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山,甘肃省也称北山。东西向展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北端,是以海拔2583米的马鬃山主峰为中心的准平原化干燥剥蚀低山、残丘与洪积及剥蚀平地的总称。东至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弱水(黑河)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罗布泊洼地东缘,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残丘,北迄中、蒙边境,面积8.8万平方公里。

中文名

马鬃山

别名

北山

所属山系

天山余脉

地理位置

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走向

东西

起点

西起罗布泊东北部

终点

东至黑河西岸

主峰

马鬃山5293

面积

8.8万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

马鬃山东至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弱水(黑河)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罗布泊洼地东缘,南起疏勒河北岸戈壁残丘,北迄中、蒙边境,面积8.8万平方公里。行政隶属上,包括以肃北县马鬃山镇为中心的新疆哈密地区东部、安西县、玉门市北部、金塔县西北部、内蒙古额济纳旗等。[1]

马鬃山

主要山峰

马鬃山区是天山东延的余脉,是在天山西海地槽构造基础上发育形成的低山丘陵.主要由变质岩,花岗岩组成。地势西高东低,以攘坡泉为起点向南、向北较大的山体有马鬃山、大红山、垒墩山、大交瑞、七一东山、七一铁矿山、火石山、马庄山、破城山和白头山。其中马庄山海拔高度为2668米,七一东山2600米,大交瑞2588米,马鬃山2583米。

马鬃山地形特点
马鬃山镇辖区内马鬃山各主要山体坐标<br>

山名

经度坐标

纬度坐标

马鬃山

97.06

41.57

垒墩山

96.51

41.07

大红山

96.73

41.20

大交瑞

6.02

41.40

七一东山

95.96

41.39

七一铁矿山

95.97

41.47

破城山

96.20

41.93

白头山

96.39

42.05

火石山

96.15

41.58

大马庄山

95.65

42.05

夹山

96.55

40.08

半滩南山

97.18

40.75

华窑山

97.34

40.74

帐房山

97.24

40.75

金庙沟南山

97.68

40.82

钱楼子东山

97.80

40.85

东南部金塔县境内属马鬃山的山岭主要有:

夹山,为本县南部境内山脉,东西走向,西接黑山,由黄草营入境,东接合黎山,由镇夷峡出境,长约120公里。西段马路山主峰海拔1408米,东段夹山主峰海拔1478米,中段有两条山脉来会。火石峡山,自八圪楞入境,并于夹山;大干粮山,由下古城起,一名沙山,北入夹山。由于水峡口以西出各式各样杂色彩石,原名佳石山,又因处于南山(祁连山)和北山(马鬃山)之间,故叫夹山。

大红山,又称孤红山或三道红山。自马鬃山起,经三道明水,至南泉以北入境,东经白沙窝、五道明水,止于黑河右,全长250多公里,境内长120公里。据清代《肃州新志》记载:“孤红山距(肃州)城北380里,距金塔城280里,乃肃州北面望山,一名马鬃山。东自天仓河起,西至花海子止(当时肃北未建置)长约500余里,北即蒙古草地,中产煤,其山高耸,为东西往来必由之路,蒙商出入必经之途,凡往哈密及北山者,以此道为捷径”。民国《金塔县志》称:“大红山由马鬃山入境,攒济土出境’’(攒济土,在黑河右,指大湾以北,狼心山以南的沿河地带。出境一词,系因当时金塔县和鼎新县分置之故)。大红山,因山高大而呈红色得名,在金塔县和额济纳旗境内共有四道,从北向南以次排列:自公婆泉起,从石板井(北)向东延伸者,叫一道红山;自公婆泉起,向东南朝青山头延伸者叫二道红山;自马鬃山起,经三道明水、白沙窝、五道明水,至黑河右者,叫三道红山;在三道红山之南,海拔1924米者叫四道红山。四道红山,亦称大红山,海拔1924米。

南部边缘玉门市境内属马鬃山的山岭主要有:

半滩南山:位于黄闸湾乡、下西号乡境北。呈西东走向,长5公里,宽2公里。最高海拔1806.3米。

帐房山:位于下西号乡境北。呈西东走向,长5公里,宽2公里。最高海拔1700-1834米。

华窑山:位于下西号乡境北。呈西东走向,长约10公里,宽2公里。最高海拔1700米。

金庙沟南山:位于花海乡境北。呈西东走向,最高海拔1600米。

钱楼子东山:位于花海乡境北。最高海拔1659米。

以上诸山属天山山系(马鬃山)。为玉门市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之界山。

马鬃山各山之间,存在一些山间盆地。主要有七大盆地,分别为骆驼泉盆地,后红泉盆地、驼马滩盆地、一百二十井及白湖盆地、马秦山南盆地、马鬃山盆地、苦水井盆地。

地理环境

地质

地质构造上属北山块断带,由一系列雁行状山脉组成。在宽平向斜中常有中生代沉积。火山岩和花岗岩的侵入普遍,有广泛的接触变质现象。在花岗岩侵入石灰系灰岩的接触带上,形成矽卡岩型铜、铅、锌等多种金属矿床。在古老基底岩系中每有铁矿。在古生代末期形成的地堑式盆地中,多沉积成侏罗系煤层,如野马街南已开采的马鬃山煤矿。

地貌

马鬃山区地处蒙新高原、河西走廊西北部,为天山一内蒙槽皱系北山裙皱带,地形呈中部高南北低,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500-2000米,山地占30%。依地形发育特征,可划分为四个水平区域:马鬃山中低山区,马鬃山南部基岩戈壁高平原区,西南部基岩戈壁高原与山滩地区,北部准平原低山滩地区。

马鬃山间的黑戈壁

东南和西南部为基岩戈壁高原与滩地,主要地貌类型有剥蚀低丘,基岩戈壁高地、砂砾戈壁倾斜平原,还有山,间盆地,剥蚀洪堆积滩地等。北部为准平原低山区,其地貌类型有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盆地、基岩戈壁高地,山间剥蚀倾斜高平原,沙滩、戈壁倾斜平原和流动沙丘。低山残丘连绵,戈壁遍布。

气候

肃北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日温差大,但因南、北两地所处纬度不同,地形地貌差异较大,气候又各具特点。马鬃山区属戈壁荒漠气候,年均降水85.2毫米,蒸发量3072.9毫米,日照3316.5小时,年均气温3.9℃,无雪期128天。

地表水

马鬃山地区没有常年性的河流,靠泉水和人工水井资生,另外沟谷洪水也有季节性地补充。

较大的泉水有:雷洞子温泉,位于马鬃山雷洞子山,海拔2466米高的乱山丛中。地名叫热水泉、出水量可达20立方/小时,流出泉眼后,形成1.2公里的溪流,尔后渗入沙砾中。

季节性雨洪形成很多沟谷,沟谷宽约500-1000米不等,多呈枝状遍布全区域。主要有麻黄沟、北骆驼泉沟、红柳沟、苦泉泊、巴勒思台沟、牛圈子沟、芦草沟、云母头沟、野马街泊、骆驼脖子沟、窑润沟、音凹峡沟、长流水j勾等沟谷。按照水流循环在洪水期的特点是:以马鬃山、平头山为分水岭,岭南汇集的洪水向疏勒河方向流去。岭北汇集的洪水向梭梭戈壁流去,岭西洪流向明水方向流去。

一般地说,当降水量每小时大于5毫米时,均有洪水发生,平均每年雨季可形成2-4次洪水,丰水年可达4-5次,贫水年也有1次。每次洪水持续时间大约1-3小时,流时较短,进速退锐,洪量不等。据调查一般年景洪水量大于6885.678万吨,每年可发生洪水1-8次。洪水不仅解决季节草原干旱缺水问题,而且对地下水的稳定和补给起了一定作用。

地下水

马鬃山地区的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第四纪堆积孔隙水和洪透水补给,平均水位10-20米,最深50-80米,最浅0.5一-2米。据水文资料概算,马鬃山区地下水储量约3618万立方米。其分布情况:星星峡一带约1600万立方米,红石山一带约245万立方米,旧井一带约193万立方米。

北山区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沟谷洪水下渗补给。平均水位10-20米,最深50-80米,最浅0.5-2米。据水文资料概算,地下水储量约3618万立方米。分布于现代洪积沟谷、戈壁平原及盆地、低山丘陵及山前和山间地形低洼处。

北山区全靠地下水资生,对地下水质状况比较重视。经普查,其水质可分淡水、微咸水、半咸水、咸水和苦水5个类型。淡水分布范围广,约占地下水的65%。矿化度每升小于2克,氮离子含量每升不超过0.55克,硫酸根离子每升小于1克,全硬度小于35德国度,无色、无昧,水温6-10℃,人畜均可饮用。其余类型水水质较差,人不宜饮用,牲畜勉强可用。长期以来,马鬃山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数千居民、五、六万头牲畜饮水得到保障。

土壤

马鬃山地区主要分布有灰棕漠土,山地灰棕漠土,棕漠土、盐土等。灰棕漠土分布于马鬃山以北,山前残丘间洪积平原、现代洪沟,及洪漫戈壁滩地上。山地灰棕土分布于大、小马鬃山,明水、太泉、牛圈子一线的剥蚀低山,矮丘陵地段,属温带极端干旱漠地区粗骨母质形成之土壤。棕漠土是温暖带极端干旱的成土作用下形成的粗骨母质土壤。分布于大、小马鬃山以南,音凹峡以东,广大戈壁侵蚀残丘及山前洪积扇上。盐土分布于河流冲积河床,及山间谷地,泉水露头或地下水位很浅的洼地。

植被

肃北北山区植被稀疏,种类稀少。低山残丘地带零星散生着不成群落的红砂、狭叶锦鸡儿、珍珠、霸王、针茅类等。

洪积滩地带为红砂和狭叶锦鸡儿植被群落。伴生有珍珠、合头草、多根葱、臼刺、霸王、黄花补血草、中麻黄、梭梭、沙生针茅等,植被盖度30%。

干河床为细叶亚菊和狭叶锦鸡儿植被群落。伴生有红柳、红沙、珍珠、沙生针茅等,植被盖度50%。

泉水露头下部地方为革本和芦苇植被群落。伴生有狭叶锦鸡儿、红砂、盐爪爪、霸王、水草、戈壁针茅菜,植被盖度40%-50%。

砾质戈壁地带为红莎和白刺植被群落。伴生狭叶锦鸡儿、勃氏麻黄、梭梭、无叶假木贼、珍珠、合头草、戈壁针茅、霸王、富属等,植被覆盖度5%-10%。

有泉水的沟内、岸旁分布有少量胡杨、灌木、状河柳、沙棘及野杏。

天然乔、灌木林天然灌木林大部分集中分布在马鬃山区骆驼泉盆地、明水河坝、伊哈托里、红石山北戈壁等处。天然生长的林木树种有圆柏、爬地柏、梭梭、麻黄、桂柳、沙棘、白刺、狭叶锦鸡儿等,林种为防风固沙林。盐木类梭梭林均分布于马鬃山区。

社会经济

草场

马鬃山地区的天然草场植被、因受基质.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境内以荒漠为主的草场植被类型。马鬃山地区天然草牧场总面积2721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0%。其中可利用面职13609平方公里,占草场总面积的50%。

北山区天然草场总面积2.84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50%。草场多为荒漠类型,植被资源较少,根据调查,植物种类有23科54属86种,但牧草具有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是山、绵羊和骆驼的良好牧场,理论载畜量为26万羊单位。

风能

马鬃山属风能资源、富集区,10米高度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250-310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小时5000-6300/J、时。风能资源理论总储量约200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000万千瓦。

野生动物

蒙古野驴

蒙古野驴,属兽纲奇蹄目马科,典型荒漠动物,具有极强的耐寒耐热耐饥渴力,善于奔跑,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分布于肃北马鬃山北部边境及明水荒漠、半荒漠地带,数量很少,濒危种,据调查资料肃北约900匹左右。

蒙古野驴体长可达260厘米,肩高约120厘米,尾长80厘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蒙古野驴吻部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蒙古野驴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蒙古野驴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2]

北山羊

北山羊,别名悬羊、红羊、羱羊,牛科,山羊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属兽纲偶蹄目牛科(山羊亚科),分布于马鬃山明水、云母图、黑马察等2000米左右的高山裸岩、高山砾岩地带。以各种杂草为食,极善攀登和跳跃,能够自如地在险峻的乱石间纵情奔驰,喜欢成群活动,警觉性极高。据调查资料肃北分布约2900只左右。

野骆驼

野骆驼,兽纲偶蹄目驼科,大型偶蹄类动物,体躯高大,体长220-350厘米,体重450-690千克,与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野骆驼的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而且它是世界上惟一能靠喝咸水生存的动物。[4]主要分布于马鬃山北部戈壁区及中、蒙边界荒漠、半荒漠地带,栖息地环境十分严酷,主要采食红柳、骆驼刺、2支亥革、白刺等粗干野草和灌木枝叶为食。性情温顺,反应机警而胆怯,视觉、听觉、嗅觉相当灵敏,有惊人的耐力,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耐饥渴及寒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号。数量极少,濒危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

戈壁盘羊,山羊亚科,分布于马鬃山云母图、明水等地,濒危种。

岩羊,偶蹄目山羊亚科,肃北南部各大山区均有分布。

荒漠猫,猫科,分布于马鬃山地区,较为稀少。

猞猁,猫科,肃北南北两地多有分布。

鹅喉拎多令羊亚科,分布于肃北南山区山前戈壁地带和马秦山地区,濒危种。

高山兀莺鸟纲靠形目鹰科,肃北南北两地均有分布,为留鸟。

秃莺鹰科,南北两地均有分布,为留鸟。

大焉鹰科,大型猛禽南北两地均有分布,为留鸟,常见种。

普通焉鹰科,中型猛禽,主要以鼠类为食,肃北南北两地均有分布。

莺鹰科,南北两地广布种。

苍鹰鹰科,南北两地均有分布,为留鸟,常见种。

草原雕鹰科,南北两地均有分布,冬候鸟,常见种。

猎辈辈形目制斗,南北两地均有分布,为留鸟。

红靠靠科,南北两地均有分布,为留鸟。

矿产资源

马鬃山白云岩矿

马鬃山白云岩矿,白云岩控制长度1200米,厚300米。探明地质储量7815.2万吨,其中I级品7397万吨。马鬃山南白云岩矿,为灰白色白云岩,呈层状,共分四层,长2500米,厚112.42-162.43米。估计地质储量7000万吨。

七一山硫铁矿

七一山硫铁矿,为小型矿床,矿石为磁黄铁矿、黄铁矿,D级储量78.3万吨。

马鬃山煤矿区

马鬃山煤矿区,煤层4层,煤层最大厚度8.21米,可采层总厚度9.03米。发热量6074卡/克,均为气煤。工业储量809.8万吨,远景储量2866.7万吨。

钨矿

钨矿,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1处,小型l处,矿点5处。累计探明D级以上钨金属储量68907吨。北山区有红尖兵、红石山等6处矿床和矿点,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采,历经数十年生产,资源枯竭,已停采。

铜矿

铜矿,公婆泉矿一矿区,属斑岩型,矿石由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方铅矿、闪辞矿组成。D级金属储量Cu10892.57吨;Ag97500.47公斤;Ca157688.51公斤。铁矿石80.8万吨。公婆泉矿二矿区,属火山一热液型,由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组成。D级金属量Cu1703.87吨。

马鬃山小型锰矿床

马鬃山小型锰矿床,属热液型,矿石主要为硬锰、软锰矿,探明D级储量8.8万吨。

黑峡口小型锰矿床

黑峡口小型锰矿床,属沉积变质型,矿石由硬锰矿、软锰矿、水锰矿组成。D级以上储量11.4万吨;保有储量A+B+C9.9万吨,D级6.0万吨。

大红山锰矿点

大红山锰矿点,属沉积型,矿石由硬、软、水缸矿组成,远景储量0.9万吨,尚难利用储量2.8万吨。

东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主要成矿地区有柳园-天仓铜、铅、锌成矿亚区。公婆泉-三道明水铜矿成矿亚区。三道明水-黑鹰山铁矿区。天鹅湖-古日乃湖盐、碱、硝矿带。矿床、矿点主要分布在黑鹰山、东七一山、老硐沟、梭梭井、甜水井、洗肠井、红柳大泉、西沙坡泉及古日乃、温图高勒等地。至2008年,共发现矿种50余种,矿床(点)270余处。其中,镁矿石品位19-24%,储量为48亿吨。铁矿石品位为45-50%,最高达65.29%。探明总储量1亿吨。铬矿石品位为35.9-55.98%。煤炭远景储量1.3亿吨以上。均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采选等特点。

经济发展

综述

肃北县马鬃山镇是甘肃省唯一的边防乡镇、畜牧基地之一。北与蒙古国的戈壁阿尔泰省接壤,边防线长65.017公里,马鬃山边境口岸是甘肃省内陆边境贸易口岸,也是省、市、县招商引资搞活流通的独特风景线;东、西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友邻,南与本省的玉门、瓜州、金塔相壤。全镇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2.8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

马鬃山村附近有党河峡谷、石包城、透明梦柯冰川、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古城堡遗址等旅游景点,有肃北马铃薯、拨鱼子、羊肉麻什子、肃北鹿茸、紫胭桃等特产。[5]

2015年,全镇辖6个牧业行政村,共有军、警、民常驻人口1400人,暂住人口1万余人。年流动人口约3万多人。牧业户数198户,牧业人口473人,(其中:放牧户129户,拥有草原使用证的牧户106户,有劳动能力的250人,55岁以上老人95人),有棚圈154座,土井226眼。牲畜存栏75940头(只),其中适龄母畜37419头(只),大畜3788匹(峰),小畜1357头(只)。

畜牧

马鬃山的畜牧结构,山羊60.25%,绵羊35.11%,骆驼3.81%,马0.83%。马鬃山地区是肃北县骆驼主要蓄养地区。占全县骆驼总数的50%。骆驼身躯粗壮,肌肉发达,产毛量高。成年驼每峰产毛3至4.5公斤,含绒量高达70%,且纤维细长,富有弹性,是纺织业重要的原料和出口物资。骆驼曾经是肃北牧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役畜。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牧区汽车、摩托车的广泛使用,骆驼役用作用日益减弱,同时饲养效益下降,饲养量逐年减少,年末存栏由1982年的10529峰下降到2010年的4730峰。

马鬃山地区骆驼养殖

矿业

肃北煤炭资源丰富,已发现产煤地10多处,初步探明储量3亿多吨,主要分布在马鬃山地区的吐鲁-驼马滩、金庙沟、牛罔子等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外地有关单位曾在马鬃山野马街开采煤炭,建有土炼焦炉,产煤炭千余吨,生产焦炭数百吨。

2000年后,完成金庙沟国营煤矿改制工作,建成吐鲁露天煤矿一二期工程,先后实施通畅口煤矿、牛圈子4号煤矿、金庙沟凯富煤矿的技改工程和金庙沟、牛圈子煤矿区的资源整合,2008年,全县18家煤矿整合为9家,各矿生产能力均提升到9万吨以上,回采率由20%提高到65%以上。

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上级有关部门在马鬃山开采铁矿,建立公婆泉炼铁厂冶炼生铁,1960年调整时期下马。在全民大炼钢铁中,自治县于1958年办起小铁矿,当年采挖铁矿250吨,次年自行下马。20世纪80年代起,乡村集体工业兴起,建起别盖铁矿、马鬃区铁矿、明水铁矿、党城284铁矿,1985年生产铁矿石31659吨。1986年以后,生产时起时落,极不稳定,1990年铁矿石产量下降到9700吨。20世纪90年代,自治县开发矿业,乡村办小煤窑、小铁矿。1997年生产铁矿石18.7万吨。21世纪后,自治县整合铁矿资源,先后建成五峰山、七角井、四道沟、四道墙子、红柳峡、柳沟峡、青河、红山等铁矿及铁选厂项目,形成年产铁精粉20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0年,开采铁矿石212万吨,生产铁精粉120万吨。

1984年,国营饮马农场在马鬃山区大红山开办铁矿,有职工37人。1985年全县开采钮矿石3300吨。1990年开采13150吨,1997年开采39600吨,为历年最高。以后随着开采难度的增大,产量波动很大,2000年降到6500吨,2005年回升到33200吨,2008年开采8500吨,2010年停采。

1977年建立马鬃山红尖兵钨矿,隶属县工业交通局,有职工14人。1984年工交局撤销后隶属县乡镇企业局,职工增加到139人。1977年采选精钨矿石20吨,产值17.2万元;1985年生产矿石约1000吨,精选钨144.8吨,产值114.8万元。1991年精钨砂产量205吨。从1992年开始,随着红尖兵铬矿资源的枯竭和新办塔尔沟钨矿开采难度的增大,产量逐年下降,1995年生产54吨,1998年减少到24.7吨。1998年停止生产。

1986年5月,由肃北县、自银公司、国营黄花农场联办的“肃北公婆泉铜矿”建成投产,当年生产铜金属900吨,产值87.31万元。1990年开采铜矿石12181吨,生产铜金属435吨。1997年开采铜矿石30000吨。由于开采难度的加大和生产成本的增加,生产难以维持,2003年停办。2007年重新启动公婆泉铜矿技术改造项目,2010年生产铜精粉11713吨。

风电

2002年以后,在马鬃山建成300千伏安的风能光能互补电站。

2017年,建成肃北县马鬃山第一风电场,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肃北县马鬃山镇第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0万千瓦,是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项目之一,于2016年立项通过。

社会状况

人口

马鬃山区面积虽大,但能利用的面积很小,由于夏秋季气温高,降水少,牧草稀疏,产草量低,载畜量不稳,人口居住条件差。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泉水出露地带的草甸草原从事牧业生产。以酒泉市为例,1980年代马鬃山区土地面积5912.96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6万亩,居住着全市0.16%的人口。

从第三(1984)、四(1990)、五(2000)、六(2010)次人口普查地域分布看,马鬃山镇人口密度分别为1196人,0.038人/平方公里、1272人,0.040人/平方公里、2798人,0.088人/平方公里和0.023人/平方公里。

建置

战国时期马鬃山地区为月氏族的牧地,秦时为匈奴所居。西汉前期归匈奴浑邪王统辖,西汉后期及东汉时西部属西域都护府,东部属敦煌郡渊泉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立酒泉郡,肃北一带属酒泉郡管辖。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敦煌郡。马鬃山音凹峡一带属伊吾县。

晋时在马鬃山音凹峡设伊吾县,管辖马鬃山一带,隋时属敦煌郡。

唐初属瓜州,在音凹峡设百帐守捉,滚坡泉(公婆泉)设豹文山守捉。唐广德三年(公元764年)为吐蕃族占据。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人张仪潮起义驱逐吐蕃,唐置归义军节度使,马鬃山一带属归义军治下之抄州管辖,直至北宋仁宗时。

西夏时属西平军司。元属沙州路。明初属赤金蒙古E。1528年被哈密辉花尔的酋长占据,清属安西州。

民国初年归安西县。民国10年(1921年),马鬃山地区处于无边无防状态,蒙古国部分持不同政见的部落头人,相继率600余户牧民迁入南北两山驻牧。民国21年(1932年)9月,因蒙古国迁来的蒙民屡至边境向蒙方挑衅,抢劫边民财物,扬言要推翻蒙古国政权。民国22年(1933年)9月,蒙古国派兵至马鬃山,杀死无辜牧民400余人。民国23年(1934年),安西县政府在马鬃山组建保卫团,维持地方秩序。民国26年(1937年),国民政府设立马鬃山设治局,派两个营分别在攘坡泉、明水驻防,同时改保卫团为自卫大队。民国27年(1938年),马鬃山设治局改为肃北设治局,组建肃北设治局警察队和骑警队,归甘肃第七行政督察区管辖。民国33年(1944年),组建肃北设治局明水自卫大队,与原自卫大队合编为设治局自卫大队。

民国34年(1945年)10月,国民党191师573团2营4连入驻马鬃山碱泉子,其后573团全团进驻马鬃山。民国37年(1948年)改编为自卫总队,有官兵270余人。1949年5月,入驻马鬃山的国民党部队全部撤走。

1949年10月,成立肃北蒙民自治委员会,马鬃山地区为第一乡。1950年7月成立肃北自治区,马鬃山归自治区管辖。1960年,设立马鬃山乡,下辖三个人民公社,归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管辖。1964年设马鬃山区。1969年撒区,改为马鬃山公社。1971年2月,马鬃山公社划归安西县,1973年5月重归肃北县。1982年5月,改公社为区。1990年,改马鬃山区为马鬃山镇(副县级),镇政府设于攘坡泉,辖马鬃山、音凹峡、营毛陀、明水、滚坡泉五个村。

边防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是甘肃省14个地州市中唯一有国界边防线的地区。中、蒙边界甘肃段(马鬃山段)西起487号界标,东至500号界标,国界边境线长65.018公里。马鬃山边境地区东临内蒙古额济纳旗,西接新疆哈密,北界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南连玉门、安西,东西长190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民国23年(1934年),安西县在马鬃山建立保卫团。民国27年(1938年)肃北设治局警察队和骑警队分别成立。民国33年(1944年)2月,设治局明水乡自卫大队成立。同年6月,改编为设治局自卫大队。民国37年(1948年)又改编为设治局自卫总队。除地方武装外,国民党部队191师573团,571团先后在马鬃山派兵驻防。1962年6月,组建甘肃省攘墟泉(公婆泉)边境工作总站(团级)。

1963年12月15日,改归解放军建制,隶属兰州军区。1964年1月,改为红石山边防工作总站。1965年,改由酒泉军分区领导。1969年,改为部队体制,编为兰州军区步兵第3团第3营。1974年7月1日,改为兰州军区独立第3团第3营。1975年4月17日,改为兰州军区独立第5营。1976年1月22日,改为甘肃省军区边防营。该部队长期驻守在甘肃中蒙边境之马鬃山边防前哨。

交通

民国时期,经过马鬃山的道路有:由金塔城向北过臭水墩,转向西北经野马井、老君庙人马鬃山$由天仓沙门子向西南经生地湾、青土槽子、盆坑、抄枣园子、土地庙、通玉门花海子。

马鬃山镇所在地滚坡泉(公婆泉),历史上曾是河西走廊西北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早在汉魏晋时期,它是通往西域的一个驿站,后来又成为西藏通往外蒙的孔道,清中期以来,成为绥新驼路的冲衡,民国中期,绥新商道畅通,贸易昌盛,客商往来不绝。据考证,民国19-26年(1930-1937年),民国政府在攘坡泉、石板井两地设卡,年收过境商税4.5万元。民国22年(1933年)8月,绥新长途汽车公司第一次开运西行,横贯马鬃山全境入疆,是肃北历史上第一次通行汽车。从此,出于边防需要,陆续动工兴建绥新公路、桥攘公路、马明公路。直到民国35年(1946年)5月、6月才先后完工。两线总长254公里,为甘新、缓新二路之横向联系线,主要为军用。

北京至新疆的高速公路呈东西走向,穿越马鬃山镇及明水军事要塞;瓜州桥湾至马鬃山二级公路呈南北走向开通运营。

文物遗迹

马鬃山明水军事要塞遗址

明水军事要塞位于肃北县马鬃山境内,四周山环绕的一块小盆地处,面积约4平方公里。方圆4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碉堡、战壕、营房、厨房、瞭望台、战壕等工事。该地所设军事要塞,依山而建可巡视四周,以山为凭,以墙为拱卫,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扼守中蒙边界的重要据点。[6]

马鬃山明水军事要塞遗址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民国后期以来扼守中蒙边境的重要军事工程,也是民国时期保障兰州至新疆军需物资补给输送的生命线。遗址分为3个部分,坐落在呈三角形分布的独立山顶上,具有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天然地理优势。1号军事要塞遗址的两处遗存平面呈圆形,直径3米-2.1米,面积28平方米。碉堡用石块垒筑而成,残高0.6米。2号军事要塞遗址内有土块构建的房屋18间,碉堡22座,掩体8个,除屋顶、门窗被拆除外,城墙、掩体、碉堡、哨所等基本完好。尤其是一个伊斯兰风格的小礼堂让我印象深刻。3号军事要塞遗址,有3处用大石块垒筑的碉堡,看起来颇为坚固和陡峭。碉堡基庄呈圆形,表面部分因风蚀,表皮严重剥落,直径均在4.5米左右,残高0.6米-0.8米,四周有射击孔,面积38平方米。明水军事要塞均建于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并派兵把守,民国34年(公元1945年)重又整修,民国38年(公元1949年)5月撤防后遂废弃。

马鬃山玉矿遗址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20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2011年10月-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7、2008年调查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总面积150平方米。该玉矿遗址依矿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分布,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调查发现古矿坑近百处,从形制看可分为矿井、矿沟、矿坑三大类。矿坑K01位于2008年调查确定的第二地点,平面为圆角方形,剖面呈桶状,坑口大于坑底。坑口周围为石料堆积,坑壁及底部为原生岩层。坑口边长700厘米,坑底边长500厘米,深310厘米,坑口石料堆积高120~130厘米,宽130~480厘米。坑内堆积可划分为7层,均为矿坑废弃后形成的自然堆积。在矿坑周围地表采集有石锤、铜镞、石镞等。

甘肃省肃北县公婆泉恐龙地质公园

甘肃省肃北县公婆泉恐龙地质公园,于2006年1月14日通过审批。“公婆泉地质公园”总面积为2288.34平方公里,园区内为一大中型中生代陆相分盆地。包括热水泉、鱼化石山、硅化木、风岭石、岩画石、军营碉堡旧址。

生态保护

甘肃肃北马鬃山北山羊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以北山羊为主的栖息地和以荒漠为主的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区面积48万公顷。2004年的系统调查显示,马鬃山北山羊的种群数量在500到700只之间。2014年由于马鬃山一带干旱,造成北山羊栖息地饮水困难,保护区启动北山羊饮水计划,在北山羊栖息的山地边缘建设人工涝池,解决北山羊饮水困难问题。

北山羊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