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四五”规划昆山看点系列报道四:用好用足“家门口”的重大机遇

04月12日 20:20

从“星期天工程师”、合办联营企业,到抢抓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临沪第一站”昆山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上海的辐射和带动。

面向“十四五”,“临沪先锋”昆山将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家门口”的国家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面深入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

【规划要点】

“协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进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等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

——摘自《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建设成果】

“临沪先锋”先得月。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丰硕。

跨区域联动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上率先突破。建立“4+2”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近年来,昆山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人才科创、产业项目、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各领域合作,与上海及毗邻板块建立了一系列对接合作机制,推动合作从“联区域”向“接平台”转变,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了示范。

加快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昆山境内与上海规划对接的17条主要道路,已有8条连通;苏州轨交S1线昆山段建成后将与上海11号线无缝对接。推进人才科创协同发展。昆山以上海“五个中心”为契机,深入实施人才科创“631”计划,高标准建设“一廊一园一港”载体;成功建立沪昆创新券通用通兑在线管理平台,吸引34家上海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入驻,22个项目申请创新券;累计促成沪昆产学研合作项目达700多项。推动两地产业合作全面升级。昆山承接上海产业溢出效应,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引进一批高质量项目,不断推动两地产业合作迈向高端。去年以来,全市已引进优质企业项目78个。实现社会治理同频共振。沪昆两地已在交通城管执法、跨境河道治理、区域环境共建共享等社会治理方面开展了频繁深入的合作。坚持民生共建共享。两地公交卡实现异地刷卡消费;昆山医保卡实现在沪多家医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昆山8家公立医院与上海14家三甲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成功争取“高级专家诊疗中心专家门诊诊察费”试点,每月50余位上海专家固定在昆各医疗机构坐诊、手术,惠及越来越多老百姓。

▲国内首条跨省轨交线路上海轨交11号线花桥段自2013年通车运营以来,累计输送超1.25亿人次

昆山轨道交通S1线正加快建设,将与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对接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昆山高度自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将立足“物理对接”,迈向“化学融合”。

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化重点领域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区域统一市场。昆山将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强化与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南京、杭州等科创城市的联动发展,设立异地创新中心,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溢出效应;积极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建设,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大“国字号”重点实验室、整建制大学科学园等科创资源的引进力度,加强与长三角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的协同创新,持续放大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效应。

昆山还将主动参与“世界级湖区”建设,加快推动锦淀周一体化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为此,“十四五”期间,昆山将以机制创新推进锦淀周一体化,加强规划对接和功能联动,在统一规划管理、联合生态环保、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制度等方面,积极复制推广示范区先行试点的创新制度和政策举措,增强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继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上海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承载地。昆山被纳入其“一核两带”功能布局北向拓展带。“十四五”期间,昆山将全力打造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节点和主要功能承载区,抢抓虹桥大开放、大商务、大交通优势,促进贸易创新深度融合、高效联动,鼓励企业在昆山和虹桥设立“双总部”,完善连接虹桥多层次交通体系,全力推进南部三镇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

与此同时,昆山还将探索建立规则统一的市场制度体系,建立信用管理、行政处罚、执法线索和执法结果等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嘉昆太”标准化合作,加快推动三地标准信息互通、标准化专家共享、团体标准研制等工作;抢抓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机遇,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探索建立人才的高效柔性流动机制;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积极配合建立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融媒体记者 | 李传玉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3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