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内部的暴力攻击行为,行为人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在中国,以校园欺凌为典型症候的校园暴力事件被定性为刑事案件的绝对数较多。校园暴力大体可由三部分组成:主体、空间和行为方式。...
管理

详细内容

概述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内部的暴力攻击行为,行为人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在中国,以校园欺凌为典型症候的校园暴力事件被定性为刑事案件的绝对数较多[1]

校园暴力大体可由三部分组成:主体、空间和行为方式。首先,由于学术界探讨校园暴力主要是为了防治未成年学生的违法、犯罪问题,所以校园暴力的主体宜定位在18岁以下学生,即关注的重点是高中及其以下学生群体。其次,校园暴力的空间范围如何界定,尽管有观点基于学校的监护管理职责将范围限定在学校内,但应当认识到的是,正是由于学校内部有大量管理人员,施暴者为了逃避管治,通常会选择校园内部的闭塞处以及学校周边管理人员少的地方实施暴力[2]

校园暴力一般指校园欺凌

基本范畴

1)在主体要素方面,校园暴力的主体应包含实施主体与受制主体。实施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校外第三人,受制主体原则上应将教师与校外第三人排除在外,除非该受制主体与该案件存在重大关联性。

2)主观要素方面,实施主体实施该暴力行为时主观上存有故意心态,过失行为则被排除在外。

3)在客观要素方面,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受制主体财产权与人身权的结果行为或危险行为且前述行为与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害或精神损害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4)在客体要素方面,校园暴力不仅侵犯了受制主体的人身权、财产权等法益,同时亦危害了校园安全秩序或公共安全秩序。

性质

(一)行为具有违法性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校园暴力的定义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行为具有违法性是指校园暴力是一种具有侵害法益之违法或犯罪行为。校园暴力行为的违法性主要体现在侵犯受害者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严重的校园暴力有时还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校园暴力事件中常见的人身权利犯罪主要有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重伤罪、侮辱罪、强奸罪和奸淫幼女罪等;常见的财产权利犯罪主要有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校园暴力作为暴力行为的一种,只要这种暴力行为所致的后果达到一定事实程度,违反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就要依法施暴者追究刑事责任,刑法中规定免责的除外。

(二)行为具有故意性

现而今的校园暴力已不再是一些学者想象中“法律意识淡薄”的产物,而是知道法律漏洞之后的理性行为。正如一些“霸凌”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打人基本不打能够致命的部位,拳打脚踢、扇耳光这些行为基本不会触及法律,学校及老师的处理措施也多是让给受害者赔礼道歉并支付相应的医疗费用。”施暴者的这种“理性行为”体现了其实施暴力行为的故意,大多数施暴者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社会政治意义,并且他们具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因其主观心理上存在故意,故选择放任自己的行为并积极追求伤害结果发生。施暴者的行为是基于故意还是过失,是否基于特定的目的,动机是否卑劣等主观心理因素,直接决定了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主观恶性程度,从而决定了校园暴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三)行为具有多样性

结合校园暴力事件案例发生的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目前概括性较高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给受害者取带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并用污秽语言对受害者进行谩骂。

(2)对受害者的身体进行暴力攻击,方式有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拉扯头发等。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并加以损坏。

(4)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

(5)恐吓并威胁受害者做受害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或威胁受害者听从命令。

(6)给受害者制造事端或麻烦令其招致处分。

(7)中伤、讥讽受害者的身体、相貌、种族、家庭收入水平、家人或者其他涉及受害者尊严的方面。

(8)拉帮结派,孤立和排挤受害者。

(9)敲诈强索受害者财务。

(10)画侮辱画。

(11)在网络上发表对受害者具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言论[3]

成因

(一)家庭“场域—惯习—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成因

在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方式深受其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校园暴力行为大多源自社会学习,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联,受到特定家庭场域的影响。

在不良家庭环境的家庭场域下成长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校园暴力等越轨行为。一是家庭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会导致家庭功能不能完整发挥,影响着大学生对家庭场域的完整认识。二是家庭暴力。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大学生很可能会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或通过暴力行为宣泄情绪和获得关注,争取更高更有利的场域位置。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败,会导致大学生社会化不完整或社会化失败。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学习到了错误的价值观念或是掌握了某些危害社会的知识技能,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反社会人格,极易产生越轨和反社会行为[4]

家庭场域中,大学生拥有的资本大多源于父母、长辈等亲属群体,诸如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位于不同家庭场域的大学生拥有资本的数量和资本的构成情况会有所差别。如果大学生对自己目前拥有的资本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大学生资本匮乏,在家庭场域中处于底层地位,自我调节不到位,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极易诱发校园暴力行为。同时,他们在场域结构中因其核心资源占有不足而处于不利地位,就会想在其他场域获得较高的位置,从而采取斗争和争夺行为。另一个极端是家庭场域对大学生过度的纵容和溺爱,给予他们丰富的资本。这类大学生在家庭场域就有相对高的位置,会产生一种优越感,通常会变得自私自利,做事不计后果。

(二)学校“场域—惯习—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成因

学校场域作为大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和活动。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还担负着塑造学生品德、传播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学校场域的正向功能得不到发挥,文化资本输出不当,极易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产生,如校园暴力行为。惯习具有一定可塑性和弹性,而大学教育是塑造大学生惯习的重要方式,通过输送文化资本来塑造他们的品性。惯习一旦定型,就难以改变,尤其是错误的惯习定型,危害极大。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在教育方面偏重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这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会导致学生难以掌握调控情绪方法以获得健康的心理发展。同时一些高校对法制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对自身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个体生命的重要性等认识不清,容易冲动行事,产生校园暴力行为。

同时,场域是由关系网络构建而成的,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构建的关系网络进一步影响了个体内在的禀性系统形成。人们生活在场域中,就是生活在关系中,只有从关系的角度才能把握一个人在场域结构中的准确位置,也才能理解一个人在场域中的各种行动、策略和惯习。大学生的关系网络主要由同学关系、室友关系和师生关系组成。要在学校场域的关系网络中达到平衡状态,就要拥有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和消极的归因方式,从而会产生消极、负面的自我概念和心性品质,甚至会诱发过激的校园暴力行为。同时如果个体有缺乏宽容心、处处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秉性,也会助推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

(三)社会“场域—惯习—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成因

社会场域是大学生生活和活动的重要空间。大学生在社会场域位置的高低、社会场域中资本的构成和占有量以及个体内在的禀性系统是解释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成因的重要因素。社会场域又可细分为现实社会场域和网络社会场域。在现实社会场域中,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是由特定情境中的机会和行为者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历史经验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忽视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处理问题简单粗暴非理性、缺乏包容心和共情能力……诸如此类的不良社会风气,会对大学生心性品质和行为规范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个体在社会场域中优势资源和位置的争夺。行动双方很可能为了争夺权力、获得资本、维持自己的位置或证明自己比争斗的另一方处于更高的场域位置,发生矛盾和争夺。

在网络社会场域下,文化资本是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客观的文化资本的影响尤为明显,如暴力亚文化资本。大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到暴力文化资本的影响,如低俗书刊、大众媒体的暴力新闻、充满暴力色彩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等。那些充满血腥、色情、暴力的镜头画面和情节,“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用暴力解决问题、以牙还牙”等不良思想,容易让大学生迷失自我,价值观混乱。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冲突,为获得具有“存在感”与“成就感”的场域位置,他们就可能会作出荒唐的决定,采取鲁莽的行动和暴力行为,导致校园悲剧的发生。

影响

在2015-2017年三年间,仅诉诸司法的校园暴力刑事案件就有约2700件,大多数施暴者被入罪问责,近九成案件有受害者伤亡,其中受害者死亡的案件年均有上百起,美国的校园暴力问题更为严重,在其85000所公立学校中,仅2015年就大约有48万人在学校受到暴力伤害,有超过300万人因施暴被入罪问责,可以说校园暴力是全球性公共安全与公共健康等领域重大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法律防范

(一)通过国家公权力介入加强专项立法

中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导致了对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的校园暴力行为缺乏惩治措施、威慑力不足等现象。2018年是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实践的防治落实年。为遏制相关事件的发生,教育部等11个部门于2017年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置流程、惩戒实施欺凌学生的措施以及一些预防举措;同年4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决定在2018年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诸如广东省教育厅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天津市通过《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等。但现有的中小学生校园暴力防治文件和通知的法律效力层级低,且多为指导性意见,在可操作性上有一定的局限,部分情节严重的施暴者得到的刑事处分也往往非常有限。因此国家立法机构应针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专项立法,比如可将目前已有的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和标准等内容予以整合,将其纳入反校园暴力专项立法的一部分。

(二)大力开展学校法治宣传教育

校园暴力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行为人不懂法,懂法不守法,蔑视法律的恣意妄为。解决该种不良行为的有效措施便是在学校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普法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将法治教育与课堂紧密结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2)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心理专家到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帮助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

(3)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或法院,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同学们看到法律警戒线,知悉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5]

对策

(一)家庭场域:营造和谐氛围,塑造良好习惯

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需要通过家庭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为子女做好榜样,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场域位置和资本状况,合理地利用资本。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惯习,形成一套正确的实践行动逻辑体系,从而减少和避免大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二)学校场域: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内在修养

大学生惯习的塑造和定型离不开学校场域的影响。大学场域要加强全面教育,做好价值观的传承与塑造,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因此,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不容忽视,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校场域中的各种关系,学会理解包容。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法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生命安全意识,将这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秩序。

(三)社会场域:净化社会环境,优化资本构成

净化现实社会场域和网络社会场域的环境是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途径。在现实社会场域中,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一定措施,净化社会环境。譬如,完善预防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度规范和约束,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惯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地处理场域中的问题。同时净化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创造稳定安全的社会场域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在网络社会场域中,加强网络监督,去除网络文化的糟粕。优化文化资本的构成,清除社会戾气和不良的价值观念,倡导主流文化,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百科摘录
9
如何定义「校园暴力」?应当如何预防和处理?下的回答内容摘录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凌、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的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行为。 校园暴力不仅仅发生在学校校园内:也可能发生在学生上下学途中,以及学校的校外教育活动中。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也不一定是同学:不论老师、学校员工,还是校外人员,只要使用言语、肢体、网络等暴力方式,对其他师生造成了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的侵害,就都可以算作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通常都是持续的,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暴力双方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通常情况下,其牵涉的角色可分为以下几种: 施暴者:发动欺凌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人参与其中。 受害者:受到欺凌。 协助者: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附和者: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等。 保护者: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 旁观者: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枼家三小姐 摘录于 2019-10-17
如何定义「校园暴力」?应当如何预防和处理?下的回答内容摘录
霸凌有哪些表现? 言语上: 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 嘲笑讽刺(阴阳怪气)。 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 威胁 、恐吓、强迫他人做ta不想做的事情。 敲诈勒索,干涉他人的个人财物。 行为上: 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 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 暴力行为、肢体攻击: 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网络欺凌: 随着社交网络在低龄人群中的渗透,欺凌也从拳打脚踢蔓延到了网上的胡言秽语。包括社交网络上的言语攻击、威胁恐吓的邮件和短信、发布信息、照片令他人难堪等。90%被网络霸凌的孩子,也曾经被传统方式霸凌过。
枼家三小姐 摘录于 2019-10-25
如何定义「校园暴力」?应当如何预防和处理?下的回答内容摘录
为什么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这与校园欺凌的特点有关。第一,校园欺凌有极强的隐蔽性,不易被老师及家长察觉。校园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在课间休息及放学回家途中,施暴学生在实施欺凌行为后通常会威胁受害者不许向老师及家长报告,否则将实施更加严重的暴力行为。第二,没有明确的规则认定哪一类具体行为属于校园欺凌行为,使得施暴者找到诸如“开玩笑”“嬉戏打闹”等借口堂而皇之地避免处罚,致使校园欺凌行为向更高级别发展。第三,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不足。家长往往认为未成年人之间的一些不良言语、行为等是无意的、伤害程度不高的一般行为,没有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对青少年身体及心理产生的严重伤害。第四,遭受校园欺凌引起的心理伤害,需要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及精神疾病。
枼家三小姐 摘录于 2019-11-22
讨论量
220 万
 
帮助中心
知乎隐私保护指引 联系我们
 
举报中心
涉未成年举报 网络谣言举报 涉企侵权举报
 
关于知乎
下载知乎 知乎招聘 知乎指南 知乎协议
京 ICP 证 110745 号 · 京 ICP 备 13052560 号 - 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88 号 · 京网文[2022]2674-081 号 ·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334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591号 · 服务热线:400-919-0001 · Investor Relations · © 2024 知乎 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举报邮箱:jubao@zhihu.com
本站提供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