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此寺因塔而成,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白塔结构巧妙,形制精美,为不可多得之宗教艺术精品。

中文名

蓟县白塔寺

地理位置

天津市蓟州区

古寺简介

白塔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白塔寺是早期独乐寺的一个组成部分,平面八角形,通体雪白,造型别致。

白塔寺,由石基、亭阁式仿木结构的须弥座、塔身、覆钵、十三天相轮和塔刹组成,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白塔寺,塔身有8句谚语,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缘起论,佛家称之为法身舍利谒,也称之为佛法。须弥座有24组伎乐俑砖雕,笛筝齐奏,翩翩起舞,形成严肃而欢乐的礼佛场面。白塔寺各角有硬朗汉雕像,姿态生动似在极力支顶塔身,塔身下层八角各有小塔,更陪衬孤高之白塔,其有众塔林立之感。[1]

典故

《蓟州志》曰:

白塔寺在州西南隅,不知创自何时,以寺内有白塔,故名。于乾隆六十年,直隶总督梁公肯堂奉旨重修白塔。工毕,立石塔下,题曰“奉旨重修观音宝塔。”

梁碑之东,有明碑一,为户部郎中毛维驺作,其文如左:(碑文见《文化编》第三章第二节“塔下寺碑记”)

寺之创立,虽云无考,要之不能早于独乐寺,盖其与独乐寺在平面上之关系,如上文说,绝非偶然。以规模论,独乐寺大而白塔寺小,故必先有独乐而后白塔按其中线以树立也。

在今塔建造之先,原址是否已有一塔,已无可考。而今塔之建造,必在辽代,毛碑所谓“祖创固与城俱”者,非也。沿唐以前塔,平面率多方形,其八角形者,除嵩山净藏禅师塔(天宝五年立)外,尚未他见。而净藏塔乃墓塔,非真正之塔,故谓为唐代尚无八角塔可也。净藏塔盖为后世八塔角之前型,五代辽宋以后,其形制始普遍中国。白塔之平面为八角形,即此一证,已可定其为五代以后物也。

塔之立面,至为奇异。全高三十点六公尺,其最下为花冈石基,基每面长四点五公尺。基之上为砖砌覆枭混及其它线条数层;其上则为栏干。栏干之上为莲座;此全部为塔之基坛。基坛之上则为塔之第一层,上冠以檐,第二层略似第一层而矮小。第三层则较第二层高,檐短浅,最上则喇嘛式之一“圆肚”塔也。

基坛上之各部,与观音阁所见极相似。其做法盖以基坛当平坐做,故上绕以栈干。其斗拱则按平坐斗拱做法,华拱两跳,计心造。每角有转角铺作,其间置斗拱两朵。每朵之间,柱头慢拱皆连拱交隐。斗拱各件权衡,较观音阁者略肥硕,盖以砖仿木形,势必然也。

平坐之上为栏干,其形制与阁中者完全相同,每角有圆望柱,每面之地袱、束腰、蜀柱,唇盆、瘿项皆如木制,惟巡杖方而不圆耳。各档束腰,皆用直线几何形花纹,其类数略同观音阁上层内栏干束腰纹样。而以一曲一竖联成者为最普通,各瘿项间空档,则雕种种动植物纹样,如狮子,宝相华等等。平坐斗拱普拍方(平板枋)之下,每角上有“硬朗汉”一,挺胸凸腹,双手按膝,切齿睁目,以头顶转角铺作,为状殊苦;以百尺浮屠,使八“人”蹲而顶之,挣扎支持,以至千载,无乃不仁?每面其余二朵斗拱之下,则承以肥短之檄,檄雕种种动植物纹。檄之间,作唐代几案之“腿”形,如壁画及唐代造像座上所常见者,其形式线路,颇为刚劲,而其上所雕“舞女”,姿势飘飘,刻工清秀,尤为可爱。

第一层为塔之主要层。其八角上皆铺以重层小八角塔。小塔座圆如球,球上为莲座,下层之檐如穗下垂,上层亦有莲座,在下檐之上。上檐作瓦形,上刹如小圆肚塔。此八个小塔,在日光之下,反光射影,不惟增加点缀,且足以助显塔形,设计至为适当。

此层之东西南北四正面,皆为门形,惟南面为真门,可入塔内,其余三面。则皆假门形耳。门为圆拱,挟以凸起之门框,其顶圆部,则刻花纹。门在拱内,上槛高及圆拱中心。门扇皆起门钉。每门上有门簪二,其形方,与清代之四个六角形者异,而与应县佛官寺木塔所见者同,盖亦古制也。门拱上两旁,挟以“飞天”,飞翔门上,颇有娇趣。

其四斜面则浮起如碑形,每面大书偈语十字;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东南)

因缘尽故灭 我作如是说(西南)

诸法从缘起 如来说其因(西北)

彼法因缘尽 是大沙门说(东北)

碑头则刻小佛像一尊。

此层檐以一极大仰枭混做成,中夹以线条,足以减小其过笨大之现象。檐上覆瓦,角悬铜铎。

此二层似第一层而矮小,无门窗及其他雕饰,其檐制亦无异。

第三层亦八角形,但较高于第二层,上无远出之檐,亦无其他雕饰;盖顶上谇图坡之座也。

蟀图坡之最下层为迎莲座,座上为“圆肚”,肚上浮出悬鱼形雕饰,共十六个。圆肚之上又为八角者一层,颇矮小,檐以砖层层叠出,檐下有悬鱼形雕饰,再上则炮弹形之顶,印度制也。

按塔于嘉(嘉靖)隆(隆庆)间茸之者再。盖在晚明,塔之上部必已倾圯,惟存第一、二层,而第三层只余下半,于是就第三层而增其高,使为圆肚之座,以上则完全晚明以后所改建也。圆肚上之八角部分,或为原物之未塌尽部分,而就原有而修砌者,以其大小及位置论,或为原塔之第六层亦未可知也,房山云居寺塔,亦以辽塔下层,而上冠以喇嘛塔者,其现象与此塔颇相似。

塔之内部,随塔外形,南面为门;北面小孔,方约一公寸, 自孔北窥正见观音阁。内壁皆有壁画。盖明画而清代加以补涂者也。塔内佛像数尊,多已毁,佛头及手足,散置遍地。像皆木刻,颇精美,皆明物也。

塔前正中,有经幢残石立香炉座上。座八面,每面一字,曰“塔前供养金炉宝鼎”,惟无年月,然就手法观之,必为梁肯堂重修时所置无疑。座旁倚立残幢之半,字迹模糊,不复可辨。其他半则在寺旁道中,现已作路石之一矣。座上及原幢之座或冠,皆刻佛像,精美绝纶。其顶上奏曲诸侍者,尤雕刻之佳品也。

塔前地下铁钟一口,高约一公尺,形似独乐寺钟,为正统元年(1436)六月 造。寺其他部分,规模狭小,为清代重建。兹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