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网 新闻 推荐 政务 镇街 视频 楼市 汽车 美食 旅游 文教 公益 金融 资讯 健康 数字报
EN
新闻频道 本地 综合 公告
“禾”下乘凉!中山2米高“巨型稻”惊艳亮相
发布时间:2023-06-27 来源:中山+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6月26日,中山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7亩巨型水稻田生机盎然。一阵风吹来,这片约2米高的“稻林”发出有力的“沙沙”声,长而饱满的稻穗在摇曳中愈发成熟。


稻田生机盎然,稻穗长而饱满。记者 余兆宇 摄

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种子站站长陈国军告诉记者,这是中山首次试种巨型水稻。这几个月以来,他和同事们每个星期都要驱车前往查看,从播种育秧到插秧封行,从刚到脚踝的青苗到高过头顶的“巨稻”,“现在进入灌浆期,再过半个多月可以收获。”陈国军表示,近年来中山几经探索,单稻谷就试种了彩色稻、再生稻、巨型稻等多个品种,在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这些“田间实验”也为三产融合创造了条件,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稻田“巨人”演绎“禾下乘凉梦”

巨型水稻是近几年诞生的“田野明星”,受到不少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户的青睐,在省内外都有试种成功的经验。今年以来,经过对水土、气候、市场等多方面条件的研判,中山首次引进巨型稻品种,在民众、南区等区域进行试种。

巨型稻“身材”高大健壮,通常可达1.8米至2米,一个成年人站在其中,多半看不到头顶。陈国军介绍,巨型稻的一大优点是产量增加。“据今年的试种情况看,巨型稻穗长粒多,颗颗饱满,估算下来,干谷产量亩产大约600公斤,比常规水稻高出200多公斤。”


巨型水稻与普通水稻“身高”差距明显。记者 余兆宇 摄

此外,巨型稻因其身高优势,还非常便于增加稻田蓄水深度,以发展鱼稻、虾稻、鸭稻等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可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位于民众街道的7亩试种田里,阳光灼热,热浪滚滚,水中隐约可见禾花鲤自由游动,高大茂盛的稻秆恰好成为它们天然的“遮阳伞”。半个月后,这块试验田将迎来水稻和鱼的双丰收。

回望巨型稻的整个生长阶段,陈国军和同事颇感欣慰,“虽然生长初期曾遭受暴雨袭击,导致部分植株拦腰折断,但随着巨型稻生长速度的不断加快,原本弯下去的稻秆又恢复了生长。”陈国军说,目前巨型稻的生长状况以及在对抗病虫害方面的表现都令人满意,唯一担心的防风能力,由于还未经受过台风洗礼,所以尚不明确。“如果真的碰上了台风,我们也想好了应对措施,通过加深稻田水位来稳住稻秆,这样应该可以扛过台风。”陈国军说。

“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坐在稻穗下乘凉。他曾梦到水稻长得比高粱还要更高,穗子长得比扫帚还要更长,高大的水稻能给他遮阳纳凉,这个梦被形象地称为“禾下乘凉梦”。当前,这个“梦”正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被不断实践。

种植户的“超级试验田”

6月26日,2023年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会在中山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举行,巨型稻无疑是“流量”最高的新品种。


观摩会现场。记者 余兆宇 摄

种植户梁辉权在沙溪掌管着一片400多亩的种植园区。夫妻二人实行机械化操作,儿子负责无人机播种、施肥等,过着春华秋实的朴实日子。梁辉权一向对稻谷新品种感兴趣,每年农科推广中心举办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会,他从不缺席,一发现心仪的新品种,他便带回去培育试种。这次的巨型稻,更是引起他极大的关注。在巨型稻生长期间,梁辉权常常驱车一个多小时到种植示范基地,细心观察巨型稻的长势。

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农业经验的粮食种植大户,水稻品种是否高产、好吃、好卖、好管理这四大要素,成为梁辉权选择种植水稻品种主要参考指标。在他看来,巨型稻是一个新兴品种,市场接受度还有待考量。此外,该品类水稻主打虾稻、鱼稻等“禾下经济”,需要丰富的养殖经验,而这正是自己的短板所在。“我还在考虑。”梁辉权说。

相较于梁辉权,中山百亩之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洁的步子好像迈得更大。她说,自己种植水稻的目的并不仅在于卖米,而更看中新品种带来的衍生价值。在陈洁种植的200多亩水稻田中,不仅有巨型稻,还有“野生稻”“再生稻”等多个品种,她也在探索稻鸭共育、鱼稻共育等立体种养模式,俨然一片“超级试验田”。陈洁表示,如果今年巨型稻长势良好,她还将探索禾虫稻,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专家现场介绍水稻种植技术。记者 余兆宇 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据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种植意向调查统计,2023年中山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7万亩,其中早稻2.1万亩,相比2022年增加了2000多亩。放眼沃野田畴,稻香弥散,丰收在望。

推动农业走向“多功能化”

巨型稻只是中山探索农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山大胆创新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仅推动了“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仅在2023年中山市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摩会上,就展出了55个粮食作物新品种,其中水稻14个、玉米39个、大豆2个,吸引了各镇街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广泛关注。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于广东落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山而言,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抓住省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有利契机,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市农科推广中心主任叶树才表示,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唯有通过农业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推动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


稻田一旁,稻米飘香。记者 余兆宇 摄

以陈洁的“百亩之家”为例,她所种植的新品种,不仅打破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刻板认识,还因其独特的视角,给农业发展带来现金流。她计划打造一座农业科普生态园,并引入相关生产线,将农作物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进行展示,从而另辟蹊径,通过研学等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让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单一产业。

叶树才也提到,像中山去年推出的“彩色稻”新品种,颜值高、新鲜感强,非常适合在以文旅为主的乡村农田种植,南朗街道、民众街道、板芙镇里溪村等都引进了该品种,也取得了不错的种植效果。“五彩斑斓的稻田不仅带来了人流量,还契合中山当前文旅发展的方向,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旅游等多功能转变。”叶树才说。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陈彦  三审 岳才瑛

相关报道
热点专题
  • 专题丨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 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
  • 2024中山市救助管理站开放日
  • 专题丨网络中国节·端午
  • 专题 | 2024高考加油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