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临汾解放70周年

2018-05-17 10:17: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你好!

——来自临汾旅子弟的问候

资料图片

    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你好!这是来自我们临汾旅子弟的问候!这也是埋藏在临汾旅老兵们心中70年的心声。

    70年前的5月17日,我们的父辈所在部队——八纵二十三旅,在徐向前司令员的指挥下,解放了临汾城。在这场长达72天、旷日持久的战斗中,我们的父辈们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攻坚克难,冲锋陷阵,用挖掘坑道的攻城战术,让临汾的守敌坐了“土飞机”。

    父辈们用鲜血和生命,突破了被称为“固若金汤”的卧牛城,攻克了临汾,使这里的人民获得了解放。战后,父辈们的这支部队,被军委授予“临汾旅”的光荣称号。这是父辈们的光荣与自豪。这一称呼的获得成为我军建军史上,军委授予旅以上建制单位荣誉称号的唯一一次,70年来未有突破。

    70年来,我们的父辈没有忘记攻坚临汾的那些日日夜夜……临汾是父辈们这支部队浴火重生之地!从此,临汾旅闻名神州大地,所向披靡,迈入共和国军队劲旅之列!战晋中、打太原、进成都,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年临汾解放后,我们的父辈们是多么想看一看这座古城的雄姿,多么想感受一下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可是,由于解放战争发展得十分迅猛,还没有来得及领略这座古城的风光,就匆匆擦去脸上的硝烟,抖掉身上的征尘,打起背包,踏上了解放山西全境、进军大西南的征程。

    临汾留在父辈生命中的印记太深太深了。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临汾这个城市早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幼小的心灵。在我们的生命里,传承着父辈们浴血沙场的血脉;在临汾旅战歌的旋律中,我们度过少年时代;在临汾旅的军营里,我们成长长大;在临汾旅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走向社会……

  70年来,我们的父辈没有忘记临汾这座城市,因为他们亲如兄弟的战友,长眠在这块热土、他们曾在那场奋勇攻坚的战斗中流过血、流过汗,他们忘不了在攻坚临汾期间,当地百姓的支援……

  在父辈们的心中,临汾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父辈们不知多少次表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重返这片令他们魂牵梦绕的热土,祭拜那些牺牲在这里的战友们,想看看被他们解放了的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70个春夏秋冬,二万五千个漫长的日日夜夜啊!凝结了多少父辈们的情思与盼望,父辈们对临汾的思念,被岁月酿成了一壶老酒而藏在心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埋藏在心中的这壶老酒越来越醇,味,越来越浓、越来越香。有的把这壶老酒带到了生命的终点,而没有重返他们日夜梦想的这片热土,而遗憾终生!在漫长的70年的岁月里,当年参加攻坚临汾的老兵们,有的因工作变动,离开了临汾旅,但他们没有忘记临汾,没有忘记临汾旅!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临汾旅的兵!都以临汾和临汾旅自豪!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扬临汾旅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为国防建设、为祖国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70年的风风雨雨,当年战场上的战友们,你们还好吗?如果还活着的话,想必都已到了耄耋之年,他们当中也许大部分都已离世了。临汾旅的老兵们走了,但临汾旅的老兵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临汾旅称号却保留在共和国人民军队的序列中,成为一支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的军中劲旅!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当年攻坚临汾的老兵们,虽然离开了临汾旅,但他们把临汾旅的精神和血脉,传承给了临汾旅和他们的儿女。时值临汾解放70周年之际,我们分布在祖国各地的临汾旅后代相约:相聚临汾!一声相约,归心似箭。我们60余位临汾旅子弟,从江淮故里,从浦江东岸的上海,从皖南大地,从白山黑水,从巴蜀嘉陵江畔汇聚到临汾!来了!我们临汾旅子弟来了!临汾,你好!我们替父辈们来完成他们未实现的夙愿!我们来这里寻找当年父辈们征战的足迹。我们要在历史的时空里,寻找和学习父辈们当年的理想信念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父辈们流血流汗的这块土地上感受父辈们青春岁月的激情与豪迈!我们要在那渐行渐远的历史岁月里,寻找和重铸父辈们的那种拼搏精神,从先辈们的事迹中,寻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动力。教育和鼓励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当年父辈们攻坚临汾、勇往直前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我们临汾旅子弟的绵薄之力。

    临汾旅子弟 孙春林


临汾战役中精彩一幕——

杨成源用步枪击落敌机

    阅读提示 一枪打下一架敌人的飞机!这不是“抗战神剧”,这是临汾战役中真实的一幕。解放军70团1营2连的临汾籍“神枪手”杨成源用意大利79式步枪击落了一架国民党战机。

    滔滔汾河水滋养了勤劳质朴的尧乡儿女,也见证了这块红土地上的英雄传奇。在临汾解放70周年纪念日之际,记者专程探访了住在尧都区乔李镇南侯村的老英雄杨成源。这位92岁的老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讲述了那段大快人心的往事。

    临危请命 一枪灭掉敌人的嚣张气焰

    杨老15岁参加革命,16岁入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参加过100多次战斗,次次都是冲锋在前的突击队,屡立战功。

    回忆硝烟四起的战争岁月,已是鲐背之年的杨老思绪依然清晰。在他心中,最难以忘怀的战斗是临汾战役。他娓娓道来:1948年4月,我所在的解放军70团(团长段龙章)1营2连,在连长马伟旺的带领下,隐蔽在王住园(后合并于上樊,即现在的下康污水处理厂西)村河沟崖下的枣林地。连队接到前线指挥部的命令,要求各部队想方设法击落国民党战机。”

    当时,猖狂的国民党战机飞行很低,来来往往,反反复复在他们隐蔽的区域或侦察,或扔炸弹,或扫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杨老时任70团1营2连重机枪排长,他虽然只有20岁出头,却遇事沉着、善于思考,很快就掌握了敌机的飞行规律。他回忆道:敌机从城南机场起飞,顺城东外围飞至城北折向城西,在临汾城上空绕飞一圈,再回南机场起点。每架敌机都是这个模式,次次不离我们隐蔽地的上空。”

    “击落敌机的机会来了!”杨老当机立断,他把射击敌机的想法向马连长汇报,马连长当即批准。杨老怕射击敌机时暴露目标,为了避免战友的伤亡,全连战士都去土窑洞躲避。他独卧枣林地射击敌机。

    1948年4月12日,是杨老参军打仗以来最辉煌、最值得骄傲的一天。他选好最佳射击方位,仰面躺卧在地,枪把紧抵右肩,双手紧握枪杆,左脚朝天,用力蹬步枪背带上环处,目盯准星,枪尖顺着低空飞行的国民党战机。依照飞机的高度、飞行速度,约在飞机前7米处,他猛扣枪机,只听“砰”的一声脆响,子弹射向狂妄的敌机。

    刹那间,只见敌机机身轻微晃动了一下,像醉汉一般失去控制,直线朝前俯冲。先是右机翼冒出两点白烟,迅疾拖成两股白气,眨眼间白气速成滚滚浓烟。伴着巨大的爆炸声,这架敌机一头栽向临汾城西北方的洪堡村一带。

    “击中敌机后,连队中年龄最小的战士李文玉,他是咱临汾曲沃人,第一个冲出窑洞,蹦着跳着,兴奋地喊着‘打着咧打着咧’。”杨老激动得连比带划,眼前仿佛出现了70年前的那一幕:全连战士兴奋地蜂拥而出,分享这一胜利的喜悦。

    令杨老更为自豪的是,从这一天起到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被这一枪打怕的国民党飞机,龟缩在机场一个多月再没露头。

    再立战功 成功阻击鼓楼北残敌

    杨老用步枪击落敌机的消息传出后,成为轰动临汾、山西乃至全国的特大新闻,震惊了当时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有力地打击了临汾守敌梁培璜,极大地鼓舞了临汾攻坚战参战部队的士气。

    1948年5月17日,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声,临汾东城墙炸开了一个大缺口。是夜,杨老所在的连队冲进城内,由东向西准备攻占鼓楼,负责封锁、阻击鼓楼北残敌逃跑路段。在烘炉台遇到一伙北窜之敌,经过短暂激战,重机枪排和2连失去了联系,掩护中断。

    “重机枪排没轻武器,每人只有几枚手榴弹。当时夜色黑暗,视力模糊,看不清前面是敌是友,我们不敢贸然行动。”杨老说,安排战友原地驻守后,他只身冲到烘炉台,一条壕沟横在眼前,天黑路生,不知壕沟深浅,不敢贸然下跳。他犹豫了一下,前后左右不见一个战友。借着壕沟对面敌军的火堆光一看,壕沟不深,他顺势溜了下去。壕沟里净是烂瓦渣,惊动了壕沟上的敌军。敌军在明火处,他在暗处。敌军没看清面目,误认成“自己人”,便问他找谁。

    “我干脆地回答,找2连连长。”杨老笑了起来,巧的是,壕沟上的敌军番号正好也是2连。趁敌军还蒙在鼓里,我一边掏手榴弹一边顺着壕沟朝北跑,以防不测。没等我跑出几步,敌军就发现情况不对。那时,我军穿着臃肿的棉衣,而国民党军戴大沿帽,穿较单薄的军装。”

    敌军随即开枪,打在壕沟上,溅了杨老一领口土,他就势甩出两枚手榴弹。被打怕的敌军像惊弓之鸟,没再射击,哄散逃跑。借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杨老跳出壕沟,在一小坡处找到马连长和通讯员。通讯员不幸牺牲,马连长负伤倒地。杨老赶忙拽起连长,招呼着战友掩护重机枪排,迎着零星的枪炮声直向鼓楼冲去。

    我军2连没放一枪一弹,敌军已逃,鼓楼已空。为争取时间,2连马不停蹄,一鼓作气冲向小北门,堵截、俘获国民党残敌100多人。至此,胜利完成了堵截、阻击鼓楼北残敌的光荣任务。

    生死擦肩 机场引蛇出洞受重伤

    在杨老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战斗险些让他丢了性命。他清楚地记得:在临汾战役打响的前10个月,即1947年7月,我们还打过临汾飞机场,我因此受了重伤。1984年离休时,我碰到打机场时的老战友王有旦。他还调侃我,说‘老伙计大难没死,真有后福。打机场时,我还以为你被炮弹炸死咧,真没想到你还活着!’”

    1947年7月的一天夜里,警卫4团(70团的前身)团长段龙章率1营战士、时任通讯班长的杨老、通讯副班长梁登源潜入临近机场的村子,俯瞰机场,观察敌情。实际上,打机场是假,引诱临汾城守敌是真。目的是引蛇出洞,进一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午夜时分,段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把准备好的手榴弹投向飞机场。顿时,爆炸声四起,火光冲天。接着机枪、步枪炒豆似的哔哔叭叭响了起来。“冲啊”杀啊”的呼喊声四起,意欲引诱出守城之敌。可是,狡猾的敌人怕遭遇解放军大部队的伏击,龟缩在营房不敢露头,只是用山炮、迫击炮远距离向警卫4团轰击。

    突然,一枚炮弹落在杨老附近。“起初,我扑倒在地,脑子还没糊涂,身上也没什么感觉,只觉得脊背后头像是落了一些沙石。想起身站立,试了几下,可胳膊腿不听使唤,咋都动弹不了,浑身没劲,这才意识到负伤了。”杨老回忆道,渐渐地大脑迷糊,神志不清,再后来失去了知觉,不省人事。”

    天明时分,杨老醒了,扭头左右一看,他同牺牲的战友被摆成两排,安放在大韩村的一个院子里。此时此景,他心里明白了,大家可能认定他“光荣”了。这时,他高喊:咋把我扔这儿没人管了呢?”听到呼喊声,卫生队的人说:快,还有人活着,抬回来!”

    当年的解放军医疗条件差,在没麻药的情况下,杨老忍着剧痛,坚持让医生从后背取出了3块弹片。第4块紧贴脊梁骨,炸得又深,医生试着用镊子探取了几次都没成功。医生试取第4块弹片中,他几度昏迷。医生怕他承受不了,于是放弃了手术。至此,那块弹片永久留在杨老体内。几十年来,一遇阴天下雨,这块弹片不时还在他体内作祟。

    经过简单的止血包扎,杨老从大韩经陶寺转塔儿山,去翼城老官后方医院疗养了一个多月。同年8月底,杨老伤势已轻,没有大碍,他和十几位战友请求参加了1947年9月的运城战役。

    运城解放后,杨老接受了步枪、机枪射击飞机的培训,掌握了枪打敌机的要领。因此,在临汾战役中,他才得心应手地用步枪击落了一架国民党战机。

    悼念战友 烈士精神永存平阳大地

    70年前的硝烟仿佛还在眼前弥漫,无情的炮火、英雄的战士用鲜血谱写了一首壮丽的凯歌。时至今日,杨老仍然记得牺牲在临汾城下的8纵24旅王墉旅长。攻打运城时,王墉旅长关爱伤愈不久的杨老,主动让出自己的坐骑。每每提及此事,杨老都眼含热泪。

    “那时,我的伤口虽然愈合,但未完全恢复健康。我是通讯班班长,需要向下传达指示,向上汇报战况,冒着炮火,靠两条腿来回奔跑在火线和作战指挥部之间,为赢取胜利,分秒必争,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杨老随即沉浸在昔日的战火中,“当我向王墉旅长汇报火线战况时,因频繁往返、来回奔波,我的脸色变得煞白,头上、脸上流着虚汗,一时瘫坐在地。”王旅长见杨老身体极度虚弱,怕累垮自己的战士,关怀地命令他骑上自己的坐骑。可他怕妨碍王旅长的工作,倔着不肯骑。

    王旅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身体虚弱,行动迟缓,会影响通讯联络,难以了解敌情,把握战机。战场上瞬息万变,分秒必争,稍有延误,便可能贻误战机,战斗的结局很难预测。”这一席话打消了杨老的顾虑,他骑上王旅长的坐骑去执行任务。

    打运城时,杨老是通讯班长。打临汾时,他荣升为重机枪排长。1948年3月22日,他所在的重机枪排领命保护在临汾城北兴隆店前沿阵地观察地形的王墉旅长的安全,向设在城墙的敌军碉堡进行射击,封锁碉堡守敌,不给敌人喘息、露头、还击的机会,直把碉堡的方枪眼打成稀巴烂的大口子。

    “尽管安保措施认真细致,但王墉旅长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倒在了临汾城下。那年,王旅长才33岁,东北大学高材生,正值大好年华,竟离我们远去,没有看到他期盼已久的临汾解放。”说到这一幕,杨老潸然泪下。

    英雄不朽,精神永恒。临汾解放后,每逢5月17日临汾解放纪念日这一天,杨老和老战友乔成栋(尧都区郭行乡人)、邓秀峰(尧都区贺家庄屯斗人),已约定成俗地在临汾烈士陵园相聚,一同悼念、追忆好旅长王墉、营长王荣昌和其他为解放临汾献身的战友。

    杨老静静地肃立在墓碑前,告慰长眠于平阳大地的英烈们:无论时间的长河怎样冲刷,岁月的流沙如何打磨,你们依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耀指引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奋力前进、追求幸福。”(图片由本人提供)

    记者 李静 通讯员 鲍槐记


许寿延老人讲述——

在激情岁月中挥就《临汾攻坚战》

    阅读提示:今年5月17日是临汾解放70周年纪念日,是临汾电视台拍摄6集电视连续剧《临汾攻坚战》30周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在临汾工作近30年的老电视工作者、临汾攻坚战》的主创人员、今年82岁的许寿延老人,再次回忆拍摄这部电视剧的点点滴滴。

  任务艰巨 拜访徐帅获得支持

  1988年年初,根据山西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摄制规划,创作拍摄《临汾攻坚战》的重担落在了许寿延的肩上。

  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临汾攻坚战是解放战争期间城市攻坚战的典型范例,在我国战争史上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许寿延说,为了将这部电视剧成功拍摄出来,他跑到襄汾县城一个朋友经营的旅馆中,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初步完成了《临汾攻坚战》文学剧本初稿,后经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审查委员会审查,基本通过。

  “这部电视剧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此之前,我曾经创作过十几部电影文学剧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对《临汾攻坚战》这一重大题材,我唯有小心翼翼,认真研究史料、资料,访问当时曾经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军人,希望能够创作出一部不留遗憾的好作品;更希望通过作品将临汾攻坚精神传承下去!”许寿延说,当年5月,电视剧筹备开拍前,他带领《临汾攻坚战》主创团队,赶赴北京,拜访了徐向前元帅。

  “徐帅是当年临汾攻坚战的总指挥,拍摄这部电视剧,无论如何需要请示一下他的意见。去北京前,其实并没有抱着徐帅会接见我们的希望,但没想到,当我们来到徐帅家时,他老人家竟邀请我们坐了一会儿,并认真听了我们的汇报。”回想当年见到徐向前元帅时的场景,许寿延依然激动不已。

  “我清楚记得,徐帅听完我们的汇报后,嘱咐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写剧本,不要夸张,要写真实的内容,重点要写临汾人民,没有临汾人民的支援,临汾城就打不下来……”许寿延说,事隔多年,徐帅认真的语气依然在他耳边萦绕。正是有了徐帅的指示和要求,让他在后来拍摄这部电视剧时投入了无限的精力。

  追忆往昔 摄制过程激情燃烧

  有了徐向前元帅的肯定,许寿延及一班主创人员立刻投入到《临汾攻坚战》的拍摄工作中。

  许寿延回忆,当时为了确保摄制任务的胜利完成,特别聘请我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倡导人段成明出任《临汾攻坚战》的制片人(他曾拍摄过《杨家将》《上党战役》《大敌当前》等几十部电视剧),聘请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孙宪元担任导演,还从八一电影制片厂聘请了摄影师、美工师、烟火枪械师,临汾文工团叶甲贵担任副导演,原临汾地区电视台续天元负责摄像,王栋负责录像,还从临汾选调配齐了各专业的副手。

  1989年4月1日,《临汾攻坚战》终于开拍了。“这部电视剧共有6集,每集大约在50分钟左右,拍摄的初衷要求将临汾攻坚战的真实场景全部复原,在敌我双方的主要角色上都使用历史原名。”许寿延说,为了拍摄好这部电视剧,中央军委特安排了300名解放军战士参加演出,其中50名战士常驻剧组。而一些群众演员,则多是临汾本地百姓出演。

  “当时拍摄电视剧十分困难,我记得‘夜袭飞机场’的镜头是在咱临汾拍摄的,城墙上的敌军’是在平遥拍摄的;血染东关’就是在咱临汾的东关拍摄的。”许寿延说,在拍摄“血染东关”时,东关一带正在搞开发,一些老房子都被拆了,这样的场景刚好成为解放军战士血战东关的背景。

  曾担任《临汾攻坚战》录像师的王栋,在回忆30年前拍摄这部电视剧的场景时,依然感慨万千。“当时的拍摄很艰苦,不像现在,从设备到道具都非常方便存取。当时,我从部队领取了一百多支枪,这些枪都是真枪,子弹也是真的,只是子弹头被加工了一下,这样就没有杀伤力了。”王栋记忆最深的是演员中枪时的场景,为了保证拍摄效果逼真,要提前用剪子在服装爆点处剪出小洞,但从外面看还不能看出来,最后用装有动物血浆和小型雷管的设备绑在演出服上,等开始拍摄时,随着几声“枪响”,衣服里的雷管一炸就把血浆炸出去了。

  因为物资紧张,演员一般都会一次通过,这种敬业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时过境迁,当年拍摄这部电视剧的原地点,如今已经被高楼大厦所代替,但许寿延还是可以清晰记得这些地点,并向记者还原了当时拍摄的场景。“现在古城公园旁边的城墙,以前就是老城墙,全是夯土层。电视剧里有一个镜头,是解放军战士冲进临汾城的场景,就是在那里拍摄的。如今,那里已变成了公园。”许寿延说,在拍摄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有些历史场景已经变成了工厂用地,他们为了还原真实的场景,就和工厂商量,没想到一说就得到了大力支持,电视剧中“面粉厂血战”等镜头,就是在临钢拍摄的。

  不忘初心 传承临汾攻坚精神

  经过4个多月的拍摄和后期制作,1989年7月,《临汾攻坚战》杀青了。看着这部电视剧的样片,每一个参与摄制的人都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希望这部作品能尽快播放。

  “1989年7月31日,我们受原临汾地委、行署派遣赴京向徐向前元帅汇报《临汾攻坚战》的拍摄情况,并把《临汾攻坚战》作为八一献礼片送徐帅审查观看。8月3日,徐向前元帅办公室负责同志接见了我们,传达了徐帅对《临汾攻坚战》的指示和徐帅对原临汾地委、行署,临汾地区电视台及《临汾攻坚战》剧组同志们的谢意。他还表示,在这部连续剧中对徐帅本人的刻画,对人民群众支前活动,对军队、战士不怕苦、不怕死、英勇顽强的攻坚精神,都拍摄得真实可信,很感人。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拍得很成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徐帅建议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许寿延说,一番心血终究没有白付出,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立刻成为当时各地电视台争先播放的“重头戏”。

  “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得到了群众的喜爱,尤其是临汾百姓,因为这是自己家乡发生的事情,所以都非常自豪。”许寿延依然记得,这部电视剧播出后,曾经遇到一位观众对他说,电视剧中临汾人民支援前线的场景,和我父亲曾经说起的往事一模一样,当年的攻坚战中,这位观众的父亲就推着小车为部队挖过坑道。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让很多曾经参与过支援前线的群众,再一次感受到了当年临汾攻坚战的艰难。

  岁月如歌,当年那场可歌可泣的临汾攻坚战已经过去70年了;带着一腔热血拍摄《临汾攻坚战》也30年过去了,曾经意气风发,为了将临汾攻坚战展现给观众的一代电视人渐渐老去,唯有弘扬临汾攻坚精神的劲头,依然火热如初。

  “这部电视剧在时下看起来有些落后,但我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唯有精神值得传承。临汾攻坚战,就是英雄的临汾旅和咱临汾人不怕牺牲、不畏艰苦的真实写照。我们当从这部电视剧中感受临汾攻坚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许寿延说。

  记者 杨全 郝海军


蒲县“集报痴人”曹保珠——

让旧报纸成为历史的见证

临汾攻坚战的相关报道引人注目

  阅读提示:报纸作为一种媒介,不仅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丰富的信息,还是一部集知识、娱乐、经济、军事、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散装百科全书;它记录了历史,还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在报纸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不乏集报者,有人以收藏旧报纸为乐趣,还有人把集报当做事业来做……5月9日,记者前往蒲县见到了集报人曹保珠,他集报近30年,家中的报纸堆积如山,当地人称他为“集报痴人”。

  旧报 见证临汾历史

  70年前,随着一声巨响,号称卧牛城的临汾城墙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在震天的喊杀声、枪炮声中诞生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的部队——“光荣的临汾旅”。70年过去了,回顾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人久久不能平静。1948年5月17日,临汾攻坚战书写了我军城市攻坚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翻起那一张张泛黄的旧报纸,其中的文字,无不为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发出赞叹之声。

  曹保珠说,今年是临汾解放70周年,这些旧报纸见证了70年前的那个伟大时刻。报纸不仅可以记录各地发生的大事,更是一本百科全书……他从自己收藏的报纸中看到了临汾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因此,这些旧报纸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这张是1948年5月2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徐向前将军纵谈临汾战役》的报道;还有1948年5月22日的《新华日报》太行版,刊登了中共中央祝贺临汾解放的贺电和中共中原中央局、中原军区祝贺临汾解放的贺电;新黑龙江报》先后以《晋南收复临汾县城歼灭守敌13个团》和《临汾解放战果大歼敌两万五千》为题的报道。”曹保珠说,收藏《新华日报》太行版那张报纸,也是费了不少劲。一次偶然的机会,曹保珠在网上看到了这个报纸,上面正好有解放临汾的报道,于是就和网友们竞标,因为当时竞标的大都是山西的网友,后来大家把价钱抬得很高,一些人退出了。而曹保珠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不管飙到多高的价钱他都“举牌”;最后,他花了高价收回了这张报纸。

  除了《人民日报》等国家级的媒体有报道外,还有《内蒙古日报》《辽南日报》《辽东日报》等地方媒体也报道了临汾攻坚战的消息。曹保珠介绍,当时因为山西还在打仗,本地的报社还没有成立,所以,那一段时间,咱山西对临汾攻坚战鲜有报道。

  说起本地报纸,曹保珠收藏的山西省内的报纸比较多,其中临汾区域内的大约有400余种(包括解放前的),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以及各县的报纸尽收囊中。从收藏的这些旧报纸中,可以看到临汾本地报纸的发展历史。解放后,临汾本土报纸有《临汾人民报》《晋南日报》《整风快报》《晋南报》《新晋南报》《临汾地区通讯》《临汾地区报》《临汾报》《临汾通讯》《临汾日报》等。

  此外,他还收藏了临汾各县(市、区)的报纸,而且大都是试刊号或创刊号,比如《临汾新闻》《襄汾报》《侯马报》等十余种。

  集报重在服务和奉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曹保珠在父亲的影响下迷上了集报。集报近30年来,他收藏的报纸有15000余份。其中,山西日报》创刊号是他的“镇馆之宝”。

  “这份报纸是在河北的一个地摊上收到的。”曹保珠介绍,1999年,一位河北的报友在地摊上看到了一份《山西日报》创刊号,于是给曹保珠打电话。好消息从天而降,曹保珠喜出望外,他告诉朋友,不管多少钱都要帮他买下。就这样,这份远在异地他乡的《山西日报》就到了曹保珠的手里。

  为了集报,曹保珠全国各地跑。“这张出版于1873年的《申报》,是我所有藏报中年份最早的一张;这张1906年《晋报》是咱山西本土创办的第一张报纸……”曹保珠如数家珍地展示着自己的“宝贝”。他收藏的早期的报纸还有清朝光绪年间的《京报》,宣统年间的《北洋官报》等。

  “集报于个人、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民。”曹保珠铭记心头。在他收藏的诸多报纸中,有在日本出版、山西发行的《晋乘》第一号、第三号,堪称珍品,这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山西同乡会在日本创办的报纸,目前存世的份数寥寥无几。2013年9月,一位外地的小伙子风尘仆仆地跑到曹保珠家,请求借阅《晋乘》。原来,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这名太原籍学子,为了写好毕业论文一直想找机会读一读当年的这份报,小伙子在网上查到曹保珠收藏有《晋乘》的消息后,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专程前来寻访。得知来意后,曹保珠毫不犹豫地拿出报纸供他研究,还送给他一份《晋乘》复印件。

  进入网络时代,报纸被电子媒介所淹没,但曹保珠却不认同。他说,和报纸打交道几十年了,对报纸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收到某某报纸停刊的最后一份报纸,是他心里最难过的时刻。他最近在蒲县发起了“书香文化进校园”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现在的青少年养成看纸质书籍和读报的习惯。因为纸质阅读更能获得精神深度,读报、读书是心灵修养的过程。

  集报是一种乐趣,曹保珠现在把它当做事业来做。

  他希望,这个用纸张记录历史的媒体,继续发展,继续谱写新华章,继续见证历史,不要让停刊给世间留下遗憾。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我市举行临汾解放70周年纪念活动
    2017年度临汾市“市长创新奖”获奖项目展示
    临汾市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活动领导组公告
    临汾市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的通告
    2017-2018年全国啦啦操联赛(临汾站)侧记
    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就农村饮水安全等工作开展调研视察

临汾:幸福花艺...

临汾:啦啦操赛...

临汾市第二人民...

施工中的临汾向...

临汾第一中心学...

尧都区:除患为...

临汾市中级人民...

致青春:你还记...

临汾市第二人民...

山西师大汉式成...

千年跑鼓车尽展...

春到壶口

夜曲沃 流光溢...

曲沃:晋南盆地...

雪落曲沃兆丰年

幸福农场;火红...

夏览曲沃情韵(...

山西曲沃诗经故...

PHP网站源码爱联网站建设惠州网站seo优化光明百度竞价吉祥设计公司网站坪地百度seo木棉湾设计网站丹竹头网站关键词优化龙华SEO按天计费龙岗百姓网标王木棉湾百度爱采购爱联网站建设坑梓营销网站惠州百搜标王福田网站定制观澜网站seo优化木棉湾SEO按天收费龙华关键词按天计费平湖企业网站制作南山阿里店铺托管福田营销网站龙岗关键词按天计费横岗百度关键词包年推广盐田seo排名大芬建站双龙网站推广工具吉祥百度标王深圳优秀网站设计福田网页设计观澜关键词按天扣费南联网站seo优化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