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农业农村部邮箱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 >  “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案例、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

“互联网+”优秀案例:推动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日期: 2016-09-05 17:09 作者: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一、基本情况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ERCITA)是于2001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专门从事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绕农业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农业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农业与智能装备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工程与自动化技术、食品质量安全与物流技术等五大方向,进行源头技术创新、技术平台构建和重大产品研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两个独立法人实体构成。设有软件工程、动漫技术、智能系统、信息工程、精准农业等17个业务部门,依托中心建立了农业部和北京市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物联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网络中心、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年与大学联合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40多名。

  中心在农业智能系统、精准农业、农业定量遥感和数字农业测控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先后获专利100余项,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系列化、配套化、标准化的技术产品体系。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2003年获世界信息峰会大奖(e-Science)。科技成果已在全国30个省市得到示范应用,建立成果转化基地100多个,部分科技成果还推广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二、主要做法

  案例1:“互联网+”金种子育种平台

  中心针对民族种业育种技术体系升级发展的需求,研发了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级商业化育种平台。目前成功推出3个软件产品:(1)面向大型商业化育种企业的“金种子企业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和现场实施服务;(2)面向科研单位和中小企业育种的“金种子云平台”,以低廉的收费和优质的服务广泛推动育种信息技术的普及;(3)面向国家品种试验、省级品种试验、测试联合体、绿色通道等需求的“金种子测试平台”,专注于品种测试试验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力、数据自动化分析能力和性状数据采集能力的提升。

  以上3个软件产品分别打造了隆平高科、山东圣丰种业、国家品种区域试验湖南岳阳站等典型成功应用案例。目前金种子育种平台软件的用户涉及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使得金种子育种平台成为目前国内成功案例最多、应用成效最好的育种软件。从金种子育种平台多年以来研发和产业化推广的经验来看,一方面要与育种家深入协作,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解决传统农业问题;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技术服务和产品推广经验总结,能够帮助种业企业和育种家踏踏实实的分享农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案例2:“互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日益重视及民众安全消费意识的不断提升,根据农产品及食品供应链的特点及质量安全监管的现实需求,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成为确保民众“舌尖上安全”的迫切需要。在充分调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流程、责权划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农产品个体标识与编码技术、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字化管理技术、生产信息实时采集传输与安全预警技术、条码打印中间件技术、物流配送过程监测技术、多平台溯源技术等;研制了多功能条码电子秤、车载式配送过程监测设备、手持式农畜产品监管设备等;开发了面向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市场交易、销售溯源、执法监管等不同环节的应用系统。

  相关设备及软件在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内蒙、江苏等地的近400个基地进行了推广和应用示范,累计推广应用60余万亩,辐射带动等节本增效1.95亿元,获得相关科技进步奖励3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以合作组织为载体、以政府监管为核心、以市场倒逼为动力等三种推广应用模式,为全面提升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与追溯系统框架

  案例3:“互联网+”北京智慧村产业发展服务系统

  针对大兴区智慧村及相关特色农业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一代先进信息技术,通过“五个一”智慧村信息化服务系统及“五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系统共同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北京智慧村产业发展服务模式。其中,“五个一”指一套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通道、一套高效的村务管理系统、一套便捷的公共服务系统、一套基于三维可视互动的智慧村民俗旅游推介和特色农产品营销系统和一套农民素质培训服务系统。“五位一体”指:一套基于三维交互的特色产业发展辅助规划系统、一套基于虚拟现实的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宣传展示系统、一套基于虚拟动漫的特色产业科普及种植技术培训系统、一套农业专家在线服务系统和一套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售卖系统。

  项目在北京市大兴区9个智慧村和2的农业园区进行应用示范,总计辐射带动300户村民增收致富,促进2个现代农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实现智慧村产业收入增长10个百分点。项目建设受到北京市智慧村建设领导小组、区农委、村镇、农村合作社以及村民的一致认可,建设模式对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乡村文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4:“互联网+”多平台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创新实践

  中心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共建农业保险地理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在应对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查勘定损方面,探索出一套“按图作业、按地管理、服务到户”的农业保险多遥感平台精确按图服务技术,实现农业保险“按图承保,按图理赔”新模式,提升农业保险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

  1、农业保险无人机平台开展灾后损失评估

  采用自主研发无人机系统,实现农业低空遥感数据获取。先后在山东、湖南、甘肃、福建、广东等省市开展洪涝、森林火灾、果树虫害等精准评估,2012年以来累计飞行超过2000架次、覆盖面积超过40万亩。该工作标志着农险行业在应对突发性农业灾害遥感数据采集方面获得突破,获各地媒体电视台广泛报道和宣传。

冬小麦倒伏无人机航拍及评估结果

  2、农业保险多遥感平台精确按图服务技术

  2012年以来,先后在山东、辽宁、内蒙、新疆、河南、河北、北京等10余个省市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精确评估服务,累计监测评估面积超过1.6亿亩。主要评估流程如下:

多平台遥感技术开展灾害评估技术流程

  多平台遥感技术定损不但有效地帮助保险公司确定受灾程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而且辅助保险公司将赔偿金发放到真正受灾的农户。工作成果在中国网、中国金融新闻网等网络媒体和辽宁日报等传统媒体都给予了广泛报道。

  多平台遥感技术为农业保险部门提供大范围、快速及时、客观的灾情情况。极大减轻了核查损失的工作量,按照当前农业保险理赔服务成本3%来算,按照2015年度种植业保险费计,年度直接经济效益为2亿元左右。荣获2015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

  案例5:互联网+”绿云

  当前,“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服务主体软硬件产品接口不统一、资源分散、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受体需求差异大、成本承担能力弱等主要问题。绿云格平台建设云分布、云农场、云服务、云交易、云管理5大服务功能板块,建立了接口资源池、信息推送泵等应用支撑环境,提供设备、数据和系统接入,区域产业系统定制,信息订阅与推送,管家式的农场管理,全链条的农产品电商,数据智能分析,以及舆情分析、农机调度、农网视频、作物病虫害预测、冷链物流等专业服务功能;面向第三方平台提供设备、数据和业务流程协同集成服务。平台打破了农业软硬件产品的集成和协同服务瓶颈,降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与运维成本,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

  

云分布

  绿云格平台通过接口资源池,支持万余种物联网设备、全类型数据库及数据文件、跨平台信息系统的无障碍接入,实现行业软硬件产品的高效集成和协同服务;形成了低门槛、低投入、零运维、高可用的服务模式,有效解决用户投入资金受限、IT技能偏弱等现实问题;应用覆盖京津冀及农业主产区2000个以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园区、涉农企业,以及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显著提高应用主体生产经营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和农业资源利用率。

  

  云农场云服务

  

  云交易云管理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的通知 2020-12-02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 2020-07-08
  •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商务部 关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指导意见 2020-04-12
  • “互联网+”助力农户小手拉住大市场 2019-06-26
  •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734号建议的答复 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