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950798/2021-49678
文 号: 北区政办发〔2021〕31号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体裁分类: 通知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1-11-16
相关规划: 点击前往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波市江北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慈城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宁波市江北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16日

宁波市江北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深度融合,争当共同富裕先行标兵,在《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宁波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总体框架下,结合我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特制订《宁波市江北区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作为2021年至2025年江北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背景

(一)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现代农业发展新台阶。构建以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相融合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基本形成粮食、蔬菜、畜牧业、渔业四大绿色基础产业和精品果蔬、微型盆景、茶叶、中药材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并重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共创浙江名牌农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7个,绿色食品2个。培育2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拥有3个国家级、5个省级、23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拥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6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3个。以创建全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示范区为契机,构建起“三线五区”总体发展布局。

“三线五区”总体布局图

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项目化推进村庄整体品质提升和村庄梳理式改造等工程,推进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合格村64个、示范村20个、示范街道(镇)4个,风景线3条。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成功创建1个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7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5个乡村A级旅游厕所。

“十三五”期间美丽乡村空间分布图

农村改革创新新动能。创新构建“江北区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成功入选全国2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单位,入列50个2020全国数字政府特色评选创新案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完成经济薄弱村“消薄摘帽”。积极落实党管“三农”政治责任,深化完善“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工作载体,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72%,街道(镇)综合文化站达标率达100%,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6个,“三治”结合善治示范村28个。

水利内涵发展新提升。大力推进以姚江、慈江、江北大河等平原骨干排涝河道为重点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防洪治涝体系基本建立。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广雨水利用设施建设,水资源保障体系越发完善。实现区域内卡脖“断头河”打通,建成水美乡村7处,区域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全达标。智慧水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集“前端感知、水利数据资源、业务应用”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问题总结

农业产业问题:农业产业链短,一二三产之间缺乏联动机制,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全域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休闲农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程度较高、创意休闲体验感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等问题。

农村发展问题: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问题亟待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农村整体风貌仍待优化,农村环境卫生还有待加强。

要素制约问题:在用地指标方面,基本农田与耕地保护的红线制约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在资金整合方面,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劳动力短缺,空心村等问题出现。

水利发展问题:河网水生态环境与目标值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内涝问题仍突出;水文化价值挖掘不充分,载体建设需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范围不足,智慧监管能力有待提升;水利基层管理相对分散,专业化人才队伍有待完善。

(三)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农业农村工作有新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肩负起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宁波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江北区农业农村将全面致力于农业农村产业、治理、改革等全方位的发展与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强调了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性,构建起一二三产相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等值发展理念加速实施,充分挖掘与利用江北区乡村自身的基础,使农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标。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保耕保粮成为极端重要的战略引导。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发布明电,多次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疫情使江北区农产品的储备、流通、农业产业链延伸及农民就业模式等多方面发生改变,“互联网+物流”的新生活和工作模式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为基础,以“双循环”发展为指引,以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为抓手,落实全市“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13511”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围绕区委“创智之城、和美江北”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高质量发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以持续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品质都市田园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谱写新时代江北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围绕“城乡融合、都市田园”这一主线,其中“都市田园”是江北发展的形态特点,即都市、乡村、山川、田园、河流相互辉映,城市功能与乡村意境相互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城乡融合”是江北发展的总路径,即通过功能、产业、服务、环境、文化的融合,引导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等值观念的塑造,实现“都市借田园为景、乡村借城市振兴”的江北农业农村新征程。

三、发展目标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以持续改革创新为动力,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建设高品质的都市田园。争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争创城乡融合发展标杆区,争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领跑者,力争到2023年,江北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3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总体思路

根据江北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十四五发展目标,规划形成“围绕一条主线,聚焦五个重点”的总体思路。

“一条主线”:以“城乡融合、都市田园”为主线,以创新改革为抓手,推进江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个聚焦”:聚焦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融合有机发展;聚焦产业振兴,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动能,实现农业农村高质发展;聚焦改革创新,构建机制体制改革新体系,实现城乡等值均衡发展;聚焦乡村治理,构建“四治融合”新模式,实现乡村治理永续发展;聚焦全域美丽,构建城乡人居新画卷,实现三生环境优质发展。以五个聚焦为路径,助力绘制“创智之城、和美江北”新蓝图。

五、总体布局

(一)构建“两片、两郊”总体布局

规划以城乡融合为抓手,紧跟“一条主线、五个聚焦”总体思路,通过分片打造、分类建设,形成“两片、两郊”(北山片、姚江片、城郊、镇郊)农业农村发展总体布局,努力建设极富江北自然风貌与人文特色的都市田园,率先建设成为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

“两片两郊”总体发展布局图

——北山片打造乡村休闲慢行区。主要包括慈城镇北部山区、洪塘街道荪湖—鞍山区域、庄桥街道灵山区域。西部依托优质山林生态与红色文化,以农旅融合为抓手,重点发展文体休闲、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东部依托农旅文结合的艺创鞍山城郊公园,引入城市办公业态,打造片区化、郊野型、综合型双创平台。

——姚江片打造都市田园体验区。主要包括慈城镇江北大道以南区域。着力提高粮食、生猪生产效益,稳定粮食和生猪保供。进一步加强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动融合发展、服务都市,以发展“农业+”为特色,植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和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将其打造成宁波城区重要的都市休闲田园区域。

——城郊打造都市休闲畅玩区。主要包括甬江北郊片区。以区域内丰富的农田环境、景区建设为基础,以国家级农旅融合示范项目为契机,联动周边村庄,完善内部设施、提升景区配套,植入多元业态,打造市民都市休闲微度假旅游目的地。

——镇郊打造都市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洪塘街道工业区、电商园周边区域、庄桥街道东郊区域及慈城镇江北大道两侧区域。对现状村级物业、工业园进行二次改造与提升。结合乡村改革与治理政策,通过农房梳理式改造、盘活闲置资源、产业集聚、优胜劣汰等模式,打造全业态、融合化的产业转型阵地,切实提高村集体收入。前江区域为过渡型乡村,作为下步城市重点开发区域,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为主。

(二)打造江北都市田园十大重点发展区块

规划基于“两片两郊”的总体格局,重点打造初心云湖、康养毛岙、艺创鞍山、句章古韵、虹星盆景、古渡半浦、双创洪塘、水韵慈江、樟香古村、田园北郊等江北都市田园十大区块。

江北都市田园十大重点区块分布图

六、主要任务

(一)聚焦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性差异为核心改革方向,着力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实现“城乡权益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1.坚持以规划引领融合,促进空间形态协同发展。建立加快推动乡村村庄形态、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机制体制。

——统筹全域村庄空间布局。按照“多规合一”要求,推动产业发展、村庄布点、村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规融合。根据村庄发展现状,结合《江北区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对未来城镇发展边界引导,至2025年,全区共保留51个行政村。

——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深入践行乡村振兴实践江北经验,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构建江北乡村发展“6+1”模式。

江北村庄“6+1”发展模式分类表

序号

发展模式

模式说明

典型村庄

1

空间集聚模式

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发展,用“各美其美”打造个体,用“美美与共”集聚发展,实现城乡融合,提升乡村美丽底色,打造美丽乡村集群。

慈江村、费市村、裘市村、妙山村、黄山村、白米湾村、观庄村、新华村

2

产业融合模式

统筹布局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利用优质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美丽经济,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激荡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强劲律动。

龚冯村、王家坝、杨陈村、洪陈村

3

绿色崛起模式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发扬“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江北实践,着力推动价值转化,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江北特色的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

金沙村、公有村、五联村、五湖村、五星村、慈湖村、鞍山村、灵山村

4

品牌塑造模式

以现有精品果蔬、微型盆景、白茶、年糕等特色农业为基础,重组整合小而散的农业品牌,逐步构建以“江北农好”为平台的系列化产业体系,走品牌融合下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虹星村、三勤村

5

文化深耕模式

依托当地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先锋文明新气象。融合文化传播、艺术设计等多元手法,提高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唤醒村民的乡愁记忆,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马径村、童家村、半浦村

6

要素激活模式

充分利用深化改革机制体制,打通要素流动通道,积极引入外来资本盘活村庄闲置资源,融入新型产业业态,二次激活村庄集体经济,激发城郊、镇郊农村发展新动能。

外漕村、河东村、河西村、夏家村、畈里塘村

7

农旅融合模式

以产业融合为基础,根据村庄自身特色,植入生态康养、特色村落、田园农耕、民俗风情、科普教育等多种模式,打造江北乡村旅游新能级,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进程。

北山、姚江、田园北郊三大区域内村庄

注:其余村庄实施常态化发展与管理。

6+1发展模式分布图

2.坚持以功能促进融合,完善城乡建设支撑体系。对公益性强的设施,建设投入以政府为主;对有一定经济收益的设施,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并引导集体和农民投入,实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至2025年,新增20个以上公共休闲空间、15个以上集中停车场,实现行政村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

3.坚持以服务推动融合,构建城乡均等服务体系。通过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城乡5-15-30分钟生活圈,建设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从城乡一体向优质均衡发展。

——健全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结合全域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统筹配置城乡师资,逐步形成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公平共享的教育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站布局建设,配强街镇卫生院医疗资源;加强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有机衔接。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体系,巩固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展农村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规划至2025年,街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行政村居家养老服务点建设覆盖率100%。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推进古县城、古村落、历史名村保护开发,推动传统文化“活态利用”。深化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深入挖掘农村传统特色乡土美食、农耕文明等民俗民风,加大文艺骨干下乡力度,以乡村音乐季、“送文化”“种文化”等为载体,推动城乡文化互动,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激发乡村活力。

——加快数字化改革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应用。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加快数字文化、数字救助、数字养老、数字交通等服务直达乡村,迭代升级“礼堂家”农村文化礼堂应用。十四五期间,形成10个以上现代化文化礼堂样板。

(二)聚焦产业振兴,推进农业农村高质发展

坚持智慧化、高效化、生态化农业发展方向,以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五化一体)为抓手,统筹推进科技、政策、财政等保障,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动农业一二三产全面振兴。

1.做稳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甬城“中央厨房”。

——稳粮强农,搭建农业安全平台。强化全区保耕保粮机制,强化保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健全管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面积、提产量、增效益,推进粮食绿色高产优质化工程,促进地产稻米品牌化。到2025年,建设2个粮食绿色高产示范基地、1个优质稻米示范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4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万吨。强化“菜篮子”区长负责制,稳定种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丰富产品种类,发展高效精品蔬菜,提高生产能力,打造宁波市区的“中央厨房”。到2025年,建设1个放心蔬菜保供基地,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1.9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4万吨。以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规模化、数字化、基地化为引领,加快建设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推进生猪产业高质发展。到2025年,新建1个年出栏万头的标准化猪场。统筹推进奶牛产业提档升级,拓展牛肉加工、冷链、配送等下游环节,完成自身产业补链。加快渔业转型升级,优化捕捞产品结构,加快发展远洋渔业,提升水产品产出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河网抗旱蓄洪能力,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4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面积占基本农田面积的80%,设施农业面积达1.5万亩。完成干堤加固30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座。

——数字赋能,构建农业智慧网络。重点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精品果蔬、微型盆景、精致稻米等江北特色领域建设农业物联网区域的试验工程区,进行物联网技术全程示范应用。实施“泛3315计划”,加快引进现代农业发展紧缺急需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搭建科研院所、市场主体、推广机构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一批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行动,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至2025年,全区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搭建全区“智慧农业推广平台”。

2.做强特色农业,打造江北田间专属品牌。

——绿色发展,打通农业品牌双循环。以精品化、特色化为导向,依托“江北农好”区域品牌管理体系,做强精品果业、微型盆景、茶产业、中药材4个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重点研究制定慈城年糕五年发展规划,通过品牌运营、标准制定、拓展产业链等方式,擦亮“慈城年糕”金字招牌。积极推广“订单种植、保底收购”“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和农超农贸无缝对接模式,做强“内循环”。到2025年,建设农产品集中加工示范园区1个,培育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建成微型盆景示范园区1个,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提升微型盆景、年糕等优势出口农产品加工水平,依托互联网平台,联合多家快递公司,建立健全营销体系,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拓宽“外循环”。到2025年,建成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1个,培育年出口额100万美元的农业经营主体3家,农副产品出口额达到3000万元。

——引凤筑巢,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新乡贤等返乡回乡创业创新,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支持在甬高校与企业联合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开发计划。以“两进两回”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为平台,结合“泛3315”计划,加强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推进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加快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培育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1家、示范性农民合作社21家、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6200人。

3.做活乡村集体产业,激活农村内生动力。构建“一带二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布局。“一带”即宁慈公路乡村产业带,以宁慈公路为轴线,重点规划发展葛家、东邵、上邵、冯家等4个片区,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周边”即以甬江压赛、洪塘慈江为核心的城镇周边和以甬江工业园区、慈城新华工业园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周边乡村产业集聚区。

——盘活近郊乡村闲置资源。依托甬江、洪塘、前江、庄桥等村镇结合部的乡村闲置资源,配合宅基地三权分置,以“整治提升村级物业,盘活利用村庄闲置住宅及工业集聚区厂房,引入办公、商贸等业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鼓励乡镇连片收储闲置农房和土地资源,通过综合整治、创意导入等方式,推动形态更新、产业更新和人口更新,构建江北乡村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体系,让乡村产业重新焕发活力。

——打造乡村创出产业集聚区。结合美丽城镇建设,将“二周边”区域整体规划融入其中,一体规划、一体发展。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和城镇节点作用,统筹推进“二周边”区域产业布局,运用城市业态导入乡村理念,引导特色产业入园集聚,构建城郊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乡村小微企业园改造提升。推进村级工业集聚区二次开发改造,结合即将出台的《江北区村级低效空间合理利用指导意见》,通过拆除一批、确权一批、规范一批、转型一批、提升一批,实现乡村工业集聚区形态、产业双提升,加快乡村产业集聚。“十四五”期间,建成乡村小微产业园区5个以上。

“一带二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布局图

4.做深融合产业,加速农文旅体全链发展。构建“三线两核两区”(322)产业融合新格局。三线:近郊、近水、近山三条产业融合主线;两核:田园北郊、艺创鞍山;两区:环云湖区域、姚江农业公园区域。

——强化都市休闲农业。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引导各行业资本参与,加强都市休闲农业产品设计和营销,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都市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推进都市休闲农业多元化、高端化、综合化转型。提升现有采摘园的设施水平,打造多个集观光、采摘、品尝、购买于一体的“田园超市”。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在全区范围内建设3个以上的重点都市休闲农业基地,培育5个都市农业休闲品牌。

“322”产业融合格局图

——促进乡村旅游提质提档。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实施“民宿+”工程,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打卡地”。到2025年,培育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休闲乡村2个、农家乐集聚村2个,建成省级民宿、市叶级客栈11家,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做好“农村+体育”文章,利用现有山水资源及山地自行车比赛平台,引入露营、房车、皮划艇等项目,旅游与休闲运动、户外运动相结合,打造江北特色的“体育乡村”。挖掘稻作等农业文化,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博物馆,加强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支持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金银彩绣、越窑青瓷等传统工艺振兴,开发一批兼具宁波特色和创意的传统手工产品。实施农家传统特色小吃振兴计划,发展提升慈城年糕等农家传统特色小吃产业,培育3家有影响的农家传统特色小吃制作主体,打造1个农家传统特色小吃园区(街区)。

(三)聚焦改革创新,推进城乡等值均衡发展

结合江北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性差异为核心改革方向,建立健全“四个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推进城乡等值均衡发展,彰显乡村多元价值。

1.建立生态要素管控机制。对接《江北区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合理确定和控制北部山区开发强度。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和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制度,破解区域农民建房、现代农业发展等土地要素瓶颈制约。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占补永农缺口。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与用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集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全面建成“一张图”农村资产监管平台,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至2025年,实现100%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达到100万元。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办法。在重点区域开展分类试点,探索村级物业自我改造和物权获取政策。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建立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方式参与共建共享,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3.乡村片区组团集成改革,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以乡村组团为基本单元,总结甬江北郊、洪塘湾、环云湖等片区发展经验,以乡村空间功能提升、产业功能优化、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深入谋划布局,促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扩面提质,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甬江北郊片区。围绕“三资智升,集体增富”,结合北郊城郊公园建设,通过推进数字化乡村振兴、开展乡村景观化改造、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等措施,打造都市田园示范区。

——庄桥老街片区。围绕“治理智管,公平齐富”,集成推进片区大党建治理、大社区服务中心、城镇秩序治理、低效物业迭代更新等改革措施,打造乡村治理实践区。

——洪塘慈江片区。围绕“政策破题,三农保富”,在“城乡融合发展”主线的背景下,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村庄梳理式改造、村级组织全面融合、村级闲置物业激活等改革措施,成为区域乡村建设的样板。

——慈城云湖片区。围绕“农旅融合,精准致富”,坚持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通过基层组织培优、规划建管一体化、低效资源激活、休闲品牌培塑等改革措施,建设乡村休闲引领区。

——慈城姚江农业公园片区。围绕“农业提质,农民共富”,依托姚江沿线水文景观和“花海稻香”农田资源,以各大休闲农园为节点,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景观化改造、土地承包经营权延长试点等改革措施,建成现代农业集聚区。

4.建设模式创新。进一步健全保留村自我改造、梳理式改造机制,推进农村村落形态提档升级;健全城中村改造机制,以拆、改、建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加快新型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有序适度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以慈江村为试点,分类探索实施农民多层公寓、农民自我改建、农户联片联建、村庄滚动式改建等农民建房模式,促进城乡风貌形态协同。

(四)聚焦乡村治理,打造乡村善治创新格局

着力构建“四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多元化乡村治理体系,融炼共建共治共享新合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健全乡村智治体系。全面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方案,深入推进数字乡村理念,集成和提升低收入农户数字帮扶、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业务系统,加快其在建设低收入农户帮扶一张图、农户走访信息监管、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农村财务管理等乡村治理核心模块的引用。重点推进农村三资平台建设,优先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数字化改革,在建好“一图、一库、一系统、一应用、一服务”的基础上,强化结果应用,充分摸清、盘活村级物业。

2.推进农村社区化治理。结合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新一轮“村改居”为基础,以城市社区化的治理方式,在治理过程中凸显社区居民的中心地位,不断丰富完善农村社区化治理的模式、渠道、制度,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乡村建设治理现代化,有效助力城乡融合。至2025年,重点推进庄桥周边农村社区治理工作。

3.推进下沉式社会治理改革试点。以甬江北郊片区为试点,以区域党建为引领,以矛调中心为依托,实施三大改革试点。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手段,推动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一体化,推进区域党建联合体建设;开展村企合作经营乡村试点;开展乡村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建设试点。至2025年,建设2个下沉式社会治理改革试点。

4.深化清廉村居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监督机制,十四五期间,建设5个“清廉村居联系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规范村级“三资”管理,深入开展村级财务专项审计。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整治,全面深化农村巡察工作,严查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切实抓好帮扶促进领域作风建设,防止基层“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五)聚焦全域美丽,打造城乡人居优美画卷

以生态建设为抓手,重点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水利环境等要素,突出顶层设计,通过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廊道等载体,深化落实“十百千”工程,着力打造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空间。

1.打造新时代美丽城镇。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为基础,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引领,依托慈城、洪塘、庄桥三个涉农乡镇(街道)紧邻城区的优势,统筹推进空间布局、生态保护、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以五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建设要求为引导,分年度打造三个都市节点型美丽城镇。

2.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以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先进区为导向,绘制新时代美丽乡村空间布局图。十四五期间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23个。围绕“三线两核两区”总体布局,以农旅融合为依据,重点打造休闲乡村。

3.打造江北特色未来乡村。以慈江村为试点,以新时代美丽乡村为基础,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塑造主体风貌、培育主题文化目标,强化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共享化等五化导向,建设未来邻里、文化、健康、低碳、产业、风貌、交通、智慧、治理、党建等十大场景,打造多个江北特色未来乡村,为现代化先行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有力支撑。力争至2025年,全区共创建5个未来乡村。

4.推进乡村微改造。以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为引领,有效推进乡村微改造工程;摒弃大拆大建的惯性思维,突出村庄乡愁乡味,还原农家底色底蕴,对慈江村、压赛、费市老街等点位开展梳理式改造提升。深化与专业高校合作,开展“艺术赋能乡村”试点,通过艺术设计引领,探索“包清工”小组改造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性,打造“一村一品”;以打造农村“四好公路”为抓手美化靓化农村公路,开展景观化改造,实现乡村公路多种功能。

5.推进美丽田园打造。按照“规模即是景观”的理念,深入推进整洁田园和美丽田园建设。重点推进主干道沿线、城市、城镇及重点村周边的农田综合整治和田园湿地景观化改造,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设施用地长效机制。深度开展农棚田舍治理工作,消除农棚田舍脏乱差和乱挤占现象,打造江北区靓丽田园风景线。十四五期间,谋划打造花海稻香、半浦村、公有村坡地、慈城古县城、北郊田园、压赛村、姚家村、童家村、鞍山村、慈江村等区域周边的“十大美丽田园”。重点推进梅竹路、彩云路、上毛线、东西连接线两侧区域田园景观打造,形成集中连片的区域田园景观带。

6.打造水美乡村。十四五期间,打造由姚江、慈江、江北大河、官山河、茅家河五条全流域贯穿的滨水廊道和环毛力水库、环云湖、环荪湖三条环湖景观廊道,及姚江农业公园绿道、彩云路两条绿道共同构建的“十大美丽廊道”。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尽其责、街道(镇)组织推动、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区、街道(镇)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和各地实际,认真研究落实,确保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完善政策配套

按照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部署,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分期分批研究制定专项配套政策,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三)加大财政支农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服务能力,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中用于“三农”的比重明显提高。加强支农资金协调和整合,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社会资金支农,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运用税收、贴息、直接补贴等手段,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四)推进依法行政

提高三农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全面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深化农业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农业综合执法职能,加快构建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加大执法投入和保障,依法重点查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假冒伪劣和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等行为。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普法宣传力度,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采取法律手段、利用合法途径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涉农补贴、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部门政务公开,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

(五)锤炼作风建设

始终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始终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让知敬畏、明纪律、守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以问题和需求为工作导向,真正把问题找实、把症结找准、把措施谋实。进一步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强化“一岗双责”意识,不断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四风”建设,继续发扬实干至上、行动至上的作风,继续增强服务意识、公仆意识,确保各项工作得到坚决执行、迅速落实。从严管理干部,全面实施党员干部提醒、函询、诫勉制度,抓早抓小抓苗头,为江北“三农”转型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

(六)做好换届选举后半篇文章

提高社区村民选举意识,五年的履职期限,使村社书记施展才华的时间得到增长,鼓励其在更广的空间作出更大的贡献,凝聚起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积极促进江北“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实践样板建设。在村社换届后期,唱好选举“正气歌”的同时,谨防各类突然冒出的“杂音”,严明换届纪律,坚决整治不正之风,为优秀基层干部打开广阔成长空间,为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干部工作基础。从“领头雁”入手,注重青年村社干部培养,不断优化村社党组织年龄结构,积极补充村、社区后备干部,使青年一代为农业农村工作注入青春活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