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 《中国现代文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12-03]
  • 【治学•修身|“科研伦理”院长论坛】论学术研究中的血痕与墨痕 [2020-10-09]
  • 省级媒体专题报道文学院前辈学者孔孚先生诗文书论集出版 [2020-07-18]
  • 【文苑往事】张在仪(1961级校友):孜孜矻矻求学乐——由一份学习笔记小清单所想起的 [2020-06-12]
  • 中国书画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翰墨儒林:第二届全国教授书画作品展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 [2019-12-02]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正文

《光明日报》刊发文学院杨光副教授评论文章


2021年12月24日 11:11  点击:[]

据悉,《光明日报》2021年07月28日13版刊发我院杨光副教授文章《感知三坊七巷的精神气场》,文章被新华网、法制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文章认为,在我国悠久的文学传统中,“文”与“史”的交织几乎贯穿古典文学史始终。对于古代先贤们而言,“文学”与“历史”并非截然二分。今日“文学”与“历史”的分割,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运动的产物。从现代学科建设的意义上看,“文”与“史”的分家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需要意识到用西方的“分科”观念审视中国本土的“文学”与“历史”书写,难以避免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身”,从而强行将活生生的机体割裂开来。由此,“文学”与“历史”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人来说原本不是问题的事情,在今天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问题。那么,在新时代的文学活动中,能否跳出过度强调分化的西方现代文学观,重新激活优秀的文史合一传统,进而创作出真正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气派的当代作品?作家简福海的历史散文集《历史的斑纹》(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从散文创作的侧面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案例。

文章认为,简福海的历史散文集《历史的斑驳》以曾经居住在福州市三坊七巷一带的近现代历史人物为对象,为读者描绘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群像,包括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陈衍、严复、林纾、冰心、林徽因、庐隐等。这些不同领域、不同遭际、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出现在同一本书里,除了他们的人生都曾与三坊七巷结下不解之缘,或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都承载着百年中国在走向现代、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中所必然留下的历史伤痕。“斑纹”是这段历史抹不去的印记。而作者正是通过捕捉历史在三坊七巷留下的层层斑纹,为今人讲述一段段不应被忘却的往事,通过艺术书写,生动呈现近现代历史人物的心灵历程。

作者简介:

杨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布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山东师范大学东岳青年学者,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基本理论、网络文艺与媒介美学理论、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5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次。参与撰写《网络文艺论纲》《文学理论实用教程》等著作教材2部。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摘录转载。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