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俗称筛子湖,亦称西滆湖和西滆沙子湖和西太湖,位于武进西南部与宜兴东北部间,为武进和宜兴共享,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滆湖面积约25万亩(约166.7k㎡),平均水深不足1.5米。

关于滆湖的形成时间及取名由来,一直是一个谜。搞清楚滆湖的形成时间及取名由来,对科学利用和充分发挥滆湖旅游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中文名

滆湖

外文名

Ge Lake

面积

166.7

气候

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记载

记载吴越史志的《越绝书》,在记载昔吴越之地汉时的湖泊时,只记载有太湖、射贵湖、无锡湖、尸湖、小湖、耆湖、乘湖、犹湖、语昭湖、作湖、昆湖、湖王湖和丹湖,并没有记载有滆湖,这就说明在《越绝书》成书时滆湖还未形成,如果此时滆湖已存在的话,该书必会将其收录在内。

另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书中还未有“滆”字,这说明“滆”字为后起字。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是时为东汉中期,据此也可证在东汉早期时滆湖还没有形成。今滆湖在东汉早期时还未形成,从考古资料方面也可得到证实。

1993年6月,在滆湖农场处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葬,墓葬内出土的一批五铢钱币“五铢”二字规整,“五”字形舒展,“铢”字朱旁上折方中见圆,具有东汉早期五铢钱的典型特征,据此可断定该墓葬主人的下葬确切时代应在东汉早期。

滆湖农场原是滆湖的一部分,1971年因围湖造田才变成旱地,在该处发现东汉早期的墓葬,说明滆湖在东汉早期时还未形成。否则,滆湖内就不会出现东汉早期时的墓葬。综合以上考证可得出 ,滆湖的形成时间既不是晋代,也不是唐代,而是在东汉早期之后。

从现有的史籍资料来看,最早言及到滆湖的人士是三国时东吴经学家、会稽(今浙江)人虞翻,如元至正《金陵新志》载:“虞翻曰:‘太湖有五湖,故谓之五湖,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并太湖之小支,具连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虞翻既已言到滆湖,说明虞翻时滆湖已肯定存在。

虞翻生于公元164年,卒于公元233年,这也就是说,滆湖形成的最晚时间应在公元233年之前。依据东汉早期滆湖还未形成,公元233年虞翻卒之前滆湖已存在,三国初年为公元220年,可断定滆湖的形成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

简介

滆湖是苏南地区第二大淡水湖,面积164km2,是太湖流域较大的湖泊,具有蓄水、养殖、供水、航运、旅游等多种社会和生态功能。[1]

滆湖南北长25公里,东西平均宽6.6公里,现有水面积24.9万亩(约166.7k㎡),常年平均水深约1.3米。滆湖湖面状如一长茄形,湖岸圆滑整齐。湖体呈浅碟型,湖底平坦。沿湖河港纵横,水网交错,池塘星罗棋布,自然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