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到上海 > 民生> 城事>正文

一个60+作家眼中的黄河路:支马路是大马路的气口,它的价值在于特色

《繁花》原著里,各种各样的饭局贯穿了书中关于上世纪90年代的这条线。而两个饭店:“至真园”和“夜东京”,更是重要人物轮番登场、重要场景轮番上演的地方。

这样的设置是作者金宇澄的精心安排,他自己曾解释过,“……整个90年代忙得不得了。这是中国特色,国人最有分量、最有内容的表露是在饭局上。”

事实上《繁花》里的很多故事都是他从饭局上听来的,如果没有这些饭局,大概率不会有这本小说。

因此不难理解,在王家卫以原著为基础改编导演的新剧里,浓墨重彩都泼向了上世纪90年代的黄河路。原著中作者金宇澄着墨最多的饭店之一“至真园”,在电视剧中的地理位置设定就在黄河路上。

黄河路,上海餐饮界一个开天辟地般的神话,进入21世纪后开始渐渐没落。

趁着《繁花》热播,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和上海著名作家、上海作家协会理事马尚龙聊了聊。1956年出生的他和金宇澄年纪相仿,看着黄河路一夜兴起,看着它日渐萧条。

在他看来,黄河路不仅仅是美食一条街。那些餐饮店只是表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潮流和文化的更迭。

“很多人都说黄河路现在不行了,是味道没以前好了。”马尚龙却觉得,“黄河路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它的不变,餐厅的水准、甚至连桌椅碗筷都停留在当年。”

在一座文化基因中刻着求新求变的城市里,这种不变注定只有一个结局。

集束型餐饮业态开创风气之先

上海的老饕们都还记得,这座城市最早的美食一条街是乍浦路,后来才是黄河路。
在马尚龙看来,黄河路取代乍浦路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的地段更好,紧邻人民广场。此外,说是黄河路,其实和黄河路交叉的马路上也都是餐饮店。
“乍浦路和黄河路的餐饮业态特色是集束型的,算是开创了当时的风气之先,因为之前上海没有集束型的餐饮店,都是散射状的。”像这类美食街的兴起,彻底打破了原来由国营餐饮店垄断上海餐饮业的局面。
此时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私营餐饮老板开始大批从国营饭店里挖大厨。因此,黄河路上一些饭店的大厨就来自国营餐饮店,他们都是被更高的薪资所吸引至此的。
上海半个世纪餐饮业态的变迁,我们可以从《繁花》原著中窥到一点端倪。小说写到六七十年代的故事,出现的是“四如春”这样的饮食店;到了八九十年代,就有了李李开的“至真园”和玲子开的“夜东京”这样的私人饭店。

马尚龙回忆,在黄河路最火的时候,一条街上的饭店都以粤菜风格为主。黄河路当年甚至有更豪气的老板,直接从香港找来大厨掌勺。“黄河路的走红和当时上海流行的文化有密切关系,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代,港台文化风靡,天生爱赶时髦的上海人开始崇拜港台明星,热衷于吃广东菜。”他说,“当时香港明星来上海也喜欢去黄河路,因为那里的广东菜最正宗。”
从这层意义上而言,虽然很多人看了电视剧《繁花》后批评“黄河路不像黄河路,倒像香港的兰桂坊”,但其实转念一想,这种布景也许是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呼应了主旨。

黄河路的意义从不局限餐饮,

它更是上海的文化地标

在马尚龙的记忆中,黄河路上的饭店最开始会把很多笼子和鱼缸放在店门口。鱼缸里是各类海鲜,笼子里则是后来被法律明令禁止食用的诸多山珍。
因为打的就是广式餐饮的招牌,广东人爱吃的所谓山珍海味,这里也要有。“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食材的新鲜,这些山珍海味都是空运来沪的,所以黄河路的兴起又和物流逐渐发达起来有很大关系。”90年代的黄河路餐饮,可谓赶上了时代的脚步。
马尚龙认为黄河路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意义从来不局限于餐饮,它是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如果你认可饮食文化也是文化的话。
上海只有乍浦路、寿宁路和衡山路等不多的几条马路,当人们相约去那些马路上的某家店吃饭或者喝酒时,他们通常先直接报街名。比如“去黄河路吃夜宵”、“去寿宁路吃小龙虾”、“去衡山路泡吧”。
黄河路的火,还因为它的前后左右开了不少迪斯科舞厅,这样就轻而易举形成了上海人夜生活的一个闭环。今年上半年过世的上海作家协会成员奚愉康,当时就在黄河路边上的新昌路做通通迪斯科的经理。
上世纪末,对于一些暴发户和小老板而言,去黄河路吃完饭再去迪斯科,就是夜生活标配,而且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不限制娱乐场所的营业时间。
金宇澄曾经这样向王家卫介绍黄河路昔日的繁华:

“某大年初一,电视新闻报道了除夕夜的盛况,黄河路各饭店因攀比那鞭炮烟火的场面,有店家居然抬出单人床那么大的烟花,接近疯狂。”

而现在,外环以内禁放烟火爆竹政策已经实行很多年了。城市发展到这一步,其实有很多难以追回的往昔。因此金宇澄自己也承认,自己这部《繁花》其实是一首挽歌。

起也时代,落也时代

在马尚龙看来,黄河路的兴盛是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步点,它的衰落同样也和时代发展脱不了干系。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近10年,上海人买车早已不稀奇。

“对于开车去黄河路吃饭的人来说,停车就非常不方便,你要停在很远的地方。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选择商场里的餐厅。”他说,“任何民生热潮都会助长一些东西,也会扼杀一些东西。”

马尚龙这个年纪的人都是念旧的,他说自己其实直到这两年还会去黄河路吃饭,因为跟店老板都熟了。

“黄河路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烟火气,我一直很喜欢黄河路。从餐厅打开的窗户看出去,看得到外面的电线木头和架空线,路上的人在走来走去,你和他们的距离很近。”

如果此时有人把这副场面拍成定格的照片:饭店两楼的人从窗户探出头来,他的身后还有炒菜和汤锅冒出的氤氲热气。楼下的行人从电线杆中走过,电线杆看上去很老了,好像从张爱玲住在这里的时期起就没有换过……就这样,简单的画面足以构成一幅极具市井烟火气的场景。
而现在的黄河路已经久未有烟火气了,因为人气已经散了,“人气这东西,一旦散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他感叹。

黄河路上的饭店,

不符合年轻人的味蕾情趣了

平心而论,马尚龙觉得黄河路上饭店的口味其实这几十年来并没有什么改变——虽然很多山珍海味吃不到了。而不变,也许正是问题的根源。
“因为对于喜欢赶时髦的上海人来说,这里的菜式和口味都显得老套了,不符合年轻人的味蕾情趣了。他们的菜式也有创新,但已经跟不上最新的潮流了。”马尚龙说,“而且现在新开出来的饭店,不光菜式精致新奇,连器皿都非常讲究。黄河路拿不出,它们的桌椅是旧的,桌布是旧的,器皿也是旧的。他们的一切还停留在原先的水平,就像一个当年红极一时的作家,后来写不出东西了。”
这一二十年来,上海的餐饮业发展得太快了,已经让人看不太懂了。他觉得,“什么都是一阵子,鸡公煲一阵子、小龙虾一阵子、酸菜鱼也是一阵子,而且波段越来越短,短到还没有一个地段累积起像黄河路当年的人气,就已经散了。我们上海所有流行的东西都像是过山车,转三圈都要下来的。”
而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代人翻篇了。

“黄河路是我们这一代人喜欢的地方,因为我们喜欢吃包厢的氛围,现在的年轻人无所谓了。火锅不需要包厢,烤串也不需要包厢;我们喜欢吃的菜,年轻人也不喜欢了,现在还有哪个年纪轻的会特地跑去店里点一份虾爆鳝啊?”

马尚龙说,“每一代人的味蕾情趣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最近20年里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变化。这也和时代发展有关,现在随着上海发展的需要,五湖四海的人都汇聚到这里工作生活,他们的口味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地方美食。”
两年前,马尚龙参加了电视台做的一档《寻味上海》栏目。栏目组当时寻了许多饭店,“我们现在正好聊到这个话题,我回想了一下,没有一家是黄河路的呀。他们找的要么是有国营背景的传统老饭店,要么是有特色的新饭店。黄河路上的饭店两头都不挨,很是尴尬。你说黄河路上的店有什么特色?真说不出来。”

从黄河路谈开去,

支马路的建设何去何从?

马尚龙无法想象,一旦有一天这些餐饮店撤离了黄河路,应当怎么去进一步挖掘这条小马路的价值?
“黄河路是南京路的支马路,你去看哦,每条大马路的边上都有很多支马路。就像《繁花》里面,还写过淮海路上不少支马路。”在他看来,这些支马路就是大马路的气口。“就像你刻一方图章一样,一定要留气口的。”

刻章之人多追求古印气息,由于古印通常经历岁月侵袭,多斑驳缺损。后人就故意模仿这种气息,刻好章之后敲个边,击打印面。以吴昌硕为代表,还要在鞋底磨一磨,搞一点所谓的气口出来。
所以,在马尚龙看来,支马路未必一定要像大马路那样规整,它们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有时候哪怕斑驳凌乱一点也无妨。
他强调,支马路建设的关键在于特色,“这种小马路上,你要有自己特色的小店。但我们这里的小店最难的,也是和国外小店最大的区别,就是店面不属于自己,要付租金。租金年年涨,生意就难以维持。”
他以淮海中路的支马路嵩山路上昔日一家小店为例,“这是一家只有一开间门面的饭店,叫兰亭,吃鸡骨架的。我们以前都会排队去吃,因为饭店里只摆得下五六张台子。等位的时候,上街沿上摆几张椅子,你先把菜点好,等里面空出来你马上进去。每天都有交交关关的人从老远的路赶过来,这就是支马路的文化。”
后来饭店动迁了,搬到了一家商场里。“装修一新的兰亭比以前确实好看精致得多,但这已经不是我们喜欢的兰亭了。”
马尚龙透露自己最近在写一本关于淮海路的书,“那天我特意去实地走了一下,从西藏路一直到重庆路,这么长一段路,只有一条弄堂,就是尚贤坊。但人都迁掉了,是条假弄堂。”但是在他小时候,“你通过一条条弄堂钻来钻去就能走到旁边的小马路,现在小马路两边都是一幢幢高楼,小马路存在的意义只是给你开车经过。”
要说支马路建设得较好的,马尚龙觉得是进贤路,这条马路也是《繁花》里着墨很多的一处地方,因为“挖地三尺”的“夜东京”就坐落在进贤路上。这里既有兰心、海金滋等传统本帮菜餐厅,又不乏各式西餐厅,同时还有服装店、二手家具店等特色小店。虽然这些年小店因为租金涨价频繁开开关关,至少整条小马路的人气还是在的。
而现在的黄河路,马尚龙觉得,好像只是为了让人排队买蝴蝶酥而存在的。

后记

前年,马尚龙和老艺术家梁波罗去乾隆美食吃饭。他们细数墙上陈列照片,发现一张梁波罗于20多年前来此地吃饭时和老板的合影。但是艺术家自己早已忘了,老板也已经忘了。
黄河路上的很多人和事,都已经湮没进历史,连一丝痕迹都不着。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坤彧

PHP网站源码大芬模板推广哪家好萍乡网站优化排名价格景德镇关键词按天扣费推荐重庆网站开发公司滨州企业网站制作公司seo排名推荐安顺百度标王公司白城企业网站改版报价眉山网站改版推荐晋城百姓网标王垦利百度竞价推荐来宾网站设计哪家好宝安网站排名优化哪家好常州网站设计多少钱陇南设计网站公司临汾网络推广多少钱安庆网站优化按天收费哪家好昆明营销网站多少钱宿迁网站设计安康百度竞价价格坪地百度网站优化多少钱丽水网站优化按天扣费哪家好宝安网站设计模板哪家好阜阳企业网站建设多少钱楚雄建设网站公司中山外贸网站建设公司荆门百姓网标王推广报价娄底关键词排名价格宝鸡百度网站优化排名推荐中卫网站seo优化公司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