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动能强劲的开放创新之城

01月06日 23:32

主持人:

记者  许晓明  张  田

嘉    宾:

市人大代表  万皓铭  曹中婷

市政协委员  支建梁  夏晔

市商务局党委委员  徐俊

市科技局副局长  马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昆山要打造动能强劲的开放创新之城。巩固提升临沪对台优势,叠加释放开放平台作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高效集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新的跃升,保持县域经济的绝对优势,在苏州、全省的比重和份额进一步提高。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至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3%,人才总量超60万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60亿美元。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围绕此议题,邀请正在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展开热烈讨论。

主持人:当前,全市上下与时俱进弘扬“昆山之路”精神,在高平台上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何打造活力最强的经济“引擎”,推动昆山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勇攀新高峰、实现新超越?


万皓铭:我们要紧扣高质量发展和集聚新动能两条主线,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发展新经济,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创新发展之路。要多维度集聚新动能,进一步加大外资企业招商引资与合作力度,力争新产业龙头型项目招引取得新突破,配套出台更加精准、更加管用的智改数转、出租厂区提质增效等相关支持政策,全面加大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覆盖范围。


支建梁: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推动开放型经济在高起点上再上新台阶,昆山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扩区批复要求,强化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全域建设,打造两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首先要深化产业交流合作,促进昆台经济深层次融合;其次要优化宜居宜业环境,推进昆台交流全方位拓展;还要加强政策研究,提升试验区领先领跑优势,深入贯彻落实《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加快建立试验区与行政区“区政合一”管理模式,巩固提升试验区改革成效,增创昆台融合发展新优势。


徐俊:开放创新,造就“昆山奇迹”。昆山是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各项开放型经济指标在全国占有重要分量。近年来,昆山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建成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一批国字号开放创新平台,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中勇挑重担,2021年进出口总额预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善于发现机遇、切实用好机遇,加快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积极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昆山打造动能强劲的开放创新之城添砖加瓦。

主持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勇当标杆、走在前列,始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昆山如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铸就环境最优的聚才“磁场”?


万皓铭:要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全市科创人才工作“一盘棋”大格局。要进一步完善以专业型孵化器为代表的“载体招商”、以大院大所为代表的“平台招商”等特色招商路径,着力引进一批优质新兴产业项目,实现人才、技术、资本、项目“打包引进”、立体推进。


夏晔:要坚持贯彻党管人才理念,以现代化理念谋划推进人才工作,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奋力推动昆山人才科创工作实现“新的超越”,为苏州成为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要聚焦“集成创新”,以“体系化”推动构建精准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优先发展塑造昆山新一轮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合力打响昆山爱才引才、育才用才的整体形象和“‘才’来昆山 ‘创’就精彩”品牌。


马丽:要面向国家战略和昆山创新发展需求,全面拓展以阳澄湖科学城、夏驾河科创走廊、花桥国际创新港为主体架构的“城廊港”科创格局。在集聚产业资源的同时,加快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集群。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深化“头雁人才”工程、“双创计划”“昆玉”计划,加快建设“院士之家”“清华校友之家”,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人才集群。

主持人: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昆山如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家门口”重大战略机遇,高标准建设“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推动科创成果和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构建平台最高的科创地标?


曹中婷:面对用地紧张、开发强度高的现状,我市始终坚持向存量空间要发展潜力的理念,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高质量打造高标准科创载体。“腾笼换鸟”,通过嫁接存量空间、盘活低效用地、推动自主改造,加快传统工业区转型,引导传统园区改造成科创园区。“筑巢引凤”,通过联合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加快推进“新增Ma”项目,打造高标准新型科创载体。


夏晔:打造科创引领地,要建设重大创新载体平台。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我市布局,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分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同时,鼓励中科可控筹建国家超算互联软硬件协同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等。


马丽:构建高质量的科创平台,需系统、精密、协调地推动相关工作。要优化科创载体建设体系,围绕全市板块重点产业方向,建设符合产业特色的专业化科技创业载体,促进科创载体入孵项目实现链式流动。探索飞地载体建设机制,多头并进补链延链强链。要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统筹行业上下游创新资源,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实验室等协同创新中心。

责任编辑 | 沈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8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