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研究知识图谱表征分析

字号:T|T
2023-04-20 17:39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石窟寺是我国宗教历史、宗教艺术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审美追求。文章选取中国知网数据,从考古与历史、安全与管理、保护与技术、预防性保护和展示与利用5个方面,采用知识图谱方法系统表征分析了1990—2020年我国石窟寺研究的知识热点、演变历程、发展趋势;同时,文章选取WoS数据,分析了1998—2021年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石窟相关研究知识热点,旨在为石窟研究提供一定的认知与阐释基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图书书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筛选关键词或题目、摘要中包含“石窟”“石刻”的中文期刊论文7 049篇;《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筛选关键词或题目中包含“石窟”“石刻”的博硕士学位论文722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筛选关键词或题目中包含“石窟”“石刻”会议论文422篇;《中国图书书目数据库》筛选关键词或书名中包含“石窟”“石刻”图书1 805本。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可视化呈现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本文借助SQL Server数据库用于数据的提取、处理,应用Python、Gephi、VOSviewer等软件开展中国石窟研究相关知识图谱可视化表征与分析。

 

 

知识图谱表征分析

      基于文献梳理分析,中国石窟研究主要涉及考古与历史、安全与管理、保护与技术、预防性保护、展示与利用5个方面。其中:考古与历史方面主要开展石窟考古及宗教史、艺术史、社会史的研究;安全与管理方面主要聚焦石窟安全防护、综合管理研究;保护与技术方面主要关注石窟病害分析(结构失稳、水害、微生物、风化)、防治、防灾减灾与环境整治研究;预防性保护方面主要体现石窟所在区域或石窟表层文物相关要素的动态监测;展示与利用方面主要进行石窟文化传播、公众服务研究。

 

考古与历史方面分析

 

整体研究概况

 

      1990—2020年间考古与历史方面发文量1(图1)发文量快速增长,达到7 038篇,含基金论文21 047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1 886篇,总被引频次3达到44 466次。其中1990—2000年,年发文量在55~149篇之间,累计发文量为1 031篇,基金论文8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为439篇,总被引频次为1 1370次;2001—2010年,考古与历史受关注度有所提升,年发文量在121~209篇之间,累计发文量为2 147篇,基金论文168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573篇,总被引频次为24 042次,整体较上一个10年内发文数量翻倍,基金论文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得到提升;2011—2020年考古与历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发文量显著增长,在285~476篇之间,累计发文量达到3 860篇(2019年达到峰值,为476篇),基金论文871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874篇,总被引频次为9 054次,该阶段论文质量显著增长,被引频次降幅较大,尤其是2017年开始被引频次下降趋势日趋明显,2017年被引频次为600次、2018年为407次、2019年为268次、2020年为35次。

 

图片

图1 考古与历史方面发文量历年变化

(1990—2020年)

(来源:作者自绘)

 

关键词聚类分析

 

      考古与历史方面,7 038篇发文量中包含13 736个关键词。为了梳理考古与历史维度发展阶段性特征与知识热点演变历程,利用VOSviewer软件,将数据按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划分,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阈值为5)。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共现程度(关键词共现越多,节点越大)。

 

      1990—2000年,考古与历史方面的研究以莫高窟、克孜尔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等为主要代表:(1)聚类一是以莫高窟为重点开展的,以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敦煌遗书、敦煌文本、敦煌写本、敦煌文献等为对象的敦煌学和石窟艺术研究;(2)聚类二为克孜尔石窟,以说法图、供养人像、法华经变、伎乐天、帝释天等为对象的佛教艺术研究,以中心柱、塔庙窟、佛殿窟、毗诃罗窟、大像窟等窟龛形制为对象的佛教石窟研究;(3)聚类三以云冈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为主,以及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庆阳北石窟寺、龙山石窟、大佛寺石窟等,以佛造像、三世佛、立像、阴刻等为对象的佛教造像研究;(4)聚类四为大足石刻、安岳石窟等,以摩崖造像、石刻造像为对象的石刻艺术研究,以大方便佛报恩经、天王像、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等为对象的密教、密宗研究(图2)。

 

图片

图2 1990—2000年考古与历史方面关键词共现图谱

(来源:作者自绘)

注:阈值为5;273个关键词。

 

      2001—2010年,考古与历史的研究以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等为主要代表:(1)聚类一为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大像窟、炳灵寺石窟等,以佛教文献、出土文献、壁画、供养人画像为对象,运用图像学方法对石窟寺壁画中宗教图像释读,梳理分析图像的系统及源流、艺术风格;(2)聚类二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以石窟形制、古建筑、史料、文献、地方史等为对象的佛教史、建筑艺术的研究,通过石窟寺建筑与宗教雕塑特征研究,论证石窟寺承载的文化特色、设计理念;(3)聚类三为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昙曜石窟、天梯山石窟、奉先寺、响堂山石窟等,以石窟造像、石刻造像以及纹饰(火焰纹)等为对象进行石窟造像艺术研究;(4)聚类四为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等,通过考古调查、考古工作,以石窟壁画、供养人画像、经变等为对象进行石窟壁画艺术研究(图3)。

 

图片

图3 2001—2010年考古与历史方面关键词共现图谱

(来源:作者自绘)

注:阈值为5;330个关键词。

 

      2011—2015年,考古与历史的研究以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等为主要代表:(1)聚类一为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阿尔塞石窟、榆林窟等,通过美术考古等对石窟壁画、彩塑的服饰、图案、装饰为对象进行宗教艺术演变研究;大足石刻等以石窟壁画、雕塑等为对象进行宗教世俗化、民族化审美特征的研究。(2)聚类二为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等,以石窟壁画中经变画、说法图为对象,运用图像学和艺术史方法分析石窟寺壁画图像构成与特点,进行犍陀罗艺术、佛教艺术研究,以及对窟形、窟顶等窟房空间形制研究。(3)聚类三为云冈石窟、须弥山石窟、巩县石窟等,以龛楣、雕塑、佛衣为对象,系统性总结石窟寺地域性与宗教文化特征,明确石窟寺地理位置与空间关系,研究石窟艺术、佛教思想,以大足石刻、安岳石窟以千手观音、宝顶山、安岳卧佛等石窟造像、石刻造像为对象进行石刻艺术研究;这一阶段各石窟寺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美术考古、佛教考古以及图像学方法等对石窟术、佛教艺术研究。此阶段各聚类出现交叉、融合研究趋势(图4)。

 

图片

图4 2011—2015年考古与历史方面关键词共现图谱

(来源:作者自绘)

 

      2016—2020年,考古与历史的研究以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大足石刻等为主要代表:(1)聚类一为莫高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等,以壁画中的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供养人等的服饰、纹样、团花、边饰以及石窟寺的洞窟形制、藻井为对象进行犍陀罗艺术中国化研究。(2)聚类二为敦煌石窟,以敦煌遗书、文书、敦煌文献、藏经等为对象进行敦煌文献研究,立足于敦煌石窟与写本文献相结合,综合历史、考古、文献、艺术、建筑、宗教等学科,系统研究敦煌石窟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民族关系等,不断深入挖掘揭示敦煌石窟的人文内涵,并以彩塑、壁画中的经变画、说法图、观无量寿经变为对象进行石窟艺术研究。(3)聚类三为克孜尔石窟、麦积山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等,以石窟壁画、造像、佛像为对象,研究佛造像样式和造像题材发展变化规律、佛教基本教义;运用图像学、历史文献学方法挖掘关键信息,分析石窟寺壁画图像来源及传播路径,以及中国化的文化史研究。(4)聚类四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等,以石窟造像、摩崖造像、碑刻为对象,梳理、研究历史时期的犍陀罗艺术、造像艺术、雕刻艺术。此阶段各研究聚类交叉度提升、深度融合,尤其在十九大以来,呈现出石窟寺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史以及当代文化支撑的趋势,发挥时代价值—“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图5)。

 

图片

图5 2016—2020年考古与历史方面关键词共现图谱

(来源:作者自绘)

注:阈值为5;268个关键词。

 

机构发文统计分析

 

      根据1990—2020年发文量情况,对考古与历史方面的科研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1)发文量较大的机构为甘肃省敦煌研究院(472篇)、新疆龟兹研究院(125篇)、龙门石窟研究院(79篇)等文博研究机构,以及兰州大学(317篇)、西北师范大学(117篇)、四川大学(92篇)、陕西师范大学(91篇)、北京大学(79篇)、山西大同大学(79篇)等高校。通过对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发文量降序排列分析可见,30年间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研究成果产出数量与质量飞跃提升,新疆龟兹研究院、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成果不断显现。近20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为考古与历史研究成果产出作出时代新贡献(图6)。

 

图片

图6 考古与历史方面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变化

(来源:作者自绘)

注:机构按发文量降序排列。

 

      (2)从机构合作关系网络来看,研究机构总量较少、研究内容较为发散,形成合作网络聚类数量较少(图7)。其中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主要体现在以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山西大同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新疆龟兹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为核心的研究网络。

 

图片

图7 基础研究方面机构合作关系网络图

(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考古与历史方面重点以考古、历史、美学等基础理论,进行宗教、历史艺术、社会综合研究,探讨洞窟的题材内容、佛教思想、性质、功能、艺术特点与流源、传统材料与技艺,丰富石窟的研究成果与人文认知,为石窟寺研究奠定坚实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基础。通过知识图谱表征分析可见,研究成果以石窟寺区域性研究为主,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年)发布,“建立完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研究体系”“深化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等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趋势。

 

保护与技术方面分析

 

整体研究概况

 

      1990—2020年间保护与技术方面发文量(图8)823篇,含基金论文229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303篇,总被引频次达到5 471次。其中:1990—2000年,年发文量在5~19篇之间,基金论文24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75篇,总被引频次为1 401次;2001—2010年对保护与技术关注度提升,年发文量在14~46篇之间,累计发文量为268篇,基金论文66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为103篇,总被引频次为2 701次;2011—2020年年发文量增长,在33~61篇之间,累计发文量达到442篇(2016年达到峰值,61篇),基金论文139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125篇,总被引频次为1 369次,该阶段论文质量有所增长,被引频次降幅较大,尤其是2017年开始被引频次下降趋势日趋显著,2017年被引频次为65次、2018年为103次、2019年为16次、2020年为2次。

 

图片

图8 1990—2020年保护与技术方面发文量历年变化

(来源:作者自绘)

 

关键词聚类分析

 

      保护与技术方面合计发文823篇,包含2 197个关键词。为了梳理保护与技术方面发展阶段性特征与知识热点演变历程,利用VOSviewer软件,将数据按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划分,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阈值为2)。

 

      1990—2000年,保护与技术研究以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佛寺石窟、东千佛洞等为主要代表:(1)聚类一为莫高窟、安西榆林窟、龙门石窟等,针对起甲壁画、岩体裂隙、大气降尘等病害进行石窟保护材料的研究;(2)聚类二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炳灵寺等,以建筑维修、建筑构件为对象的石窟建筑保护研究,通过学术会议等方式探讨国际保护现状;(3)聚类三为大佛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以崖面等石窟岩体为对象,进行加固材料、加固设计研究;(4)聚类四为东千佛洞等,以壁画地仗、石刻造像为对象,通过射线荧光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其制作材料、胶结物、可溶盐等方面的研究(图9)。

 

图片

图9 1990-2000年 保护与技术方面关键词共现图谱

(来源:作者自绘)

 

      2001—2010年,保护与技术以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龙游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敦煌石窟等为主要代表:(1)聚类一为莫高窟、龙门石窟等,针对渗水病害、壁画病害、岩体裂缝、仿爱夜蛾病害,应用纳米技术、预应力锚索等技术手段,对渗水和盐害治理、壁画修复、裂隙灌浆材料、岩体加固等进行研究;(2)聚类二为云冈石窟、龙游石窟等,通过工程地质、岩石力学等学科的方法技术,针对岩石风化、大气污染、降尘、地震问题进行崖体的稳定性、加固、石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3)聚类三为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等,针对地仗可溶盐、壁画疱疹等问题进行文物保护研究,以及对部分石窟进行抢救性维修工程的实践工作(图10)。

 

图片

图1 0 2001—2010年保护与技术方面关键词共现图谱

(来源:作者自绘)

 

      2011—2020年,保护与技术研究以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为主要代表:(1)聚类一为莫高窟,针对壁画相关病害进行病害肌理、保护理念、揭取壁画、壁画加固等方面的保护研究,提出保护修复和防治对策等,使得壁画艺术、敦煌艺术得以保护传承;(2)聚类二为莫高窟、龙游石窟,针对危岩体相关病害,通过现场测试、三维重建等手段进行岩体的稳定性、加固措施等研究;(3)聚类三为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针对石质文物病害、岩石力学特征等,进行加固材料方面的研究;(4)聚类四为云冈石窟等,针对生物腐蚀、大气细颗粒物引起的病害进行模拟实验、化学清洗的保护研究;(5)聚类五为大足石刻、广元千佛崖、安岳石窟,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纹理映射等数字化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研究(图11)。

 

图片

图1 1 2011—2020年保护与技术方面关键词共现图谱

(来源:作者自绘)

注:阈值为2;237个关键词。

 

 

机构发文统计分析

 

      根据1990—2020年发文量情况,对保护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1)发文量较大的机构为敦煌研究院(129篇)、龙门石窟研究院(36篇)、云冈石窟研究院(27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3篇)等文博研究机构,以及兰州大学(82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3篇)、山西大同大学(22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3篇)等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对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发文量降序排列分析可见,30年间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研究成果产出数量与质量不断飞跃提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山西大同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成果不断显现。近20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疆龟兹研究院、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保护与技术方面成果产出作出时代新贡献(图12)。

 

图片

图1 2 保护与技术方面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变化

(来源:作者自绘)

注:机构按发文量降序排列。

 

      (2)从机构合作关系网络来看,研究机构总量较少、研究内容较为发散,形成合作网络聚类数量较少(图13)。其中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主要体现在以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云冈石窟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机构为核心的研究网络。

 

图片

图1 3 保护与技术方面机构合作关系网络图

(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保护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基于文物本体及载体、文物环境等对象层面及主要病害,如风化病害(含生物病害)、水患、失稳等根据病害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材质及结构差异性等方面的研究,以其地质学、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保护工程)、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为基础理论,进行保护修复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岩体稳定性、石刻和壁画病害以及保护材料等方面,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呈现文物的科学价值。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深化病害发育机制研究”“数字技术与保护修复的融合”“促进建立保护技术集成体系与系统性解决方案”等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趋势。

 

安全与管理方面分析

 

整体研究概况

 

      1991—2020年间安全与管理方面发文量182篇,含基金论文27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40篇,总被引频次为476次。其中:2011—2020年各年发文量有所增长,年发文量在5~19篇之间(2016年达到峰值,19篇),累计发文量为114篇,其中基金论文23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14篇,总被引频次244次(图14)。

 

图片

图1 4 1990—2020年安全与管理方面发文量历年变化

(来源:作者自绘)

 

关键词聚类分析

 

       安全与管理方面合计发文182篇、包含731个关键词。利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阈值为3),呈现3大聚类关键词共现网络,用不同颜色代表(图15)。

 

图片

图1 5 安全与管理方面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来源:作者自绘)

 

      (1)聚类一为以莫高窟为代表,基于总体规划,开展旅游环境容量、游客满意度、景区管理等研究,论证对石窟寺的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石窟寺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遗址管理规划;探讨开放洞窟的选择,参观路线的确定,游客调查、讲解员培训、游客管理等对策,以及从游客管理角度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关系策略。

 

      (2)聚类二为以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炳灵寺石窟等为代表,对其作为文物资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管理研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合理控制客流量等措施,提升资源价值、提升不同游客感知价值、促进石窟和佛教艺术传播;在调节游客流量、稳定游客基数的同时实现景区与游客关系的和谐发展。

 

      (3)聚类三为以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为代表,对游客体验、游客行为及其满意度进行研究,提出优化管理建议,在此基础上探索影响石窟寺智慧景区游客体验的因素,依据石窟寺智慧景区游客体验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析,从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智慧旅游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机构发文统计分析

 

        根据1990—2020年发文量情况,对安全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1)发文量相对较多的机构为敦煌研究院(18篇)、云冈石窟研究院(5篇)等文博研究机构,以及河南大学(8篇)、兰州大学(7篇)、山西大同大学(5篇)、郑州大学(4篇)、河南科技大学(3篇)、西北师范大学(3篇)、西南大学(2篇)等高校。通过对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发文量降序排列分析可见,30年间敦煌研究院研究成果产出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河南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成果不断显现。近20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炳灵寺文物管理所为安全与管理方面成果产出作出时代新贡献(图16)。

 

图片

图1 6 安全与管理方面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变化

(来源:作者自绘)

注:机构按发文量降序排列。

 

       (2)从机构合作关系网络来看,研究机构总量较少、研究内容极为发散,未形成合作网络聚类。其中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机构主要以敦煌研究院、山西大同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机构为代表。

 

       综上,安全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安全管理、游客管理、运营管理为主线,探讨人为破坏、旅游管理及游客承载、管理模式及管理总体规划等问题,采取相应的多种技术和管理的综合措施,延缓石窟寺各种自然力的破坏、制止开放利用中的人为损伤和破坏。这一维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环境容量、风景名胜区开发管理、游客体验及满意度等方面。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下的石窟寺安全与综合管理,“建立石窟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石窟寺信息管理安全防护综合控制系统”“规范旅游开发活动以及引导参观活动”等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趋势。

 

预防性保护方面分析

 

整体研究概况

 

       “预防性保护”作为一个外来词,21世纪初传入我国并逐渐进入遗产保护体系[1]。1990—2020年间预防性保护方面发文量125篇,含基金论文56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57篇,总被引频次达到785次(图17)。其中:2011—2020年发文量有所增长,在2~13篇之间,累计发文量达到73篇(2018年达到峰值,为13篇),基金论文29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为24篇,总被引频次为171次。

 

图片

图1 7 1990—2020年预防性保护方面发文量历年变化

(来源:作者自绘)

 

关键词聚类分析

 

       预防性保护方面合计发文125篇、包含401个关键词。利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阈值为2),呈现5大聚类关键词共现网络,用不同颜色代表(图18)。

 

图片

图1 8 预防性保护方面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来源:作者自绘)

 

       (1)聚类一:以莫高窟为等代表,针对石窟面临的主要风沙危害问题,揭示莫高窟风沙运动规律,研发防治戈壁地表风沙流新技术,根据莫高窟地区输沙玫瑰图和风沙危害方式、数值模拟的等分析,提出莫高窟崖顶风沙危害防治的途径与对策—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防沙治沙防护体系,构建以室外建站-空间数据传输-室内预测为一体的莫高窟洪水风险预警体系,建立莫高窟环境监测系统等。

 

      (2)聚类二:以广元千佛崖等为代表,基于石窟寺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其进行监测与模拟,将现有的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现象进行统计分类研究。从劣化机理研究出发,梳理由劣化现象到最终可测、可控的参数之间的联系。通过现状监测、理论研究、模拟实验等方法对石窟文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分析,预判环境改善对文物保护的积极作用以及作用程度,对石窟现有保护建筑(窟檐)与环境整体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估。

 

      (3)聚类三:以莫高窟、炳灵寺石窟等为代表,对石窟寺洞窟内微环境、洞窟群落组成、洞窟外风沙环境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探讨对石窟雕塑、壁画的影响。对环境进行监测调查,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开展风险防范与控制技术研究,形成文物保护的综合防护体系。

 

      (4)其他聚类:黄绿色聚类以龙游石窟等为代表,关注石窟寺洞窟内的微环境对石窟雕塑、壁画等影响及病害形成的因素,在针对病害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基础上,监测微环境、开展风险防范与控制技术等相关研究;湖蓝色聚类以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等为代表,对有害生物造成的石窟造像、壁画病害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防治对策,建立防护体系,实现预防性保护。

 

机构发文统计分析

 

       根据1990—2020年发文量情况,对预防性保护方面的研究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1)发文量较大的机构为敦煌研究院(36篇)、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4篇)、山西省云冈石窟研究院(7篇)、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4篇)、龙门石窟研究院(4篇)等文博研究机构,以及兰州大学(17篇)、西北大学(5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5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篇)等高校。通过对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发文量降序排列分析可见,30年间敦煌研究院研究成果产出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成果不断显现。近20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龙门石窟研究院为预防性保护方面成果产出作出时代新贡献(图19)。

 

图片

图1 9 预防性保护方面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变化

(来源:作者自绘)

注:机构按发文量降序排列。

 

      (2)从机构合作关系网络来看,研究机构总量较少、研究内容较为发散,形成合作网络聚类数量较少。其中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主要体现在以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北大学、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等机构为核心的研究网络。

 

      综上,预防性保护方面的研究以灾害预警与预防、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方法、结构和材料损毁机理等研究为主线,并涉及相关技术与方法、专业工具软件研究和开发。通过对未发生的破坏或损坏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延缓石窟寺文物劣化(延长寿命)、延长文物保护加固的周期,减少、减轻各因素对文物价值的影响。这一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风沙与洪水危害防治的途径与对策、石窟与环境整体的监测与模拟、洞窟内微环境以及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造像和壁画病害防治对策及防护体系等方面。基于近年来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对石窟寺的安全造成的严峻形势,“建立石窟寺健康状况评估体系”“搭建石窟寺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风险管理及预防性保护的多源异构数据库”等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趋势。

 

展示与利用方面分析

 

整体研究概况

 

      1990—2020年间展示与利用方面发文量(图20)1 830篇,含基金论文73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达到179篇,总被引频次达到2 788次。其中:2011—2020年为展示与利用快速发展阶段,各年发文量显著增长,在39~205篇之间,累计发文量达到1 070篇(2019年达到峰值,为205篇),基金论文67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为68篇,总被引频次为690次。

 

图片

图2 0 1990—2020年展示与利用方面发文量历年变化

(来源:作者自绘)

 

关键词聚类分析

 

      展示与利用方面合计发文1 830篇、包含5 447个关键词。利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阈值为15),呈现4大聚类关键词共现网络,用不同颜色代表(图21)。

 

图片

图2 1 展示与利用方面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来源:作者自绘)

 

      (1)聚类一:以莫高窟等为代表,运用地图形式,对历次文物调查所获大量资料进行科学概括,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以摄影集、画册、图集等形式,对石窟寺、石窟寺文化进行展示与宣传;通过珍贵的手绘图片和建筑照片,宣传石窟寺承载的中国古代雕塑、彩塑、雕刻技术与艺术、历史演变以及所蕴含的绘画和雕塑技术;通过对石窟寺保护工作人员经历,宣传其精神,对人们起到教育作用,实现其社会价值;运用虚拟现实、多媒体动画制作等技术展现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通过沉浸式体感交互漫游应用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复原;建立数字图书馆,制定石窟壁画元数据标准、彩塑元数据标准,提取石窟寺典型传统元素、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素材库,应用在旅游文创、现代产品设计中,体现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功能。

 

      (2)聚类二: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等为代表,通过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城市旅游业和城市文化建设,实现旅游地品牌化;通过石窟旅游意象使游客感知石窟雕刻技艺、彩塑壁画,理解石窟艺术、佛家艺术;通过摄影集、通俗读物等方式,介绍、宣传文化遗产、佛教艺术、石窟文化;将深刻的文化内涵包裹于文化创意实用产品之中走向大众、浸润心灵,打通时空阻隔、传播优秀文化,借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规划、设计石窟景区旅游解说系统,通过节点规划、解说物分类、解说物载体选择及内容设计等方面宣传展示石窟寺文化。

 

      (3)聚类三:以大足石刻、安岳石窟等为代表,基于地域特色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纪念品,展示石窟、石刻艺术;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如图片、视频、文本、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作品展示等,对人们起到教育作用,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属性。

 

      (4)聚类四:以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石窟等为代表,基于文化遗产资源的多元属性,对旅游文创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宣传佛教石窟、壁画艺术;通过作品集、画册、临摹等方式宣传石窟寺承载的中国古代雕塑、彩塑、雕刻技术与艺术、石窟寺文化;文化遗产地作为风景名胜区,通过旅游地品牌定位、形象建设、推广运营及管理等活动宣传文化遗产,实现其社会功能。

 

机构发文统计分析

 

      根据1990—2020年发文量情况,对展示与利用方面的研究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1)发文量较大的机构为敦煌研究院(29篇)等文博研究机构,以及西北师范大学(19篇)、兰州大学(15篇)、山西大同大学(15篇)、四川美术学院(10篇)、重庆大学(8篇)、中国美术学院(7篇)、西北民族大学(7篇)、重庆师范大学(7篇)等高校。通过对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发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频次降序排列分析可见,30年间敦煌研究院研究成果产出数量与质量不断飞跃提升,兰州大学、浙江大学成果不断显现。近20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为展示与利用方面成果产出作出时代新贡献(图22)。

 

图片
图片

 

图2 2 展示与利用方面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变化

(来源:作者自绘)

注:机构按发文量降序排列

 

      (2)从机构合作关系网络来看,研究机构总量较少,形成合作网络聚类数量较少,呈线性状态。其中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主要体现在以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新疆龟兹研究院等机构为核心的研究线性网络。

 

      综上,展示与利用方面以保护为前提,以传播石窟寺文化、价值为主线,开展多维度、丰富、合理的传播、展览(传统、数字)形式,增强文化创意、专业化阐释等利用形式,弘扬、传播传统文化,满足公众精神文化、审美需求,提高公众对石窟寺价值认识,逐步走向公众参与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走向世界参与文明互鉴的基础。这一维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摄影集和图集等形式的文化展示与宣传、保护工作人员经历和精神宣传、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旅游解说系统、旅游文创产品等方面,用以实现石窟寺社会文化价值。基于“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需求、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中国石窟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提升石窟寺综合性展示”“构建石窟寺文化遗产线路”“促进石窟寺学术、文化交流”等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趋势。

 

基于Wo S数据的国际视角分析

 

整体研究概况

 

      本节数据来源于1900—2021年的Wo S数据库核心集,主要包括SCI、SSCI、AHCI、ESCI等期刊论文数据库,CPCI-S、CPCI-SSH等会议论文数据库、BKCI-S、BKCI-SSH等图书数据库,检索主题为“grotto”或“grottoes”的文献,累计发文量共714篇(表1)。1997年以前,年发文量在1~5篇之间,累计发文量为55篇;1998—2014年,年发文量在9~37篇之间,累计发文量为307篇;2015—2021年,年发文量在46~63篇之间(2019年达到峰值,为63篇),累计发文量351篇(图23)。

 

表1 数据来源(1900年至今)

图片
图片

注:文献数量中存在同一篇文章在同一数据库记为多个类型、同一篇文章出现在多个数据库的情况,累计发文总量714篇。

 

图片

图2 3 基于Wo S数据的发文量分析

(来源:作者自绘)

 

国内外专家学者发文统计分析

 

      此节中,笔者从3方面进行了分析。

 

      (1)国内专家学者发文统计指标分析(总计发文量246篇)。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46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设置阈值为2,共有108个关键词共现。图24显示了77个有效关键词的共现情况,呈现4大聚类关键词共现网络。国内专家学者发文关键词分析见表2。

 

图片

图2 4 国内专家学者发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关键词总计77个)

(来源:作者自绘)

 

表2 国内专家学者发文关键词分析

图片

 

      (2)国外专家学者发文统计指标分析(总计发文量289篇)。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89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设置阈值为1,共有105个关键词共现。图25显示了55个有效关键词的共现情况,呈现4大聚类关键词共现网络。国外专家学者发文关键词分析见表3。

 

图片

图2 5 国外专家学者发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关键词总计55个)

(来源:作者自绘)

 

表3 国外专家学者发文关键词分析

图片

 

      (3)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发文统计指标分析(总计发文量45篇)。利用VOSviewer软件对45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设置阈值为1,共有199个关键词共现。图26显示了49个有效关键词的共现情况,呈现4大聚类关键词共现网络。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发文关键词分析见表4。

 

图片

图2 6 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发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关键词总计49个)

(来源:作者自绘)

 

表4 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发文关键词分析

图片

 

机构发文统计分析

 

       根据1998—2021年机构发文量、合作研究情况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1)发文量较大的机构为Dunhuang Acad(73篇)等文博研究机构,以及Chinese Acad Sci(53篇)、Lanzhou Univ(37篇)、Zhejiang Univ(29篇)、Russian Acad Sci(27篇)、Univ Chinese Acad Sci(16篇)、Osaka Univ(8篇)、China Univ Geosci(8篇)、China Univ Min&Technol(8篇)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表5)。

 

表5 发文量前20名的机构

图片
图片

 

      (2)从机构合作关系网络来看,研究机构总量较多,但由于研究内容较为发散,形成合作网络聚类数量较少。其中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主要体现在以Dunhuang Acad、Chinese Acad Sci、Zhejiang Univ、Russian Acad Sci、Univ Witwatersrand、Wuhan Univ、China Univ Geosci等机构为核心的研究网络。

 

 

 

结束语

 

      本文通过借助知识图谱工具与方法,全景式、可视化地系统呈现石窟相关研究的知识演进历程与当前状态。

 

      通过中国石窟研究机构发文量、被引频次与合作网络分析可见,近30年来敦煌研究院在考古与历史、保护与技术、安全与管理、预防性保护、展示与利用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持续开展中国石窟综合研究发挥了学术引领与知识基础平台作用。通过国际石窟研究机构发文量、被引频次与合作网络分析可见,敦煌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在国际石窟研究领域发挥了学术前沿与引领作用,我国众多研究机构为国际石窟研究领域发挥了知识平台作用。

 

      通过学科分析可见,中国石窟研究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地理学、地质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地球系统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典范。其中考古与历史、保护与技术2个方面30年来研究成果持续产出、最为显著;安全与管理、预防性保护、展示与利用3个方面近年来不断受到关注,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和学术增长点。但整体而言,中国石窟研究的知识体系核心观念与概念、逻辑主线仍处于融合状态,亟待以文化遗产视角促进各学科知识间的紧密互动,形成系统性的科学知识积累,更加高效地应用指导实践。

 

      展望未来,深刻揭示中国石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属性,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以石窟本体及载体、文物环境等对象层,构建以历史序列(时间维度)、地域脉络(空间维度)为轴线,以考古与历史、保护与技术、安全与管理、预防性保护、展示与利用方面为功能层的中国石窟文化阐释体系,全面系统地表达我国石窟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传承中华文化史。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

PHP网站源码大运网站改版丹竹头网站定制永湖网站优化按天计费西乡网页制作南澳建网站福永网络广告推广坪山推广网站坪山网站搜索优化深圳关键词排名包年推广木棉湾关键词排名荷坳高端网站设计南澳关键词按天扣费坑梓建站大芬百搜词包观澜网站优化推广吉祥优秀网站设计福永至尊标王坪山标王坑梓百姓网标王大运关键词按天计费木棉湾SEO按效果付费龙华标王木棉湾建网站坑梓百姓网标王南联百度网站优化惠州seo深圳seo排名布吉网站搭建盐田网站改版荷坳网站seo优化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