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科普
积极心理学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如何评价《哈佛公开课:幸福课》中所讲的积极心理学?

2011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
关注者
425
被浏览
190,608

48 个回答

积极心理学发展多少年?

仅仅才20多年!!!

当年哈佛大学最最最热门的专业课

《积极心理学》到底牛X在哪???


文章不长,请先收藏!!!全是干货

《积极心理学》核心就是教人构建自己的积极认知模型


泰勒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教

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teach

如果学习不去反思,不结合自己经历,再去实践那将毫无意义



1. 积极心理学更适合哪些人看?

经常爱抑郁的人,总有负面情绪的人和悲观主义。

我们姑且把世界分为俩种人,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



乐观主义者骨子里或者血液里已经有了积极基因,那种乐天派,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后天环境影响,我要表达的是,泰勒说的这些理论,


这些乐天派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只不过泰勒用了专业的术语和权威的实验去说明这些道理而已。

这个《积极心理学》更适合那些悲观主义者,就像还没有吃饱饭的人,很需要食物来充饥,这是人类的必需品。


对于那些爱负面思考的人和悲观主义者,更是要反复阅读《积极心理学》因为习惯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东西,泰勒用河流假说解释过。


我的建议是,如何小白看积极心理学里面有些知识难以理解,那就背下来,

如果自己还是没有去实践,或者懒惰,那就背下来,相信我绝对管用!!!


2. 积极心理学核心观点是什么?

幸福主要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解读和认知

世间万物,任何事发生,都要用积极乐观的解释去看待这个世界

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幸福和快乐,这是终极目标。

快乐不是外界获得的,而是内心自己给与的。

泰勒不论是从认知模式改变,还是行为实践,都是围绕着让人快乐,获得幸福。


我们都在追求快乐和幸福,我们以为的以为,快乐在金钱,快乐在爱情,快乐在豪车,快乐在别墅里面,泰勒说,这些不算正解,真实的快乐,来自你的内心,


对世界和周围的认知和诠释,更像是佛家的 “相由心生” 看完积极心理学学会用泰勒观点去解释一边佛家的相由心生 那你真的学会了!



3. 学完积极心理学在生活中该如何运用?

人与人最大差距,就是把道理践行到极致,有的人只是觉得是书里面的故事。

我下面几段话,很简单,但是恰恰很重要

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我说了三遍!!!

真正有执行到位的屈指可数。

不懂积极心理学的人,看完我写的感觉就是废话,

我那我建议你再读一遍 这句话

人与人最大差距,就是把道理践行到极致,有的人只是觉得是书里面的故事。

1)经常做有氧运动,简单点就是经常跑步

2)别熬夜,尤其是年龄越来越大,请保证高质量的睡眠,这又和运动有密切关系。

3)经常做冥想(15分钟即可)

4)经常和身边的人拥抱(爱人,亲人,朋友,男生是单身那就抱枕头)

5)经常写感恩日记(简单来说就是记录美好的事情)


我说完了么? 我说完了!

就这么简单?

是的!

你能做到么》?


能做到上述的人,根本不会得抑郁症,就算抑郁症也得治好了,而且心理非常健康。

不想解释,经历过,也接触过极度重度抑郁症患者。



4. 如何准许为人,自我接纳?

接受人的本性,喜怒哀乐

只有死人和精神病患者不会有悲伤和难过情绪

紧张,嫉妒,开心,难过,失望,都是人的本性

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

但是很多人都是在拿神来要求自己,比如“不能犯错,不许失败,不要痛苦”


你拒绝痛苦,那么快乐也会离你远去,因为痛苦和快乐在大脑神经是同一个输送管道(积极心理学里面有提到)


当你拒绝失败时,你就与成功失之交臂,当你抵抗悲伤时,快乐也会随之而去,当害怕拒绝时,幸福对你敬而远之


在你没有成功之前千万别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恰恰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

有些时候缺点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能是优点

请对自己诚实,不要说谎,不要对别人说谎。

5. 灵魂五问

我人生中什么是有意义的?

我的擅长之处是什么?

我为什么在这里,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生活中哪个瞬间,你觉得那是真实的自我?

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我以前写的链接里面有答案!!!


如何评价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 积极心理学教练的回答 - 知乎


6. 什么是自我预言?梦想成真?


《吸引力法则》这里面大多数讲的全凭想象力,能实现成功,实现愿望(愿景版)


《上帝掷色子么?》这里面提到 的量子物理学是有科学依据的


《积极心理学》里面都有提想实现愿望和成功,除了想象力,憧憬,幻想以外,还得需要勤奋,失败,意志力,坚持等等,在第六节课里面提到搭建自己的积极环境


说人话:

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想象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不断的憧憬未来,


经常在日记本写实现梦想的情景和心情,或者手机,电脑壁纸有实现的愿望图,或者卧室里有壁画等等心理暗示,随着时间 的推移,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即刻行动~! 即刻行动! 即刻行动!

不行动,我下面说的都是废话!!!

采取行动,就是大胆去尝试,努力和面对必然获得成功


乐观地理解事物的人变得更快乐。学过的人患上忧郁的可能性,减少了8倍。有忧郁经历的可能性减少了8倍。只是简单地学习一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世间万物,任何事发生,都要用积极乐观的解释去看待这个世界


任何事都有好和坏的一面,就看你关注的是那一面,任何事都看好的一面,你的人生就会充满奇迹。


1. 做冥想

做冥想本质上来说就是改变人的大脑结构,让人更容易获得积极的情绪,换句话说笑点变低了



2. 写感恩日记

让人产生良好的习惯,刻意练习,每天关注记录积极的美好的事情,这样慢慢人的认知会发生改变。

马克·扎克伯格(脸书创始人)每晚都会记录一件当天值得感恩的事情,这么成功的人都在这么做,你为何不做?

3. 去做运动

这个不必多说,运动可是产生大量的多巴胺,血清素,各种神经递质,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情绪会变得更加乐观

4. 写日记

如果你有可以诉说的对象,比如朋友,亲人,爱人当然更好。

事实上写日记就是一种倾诉,可以大大降低人的焦虑和抑郁

5. 巅峰体验

做ai,旅游,与爱人一起发生过美好的事情,遇见值得高兴的事情,

就记录下来,画面重放,你将获得二次快乐,同时能不断强化积极认知的神经通路

6.用伯恩斯自我反驳法

这个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死记硬背

三份栏法则

这个方法也叫自我反驳法

当有悲观的想法或者负面的想法时,自己会心情不好,使自己心情压抑,那么这个时候就开始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反驳你的自我批评

无价值感源于你内心的自我批评。它是种自己贬低自己的声音,例如“我一点也不好”、“我就是一坨屎”、“我样样不如人” 等等,它将绝望和自卑感深植于你的内心并让它们不断滋长。为了克服这种不良的思维习惯,你需要以下3个步骤:


a.进行相关训练,当自我批评的念头闪过脑海时,能识别它们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b.找出这些思维扭曲的根源(十大认知扭曲定义) C用积极的想法反驳那些糟糕的想法,自我辩护


十大认知扭曲定义

1.非此即彼思维;你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来看待整个世界。只要你的表现有一点不完美,你就宣告街底失败。


2.以偏概全:在你看来,只要发生一件负面事件,就表示失败会接踵而至,无休无止。


3.心理过滤,你单单执出一件负面细节反复回味,最后你眼中的整个观实世界都变得累暗无光。这就像一墨水水染黑了一整杯水。

4.否定正面思考:你拒绝正面的体验,坚持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暗示自己“它们不算”。虽然这种消根信念有桲于现实体验, 但你却以这种方式固执地坚持。


5.妄下结论:你喜欢用消极的理解方式下结论,即使没有确切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也如此。

6.读心术。如果发现他人的行为不尽如人意, 你就认为是针对你的,对此你也懒得去查证。

b.先知错误。 你觉得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对这一预言你深信不疑。在你看来,它就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放大和缩小:对于你的错误或他人的成就等方面,你往往会夸大它们的重要性。但对于你的优点或他人的缺点等方面,你又会不理智地将它们缩小,把它们看得微不足道。我也将这种模式称为“双目镜把戏”

7.情绪化推理:你认为,只要有负面情绪,就足以证明事实确实非常糟糕,因为你这样想:“我感觉得出来, 所以肯定就是真的。

8.“应该”句式:你习惯于用“我应该做这个”和“我不应该做那个”来鞭策自己,好像你需要被皮鞭抽一顿之后才能好好干活一样。“必须”和“应当”这类句式也会让产生同样的抵触效果。这种句式带来的情绪后果就是内疾。当你把“应该”句式强加于他人时,你会产生愤怒、沮丧甚至仇恨的情绪。


9.乱贴标签;这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此时,你不再描述自己的错误,而是给自己贴上消极的标签:“‘我是个废物。 ”如果有人惹恼了你,你又会给他贴上消极的标签:“他真是个讨厌鬼。 ”乱贴标签指的是用高度情绪化、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描述事物。

10.罪责归己:即使某些外界消极事件你根本不需要负责,但你却认为自己是罪魁祸首。

案例;

拿出一张纸或者笔记本

第一步 记录自己的当时想法

我长得真丑


第二步;在十大认知扭曲找源头,

找到乱贴标签

第三步;自我辩解,反驳。

拉倒吧,我才不丑呢,这是世界怎么会有丑女呢,都是懒女。我可以通过化妆服饰搭配变得很漂亮。



7.自我接纳, 有时候哭泣也是一种释放情绪的表情,快乐和悲伤的通道是一个通道


未完待更!

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的知乎 @积极心理学教练

据说点赞的人,2020年都脱单了!!!

想了解更多积极心理学内容请看这篇文章

如何评价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 积极心理学教练的回答 - 知乎


编辑于 2020-03-02 02:52

哈佛《积极心理学》,是我听过最有用的课程。

成功三大因素:乐观、对实现目标的激情和勤奋。这门课能帮人建立稳定乐观的思维模式。

注意哈沙尔讲台上的笔记

这是一门有讲师强烈个人色彩的课。内敛、沉静、客观、积极、反思和坦诚的自我剖析。第一节课,我就被沙哈尔博士的风格吸引了。没有沙哈尔,这门课可能也会成功,但一定没那么成功。

哈佛积极心理学的关键,其实不仅是表面上讲的保持弹性思维、写日记、瑜伽、冥想等知其然的外在行为,而是帮我们知其所以然的认知提升。

这门课最大的特点,其实是沙哈尔博士广博知识和勤奋备课所带来的大量经典文献知识(就像每一个博学勤劳的犹太教授)。沙哈尔博士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对心理学、哲学、政治、医学和神经生物科学的经典研究理论信手拈来。

如果我们仔细看视频,能看到沙哈尔会在课前在讲台上铺满厚厚的笔记,上面就是他这堂课要讲的文献和引源———所以这课才做到“遇强越强”:认知水平越高和知识越丰富的人,越能从这门课里获取越多高价值的认知信息。

因为知识丰富的人,能从沙哈尔分享的大量概念中,筛选对认知提升有帮助的那理论和著作,然后通过翻查原著和相关资料完成关键的认知升级。

我在听课和延伸阅读中完成的认知升级包括:

1.积极看待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冲突理论颠覆性地提出,合理冲突是维持亲密关系的润滑剂。适当的冲突,能让亲密关系中双方及时坦陈内心,沟通期望并获得理解。

哈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中,一般平均五次良好沟通,伴随着一次冲突。

超过5:1的冲突频率可能表明,关系处于比较动荡的阶段,给双方造成一定压力。
低于5:1的冲突频率暗示着,这段亲密关系中可能有一方在压抑自己,或者她/他被另一方压抑了自由表达想法的权利。

认识冲突的普遍性,意味着我们能平静地看待冲突的发生——就像是鞋带散了,并非是谁的错。在这个对彼此没有成见的前提下,进行沟通。

另一方面,理解冲突的积极性。冲突给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在尊重独立个人的前提下,对各自的观点、情感进行表述和理解,发挥人创造性的能力,兼顾彼此的关切,并取得平衡的处理。

和谐的关系并非消灭冲突,而是拥抱冲突。鼓励彼此的自由表达,尊重不同的目标、观点和情感。

2.索维尔关于人性的“愿景理论”

愿景理论归纳了人性趋向论,并提出翔实的人物史料案例,帮助我们从儒家简单的人性向善论里超越出来,认识受约束愿景关于人“本性难移”的客观现象,从而重新建立对人性发展的认知坐标系。

“受约束的愿景”构成了《知识和决策》的基础。它主张,人类天生就有缺陷,而非日臻完美;天生倾向于无知而非知识渊博;天生倾向于自私而非利他。好制度把人性中的悲剧性事实视为既定事实,并创造出激励结构,它无需让人们变成圣徒或天才,仍能造就理想的社会结果。哈耶克描述的价格机制就是很好的例子。人们对中央集权抱有怀疑态度,因为掌权者会以权谋私,甚至做出更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受约束的愿景看来,传统和社会习俗值得信任,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无数人经年累月的智慧。

在不受约束的愿景看来,如果说人类有缺陷、自私、无知,那么,这并非来自我们人性中不可改变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的社会安排方式。通过改革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和其他机构,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包括那些据称由人类本性决定的方面。通过开明的公共政策——通常由中央当局实施,曾经被视为不可避免的罪恶被揭示为社会建构或过时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愿景中,传统不应受到特别的敬畏,而是交由现代观察者评判,根据其自身的合理与否,以决定其存废。

大音希声。

有空的话,我希望自己每年能重新听一遍这门课。

编辑于 2024-01-26 19:03

---听哈佛大学心理课“幸福是种随机现象吗”有感

大多数心理学课程讲解都很生硬,晦涩, 读读就睡着了。这周把花在巴士上的时间听了哈佛大学老师Tal Ben-Shahar 的心理学课程“ 幸福课”。感恩听到这段课程,一激动在linkedin上加了导师,没想到老师竟然加回了。感谢网络的神奇,让教育和沟通不再有距离。

I just want to be happier.

每个人都有面对困境的时期,焦虑,害怕,精神衰弱,大众心理学的治疗方案用的是:Disease Model。这就好比咱们中国医疗一向的医疗风格,感冒了,有炎症了,大量使用抗生素,好的细胞坏的细胞一块消灭掉。得到治疗的同时,免疫力下降,下一次生病的时候必须加大抗生素的量或者换种更强力的抗生素。 这就是我们对待负面情绪的方式:逃避面对,无意识的放大它。 就好比爱上一个人,等到你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应,你反复的问自己,why?是我不够好,为什么他不爱我?

与Disease model相对的是Health Model。 不去治疗,而是不断改善自己的长处,拔高自己的健康标准,防御疾病的侵蚀。 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而是通过运动,饮食来加强自己免疫力,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亦然。我曾是精英理论的追随者,时常看到一篇情绪激昂的文章,一个激情万丈的演讲,我就开始打鸡血了。时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听多方的声音,保持中庸,这可能是我最大的优点吧。现在我只需要问问自己,你快乐吗?每个人生来都对压力, 对焦虑有个承受的程度,这是无法被改变的基因。 学习Positive Psychology,正确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人生短短数十年,即便有了金钱,有了地位,而不是由衷的快乐,亏得来人世走一遭。

“Psychology is not just about the health and illness, it is about work, education, insight, love, growth and play. And is quest for the best, positive psychology does not rely on wishful thinking(盲目主观), self-deception or hand waving. Instead, it tries to adapt what is best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the unique problems that human behavior presents in all its complexity.”

发布于 2015-07-16 03:06

关键知识点和哲理整理

1. 从复杂的事物中提取出简单的原理。

2. 学完一个东西,不希望听到你说,这个东西有多棒,而是你学完之后收获了什么,你有什么改变(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改变)。

3.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4. 要有这样的心态:尽管这次不成功,但我从里面学到了经验,总会成功的。

5. 别再埋怨别人,独自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6. 纳撒尼•尔布兰登说:“没有人会来,没有人会穿着闪亮铠甲来到你的面前,不会来带你去幸福乐园。没人会帮你把生活变的更美好。没人会来,你要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自信,自己的自尊,自己的幸福负责。”

7. 你要如何让你的时光变得有意义,你能做些什么,你能带来什么?你要为自己的时光承担起责任。

8. 要学会发现自身和他人优点,发现优点就像给花浇水,给花阳光

9. 消极模式:生病就是把疾病治好,战胜疾病,治好了你就健康了。

积极模式:生病是由于生活中的健康因素不足,因为你没有追求那些让你健康的事物,应当强化健康,关注健康。

10. 我们生病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培养自身,我们没能自我实现,没能完成我们本应做的事情,我们自我削弱,所以才会生病。

11.这个世界最需要的是,有实践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在这些人心里会有一个问题“我该怎么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要做有实践精神的理想主义者。

首先,架设理想和现实的桥梁。

其次,要相信改变是可能的。

12. 要考虑实际,要将心和大脑结合起来,不要随心而行,要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

13. 冥想和运动能使心灵平和。

14. 让矛盾双方相接触,促膝长谈并不能缓解矛盾,有时还会激化矛盾。

应当使矛盾双方去共同达成仅靠一方努力不能实现的任务,让矛盾双方一起实践这个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解决之前的矛盾

15. 成长锥统计学,即研究人类中最优秀的个体,将其价值作为整个人类的终极价值。

如果我们只研究大众,人的天性和智能就会被低估,虽然非凡之人屈指可数,但我们从这些更为优秀的人身上却能学到太多太多。

16. 要和高手过招,要研究自身的非凡瞬间。

17. 人们惯于惬意的麻木。我们应当全身心的,激情的投入到我们所热爱的事情中去。

18. 请将成功与愉悦联系在一起,成功的过程和瞬间都不应该被视为痛苦的。

19. 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是对过往痛苦的经历躲躲闪闪,还是奋然扬鞭寻找人生乐趣。

20. 个人成长失败:对自身培养不够,对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不够。

培养个人成长,致力于积极面。

要致力于培养能力,培养优势,培养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发现生命中有意义的事物。

21.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对少数人力量的记录,特别是一个人的力量。

22. 没有负面情绪的人只有两种:心理变态和死人。你有负面情绪证明 你活着。

在当今文化世界,给自己做一个凡人的机会,体验这些不良感受的自由。这些感受是人性的一部分,与生俱来。给自己一个做凡人的空间。

痛苦情绪是人性的一部分,就像万有引力是自然定律一样。

压抑情绪反而会让它更强大。

这不是顺从而是主动接受。有些事情我不能改变,有些事情我可以也应该改变。

23.你是现实的协同创造者,是自己行为的承受者。很多不好的现状是自己导致的。much of what we experience,we co-creat

24. 不要放过人生中的危机,那是成长的好机会。当苦难来临,挖掘其中的价值。心想未必事成。

编辑于 2021-03-17 18:04

2016年10月份整个人的状态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心情极度低落、悲观厌世、无法控制的无力感、对未来非常无望。我总是会陷入那种迷茫痛苦和自卑中可能和性格有很大关系,当然与接触到的事情和看到的事物也有挺大联系,不得不承认与其他人相比我更敏感更细腻更有好奇心,但是这一切都将我导入一个巨大的黑暗中所以体会得更痛苦。



很长时间里都处于悲观状态,发现了解的越多带来的无力感就更强烈,但是却无法接受和认可,自己的状态因而更加不稳定,极度的悲观让我迫切想认识和改变自己的状态,误打误撞从网易公开课中发现了《积极心理学》。


学习过程中带给我极度的快乐和高兴,从没有任何老师的讲课和传授的知识让我感到那么兴奋,tal讲授的东西基本上都听过,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系统全面的讲述过这些东西,他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与自己亲生经历的故事联合教材娓娓道来,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和感动。有几天夜里我激动的睡不着觉,想着接下来他会讲些什么呢?每次都带着好奇和激动去欣赏tal的讲课,当时我知道这些知识将会改变自己,改变很多人,甚至改变世界。当我按照他的教育方法去实践到现实生活中时会感到自己身体和思想上正在慢慢发生变化,一切都向积极好的方面发展。随后我将这个课程推荐给了几位好朋友,我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也会受到鼓励,但随后却发现没人跟我反馈这些东西,我猜想可能他们还不够痛苦吧,也许英文的东西并不能让他们感到兴趣,之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



我把学习到的知识渐渐应用到生活和现实中,回头来看那段时间可能是近两三年来最快乐的时间了。自己是个极度内敛的人,很少会对家人和朋友表现自己的情感,当然这一点是很多中国人特有的缺点,当时在学校就想回家之后一定要抱抱父母,告诉他们我爱他们,这些东西是我从来没表达过的会让我不舒服和尴尬,其中幻想了好多东西,但是由于惰性和害怕尴尬很多事情都没有具体实施,但是我却做了一个让我骄傲甚至回忆终生的事情。凑着过生日许愿我就借着这个借口亲吻了我父亲母亲的脸颊,当然我姐姐她们也未能逃过,我知道中国男性可能在成年以后绝对不会去轻吻父母,可是我做到了,虽然没能直接表达我爱他们可是行动上却表明了一些,这已经成为我的骄傲和自豪,今天我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心跳和感动。


任何知识如果不经常用它想它回忆它这些东西便会慢慢淡出自己的世界和知识体系,如今大部分知识已经被我淡忘,但是当我回头看我学习过程中做的笔记就会将那一幅幅画面再次呈现出来,曾经带给的感动和故事又会浮入脑海,在经历过淡忘之后我再次拿出笔记慢慢去回味曾经认为会改变世界的知识,希望这次会再次带给我快乐和幸福。



谢谢tal改变了我的世界,也希望我能将tal带给你们。


以下这些图片是我当时学习时做的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我的朋友。





















愿大家都能成为阳光乐观的人,谢谢。

编辑于 2023-03-20 11:58

1.问题创造现实

你关注什么,你的现实就会是怎样的,优点缺点积极消极一切皆来自自己的选择。

2.马文柯林斯

教育的力量,关注长处,优势及美德,通过相信尊重,乐观精神来面对教育事业

3.思考你现有的时光如何有意义,可以做什么,你可以为他肩负怎样的责任?

4.没有人会来no one is coming

5.焦虑抑郁消散,我们不会自然而然的变得快乐

很多人都悄无声息过着绝望的生活

6.课程的目的在于创造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建立积极的价值观

7.课程的五个前提

第一,在不同学科,象牙塔与社会之间搭建桥梁

第二,改变是可能的

指数型的变化,不能低估个体所能产生的变化

比如参加将爱传递出去的活动

第三,外部环境不是决定因素,幸福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第四,顺从人性,无条件接受优缺点

赐予我平静以接受不能改变之事

赐予我勇气以改变可以改变之事

第五,幸福不光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还是一种道德要求

积极情绪拓展理论,形成良性循环

幸福是正和博弈

请在一天内做五件善事

8.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个人能够怎样或是应当怎样便怎样待他,他便会成为能够怎样或者应当怎样的人

9创造积极的环境

10.自我效能

更新主观想法,屏蔽客观信息,主动寻找确认信息,创造一个新的现实

11成功的三大秘诀,乐观,激情,勤奋

编辑于 2021-08-12 12:08

推荐你基本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书籍吧~不过是外文的

Profit from the Positive: Proven Leadership Strategies to Boost Productivity and Transform Your Business, with a foreword

作者Tom Rath

Editorial Reviews

"...If you are a leader, or would like to become one, the best advice that I can give you is to follow the advice in this book."

Tal Ben-Shahar,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Happier and Choose the Life You Want

"...The suggestions in Profit from the Positive are what business schools will be teaching in ten years."

Shawn Achor,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Happiness Advantage

"So many people are working from the negative side of the coin these days. Greenberg and Maymin have given you lots to implement here. Don't simply read this book. Absorb it."

Chris Brogan, CEO of Human Business Works and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Trust Agents

"Profit from the Positive is a phenomenal book because it suggests small changes that make a huge difference...."

Debbie Newhous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anager at Google and author of The Magic Seed

"I have two pieces of advice for any startup founder--be prepared for very little sleep and read Profit from the Positive from cover to cover."

Thomas M. Davidson, cofounder and CEO of EverFi, Inc.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A special theme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

作者David Cooperrider

In a world where just about every corporation is going greener and more socially responsible, and where many have found that building a better world and building a stronger business indeed go hand in hand, it is time for scholars and managers alik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ustainability action on the workforce and people; that is, to study exactly how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value affects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If, as Aristotle observed,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 and if much if not most of our waking lives is spent in the context of organisations – then what happens to us when we are engaged in organisations that are leading and breaking the sustainability barrier?The ten papers in this important issue explore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quest for sustainability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human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of the 21st century – and that when people learn about and work toward building a sustainable world they too are poised to flourish in ways that elevate innovation, personal excellence and workplace well-be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 Business Ethics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

作者Robert A Giacalone

发布于 2018-10-20 16:11

1前言

哈佛大学公开课,积极心理学,坊间更爱叫幸福课,我个人更爱前者,喜欢学术性的表达,但幸福两个字可能更戳当下人的点,谈起幸福,不少人会不自觉想起CCTV记者的致命一问:“你幸福吗?”,随后开始下意识得出否定或者不确定的答案——我不幸福 or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幸福。



起初看这个课程是在17年,最近的一期行情分析视频,为了让会员能听进去,所以先聊起改变,其中引用了不少课程里的例子,于是不自觉地开始找到这门课程再次重温,不自觉便开始我手写我心,不自觉地便有了这个系列文章。

开心的事情在于沙哈尔教授来B站了,甚至有了账号,不开心的地方在于这个账号更像是推广号,以及还推出一个付费课程,人是会改变的。不是从金钱上的考量,我更推荐大家听之前的公开课,哪怕这些视频,不够清晰,画质模糊,但胜在年轻的沙哈尔教授足够纯粹,彼时的他只想将他心目中的积极心理学分享给大家,真想把他的研究和结论教授给学生,让人借心理学的知识改变自己变得更幸福,而此时的他可能目的同样,但多了想将知识变现为金钱的附庸。

关于看不下去,很多人第一次看这个课程都或多或少表示看不下去,B站的弹幕里时不时就会飘过一条:“困了”,实属当代大学生上网课现状,正常,所以不要抱着我花时间看完这个课程一定要有收获,一定要幸福之类的flag,这只会让你更不想学。

用少量多次,学到哪就是哪的心态更有助于前行,课程里的shocking point是接踵而至的,被冷汗直流一次,被颠覆一次,之后便会上瘾,上一次这么有感觉还是初学缠论的时候,认知被彻底降维打击,心悦诚服地学习,只能说不愧是缠师,不愧是哈佛大学的课程,我的笔记更倾向于记录我被课程知识撼动的瞬间,而不是全面记录本身。

笔记不等于课程,属于二创,看他人笔记是一种浓缩,浓缩是精华,浓缩也是删减,对我而言习以为常的知识,被我下意识忽略的某句话说不定是你的当头一棒,是你面临问题的苦口良药。

我的笔记不会受限于课程分类,网络上有些人用第1课第2课之类的方式在做笔记,那更像是课堂笔记,或者是对课程的补充。我是一个实践者,我知道让别人知道不等于做到,让别人从单纯知但不道,变成知其所以然的又「知」且「道」,即知道知背后的道,这是需要功夫,不过也正是完成了这一层膜的突破,才能,有概率,让一个人真正「知」进而「道」最后「到」,而不是走过半生,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本笔记更倾向于学习概念,搞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最重要的概念在生活的应用,像是应用笔记或者应用知识后的经验分享。

以问引学,让知识有所去处。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中国老学术派的讲法了,让人觉得陌生,用下里巴人的说法是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后者一听是否倍感熟悉,感觉是每个人学生时代都会听过的学习方法论。

在第一课里或者导读课里,Tal教授给课程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基调,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做加法,而是祛除,原话是引用了米开朗基罗创造大卫的话语,大意是-不是在石块上加工创造出大卫,而是把大理石上的多余部分祛除,大卫便诞生了。为了以下避免重复,这里开头先强调个一遍,不是文字游戏,请好好理解其中内在区别。在后面深入理解积极与消极,痛苦与幸福会不断地用到这点思维方式的差异。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前任和我聊天说过的话,人生来就是会游泳的,小宝宝是自带游泳反射的,这当然能找出很多理由或者视频去直观意识,人的密度是比水小的,或者婴儿在母亲怀孕是就是活在羊水里,而成人后反而不会游泳,是因为恐惧,对水的恐惧让人丧失了这天赋。



当然反驳者也能找出很多理由来杠,我无意去证明这个还没被科学证实或者证伪的结论是否成立,正反双方都能找到理由支持自己。

我只想借此说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课程的过程肯定是让大家先学,先日益,但目的是悟道,后日损,让大家祛除知识浮华掌握本质,让大家祛除掉自己身上的限制,做到一些我们本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做到一些我们早就知道的「常识」,发掘我们身上具备却没有开发的潜力。

检验自己是否学习到了,应该是有这么一个感慨,不是谢谢你教会了我这么多,而是谢谢你让我明白——原来我可以做到这么多。前者是感谢,后者是你不仅感谢,你还有改变自己的信心,有了改变自己的动力。课程本身存在这么一股源动力,解决大多数人不想改变的动力问题。关于这点,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被大量的数据和实例故事所征服……

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幸运的是你现在还可以。

3动心起念

关键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解读,同样的信息不同的解读会带来迥然不同的结果。

这是在《54青年节杂谈》里分享的内容,在视频里分享的内容,在很多地方反复提起的贪嗔痴疑慢。(不是单纯搬运)

很多人在期货里迷失自我,便是死在一个想法上,缠论说或者佛学里说,人的贪嗔痴疑慢,不管是想着贪婪赚钱,还是亏本后想着赚回来,还是赌气和市场对着干,这一切的起源都是一个想法,一个念头,市场里买入和卖出是没有门槛的,唯一的门槛便是你的心,一旦心乱了,动心起念,便可能成就你,或者毁灭你,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便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视频,我的文章会讲我的认知,我的分析过程,一方面我得让大家知道逻辑是如何得出,另一方面,我知道想要改变,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视频的内容

简单的例子,一段已经发生的上涨或者已经发生的下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已知信息,一个无法改变的信息,但对信息的解读却让人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解读出我错过了,我没赚到,我好难受,就活在过去,活在自己解读出的——自己错过了的世界里,在愧疚,难受,懊悔里反复,如果到此止步,也仅是人的情绪受到影响而已,但人们往往在此刻受到情绪影响,做出很多上头的操作,亏得七零八碎才意识到自己做了多蠢的事情,然后又在这些蠢事里不断自责。完全不会想到,所有的起因可能是你对一个无法改变信息的解读是一切的因,不改变根上的因,如何改变树上的果。以上仅为举例,请勿对号入座。

我看这些人是可悲的,如同看到那个可悲的过去的自己,好听点叫市场在教育他们,实际真有什么不可言状的市场庞然大物在窥视着你,挑逗着你,不厌其烦地用让你亏损的方式教育着你嘛?

可所有的选择和行动不是你做的嘛?

对别人做错的事情生气,别人做了某个事情,是一个信息,一个已知事件,而你对这个信息的解读让你自己怒不可遏了,便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

交易中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先少亏钱再考虑赚钱。

生活中我能给到大家的普适性建议是多说下面这句话,多用下面这句话来作为开始——情况就是这样,事情已经发生了……

1. 小孩把碗打碎了,事情已经发生了,不如想想如何教育孩子和打扫赶紧防止割伤

2. 同事把工作搞砸了,事情已经发生了,不如想想如何补救和之后如何预防

3.错过了某波上涨或者下跌,事情已经发生了,不如想想之后还有什么买卖点

一句话并不能解决你的情绪,气头上可能无法立即消气,习惯改变需要时间,但这句话会让你被迫接受现实,回到当下,着眼于能怎么办,该怎么办,而不是脑子被懊恼占据,眼睛里透露出无助,嘴巴里充斥着抱怨。我在 关于心想事成,人类所能知道的最大真相——活在未来这篇文章里分享过这便是活在过去或者被禁锢在当下的人。(原谅我早期喜欢花里胡哨的排版)

所有的改变都建立在对现实的接受,只有接受当下是过去的积累,现状不因你当下的满意与否而改变,因为过去是无法改变的,你能做的是在当下的基础上去改变未来的「现状」,让未来的你满意未来当下的现状。

接受现实,不管你是否情愿。

4问题可以创造现实


孩子进校时像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Neil Postman

在之前的分享说到了一个研究,一位名叫John Carter的管理学教授研究了哈佛大学20年的MBA课程就读的学生,研究结果是学生个个都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少数人之上还有一小撮人,事业特别有成,家庭特别美满,是什么特别能让他们从少数里还脱颖而出呢,跟踪调查发现,他们做到了以下两点

1真心相信自己能成事2一直在问问题除了54青年节杂谈里说的,自证预言和问题能让人做个明白人,凭什么这两点能让他们能成为少数精英里的少数人?因为问题可以创造现实。想要理解这句话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一旦理解了就再也回不到之前的世界里,希望你能沉下来心来去阅读和配合下面的内容。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研究问题人群,即城市里的问题儿童和问题少年,大家都懂的,各个国家都会有的俗称街溜子/不良/二混子,在各种资金的援助下,心理学家准备大干一场,准备找到原因解决问题,于是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人手着手研究「为什么这些问题人群会失败」「为什么他们要退学」「为什么他们会走向犯罪道路」。

结论是我们需要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资源,讽刺的结果是收效甚微,统计数据表示情况恶化,没有好转。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Antonovsky的教授提了一个新的问题,他不再去问这些问题人为什么失败,而是转头去问

「为什么同样恶劣的环境下,有些人还能成功,还能不退学,还能不走向犯罪道路」

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这些在问题地区却摆脱了环境引力影响的人,深入分析他们,找出各种因素和想出介入办法,并进而推广,结果自然是happy ending,起作用了,打破零成果,情况开始好转。

而改变仅仅起源一个新问题,不再只问为什么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人失败了,而是去追问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却有少数人成功了。前者投入大量资金和头脑和时间,收效甚微,后者见效显著。

再进一步理解之前先来做两个测试,请不要跳过。

测试1:看一张图片,数一下图片里有多少个几何图形。



测试2:看一个视频做一个注意力集中测试,视频截取自脑内解码纪录片第二季第一集。


问题创造了你的主观现实,你眼里的现实,导致你的现实里面图片里只有几何图形,不知道图片上时钟上是多少点,没有看到巴士里有小孩,忽略了视频里的大猩猩gorilla,网上能找到很多类似的视频,the invisible gorilla,看不见的大猩猩。

关注特定现实忽略了更多的「现实」,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沉迷的一款战略游戏,红色警戒,或者大家玩过的很多游戏都有类似的机制,地图的大多数地方都是暗的,未被点亮的,需要探索的。

这正如我们的人生里潜藏着很多可能性,有很多未被点亮的地图,你需要用雷达去开图,用真假眼去做视野,而大多数人只关注着已经能看到的现实,忽略了自己人生中有更大的地图未被探索。现实生活里,问题,指向的不是未知,而是给你点亮人生可能性的雷达。

5让注意力给积极施肥

海里面的鱼大多数的眼睛都是长在两边的,眼观八方,所以鱼能接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在危险来临的时刻,觉察危险第一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走。

为什么人类的双眼是平行直视的?为什么我们脑后面不进化多一只眼睛让我们观八方呢?

人类牺牲了部分安全感,牺牲了生存能力,换来了聚焦的能力,即比起被禁锢在当下接受无穷信息的7秒记忆的鱼儿们来说,人类选择主动过滤信息,聚焦信息,从被禁锢在当下,活在处理无穷信息当下,走了出来,人类说:“要有深度,不要广度”。有了聚焦,有了记忆,有了智力,有了进化。凡有所得必有所失,聚焦是要一个点,放弃一个面,钻子般的注意力需要牺牲大量的信息,就像上面的测试,特定的问题引导人注意到现实的特定部分。课程里用了Marva Collins的案例来佐证此结论,一位女教育家,用积极学习法一举之力改变一个地区教育历史的故事,真实的故事很长,从出生背景到生活背景,想要了解完整可以去找关于Marva Collins的纪录片和书籍观看,我避重就轻讲讲。

故事发生在20世纪芝加哥,现实是大量犯罪,毒品泛滥,青少年学生看不到希望,老师的目的是希望让这些不可教的孩子多在学校呆会,因为一旦进入街头帮派,后续命运是注定的。

而Marva Collins做的,是通过一种积极学习法的方式,不断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将眼光放在自身长处与优点上,这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鸡汤学,但却让现实发生了奇迹,M的所有学生都从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大学毕业,而这一切还是建立在学生连学费都交不起的现实基础上。


事情的改变在于CBS给MC做了一期纪录片,自此一夜成名,1980年,总统里根邀请M做教育部长,1988年,老布什总统邀请M做教育部长,但M拒绝了邀请,她说:“我喜欢教书,我属于教室”。

问题来了,在Marva之前就没有好老师吗,就没有好学生吗,为什么会有那样“不可教"的现实,为什么这样的现实又能被Marva Collins改变?我无意去展开分析,MC到底做好了多少个因素才能产出这样的奇迹,我们只需要知道其中有一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必定存在的,必然生效

注意力的焦点,就像植物的阳光水,会让植物生长,注意力聚焦的东西也会「生长」或者增值。不同于其他人只看到了学生们身上的恶状,看到了环境的恶劣,Marva Collins还发现了她学生的潜力,并不断地去灌溉它,让学生们的潜力发育起来。在国人的思维里,中庸之道是大行其道的,谦虚文化是深入骨髓的,大部分国人的想法是补短板,但如果你老是盯着消极面,眼中只有消极面,问题都是消极面,积极所存在的平行宇宙现实便会被忽略,被省略,进而不存在,就如同巴士上的孩子,视频里的大猩猩,地图里未被点亮的区域,他们堂而皇之地存在着,却被人见而不视。有没有一种可能?并不是一个梗,而是你的未来有没有一种可能,它还有更多的可能。

多往好处想,多往积极的方面想,这不是安慰你的话,而是真该如此。

7截断亏损与放飞利润

要注意的是,不是学生没有缺点,也不是不让大家要优点不要缺点,这反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阶段。课程中反复强调了,不是改正错误不对,不是改正缺点不对,不是研究为什么失败不对,这些都要有,但不能只有这些。

不能只看到负面的东西,并希望通过研究负面的东西,找到原因改正,来得到正面的结果。

从痛苦->不痛苦≠你就幸福了从消极->不消极≠你就积极了就像很多人对健康的定义是不生病,把病解决了就健康了,而积极心理学的模式是健康不止是不生病,而是需要追求积极的生活模式,而不是有病治病对症下药模式。

研究消极相当于法律,是底线,告诉你哪些不可做,但有了法律就会让人积极向上了吗,就能天下太平?自然不行,所以法律之上还有道德、宗教、文化等等引人向善。

关键在于不是只想着提高下限,而是反过来过去想如何接近上限,如何进一步提高上限,或者提高平均水平。下限,不是不关心,而是只要让下限达到某一个平均水准不会带来过多负面影响即可。这就像交易里的截断亏损和放飞利润的概念,不是不允许犯错,不是一定要100%胜率,而是让你的“错误”成本可控,让你的“利润”不断复利。拿优缺点来说,我更喜欢称呼它们为特点,中立属性。举例,勇敢为什么不可以是莽撞,胆小为什么不可以是谨慎,你改掉的莽撞会不会是他人发扬的勇敢,你发扬的谨慎是不是他人改正的胆小。

关键不是改正缺点和发扬优点,而是你所在的领域里,所在做的某个事情里,哪个场景中,哪些特点是要提高下限截断亏损的,哪些特点是要提高上限放飞利润的。

在投资里这种现象太常见了,跌了就嫌弃自己太过大胆不肯谨慎,涨了就嫌弃自己太过谨慎不够大胆,那你到底是要大胆还是谨慎,你要改正哪个?又要发扬哪个?下一次矛盾文学颁奖没您我不看。

课程里谈到的幸福一样的道理,极端的事件,完成某个重要的成就或者是中了彩票,会对人的短暂幸福水平有个峰值,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但之后都会回归到此人的过往的平均水平,即之前幸福的还是会幸福,之前不幸福的还是会不幸福。



想要获得长久持续的广义上的幸福,需要提高的是幸福的平均水平,这在我们之后的笔记里或许会展开。

文章里有很多思考都没有展开,但并不希望大家仅限于此,课程并不希望培养一堆复制粘贴的句号出来,而是希望培养更多的问号,更多的问题,这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和现实,文章对大家的意义,我希望也是如此。

发布于 2022-05-31 13:46

幸福就在一念之间!


最极致的愉悦,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个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对一位游泳健将而言,也许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纪录。


对一位小提琴家而言,也许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乐曲,演奏得出神入化。有些人之所以轻而易举的收获幸福,无非是因为这类人,更善于过滤和提纯自己的生活体验。


幸福是一种感受,幸福感强的人,他最重要的核心:是能把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的处境,转变成有意义、有乐趣的生活,他们总能化悲痛为力量,化苦为甜,有着坚韧的耐力。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以为幸福就是等于有钱有权,或者是觉得等老了就可以享福了,现在年轻不具备这个条件。可事实上,幸福从来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就在此时此地,无需等待。


要说苦,《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他被(误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后半辈子都要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面临着极致的残酷,而他却从来都不把这当成是末日的降临。


而是不动声色、步步为营的谋划自我拯救,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这样的情景,可比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鸡毛蒜皮严重多了。


可我们仿佛越来越敏感脆弱了,一点小事就能直接“控制把玩”许多人的喜怒哀乐。可就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不愿继续被卷入这样的空间乱流,所以选择踏上英雄冒险的旅程。


就像古圣先贤,很多人都曾经被流放,活活在衣不裹食、战争动荡、生命堪忧的年代,可他们依然选择逆流而上,把最宝贵的精力,用来创造,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所以,幸福在于人对事情的主观看法,在于你是否能从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此时此刻中汲取养分,捕捉美好。否则,即使得到再多,也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影响获得幸福的阻碍:


只要某种欲望一时得到满足,我们就立刻渴望得到更多。这种长期的贪得无厌,是追求知足常乐途中的障碍。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


它广袤无边,充斥着威胁人类生存的空洞与寒漠,它更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一颗星球意外爆炸,就可能使方圆数十亿英里,悉数化为灰烬。


霍姆斯说:“宇宙既不敌视我们,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关心。


为什么在缔造了许多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进步“奇迹”后,却会面临这种窘境呢?我们在面对人生时,似乎表现得比生活简约的老祖宗都不如。


很明显,尽管人类的物质力量增强了几千倍,但在改善体验的内涵上,却不见得有进步。就像人们养出了越来越多的上瘾行为习惯:


酒精上瘾、刷短视频上瘾、玩游戏上瘾、购物上瘾、抽烟上瘾、药物依赖上瘾、找新鲜(男/女)上瘾、索取上瘾、对美食上瘾,暴饮暴食、不顾身体承受力乱食等等数之不尽。


如果我们无法抗拒这漫天撒下的诱惑,或无时无刻不欲念缠身的人,就无法自由控制内在的心灵。那些沦为本能的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的,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这是最低级的享乐。


把“能量置换”玩好了,降临幸福轻而易举!


能量置换,简单的说就是把“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把“有害观念”转换为“有益观念”!把对“不好事情”的耿耿于怀,转换成一种乐观看待的“积极视角”。


这一切,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意识来改变现实,如此一来,也就摆脱了外界的威胁利诱。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曾说:人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


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也曾写道: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基于你对它们的判断,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种判断。


所以,你发现了吗?想要让自己,在经历任何事情的体验感更好。最南辕北辙的方法就是向外求(改变别人,期待别人满足自己)。而最妙的方法是: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就像同样是面对失业,消极视角会认为,这特别糟糕,自己的生活将进入暗夜时刻。而积极会这样解读:哇!我即将迎接全新的开始,有意思,接下来的新工作会和我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期待!


能量置换,让幸福轻而易举降临的方法:


1、提高感知力。


感知力最重要的就是:经常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起心动念。培养自己潜意识意识化的能力,也就是学会捕捉和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良习惯,转变才有了前提条件。


2、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比如:你发现自己午饭明明已经吃得十分饱了,可看到那一盘烤猪蹄,你还想继续吃。


控制意识就是,把我还想继续吃转为:我可以继续吃,不过呢肚子现在太饱了,我愿意把它留到晚饭继续吃,或者让肚子缓一两个小时在吃。


这是一种逆反过去的不良习惯而行的艰难道路,但却是一条通向健康幸福的道路。刚开始尝试失败了不要紧,重点在于坚持不懈的继续坚守自己选择的石(道),让它慢慢水滴石穿。

3、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的性格:倾向于把潜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会把可能发展成熵增混乱的体验,转变成熵减稳定的心流体验。


培养自得其乐性格的三个点:


第1:确立目标。自得其乐的人,知道目标完全由自己选择,主动权永远把握在自己手上。


第2:全神贯注。多先在自己意愿的事情上,培养专注力,因为集中注意的能力越强,投入就越容易,也就越能掌握获取心灵愉悦的能力。


第3:从当前体验中寻找有趣的意义。就像小孩,刚刚还在被大人胖揍呢,下一秒看到身旁的玩具就愉快的玩耍起来了。总之,就是你总能从失望(糟糕)之中,挖出一点希望(美好),岂不美哉!

发布于 2024-01-04 21:31

个人整理的《哈佛公开课:幸福课》(作者:Tal Ben Shahar)课件思维导图分享 ,需要可以拿走借鉴,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链接:

编辑于 2020-02-18 10:12

经济学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研究显示,在2021年,25岁美国人拥有大学学位比没有的,多活10年;30年前,这个差距只有1/3;心脏病、糖尿病是主要原因,同时,药物滥用、枪击、车祸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美国人死于车祸的可能性是德国人的四倍。

The Economist: America’s university graduates live much longer than non-graduates 经济学人:美国大学毕业生比非大学毕业生寿命长得多

And the gap is widening 而且差距还在拉大

Oct 2nd 2023

2023 年 10 月 2 日

America’s economic recor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has been impressive, outperforming other rich countries. Less impressive is its measure of wellness, or how long people live. A study by Anne Case and Angus Deaton, two economist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is a case in point. Their latest research shows thatin America there is a huge and growing gap between the life expectancy of people with degrees and those without. In 2021, at age 25, Americans who do not have a four-year college degree (about two-thirds of the adult population) were expected to live on average about ten years less than those who do. In 1992 the gap was a third of that (see chart 1).

美国过去20年的经济记录令人印象深刻,超过了其他富裕国家。 不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健康或人们寿命的衡量标准。 普林斯顿大学两位经济学家安妮·凯斯和安格斯·迪顿的一项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在美国,有学位的人和没有学位的人的预期寿命之间存在着巨大且不断扩大的差距。 到 2021 年,25 岁时,没有四年制大学学位的美国人(约占成年人口的三分之二)预计将比拥有四年制大学学位的美国人平均寿命短约十年。 1992 年,这一差距是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见图 1)。

The study builds on something that has become all too apparent as the effects of covid-19 have filtered through into life-expectancy estimates (which are calculated from raw mortality data at different ages). That is, even as it gets richer, America has been falling behind other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in terms of life expectancy: a generation ago, America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pack; now it is behind most other rich-world countries. Even before covid-19, Americans’ chance of dying younger was increasing, and so life expectancy was gently shrinking. Big killers such as heart disease 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explain a lot of the gap between America and other countries (see chart 2). But much higher rates of deaths by drug overdose, shooting or car accident also have an outsize effect, in particular because they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 the young.

随着covid-19的影响渗透到预期寿命估计(根据不同年龄的原始死亡率数据计算得出),这项研究的基础已经变得非常明显。 也就是说,即使美国变得更加富裕,其预期寿命却一直落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一代人之前,美国处于中等水平;现在,美国处于中等水平。 现在它落后于大多数其他富裕国家。 甚至在新冠肺炎 (covid-19) 出现之前,美国人早逝的几率就在增加,因此预期寿命正在逐渐缩短。 心脏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重大杀手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见图 2)。 但因吸毒过量、枪击或车祸导致的死亡率高得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因为它们对年轻人的影响尤为严重。

This latest study shows that the effects of that are far from equally distributed. “Americans with a college degree, if they were a separate country, would be one of the best performers, just below Japan,” the authors report. That is perhaps an unfair comparison—were other countries’ populations split in the same way, presumably their graduates would also live longer, since graduates are richer and more able to insulate themselves from danger than non-graduates everywhere. In all likelihood Americans with degrees are still more likely to be murdered or to die of a drug overdose than their peers elsewhere, if not necessarily to die of cancer. But it underlines how much it is inequality that explains the general decline in American mortality. (Inequality in America more generally is the topic of Mr Deaton’s new book, “Economics in America”.)

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其影响远非均匀分布。 作者报告说:“如果拥有大学学位的美国人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将是表现最好的人之一,仅次于日本。” 这也许是一个不公平的比较——如果其他国家的人口以同样的方式划分,想必他们的毕业生也会活得更长,因为毕业生比世界各地的非毕业生更富有,也更有能力使自己免受危险。 很可能,拥有学位的美国人比其他地方的同龄人更有可能被谋杀或死于吸毒过量,即使不一定死于癌症。 但它强调了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美国死亡率的普遍下降。 (迪顿先生的新书《美国经济学》的主题是美国的不平等。)

The authors, who previously made waves with their book on “ 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speculate that the cause of this divergence is different status. “Jobs are allocated, not by matching necessary or useful skills, but by the use of the Bachelor as [a] screen,” they say. That is persuasive, but not a complete answer. Greater despair might explain drug overdoses rising among the poor. It hardly explains why Americans are four times more likely to die in a car crash than people in Germany. As we recently reported, America does not do a very good job of keeping its people safe. ■

这两位曾因《绝望之死与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引起轰动的作者推测,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地位不同。 “工作的分配不是通过匹配必要或有用的技能,而是通过使用学士学位作为屏幕,”他们说。 这是有说服力的,但不是完整的答案。 更大的绝望或许可以解释穷人吸毒过量现象的增加。 这很难解释为什么美国人死于车祸的可能性是德国人的四倍。 正如我们最近报道的那样,美国在保障人民安全方面做得并不好。 ■

编辑于 2023-11-02 20:06

听过之后,第一次有了想把一个人当做偶像的感觉。

发布于 2018-04-10 14:04

Psychosocial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 Wellbeing in the UK

研究生阶段的毕业论文通过采用风险和复原力框架和动机身份建构理论(a risk and resilience framework and motivated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ory),研究了身份需求(identity needs )和心理灵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在英国留学的中国研究生的认同和歧视与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N=128)。

结果表明,有两组相互评价的身份需求identity needs:身份连续性identity continuity(归属感、连续性、自尊和效能)和身份独特性identity distinctiveness(独特性和意义性)。结果表明,在歧视程度较低的参与者中,较低的心理灵活性与较差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标准之间存在着关联。对于那些歧视程度较高的人来说,心理灵活性与身体和心理健康没有关系。这些发现标志着深入研究动机认同理论的重要性。

身份需求可以更好地理解感知到的歧视和种族认同,以及理解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这可以促进对中国学生在民族认同、群体认同和歧视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这也更有利于探索围绕中国留学生的心理灵活性如何帮助处理感知到的歧视的因素。

族裔认同的发展包括个人在自我归类和对族裔群体的心理依恋中形成的认同。族裔认同是指一种自我意识,它包含了与属于同一族裔群体的其他人的共同认同感。族裔认同起源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特别是社会认同理论。族裔认同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存在于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群体和与他人分享。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我们如何在个人和群体中感知自己之间的联系。它表明,在一个群体中的归属感提供了自尊和自豪感。此外,它提出人们努力通过刺激自尊来实现或保持积极的社会认同,而这种积极的认同主要来自于他们所属的群体与其他相关群体之间可以进行的有利比较。此外,该研究表明,群体内的认同与较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有关。

此外,种族认同还源于发展心理学;它始于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模型阶段理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身份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有许多阶段。每个人都会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经历发展危机。身份危机是角色混乱的结果,可能导致青少年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已实现的身份认同包括调和强加给自己的身份与自己宣称控制的需要,并寻求带来满足和能力的身份。相反,当个人未能实现安全的身份,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缺乏明确性时,就会出现身份混乱。

James Marcia对民族身份认同进行了深入研究。身份形成包括两个过程,可以适用于民族身份发展。

1.对身份的探索 An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2.对身份的承诺 A commitment to identity

Marcia进一步定义了四种身份状态,结合了探索和承诺过程的存在与否。

1.身份扩散 Identity diffusion

2.身份封锁 Identity foreclosure

3.身份暂停 Moratorium

4.身份成就 Identity achievement

Phinney综合了Erikson(1968)和Marcia(1991)的理论,并提出了 "三阶段进展"。第一阶段是未经审视的种族认同,这与儿童简单地吸收他们的种族认同而没有实际思考有关。第二阶段是民族身份的寻找。在这个阶段,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了更多的经历,儿童开始对探索这些领域表现出兴趣。第三阶段是民族认同的实现。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很清楚。个人已经内化了他们的民族性。身份成就与社会认同理论有关,因为这种接受取代了一个人消极的民族自我形象。族裔认同可能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应对资源。此外,民族认同与歧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本研究涉及到心理灵活度问卷为VQ Valuing Questionnaire (VQ) items were generated via the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and rated as representative by ACT authors.

接受和承诺疗法(ACT)是一种跨学科的疗法,基于被称为框架理论的理论模型。这是一种 "第三波 "的精神治疗戒断,它不专门处理减少症状,而是鼓励参与者(无论他们是否在场)参与基于价值的行为。接受和承诺疗法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心理灵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即能够以适当和非判断的方式考虑到当前的知识,并与单一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尽管思想和感觉是反对有价值的行动。

其实困扰大家最多的就是FEAR

与你的思想融合, 对经验的评价, 逃避你的经验, 为你的行为提供理由。

  • Fusion with your thoughts
  • Evaluation of experience
  • Avoidance of your experience
  • Reason-giving for your behavior

而健康的选择是采取行动。接受你的想法和情绪,选择一个有价值的方向,采取行动。

And the healthy alternative is to ACT:

  • Accept your thoughts and emotions
  • Choose a valued direction
  • Take action

研究ACT与成见的相关性的一个方法是,探讨其关键的变化机制(心理不灵活)是否能预测成见,改善心理灵活性可能有助于解决成见。心理不灵活与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成见有关。

歧视的背景下,民族认同和身份需求以及心理灵活性共同对在英国学习的研究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起到保护作用。心理灵活性是缓解感知歧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提高福祉的一个宝贵工具。

Reference: en.wikipedia.org/wiki/A

Association for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

编辑于 2021-12-21 16:11

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帮助,

也推荐给了很多人,

值得定期看的一个完整课程,非常棒。

发布于 2018-02-09 17:26

用了一个多月的零碎的时间。看完了Tal-Ben-Shahar的Positive psychology,受益良浅,分享之。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谷歌百度,非常容易就能找到免费资源。

主讲人: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小感想:(英文不好欢迎指正,课程是英文的)

1,what is positive psychology?

Its not a theory to be success.While it does help us to be more happier,more likely to be the 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 Realize what kind of life you really want to have.whats really important for you,whats your passion.

2,Positive psychology not like a panacea,it will spend a long time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In those hard time,dealing with difficult situations,no one is will coming,what you only have is yourself.No pain no gain,behavior changing attitude,attitude will influence behave also.Easier said than done.Dream only can be come true after days and years hard working,conbining reflection and action.

3,All of our human beings born with a basic level of happiness,it been set by gene,we dont need to be depression for that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 can raise or reduce some.What we can do now is to increase your basic level of satisfied.

4,Tal teached a crowd of effective ways to be happier.There are some principles really impressed me.I never thin in that way before,So I applied them to the past experiences and the problem i am facing now,the conclusion i got is that they are very practical and useful,truly helped me to face the reality and challenges in my life,no matter in study or in work even the relationships,like how to get along with friends,family so on.

5,we should use those psychology tools simultaneous,dont be too strict to yourself,accept yourself,facing the reality,there is no other way to success except accepting failure,learning the lesson,preparing for the next challenge.Give yourself a permission to be human,no one is perfect.Now,here are the tips created positive results on me.

1, Cultivate yourself to form good habits.Write journal and do exercise regularly,3 or 4 times a week

2,Get social support,from your lover,friends,colleagues.

3,Knowing the necessary to recovery,On the contrary,taking break will increase the efficiency.For me doing yoga or travel around.

4.Building the independent self esteem。Doing what you believe in,accepting dependent self esteem is a part of human nature

6,A least 12 hugs a day,deep breath when you feel anxiety.

7,Control the desire of too much perfectionistic

8,Enjoy the process,seise the day,feel the sense of just being

9,Appreciate everything appear in my life

10,Ask positive questions,think in positive

11,Just do it,overcome the proscrastination

12,less is more,concentrate,save the energy focus on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13,finding whats your calling,and just do it!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小感悟。我想只有自己真实花废了时间,精力去努力思考,挣扎,失败,克服过的问题才真正的对生活产生正面影响。希望大家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人生本可以喜悦,卓越,真实,充实,快乐。让“本可以”变成“我可以”。

发布于 2018-04-07 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