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索 引 号: 11330683002584812B/2022-72758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市府办 公开日期: 2022-04-06 11:56:25

【专项规划】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嵊州市“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 04- 06 11: 56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嵊州市“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二年四月一日

目    录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1 )

(一)“十一五”城乡一体化发展成就…………………………( 1 )

(二)“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3 )

二、“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7 )

(一)指导思想…………………………………………………( 7 )

(二)总体目标…………………………………………………( 7 )

(三)基本原则…………………………………………………(10)

三、“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12)

(一)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新格局 …………………………………………………(12)

(二)着力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新优势 …………………………………………………(16)

(三)着力推进和美越乡建设,形成城乡面貌改善一体化

新气象 …………………………………………………(21)

(四)着力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形成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新体系 …………………………………………………(23)

(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新网络 …………………………………………………(28)

(六)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新态势 …………………………………………………(29)

(七)着力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形成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

新制度 …………………………………………………(32)

四、“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35)

(一)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制…………………………………(35)

(二)健全完善资金保障机制…………………………………(36)

(三)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36)

(四)健全完善合力推进机制…………………………………(37)

五、规划的组织实施………………………………………………(37)

六、附件……………………………………………………………(39)

嵊州市“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委、绍兴市委实施意见精神,加快形成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根据《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就2011—2015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十一五”城乡一体化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嵊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稳步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社会民生,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基本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进入到“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广大群众创业创新热情高涨,就业形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796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05元,年均增长1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6∶1。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居民创业就业能力明显增强。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实施,农户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基金普遍设立。

2.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37.29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73.27亿元(人均GDP37230元),财政总收入由11.76亿元增长至24.5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8%、15.8 %。三次产业结构从12.7∶54.5∶32.8调整为10.3∶53.5∶36.2。农村产业体系加快完善,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家庭工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首个国家级标准茶园成功创建,“越乡龙井”入选浙江省十大名茶,被命名为“中国桃形李之乡”。

3.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改善。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农房改造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村庄长效保洁机制初步建立,累计建成各级小康示范村118个、环境整治示范村66个,村庄整治率达到80.7%。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11个。

4.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市容市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覆盖城乡的一大批电力、交通、供水、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人口集聚明显加快,全市城市化率从47.4%提高至51.5%。

5.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城乡、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城乡民生状况加快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2.8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明显提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14.0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92元,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至210元,参合率达到95.9%。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6.城乡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金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开始破题,出台了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承包权流转政策,开展了农村金融服务综合试点工作。大力实施“扩权强镇”战略,管理服务职能向中心镇延伸,资源要素向基层下倾,城乡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创造性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和要求,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结果,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结果,是长期以来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积累的重要成果。

(二)“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1.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趋势性特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基础和条件更加坚实,我市将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全新阶段。这一阶段,将更加注重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城与乡的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体将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趋势性特征:

——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在经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进入缓慢复苏阶段。中国经济率先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困扰,步入加速复苏时期。全省将在国内外经济加速复苏的进程中,加快进入向后工业化演进、向发达经济体转型的关键时期,进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快速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转型升级将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将为全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产业发展加速提升。随着全省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绍兴滨海新城大平台的开发、嵊新组团、杭州湾经济圈的集约发展,嵊州将迎来跨越发展的新契机。当前,全市已进入人均GDP5500—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现代工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更为明显,工业反哺农业的领域将更为宽广、形式将更为多样、能力将更为强大、成效将更为明显。

——城乡人口加快集聚。城市化处于速度加快、质量提升期,到“十二五”期末嵊州城市化率将达到60%以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态势将更为明显,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将不断优化,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将更为明显,农村人口、“半城市化”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城乡生产力布局调整力度加大,人口和产业布局优化提速,乡村集聚度不断增大,农民社会流动将从农业劳动力大量“就业外移”转向农村人口大量“居住外移”,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定居城市的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公共服务加速融合。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机制、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全覆盖格局加速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城乡关系将呈现发展差距缩小、协调水平提高的新趋势。

——农村改革整体推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些改革思路将陆续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农村改革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户籍等影响和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进一步消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全面配套的制度保障。

2.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受长期以来城乡分治和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当前我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仍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由于宏观经济不确定因素的明显增多、经济转型升级的全面推进和外贸形势的不明朗,农民转移就业存在着不确定性。农业发展受市场经营、自然风险和要素瓶颈等多重因素制约,致使务农农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牢固。低收入农户增收乏力,群体收入差距可能扩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有可能反复。

——城乡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十分紧迫。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水平低、功能不全、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难以适应当前食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高,绿色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任务繁重。生态旅游业、生产性和社区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集聚提升、扩大总量,以及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自主创新、竞争力提升等显得十分紧迫。

——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发展不足,中心镇、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度不高,村庄规模偏小、人口布局分散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村公共资源配置面临利用率不高、共享率低等问题。农村土地、山林等要素资源未能有效盘活,农村居民转移集聚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农村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任务繁重。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难题仍然突出。社会公共产品面临着高需求与低供给的矛盾,要形成城乡融合、水平相当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较大难度。随着社会阶层多元化和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趋势的发展,面临着群众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基层民主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

——城乡配套改革的推进步履艰难。统筹城乡建设与城乡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改革的领域从微观向宏观转变,改革的范围从农村向城乡综合配套转变,改革涉及的利益主体从以农民为主向以政府为主转变,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呈现出更为明显的阶段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城乡统筹的配套改革任务还远未完成。

二、“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三化同步”的基本要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开放合作和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形成全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互促共进、社会和谐共融,切实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稳步迈向现代化。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1.城乡经济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提高效益、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高效生态农业、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等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步推进,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达到85%以上。

2.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布局基本形成,中心镇、中心村带动力明显增强,培育5个中心镇和20个以上中心村。人口梯度转移加快推进,城市化率达到60%。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产业集群明显壮大,分别实现产值500亿元、300亿元、300亿元。

3.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0000元,年均增长11%以上。城乡、区域和群体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5∶1以内;低收入农户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4.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和美越乡”建设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深入实施,规划保留村环境得到较好整治,消灭住房类泥墙房,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考核验收。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居全省前列,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不断推广,节能减排、耗水耗地等相关指标优于全省和绍兴市平均水平。

5.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形成便捷高效、城乡一体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运输、电力输配、供水排水、信息通讯、广播电视等重点基础设施网络实现高水平全覆盖;水利建设切实加强,强塘固房等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6.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高效公平的城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健康服务体系和教育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实现较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遍做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

7.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土地、住房、金融、户籍等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乡二元体制基本消除。农村要素产权交易市场全面建立,农村土地、住房等资产有效盘活,资源要素获得新增值,农民拥有的用益物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和激活。

8.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年收入8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消除;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加强,群众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基层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嵊州市“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单位)

2010年实绩

2015年目标值

1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273.27

440

2

人均GDP(美元)

5500

10000

3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3.15

26.45

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1405

20000

5

城市化率(%)

52

60

6

农村城乡客运一体化率(%)

93

98

7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39

73

8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户数(万户)

4000

21000

9

村庄整治率(%)

80.7

100

10

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覆盖率(%)

95

98

1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

50

70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5.93

96

13

农村低保水平(元)

3504

6000

14

城乡居民收入比

2.61

≤2.5

15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39.5

39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先导,创新发展。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鼓励支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广大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坚持双轮驱动,统筹发展。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回馈农村的新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对城市化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以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劳动力和丰富的农产品,开创城乡互促共进、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生态为先,绿色发展。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优美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条件,努力建设森林城市、低碳城市,实现土地等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坚持产业联动,集群发展。按照“三化同步”和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要求,以新型城市化提升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不断完善城镇空间、产业体系布局,切实增强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承载能力,推动城乡生产力、人口集聚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利用率的提高、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的分工分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水平。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美好,而且要使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创业就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也能平等、公平地享受城市文明生活。同时在推进中心城市、中心镇建设同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重点转向农村,做到重心下移、资源下倾,不断激发基层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坚持整体规划,有序发展。科学把握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关系,分轻重缓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量力而行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坚持整体建设、协调推进,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广大群众最迫切的难题,又要实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奋斗目标,着力形成“七个新”。

(一)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新格局。要把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不断优化城乡生产力、人口和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人口和产业集聚水平。

1.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把拓展发展空间、保障建设用地和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统一起来,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加快构建以嵊州中心城市为核心,长乐、三界、崇仁三个中心镇为次中心,沿上三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形成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带,以及其他城镇组成的城乡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制造业向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加快服务业向城镇街区集中,加快农地承包经营权向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主体流转集中,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向精品农业园区集中,促进三次产业的集聚、集约和集群发展,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努力形成城镇集群与特色产业集群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做优做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科学规划和加快建设嵊州中心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使嵊州成为“联接浙江四大都市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富有现代集群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城市、浙东山水园林宜居型的文化旅游城市”。规划到2015年,城区居住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以上。在城市建设方面,以“拉框架、聚功能”为目标,加快城市中心区组团式开发,建设以现有城市中心区为核心,以浦口、黄泽、甘霖为副中心,构筑“一主三副”城市新格局,努力打造以“生态、文化、山水”为特色的宜居、宜业的魅力新城。城市核心区以“市场开发、政府引导”为原则,继续推进“东扩南进、西延北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老城组团”加快旧城改造,提升现有商贸服务业,巩固其商贸服务的中心地位。“城北组团”加强与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区块的基础设施对接,积级培育现代物流中心。“城南组团”以构建跨行政区域大城市核心区为目标,高起点定位,加快各类公共服务功能培育,着力培育低碳、生态、活力的城南新城。“城西组团”依托特色市场,改造居住环境,发展文体教育事业。“城东组团”加强嵊州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财富嵊州的创造基地。浦口开发区围绕“二心二轴三片三区”的空间发展框架,创建嵊州市产业集群示范区。黄泽镇副中心引导城镇向西发展,促进与嵊州主城的融合,加快黄泽工业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嵊州东部城市副中心,加强对东部山区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东部区域下山移民工作,促进北漳镇、金庭镇与黄泽镇协调发展。甘霖镇副中心按照“推东、进南、热西、扩北、改中”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嵊州西部城市副中心。强化嵊州中心城市在嵊新区域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推进力、带动力,推进嵊新区域统筹集约发展,力争到2015年建设成为绍兴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宁绍区域南部中心组合城市、杭州湾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浙东南旅游文化休闲重要目的地。

3.做精做强中心镇。加快培育中心镇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以培育现代化的小城市为方向,加快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继续推进中心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扩权强镇”步伐,在政策导向上,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用地需求等方面优先向中心镇倾斜,强化长乐、三界、崇仁三大中心镇的工业、服务业和居住功能区建设,使之成为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小城市。长乐镇要充分发挥甬金高速和37省道的交通区位优势,引导城镇空间依托世纪大道、南山江路和37省道三条发展轴线向北向东向西拓展,重点推进永康、义乌工业区、长乐江北侧住宅区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大力发展电机、电器等特色块状产业,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西部次中心。三界镇要结合现有城镇、镇北生态工业功能区、高新技术园区和镇南链轮工业功能区的建设,加快江东白沙新区建设,创建具有三界地域特色的水、岸、堤、山相互融贯的现代化园林城镇。崇仁镇要依托嵊州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以古镇、温泉为主的休闲旅游产业,引导城镇特色工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在注重保护老城的基础上,近期以向东南发展为主,远期将向城区融合发展,努力将其培育成城郊旅游休闲集镇。

4.做特做实特色乡镇。一般乡镇要以中心城市、中心镇和重要的产业带为依托,按照“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要求,结合城镇的空间分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现状及周边中心镇的职能定位,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路子。要积极打造市中心—三界、长乐—甘霖—市中心—黄泽—金庭两条经济发展轴,构建沿线优势产业群、城镇体系以及区域门户经济合作区,使其成为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推进金庭镇和北漳镇的整合发展,加快仙岩镇与浦口副中心相对接。山区乡镇要立足当地的产业特色,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石璜镇、北漳镇、谷来镇、下王镇、贵门乡、里南乡、竹溪乡、雅璜乡、通源乡、王院乡等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类蔬菜鲜果、花卉、茶叶、苗木生产基地,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区。要加强山林、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业。

5.培育建设中心村。中心村是一定区域内农村人口、产业、要素和设施的集聚中心,是连接中心镇与广大农村的重要节点。明确中心村的功能定位,做好与中心镇及市域规划的对接,以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为抓手,引导农村人口、农民建房、公共服务向中心村集聚。出台全市中心村培育配套政策,加大中心村培育力度,培育一批省级、绍兴市级中心村。对39个中心村,按照块状经济集聚型、特色农业发展型、农家乐休闲旅游型、文化古村保护型等不同要求,明确发展定位。实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明确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发展区等区域布局。围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扩面提升、中心集聚点基础设施配套、自然村点缩减与人口集聚、其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四大项目,编制项目建设方案,确定各中心村的具体建设项目及其建设程序,特别是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宅基地置换改革工作,先行开展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试点建设。到2015年,全市力争建成20个“规划布局科学、村庄人口集中、要素利用集约、村域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完善”的中心村。

(二)着力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新优势。“十二五”时期是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转型和变革的重要阶段。要按照城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要求,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加快实现以城市经济为主导、先进特色制造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要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为目标,以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加快建设嵊州市高效生态的精品农业集聚区。一要加快推进“两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良种、良技、良机相结合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科技领先、管理科学、营销有效的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产品标准化、农业经济生态化。到2015年,全市建成粮食功能区1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万亩以上,总产量占全市的50%以上;建成4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5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5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全市耕地流转率达到55%左右。二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种养大户,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种养能手、农村乡土人才、村经济合作社等创办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引导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开展农资经营、工厂化育苗、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三要做优特色精品农业。按照依托园区、改良技术、拓展市场和绿色高效的要求,做优粮油、茶叶、蔬菜、干鲜果、花卉苗木、笋竹、畜产品、桑蚕、水产品等特色主导产业,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强化技术成果转化,推进品种、技术和设施改造,提高标准化、优质化水平。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物流、储藏保鲜、冷链运输设施建设,进一步培育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业态。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的生活、生态、文化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不断丰富农业发展内涵,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效益。

2.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整合甘霖、三界、长乐、崇仁、黄泽五大工业功能区,形成“两心五区”开发格局。整合提升省级经济开发区,优化建成区,重点推进浦口新材料产业园区和三塘等新拓区块建设,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强区、新兴产业基地、现代科技新城。启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接轨长三角的桥头堡、呼应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新高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协同推进五大工业功能区产业平台建设,着力形成以甘霖电声、长乐电机、黄泽机械、三界厨具、崇仁汽摩配等为重点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深入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着力提高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度和科技含量,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领带服装产业要着力研发高档纺织面料、名牌服装及服饰用品等,拓展真丝产品生产领域,逐步提高丝源自主掌控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成为国内领先的领带和真丝产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服装产业基地。机械电机产业要积极推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链的延伸,着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机电一体化步伐,推动产业向数控、高速、精密化发展,成为国内先进的小功率电机和微特电机生产基地。电器厨具产业要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推进产品多样化、系列化、成套化和新型化,加快建设电器厨具配套产业园区,成为国内领先的新兴厨具产业基地和国内知名的特色照明灯具生产基地。坚持扶大扶强,推动骨干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培育上市企业梯队,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3.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经济总量和就业容量,提高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一要全面提升以城区为核心的传统商贸业。以“老城区优化提升、新城区积聚繁荣”为主线,规划建设若干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休闲活动中心,加快形成城南新区商业中心,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形成北直街精品购物街、鹿山街道商贸步行街、城隍文化休闲娱乐街、嵊州大道电子电路一条街、长宁路家居装饰一条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改善商贸休闲环境。推进专业市场提档升级,以中国领带城、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嵊州市江滨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为突破口,加快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重点,大型购物中心和连锁业态等为主体,专业店和专卖店为配套,社区商业为基础的现代商贸体系。二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加大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咨询评估、检测鉴证、会计法律等高端服务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企业的区域总部,拓展贸易融资、私募基金、创投基金、担保服务等金融业务。构筑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物流体系框架,重点发展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区域配套服务型物流,推进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培育领带城物流中心、城南综合物流园区、城西物流中心、禹溪长运物流中心和嵊州港、物流中心,构建与嵊州经济发展相适宜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城隍山文化创意园亭山文化创意服务集聚区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三要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积极整合现有的生态、人文资源,鼓励开发以生态休闲、健康养生、商务会议、文化体验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以四明山、崇仁温泉、南山湖、百丈飞瀑等景区(点)为主体的“一带十景一走廊”的发展格局,打响“山水越剧、温泉休闲”品牌,着力把嵊州建设成为浙东地区文化健康休闲中心。

4.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把握新技术变革路径和市场需求变动趋势,立足嵊州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构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和基地,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生物医药以现有生物医药企业为基础,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和中草药资源,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中药、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低碳环保和新能源装备产业主要依托机械机电产业的发展基础,重点开发环保装备、环保电机产品,大力发展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装备,积极拓展核电、燃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装备研发和生产领域。电子信息产业着力发展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加强对机械和电器等整机产品的配套能力。新材料产业鼓励发展新型建材、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

5.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来料加工业。规范提升农家乐,打造我市“山水农家、越剧休闲”的特色品牌,促进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的原则,编制全市农家乐规划,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和美越乡”建设行动计划等相衔接,进一步明确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布局和政策措施。开展各类特色村点、高星级经营户、主题农庄、精品工程的创建工作,挖掘村点的民俗文化、农事参与、养老服务、农耕器具、特色菜肴、古村落等特色和内涵,形成“一村一品”、“一点一特”的格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规划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用于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建设,引导和鼓励单位把干部职工休闲度假安排到农家乐,把规范化农家乐旅游特色村(点)列入政府会议采购范围。“十二五”期间,培育5个农家乐发展示范区、示范乡镇,建设5条农家乐精品线路,争创省级特色村(点)5家,绍兴市级5家以上。充分把握全球经济回暖、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加快来料加工业的发展。组织到义乌、温州等来料加工业务扩散地设立服务机构,为来料加工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组织经纪人到来料加工扩散地开展业务对接活动,帮助经纪人接到更多的订单。鼓励经纪人将来料加工业务覆盖到发展滞后的乡村,力争达到欠发达村来料加工业务全覆盖。推动全市来料加工从低档向高档、多样向专业、分散向基地、手工向机器、来料向来单五个转变,实现赶超发展。到2015年,争取全市来料加工业实现从业人员3万、来料加工费收入3亿元以上,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格局。

(三)着力推进和美越乡建设,形成城乡面貌改善一体化新气象。以“和美越乡”为品牌,以“四带十线”为框架,以“四大行动十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快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确保3年内通过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市)的验收。

1.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围绕打造精品、区域推进、建管并举的工作思路,提升村庄整治工作水平,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精品村建设工程,通过2—3年努力,创建15个左右的精品村,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和美越乡”建设;实施美丽区块培育工程,推进沿线连片整治,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交通沿线作为农村整治的重点。推进“四带”的连片整治,进一步扩大整治范围、拓展整治内容,培育示范区块;实施“清洁家园”工程,在5个长效化试点乡镇的基础上,在全市面上抓好“三清两建”工作,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2.开展“农村生态人居建设行动”。 推进中心村培育、宅基地置换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宅基地置换)工程,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改善住房环境和条件。同时,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升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强塘固防”、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项目建设,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

3.开展“农村生态经济推进行动”。以经营的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实施乡村生态农业建设工程,以“两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立体套种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型业态;实施乡村生态工业发展工程,按照产业聚集的要求,继续推动乡村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推动全市来料加工从低档向高档、由多样向专业、由分散向基地、由手工向机器转变、由来料向来单五个转变,实现加快发展;实施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扩大帮扶范围,拓展帮扶形式。积极开展规模型扶贫项目建设,使项目覆盖所有欠发达村。通过3年努力,使我市欠发达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同时,大力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培育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精品村(点),形成“农家乐”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4.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广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等模式,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软硬件建设,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实施农村文明创建工程,深化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和农村“种文化”活动,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四)着力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形成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新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十二五”时期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共享共建和谐社会。

1.全面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按照增投入、重考核、强制度、优服务的思路,建立多方投入机制,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每年增幅不低于当地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比例,基本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解除养老、教育、医疗的后顾之忧。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 万人、20万人和1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接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到 95 %以上。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助学、医疗救助等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快建立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不断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2.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到2015年,全市农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义务教育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以上。有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点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大卫生事业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形成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医疗卫生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建设标准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大力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深化乡镇、村文化阵地建设,提升“文化惠民”工作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发展民间工艺、民间演艺等文化产业;继续推进“振兴越剧六大工程”,排演精品剧目,进一步打响“越剧之乡”品牌。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3.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增收。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开发村域经济,促进增收致富。“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5个1”,即每年净增城镇就业岗位1万个,组织1万名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接受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培训转移1万名山区农民,每位具有劳动能力的被征地农民掌握一门技能、带动1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着力提升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按照抓好发展促就业、落实政策促就业、转变观念促就业、强化培训促就业的工作思路,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和城乡平等就业制度。认真落实就业政策,积极扶持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大力支持一批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形成政府和企业协同促就业的新局面。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就业择业。整合培训资源,开展校企合作,重点扶持厨师、面点、家政、机械等就业门路广、农民工受欢迎的培训项目。加快推进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创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三大来源的扩大,更加关注农业劳动者、低收入农户、普通农民工三类群体的增收,建立健全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群体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4.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以此带动装饰、装修、家电、家具等消费市场的发展。加大力度改造农村水、电、路、气,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在规范农村电价秩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农村电价,扩大农村电力消费。积极鼓励商贸、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向农村延伸销售网络,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强农村市场监管,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5.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围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和改善农村民生等重点领域,推进各类扶贫项目建设,力争实现经济薄弱村参与扶贫项目全覆盖。探索以县(市)、乡镇为实施主体的异地联建项目,切实提高扶贫项目的效益。按照“三年建设、五年见效”的目标,全市计划建设规模型联建项目7个以上,其中以市级为实施主体的规模型联建项目不少于2个,以乡镇为实施主体的项目5个以上,新启动改善民生类项目20个以上;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行动计划,拓展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引导低收入农户积极参加各类农业专业技能和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允许多次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致富能力。开展低收入农户就业服务的专项行动,对经培训的人员组织专场就业对接,优先推荐给用工单位。对低收入农户开展创业就业的,安排专人对其加强辅导和跟踪,并落实好各类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低收入农户小额创业贷款,鼓励金融机构不断扩大贷款规模和范围;深入开展多形式结对帮扶活动,不断完善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市(县)帮扶由资金帮扶向项目建设、产业对接、干部挂职、技术支持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帮扶转变,建成一批帮扶的示范性项目。调整部门联村、干部联户的结对关系,把5万元以下的村和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结对范围。探索部门和全市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组成帮扶团组,进行结对帮扶,更好地整合资源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加大职能帮扶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社会救助力度,不断扩大低收入农户子女求学,大病、有线电视维护费等方面的救助覆盖面。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欠发达乡村发展规模型扶贫项目的奖励补助或财政转移支付。到2015年,消除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以下的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

(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新网络。基础设施是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支撑。要顺应新型城市化加速和区域间融合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城乡空间联系、拓展城乡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衔接。

1.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积极推动甬金铁路、杭温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我市境内的规划建设。加强城市环线、城乡干线和农村公路的建设改造,重点实施罗柱岙至小砩公路、104国道嵊州段、嵊张公路、绍甘线嵊州段、三界曹娥江大桥及接线工程、嵊义线黄泥桥至甘霖段、禹湖线、黄山线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继续推进“二横二纵五连”的公路主骨架网及农村连网公路建设。新建集客运、公交于一体的新客运中心和长乐、甘霖、崇仁、黄泽四个三级标准客运车站,完善市中心公交枢纽站及公交线路,创造一个便捷、舒适的城乡交通环境,更好服务嵊州市经济建设。

2.打造优质稳定的电力信息网。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加快推进全市电源点建设和电网改造。在积极引入全省大电网电量的同时,抓紧规划上马一批水电、火电项目,努力提高供电能力。深入实施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合理布局高压输配电网络和高压走廊,形成以220KV为骨干、110KV为基础、35KV与10KV为补充的输变电线网络。要以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为目标,提升电信、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类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容量、技术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着力构建覆盖全市、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

3.打造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网。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改善水环境。建设高标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实施剡溪、长乐江等主要江河的干堤加固工程,加强城市中上游千库保安、城镇给水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结合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曹娥江流域的防洪减灾建设,按“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开展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以城市中心区、县域副中心水厂建设为重点,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供水体系,实施分片集中供水,确保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重点是加快推进城镇供水体系向农村的延伸,深入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使每位农民都能喝上安全的饮用水。

(六)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新态势。按照省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结合嵊州实际,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经济生态化、低碳化和生态经济化、资产化的路子。

1.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扎实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培育以企业、园区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把新建项目环境评价和用能评估关,构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原则,加强企业原材料、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的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加快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机制。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和普及节能建筑、节能电器应用,形成全民低碳生活的氛围。

2.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支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进西部、北部和东部山区绿色屏障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西部、北部和东部山区的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林的保护力度,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加强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及江河两岸防护林的建设。实施25度坡耕地退耕还林,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在重要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开垦坡地,加快建设和恢复水源保护区的植被缓冲带、减少土壤侵蚀及其营养盐流失。加大水环境保护,强化长乐江、剡溪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强化南山水库、丰潭水库、辽湾水库、剡源水库、坂头水库、前岩水库等备用水源的保护,建立不同水系的备用水源。

3.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大气环境整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除尘设备维护更新,加大对燃煤热电企业的监管,确保脱硫率达到90%以上。推广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发展太阳能利用技术。加强机动车尾气的监测和管理,开展油站、油罐车、油库油气回收治理,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方面,开展污水处理厂、印染企业污泥、脱硫石膏等综合利用试点工作,解决污泥出路问题。完善固体废弃物处置,抓好电镀、化工等行业危险固废的管理,预防二次污染,逐步开展受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提升辐射监管能力。建立辐射项目审批、辐射环境监察、辐射事故应急、辐射环境监测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等为一体的辐射环境监管网络。

4.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因地制宜地编制实施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科学有序推进全市农村污水处理,确保农村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完善城镇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大力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的建设,不断提高污水管网覆盖面及入网率。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深入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按照“户集、村收、区保、镇运、市处理”的要求,在行政村全面推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落实保洁责任,实施定时保洁,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深入推动农业面源污染处理,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开展系列生态创建。积极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文明村系列创建活动。加快创建绿色机关,引导基层单位和城乡居民广泛开展绿色村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群众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系列活动,加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中国水周”、“全国土地日”、“中国植树节”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引导人民群众不断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七)着力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形成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新制度。城乡体制机制一体化是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证,要深化配套改革,加快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制、资源要素配置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为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政府适当补贴的办法,引导广大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转移。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转让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建设规划区范围外的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积极稳妥开展农户宅基地流转试验,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跨村置换机制,初步建成20个左右的宅基地置换示范区块。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和复垦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

2.深化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要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改变当前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镇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节约集约原则,通过对村庄改造、农村居民住房的集中建设和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途径,鼓励村民放弃宅基地申请退宅还耕,促进农村居住点相对集中和村民向城镇集聚。结合“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政策,创新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投融资主体,加大住房困难补贴,减免相关建设规费,逐步建立根据不同对象分类指导的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3.深化县域金融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延伸金融服务领域,拓展金融服务范围,切实做到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住房、林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先行在全市3个省级中心镇(甘霖、长乐、黄泽)开展试点,再在全市面上推开。稳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全面推行联保贷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支农贷款卡、贷记卡业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增加参保品种,提高赔付比例。

4.深化户籍管理改革。按照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加快建立按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具有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的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取消不合理的落户条件限制,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进城镇入户。推进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保留户口迁移农民在农村原有经济权益,保障进城镇落户农民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权益。

5.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主体明确、权能完整、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原则,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量化、颁证,形成与户籍相分离、责权利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健全村经济合作社组织,严格界定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社职能,实行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经济权益长久化和社会权利属地化的管理制度。在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的同时,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农户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面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量化后的股份可以继承、流转。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导确权后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留用地等进行交易流转。

6.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培育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构建“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社区服务”的城乡社区管理体系,加快提升社会管理的多元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深化“平安嵊州”创建工作,推进综治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全基层综治网络和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强化防控体系建设,努力化解基层矛盾,确保社会和谐安定。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置和应对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结构的一场大变革,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大战略,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一)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总纲领,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单位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各部门单位要从实际出发,把城乡一体化全覆盖格局的形成、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作为“十二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统一认识,明确思路,有效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和有效途径,选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开展。要加强对城乡一体化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善于以典型推动和指导面上工作。

(二)健全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财政对城乡统筹发展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金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增加社会性关键项目投入和非建设性项目投入,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顺利推进。充分整合相关资金,发挥政府投入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城乡一体化投入经营机制。积极探索通过组建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等形式,搭建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平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三)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城乡一体化指导协调的责任在市,组织实施的责任在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各部门单位要从各自工作职责出发,切实承担起责任,用更多精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建立城乡一体化推进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和考核指标,修订完善相关工作目标任务、管理办法等文件及专项规划,分年度抓好各项工作的实施。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任务,纳入全市重点目标任务督查落实考核体系,做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项目化、各项工作指标化、层层分解责任化,加强监督检查和考评验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加大督查力度,运用专项督查、综合督查、联合督查、督查回访和督查调研等方法,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工作要求和意见,确保政令畅通。

(四)健全完善合力推进机制。各部门单位要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重点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重点倾斜,着力引导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社会管理向农村延伸,各类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向农村覆盖。要大力宣传、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加快形成人人关心城乡一体化、积极为城乡一体化出力的浓厚氛围,使推进城乡一体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投入到一体化进程中。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帮建制度和部门单位抓建示范点制度,落实帮建任务,形成充满活力的帮建竞争机制,使各行各业广泛参与、服务和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规划的组织实施

本规划是指导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实施意见,提出政策措施,对各项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指导、协调、服务。要逐级逐部门分解任务,把城乡一体化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根据形势变化或实施需要,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必要的修订。

主题词:计划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政协办,市人武部,市法院、检察院。

嵊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4月5日印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PHP网站源码大运百度爱采购福田阿里店铺托管坂田网站推广工具广州如何制作网站布吉关键词排名包年推广爱联SEO按天计费坪山seo优化南联模板推广大鹏网站优化按天计费荷坳网站搜索优化盐田网站设计布吉企业网站建设福田企业网站建设木棉湾百度网站优化南澳百搜标王大运外贸网站制作坪山网站优化按天扣费惠州建网站塘坑营销型网站建设南澳阿里店铺运营东莞网站推广系统永湖seo优化爱联企业网站改版深圳网站优化按天收费坑梓外贸网站制作宝安网站优化按天扣费塘坑如何制作网站大运网络营销南澳建站南联企业网站制作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