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姓氏头条 历史文化 人物百科 姓氏文化 族谱知识 导读专栏
族谱
华夏谱库 我的族谱 族谱体例 特色优势 家庭谱介绍 常见问题
姓氏
姓氏百科 中华姓氏网 百家姓 家族圈 家庭树
寻根
历史
历史词条 历史上的今天
问答
应用
老黄历 周公解梦 网上祭拜 APP下载
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林姓的诞生与始祖考源

2016-09-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63
转发:0
评论:0
林姓的诞生与始祖考源,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的太始祖。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据称
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的太始祖。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据称早在商代就已开始修撰谱牒。林氏姓源文献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林氏谱牒至晚始于春秋林放公。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皋公之孙林宪将谱牒密藏于皋公坟墓中,才得以保留后世。汉代已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谱牒,比干后裔汉安平相孙根碑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林姓的诞生与始祖考源
 记载比干是林氏之祖的文献,除了《元和姓纂》、《留青集》、《群姓考略》、《韵府群玉》、《万姓统谱》、《尚友录》、《增补尚友录》等之外,还有大量的族谱、家谱都有记载。
 《路史》云:“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这里是说比干子避难长林山,以林为姓。比干于公元前1047年为纣王杀害,其子坚约14岁,随母逃难长林之山。因此,林姓始祖坚约诞生于公元前1060年。
 一说:比干死后,夫人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南)的长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因山中泉水叮咚响,遂取名为“泉”。《尚书·武成》载:“武王克殷,封比干墓。”武王派闳夭到牧野整修了比干墓,又派人找到比干夫人和儿子林泉,打算给林泉封以周朝新爵。夫人坚辞不受,说:“妾殷之亡人也,得优游于化下,以存微躯,则幸矣;食禄封土之事,则实未敢应命。”[1]武王有感于比干之子出生于深山老林之中,赐姓林氏,并改“泉”为“坚”,是为林坚。《九龙堂西河林氏族谱》载:比干正妃夫人本是舜的后裔妫氏。但在许多林氏族谱中误为陈氏。宋朝嘉佑六年的《林氏家谱·谱识》载:“比干忠谏而死,正妃陈氏避纣难,于长林生子泉。”
 东汉末的《太历代宗之谱》,是林礼迁至江苏下邳所辑宗谱。
 《西河林氏长山世谱》,记载着西周至战国时期,林姓始祖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叙述居住在西周博陵邑和东周齐鲁列祖列宗的历史。
 《九龙堂林氏世谱》,记载着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林放后裔,从九门林氏到济南林氏的历史。
 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所修《长城世谱》属于大宗之谱。大宗、小宗源于周制,嫡长子称大宗,其他为小宗。
 东晋时流传下来的《西河九龙族谱》,是林禄入闽以后所纂修的谱牒。包括“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晋安世谱校正序”、“长林世纪”,以及有关碑铭、祭文、黄图、名吏等(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修的《林氏宗历之谱》,包括“校正林氏世系宗谱序”、“莆田谱系原系”、“重表林氏宗谱序”、“血脉相生序”以及纂修宗谱诗、艺文、茔图、志铭、祭田、族会等,是一部较为完备的林氏谱牒。
 唐贞观六年四月朔中书令西河公拜州温彦博撰《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载:比干,纣叔父,帝乙庶弟也。有贤德,纣佐为孤卿。见纣无道,微子去,箕子囚,累谏不听,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乃奉面而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也。”纣怒曰:“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遂杀比干,刳视其心,焚其面。下令曰:“宗少师妖言惑众,故诛之。”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视之。时正妃夫人陈氏有孕三月,恐祸及之,即将婢四人奔于牧野,避纣之难,逃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坚,字长思。至周武王伐纣,夫人乃将坚归周朝。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以其殷汤之后,之胄,且能远海避纣之难,以不绝其嗣。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坚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故林之受姓氏者实自坚始。”
 温彦博是山西祁县人,在唐朝的军队里当过军长史。在贞观四年(公元632年)被授中书令,负有考察、检举官员行为的责任。
 到贞观十二年(公元640年),编成《大唐氏族志》,共一百卷。293个姓氏中的1651家被定为士族。但是,这部《大唐氏族志》后来失传了。
 20世纪初,在敦煌石室的残卷中发现了《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奏章的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这是高士廉等为编写《大唐氏族志》而收集的原始资料,当时收集了85郡的398个姓氏的家谱。温彦博的《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正是为《大唐氏族志》而收集的原始资料之一。
 《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载:
 夫人受姓,各有所因,或以生而及姓,或因功而命氏,有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其义也,如黄帝生姬水,故姓姬。尧生伊耆,故姓伊耆。舜诞姚墟,故姓姚。此因生则得姓。因官,若司徒司马之类是也。各因其封,若蔡、管、楚、齐、魏、韩、梁是也,故林之受姓氏者实自坚始。坚之后居博陵,子孙遂成阀阅。历周秦及汉,王钮金绳,枝叶繁兴,荣荫当世。战国以来,遇始皇焚书坑儒,谱牒散落;后汉之末,遭董卓迁都长安,坟籍失去。卓言林氏门宗强于河北,汉主受卓僭,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昭穆失序。降及三方鼎立,天下凡为三国,生民推习武功,莫知文艺。爰自晋氏失驭,五马浮江,衣冠避于南地,因以枝分叶散。前后纪牒,多所阙漏。自非建盛节,立奇功,可以著美一时,垂名千载,鲜有不坠者矣。
 可见,温彦博对林姓的起源是经过详细考证的,对族谱散失、林氏族人被流放、南迁写得很具体。落款是“中书令西河公并州温彦博撰”。
 唐宪宗七年(公元812年),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载:“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武王封比干之墓,召其子于长林之石室,封爵博陵,赐姓林氏,而林之姓从兹而得也。”唐宪宗年号为元和。据考,该书的主编其实是王涯,因王涯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斗争中被害,林宝因而成为主编。它是一部专门考证姓氏来源的书,是奉皇帝之命而编写的,其引证的资料要经得起推敲。林宝在唐德宗时曾任冯立羽(一字)县尉,万年县丞,唐宪宗元和二年兼史馆修撰,后任朝议郎行太常博士。
 南宋高宗时枢密院编修官郑樵讥讽林宝,说:“宝自昧其姓之所出。”他认为“林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这种说法与史不符,遭到历代研究文献史籍和谱牒的专家的一致反对。明代《元和姓氏纂辨》说:“林氏出自比干之子坚,始于长林受姓。以后历周、秦、汉、魏、晋,而林氏多见于史传。黄门南迁以后,历晋、宋、齐、梁、陈、隋、唐,下逮宋、元、明,而林氏盛著于闽,氏族相承已久矣。况唐人最重世族,国有所司,家有所传,而宝所职者国史修撰,岂至昧其姓之所出哉!”
 林蕴为唐德宗贞元四年进士,历任侍御史、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据称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1年)林蕴撰《林氏源流序》载:“昔商王子比干遭纣不道,累谏进言,剖心而死,夫人陈氏娠方三月,逃于长林石室之中,生男泉。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墓,召其夫人,赐所生子姓林名坚,以其林中石室所产也。食采清河,命为三监,后移封博陵公,食邑二千户。其后林放问礼之本,在七十二子之列。”
 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至南宋高宗年间,入闽林姓第二十世孙林裕和二十六世孙林暹两次入琼(海南)纂修谱牒,他们的顶支是比干第九十八世孙林披。
 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进士林悦因避庙号改名林英,历官检校职方员外郎、两浙路提举,由大学士转为大理卿,终鸿胪卿,赐少师。嘉佑六年(公元1062年),任侍御史,曾乞归祭扫祖墓(《福建通志·四十七》),宋仁宗念其为比干太师之后,阅览了林氏族谱,御笔大书“忠孝”二字,又赐诗二章。
 宋高宗时,吏部尚书林希之子林保曾任资政殿大学士,立新谱《慈豁林氏宗谱》。宋高宗为其谱制序曰:“朕惟御天下,以收人心为本。明世系,所以收人心也。否则,家失序,而治国不治矣……见敷文阁侍制林保纂修世系,不图朕至,遽收不迭。因敕躬览,而诘以‘卿食朕禄,而为此书,得无私乎?’保顿首谢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臣欲齐其家,以佐陛下治国平天下耳。戎上策,边臣主将,心戮力以报陛下,朕以为然,因敕完日进呈。爰序其首,以励天下之齐家者,各明世系,而知彝伦之道,报效死之诚以壮朕,圉家之命端有自矣!”(载《慈豁林氏宗谱》)
 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翰林院侍讲王十朋在《林氏族谱叙》中记:“殷比干之子逃难长林山。武王赐姓林,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知有林之姓。战国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纪矣。传至唐,太宗退天下谱牒,退新间,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而林姓独首。探其源,自赵相林皋之后,历数传至太师嘉国公兄弟父子德业焕然,以鸣于世。又有谱牒以遗后人,当时世臣乔木,钟鸣鼎食之家,而咸莫与之。嗟!夫士之名士也,有二品与家世而已矣,人品不足,而家世足以振之,家世与入世品而无忝于所生者。林氏之后,并皆有之。此其所以为家乘矣。”
 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吏部尚书林大鼐撰《林氏续庆图序》载:“闽中名士传诸书,皆以为逃长林山石室之中,今博州有平林石室,或有长林山。国初宋朝追封七十二贤,分令朝士赞之,赞时衍作长山侯,林放赞,方知长林之号,祖于林坚,至今当以长山为望族,当以长林山为正。”
 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的《林氏宗谱·序》说:“粤穆林氏之先,始自殷比干之子,逃难于长林,因林为氏,子孙遂民焉。自三代以来,其为各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知有林氏。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计矣。传唐太宗诏修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峻,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而林氏实兴首称焉。”
 明代著名学者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林志,经过多年考证,总结了自唐宋以来关于谱牒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校正了林氏诞生以来特别是西周林氏族谱世系。这是继《元和姓纂》之后又一重大成果。
 《晋安世谱校正序》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明代《重刊林氏源流族谱序》说:“人臣以直谏为职,人君以从谏为务,明良合德,斯国之福,民之幸耳。乃若纣之无道,比干固争见杀,则是臣能尽职,而君不能知务。呜呼,比干于九泉之下,亦可以对子姓二十七王而无愧矣。至史记比干曰,君有过而不以死谏,则百姓何辜,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周武王克商,封其墓,爵其嗣,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林氏之所由来,盖自坚公始,历春秋秦汉,人物表表,士宦累累。”
 明嘉靖十七年戊戌冬月,河南卫辉府同知前通政司参议裴骞撰《重修殷太师比干墓碑记》载:“比坚,比干之子也。匿长林,赐姓为林,武王封为河清公。”
 据《长林世系图谱》:“坚公为林氏受姓祖,名泉,字长恩,生于公元前1119年,夫人姜氏,生铭、钟。……诞于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今之河南安阳市)。”
 明代洪武初年所修《林氏谱源》,从福建连江、闽县迁入河南的一个旁支,包括散处于睢阳、柘城、开封、南阳、杞县、兰考、商丘、淮阳、信阳一带的林姓,续入二十五世。
 明末林尧佐纂修的莆田《九牧林氏家乘》30卷,收有林氏历代仕宦人物800之众,载国史者,仅唐、宋、明三朝就有20多人。
 明《万姓统谱》是明朝官方谱书,载有林姓人物150多人。
 清《长山世系考》载:“远则同宗,近则同祖,岁千秋万叶,仍归一本,而江河万派,源流可究。谱系传自周鲁世系,可考可据,虽遭秦火之虐,其谱藏诸祖墓。而后世幸获遗残,吾少师之家传赖以不泯者也。”秦始皇焚书时,比干第四十一世孙林宪保存了林姓的族谱。据《林氏宗谱·长山世系》:“比干至秦始皇二十三年四十一代九百年间,有列国相并,中多播迁,楚汉交争,时遭流离。始皇焚书,文字陨灭,幸赖族祖宪公清节高隐,秘抄谱系藏之皋公墓(比干之三十六世孙,东周显王时为赵相),是以后世赖其传焉。惜其昭穆失次,未得完全。”“宪公见始皇乱政不道,隐于终南,藏宗谱于祖墓,至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出仕,为司隶检校。”
 清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记:“林:宫音。西河郡。系出子姓。王子比干子坚,避乱居长林山,因姓林氏。鲁有林放,孔子弟子。”
 台湾板桥林氏《开台始祖林逊伍公传下一派宗支族谱》及其祖地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角美镇埔尾村和过井村(旧制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壁莆山社),保存有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5年)所修《闽漳龙邑莆山林氏家谱世纪》,其中载:“远祖可追溯到殷时的少师比干,得姓氏族为比干之子林坚。”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上瀚浯江林光铨于新加坡古友轩印制林氏《西河九龙族谱》。
 林乐志认为:“林姓不是周武王所赐,而是比干子坚于商末周初在长林山逃避战乱而得救,自行改子姓为林姓。”[2]
 王大有《中华百家姓图腾始原》中载:“林姓史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二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齐坛台(渐台)。商末比干之子避乱长林山得姓。” [3]
 林坚封国清河郡(也称博陵郡),官太子三监,监守于北方;封户二千,子孙世袭其爵。据史料所载,林坚为官清廉,以民为本,对发展农业、畜牧、铸造手工业诸方面尽心竭力,并且轻徭薄赋,推行仁政,使得治内的人民安居乐业,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
唐太宗
#
秦始皇
#
孔子
#
宋高宗
#
史记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中国唐朝第二任皇帝。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北),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亲是唐高祖李渊,母亲是窦皇后(有鲜卑血统)。窦皇后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按长幼顺序为:李建成、平阳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统一天下。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时间只使用一个年号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
相关族谱
唐乡贤祠族谱 唐氏族谱 唐氏族谱 唐氏族谱 上方唐氏族譜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相关族谱
孔氏宗谱 [26卷] 孔氏宗谱 [26卷] 孔氏宗谱 [26卷] 孔氏族谱 孔氏族谱
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帝,重建宋朝,是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位三十五年的赵构禅位于皇太子赵昚,被尊为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高宗卒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相关族谱
宋氏支谱 宋氏支谱 宋氏支谱 宋氏支谱 宋氏支谱
史记
《史记》一开始称为《太史公书》,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本纪12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表10卷、书8卷,共130篇(卷),52万6500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北京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版史记及日本藏南宋版史记。《太史公书》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书》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书》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相关族谱
史氏家乘 屯山史氏宗谱 [8卷] 屯山史氏宗谱 [8卷] 屯山史氏宗谱 [8卷] 屯山史氏宗谱 [8卷]
展开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home.title}}
{{home.channelName}}
{{ news.releaseDate.split(' ')[0] }}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宗族祠堂还有没有必要存在?
118
0
探索族谱文化:开启孩子的成长新视角
318
0
二十四孝之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
351
0
开门七件事是哪些事?
381
0
满月传统习俗剃胎发:文化传承中婴儿健康的科学解释
1102
0

推荐阅读

· 中华林姓闽粤大姓,林姓三大流源详考
1、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名臣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2、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3、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 晏姓姓源考略
根据《齐侯鎛钟铭》晏弱为宋穆公曾孙,得氏时间应该是在宋穆公(约前785年—前720年)死后其位让与太子与夷,并使其子冯出居于郑,这里的子应该是嫡长子,应该还有其他庶子,这些庶子很可能被分封与“晏”的食邑,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晏氏非出自姜姓,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于宋国(今商丘一带)叫“晏”的食邑,后裔“以邑为氏(即今天的“姓”)“。最早晏姓名人为晏弱。最早晏氏记载为《范阳龙潭卢氏宗谱》记载周平王时期卢姓始祖齐国高傒公夫人晏氏(约前725年—前644年)。
· 姓源考证
一、为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时,苏国被狄(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苏姓则是黄帝的直系后裔。传说中的黄帝既是一个部落的名称,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据《国语·晋语》载,黄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胞族。黄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姬水一带,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记·五帝本纪》在介绍黄帝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段文字描述了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聪明大智。《帝王世纪》也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又称为“轩辕黄帝”,实际上是因为黄帝曾居住在“轩辕”这个地方,因以为名。轩辕...
· 中华云姓姓氏流源和得姓始祖及族人分布详考
云(Yún)姓源出有四:1、出自妘姓,为黄帝的子孙颛顼的后代,以祖号为氏。据《路史》载,颛顼后裔有祝融,是云姓的始祖。祝融在帝喾时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员,被后世尊为神。祝融之后受封于郓罗地,号为妘子,其后遂为妘氏。妘氏之后分别支庶,省去女旁而为云姓,形成云氏。(古云姓与云姓不同。云姓出自缙云氏之后今合而为云)。2、亦出自妘姓,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封于郧国(今河北省安陆县,一就在湖北省郧县),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3、出自缙云氏,为黄帝时夏官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苑》“缙云氏之后。”又据《姓氏考略》上所载,云姓始祖缙云氏,据考证则是比祝融更早的黄帝时之人,也是以官为氏。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
· 杨姓源渊-----------杨姓始祖初探
关于杨姓的始祖有太多的说法,不知到底该尊谁为始祖,我想这也许是许多杨姓朋友都关心的问题。据笔者所见,有的把“黄帝”称为杨氏的一世祖,周武王称为28世祖;有的又把周武王称为杨氏的一世祖;还有的把周武王之孙姬杼称为一世祖,晋武公之子伯桥称为23世祖,杨震称为35世祖;也有的把伯侨称为杨氏始祖;有的把晋悼公的弟弟杨干称为河东杨氏始祖,也有的把秦惠王时的杨章称为杨氏的一世祖;有的又把周宣王之子尚父称为杨氏始祖。总之,杨氏始祖众说纷纭。笔者不是学文的,也不是学史的,对历史典籍知之甚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考证和评判这些说法的对与错。笔者就自己见到的一些资料和说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杨姓朋友共酌。一.关于黄帝的传说笔者见到一些探索杨姓始祖的资料,大多都会追朔到“黄帝”,一些杨氏家谱中也称“黄帝”为一世祖。为此,有必要对有关“黄帝”的传说作进一步探讨。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距今约10000年前的远古时...

知识互答

族谱王修谱软件下载在哪里?
编修家谱的时间讲究是哪些
哪些族谱制作软件比较有名
在线修谱软件有哪些?
家谱用什么软件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