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矩阵| 登录 | 注销
彰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彰武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日期: 2022-09-09 浏览量:1716 来源:政府办 责任编辑:吴楠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省市直有关单位: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彰武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4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彰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彰武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目 录

  前  言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彰武县“两山”基地建设背景

  (二)彰武县“两山”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进“两山”实践创新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2.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对沙化治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3.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对筑牢辽西低山丘陵生态屏障的重要意义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1.地理位置

  2.行政区划

  3.物流与交通运输情况

  (二)自然概况

  1.气候特征

  2.地形地貌

  3.土壤类型

  4.植被特征

  5.水文特征

  (三)资源概况

  1.风光资源

  2.水资源

  3.土地资源

  4.文旅资源

  5.林草资源

  6.动植物资源

  (四)经济社会情况

  1.人口民族

  2.经济发展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构筑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

  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3.“两山”转化模式更具特色

  4.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完善

  5.“两山”文化助力治沙精神永续

  6.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存在主要问题

  2.面临的机遇

  3.面临的挑战

  (三)“两山”转化的特色典型案例

  1.章古台镇:“黄色沙漠”变“绿色屏障”

  2.兴隆山镇:花卉产业绽开“幸福花”

  3.满堂红、哈尔套等乡镇:发展特色黑豆产业

  4.双庙镇、五峰镇:特色甘薯产业

  5.二道河子乡:特色豇豆产业

  6.大德镇:添绿增金,绿色惠民富民

  7.阿尔乡、大德、后新秋镇:新能源产业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改革驱动,齐抓共管

  3.生态惠民,共建共享

  4.机制创新,加强保障

  (三)总体目标

  (四)建设指标

  五、重点任务

  (一)构筑绿水青山,筑牢辽西低山丘陵生态屏障

  1.“以林挡沙”,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2.“以草固沙”,加强草原生态恢复治理

  3.坚持以光锁沙

  4.加强流域综合治理

  (二)守护绿水青山,助力“双碳”目标与污染防治攻坚战

  1.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2.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3.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4.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三)转化绿水青山,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高质量发展

  1.大力发展沙地农业

  2.科学合理发展沙地旅游业

  3.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4.积极推动电商示范县创建

  5.合理开发新能源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

  2.大力提升碳汇能力

  3.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4.做大做强研发机构和平台

  5.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6.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五)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两山”持续稳定

  1.建立健全“两山”实践创新体制机制

  2.加快探索生态产品转化市场化机制

  3.建立“两山”资金保障机制

  4.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

  5.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6.建立GEP核算机制

  (六)以治沙精神干部学校为载体,大力发展“两山”文化

  1.大力推进“两山”文化发展

  2.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3.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两山”基地建设

  六、重点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二)机制监督保障

  (三)财政资金保障

  (四)技术支持保障

 

前  言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具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生态红线基本格局“两屏两廊多点”中辽西低山丘陵生态屏障区核心位置,属低山丘陵区,对保障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辽宁省乃至京津冀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彰武县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了“4+2+2”的生态治理模式(“4+2+2”即: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改革”;以及以养退沙、依法治沙“两项保护”),经过70余年永不退缩的坚守,沿内蒙构筑了2公里宽、171公里长的边界防护林带,沿柳河构筑了100-500米宽、117公里长的护岸林带,防护林带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打造了万亩草原示范区,建设了200万亩松林生态屏障,林草覆盖率由2.9%增加到35.1%、林木蓄积量达492万立方米、平均风速由3.4米/秒降到1.9米/秒、固定了6座万亩流动沙丘、保护了176万亩农田,粮食产量从0.8亿公斤提高到13.8亿公斤,并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统计,2018年以来,沈阳市大气降尘量下降幅度为8.6%,真正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为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彰武县被称为新中国科学治沙的起点,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研究所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在彰武诞生。彰武县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防沙治沙,创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整装成套治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截至2020年末,防沙治沙研究所已取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124项,其中87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章古台固沙造林技术”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55年,防沙治沙所引种樟子松固沙造林与育苗技术成为国内首创,并向陕西、青海、新疆和西藏等14个省(区、市)进行推广,带动固沙造林面积1500余万亩,同时也为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区治沙提供了科技示范,为全世界提供了科学治沙的中国方案。培育的彰武松,向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推广600余万亩,并被确定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明星绿化树种之一。

彰武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找到了“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突破了防沙治沙为单纯修复生态本底的传统性思维,创新的将沙资源与厚积生态资本、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探索出了“添绿增金与特色沙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山转化彰武模式”,树立了沙漠边缘生态脆弱区“两山”转化的标杆,为国内同类地区“两山”转化提供了示范引领。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彰武县“两山”基地建设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彰武风沙肆虐,沙丘平均高度13~15米,最高达36米,每年约有40%~70%的农田遭受风剥沙压,粮食亩产不足百斤,50%的牧场遭受风沙危害,沙区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面积总量的25%。

近年来,彰武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下了“两山”实践创新的快进键,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林草覆盖率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2.9%增加到如今的35.1%,林木蓄积量达492万立方米,平均风速由50年代的每秒3.4米/秒降到每秒1.9米/秒,固定6座万亩流动沙丘,保护176万亩农田,创造了“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出了沙漠边缘生态脆弱区“两山”转化模式”,为国内乃至世界同类地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示范和引领。

(二)彰武县“两山”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两山”实践创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打造生态彰武、绿色彰武的必然选择。彰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对彰武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助力彰武县“双碳”目标实现具有实践意义;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对弘扬彰武治沙精神具有示范意义;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对构建辽西低山丘陵生态屏障、保障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乃至辽宁省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推进“两山”实践创新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开展“两山”实践创新,有利于彰武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土地沙化严重、防沙治沙、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实现彰武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维护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彰武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双赢的重要举措。

2.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对沙化治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彰武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初心、久久为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打造了“防-治-用”三位一体的治沙模式,形成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开展“两山”实践创新,有利于大力弘扬彰武治沙精神,为国内地区乃至全世界同类荒漠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对国内同类沙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

3.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对筑牢辽西低山丘陵生态屏障的重要意义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生态红线基本格局“两屏两廊多点”中辽西低山丘陵生态屏障区的核心位置,开展“两山”实践创新,有利于彰武科学谋划生态空间和基础设施布局,充分发挥地方独特的“沙”资源优势,高质量发展地方特色沙产业,打造“构筑绿水青山-转化绿水青山”的“两山”实践创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同时,对筑牢辽西低山丘陵区生态屏障,保护沈阳现代化城市圈乃至辽宁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1.地理位置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546.2万亩,地处具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坐标在北纬42°07′~42°51′,东经121°53′~122°58′之间,南北宽79公里,东西长87.5公里,古来有“全辽管钥”之称,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西南距阜新市78公里,东南距辽宁省会沈阳市93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113公里。

图片1.png 

 

图2.1 彰武县地理区位图

图片2.png 
 

图2.2 辽宁省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图片3.png 

 

图2.3 彰武县在国家“两屏三带”和辽宁省生态安全格局中的位置

2.行政区划

彰武县下辖彰武镇、冯家镇、前福兴地镇、兴隆山镇、两家子镇、大德镇、哈尔套镇、后新秋镇、双庙镇、满堂红镇、平安镇、兴隆堡镇、章古台镇、东六家子镇、大四家子镇、四合城镇、四堡子镇、五峰镇、阿尔乡镇、苇子沟镇、大冷蒙古族镇、西六家子镇,共22个镇,二道河子蒙古族乡、丰田乡,共2个乡,彰武县人民政府驻彰武镇。

图片4.png 
 

图2.4 彰武县行政区划图

3.物流与交通运输情况

彰武县境内有大郑铁路穿城而过,直通辽西走廊,京沈客专即沈阳经彰武到通辽的高铁可直接到达北京、天津、上海、乌鲁木齐。彰武县境内有国道丹霍公路(G304)纵贯南北,京沈公路(G101)横跨东西;省道康彰公路(S303)、库二公路沟通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和辽宁省;长深高速(G25)在彰武设彰武站,新鲁高速(G2511)在彰武设彰武北站。

图片5.png  

图2.5 彰武县物流交通辐射图

(二)自然概况

1.气候特征

彰武县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雨热同季,光照充足。累年平均气温8.0℃,累年平均最高气温34.6℃、极端最高气温38.3℃(2001年),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97.4毫米,其中5~9月平均降水量为430.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6.6%,最大降水量664.0毫米。累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600.9小时。其中5-9月平均日照时数为1171.9小时。

2.地形地貌

彰武县地处大兴安岭-太行山隆起地带和松辽平原沉降带的交接部位,地势北高南低,地貌总趋势为“1山2丘3沙4平洼”,总体地貌特征是东西两侧为堆积剥蚀低山丘陵,海拔标高200米左右,面积1145.08平方公里;西部多呈浑圆缓坡状,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坡角20~30度;东部地势平缓略呈波浪状,冲沟发育,坡角10~30度;北部由风积沙组成沙丘、沙垄;沙丘多为固定沙丘,沙丘间为狭长的河谷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呈北西至东南方向分布,地势比较平坦,是松辽平原的一部分,面积1492.6 平方公里。丘陵占地29.94%、沙漠占地28.87%、平洼占地41.19%,平均海拔在313.1米~57.6米之间。

 

图片6.png  

图2.6 彰武县地形地貌图

3.土壤类型

彰武县全县土壤类型较多,适合多种作物种植和多种树木栽植。全县有棕壤、褐土、草甸土、风沙土、水稻土、盐土、碱土、泥炭土等8个土类,19个亚类和55个土属,66个土种。其中,主要土壤类型有4类:草甸土占34.20%,分布在境内东南部;风沙土占33.90%,分布在北部及柳河西岸;棕壤土占11.60%,分布在东部地区;褐土占19.30%,分布在西部,其它土类仅占1.00%。全县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很低。地瘦、土壤严重缺磷、少氮,有机质较低,物理性质不良。上述4大类土壤养分状况是:平均有机质含量仅1.014%、含氮为0.0522%、速效磷1.727PPM,速效钾122.485PPM,土壤多呈中性和微碱性。

 

图片7.png 
 

图2.7 彰武县主要土壤类型图

4.植被特征

彰武县植被类型主要有乔木、灌木、草甸、湿地植物等,灌丛主要包括黄柳丛、锦鸡从、胡枝子丛、紫穗槐丛等,分布在山区、北部沙荒区、柳河沿岸区,面积为71892亩;草甸草原草场75.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13.94%,其中500亩以上的草场有320块。县内共有湿地3处,分别为那木斯莱湿地、巨龙湖湿地、阿尔乡湿地,总面积约12万亩,湿地植物主要有大花鸢尾、菖蒲、白菖、蔗草等。

图片8.png  

图2.8 彰武县植被类型图

5.水文特征

彰武县主要有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4大河流水系,均属于辽河流域,境内总流域面积3623.34平方公里,河流地表水径流量为2.21×108立方米;可利用地上水资源有1.1×108立方米。县域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4条。

图片9.png  

图2.9 柳河水系图

(三)资源概况

1.风光资源

彰武县地处辽宁西北部,在我国的风能分布图上属风能资源较丰富区,四季均有风,且次数频、连续天数多。由于彰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其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条件。另根据已建风场观测,在风机叶片高度的有效风,年平均均在5.8-7.1米/秒。截至目前,华能、金山、内蒙古新能源等5家风电企业并网90万千瓦并网发电。2021年,全县风电发电量达19.8亿度,实现产值8.3亿元,实现税收1.5亿元。

彰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多年平均太阳能总辐射量每平方米5027.8兆焦耳左右,年日照时间2592.4小时左右,属于我国太阳能资源3级地区,在辽宁省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提供了良好资源条件。截至目前,华能、三峡、华电、辽能先后在阿尔乡镇、章古台镇、冯家镇、后新秋镇和前福兴地镇建设光伏10.4万千瓦,利用荒漠化严重的低效能土地4280亩,实施“光伏锁沙”示范工程,改变了原有土地沙化情况。2021年,全县光伏上网发电1.39亿度,实现产值1.26亿元,实现税收2536万元。

2.水资源

彰武县水资源总量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8亿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0.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3.0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3.4亿立方米。境内有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四大水系,有大、中、小型水库29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26座),水域占地面积1.97万公顷,其中河流、水库水面面积0.87万公顷。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图2.10 彰武县水资源量分配       图2.11 彰武县近5年水资源消耗量

3.土地资源

据统计2019年,彰武县土地总面积362333.99公顷,耕地面积185392.98公顷、林地面积118718.69公顷、草地面积8406.96公顷、园地面积3169.71公顷、城镇村及建设用地面积26185.5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833.5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0774.36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352.29公顷。

图片12.png  

图2.12 彰武县土地用途分类图

图片13.png  

图2.13 辽宁省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4.文旅资源

2019年,彰武县新建村级文体广场7个,争取建设资金35万元;完成8家文化示范乡(镇)和10家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工作,并为每个文化示范乡(镇)争取建设资金3万元、为每个示范点争取建设资金2万元;先后成功组织举办彰武县第七届运动会、“万人共舞”体育项目彰武分会场展演活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元宵节猜谜活动、彰武县农民画剪纸作品展、县治沙模范人物事迹展览、彰武县第十二届农民赛歌会、“彰武县桃花音乐节”、我和我的祖国广场演唱会等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演唱会等县级大型文体活动;共免费发放图书、资料、期刊2000余册、送戏下乡10场次、放映电影2208场次、受众体共20万余人次,全年共完成“文化五进”活动2528场。

境内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章古台国家沙地森林公园、天下奇沟大清沟、东藏佛教圣地千佛山的摩崖造像和圣经寺、那木斯莱风景区、巨龙湖景区、闹德海水库、兴隆山水库、高山台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

图片14.png 
 

图2.14 彰武县旅游景点分布图

5.林草资源

彰武县是“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和“三北”造林管理试点县,全境有林地面积109083.0公顷,占80.2%;疏林地面积1436.4公顷,占1.1%;灌木林地面积5863.7公顷,占4.3%;未成林地面积6931.8公顷,占5.1%;无立木林地面积7017.5公顷,占5.2%;宜林地面积5213.5公顷,占3.8%;苗圃地面积286.6公顷,占0.2%;辅助生产林地面积135.1公顷,占0.1%。“十三五”期间,森林蓄积增长66.6564万立方米,增长率达到11.4%。2021年,全县林草覆被率35.1%。

图片15.png  

图2.15 彰武县林地面积分配情况

6.动植物资源

彰武县境内的柳河流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三大通道之一。彰武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225种,占全省鸟类资源种数的58.7%,拥有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和金雕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灰鹤、秃鹫、大天鹅、小天鹅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种,赤麻鸭、草鹭、苍鹭、白鹭、风头䴙䴘省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兽类有20种,占全省兽类资源总数的47.6%。拥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黄喉貂,狍子、松鼠、刺猬、黄鼬、狗獾省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5种,黄耆、核桃楸、黄檗省级保护植物3种。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等措施,县域内受保护野生动植物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四)经济社会情况

1.人口民族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彰武县常住人口333643人,人口密度约为90.78人/平方公里,在阜新市人口数排名第二。彰武县有汉族、蒙古族、回族、 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族、哈尼族、黎族、傈僳族、水族、达斡尔族、羌族、锡伯族、怒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24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

图片16.png 
 

图2.16 彰武县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2.经济发展

2021年,彰武县国内生产总值(GDP)1199028万元, 比2020年增长4.9%、比2015年增长28.8%、比2010年增长59.3%。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58250万元,比2020年增长7.2%、比2015年增长33.8%、比2010年增长36.5%;第二产业增加值207909万元,比2020年降低0.4%、比2015年增长15.7%、比2010年增长31.5%;第三产业增加值432869万元,比2020年增长4.7%、比2015年增长29.6%、比2010年增长133%;人均GDP30916万元,比2020年增长5%、比2015年增长35.4%、比2010年增长70.5%。

图片17.png  

图2.17 彰武县2010-2020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图片18.png  

图2.18 彰武县2010-2020年人均GDP变化情况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彰武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是辽宁省抗击科尔沁沙地的最前沿,也是新中国科学治沙的开启地。经过70年永不退缩的坚守,铸就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与新时代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同频共振,构筑绿水青山、厚植生态资本的同时,在“两山”转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两山”转化成效显著。

1.构筑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

彰武县构建了“4+2+2”生态治理模式,经过70年永不退缩的坚守,沿内蒙构筑了2公里宽、171公里长的边界防护林带,沿柳河构筑了100-500米宽、117公里长的护岸林带,打造了万亩草原示范区,建设了万亩松林带,林草覆盖率由2.9%增加到35.1%、林木蓄积量达492万立方米、平均风速由3.4米/秒降到1.9米/秒、固定了6座万亩流动沙丘、保护了176万亩农田,粮食产量从0.8亿公斤提高到13.8亿公斤,并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通过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建立了森林防火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并定期利用无人机对生态保护区实施病虫害防治,实现了林草系统的精准管护。据统计,2018年以来,沈阳市大气降尘量下降幅度为8.6%,真正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为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图片19.png 

                       万亩松林

微信截图_20230104100552.png                         边界林(左侧科尔沁沙地,右侧彰武)

图3.1 万亩松林与边界林

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根据《2021年度阜新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2021年彰武县解放大街省级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监测结果显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82,主要污染物为PM2.5,浓度为32ug/m3,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7.8%,较2020年提升约4个百分点;彰武县内拥有柳河彰武断面、柳河闹德海断面、新开河石门子断面、养息牧河养息牧门断面、饶阳河东白城子断面5个国考断面,东白城子和石门子2个断面为Ⅱ类水质,闹德海和彰武2个断面为Ⅲ类水质,养息牧门断面为Ⅳ类水质,5个国考断面均达到考核目标,其中,其中东白城子断面水质好转一个级别,其他断面水质呈现向好的趋势;闹德海水库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各月水质在地表水Ⅱ-Ⅲ类之间,Ⅱ类和Ⅲ类水质占比均为50%,年均值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彰武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97万吨、综合利用量为3.95万吨、处置量为0.0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9.5%,危险废物产生量0.0002万吨、安全处置量0.0002万吨,安全处置率100%;县域内没有受污染耕地和受污染土壤;彰武县生物丰度为36.81,生态环境质量状况(Ei)为58.58,生态质量状况分级为良。

图片21.png 
 

图3.2 2020年度辽宁省生态环境状况

3.“两山”转化模式更具特色

彰武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找到了“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突破了防沙治沙为单纯修复生态本底的传统性思维,创新的将沙资源与厚积生态资本、产业发展相结合,科学合理发展特色沙产业,探索出了“添绿增金与特色沙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山转化彰武模式”。彰武县充分利用地域特征,坚持“以沙为媒”,科学合理发展沙农业、沙旅游、沙健康等特色沙产业,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彰武特色的“两山”转化发展之路,在辽西地区乃至我国沙化严重地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4.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完善

彰武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时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逐步构建了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面向干部、公众、企业举办多次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公益培训、讲座,普及环保知识,“两山”理念深入民心。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县长任主任,各镇党委书记、县直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了全县环境保护研判决策、监督检查、协调推进和技术指导长效工作机制。坚决落实“五位一体”发展布局。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县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报告,明确年度目标责任和工作任务。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尽职尽责,全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形成了“分层管理、相互配合、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确保生态环保工作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

5.“两山”文化助力治沙精神永续

(1)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

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成立于2019年9月,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领办学,以彰武治沙精神为立校之魂,设有十大红色教育基地,全面整合红色资源,充分弘扬“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使其成为彰武激励彰武经济发展的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永葆政治本色。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自建校以来,共接待来自全省各地的学员12000余人到我校参加培训,所设课程获得了学员的肯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员通过培训,进一步坚定了政治信念,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牢固树立了为民服务的宗旨。

图片22.png 
 

图3.3 彰武治沙干部学校

(2)新中国第一代治沙人——刘斌

刘斌,1905年生,1941年入党。1953年,任省沙地所首任所长,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固沙科研队伍,作为辽宁省唯一的林业界代表,光荣地出席了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刘斌以“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革命精神坚守章古台防沙治沙一线26年,与科技人员刻苦钻研,从无到有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治沙成就。研究出了“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固沙史的空白。章古台成为国内最大的樟子松种苗集散地,把樟子松做成了大产业,接待了马里总统在内的4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外宾前来参观考察。章古台固沙造林经验,破解了全世界的治沙难题。刘斌为首的几代治沙人成为彰武治沙精神的重要组成和辽宁林业的一面旗帜。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向治沙英雄学习,把事业接过来、把精神传下去,书写好治沙造林的新篇章。

(3)治沙书记—董福财

董福财,1953年出生,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北甸子村地处辽宁与内蒙两省交界、全国最大的流动沙地—科尔沁沙地南缘。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续南侵的风沙不仅侵蚀着北甸子的土地,更威胁着以省会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的生态安全。1996年,当国家考察组作出全村整体移民规划的紧要关头,董福财扛起共产党员的大旗,带领北甸子全村父老乡亲向白沙宣战,踏上了防沙治沙、保卫家园的艰辛道路。20年间,他动员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植树固沙保地,先后造林2.6万亩,植树300万株,在辽宁与内蒙交界线上构筑起一道长15公里、宽3公里的绿色林带,将辽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科尔沁腹地足足推移了13公里。如今,高空俯瞰下的辽蒙边界林犹如一道蜿蜒挺立的绿色长城,让科尔沁肆虐的白沙就此止步,在辽西北构筑起一道牢不可摧的生态屏障。

图片23.png 
 

图3.4 治沙书记-董福财

6.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彰武县始终坚持生态发展,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为了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美化乡村环境,彰武县积极推进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特色乡镇等创建工作。多年来,彰武县委、县政府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切实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为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居民满意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存在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需进一步构筑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

彰武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属于中国一级生态敏感带,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治沙、防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沙漠化趋势依然较为严峻,北部部分地方仍为重度沙化程度,加之柳河从彰武入境,将科尔沁沙地大量流沙带入境内,导致河床升高、河道加宽,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威胁沈阳现代化城市圈的生态安全。

(2)“两山”转化途径需进一步拓宽,转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尚未形成全域全季旅游模式。地方特色沙地旅游体现不够充分,旅游集散中心复合功能尚不健全,配套设施需进一步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较低,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砂画等文化创意产品等旅游商品开发水平较低,宣传力度不够。沙地农业规模化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效益较低。

(3)产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绿色低碳发展速度尚需加快

全省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生态产业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彰武县在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生态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一二三产业尚未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生态产品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发展速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4)“两山”转化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两山”转化机制探索创新需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有待进一步探索实施,生态文明考核制度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2.面临的机遇

(1)高位引领示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017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为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思想指引。2020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特殊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2)地方积极推进

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彰武县持之以恒的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品牌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了最有利的机遇。

(3)建设基础良好

彰武县为我国科学治沙第一县,拥有我国第一个固沙造林试验站,建设了新中国第一片防沙林,先后获得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和奖项,主要包括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中国沙产业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中国砂都、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中国铸造用硅砂产业基地、粮食生产先进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整县推进试点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省防护林重点县、省农村土地流转示范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章古台固沙造林”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自主研发的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在陕西榆林、甘肃等多个省市防风固沙和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彰武治沙精神党性教育基地被列入全省首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名录。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被列入全省首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场教学点名录。

3.面临的挑战

彰武县属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近年来,彰武虽然在防沙、治沙、用砂等特色沙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县域北部土地沙化趋势依然严峻,导致了彰武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居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两山”理念尚未牢固植入群众思想,如何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在环境保护中实现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福祉是彰武“两山”实践探索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两山”转化的特色典型案例

彰武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找到了“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突破了防沙治沙为单纯修复生态本底的传统性思维,创新的将沙资源与厚积生态资本、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探索出了“添绿增金与特色沙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山转化彰武模式”,树立了沙漠边缘生态脆弱区“两山”转化的标杆,在“两山”转化实践探索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特色案例。

1.章古台镇:“黄色沙漠”变“绿色屏障”

(1)大漠风流,绿进沙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24个乡镇有23个乡镇处于沙区,沙化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面积的1/4。章古台被誉为中国治沙造林的明珠,章古台樟子松固沙造林与育苗技术成为国内首创,是我国防治沙漠化典型模式之一。彰武县土地风蚀沙化严重,1952年国家在彰武县章古台镇设立了辽西省固沙造林试验站(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前身,以下简称“固沙所”),从沙化严重的重灾区,到如今的大漠绿洲,70年治沙实践中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整装成套综合治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建立了“乔-灌-草”三维立体生态治沙模式,由过去单一的植树造林只能防风不能固沙,到以树挡沙、以草固沙,实现了三维立体式防沙治沙。以章古台镇为核心,沿内蒙构筑了2公里宽、171公里长的边界防护林带,防护林带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建设了200万亩松林生态屏障,在“黄色沙漠”上建起了“绿色屏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显著。

图片24.png 
 

图3.5 辽宁省防沙治沙研究所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图3.6 章古台镇治沙前后对比

(2)科技赋能防沙治沙,提供了科学治沙的中国方案

彰武县被称为新中国科学治沙的起点,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研究所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在彰武诞生。彰武县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防沙治沙,创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整装成套治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截至2018年末,固沙所已取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124项,其中87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章古台固沙造林”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55年,固沙所引种樟子松固沙造林与育苗技术成为国内首创,并向陕西、青海、新疆和西藏等14个省(区、市)进行推广,带动固沙造林面积1500余万亩,同时也为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区治沙提供了科技示范,为全世界提供了科学治沙的中国方案。培育的彰武松,向内蒙古、吉林、河北、宁夏、新疆等省(区)推广600余万亩,并被确定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明星绿化树种之一。

111111.png 
 

图3.7 章古台镇樟子松特色种苗基地

22222.png 

图3.8樟子松固沙林

2.兴隆山镇:花卉产业绽开“幸福花”

兴隆山镇党委、政府以鲜切花产业蓬勃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花卉 “飞地经济”产业园,形成了集花卉种苗繁育、商品花卉种植、销售等为一体的“飞地经济”项目,通过政府采购高标准温室、各村同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形式,对“飞地经济”产业园采取全程托管的方式经营,即利用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和自有资金全额注资,种苗、技术管理、订单等全部由彰武县北斗星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合作社占项目股份的30%,扶贫资金占股70%。项目收益资金由镇政府根据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情况统筹分配使用,确保收益资金全部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因病因学救助及向贫困人口购买服务方面,带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战。截至2021年,“飞地经济”产业园共繁育花卉种苗88.3万株,实现销售收入61.8万元、利润35.3万元;年生产成品花79.5万枝,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20余人,人均增收500元/年。

29.png 

30.png 

图3.9 花卉产业基地

3.满堂红、哈尔套等乡镇:发展特色黑豆产业

彰武黑豆种植历史悠久,起源于清光绪33年(1907年),有100余年历史。彰武设治前是清政府在盛京边外设置的一个较大的官牧场,负责供应“三陵”祭品,其中黑豆作为保健品和营养品给予供应。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彰武黑豆已成为辽宁名优特产,2006年彰武县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黑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彰武被命名为“中国黑豆特产之乡”。2008年获得农业部首批地理标志产品,黑豆已经成为彰武县的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彰武黑豆主要有乌皮青仁豆、乌皮黄仁豆2个品种,乌皮青仁豆因种皮乌黑、仁肉青色而得名,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质等元素,品种名贵,药用价值高,在中医用药上属于滋补佳品;乌皮黄仁豆主要是用于制作蜜饯。黑豆生产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率100%,良种覆盖率达到95%。

彰武县黑豆重点生产基地主要包括 满堂红、哈尔套等乡镇,种植面积10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0%以上,种植面积在辽宁省内产业规模位居第一,在全国位居第二,年产黑豆2.5万吨,产值达2亿元。近年来,黑豆种植企业以省级示范合作社—彰武县彰武镇天绿杂粮合作社和东六家子镇王友东黑豆种植合作社为主,随着良种应用覆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亩产可达250公斤。生产基地与彰武天丰粮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辽宁绿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建有分级、初加工、包装、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

彰武县积极建设示范基地、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年建设示范基地20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20个、示范户40个,从种植的新品种到田间管理到机械化收获等环节进行了样板示范。

黑豆标准化生产基地比重达95%,特色主导产品生产投入品监管覆盖率达100%,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36%,特色主导产品商品率达100%,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比重达50%以上,黑豆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90%。

图片31.png 
 

32.png 

33.png 
 

图3.10 彰武黑豆产业

4.双庙镇、五峰镇:特色甘薯产业

彰武县甘薯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总产25万吨左右,24个乡镇均有种植,产值可达2.5亿元,优势产区以双庙、五峰等乡镇为主。种植品种以烟薯25号、西瓜红、“明水1号”、“早丰”、济薯26号、龙薯9号等鲜食型为主。2020年被农业部评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彰武地瓜种植历史悠久,全县土壤80%为风沙土,质地疏松,团粒结构丰富,无重金属污染,种植的地瓜不仅外观好,而且品质高、口感好。2019年12月,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彰武地瓜可溶性总糖15.70%,淀粉16.3%,蛋白质1.38%。

彰武甘薯以双庙镇为中心,年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品种以明水一号为主,亩产可达4000斤以上,每亩甘薯收入纯效益达到2500~3000元,是彰武地区高效农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双庙镇政府更是顺势而为,引导成立了彰武县双明地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还注册了商标,形成了完善的合作社管理体系,通过自己种植,带动社员农户种植,建立了稳固的甘薯生产基地,合作社种植1万亩,年产量为1.5万吨,年生产总值3000万元;辐射带动全县2.5万亩,社员每种1亩甘薯,收入约2500~3000元,效益非常可观。

2003年明水甘薯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识。明水村也已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区域甘薯示范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34.png 

35.png 

图3.11 彰武明水地瓜

5.二道河子乡:特色豇豆产业

二道河子乡是彰武制种豇豆种植的起源地,技术成熟,2000年以后小规模发展,近年来,面积增加迅速,由2016年的0.6万亩发展到2020年的1.3万亩,面积翻了一番。二道河子乡高度重视豇豆产业发展,以合作社、农村经济人为依托,把豇豆制种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全乡豇豆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万亩以上,2020年全乡豇豆制种面积1.3万亩,豇豆种植是建档立卡户脱贫的主要渠道,豇豆制种产业给群众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亩产平均每年都在200公斤左右。同时,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块发展豇豆庭院经济,据统计,庭院种植就达到了4500亩以上,庭院种植有效的发挥了用工优势、管理优势、效益高于大田优势等。庭院豇豆平均亩产300斤以上,纯效益达3000元/亩,实现了一亩园十亩田的效益目标。全乡仅豇豆一项年产值为6550万元(2020年全乡生产总产值2.1亿元,占比31.2%)。仅2020年带动2000余户,5000余人参与该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可支配性收入每年5000余元。

(1)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2016年之前,彰武县仅靠规模较小的芝豇种植合作社或小商贩进行芝豇订单种植,2016年3月,二道河子乡芝豇种子种植大户赵德全,成立了 辽宁富连农种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该公司是彰武县唯一一家蔬菜种子龙头公司,主要经营蔬菜种子(以芝豇和芸豆为主)生产、加工、销售,年利润达1300余万元。公司十分注重产品的研发和繁育,与国内外多家种子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共同开发研究,公司现已开发多个豇豆优良品种,在辽宁、甘肃、新疆设有试验基地1000余亩,在彰武、新民、法库、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建立繁育基地3.5万余亩,县域内基地主要分布在二道河子、西六、东六、苇子沟、兴隆堡、两家子等乡镇。公司与郑州研究所、上海惠农种子有限公司、南京绿硕种子有限公司、江西正邦种子、江西龙祥等30余家公司签订了芝豇种子繁育合同,由合同公司提供育种,落到子公司后下发农户进行代繁,签订面积达1万余亩。

(2)经营主体多元化

豇豆制种是二道河子乡的主导产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多主体多元化经营,对全乡农户种植的豇豆,全部采取订单收购,有最低保护价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按照合同最低价执行,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时价格随行就市,极大的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由富连农种子公司牵头,成立了彰武县豇豆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是该公司董事长赵德全,为起到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公司在彰武县兴隆山镇“清沟旅游路”两侧自行集中流转土地面积1100亩,建立千亩豇豆制种示范基地。

6.大德镇:添绿增金,绿色惠民富民

(1)万亩沙丘变草原,绿色惠民富民

大德镇黄花村曾经是彰武最大的沙源地和县域内六座万亩沙丘之一,区域内风蚀点密布。按照彰武草原生态恢复总体规划,积极整合牧区水利、小流域治理等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等途径流转地力条件较好的地块1.2万亩,采取人工干预、植被专家论证等手段,结合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历年来农民种植作物实际情况,制定了沙化土地草原修复技术路线,选择抗沙、耐寒、适应性强的沙打旺、草木须、燕麦等都可牧草品种进行2:1混合种植,发挥生态及生产作用,同时带动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项目区采取机械播种和人工补播两种方式实施,对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事宜机播的地块实施机播;对土壤和种植资源库相对较少、碎片化、草方格、山坡坡度较大等不适宜机播地块实施人工补播。经过两年的护理植被恢复率,由原来的不足20%提高到70%。项目实施后,农民收入由原来的300-400元/亩,增加到1000元/亩,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绿色惠民富民。

1.png 

2.png

图3.12 万亩草原示范区建设前后

(2)补绿赠金,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体

彰武县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变生态痛点为生态景点,在沙化土地增加绿色收益,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发展之路。彰武整合了北部7个沙区重点乡镇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打造了以草原为主题的150万亩综合体,让草原之绿成为彰武发展的底色和特色。彰武重点打造了德力格尔、欧李山等旅游观光带,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带动景区直接就业人员200余人,旅游衍生的餐饮服务业等就业人员1000余人。德力格尔草原位于彰武县大德镇,2019年以来,彰武县启动德力格尔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开发德力格尔景区4000亩,实施围栏封育工程65.8公里,建成草原路19.2公里。建立了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农户为辅的“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使乡村变景区,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农户成为景区内旅游项目经营的主体,带动景区直接就业人员达100余人。截至2020年,彰武县大德镇大德村年收入增加1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净增长1500元。

3.png

 

4.png 

图3.13 欧李山风景区建设前后对比

40.png  

300.png 

400.png 

图3.14 德力格尔草原建设前后对比

7.阿尔乡、大德、后新秋镇:新能源产业

彰武县沙化耕地约为96万亩,大约占彰武县耕地总面积的1/3。彰武北部阿尔乡、大德、后新秋等乡镇土地沙化严重,在沙化土地上如何保障农民收成,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和百姓,后新秋镇创新性的采用了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酒高粱、大豆等作物,利用光伏板间距有效遮荫和减少风蚀来保护水资源,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通过绿电的产生实现经济社会能源的转型,近年来彰武县引进华能、三峡、华电、辽能等企业入驻,利用荒漠化严重的低效能土地建设光伏治沙示范项目。2021年,光伏、风电累计上网电量达20.61亿千瓦时,产值9.59亿元,税收1.73亿元,占全县税收的1/3。实现了将风、光等资源变成了经济效益。

 

43.png 

44.png 

图3.15 彰武光伏锁沙项目实施前后对比

 

45.png 

46.png 47.png 

48.png 

图3.16 风光互补作物种植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为基、环保优先的方针,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积极推进经济生态化,以“构筑绿水青山、守护绿水青山、转化绿水青山”为主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打造沙化土地变绿洲“两山”实践创新的彰武模式。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立县”,充分发挥彰武特色的生态优势,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精准高质量发展特色沙产业,将“生态资本”转变为“富民资本”,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

2.改革驱动,齐抓共管

深入实施改革创新发展战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推动作用,妥善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探索符合彰武的“两山”转化模式。

3.生态惠民,共建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始终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宗旨, 努力实现从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彰武到美丽彰武、美好生活的“两美”彰武的转变。

4.机制创新,加强保障

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激励走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经济生态化发展之路。建立健全“两山”实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两山”保护体制机制,保障彰武“两山”持续稳定高质量转化。

(三)总体目标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练彰武特色,弘扬彰武治沙精神,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科学合理发展沙农业、沙旅游,构建“防沙-治沙-用沙”三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体系,强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助力污染防治和脱贫攻坚,带动群众增产增收,提高民生福祉;建立“两山”实践创新保障机制,提高公众对“两山”实践创新的参与度、满意度。

1.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到2024年,彰武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90%,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稳定提高,林草覆盖率大于40%,物种丰富度稳定提高,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定提高。

2.产业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沙农业、沙旅游等地方特色产业生态化进程,进一步建立健全“两山”转化机制,努力提升生态补偿类收入。进一步深化生态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到2024年,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等稳定提高。

3.到2024年,逐步完善“两山”基地建设制度和生态保护制度;探索完善生态产品市场转化机制;稳步提升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四)建设指标

根据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对“两山指数”的要求,结合彰武的地方特色,制定彰武“两山”基地建设规划指标(详见表1)。


表1 彰武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指标

11111111111.png 

五、重点任务

(一)构筑绿水青山,筑牢辽西低山丘陵生态屏障

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延续彰武治沙精神书写绿色传奇,构建 “以林挡沙”、 “以草固沙”、 “以水含沙”三维立体防沙治沙体系,通过实施围栏封育、植树造林、补植补造、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综合治理举措,全力打造集荒漠化治理、草原生态恢复、流域综合治理于一体的防沙治沙体系,持续推进草原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构筑绿水青山,建设百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到2024年末,全县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达到40%以上,进一步筑牢辽西低山丘陵区生态屏障。

1.“以林挡沙”,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坚持以林挡沙,实施“环城林、环镇林、环村林/环屯林”工程、推进治理风沙缺口段建设工程、农田林网修复工程、水源涵养林工程、“护岸林”工程等造林工程,,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加强以大果榛子、黑果花楸、欧里、沙棘、寒富苹果、苹果梨等品种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到2024年底,完成24个行政村和48个屯(组)的环村林/环屯林工程,完成章古台、哈尔套、后新秋等6个中心乡镇环镇林工程,完成彰武县城环城林工程;完成风沙口缺段造林不少于4000亩。以三北防护林、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重点工程为依托,围绕巨龙胡水库和大青沟水库等建设水源涵养林,造林面积不少于500亩;以柳河沿岸的大冷镇、满堂红镇、四堡子镇等10个乡镇、2个林场为主,实施护岸林建设;建设经济林10万亩以上。

2.“以草固沙”,加强草原生态恢复治理

坚持以草固沙,以北部后新秋等7个镇为核心,通过围栏封育、人工种草、播种改良、有害生物防治等手段,打造沙化土地、荒漠化草原恢复治理示范区;建设草原恢复定位观测研究站,积极创建国内先进的防沙治沙和草原恢复科普教育基地,打造现代草原科普示范区;依托欧李山风景区及周边地块,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融合示范区;探索建设智慧草原,持续推动草原恢复,巩固拓展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筑牢辽西低山丘陵生态屏障,全力打造百万亩草原生态经济带。到2024年底,实现草原生态修复不少于100万亩,全面提升草原植被恢复整体质量,林草覆盖率达40%以上。

3.坚持以光锁沙

探索构建“以光锁沙”新模式,用光伏阵列间距形成平铺式沙障,在光伏板下的闲置荒漠化土地种草固沙,恢复植物生长,减少风蚀侵袭,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高质量编制完成“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筛选出符合发展治沙光伏的土地总计1.38万亩、32个地块,对沙化特别严重的8064亩土地进行了提前流转,成立农事集团,对已流转土地进行统筹经营。

4.加强流域综合治理

加强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推进柳河、养息牧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和湖泊湿地保护,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强化水源涵养,以大清沟为核心,打造环大清沟湿地景观,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打造涵养水源的“彰武模式”。合理规划沿岸土地资源,依地施种,积极调优种植结构,稳步提升收益;科学实施坡耕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到2024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侵蚀沟120条、小河道30公里。

(二)守护绿水青山,助力“双碳”目标与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护绿水青山,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1.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全面推进“三水统筹”,在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把生态用水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农村水源地保护,强化水源监管水平,加强饮用水风险防范,防治地下水污染。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探索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推进彰武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提高污水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治理,等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杜绝污染直排河道或直排入雨水管网。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补齐重点村屯旱厕改造、生活垃圾转运及无害化处置、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短板,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加强流域治理,实施养息牧河治理工程,建设护岸工程20处共5.2公里、生态工程16处,种植杞柳17万株、芦苇7万株,增强沿岸森林保持、水土护岸、涵养水源等作用,打造养息牧河生态防护带;实施柳河河道清淤疏浚工程4.5公里、引水闸坝7座、防渗工程31万平方米。按照《辽宁省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实施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的规范化整治。到2024年,确保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90%,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98%现状的基础上稳定提高。

2.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抓住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积极响应阜新市区域联防、行业联动的区域协作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的污染预警应急机制,提升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推进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协同减排,进一步推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二氧化碳等排放强度。深入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探索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逐步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汽车,积极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强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加强保洁和清扫,积极推进餐饮油烟和恶臭异味治理,全面禁烧农业秸秆,成立以村为单位的秸秆焚烧防控巡查小组,形成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固定源管理,以核发的排污许可证为基准,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废气排放监测和监管力度;以调结构为手段,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到2024年,确保彰武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

3.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升化肥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对禁养区内、外的养殖场进行严格监管,进一步推进养殖粪污处理,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探索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分区的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实施地下水与土壤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划定城镇地下水型饮用水源保护区及补给区,并强化监测与保护。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全面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强化土地开发利用监管,保障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持续推进防沙、治沙,严控用砂,进一步提升林草覆盖率。严格控制土壤污染,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落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到2024年,全县无受污染耕地和受污染地块。

4.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丰富生态系统结构,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精准划分环境管控单元,探索建立差别化、具体化的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分类管理,提升对生态比较脆弱地区的保护。强化生态环保监管,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环境管理,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到2024年,确保物种丰富度稳定提高,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74.5km2不减少,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在现状基础上稳定提高。

(三)转化绿水青山,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彰武始终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以沙为媒”,精准发展沙农业、沙旅游,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以电商示范县为契机,积极推进电商建设,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依托丰富的风、光等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开发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高质量发展。

1.大力发展沙地农业

基于“两山”实践创新,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打造“4+4+5”的风沙半干旱区特色沙农业发展格局,建设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全面推进“一乡一业”,真正培育、推广适宜配套农业技术,保障沙地农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四区协同发展格局

中西部设施农业区,加快香瓜、蔬菜等设施农业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进设施产业化发展,创建名优香瓜、蔬菜产品品牌,增加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南部高效特色农业区,建设以胡萝卜、水果萝卜、圆葱、生姜及豇豆制种等特色蔬菜为主的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以双庙、五峰、两家子、东六为重点建设甘薯和马铃薯生产基地,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彰武甘薯”品牌效应和产品附加值。东部优质果品经济林区,因地制宜的发展以寒富苹果、优质梨、沙棘、黑枸杞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产业;以大德等乡镇为重点发展锦绣海棠、大果榛子等“庭院经济”,打造“农民收入多元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农业发展新型化”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北部畜牧业区,严格实施草畜平衡和禁牧制度,通过成立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基地,吸纳贫困人口和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形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稳定增收的绿色发展态势。

(2)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四大特色产业之乡

打造“中国甘薯之乡”。打造以双庙镇为核心辐射周边的规模化甘薯生产交易中心,建设甘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等措施,构建集科研、种植、存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甘薯产业链,提高产品和产业的附加值,提升“中国甘薯之乡”品牌。打造“中国沙地特色黑豆基地”。以四堡子、满堂红、哈尔套、丰田、冯家、大冷、兴隆堡、西六等乡镇为重点,构建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三位一体的沙地特色黑豆产业链,新增黑豆标准化种植基地3万亩、黑豆智能化种植基地1万亩,创新营销方式,拓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双重营销。打造“中国豇豆之乡”。以二道河子为中心,辐射带动大四、西六家子、兴隆堡等乡镇为重点,建设豇豆制种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3万亩,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鲜食豇豆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中国豇豆之乡”。打造“中国沙泉鱼之乡”。以大冷镇为核心,依托大小清沟、巨龙湖水库等发展沙泉淡水养殖,举办品沙泉鱼宴、游生态彰武等大型活动,真正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

(3)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优化升级五大产业

优化升级沙地瓜果产业。建立以两家子西瓜、哈尔套甜瓜为重点的沙地瓜果园示范基地;依托现有农户庭院优势,优化升级林果产业,发展集观赏和采摘于一体的庭院瓜果经济。探索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生产-加工-销售-终端消费者”和“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终端消费者”的瓜果产业链,实现瓜果产业特色化、差异化、生态化、绿色化发展。优化升级沙地中药材产业。建设以二道河子为中心的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科学发展苦参、苍术等适合沙地的中药材品种,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升级沙地花生产业。以两家子、五峰等乡镇为核心,加强高产抗旱优质花生品种选育,推广套种、间作、轮作倒茬等沙地花生种植方式,示范推广花生栽培配套关键技术,补充完善花生产业链条,提高花生产品附加值。优化升级蔬菜产业。构建“四心两带”发展格局,即东部以后新秋为中心、南部以两家子为中心,西部以哈尔套为中心、中部以彰武镇为中心和以国道101、304沿线乡镇为主的绿色蔬菜发展格局。以绿色生产技术为核心,建立蔬菜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体系,产量质量并重发展,确保蔬菜质量安全。优化升级花卉产业。建设集科研、扩繁、仓储、销售于一体的花卉产业链条,打造“公司(合作社)+科技+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兴隆山为核心,支持引导北斗星花卉专业合作社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建设;以禾丰农业为依托,以冯家、大德、彰武镇为中心,发展金盏花种植,推动生态经济化发展。

2.科学合理发展沙地旅游业

以蒙满风情文化、治沙红色文化、草原牧歌文化为灵魂,以文创旅游业、品质农牧业、康养休闲业为支撑,打造皇家休闲牧场和生态文明精神体验品牌,构建“国家级草原风景道+国家沙地森林公园+国家沙地草原公园+国家休闲牧场+国家沙漠湿地公园”草原综合体的运营模式,打造集北国风光、草原风情、沙泉风味于一体的沙地旅游典范。

(1)大力推动草原旅游区建设

以草、林、湖、沙、田、乡为格局,构建“国家级的草原风景道+沙地森林公园+沙地草原公园+休闲牧场+沙漠湿地公园”于一体的草原旅游综合体,打造草原生态恢复与生态草原旅游协同发展的模式。培育民宿经济、农家乐、汽车营地、沙地赛车、沙地滑道、沙地足球、草原赛马、田园观光等旅游业态,实现观光休闲、风情体验、草原夜游、生态研学、体育运动、市民度假等多元化发展模式,统筹大清沟、巨龙湖、高山台、圣经寺、那木斯莱等彰武域内旅游景点与草原生态建设,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生态草原旅游产品,形成“沙漠、湖水、草原、文化、历史、美食”深度融合的草原(彰武)旅游格局。

(2)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章古台国家沙地森林公园建设为基础,科学合理开发沙地生物园、松园草海和农家乐等旅游景点。结合 彰武沙泉鱼宴品牌文化,组织“沙泉鱼宴”美食大赛,推出“沙泉鱼宴”授权特色店等项目,吸引游客;打造“品沙泉鱼宴、游千佛山、农家乐采摘”“品沙泉鱼宴、游圣经寺、参观彰武县博物馆”“品沙泉鱼宴、观柳河鸿雁”“品沙泉鱼宴、游大清沟、都尔鼻城”四条旅游线路,促进文旅融合,推动彰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3)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依托农业产业基地和乡村民居、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一批农业休闲园、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基地,发展精品农业。做响沙泉鱼宴、彰武烧烤、地瓜宴等“彰武美食”,推进精品民宿、采摘、农家乐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依托彰武绿色农产品和沙工艺品,培育发展旅游产品。推进民间文化产业建设,建设两家子民间剪纸保护传承基地,开展民间剪纸的培训和作品展示,开发沙画、剪纸、草编、根雕、满绣等特色手工艺品。

3.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围绕阜新市确定的提升壮大优势产业、培育绿色食品新主导优势产业、做优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超百亿级绿色食品基地的规划目标,立足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培育壮大特色沙农业为主线,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向绿色食品发展,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大厨房”。到2024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

(1)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

积极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项目,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要素,打造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通过技术引进、合作攻关、工艺更新、设备改造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花生、粮食、畜禽、果蔬、中药材等领域精深加工水平。

(2)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强化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上下游产业相互关联、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加销及服务性企业完备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干果加工产业,稳定发展粮食加工及流通、饮料及饮用水加工等产业,培育壮大功能食品产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方向,积极发展地瓜、芝豇、黑豆等产业,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同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

(3)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

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精准开发有地区特色的新型绿色有机食品,提高精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积极推动电商示范县创建

(1)推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涉农商品和服务消费双升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现代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完善农村电商的标准体系、食品安全、农村物流等相关政策。建立符合彰武县农产品上行的供应链体系和农产品品牌推广与营销体系。

(2)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建立健全电商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促进电子商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加强与京东、阿里、苏宁等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的业务合作,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支持本地电商企业发展,扩大彰武明水地瓜、黑豆、杂粮等地标性品牌网上销售规模,提高彰武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推动彰武58科创、京东智联云基地等电商企业做强做大,形成集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培训孵化等多功能、多业态融合的电子商务集聚区。

(3)不断深化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扶持电商创业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打造一批“电商村”和“电商小镇”;提升社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构建线上与线下互动融合、虚拟与实体互相补充、商品销售与综合服务并行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5.合理开发新能源

利用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抢占风口,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消化与外送相结合,稳步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超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工程、光伏发电倍增工程,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1)推进超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

依托彰武风能优势,科学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积极引入国际国内风电龙头企业,加大风电指标争取力度。在充分挖掘本地风电消纳能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向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输送风电能源,扩大风能资源的配置范围,促进风电消纳,推进立足彰武、辐射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超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到2024年,实现风力并网发电量大于100万千瓦。

(2)推进光伏发电倍增项目建设

稳步推进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大力推广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为用电企业节省用电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实现多赢。在彰武县北部7个荒漠化比较严重的乡镇试点推进,共32个地块、面积1.38万亩,开发建设50万千瓦“光伏+治沙”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实施“光伏+治沙”示范项目,立体化利用荒漠化土地空间,推进生态治理,提高防沙锁沙可持续性。到2024年,通过光伏锁沙面积1万亩以上、装机容量45万千瓦以上。

(3)加快实施新能源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工程

积极与金风科技合作联系,引进叶片生产项目;与大金重工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塔筒生产项目;积极引进发电机、齿轮箱、电缆及变流器生产项目,打造彰武新能源产业闭环。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以碳达峰目标为引领,处理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积极建设辽宁省首块碳汇实验林,进一步提高林草覆盖率,大力提升碳汇能力,积极探索发展碳汇经济;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全面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大做强研发机构和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

研究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正确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政策生活的关系。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能小、效益差的落后生产工艺。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依托彰武独特的区位优势,高质量发展风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高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进清洁取暖,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实施节水行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2.大力提升碳汇能力

实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提升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辽宁省首块碳汇实验林200亩,积极探索发展碳汇经济,把沙化土地变成绿水青山,把生态容量变成绿色银行,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把沙化土地资源转化为生态优势、把生态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通道,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3.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进结构优化与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发展,努力构建生态经济新体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工程,推进农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工业“三废”低排放、农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实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交通节能等工程。加强节能监测体系建设,探索符合彰武县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制定低碳产品推广目录,推进低碳示范城镇建设。大力推进绿色采购,逐步提高政府采购绿色商品的比例。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到2024年,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

4.做大做强研发机构和平台

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引导好联信铸造等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研发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和支持企业与沈阳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辽宁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硅砂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产业研发机构和平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与产品的科技含量。

5.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优化政府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强科技专家、智库、行业协会等对重大科技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对于竞争性的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开发交由市场和企业决定。保持财政科技支出持续稳定增长,提升财政资金支持创新效能,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落实科技创新券制度,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以券代补”,提供从科技研发到、试验研究、产品研制、工艺验证、检验检测、技术转让等全程帮扶服务。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逐步探索建立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科创板上市等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6.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积极对接省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技术交易、技术评价、技术转移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高本地转化率。积极培育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等技术转移人才,优化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健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技术成果推介等活动,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

(五)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两山”持续稳定

1.建立健全“两山”实践创新体制机制

(1)建立“两山”管理机制

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进度安排、配套设施、预期成果等,统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梳理分析建设中的问题,定期与相关部门对接,制定“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的事项协调和联络制度。全县相关部门及乡镇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内容,制定本部门参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具体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高质量推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

(2)建立“两山”责任机制

坚持党政同责,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齐抓共管、绿色发展,切实把“两山”思想转化为作决策、抓工作、促发展的具体行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具体困难,扎实推进各项决策落实见效。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切实履责、协调配合、积极作为、狠抓落实,形成工作合力。

(3)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

深入贯彻执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将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排放去向等纳入许可证管理范围,规范固定污染源企业排污行为。依法按照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实施对固定污染源全过程管理,逐步实现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建立环保、公安联动执法机制。

2.加快探索生态产品转化市场化机制

(1)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

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损害赔偿”相结合制度,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权责匹配的约束机制,科学合理设定生态补偿核减指标。坚持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依法建设占用各类生态空间和压覆矿产的占用补偿制度,严格占用条件,提高补偿标准。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依托彰武独特的资源优势,健全水生态、沙化土地等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2)积极探索碳权交易

根据国家、省等对碳权交易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质量,积极开展碳汇造林项目,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建设彰武的“碳银行”,探索实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碳权交易路径,提升森林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基于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水平等,分析碳减排潜力,初步确定碳达峰年份,明确产业、行业的减排目标,梳理碳减排路径。

(3)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确权制度

以自然资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辽宁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通体方案》为指导,积极探索开展自然资产产权确权工作,对县域内河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沙地、自然保护地等进行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3.建立“两山”资金保障机制

以“两山”实践创新为契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投融资机制,构建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充分发挥“三北”防护林等重大工程的带动效应,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积极申请农村环境整治、流域综合治理、防沙治沙等专项资金,辅以民营、社会资本等多渠道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为彰武县“两山”实践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机制。到2024年,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稳定保持在3%以上。

4.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

以《辽宁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辽委办发〔2017〕19号)为指导,探索建立健全彰武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建立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差别化考核机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把“两山”创新基地建设作为各单位绩效和领导班子、各部门领导干部勤政考核的重要内容,突出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考核,适当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推动考核结果的刚性运用,提升政绩考核的科学性、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定期公开考核评价结果,扩大公众参与,促进生态文明全社会共建共享。

5.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构建“县-镇(乡)-村”三级环境监管体系。推动有序放开服务性环境监测市场。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建立环保、公安执法联动机制。

6.建立GEP核算机制

加强与中国环境科学院、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立符合彰武特色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体系。依托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以2021年最新数据为基础,摸清全县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分布区域、开发现状等底数,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开展县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统计核算,构建“彰武县绿水青山”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基础数据库。依托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地理国情监测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制度,及时跟踪掌握全县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等信息。

(六)以治沙精神干部学校为载体,大力发展“两山”文化

1.大力推进“两山”文化发展

以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为依托,以“十大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组织党政干部、党员和群众等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两山”理念,丰富“两山”文化内涵。以县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各级文化站等为载体,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传统节日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提升气内涵和外延。策划以蒙满风情文化、治沙红色文化、草原牧歌文化等地方特色为主题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树立彰武特色“两山”文化活动品牌。

2.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社交网络、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平台等多元的传播媒介,积极开发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游戏、短视频等,加大“两山”基地建设宣传推广,努力营造“两山”基地建设的舆论氛围。在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等公众活动区域,设立“两山”科普宣传栏,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针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和优秀案例,以组织大型主题采访、拍摄宣传片、出版图书、开展宣讲活动等方式,面向社会开展专题宣传。并把农村作为“两山”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采取专家下基层的方式,定期组织以村为单位的生态知识专题讲座。

3.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两山”基地建设

加大彰武“两山”基地创建工作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重视公众参与的平台、渠道和载体,使公众的意见、建议、监督、批评能够及时传达到政府决策部门。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加“两山”建设,投工投劳参与改厕、农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动员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两山”建设,主动履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发挥企业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两山”公益活动,积极引导、培育和扶持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支持志愿者组织、社团组织参与各种生态建设、环保行动。


六、重点工程

为深入贯彻实施“两山”理念,积极推动“两山”成果转化,彰武县规划实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共17项,总投资197748万元,详见彰武县“两山”创新基地建设项目一览表。


6.1 彰武县“两山”创新基地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期限

投资(万元)

责任单位

1

构筑绿水青山类

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防洪工程:新建堤防工程2.76千米;新建护岸106.46千米;新建穿堤建筑物5座;新建交叉建筑物52座;河道整理70千米。

非防洪工程:新建连接路28.58千米;新建生物防护工程16段392.43公顷;河岸防护8.13公里(两岸)及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工程和生态绿化工程,其中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引水闸坝5座、防护工程9.17千米、防渗工程29.66公顷;生态绿化工程包括滩地微地形建设31公顷、市民广场和全民建设运动场各1座、过河人行桥1座。

2025

140089

水利局

2

柳河流域彰武县农业面源污染处理工程

 

项目主要建设生态拦截带工程、生态沟渠工程、生态湿地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四个方面内容,其中建设生态拦截带169.4km(147公顷);建设生态沟渠11.33km;建设生态湿地5处(80.1公顷);建设农村氧化塘工程10处。

2023

6253

水利中心

3

彰武县养息牧河(五家子桥至彰新边界段)治理工程

彰武县养息牧河(五家子桥至彰新边界段)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彰武县养息牧河五家子桥至彰新边界段,治理河长12.27公里,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修护岸工程20处、长度5270米,生态补植垂柳110米,总计40株,种植杞柳1.96公顷,总计176706株;种植芦苇0.48公顷,总计76784株。

2023

2200

水利局

4

地河彰武段治理工程

地河彰武县段治理工程的范围为:治理段下游起于地河入养息牧河河口,上游止于章古台镇,治理河长41.46公里。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修护岸工程86处、长度13966米;生态工程50处,其中垂柳8处、620株,紫穗槐42处,49022株。

2023

3000

水利局

5

尖山子河彰武段治理工程

尖山子河彰武段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彰武县大四镇西大营子水库下游至东甸子村(干流桩号1+020—18+177),治理河道长度17.16公里。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修护岸工程20处,其中毛石混凝土生态挡墙1.174公里,固滨笼护岸3.362公里,绿滨垫护岸0.592公里。疏浚工程工程量21574.80立方米,栽植糖槭树530株,垂柳520株。

2023

1600

水利局

6

彰武县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计划2022-2024年,实施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面积为42.5平方公里,其中2022年治理12.5平方公里,2023和2024年分别治理15平方公里。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252.5万元,争取省以上补助资金1802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方案审查和批复,正在开展招标投标工作,计划4月1日开工建设。

2023

2300

水利局

7

彰武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小地河综合治理工程

新建臭氧制备间1座,平面尺寸30.0m×12.0m,房高6.0m;新建臭氧接触池一座,其中,提升泵池平面尺寸10.0m×6.0m,有效水深3.5米;臭氧接触池平面尺寸26.4m×22.1m,有效水深6.0m;稳压配水井平面尺寸13.4m×5.7m,有效水深H=6.0m。新建液氧站一座,液氧罐2台,容积50立方米。液氧通过槽车定期运送。

2023

5350

 

8

2022年中央国土绿化示范项目

2022年中央国土绿化示范项目:全县24个乡镇和五个国有林场共实施中央国土绿化示范项目5万亩,其中:治沙造林新植林3万亩,退化林修复造林1万亩、森林抚育项目1万亩

2024

6200

彰武县林业和草原局

9

2022年国家双重规划造林造林(科尔沁南缘沙地治理项目)

2022年国家双重规划项目造林4.15万亩(无立木林地新植林1.17万亩、退化林修复2.4万亩)

2022

3135

彰武县林业和草原局

10

彰武县2021年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2022年实施)

1、完成草原毒害防治10万亩;

2、完成草原鼠害防治18万亩;

3、完成草原虫害防治25万亩。

2022

1692

彰武县林业和草原局

11

彰武县2022年草原生

态修复治理项目(2023年实施)

1、完成草原毒害防治4万亩;

2、完成草原鼠害防治5万亩;

3、完成草原虫害防治5万亩。

2023

610

彰武县林业和草原局

12

阿尔乡省重要湿地修复与开发项目

以面积较大的腰阿尔乡泡子(即阿尔乡北泡子)、阿尔乡东泡子为主开展湿地修复,同时按《总体规划》进行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生态修复投资7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或独资建设旅游设施及配套工程投资500万元。

2024

1200

阿尔乡镇政府

13

那木斯莱湿地引水工程

拦水建筑物80万元,引水闸30万元,沉淀池15万元,引水管路560万元,引水入口建筑物10万元,征占地315万元。

2025

200

彰武县林草服务中心

14

沙化耕地综合治理项目

在我县西北部耕地沙化严重的阿尔乡、大冷、章古台、四合城、冯家、大德、后新秋等七个乡镇实施以调减沙、以肥改沙和保护性耕作等沙化耕地综合治理项目,预计四年内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80万亩;调减花生面积20万亩,增加大豆等有茬作物种植面积;大豆玉米间作2万亩,建设配方改良示范区1.5万亩,辐射带动20万亩;建设粪污集中收集处理点100个。

2025

20600

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15

推动“两山”转化类

彰武县巨龙湖(龙心岛)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综合服务楼一座,新建观景餐厅一座,新建会所一座;建筑、结构、给排水、供暖、通风、电气等工程,并完善建筑室外景观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2022

2214

水投集团

16

彰武县德力格尔草原生态景观及机车设施建设项目

打造600亩花海;新建登山步道,木栈道、山体护栏等;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民宿、防火设施及配电等。

2022

1100

大德镇政府

17

“两山”文化类

“两山”文化宣传、培训等

以“六五”环境日为载体,开展公益环保讲座,邀请环境领域专家学者、环保主管部门的一线工作者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和“两山”理念。

2022-2024

5

生态环境局、宣传部

合计

197748

 


七、保障措施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任务,涉及到彰武县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各乡镇、广大居民、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全方位实现各目标和任务。

(一)组织领导保障

成立彰武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县里其他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文化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彰武分局及下辖的乡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环保办,负责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日常工作。县有关单位、各乡镇政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对照创建评估指标各司其职。

(二)机制监督保障

将各部门、各乡镇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加强工作调度,及时分析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对策。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查调度,严格奖惩措施,通报进展情况,确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三)财政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生态建设资金,整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地生态补偿等补偿资金。建立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规划重点项目库,扩大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建。

(四)技术支持保障

实施“彰武聚才行动”,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大力引进沙农业、沙旅游、沙化土地治理、草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等领域紧缺人才。鼓励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企业家回乡创业就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队伍。制定教育培训计划,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赴先进地区开展集中学习,提升生态文化意识。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
网站地图

PHP网站源码深圳网站优化排名吉祥百度关键词包年推广永湖高端网站设计深圳网络营销宝安网站搭建塘坑关键词按天收费同乐标王木棉湾百搜词包沙井网站定制爱联网站优化按天收费南联网站推广系统福田百度标王罗湖SEO按效果付费西乡百度网站优化横岗网站优化推广龙华百度seo塘坑模板网站建设龙岗企业网站设计荷坳企业网站制作福永阿里店铺托管东莞企业网站制作东莞百姓网标王推广大芬阿里店铺运营宝安SEO按天收费大芬关键词按天计费平湖如何制作网站南联网站搜索优化同乐网站优化按天收费横岗网站制作荷坳网站建设设计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