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
职业发展
大学
职场
应届毕业生

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才好吗?

长辈总是对我们说,大学一定要选个好找工作的专业,那么问题来了,大学毕业,一定要专业对口才好吗?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才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注者
2,898
被浏览
760,648

259 个回答

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吗?

那可不一定。


  • 从数据上看

根据中国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共同发布的中国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左右。

看起来数据还可以,但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离职率平均在35%左右,工作几年过后,专业对口率进一步下降,即使那些号称90%以上专业对口的高校,几年后的数据也下滑了不少。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大胆推测:

其实有不少的人,在毕业后虽然选择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工作并不顺利,或者说与自己的想象差距比较大,所以最后选择了离开这份工作转行。

这一点,从每年不断增长的公务员报考人数、教师报考人数也可以间接看出来。

数据来自:中公教育

所以,与其在毕业后选择转行,那不如尽早做打算,从事自己真正想要、适合从事的工作。


  • 从时代发展看:

还记得2019年一汽大众的事情吗?

2019年,一汽-大众宣布校招暂不招车辆、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校招岗位全部要求计算机、软件专业。因为汽车工业的转型,导致2020年毕业的车辆工程同学,失去了校招进入一汽大众的机会。

而这种变化,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当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开始入侵,新能源汽车的革新开始,传统内燃机走向没落只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车企开始布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新的技术,对于人才的需求转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大学的专业设置,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

当时代已经开始追逐新的技术和革命时,校园里所教的知识还是很久之前的,学生想要赶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要拓展书本内容以外的知识。

此外,专业的招生和目前的市场需求也是存在脱节的,很多热门的专业,其实企业的需求已经在开始缩减了,但校园的运作往往不是完全根据市场而来,所以这也导致了很多热门的专业,虽然看起来热门,但已经到了不太好找工作的程度了;要么就是就业率虽高,但是就业质量一般的情况。


  • 从个人发展看 :

虽然个人在一个专业付出了几年的时间,但是从事不那么对口的专业,其实也不完全是抛弃自己的所学。

大学的学习和中学不同,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大量的通识教育、非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等,如果个人时间富余,还能加入一些社团和组织,从事一些生产实践的活动。

所以,从个人角度而言,大学里学到的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包括你的自学能力(未来工作的立足之本之一)你的综合能力等等。

这些非专业的知识,同样是你个人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所以,如果真的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说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没有发展前景,个人是完全可以考虑转行的。


那既然不一定要专业对口,找工作具体应该看哪些维度呢?

一、看你擅长的方向

在职场中,从事自己所擅长的事情,所做的工作能够很快很好地完成,甚至获得领导的嘉奖,当我们获得来自外部的奖励、成就感之后,个人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会更强。

举个例子:

小明毕业于土木工程,但从事的是非专业对口的事情,而是转行做了硬件。在这个岗位上,虽然不比专业的同学,但小明擅长数据分析、动手能力强,很快就能上手工作。

这种来自工作的正向反馈,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增加工作中的成就感,让原本枯燥的工作越来越起劲。

而如果我们从事的是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所做的工作总是抗拒或者无法完成,那么来自自己的自责、领导的批评、客户的谩骂就容易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获得负面的反馈。

所以,除开专业角度,找工作可以从自己擅长的方向入手。

那怎么找到自己擅长或者说优势呢?

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二、看这个行业和岗位的发展

如果专业对口的方向,已经逐渐走向没落,也真的没有必要死守。

找工作的时候,还是尽量寻找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在这个行业寻找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岗位。

具体怎么找呢?

想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最好不要通过个人有限的信息来判断,而是通过专业的行业报告。这些专业的报告,在艾媒咨询、艾瑞、中商、腾讯、发现报告等平台都能够找到。

比如我想了解5G领域的发展趋势,那我就可以对应搜索,找到一份专业机构出品的发展分析报告:

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这个行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未来可能的规模预测、典型的企业分析等等,从而帮我们更好地判断自己是否要从事这一行业。

另外,你还可以从招聘网站里面,查询到这个行业的不同层次的人员薪酬待遇,虽然不是百分百准确,但可以作为参考。

这样你的工作机会决策,才是有理有据的,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更加清晰。


三、看你的个人目标

最后,找工作一定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来,除了考虑个人擅长、行业和岗位发展空间之外,城市的选择、个人价值观、成就动机,也是选择工作很重要的参考因素。

总之,选择工作,一方面不要太过于担心沉没成本,另一方面,要在有限的条件和限制之内,尽量找发展更好的领域,这样才算对得起自己多年的付出吧。

加油吧,少年!


我是 @新职语,致力于帮每位职场人,找到热爱一生的事业。

同名公众号:新职语

发布于 2020-07-23 15:38

当然不是!


别被专业局限了视野!一个人唯有精准深入的了解自己,基于自己的优劣势、三观、自身特点,才能作出最优的选择。

大学的作用本应是给学生做通识教育,开拓视野,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构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技校!


真正细分专业领域,是在研究生阶段。


在本科阶段,你需要的是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时间管理、学习方法、批判性思维、情商等等做人的基本素养。这些才是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大学教育真失败!


至于如何深入的了解自己,我觉得德鲁克在《自我管理》中说得非常好,希望你认真读完:


总论: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充满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你有雄心、干劲、才智,你就能够登上自己所选事业的巅峰——无论你从哪里开始起步。但责任往往伴随机遇而生。今天的公司并不为知识型员工的事业发展做打算;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的CEO

简单地说,你得靠自己在职场上闯出名堂,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路线,让自己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专注和高效。

要做好这些事情,你必须培养一种深刻的自我认识。你最有价值的优势和最致命的劣势是什么?同样重要的是,你如何学习?如何与别人共事?你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是什么?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能够让你成效最高?

这么做的用意非常清楚:只有在结合自身优势和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工作时,你才能实现真正而持久的卓越。


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要精准确认你的优势,唯一的方法就是回馈分析法。每当你做重要决定或采取行动时,写下你期望发生的事情。9或12个月以后,将实际结果与你的期望做对比。这种方法我已经采用15-20年了,而且每次我这么做的时候,都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回馈分析法告诉我,我可以凭直觉理解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无论他们是工程师、会计人员还是市场研究者——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这同时表明,我与通才无法产生什么真正的共鸣。


始终如一的运用这个方法,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只是两三年,发现你的优势所在——这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方法能告诉你,你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让你无法从自身优势中充分获益。它会向你表明,哪些方面你并不擅长。最后它还会告诉你,哪些方面你没有优势,根本做不来。


将你的期望与结果进行对比,还能揭示出哪些事情你不应该做。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毫无天赋或一窍不通的领域,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我们不应该在这些领域承担任何工作、职位和任务,尤其是知识性工作者。我们在改进自己的弱项时,应该尽量减少浪费时间,从无法胜任提高到普通水平,所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要比从一流到卓越多得多。

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教师和管理者,总是致力于把不合格的人培养成表现平庸的合格者。其实,我们应该把精力、资源和时间都用于将足以胜任的人打造成职场明星。


找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请进行自我提问: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可以让你有最佳的工作表现?怎样处理信息对你而言最有效,是阅读、还是倾听别人的讨论?何种情况下你的工作产出最大,是与人共事时,还是独自工作时?什么时候你表现得最好,是做决策时,还是就重要事务给人提建议时?你是在压力大的时候工作状态最好,还是在高度可预期的环境中如鱼得水?

价值观判断:


镜子测试你所尊崇的道德观要求你扪心自问——我每天早上照镜子时,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组织或情形中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外一种组织或情形中应该也是符合道德的。

如果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接受,或者跟自己的价值体系有冲突,你在组织里就会倍感挫折,难有作为。

有时候,人的价值观也会和自己的优势相冲突。一个人擅长做的事情,即便做到炉火纯青、非常成功的地步,也可能会与其价值体系不相融。在此种情况下,这种工作就不值得一个人为之付出一生(哪怕付出大半生也不值得)


总结:


对自己下半生进行管理的人往往是少数。大多数人可能早已进入了“在职退休”状态,然后年复一年数着日子,直到真正退休的时刻到来。但正是这些职场上的少数人,既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把漫长的职业生涯看作发展自己、服务社会的机遇,他们将成为领袖和模范。


以上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摘言,我再补充几点:


1.不论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释放自己的价值。自己过得是否舒适,只有自己能感觉到。我们要善待自己的心灵,而不是委屈自己去迎合父母和社会的虚荣。


2.不要听信“先就业再择业”的鬼话,那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忽悠大学生的。一旦你选择了一份工作,它就会占据你最黄金的时间段,这份工作基本上会掏空你的体力和脑力,想再继续学自己喜欢的东西,相当困难。所以一定要先了解自己,再选择方向。


3.即使你能找到和你专业对口的工作,也要自问:是否和自己的价值观相符?你的天赋点在不在这里?如果花了很大力气也只是做到了从不合格到平庸的迈步,果断放弃。


4.很多工作是不需要所谓的“一技之长”的,比如行政、销售、公务员、写作、甚至玩游戏赚钱……这些领域做到极致,一样能大放光彩。如果你的优势在这方面,就不要考虑非要学什么专业了。你所要做的是磨练相应的职业素养,比如口才、人性洞察、审美等等。

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技能型人才,比如编程、律师、医生等等,请果断考研,甚至考博。这样你对一个领域研究的越深,投入的越多,你的收获感也相应的越多。


5.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擅长点,可以去做一些相应职业评估的问卷,基本上能判断出你的优势在哪里。


6.我们真的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这个时代非常适合年轻人发展。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从头开始的机遇,也提供了太多的新职业。所以在未来,找不到工作也是很难的,退休年龄也在延迟,中国经济也是蒸蒸日上,不用怕穷的饿死。而最需要关注的,反而是我们身心的健康。拥有健康的身心,才是竞争力的最核心


7.找事业的方向就和找鞋子是一样的,你不能因为花了很多的钱买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子,就强迫自己去适应它。即使这双鞋买来时很贵,可如果它会磨破你的脚,让你的脚骨变形,我们还是要放弃的。我们一定要找到一双合脚的鞋子,就像是找到了一个舒心的伴侣,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活得更加轻松幸福,走起路来脚不疼。


我推荐几个课程,我认为这些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去学的:


1. 哈佛大学幸福课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幸福是一种可习得的技能。听听获得幸福的方法和幸福的定义,很多事你会豁然开朗。


2.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艺术。学完它你会懂得怎样更佳效率的利用时间。


3.批判性思维

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有自己的主观想法,不被各种媒体忽悠的必备技能。


4.学习如何学习

学习方法的讲述,提高学习效率的利器。




先写到这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想到什么我会再来补充的。


欢迎关注我,每日分享有价值的信息。


编辑于 2018-12-05 21:28

你忘了问题的本质:大部分时候,找工作对不对口,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发布于 2018-12-05 12:25

专业要对口

——这是众多求职误区之一


刚刚步入社会的应届生,求职时都有这样一个执念:“我要做专业对口的工作,不然大学白读了!”能把自己大学几年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未来发展的工作中,当然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在国内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课程的滞后性、专业课程的浅薄性、实践的匮乏性,大学几年下来,很多学生最终还是难以胜任专业对口的工作。

据数据显示,只有1/4的大学毕业生能在毕业的时候从事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其实,专业对不对口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大学里学的东西跟实际工作所需要运用到的知识,是有差距的。就算从事对口专业的,很多专业能力也跟去做不对口的工作是一样,也需要从头学起。

既然都是从零开始,何不选择一个发展好的行业,有一个开的开始呢?所谓“选择大于努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相关阅读:

小白的测试人生(一)——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程序员的高薪“物有所值”

程序员如何高效的提升自我?


编辑于 2018-12-27 09:49

找工作专业不对口依然可以过得很好。


互联网行业,产品、运营包括开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半路出家,而且混得还不错。


但如果这个选择专业的人是我自家兄弟或者妹妹,那我还是会和他说:

“高考的时候你TM给老子好好考,学个好专业”

因为谁都不会给自家的孩子挖坑,然后让孩子以后去补,大学不选个好专业,那还能选个孬专业?让孩子以后去克服困难?


扯淡一样。


你有可能是误解长辈们对你说的「好专业」的含义了

好专业是你既喜欢又在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专业

比如你喜欢金融,而恰巧金融又是当下行业的风口,谁做谁赚钱,这才叫好专业。


如果是你不喜欢,那么对长辈来以为的「好专业」可能对你来说不是一个好的建议,因为这只能解决你的「温饱」而已,你并不爱她,和一些顶着压力结婚的两口子一样,只是在一起过而已,仅仅是「糊口」,为了面子生娃。


选好专业的成本是很高的。


选名校更得让你拿出半条命来学习才有可能达到你理想的分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你跟我说传统教育过时了,选择才是硬道理,可这通常也都是败者所言。

没有分数的支撑,你告诉我怎么选好专业?

可你既然问出来了,那我大概率猜测你的分数和我一样,要是真的分数很充足,是不会有这种问题出现的。你可能是考得不怎么好,或者只能算一般般,而这时长辈们会在给与你一定的建议,让你选个好专业,基于「糊口」的建议。


因为此时对你来说性价比是最高的,人毕竟是以生存为基础准侧来定夺当下决定的,可你这孩子偏偏又是个倔强的男孩,还是想着放飞自己的梦想,说白了,想出去闯一闯,有着一股「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气势,就选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女孩-----你喜欢的专业,可她出身贫寒,入不了你家人的法眼,你的长辈认为这个女孩并不符合市场的潮流,因为大家都会选择「金融」、「计算机」这类国民美女,不入流的你带着那个你爱的“女孩”开始了漫长的四年私奔,最终你成功的让那个女孩过上了好日子,自己也变得阔了起来,扬眉吐气,但也累得半死,可只要你乐意,大家也无话可说。


专业的挑选需要基于你的喜爱,而专业对口,只是更容易找一份工作和便于以后的发挥,看似的顺承关系,其实是两件事。


你是想娶一个你爱的女孩还是一个相对来说富裕的女子


这都得你自己决定,谁都定夺不了。


还有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你是想知道窍门是吧。


持续的学习

投资自己

多接触比自己层次高的人和环境


除此之外就是控制和拒绝,花花世界不仅有LOL还有吃鸡,不知道你能不能克服的了。

你可以选个自己喜爱的,但长辈们并不看好的专业,但也希望你可以坚持学习,对得起她。

不要把冷门专业变成你以后就业难的说词。


祝好

发布于 2018-12-07 10:11

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吗?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是否了解这个专业,喜欢这个专业,甚至了解这个行业。这才是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

如果大学期间已经对这个专业进行相关实习体验,发现喜欢这个专业,能够调动自己所有的热情,沉迷于这个专业无法自拔,那么毕业后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然而大部分人,尤其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却特别迷茫,不知道这个专业能干什么,也不了解这个专业以后的发展。依旧是停留大学老师灌输的观点,这个专业发展很好,前景很好,你看就业率多好,市场一篇大好,你只要吃得苦,你就能走上人生巅峰。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听老师的话,怎么能怀疑老师?于是你就相信了,于是在大学里好好学习,认真考试,坐等校园招聘来临。

却没有人告诉你如何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

结果毕业后工作就傻眼了,这和我想象的或者老师和我说的完全不一样啊。

拿我举例子。

我一毕业就找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工作2年多,现已辞去年薪20W+(海外项目待遇)的工作,放弃4年的专业知识,准备回国从其它的行业重新开始。

我后悔放弃这个专业吗?

从内心上来说,是有点后悔,毕竟花费了4年的时间精力,说一点不后悔是假的。

但我更后悔是没有在大学里懂得如何接地气进行职业规划,没有意识去寻找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行业,更没有意识沉下心思考自己到底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以至于走了很多弯路。

我曾经大一的时候参加了职业规划比赛,在各种“脑补自嗨”下,做了以下规划:

当时做的PPT巨丑就不说了,看字

表面上看,好像没啥很大的毛病,1-5年一个低层发展,5-10年一个中高层发展,10年以后实现人生价值(比如创业),“标准的”职业规划步骤。

但实际上却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份规划没有去市场调研分析,没有了解市场需要什么能力,没有实操性,更没有明确的指导性,各种自嗨,做了也是白做。

换句话说,仅仅徒增心理安慰罢了。

我身边那些曾经喊着立志要在施工单位做到项目经理的同学,现在却一个个辞职转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真实情况和规划完全脱离了,自己规划都是自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查这个专业,没有去找到这个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没有去真实体验这个专业就业后到底是干什么的,更没有去了解自己更适合从事哪个行业。

还是拿我这个土木工程专业举例子。

未出大学校园之前,大家都还幻想着类似“三年总工,五年项目经理”,只要沉下心做下去,就能收获面包和梦想。

却没有人告诉你这个行业真实情况是什么?

我曾经写下关于土木工程就业一些比较真实的文字:

大部分人土木工程就业,基本上都是前往项目部工作,如果你能接受:

如果能忘记周末,忘记节假日,忘记休息时间,忘记亲朋老友,甚至可能忘记你的男(女)朋友的模样;

如果能忍受失去大城市的喧哗,失去谈恋爱的机会,失去感受最新科技潮流带来的体检,失去面对面见面的机会;

如果能享受和大部分劳工在一起,能享受管理机械设备的乐趣,能享受夹在业主,监理乃至分包单位中间带来的快感,能享受随时被上头不知怎地一顿破骂时带来的愉悦感;

如果能喜欢手机通讯录上几乎都是王司机,李挖掘,张吊机等高质量人脉关系,并拥有乐在其中,无法自拔的自豪感;

如果能喜欢把白酒当开水一口闷,红酒当饮料喝,啤酒拼命喝,喜欢陪业主领导享受生活的真谛(一般是喝酒喝酒还是喝酒),喜欢送监理不该送的东西,喜欢和男生男人打交道,培养基友感情;

如果能适应基本一天浸泡在工地上,无论刮风和下雨,能适应与泥巴和灰尘共舞,能适应与分包队伍斗智斗勇;

如果能接受结婚后边长期分开两地,和妻子儿女基本上是靠视频交流,能接受领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高待遇”,能接受让小孩“放任自由,独自成长”,甚至享受小孩叫你叔叔紧张感;

如果还能接受干工程久了会与世界脱轨,享受“脱轨”带来刺激感,想达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的状态。

这些是学校里没有告诉你的,却对你以后就业选择有很大关系。

都是需要自己去实习体验或者市场调查才能知道。

怎样市场调查?

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去实习体验,另一个方法是去招聘网找到该职位,看职业描述(也就是JD),看看这个专业或者岗位到底是干什么的。


关于核心竞争力,同样如此,千万不要脑补自嗨,结合招聘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才是最有效的。


总结下,如果已经证实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那毕业后直接找对口工作,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多去实习体验并进行市场分析调查,结合JD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和借鉴。

贴上一个接地气的职业规划的文章,供参考
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到底该怎么办?

作者:砖先生
微信公众号:【砖先生谈成长
回复关键词:【规划】,领取从职业选择到入职的职业规划思维导图(包括实操文章)
回复关键词:【新人】,领取获得被微博大V转发的职场新人建议思维导图
回复关键词:【逻辑】,领取最接地气提高逻辑表达能力的文章
发布于 2018-12-04 02:55

“我学了四年的专业,不能说丢就丢......”

听着小鱼这样说,我摇了摇头。小鱼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工程,他前段时间找到我,悲伤地说:“师兄,我们这个专业毕业,要么读研,要么去工厂工作。但我不打算读研,更不想去工厂工作,我该怎么办呢?有同学建议我转行做销售,但我学了四年的专业,不能说丢就丢啊。”

在我看来,小鱼已经陷入过往不能自拔,他太过于在意放弃专业的“沉没成本”,却没有真正思考过:自己读了四年大学,难道真的用于实际工作了?

在小鱼的思维里,似乎只有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才不算浪费了自己的专业。

可是,扪心自问一下,大学四年,你学到的核心思维是什么?

你真的有认真对待你的专业吗?

在大部分实际工作里,大学本科的专业知识,只占工作的20%

我曾经问过一些工作好几年的同事,在他们的眼里,工作后,专业知识能够用到多少?

他们给到我的回答是——不到20%。

先不讨论这个数字的客观性,即使算成30%,应该比较合理了对吧?

那么如果把大学四年折算一下,按照平均每个学生每天花6小时在学习上(请学霸不要在这里抬杠),4年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减去寒暑假,一年两个学期大约40周)就是:

40x(7-2)x4x6=4800小时;

如果按照30%的知识是能够真正用在工作上的,那么实际有用的学习时间就是:

4800x30%=1440小时

如果一个人通过每天10小时的培训来学习,那么他只需要144天,也就是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掌握这些专业知识。

只需要5个月不到的时间,别人就能复制你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所谓的专业对口,实际上是我们自己陷入了思维困局。

在这个困局里,我们以为付出了4年的精力,但实际的学习成本只需要100多天而已。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虽然是跨界转行,但其实非常优秀:

比如营销大师小马宋,原来是烧锅炉的,后来搞营销照样不差;

黎万强以前是搞设计的,后来转去小米做营销,还是做得风生水起;

......

为什么那些厉害的人,往往跨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究其本质,我认为这并不是专业知识的原因,而是思维方式造成的。

发现自己这个专业似乎不太行的时候,有的人选择坚守,让自己麻木,假装看不到未来择业时的痛苦;

有的人早早想清楚,提前学习新的知识,为未来择业做准备。

在这里我们并不讨论谁好谁坏,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你认为大学四年,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你的专业知识吗?

或者只不过是混过去了而已?

如果是后者,我们所谓的专业对口,不过是不敢改变的借口。

没错。

在应届生招聘的时候,企业一般都会强调专业。

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不是这个专业,但是却具备了比这个专业大部分人更强的素质能力,你认为企业可能会把他拒之门外吗?

显然不会。

企业招聘的时候,专业门槛不过是保证这个候选人的最低水准,如果其他专业的人能够超越这个水准,企业一样会一视同仁。

如果只是看专业能力,企业完全可以依靠成绩来选人,按照专业成绩的三六九等来划分候选人的职级,事实上,除了少部分岗位,很少有企业会这样干。

因为对于应届生而言,企业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和潜力。

所以你会看到:

我一个学土木的来搞运营,也做得不比别人差;

一个学生物工程学弟的去当程序员,没想到比专业科班出身的还厉害。

......

凭什么做到如此轻松的跨界?

在接触了数十位成功的跨界转行者后,我总结出了这样几点:


1、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与生俱来的可塑性

在我看来,大学里最核心的能力,不是我们的专业知识,而是强大的可塑造性。

在考试前夕,你狼狈地熬夜复习,一天就能啃下一本几百页的书;

为了做毕业设计,你一下子学会以前觉得复杂无比的软件;

......

瞧见没,只要你想,你随时可以快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这是你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习能力。

有了这一项能力,不会可以学,不会做可以请教别人,遵循刻意练习的准则,你很快就可以把专业能力进行复制。


2、不要过分在意“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在找工作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专业对口,因为害怕4年的专业失去用处,这就是典型的过分在意沉没成本。

而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对专业不怎么感兴趣,甚至不想从事本行的工作,如果又选择坚持,恰恰就掉进了这个坑里。

事实上,及时止损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3、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提到那些成功跨界,并且在新的领域风生水起的人,我想起一句话:很多人努力的程度,还远达不到拼天赋的时候

我们远远高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高估了自己的专业度。

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不是需要长时间技术积累,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培训半年也能够入门了。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工作几年,不过是把一年的经验用了好几年,甚至赶不上这些培训了半年的转行者。

也就是说:抱怨自己天赋或者智商不如别人的时候,别人碾压自己的,完全不是智商和天赋。

所以,为什么要把自己局限专业对口里?

如果你不是那么热爱自己的专业,请给自己一点机会去尝试。

前段时间看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成长,就是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们总是被自己过去的经历、眼界、知识所绑架,在尝试前就先否定自己,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

不断去尝试,然后去接近心目中的那个自己,专业不对口,那又怎么样?

60%以上的人,第一份工作也并不专业对口,难道他们就不行吗?

最后一点,说一说被洗脑的所谓好专业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教育,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读个好专业,找份好工作。

于是,我顺着父母的思路,成功地考进了985学校的土木工程,我以为等待我的会是一片坦途。可惜我错了,我并不喜欢所谓的建筑工程,也不想在国企搞派别斗争。

父母的经验总是基于他们过往走过的路,但是未来的路谁又能说得清?

人生该走的弯路,每一步都不会少走。


我是小强,90后摩羯座斜杠青年,知乎专栏作者

微信公众号:小强职场说 (ID:littleQ94)

关注后回复“面试作品”,可获得我零经验转行,入职互联网公司的面试作品

以下都是我的原创回答,推荐你看看:

编辑于 2018-12-05 19:23

成年人一定要明白,好找工作≠找好工作,就业率≠就业质量,好就业≠就业好。

大多数专业不存在对口与否,对口与否也无法成为判断专业好不好的依据。


对专业的常见认知误区。

1、把专业、职业、岗位划等号

很多人的对专业的集中性误解是:我学了某个专业,就只能做某个职业,其它的做不了。我没学某个专业,就无法做某个职业,再努力也没用。

本科阶段的专业有五六百个,专业基本上等于职业的很少,师范类、医学类、体育类、军警司法类、会计等为主。大多数都是就业口径非常宽泛的,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和岗位,比如很多学校拿一级学科来作为专业名称,比如电子科学与技术,比如工商管理,这都是一级学科,下设N个专业。但是现实中没有一个叫“工商管理”的工作岗位,理论上讲除了技术研发岗位都可以做,技术研发是实在做不了,销售、管理、人资、培训、产品经理、运营、策划、文案都可以做,再比如基础类专业比如数学物理等,本身就没有对应的岗位,选择面非常广,还有社会学、哲学等,根本没有对应的岗位,工具类专业外语类专业这个特点更明显。

越来越多的人毕业转行,专业和就业关系不大是真的吗?

为什么本科学“数理化”专业转行的那么多?

2、优势专业≠好专业

优势专业大意就是指学科实力强,学科评估成绩好,甚至是国家重点学科的,比如。

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上面都是学科排名第一的学科,典型的优势专业。

从学科实力的角度说这也是好专业,但是不是大众认知的那种好专业。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好专业就是热门专业,这个好指的是大众认知,带有功利性的,就业导向的,比如就业质量好,有钱途,录取线也往往是前几名的,比如信息类、经管类、医学类,具体的比如计算机类、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金融类、财务审计类、财税类、电气工程、临床、口腔等,数学类、统计学、自动化、师范类、法学等。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不过总起来看吐槽偏少的。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差”专业,比如大家熟知的生物类、药学类、土木类、材料类、化工类、化学类、环境类、地质类、矿业类、油气类、冶金类、船舶类、农林类、海洋类、地球物理类……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不过总起来看吐槽偏多的。


真正的好专业是什么?

那就是优势专业和热门专业一致。


但是有一点要明白,五六百个专业,带有明显好坏属性的专业是少数,大部分是无法判定的,或者说属性不强的。

大部分人还是没有分清楚优势专业和好专业的区别


3、好专业要分领域

大学专业五六百个,属于上百个一级学科,属于十三个类别,不同的领域的好专业不同,好不只是金融计算机。


13个学科大类中,各自有哪些“好”专业?

判断某学校某专业好的标准是什么?

再谈什么是好专业


4、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

就像顶级咨询业和投行不看专业只看名校,就是看中名校生超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是一辈子的财富。

编辑于 2018-12-05 21:51

大学四年不能完全决定你的后大半辈子。


自己学的是土木工程,当自己决定转行时,同学朋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转行的话那你这几年的学的不就浪费了吗?”也有很多人在面临工作上的不如意想要转行时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学了四年的专业不能说丢就丢啊……于是又继续忍受着自己当前的工作。

其实,找工作要不要找对口的行业或者岗位,很简单,你只需问问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行了。

比如你是学土木工程的,你想成为一个工程师,那你就去找对口的工作。

再比如你是学医的,你想成为一个妙手回春的医生,那你就去找对口的工作。

但是话说回来,除了一些必须要用到大量专业知识的岗位,很多工作岗位你的专业知识只能用上20%。

如果你不想做本专业的工作,就需要去学习想要从事行业的知识。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一万小时定律。只是换一份工作而已,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出了社会你会发现有许多人的工作与学的专业都不对口,但是他们仍然混的风生水起。

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的规划。“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没毛病。

编辑于 2018-12-05 11:13

果然讲真话碰到的扛精也是真的多,说明一下,我是一个相对论者,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也有坏的一面,不鼓吹大家都不从本专业入手找工作,尤其是医学、律师这一类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鼓励轻易放弃,这个回答只是想要帮助那些不喜欢本专业但是又害怕迈出第一步的人,不喜欢请绕道。

以下是原回答:


专业对口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最大的坑。

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都错把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当成是自己求职应聘时的核心竞争力,但事实是如果你非名校毕业生、专业排名并不靠前、更不是研究生或者更高学历者,仅靠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公司也无法给你提供过多实质性的帮助。

且根据201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过半人群所选工作与专业完全不对口。

为什么说专业对口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最大的坑呢?


  • 专业对口给了你不作为的借口

我所学习的专业是暖通空调(全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大学四年里,我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少的可怜,大概只有每年终期考试的前两周和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论文过程。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在一家制造厂做设计师。进入公司之后才发现,我那点有限的理论知识除了让我会使用CAD绘制线条,可以看得懂一些专业名词,稍微有点难度的工作我都处理不好。

更可笑的是,太相信专业对口工作的我不愿意去接受其他工作的安排。

领导和我说:“你太内向了,要多和其他人沟通交流,这里正好有一个公司商务接待活动,你跟着xxx去学习一下吧”。我不信,我觉得领导是在给我派杂活。

领导又和我说:”今天你做的会议纪要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页面排版和文字用词都需要修改。”我不信,我觉得领导不仅在给我派杂活,还在故意挑刺,毕竟我一个设计师本就不应该写会议纪要。

我身边当然有很多前辈会对我的抱怨表示赞同,他们会和我说,我们是设计师嘛,没必要去学习那么多有的没的技能,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我发现了,曾经和我一起抱怨这些“职责范围之外工作”的前辈,最后混的都不太好。


  • 专业对口限制了你的方向

很多大学在大一新生进校的时候组织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要求每个人都要写,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大多数的同学都是根据专业的普遍成长之路来写,比如我写的就是什么五年中级职称,十年高级职称之类的,看起来十分完美却毫无特色。

但是实际情况会有这么完美吗?

不说工程行业对于女生是带上有色眼镜的,单说我们班级里那些大学立志要当高级工程师的男孩子们,在毕业后经过了半年时间深山老林、与世隔绝、女朋友纷纷闹分手的工地生活之后,都开始离职。

这种没有亲身体验、只靠专业脑补的职业规划,是最不靠谱的职业规划。


专业不对口就一定不能做的好吗?

学英语的马云靠互联网成为国民爸爸,学哲学的王思聪靠他爸成为了国民老公,专业都不对口。当然这种例子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开个玩笑。但是非专业对口在别的领域能混的也不错的普通例子生活中确实很常见。

在我看来,大学四年与其说是专业和知识的增长较多,不如说是见识和思维增长较多。

上大学前,你可能知识在从小长到大的小镇接受着填鸭式的教育,周围的人有着和你相似的生活习惯,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上大学后,你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他们热情洋溢自带光芒,也有来自偏远山村的孩子,他们可能脆弱敏感但乐于助人,你在与不同的人交流融合的过程,能够见到更多元的世界。大学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学生会,你能够体会到做某些事情给你带来的满足感与充实感。

我个人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习能力和作为“一张白纸”的能力

大学是一条分界线,高中时期同班同学之间的最大区别也就在于学习成绩的区别,但是大学同班同学四年下来却完全不一样:有些人专业学的很好,年年成绩前5%最后被保研;有些人在学生会做到了主席,给自己积攒了很多管理经验和人脉;有些人在学校做生意,在毕业之前就给自己的房子付了首付;还有些人游戏打的很好

从大一开始你们就在不同的路上开始走着,不断地开始学习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无法给你填充的各项技能。这些经历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也许不一定都能用上,但是你在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可以应用在以后的工作中。

职场相比于学生时代又很不同,职场上有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更直接的利益,而一个刚出学校的大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可以肆意描绘。

我之前和一个大型制造公司的区域经理聊天的时候,问起他做为一个区域的领导者,为什么会招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培养应届毕业生,而不是都用有经验的人,他是这么回答的:


最后再讲一下所谓的机会成本吧,前两天有个大学生在我的另一个回答 怎样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下面评论道“我想做有关行政的,可是,实习的我在电销”,看起来确实是浪费了一次宝贵的实习经历,实际上我却觉得他很幸运,因为他了解自己喜欢的,而且还很年轻,有足够的机会去试错。

而大多数根据专业而不是合理的职业规划选择第一份工作的人,会把错误的机会成本越累越高,越来越舍不得放弃,最后只能在不喜欢的行业里痛苦的工作,直到忍受不了了才破釜沉舟,比起那些30岁之后才艰难转行的人,你真的很幸运。


关于职业规划怎么做,知乎里已经有很多回答了,我也准备了一份职业规划资料放在我的公众号福利里,下面是获取方式

看这里

▼▼▼

最后,点赞的人都很优秀噢

编辑于 2018-12-05 20:09

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认为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的原因无非就是“不要浪费了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可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浪费?

如果你在大学期间已经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并不适合所读的专业,就算你毕业依旧找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你会发现在一个不适合你的专业领域里面工作,你完全不可能发展到一个好的职业水平。

那么,到底是要浪费你大学4年的专业学习时间,还是要浪费你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4年,几十年,到底哪一个更浪费?

你要找的应该是一份适合你的,并且工作的未来价值远远高于你现在的专业的工作。

那么,什么是未来价值呢?

来,先做一个心理测试,看看你是否拥有未来价值的眼光:

今天,你准备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刚走出家门,一个白衣服、白胡子的神仙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他告诉你,他可以送给你一个礼物,作为你旅途的帮助,但是你只能选择下面其中一种:

1.一匹《射雕英雄传》里面提到的汗血宝马。
2.一头被视为神物的单峰白骆驼。
3.一头强壮的大象。
你会选择哪一个当坐骑?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下面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回答:

看看我将要去哪里旅游。


汗血宝马虽然很威风,很漂亮,而且可以走得很快,但如果是去沙漠,可能跑不出30公里就

渴死了;可如果是去草原,要一头骆驼和大象又有何用?因为他们走得实在是太慢了!


所以有未来价值眼光的人会明白,选择哪一种动物,不会取决于动物对于当下的我有什么意义,而取决于它对于未来的我有什么价值。


再来说说,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不敢放弃读了四年的专业,去选一个自己不相关的工作?


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想象一下,今天晚上经过电影院,你决定进去花50元随便看一场电影。刚坐下来15分钟,你就发现这部电影无聊透顶,周围的人不是在打呼噜就是在二人世界,你确定继续看下去对你毫无价值。现在请你作一个决定:

你是会继续看完,还是会马上离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已经确定电影毫无价值,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马上离开。

因为当你进入电影院的瞬间,50元已经损失了(沉没成本)。至于你坐下来15分钟以后,如果你选择了离开,至少还可以节省一个半小时;但如果你选择继续看下去,那你会继续浪费接下去的一个半小时,这个叫做追加成本。

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到后面损失却更大。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沉没成本模式。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害怕一些当下的损失,而忘记我们其实有机会找到更好的途径来弥补这些损失。


看了以上文字,相信你对未来价值应该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吧~那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测试,测测你掌握的程度如何?


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选择是做什么?


因为老板来催我交报告,来不及写答案了(保证90%的人都想不到是这个答案的),想知道答案的可以移步我的公众号,后台回复“水杯”就可以啦,里面有写到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记得给我点赞呀~

编辑于 2018-12-05 11:25

我的大四活得像条狗,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时候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好像什么都可以,又好像什么都不可以。


现在跳出来迷茫怪圈,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拿着还不错的收入,每天做一个快乐的加班狗


这不晚上九点半,我还在加班写下个月的运营方案,想想就脑壳疼


没有灵感,我就到处晃荡,无意中看到一篇刘同的文章,看过以后,觉得很切题,想要分享给大家


《我明年就毕业了,现在的工作很难找吗?》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年年都在创历史新高,但大多数企业的工作岗位都是固定的。


上个星期,我问某个播音主持系当老师的朋友:“你们的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如何?”


他一脸愁容,反问我:“那天,你的微博还写从小看着何老师的节目长大。那时我就在想,何老师已经立在那儿十几二十年了,也还将立在那儿十几二十年。即使他退下来,也只有一个岗位。我每年百来个学生,全国几万个学播音主持的学生怎么办?”


把学生找不到工作归根到没有岗位觉得有点儿无理取闹,但这个市场确实又不需要太多的主持人,这么听起来似乎又有点儿道理。


这位朋友告诉我,他们班上有将近100个学生,70%的毕业生档案被打回原籍,也就意味着没有接收的单位。


“那不是还有30%的学生找到了匹配的工作吗?”我问。

“剩下30%的学生有的考研,有的进了传媒行业,也有的转行了。”

“转行?能做什么?做得好吗?”


跨专业找工作是很多毕业生的心理障碍,但有数据报告说每年有超过四成的毕业生跨专业求职。自然,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说到这个,朋友心情好了点儿,说起他的一个毕业生。

这个女孩是学校活动的主持人,暑假时所有人都去电台、电视台实习,只有她选择去汽车4S店实习。当时,朋友也觉得奇怪,不过觉得学主持的多看看各种行业也好,也许对未来的工作有帮助呢。


隔三岔五,他也会打电话问问情况,毕竟一个女孩去4S店卖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几天,她很困惑,在那样一个以销售业绩为导向的环境,每个销售员都为卖出更多的车而努力,谁都顾不上她。


她去了三天,没人带她吃饭,没人告诉她规矩。即使给她分配了老师,老师也没空搭理她。


那几天,她的朋友圈也满是各种鼓励的正能量。看了几天后,她发现到店的顾客跟她没什么关系,她顶多倒倒水,带订车的顾客走走流程,然后就观察其他人还在做什么。


慢慢地,她发现,大多数顾客不是主动上门的,而是电话预约好才来的,而电话预约的顾客都是在网上留言,或咨询过问题的。

于是,她决定每天帮师父上网回答更多顾客的问题,尽可能回答得仔细、诚恳。等到顾客愿意留下自己的电话时,她就成功了一大半。


给客户打电话对于其他销售员来说,是件特别难的事,但对她来说却再简单不过了。


她大二时就去电台做过主持人,也一直在学校广播站做主持,考市级广播台初试是第一名。一个这样的人突然在电话里出现,基本上她联络的顾客都能确定看车的时间,甚至和她在电话里成了朋友。因为这个优势,她成为公司电话预约的保障。不到一个月,她和老师的销售成绩就成了门店第一。


“除此之外,4S店常常会做一些优惠活动,组织一些联谊活动。以前都是普通职工上去主持,现在自然而然就变成她主持,以至于在场的顾客也更倾向于相信她。再加上她又好学努力,素质也不错,本来她只是那个汽车集团某个二线品牌汽车的销售员,现在被总部调去直接负责一线品牌汽车的销售了。


我问她做销售员会不会觉得怪怪的,她说:‘我知道我能做什么,就有底气,我也知道未来我想做什么,就有方向。现在,这个职位不是我最想做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下去,就一定能做到那个位置。


我问她想做什么,她说想做一家4S店的店长,如果未来还有可能,做总经理也不是不可以。”


朋友的话语中,都是对自己学生的褒奖。

我戏谑地看着他,问:“所以,你觉得那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岗位太少了吗?”

他立刻反应过来掉进了坑里,哈哈大笑起来。


从他那儿回来之后,我写了一条微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只要愿意,一般都能找到工作。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想来想去,往往都很难找到工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一般都能找到一份离理想不远的工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才显得找工作有点儿难。


这或许不是找不到工作的正确答案,但却是能给我一些启示的答案。


话说回来,找一份工作难吗?其实不难。

各种快餐店的服务员、外卖员、快递员、手机软件维修人员,这些为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岗位,只要你愿意做、喜欢做,自然能养活自己,而且收入不错。


但如果你想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除了要知道自己的特长、有拿得出手的专业外,还得有一些“过人之处”。


而所有的“过人之处”都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就像那位去4S店工作的女同学,标准的普通话是她的专业,现场主持活动是她的胆量,在电话里约顾客上门看车靠的是她在日常中锻炼的交流能力,能帮新顾客将汽车从头到尾每一个部分都讲解清楚,这是她的学习能力……


我学这个专业就只能做这个专业的工作吗?

真的不一定,一个人如果能尽量多地、尽量早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优点,你会发现原来很多工作自己都是能去“够一够”的。


——选自《#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


读完以后是不是觉得有点像鸡汤,可是,这一次我却很开心地喝下去了。

因为,读大学,选专业,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能力,有一套成熟的思维方式。

读高中,我们像是工厂店的产品,思维方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稍稍有点不一样,就很容易因“不符合题意”,而扣分。

读大学,我们则像是手工坊的作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展现自己的不同,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有些东西是一通百通的

比如我的前同事 @打不死的小强 ,从土木工程专业,转行做运营,看似不搭边的两份工作,他却做得如鱼得水。

我焦头烂额做了两周的数据分析,才勉强能看。他却只需花一两天时间,就能做得井井有条。

他有让我艳羡的逻辑分析能力。(理科生的强大之处啊)

而我,一个文科渣本渣,要是跟我讲道理讲逻辑,我只会说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找工作不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适合你的,是你想要的就行。


附上TED的演讲,如何找到你喜欢的工作,视频有点长,我觉得还是可以有所收获的,希望能够对处于迷茫的你,有点帮助

我是 @李小九 一个加班也不忘写知乎的运营汪,如果你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记得点个赞+关注哟(⑉°з°)-♡

编辑于 2018-12-05 22:40

我不是学医的,我不是学药的,我也不是学管理的,我不是学市场营销的,但我销售业绩是最好的。我清楚的记得这是年薪百万的一个学生经过半年的实习,入职时做的竞聘自我介绍。

专业只是你学习的深度,不是你就业的全部。找工作不一定要专业对口,而可以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跨行业就业,以后成为行业内最懂这个专业的。灵活选择才是王道。

有经验的老前辈们总是对我们说,大学一定要选个好找工作的专业。

真是这样吗?大学毕业,一定要专业对口才好吗?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才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老一辈告诉的经验,通常是一辈子只待在一个行业的结果。那时流行铁饭碗。而且一个专业多年都不容易变化。这才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之说。

现在无论专业还是行业,都变化太快,四年或者五年之后,早就物是人非了。守着原来的经验,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灵活选择才是王道。有个医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发现自己怎么也找不到。好不容易有一个医院接收他,却发现只收麻醉专业,而麻醉只是他专业的一部分。问我怎么办,我说你报到啊,而且要做就要做最好。反正马上过春节,春节期间,找省会最好的麻醉师,你跟他学习一个寒假,什么经验学不会?在医院工作期间,他又抓紧完成考研,现在他已是医院的主任医生,很庆幸当初的努力和选择。

其实,在大学中,很多专业是可以换的。如大一结束后,成绩在前三十,可以转专业。当然,也有例外,如临床医学可以转其它专业, 其它专业却不可以转临床医学。

大学究竟学什么

大学生常常困惑,毕业后不容易找工作。那大学究竟学什么呢?

大学其实是学专业的深度,学习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思考问题能力。其中,思考问题能力尤其重要。原先读大学前,可能各种事情父母做主,读大学后,发现可以自己做主了。这个时候,如果能真正学到思考能力,对今后的择业帮助非常大。比如说,如果在学生会、班级任过职,就会发现面试成功率很高,很好找工作。

不了解企业需求,空有理论

每年十月,是各大企业到高校宣讲的时候。一方面很多大学生说找不到工作,另外很多企业一直苦恼招不到合适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关键是大学生不一定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需求是什么?除了知道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操作方法,成功的经验。思考能力强的人就知道,提前去实习,然后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面试成功经验之谈

当了多年的面试官,通常考察毕业生三个方面:

1、获得荣誉。

你说你优秀,就要拿出信任状,证明你优秀。比如学校奖学金,学校比赛、全省甚至全国比赛获奖。这个奖不一定和你专业相关,但证明你除了专业能力,还有综合能力。

2、社会实践。

现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专业也越来越多。越细的专业,选择面也就越窄。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毕业聚会,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改行了,就是这个道理。

3、性格匹配。

大学选专业时,并没有测试性格。或者即便测试性格,发现大学四年性格发生变化等。常常有学生问,性格内向可以做销售吗?也看到性格内向的 做销售做得挺好的。

其实,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做喜欢的事情,才容易做出成绩。如果专业选择不对,再去选本来就越来越窄的就业渠道,压力可想而知了。

竞争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竞争的优势就是快速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管以后职业是否自己所学专业,都有一个快速学习的过程。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专业,就如鱼得水。专业不对,就当边缘学科,跨行业,以后你是你行业内最懂这个专业的,其实也不错。

做事业,需要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合作,在大学里学会和人合作,以后职业上的提高帮助就大。

提前解决找工作的不适应

大学生进入社会三个不适应

1、感觉上级布置任务,一直要求快快快

2、原来只关注喜欢的人、喜欢的事情。工作后发现一切都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经常会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做不喜欢的事情。

3、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容易得罪人

大四有200天时间实习,学习基本素养,这是进入职场最好的缓冲过程。如原先带教过一个学生,选择了营销专业,却不爱说话,而且没有获得过什么奖。他心理压力很大。进入我们团队后,我告诉他消费者心理学,商务演讲,每天带他发宣传单页,每天一起的同学帮助他面对面的交流。渐渐他也开始喜欢说话,喜欢去和别人沟通。

有一次发宣传单页,被两个管卫生的抓住,两个一边一个,在和她们聊天过程中,居然她们每人买了八盒。他实习回学校以后,说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原来只知道自己闷头做事。现在可以带领更多的人,为社会做贡献。

专业对口不重要,起码营销方面专业是如此。

营销是高精尖专业,高考分数最高。即便如此,这个行业也没有多少是学本专业的。其实,快速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大学课本中没有的基础素养训练,把自己变成复合型人才,提高自己的含金量,这才是关键的制胜之道。

编辑于 2018-12-07 05:38

谢邀!!!!!!


我经常在“知乎私信”,“抖音私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些医学生的问题。

尹医生,你好,我是***专业的学生,我很迷茫。请问学医一定要考研么?请问我该怎么像你一样当上队医?请问我这个专业毕业找什么工作合适?

问题的本质 —— 找个好工作,多挣点钱


一,学医一定要考研么

8年制,考研这个事情我没有经历。如果你想进省/市三甲医院,就需要考研。如果你想进一般的县/区,乡镇卫生院则无必要。


二,当队医

队医,主要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研究生学历起步;省体育局,本科毕业即可。这个需要参加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报名,考试,体检,政审,入职,没个半年时间估计下不来。

体育部门单位队医职位招聘不多,2-3人,也不是每年都招。主要是中医类专业,康复治疗专业,运动康复专业为主。


三,主流的就业方式 —— 公立医院

合同制 —— 省/市各级公立医院,各大医学院校招聘应届生为主,事业编比较难解决,研究生为起步学历。

事业编制 —— 县/区/乡镇公立医院招聘。这个需要所在地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招考信息,报名,考试,体检,政审,入职,半年时间差不多。


四,其它

各大私立医院,小诊所,养生机构,中医馆......


五,改行


有很多人问我:“医生是不是特别挣钱?”我觉得他这话,就好像问个和尚:“经书好看么?”如果有人说我在医院收入很高,我就不会承认;如果他说我挣钱能力强,我就承认

工作的本质 —— 买房,买车,养家糊口。如果你的工作做不到这些,你就会难以为继,哪怕这是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比如,师范类专业 —— 省市重点高中,乡镇中学就业,虽然工作对口,但是完全不一样。


我以前虽然也在大医院工作过,但是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能超负荷工作拿着高于当地平均薪资2-3倍的收入。

外人认为我工作体面,收入高,生活幸福。实际上,我一点都不快乐。我只想上8小时班,8小时之外我可以创造更多属于个人的劳动价值

最终,我选择离开市龙头医院的重点科室,考了县区公立医院。外人都以为我没本事,混不下去,才会做出这种违反众人认知的选择。其实,我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县区公立医院,我就是鸡头。工作强度降低了,身心状态好了,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下班时间。我开起了“茶叶公司”,“医疗门诊工作室”。虽然我的工资收入下降了,但是我的总体收入翻了好几个番


毕业后,我经历过队医,大医院,县区医院,外人眼中我是越混越差。

不过,我个人并不在乎这些看法。我只想多挣点钱,住大house,开豪车,娶漂亮妹子。

我的经济条件充裕了,我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外出北上广学习行业相关技术,接触到比我更优秀的圈外人。

因此,我个人认为 —— 首次工作不仅需要给你养家糊口的收入,还不能够牺牲你自我提升的空间

人活一世,很难说一份工作干到底,你需要打开自己的思想,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变化与挑战,你的工作最终要成为你自己的事业,而不要一直给他人做嫁衣

发布于 2018-12-25 15:06

找工作的本质是求发展,个人的努力往往需要立足于市场发展的趋势之上,这个时候就要看专业或行业本身的发展周期是上行,还是下行。


如果行业下行,而且形势越来越不好,那就没有必要找对口专业了,早换早超生啊。


如果行业上行,发展形势很好,那当然要找对口专业啊,想都不用想。


高效的发展永远是自己努力,岗位契合时代的需求,没人能阻挡历史的车轮的。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一直都是年轻啊。

发布于 2018-12-04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