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是杭州中心城区之一,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拱墅区下辖10个街道,40个(村)经济合作社,92个社区,面积87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其中户籍人口31万。因旧时境内以最古老的拱桥拱宸桥和最繁华的湖墅地区而各取一字得区名。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46亿元,增长10.5%;财政总收入8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增长2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0%;40个经合社年可分配收入达2250万元。

拱墅区历史悠久,自隋唐始就成为了杭嘉湖平原物产的重要集散地。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在区内蜿蜒12公里,穿境而过,在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中文名

杭州拱墅区

外文名

Gongshu District

政府驻地

台州路1号

面积

87平方公里

人口

60万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浙江省杭州市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浙A

电话区号

0571

行政代码

330105

区划人口

拱墅区总面积约87.73平方公里。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现辖拱宸桥、米市巷、期墅、小河、和睦、大关等6个街道和上塘、康桥、半山、样符4个镇。有68个社区、18个行政村。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共有常住人口55.19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回、满、蒙古、畲、壮、布依、朝鲜、侗、瑶、土家族等。

拱墅区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自秦至唐,隶屑钱塘县;宋至清属仁和县;1912年始属杭县,1927年建杭州市,为第六区和第八区。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改第八区为拱墅区。1959年为拱墅区人民公社联社,辖区扩展到上泗、留下.三墩、东塘、良渚等地。1960年4月为拱墅区人民公社,管辖范围除城区部分外,辖样符、上塘、康桥三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恢复区建制,1969年5月将3个人民公社划出,同时西湖区西溪街道划入。1972年西溪街道划归西湖区。1990年2月撤销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区,建立以原拱墅区、半山区行政区域为新建区的行政区域,定名拱墅区。1996年1月,将石桥乡、东新街道划归下城区,将西湖区的祥符镇划归拱墅区。

行政区划分

拱墅区位于杭州市中部。东南接江干区、下城区,西北与西湖区、余杭区相邻。总面积87.49平方千米。

Gongshu Qu

行政代码:330105

邮政编码:310011

湖墅街道珠儿潭巷10号

截至2011年8月24日,拱墅区辖10个街道:米市巷街道、湖墅街道、小河街道、和睦街道、拱宸桥街道、大关街道;半山街道、康桥街道、上塘街道、祥符街道。

米市巷街道

面积3.75平方千米,人口4.72万人。代码3 30105001。办事处驻米市巷10幢,邮编310005。辖7个社区。

湖墅街道

面积2.235平方千米,人口3.18万人。代码3 30105002。办事处驻湖墅新村42幢1号,邮编310005。辖7个社区。

小河街道

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43万人。代码3 30105003。办事处驻丽水路108号,邮编310015。辖9个社区。

和睦街道

面积1平方千米,人口2.02万人。代码3 30105004。办事处驻莫干山路618号,邮编310011。辖4个社区。

大关街道

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3.29万人。代码3 30105007。办事处驻大关东四苑2幢,邮编310014。辖8个社区。

拱宸桥街道

面积4.23平方千米,人口3.67万人。代码3 30105005。办事处驻温州路40号,邮编310015。辖6个社区。

半山街道

面积20.7平方千米,人口2.91万人。代码3 30105103。办事处驻半山路131号,邮编310022。辖5个社区、4个行政村。

上塘街道

面积13.5平方千米,人口2.02万人。代码3 30105101。办事处驻沈半路3号,邮编310015。辖10个社区。

康桥街道

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1.34万人。代码3 30105102。办事处驻康桥路98号,邮编310015。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

祥符街道

面积23.97平方千米,人口2.19万人。代码3 30105104。办事处驻莫干山路1325号,邮编310011。辖11个社区、4个行政村。

经济概括

拱墅区是杭州市中心城区之一,也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拱墅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实施开放兴区、环境立区、商贸富区、工业强区四大战略,拱墅区风景(15张)着力打造汽车拱墅、物流拱墅、居住拱墅、文化拱墅四大品牌,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新兴的经济大区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66.8%、137.3%。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6%、17.0%,全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开工安置房82万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较好地完成了区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全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0.3︰56.1︰43.6调整为0.1︰40.6︰59.3,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变。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改造提升37家专业市场,成功打造湖墅路商业大街,石祥路沈半路汽车贸易街区、胜利河大兜路美食街区创建为中国特色商业街。运河天地文创园区形成“一园十区”格局,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创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建筑业总产值五年增长1.5倍,一级资质企业增加到22家。楼宇面积五年新增200万平方米,实现税收超千万元楼宇25幢。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建成区科技孵化园和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北部软件园由工业园区成功转型为电子商务和软件产业集聚区。

全区已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3家,五年增加80家,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连续三年居主城区首位。五年有6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已有上市企业5家。开放带动成效显着,累计实际到位市外资金71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总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市领先。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156个,12家世界500强企业、20家国内500强企业来区投资项目39个,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94家。五年对外投资、外贸出口分别增长18.5倍和2倍,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年均增长322%。深入推进与桐庐县区县协作,完成产业转移5.1亿元。

新兴的中心城区

拱墅区围绕加快建设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目标,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城区形象品位。以新一轮“11368”工程建设为主抓手,扎实推进运河两侧老城区建设和城郊城市化,全年开工94万平方米,竣工88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1000户。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全面启动,御码头、青莎古镇等项目实现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工,小河路南段和丽水路北段顺利建成。以城区“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目标,强化资源投入,推动管理升级,城区“四化”长效管理复盖率由61.6%提高到93.1%。投资5000万元,改善背街小巷51条。新增、改造绿地83.8万平方米。开展废旧物品收购点、农贸市场和拆除违法建筑集中整治,全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572处,26.3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城区环境面貌。

底蕴深厚的文化大区

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科教文卫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城区文明程度,打响“文化拱墅”品牌。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复核,跻身省首批科技强区,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现有国家级学科带头人2名,在职特级教师10名。推进名校集团化,组建拱宸桥小学等4大教育集团,长征中学晋升省三级重点高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区复核。注重人文关怀,荣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着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