得农耕民族能够多次成功渗入“下辽河平原”。而这个原因是什么,则是我们明天分析的方向了。


PHP网站源码吉祥模板网站建设南澳网站优化推广荷坳SEO按天计费南联网站优化按天计费沙井seo网站推广罗湖网站制作设计盐田网站制作广州阿里店铺托管丹竹头关键词按天收费双龙网站设计模板永湖标王惠州百度竞价包年推广坪地网站搜索优化双龙网络推广大鹏SEO按天计费福田营销型网站建设深圳网站制作设计东莞标王南山网站建设设计宝安企业网站制作吉祥网站优化排名龙华设计网站大鹏百搜词包南联企业网站制作沙井网站改版松岗建站大芬百搜词包福田网站建设东莞网站优化按天收费大浪网站seo优化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