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认定 高品认定 火炬计划 成果鉴定 技术中心 工程中心 专利 商标 版权 软件著作权 科委项目 农委项目 经信委项目 发改委项目 创新基金 专项资金 可行性研究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书 投资/项目计划书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企业上市服务 科技查新 科技成果鉴定 科技情报分析 产业园区规划 工业园区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公司优势 团队介绍 服务流程 合作伙伴 资质范围 人才招聘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新闻详情

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

2023-01-13 11:08浏览数:700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贴吧
开心网
复制网址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已经第三届区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2023年1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綦江区“十四五”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变化交织的风险挑战,我区坚持“工业立区”思想不动摇,全力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取得阶段性发展成效。

工业经济提质扩量。“十三五”时期,綦江坚持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初步形成了以铝铜材料、汽摩整车及零配件、建筑现代化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和能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5家,成功创建西部重要的高端铝铜加工基地、新能源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基地、煤电为主的能源基地、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重庆市食品工业基地,创建老工业基地改造示范区。“十三五”末,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28.05亿元,实现137亿元工业增加值,相比“十三五”初工业增加值增长31.3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6%。

产业体系趋稳向优。“十三五”时期,綦江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增量”,以壮士断腕的巨大勇气全面关闭打通一矿、石壕煤矿等辖区剩余的6家煤矿,全面封闭144个井筒井口。在有力保障涉煤相关领域安全平稳过渡的同时,积极推动页岩气开发利用、绿色新型建材、信息安全、风光能源等一揽子接续替代项目,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品质量、产值、附加值不断提升。以旗能电铝、哈斯特等企业为代表的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壮大,2020年产出原铝31.02万吨,铝材44.71万吨,相比2015年铝材产量增加82.12%,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迈进。炙焱动力、宇红轨道、綦江齿轮传动、友利森汽车等本地汽摩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加速扩能,2020年产出摩托车19.23万辆,相较2015年产能提升113.19%。跃龙杭萧、航墙铝业、綦航钢构等企业为主的建筑现代化产业集群加速向装配式建筑转型,金星股份、多味多、辣滋缘、饭遭殃等企业为主的食品产业集群向饮料、火锅食品、药食同源产品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卫星核心部件、高性能复合材料、网络信息安全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开拓卫星、金美新材料、网络攻防靶场等新项目相继落地。2020年底,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规上工业企业19家,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23.54%。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培育工业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家,高新技术产品185个,有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65.58%。高质量科研平台相继建成投用,建成“公共大数据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分部”和“灾备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中心”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部);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服务机构2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市级研发机构54个;培育国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1家,重庆赛驰动力传动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17家。

制造模式加快转型。“十三五”时期,綦江积极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9个;创建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2家;培育市级智能工厂1个,市级数字化车间18个,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8个,旗能电铝获批全市十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綦江制造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比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先进地区,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完善。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2020年,綦江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428.05亿元,工业增加值137亿元,位于重庆各区县中等位置,与主城周边区县相比工业产值规模小,推动綦江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加速新兴产业打造的储备力量不大。二是行业龙头企业较少。綦江目前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15家,2020年仅旗能电铝、远成铝业等4家企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仅为4.19%,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值较低,未能起到对全区经济的强力带动作用。三是新兴产业规模尚小。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较快,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规模优势尚未确立。体现经济新增长点的创新型、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支撑不足,能带动产业提升的大体量引领型项目偏少。

(二)产业生态有待提升。一是要素保障依然存在制约。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遍缺乏资本运作能力,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二是缺技术、缺人才。部分中小企业对员工管理培训及引进、人才层次结构优化的重视度不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缺乏竞争力。

(三)产业链培育有待加强。产业链较短,引入企业关联性不强,存在低端同质化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聚集群效应没有充分显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合作程度偏低。不同产业间缺乏技术共享和联合发展,5G赋能、数字化改造等跨行业、跨领域技术未能大范围应用,区内产业链式发展的良性格局尚未形成。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綦江发展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际竞争环境、国内要素成本结构和制造业技术范式都在经历深刻变革,綦江工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全球供应链格局深刻调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正在深刻调整,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争端对两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极大消极影响;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蔓延,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在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干预措施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化进程受阻,全球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全球产业链加速重塑。在此背景下,綦江工业发展也面临国际新形势带来的巨大挑战,尤其对炙焱动力、余扬齿轮等具有外向型业务企业及荆江半轴、綦齿传动等重点行业内核心配套企业将造成直接影响。

(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开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加快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推进,供给质量不断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增强,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消费对经济活动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居民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质量、高安全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形势下,綦江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机遇,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同时,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使重庆战略地位愈加凸显、战略空间不断拓展、战略潜能加快释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促合作,协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聚焦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铝(再生铝)、新能源、信息安全等产业,加强綦江与自贡、攀枝花等地的合作,加快推动自贡綦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聚力打造川渝地区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綦江园),为綦江坚定扛起工业强区责任担当,助力建设成渝地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带来诸多政策利好、项目利好,为綦江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硬件”和“软环境”,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向綦江集聚,有利于释放綦江制造业发展新活力。

(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实施。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催生巨大产业空间,同时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推动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加快出清,这为綦江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提供重大契机。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綦江再生铝、绿色建材、新能源等产业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五)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的重大机遇。未来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重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綦江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渝南陆港型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区域物流成本,促进区域要素集聚。同时,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南向支点城市,区位价值更加凸显,面临的发展机遇之多、含金量之高,将进一步推动綦江工业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推动綦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

(六)綦万三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綦万两地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綦万三化发展战略,坚持“一盘棋”思维,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等领域规划对接、政策协同,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加快构建高度互补、深度融合的綦万产业协同体系,将为綦江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和规模化发展带来战略机遇,助力綦江加快培育主城都市区发展新的增长极,进一步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作用,深化渝黔合作,加快向南开发开放,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工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壮大制造业规模,增强工业创新整体效能,显著提高工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千亿产业集群,推动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一域服务全局,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綦江加速形成重庆最具影响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南部支点城市。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各类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政府调控重点放在系统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和引导消费需求等方面,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因地制宜,集聚发展。充分发挥綦江要素禀赋优势,加速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綦江材料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瞄准再生铝及铝精深加工、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等领域,加速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托綦江汽摩零配件产业发展优势,加速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规模化、集成化发展。借助重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加速智能终端、信创产业、5G产业布局,打造西部信息安全谷,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动食品、消费品制造业提档升级,构建绿色化、高端化产品集群。依托页岩气资源优势及专业化工园区平台优势,加速构建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及电池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化工产业链。完善綦江特色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十四五新经济增长点。

链式联动,增产扩能。坚持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以构建新应用场景为切入点,以降低制造业成本为关键,拓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努力防范化解风险,及时预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谋划重点项目,针对七大重点战略方向开展精准招商,形成有效投资。在加快“量的积累”基础上加速“质的提高”,全面推行“链长”制,统筹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需求对接、项目引进、要素保障、企业帮扶、困难化解等问题。优化制造业供给体系,统筹锻长板与补短板,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新兴产业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制造业供需良性互动。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坚持创新引领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创新对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工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的内生动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加基础领域和战略环节技术产品供给,增强产业竞争力。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加快新技术在产业、企业和产品中的植入渗透,提升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绿色制造,安全发展。着眼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聚焦再生资源等重点领域,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和再制造产品规模化应用,发展第三方绿色制造服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推进能效“领跑者”和绿色工厂建设,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把安全制造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建立安全高效先进制造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在保障产业安全中体现“綦江担当”。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工业强区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新兴及未来产业培育奠定坚实基础,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战略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布局更加优化、集群集聚更加明显、市场主体日益壮大,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比重保持稳中有升,实现“工业增加值翻番”和“工业总产值破千亿”的双目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试验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支点城市辐射带动渝南黔北地区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雏形基本形成。

(一)综合质效显著提升。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规模总量明显提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占GDP比重保持在1/3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5%以上。按照“突特色—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促创新”的原则,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30亿元、增加值48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化工产业实现产值70亿元、增加值22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增加值12亿元,消费品工业实现产值80亿、增加值24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70亿元、增加值14亿元。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品牌附加值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打造6个以上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

(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战略先导产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高级化,以先进制造、中高端制造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产业支撑更加坚实,培育4家年产值超过50亿元企业、20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企业,培育一批市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促进工业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三)创新驱动更加强劲。制造业创新体系基本构建,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创新成效更加显著。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工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断完善,鼓励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逐步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建成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平台15个,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5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

(四)发展动能显著增强。把增量培育、项目带动作为产业转型的核心,扎实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加大工业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十四五”末,总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达到100个以上,新增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不低于15个,力争百亿级产业项目实现突破,确保每年工业性投入增长10%。

(五)融合发展更加活跃。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6%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7%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5以上,累计完成200个智能制造改造项目,基本覆盖全区工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新增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新增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上云”累计达到100户以上。

(六)绿色制造更加深入。绿色制造成效明显,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95%,天然气(页岩气)消费比重超过2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6%,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20%,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30%,新增绿色工厂数量6家,新增绿色产品认定数量2件,建成市级绿色园区,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

展望到2035年,工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跃升,建成工业强区,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活跃指数持续提高,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模式广泛形成,工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綦江制造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发展水平迈入全市领先梯队,全面建成链群完整、生态完备、特色明显、质效显著的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支点。


表1綦江区“十四五”期间工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属性

2020年

2025年

综合质效

工业总产值(亿元)

预期性

500

1000

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预期性

428

855

工业增加值(亿元)

预期性

137

260

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32.7

34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预期性

7

产业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预期性

55

70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预期性

20

30

年产值超过50亿元企业(家)

预期性

0

4

年产值超过10亿元企业(家)

预期性

9

20

专精特新企业(家)

预期性

18

100

创新驱动

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约束性

2

3

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平台(个)

预期性

4

【15】

高新技术企业(家)

预期性

88

【150】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预期性

17

【50】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率(%)

约束性

54

95

发展动能

工业性投入增长(%)

预期性

10

投资超1亿元的项目(个)

预期性

21

100(新增)

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个)

预期性

2

15(新增)

融合发展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预期性

32

>86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预期性

55.3

>67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预期性

37.26

>65

智能制造改造项目(个)

预期性

【200】

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个)

预期性

【20】

新建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个)

预期性

0

【1】

规上工业企业“上云”(家)

预期性

21

【100】

绿色制造

园区产业集中度(%)

预期性

73

90

天然气(页岩气)消费比重(%)

预期性

20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约束性

【-16】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约束性

【-20】

新增绿色工厂(个)

预期性

0

【6】

市级绿色园区(个)

预期性

0

【1】


注:1.现状数据以统计年鉴最终公布数据为准。

    2.工业增加值目标按不变价计算。

    3.涉及价格变化指标均为当年价,【】内为规划期累计数。

    4.约束性指标以国家下达我市强制性计划为准。


第三章 现代产业体系


以“十四五”期间国家、重庆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等领域为导向,加快打造具有綦江特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汽车零部件和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材料相关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绿色环保水泥及玻纤材料集群,打造全市绿色环保建材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加快延伸铝(再生铝)及精深加工下游产业链,构建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配套基地。推进构建以智能终端、信息安全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推动綦万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自身页岩气资源及綦万两地化工产业基础,发展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及电池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化工产业。推动打造以页岩气、煤层气能源化利用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链。


一、提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一)发展目标

巩固提升汽摩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全市产业链中的重要配套支撑作用,布局新能源汽摩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在新能源领域,顺应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发展趋势,瞄准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配套需求,结合装备制造高端化发展趋势,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车核心零部件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导向,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齿轮、壳体等零部件—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PACK—大小三电—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及“集成电路—汽车电子—车载娱乐系统—座舱集成”两大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在传统领域,提质发展“齿轮—变速箱—传动装置—各式专用车、特种车、高端工程设备通用齿轮及动力系统”产业链,推动形成“摩托车零部件—燃油及新能源摩托车整车”及“商用车改装—专用车”产品群,形成跨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产值达到230亿元规模,增加值达48亿元规模。

(二)重点领域

1.加速构建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壮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聚焦“大小三电”关键零部件及基础原材料,加快重大项目引育、产业化落地。瞄准轻量化、高可靠、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技术产品,聚焦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产业上下游企业,招大引强,建立健全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再制造的循环利用体系,尽快形成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加大电池控制和电机控制系统培育力度,形成电控整体配套能力,引进发动机电控系统、曲轴、三离合电驱变速器项目,提升关键汽摩零部件的技术与质量水平;积极推动增程式混合动力总成、增程器、车载充电器、直流转换器和电源分配单元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项目发展。做大智能座舱零部件规模,引进培育流媒体后视镜、HUD抬头显示等小型化、电子化产品生产体系,逐步推动车窗升降电机、天窗电机、车载导航、车载音响、语音识别、车辆安全系统等产品发展、集成,构建相对完整的智能座舱产业链。培育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推进汽车电子电源管理芯片、电子元器件、车载控制器、车载执行器等环节制造,引进功率元器件、芯片材料领域、雷达传感器、视觉感知等配套企业,发展围绕蜂窝车联网(C—V2X)车路协同的车用通信模块产品系统,逐步形成汽车上游相关部件供应及配套,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补链。推动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围绕区内汽摩配套产业供需链基础,推动一批本地产业在维持原有供需链情况下,加速向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汽车电控系统零部件转型,加快实施传统零部件体系再造工程。

2.推动建设特色化专用车产品群。鼓励改装车企业着眼供应链稳定,与车头等核心产品供应商维持长期、稳定合作。依托本地改装车企业发展基础,以“招大引强、链式带动”为目的,瞄准改装车行业龙头企业、头部企业,积极引育上装和改装车领域企业,加快基于新车型(底盘)的冷链运输专用车、旅居车、环卫车、固废储运车、医疗救护车等改装车开发,做大改装车及上装产业规模。

3.加速齿轮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本地龙头企业为带动,推动现有零部件企业提升变速器、转向系统、盘式制动器等产品规格档次,积极协同本地制造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延伸齿轮零部件产业链,推动S变速器项目实现达产、量产,推动汽车变速器总成发展。充分发挥“中国齿轮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效应,加快綦江齿轮传动零部件及变速器向大扭矩、多档位、环保节能化、操纵轻便化方向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传统汽车齿轮生产商向各式专用车、特种车、高端工程设备通用齿轮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配件方向转变,构建更为完整的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打造高端化齿轮产业集群。

4.持续新能源摩托车产业提升。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新能源摩托车整车产能转移,加快引进更多整车龙头企业。推动新能源摩托车产品智能化、换电标准化,逐步提升辅助驾驶系统装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摩托车整车设计、车架总成数字化设计制造、智能摩托车整车设计与制造以及动力总成(电机、电池)系统匹配、试验、评价能力。加快布局建设新能源摩托车检验检测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金融服务、销售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体化创新体系。将綦江打造为成渝地区主要的新能源摩托车生产基地。

5.发展新能源储能装备。聚焦动力电池等储能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精准招引产业链关键环节龙头企业,以储能装备产业链中下游标杆企业为招商突破,重点发展原材料制造、储能装备制造、储能系统集成、新能源汽车储能集成等关键环节,积极构建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链。围绕新能源智能接入、智能变电站系统等应用需求,集聚发展储能集成应用产业链。重点培育 CTP、高镍、超薄基材、钝化阴极、超导电解液、高孔隙隔膜、耐温阴极、安全涂层、大数据预警、单电芯能量管理、无线BMS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探索引进固态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行业内重点企业,补齐高性能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储能技术应用等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链短板。

6.探索发展汽车、摩托车后市场服务。围绕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引进成渝地区整车企业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项目落地,构建“出行即服务”新型交通出行服务模式。引进培育服务成渝地区整车企业下游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发展模块化运输、单元化物流、无车承运等新模式应用,打造安全高效的智慧物流服务产业。推动建立覆盖报废汽摩整车高效低成本回收、再制造产品生产及运行监测等的全过程服务体系,促进再制造汽摩零部件产品规模化应用。


专栏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化项目

1.新能源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加速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引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产业,围绕长安新能源、理想one、东风金康等全市新能源整车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聚焦与我市新能源车企产业链重点配套的重点企业,大力引进驱动电机及控制器、整车控制系统以及电制动、电转向、电空调等新能源汽车“大小三电”零部件企业。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控领域,引进培育汽车电子项目,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汽车电子产业。加速推进新能源三轮摩托车及核心配套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新能源三轮摩托生产线建设,推进新能源三轮摩托车提质扩能。加速引进新能源汽车、三轮车配套产业,鼓励本地企业产品转型。规划建设年产50万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年产50万台电动汽车增程器、年产30万辆新能源三轮摩托车、年产50万部车载雷达、年产50万块车载显示屏、年产10万台智能座舱。

2.锂电池产业链提升项目。促进锂电池材料研发制造,引导金美新材料等区内相关企业在区内扩大产能,增建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和增加项目投资,形成20亿平方米产能。大力引进动力电池单体、电池PACK、电池系统等,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快速发展。规划建设年产20GWh动力电池。

3.专用汽车(改装车)扩能提质项目。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巩固自卸车产品的优势地位,引导企业对自卸车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开展科研攻关,促使自卸车产品提档升级,提高附加值。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自卸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快形成年产5万辆专用汽车(改装车)生产能力。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比重,充分运用新材料、互联网技术、轻量化技术,加大机、电、气、液、微电子一体化技术等在专用车产品的推广应用。快速推进应急救援、特种消防、道路工程、机场救援、油气勘探、高铁维护、冷链物流等高附加值专用汽车的产业化。探索发展适合现代物流需求、适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适合高等级公路建设与养护及抢险需求、休闲服务类需求、适合现代影视传媒行业需求等各类专用车。

4.汽摩零部件转型升级项目。支持现有重点企业提升齿轮等汽摩零部件行业精密高效磨齿机、精密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数控滚齿机和数控锻压机等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比例。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和汽车、智能终端、大型成套装备等产业发展迫切需求,以綦齿传动为龙头,推动齿轮、半轴、变速箱等基础零部件领域企业与区外整机企业开展紧密技术合作,深度参与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高性能汽车铸锻件和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铸锻件等大型铸锻件,大型重载齿轮箱、高技术轨道交通齿轮、自动变速器用齿轮和减/增速器用齿轮等齿轮产品,以及其他高性能密封件、连接件和轴承产品,形成30万台汽车变速器、100万套车桥总成、200万件通机齿轮、2000万件高性能汽车齿轮、半轴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做大总量,加大引进为长安汽车、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直接配套的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

配套项目

1.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推广工程。基于綦江复杂山地、高温气候的条件特征,依托永桐新城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部署感知、联网、交互、计算设备,推动道路网联化改造,实现蜂窝车联网基本覆盖,形成区域级的智能化道路环境,打造具有山地特色车路协同体验场景。

2.充换电设施提速建设工程。按照服务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满足电动汽车消费需求为导向,科学做好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和趋势预判,编制完成綦江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相关审批手续,按照整体设计、统一建设、规范运营等要求,依法依规择优选择建设运营管理单位,提速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停车场、加油加气站等公共服务区域,公园、园城、景区、商圈、体育场馆、重要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公交停车保养场、公交枢纽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车库)等重点部位及居民充电需求全覆盖,全力构建较为完善的车桩匹配、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服务未来新能源汽车蓝海市场。

重点区域

高新区桥河组团、永桐新城组团


二、加速发展新材料产业

(一)发展目标

围绕“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发展及轨道交通、城市建设等需求,立足綦江铝产业基础,大力推进铝产业链延伸。以服务重庆市在再生铝、汽车轻量化材料方面需求为重点,推动“原铝—铝液—铝锭—轧材/挤压材/锻压材—热锻联扎板带箔—汽车轻量化材料”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大力发展“废铝—再生铝—铝锭—热锻、冷轧、压铸件—汽车铝铸件零部件、家用铝制品、铝合金材料”及“铝灰—烧结氧化铝—耐火材料/化工原料”两条再生铝产业链。依托石灰石、白泡石、白云石、石英砂等资源禀赋,以水泥、玻璃纤维为基础,大力推进绿色建材和玻纤下游产业链。推动构建“矿山—骨料—绿色节能水泥—新型建材—水泥基复合材料—预制部品部件—管廊、管片—独立功能房—BIM集成运维—建筑配套服务设计集成”及“石英砂、白泡石—玻璃纤维—玻璃纤维纺织品—硅基复合材料—绿色保温材料及部件、风机叶片、汽车轻量化部件”产业链条。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达到500亿元,增加值规模达140亿元。

(二)重点领域

1.推动再生铝产业链强链。在稳定保持34万吨电解铝生产规模的同时,做大铝产业上游原料总量,利用好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政策优势,以西南及全国的废弃汽车、家电和建筑铝材为主要来源,探索建设废铝回收中心。以提升废铝利用率、推动绿色循环发展为导向,引进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资质的相关企业,大力发展铝灰回收再利用产业。鼓励区内铝产业链企业以商招商,深化再生铝后端加工,聚焦引进培育压铸一体化、锻压连轧等高端工艺,逐步做大规模、提升再生铝品质,推动在汽车、建材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再生铝及下游加工业。

2.着力铝精深加工产业延链。聚焦未来交通、汽车、家装、城市等领域用铝蓝海市场,以电解铝(再生铝)—铝合金—锻造材—压铸件—横纵梁—一体化底盘、电解铝(再生铝)—铝合金—挤压材—车用板材、电解铝(再生铝)—轧制材—板带材—板带箔—电池箔3条核心产品链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延伸铝精深加工产业链。紧紧围绕重庆、成都汽车工业产业,做好川渝地区航天、汽车、摩托车等整车及车辆部件、航空航天部件制造企业的配套服务,大力发展航天、汽车、摩托车、轨道客车专用高精度铝板及铝铸件等工业铝型材。以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为目标市场,围绕富士康、惠普、华硕、纬创、仁宝等龙头企业的原材料需求,发展生产手机、PC、平板电脑用配件铝型材和电容器铝箔等产品。聚焦我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车身面板、车门蒙皮、散热系统、电池壳、电池箔等轧制铝板带箔,防撞梁、悬挂件、各种支架、电池托盘等挤压型材,铝合金轮毂、保险杠等锻造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车身ABS(车身薄板)材料、车用空调、汽车散热器、铝制车厢等生产项目,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底盘总成结构件用铝合金产品,打造全市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产业基地。

3.推动铜基材料产业发展。以现有电解铜资源为支撑,发展电解铜—低氧铜杆铜线材—电线电缆产品链,推进现有电线电缆企业依托区内资源,生产特高压直流导电电缆、海洋工程电缆、轨道交通电缆等电力装备材料,发展高铁电机电磁线、变压器绕组电磁线及特种电机导体材料。依托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构建以电解铜—高精铜板带箔(电解铜箔)—电子元器件材料产品链,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应用领域的高精引线框架带、汽车电子连接器带等铜加工产品。

4.推动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研发布局。依托綦江本地丰富的石英砂、白泡石等资源,大力发展玻璃纤维及下游延伸产业。聚焦泰山玻纤、重庆国际复合等龙头链主企业,加快龙头企业招商进度,同时配套引进以生产中碱玻璃纤维为主,具备智能化、高效率、功能化玻纤生产线技术、低碳环保技术,拥有各类高性能及特种玻纤池窑生产技术的玻璃纤维制造企业。结合我区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发展,针对建材、建筑节能、建筑防水、装饰装修、道路土工、安全防护等领域,引进生产GRC板、防火板、吸音材料、承重构件、屋面防水、膜结构、节能门窗等玻璃纤维工业织物制品生产龙头企业,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市场。结合重庆市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需求,引进轻量化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生产企业、空心玻璃纤维杆生产大型企业。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针对绿色能源行业,引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领域大型新能源产业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行业领军企业。

5.推动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集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依托水泥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整合全市小散水泥产能,完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布局,构建水泥行业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防水材料)、环保涂料、水泥基气凝胶等水泥基复合材料及保温材料产业,同步加强低熟料用量绿色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特种砂浆、预应力管桩及其他PC构件等水泥下游绿色环保产品的差异化、特性化发展,发展建筑围护墙材、环保再生骨料,着力引进3—5家集研发、设计、施工、生产、采购于一体的BIM企业入驻园区。结合项目建设同步推动重庆新型建筑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对接我区再生铝及铝加工优势产业链,延伸发展高性能节能门窗、系统门窗。在推动本地企业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的同时,完善与钢结构相配套的装配式“三板”(墙板、楼板、屋面板)、楼梯、独立功能房等预制结构体系。依托永桐新城、C5线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发展管廊、管片及生态修复材料和海绵城市材料等功能性市政工程材料,提高我区产品市场竞争力。

6.探索发展智能建造。以绿色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智能建造快速发展,发挥永桐新城建设、蟠龙二期等重点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应用推广力度,拓宽各类技术的应用范围。培育建筑现代化服务,推动政府投资工程、绿色建筑等工程项目积极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加快推进BIM技术在公共建设项目中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项目提质增效。支持区内大型施工、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健全管理体系等方式向具有内装设计、材料采购、部品生产、施工一站式服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商转型,实现为用户提供装智能建造全套解决方案。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等重大机遇,整合现有商贸物流资源,发展涵盖线上、线下的智能建造服务平台,打造成为立足本地、辐射川渝黔、面向全国的智能建造区域中心城市。


专栏2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化项目

1.再生铝铜基地建设项目。推动旗能铝业34万吨电解铝达产,加快推进鹏翔铝业年产10万吨再生铝合金、重庆哈斯特11万吨再生铝、旗特新材料年产21万吨再生铝项目等项目建设,尽快投产达产。聚焦南山铝业、明泰铝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坚持招大招强,以北渡铝产业园为主载体,充分发挥綦江铝原料生产、成品加工产业和产业园自备电厂、铁路专线、铝液直供等优势,瞄准新能源汽车一级铝制品供应商及铝制品供应商回收合作伙伴企业,加大产业引进,在本地构建同级铝产品再生循环利用和同品牌铝制品闭环再生利用体系,加快形成200万吨再生铝产能。聚焦铜废料再生产业,围绕本地建材、装备等产业实际需求,加速构建再生铜铜材、黄铜制品产业链。

2.铝产品高端化培育项目。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为产品发展方向,推动现有企业技术升级,壮大铝产业规模,推动綦万一体化发展,强化北渡-平山园区铝镁企业对接,探索联合打造高端铝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引导区内行业重点企业,大力培育工业设计中心,聚焦研发耐损伤铝合金薄板、新型高强高韧铝合金厚板、挤压材和锻件,三代铝锂合金板材和挤压型材,水陆交通运输用高耐蚀铝合金板材、高强可焊大型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石油及页岩气钻探用高强耐蚀铝合金管材等产品,大力发展热锻连轧等高端工艺、高端轮毂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形成240万吨铝精深加工产能,积极构建年产1000万套高端铝合金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

3.汽车轻量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依托铝原料优势,打造汽车轻量化产业基地,围绕高性能铝合金汽车面板、汽车发动机铝合金件、底盘结构件等招大引强,大力引进汽车(摩托车)铝轮毂、新能源汽车ABS(车身薄板)材料、车用空调、汽车散热器等项目,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底盘产品,构建100万吨高性能铝板带箔、150万只汽车铝合金锻造轮毂、100万吨ABS(车身薄板)生产能力。

4.粉体材料基地打造项目。依托有研重冶进一步加大材料设计技术、铜材冶炼技术、铜材加工工艺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为铜基新材料加工提供技术支持。加快新建粉体材料基地项目建设。重点引进具有阳极磷铜、高纯度铜合金、精密铜等材料生产能力的企业,利用铜粉制造优势,优先做强铜粉-铜合金材料(板带箔)-电子元器件产业链。

5.玻纤及复合材料全产业链引进项目。聚焦泰山玻纤、重庆国际复合、欧文斯科宁等龙头链主企业,加快龙头企业招商进度,同时配套引进以生产中碱玻璃纤维为主,具备智能化、高效率、功能化玻纤生产线技术、低碳环保技术,拥有各类高性能及特种玻纤池窑生产技术的玻璃纤维制造企业。加快形成年产玻纤材料50万吨、玻纤延伸复合材料100万吨生产能力。

6.全市标杆能效绿色水泥基地建设项目。加快西南水泥生产线搬迁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整合全市小散水泥产能,实现开工建设,同步完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延伸水泥行业下游产业链。结合我区玻纤产业,发展建筑保温材料各类轻质内外墙板、结构装饰一体化板、保温遮阳屋面系统,延伸发展高性能节能门窗、系统门窗。结合项目建设同步推动重庆新型建筑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着力引进3-5家集研发、设计、施工、生产、采购于一体的建筑流程企业入驻园区。加快形成千万吨骨料和水泥产能保障基地。

7.装配式建筑扩能项目。围绕预制构件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生产,大力推动高效配筋及钢筋连接技术、预制混凝土墙板构建钢筋骨架自动组合成型、混凝土构建可拓展组合式长线台座法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台振系统和模振系统成型、预制构件混凝土数字化智能精确布料等技术研发及装备生产。围绕施工现场构件高效吊装安装,推动研发生产集构件自动取放、吊运、调资、对位、临时支撑、接缝施工于一体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块化、平台式大型装配式建筑高效吊装安装综合装备研发生产,加大模块化组合、信息化控制的外立面施工多功能在自动升降作业平台研发生产。加快形成1000万m³部品部件产能的全市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

配套项目

1.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发流程短、消耗少、排放低的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研发利用高铝粉煤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工艺技术。资源化利用材料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硅钙渣、活性硅酸钙、白炭黑等产品,构建上下游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2.铝产业关键技术突破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聚焦汽车铝合金锻造车轮生产技术、铝制汽车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技术、ABS(汽车车身薄板)生产技术、铝精深加工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推动旗能电铝进一步优化电解磨粉系统除铁技术、阳极钢爪防氧化除尘技术,电解槽精益管控技术等,提升电解铝纯度,夯实高品质基材原料供应能力。

3.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场景培育项目。扩大绿色环保建材、装配式建筑应用实施规模,在城市规划区、重点旅游规划区、工业园区等区域,率先推广装配式建筑或装配式建造方式。引导政府投资或主导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房建项目;有条件的桥梁、人行天桥、综合管廊、道路、涵渠等市政、交通、水利项目;社会投资单栋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商业、文教、科研等公共建筑以及工业建筑优先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及应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

重点区域

北渡组团、安稳组团、永桐新城组团


三、大力发展化工产业

(一)发展目标

结合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契机,依托綦江页岩气资源优势,打造“乙二醇-PET”“甲醇—醋酸—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乙炔—丙炔醇+丁炔二醇+丁二醇—可降解塑料”“电池正极材料—新能源电池制造—电池梯级回收利用”等产品链,逐步推动涂料、电子特气等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到2025年,力争实现产值70亿元,增加值规模达22亿元。

(二)重点领域

1.加速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托綦江区页岩气产业基础,围绕汽车、食品包装、电子、装备制造等行业领域对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的需求,发展乙二醇-PET及衍生物产品链。利用园区已有甲醇产能,围绕光伏一体化项目PVB膜需求,聚焦PVA光学膜、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等下游产品,加速“甲醇-醋酸-聚乙烯醇”产业链布局和产能提升;聚焦绿色发展大趋势,纺织品、电子薄膜、医学材料、塑料制品等下游应用领域具体需求,充分应用醋酸纤维素(CA)生物降解特性,着眼醋酸纤维素国内产能不足的情况,加速产业引进和产能提升,形成“甲醇-醋酸-醋酸纤维素”产业链。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页岩气资源开发进度,探索发展乙炔制BDO技术,延申发展PBAT、PBT、氨纶等产品,逐步形成“乙炔—丙炔醇+丁炔二醇+丁二醇—可降解塑料”产业链。

2.加速新能源材料产业构建。结合新能源电池长期发展趋势,着眼上游正极材料、电池隔膜等核心材料,加速招引具有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聚焦新能源动力电池电解液溶液、聚碳酸酯等下游需求,加速发展碳酸二甲酯产业。以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材料为突破口,结合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重点引进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及黄血盐、普鲁士白钠离子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同步引进铝塑膜、电池结构件、补锂剂等电池细分领域材(辅)料生产项目。聚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专用汽车、多功能智能旅居车等系列产品研发,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单体及电池系统研发、生产。围绕电芯制造,逐步构建电池辅材、电池管理系统(BMS)等下游配套产品群,构建相对完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以梯次利用锂电池回收为主要途径,聚焦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领域,大力推进锂电池回收企业发展废旧锂电池定级产业,构建二手锂电池翻新和报废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外壳、铝箔等资源回收产业链。

3.加速布局精细化工产业链。着眼全市汽车、装备、建材等产业需求,加速环保涂料企业引进,构建先进涂料产业群。着眼全市“十四五”期间新型显示、智能硬件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聚焦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缺链、弱链环节,加速布局湿电子化学品产业,加速引进高纯电子级盐酸、硫酸、硝酸,电子级超高纯氮气(N2)、氧气(O2)等化学品和电子特气,补齐全市电子信息原材料产业链。


专栏3化工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化项目

1.化工龙头引进项目。以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聚焦关坝东方希望等现有重点化工项目及本地的页岩气资源,加快构建乙二醇50万吨/年、PET100万吨/年、聚乙烯醇(PVA)6万吨/年、聚碳酸酯(PC)10万吨/年,1,4-丁二醇(BDO)10万吨/年生产能力。

2.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聚焦高品质电芯、负极材料、电解液、铜箔等领域,瞄准容百科技等行业龙头,实施精准招商,建链补链,做大做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电池芯、电池组、配件等产业链各个关键领域,重点引进磷酸铁锂、三元正极、锰酸锂、钴酸锂等正极材料项目;石墨和硅碳等负极材料项目;碳酸二甲酯为原料的电解液项目,构建4万吨黄血盐、6万吨普鲁士白生产能力。聚焦锂电池梯级利用,构建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基础。

3.钠离子电池材料项目。围绕电子材料产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等方式,关注钠离子电池行业,寻找与本产业契合的项目进行投资合作,重点关注正、负极材料项目,发展Na0.44MnO2、NaXCoO2、NaXMnO2、NaFePO4等正极材料和石墨、钠合金等负极材料,构建钠离子电池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配套项目

页岩气无氧制烯烃和芳烃新技术示范工程。引进相关科研项目及院所,围绕页岩气直接转化制烯烃/芳烃新技术等发展方向,研发创新PTA、苯酚丙酮、特种环氧树脂、PMMA等产品,为页岩气化工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重点区域

扶欢组团


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一)发展目标

以西部(綦江)信息安全谷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智能终端产品多元化发展,推进本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强链。聚焦成渝地区5G硬件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新型显示)—卫星及5G通信”产业链,延伸发展5G应用解决方案服务,推动5G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围绕国家安全、城市安全、产业安全等场景需求,加速“数据灾备—数据服务—信息安全—信创(安可替代)”建链。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达50亿元,增加值规模达12亿元。

(二)重点领域

1.推动智能终端高质量发展。紧抓重庆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引导本地芯片和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技术创新,加速向液晶屏设计制造、汽车导航、安防设备、智能穿戴、移动通信、软件开发等产业方向发展。依托全市在计算机、手机、白色家电等领域的技术及生产能力综合优势,大力推动安可替代硬件制造企业发展,积极引育若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培育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产品。围绕OLED、Mini LED、Mirco LED等新技术,加大显示面板和显示模组龙头企业招引力度,积极招引反射膜、扩散膜、增亮膜、偏光片、LED 芯片、驱动IC等企业,提高本地配套水平。面向我市智能终端领域对新型电子元器件的需求,积极引育电容、电感和电阻等领域企业,发展小型化、高频化片式电容、片式电感和片式电阻等产品。以全市计算机、手机生产需求为牵引,以补链延链为目的,构建摄像头、电池、电路板、触控模组等关键器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加大机壳、结构件所需专业工装模具企业引育力度,打造全市重要的智能终端产品配套基地。

2.大力推进卫星及5G产业链强链。以商用低空卫星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及整星制造为重点,发展卫星电源控制模块、卫星整星等。以满足綦江及周边地区5G产业硬件需求为目标,紧抓綦万一体化发展机遇,围绕万盛天馈线实验室建设,延伸发展天馈线、射频通信器件、光缆三大主要方向,加速技术改进和提升,强化射频通信器件产业链,加速打造天馈线、射频、基本覆盖通信设备等核心产品群。加快引进5G解决方案供应商,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制造业生产流程、智慧城市5G智能移动应用为场景,构建基于5G的企业大容量、高速度内网以及高效、安全、智能的城市互联环境。

3.大力发展网络安全和数据灾备安全产业。以建设西部(綦江)信息安全谷为载体,以创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成渝)为契机,全力构建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和数据灾备安全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存算用一体化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项目建设,做大数据中心总量与延伸下游信息服务产业双向发力,集聚带动数据采集、备份、标注、数据挖掘及数据恢复等产业链、服务链企业落地,重点发展数据存储安全、数据清洗、数据监控与追溯、数据安全隔离与加密、数据隐私保护等数据安全服务,培育发展云灾备服务、安全云解决方案等云计算安全服务。布局建设智能汽车应用场景数据库,加强智能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管理。积极推动信创产业、智慧城市等发展,以市场换产业,深入推进安可替代工程,推动信创产业发展,集聚一批软件服务业企业落地,大力发展关键基础软件,推进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中间件及各类应用软件的集成、适配、优化,提升软件中高端供给能力。以“东数西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导向,以金融行业数据中心应用为突破口,围绕金融科技同城灾备、异地容灾需求,加速发展服务于金融行业的数据灾备产业。

4.构建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生态。围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应用场景,进一步完善网络攻防靶场建设及配套服务,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安全监测、检测认证、攻防演练、应急响应等服务,夯实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分部、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中心、市级跨境数据流通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信息安全学院开展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在5G和区块链技术研发应用企业的引进上实现突破,建设西部(綦江)信息安全谷,创建市级信息安全产业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綦江园),打造信息安全产业良好发展生态。


专栏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化项目

1.数据中心培育项目。加快推进一批互联网数据中心重大项目,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互联网数据中心集聚区,推进重庆政务云同城灾备数据中心、普洛斯集团建设存算一体数据中心、重庆广大融媒新闻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奇安信集团等一批国内头部企业,力争形成1万标准机架承载能力。

2.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培育项目。引导新视通、綦普科技等区内芯片和智能终端企业,重点发展智能显示、液晶显示设备模组生产和制造;突破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设备和后封装设备;大力发展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重点引进AMOLED、MiniLED、Micro LED等面板、模组及显示终端;基板玻璃、盖板玻璃等材料生产企业。聚焦成渝地区关键电子元器件配套需求,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系统、通讯电子系统、通用电子系统所需的关键电子元件及模块;推动光器件、频率器件、数字音频声器件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微机电器件、高频器件、电力电子功率元件、新型光电子器件等产品。

3.智能终端培育项目。结合我市智能终端产业配套体系优势,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产品。创新发展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语音耳机、骨传导喇叭/麦克风、智能睡眠仪等智能可穿戴产品。突破发展VR/AR设备,重点发展数据手套、触觉反馈设备、动作捕捉设备、一体机、头盔、全景相机等设备。

4.5G通信领域突破项目。针对5G通信基站对低噪声放大器系列化产品的需求,着力突破宽频带、高增益、低噪声和高线性度等关键技术,开展高性能5G通信低噪声放大器的研制、应用推广、规模化制造生产,实现产业化。针对传输设备和基站的核心部件—5G前传网络的25Gbit/s光收发模块,积极布局光模块新产品业务,形成规模化生产。

5.关键零部件项目。面向智能手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摄像头市场需求,着力发展超高清摄像头、3D 摄像头、智能化摄像头等高端产品。积极发展适配各类智能终端的大容量、轻薄电池。重点研发高精度外壳与零组件产品,积极引进 3D 玻璃、陶瓷等非金属材料机壳成型工艺企业。

6.信创产业项目。建设信创产业创新基地,推动形成赋能行业应用的通用软件底层能力。制定产业链关键招商企业清单,开展产业链宣传推介和项目洽谈,探索利用股权投资方式吸引项目落地。积极引进芯片封装、主板制造等供应商和硬件制造企业,融入全市信创制造产业链。打造全市领先的信创适配样板区。

配套项目

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创建工程。深化西部(綦江)信息安全谷建设,创建市级信息安全产业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成渝)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公共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重点实验室等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学历教育、科研平台、技能培训等体系,打造产学研良好发展生态。

重点区域

北部新城、永桐组团


五、持续发展消费品工业

(一)发展目标

聚焦满足重庆本地休闲食品、火锅、调料、预制菜等需求,打造“原料半成品—八大类休闲食品加工”产业链,构建“种植业/畜牧业—火锅料辅材、内包材/肉制品加工—火锅食材/火锅底料/方便火锅/主食材供应链(中央厨房)”产品群,发展“畜禽养殖-屠宰-分割-预制生产-冷链仓储-运输销售”肉类预制菜产业链,延伸发展面点类、果蔬类预制菜。以綦江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导向,依托本地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基础,探索发展“畜禽屠宰及边角料加工—动物源蛋白宠物食品—宠物湿粮、干粮、处方粮—宠物大健康产品”产品群,打造“食材—药膳—特医特膳药食同源食品加工—功能性食品/特殊减肥食品/儿童益智食品”产品群,着力构建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集群。到2025年,消费品工业实现产值80亿元,增加值规模实现24亿元。

(二)重点领域

1.打造预制菜产业链。依托綦江生猪养殖产业基础,瞄准现阶段餐饮习惯由餐馆向居家餐饮方向转变趋势,以居民消费能力、品质需求提升为着力点,优先发展“畜禽养殖—屠宰—分割—预制生产—冷链仓储—运输销售”肉类预制菜产业链,延伸发展面点类、果蔬类预制菜,培育一批涵盖生产、冷链、仓储、流通、营销、进出口以及装备生产等环节的预制菜示范企业。鼓励区国有投资平台结合预制菜产业发展需求,搭建集原料及产品体验交易于一体的集采集购交易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需求,扩大规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建设冷链、热链、常温链物流配送体系,壮大其成为技术先进、管理规范、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配送、交易企业。引导本地食品企业、餐饮品牌企业,探索“厨师+食品工程师”,培育一批预制菜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加快制定出台预制菜企业招引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指南、预制菜中央厨房建设指南、预制菜包装通用要求、预制菜冷/热链物流运输要求等标准,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大力发展火锅及调味品产业链。加速火锅底料企业落地,依托綦江农牧产品优势,加速发展火锅底料、调味品、火锅食材等生产、加工,构建火锅佐料、调味品、油脂、自热火锅产品全产业链,鼓励金星股份等企业加速与火锅及调味品企业合作,加大牛肉利用力度,拓展牛肉产品群,构建牛肉、牛肚等火锅食材产业链。积极融入全市小面、火锅特色产业链,发挥调味品基础优势,着力打造全市调味品基地。

3.持续推进休闲食品产业发展。鼓励本地食品企业生产罐装食品、自热速食等产品,提升食品加工产业效益,打造多元化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加速健康饮品等产业发展。鼓励区内休闲食品企业加大产品集群建设,推动肉制品、豆制品等休闲食品产线提质扩能,加速休闲食品产品向航空食品、会议食品领域发展。

4.推动药食同源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加速天海星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推动特膳食品研发,重点开发富含黄芪、银杏果、金银花、芡实、百合等中药材的具备增强免疫力、辅助治疗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功能性食品、特殊减肥食品、儿童益智食品。加快本地食品加工产品检测协同配套,建立本地产品检测中心或平台,降低企业检测运输成本。支持企业扩大电商营销比重,拓展线上消费渠道,加大直播带货、小视频宣传等市场推广,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医养资源,围绕医疗中心、新兴技术创新平台、医药基地、康养社区等领域打造区域性医养高地,推进市级康养示范基地建设。

5.探索发展宠物食品产业。充分利用优质牛、羊、猪肉等农畜产品产地优势,结合綦江及周边地区的畜禽定点屠宰及畜禽屠宰边角料加工利用,侧重发展动物源蛋白宠物食品生产,重点聚焦宠物零食及营养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宠物湿粮、干粮、处方粮等,构建猫粮罐头、宠物牛肉干、宠物磨牙棒、宠物处方粮等商品附加值高的精品宠物食品产品群。延伸发展“食品+保健+宠物医药(中药提取、添加剂)”为主体的多功能宠物大健康集群。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提升食品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具有区域特色的宠物食品品牌。同时做好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积极引进上游淀粉加工厂、肉骨粉加工厂、动物油脂加工厂、包装厂、机械设备厂等配套企业,发展效率高、自动化、多功能的食品机械,向食品包装材料领域拓展,增强对协同配套产业的辐射和带动。

6.持续推动消费品产业技术提升。开展预制菜发展战略、特色美食工业化转化技术路线、营养配比及功能开发、预制菜加工风味保留、储运保鲜关键核心技术工艺、食品安全、自动化智能化加工装备、检验检测及质量追溯体系平台技术联合攻关,孵化创新预制菜新食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点围绕火锅低油脂技术研发,着力推动现有火锅原材料利用率提升技术研发,加速火锅核心原材料(辣椒)种子育种、种植及应用技术研发,推动实现本地化规模化种植。重点聚焦特膳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破壁、溶剂、药效提取等加工技术研发应用,提高现有特膳、药食同源原材料利用效率。推动中药、中草药等药用植物种植技术、药用功效等研发、开发,丰富特医特膳药食同源产品原材料。推动特医特膳药食同源食品功能因子、作用机制研究,持续提升特医特膳及药食同源食品功能。探索实现调味品研制流程数字化。


专栏5消费品工业发展重点

产业化项目

1.预制菜产业培育项目。加快推进正大集团5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通过包装项目融资加快生猪代养场建设。以正大集团项目为突破,优先发展肉类预制菜,延伸发展“江湖菜”、面点类、果蔬类预制菜招商。促进资源要素向专业园区和培育主体聚集,推动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松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

2.调味品基地建设项目。加大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火锅底料、复合调料、发酵制品等特色调味品及牛肉干等肉制品的核心原材料实现本地化,推动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以“保障安全、营养健康”为方向,挖掘利用特色农林资源,强化风味功能研究。

3.火锅产业集群发展项目。推动辣滋缘火锅底料、餐链合壹火锅底料加工、豪渝火锅底料生产基地等项目以及麻辣食品工业数字化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进一步建设完善,强化数字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积极发挥壹合、大斌家、饭遭殃等主要企业示范效应,加速火锅产业链企业引进,带动一批生产基础扎实、拥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打造火锅产业集群,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创新化发展。

配套工程

1.品牌培育及数字营销工程。以加快品牌整合为导向,实施“优质、精品、名牌”战略,引导区内龙头企业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扩张和延伸,培育整合食品出口品牌,强化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与保护。培育孵化一批创意设计和营销推广等文化创意企业,探索建立“綦江种植+高新生产+场景营销+新媒体+线上云商”的综合营销体系。围绕食品文化挖掘、品牌塑造、IP孵化、服务运营等领域,以食品为脉,以文化为骨,全方位、立体化地宣传綦江特色食品,重点打造“天下火锅看重庆,重庆火锅看綦江”的区域产业名片,持续扩大饭遭殃、老四川、千百度、壹合、斌憨憨等品牌影响力,打造行业标杆,培育一批特色食品加工品牌企业,加速提升綦江食品加工产业品牌知名度。推动火锅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举办重庆火锅文化节、火锅主题版画大赛;设计个性化火锅主题文创产品,加速文化赋能新消费、新场景,打造融合产业发展生态圈。

2.食品产业数字化提升工程。围绕数字化生产车间建设,着力研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引进或打造产品追溯大数据平台,设置监控APP,实现生产设施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研究生产环节中的包装、打码、堆垛运输等环节引进自动化生产线,鼓励食品企业引进扩增自动化生产线,在分瓶、包装等环节运用机器人实现智能化、自动化。

3.消费品工业产业生态互联网建设工程。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针对本地消费品工业发展短板,构建集原辅料供应、供应链金融、产品研发设计及订单分拨、产品及品牌营销于一体的消费品工业生态互联网平台,促进消费品工业特色产业生态体系形成。

重点区域

通惠组团(食品园区)


  1. 推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一)发展目标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求,丰富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技术装备种类,以设备运维为重点,推动“非标设备制造—成套装备及配套部件—设备运维”节能油气装备产业链发展。构建以“页岩气、煤层气—管道气—燃机发电—分布式能源—LNG、CNG调峰设施”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再生资源、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结合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抓好高效低成本制氢、安全可靠的氢储运技术装备领域企业引育,积极探索氢能在分布式能源应用场景,前瞻布局“制氢—储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发动机”产业链。推动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市级静脉产业园,建设全市重要的节能环保、再生资源、氢能及储能产业基地。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达到70亿元,增加值规模达到14亿元。

(二)重点领域

1.加快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加快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形成15亿立方米/年页岩气产能,煤层气开发利用取得突破。加快商业化开发进度,加快实现页岩气稳定产能达12亿立方米/年。从页岩气及煤层气勘查准入、管网建设开放、理顺定价机制、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等问题入手,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新体制机制。拓展利用市场,完善下游供气设施,加快集气总站建设。通过“产业主管道、外输管道、支线管道”输气管网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建管网700公里,实现“3纵3横”“双气源”保障供气格局,加快推进管道气达产上量。构建以气田调峰、CNG和LNG储备为主,可中断用户为补充的综合调峰体系,加快布局调峰设施项目,形成200万立方米/年LNG产能。

2.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现有燃煤机组向燃气机组改造,推进页岩气、煤层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在具有稳定热电负荷的园区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合理规划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集中供热热源点,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及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结合区内对再生铝、硅基复合材料等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工业燃料升级换代,鼓励大型建筑、重点企业、园区建设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页岩气、煤层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动天然气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加快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建设,实现工业园区、公共建筑等屋顶分布式光伏推广利用,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适度超前建设分布式能源设施,以区域型分布式能源作为区域内的基础能源保障,以楼宇型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补充,形成多能互补系统。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推进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建设,实现产业清洁环保、经济发展。

3.推进以节能油气装备为重点的环保技术装备发展。发挥区内页岩气资源优势,发展节能油气装备产业,加大勘探、钻井、完井、压裂、站场集输等成套节能装备引进培育力度,培育发展高效节能单元设备、非标设备,带动天然气钻探机用零件、节流压井管汇及配套零部件、仪器仪表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围绕钻井装备、采掘装备、炼化装备等主导产品,发展设备运维服务配套的零部件加工和工具机具、电机、电器等相关产品,不断提升装备维修和再制造能力,持续推动页岩气装备运维本地化,降低页岩气开采利用成本。鼓励本地齿轮企业生产齿轮减速机等矿山机械领域核心部件,为重庆市(綦江、合川、永川等区县)及贵州毗邻地区矿山设备机械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依托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面向大气、水、土壤、固废等领域污染防治需求,推动垃圾焚烧发电、废水处理、固废储运等企业加快提升总集成总承包能力,积极引育污水、垃圾处理、除尘设备、监测设备等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企业,成套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及粉煤灰、矿山尾矿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设备企业,发展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高性能防渗材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环保产品。围绕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焚烧发电等处理全过程,推进垃圾智能分类及焚烧、飞灰处理、固废处理、清洁能源等设备研发、制造和应用。

4.推动工业固废利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推动各产业链固废协同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固废源头减排技术,促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向高性能化、高值化良性发展。推进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加快在建材、化工原料领域的应用。依托本地发电厂,以加快绿色、节能化发展为导向,加速布局垃圾发电铝渣产线,推动一批垃圾焚烧项目提产扩能,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飞灰,提质发展骨料、陶粒等绿色节能建材产品。

5.探索发展氢能及储能产业。结合成渝地区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抓好高效低成本制氢、安全可靠的氢储运技术装备领域配套企业引育,积极探索氢能在分布式能源应用场景。加强氢能资源开发,结合化工产业布局,配套发展工业副产氢纯化技术,提高灰氢、蓝氢回收率,支持光伏制氢、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加快氢能储运发展,推动加氢站、氢能储能电站、输运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前瞻布局“制氢—储氢—加氢-终端使用—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发动机”产业链条,聚焦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部件、动力系统等优质项目,积极引进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生产企业和高压储罐、液氢槽罐车等氢能源装备企业。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储能电站、智慧城市等市重点工程建设,结合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储能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微电网、用户侧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示范应用。


专栏6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化项目

1.清洁能源提升项目。积极推广页岩气、煤层气综合利用。有序发展管道气、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等多种能源形式,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忠润LNG工厂等项目建设,打造页岩气(煤层气)产业发展示范引领基地。推进 2×75 MW 燃气联合循环机组项目建设,加快页岩气、煤层气热电联产项目,推进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规划建设,力争“十四五”末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80M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70MW,积极构建分布式能源供应体系,为我区乃至全市民生需求、能源安全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清洁的能源保障。

2.氢储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速引育高效低成本制氢、安全可靠的氢储运技术装备领域配套企业,积极探索永桐新城在氢能分布式能源应用场景的推广,建成与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体系,推动基础设施与示范应用同步发展。

3.静脉产业园建设项目。推进三峰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项目达产运营,推动二期项目实施,围绕生活垃圾焚烧、应急填埋等处置设施,进一步完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市政污泥、装修垃圾、医疗废物、污染土壤等处置利用功能,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发展生产生物质油等循环利用产业,加快河北金谷等项目建设,完善渗滤液、飞灰、炉渣等自行利用处置设施配套,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打造市级型静脉产业园。

4.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等综合利用,着力发展主流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探索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模式,全面提升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废钢铁、废铝、废旧轮胎、废塑料、医用输液瓶(袋)等主要再生资源领域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创建,力争培育2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推动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产业与火电、化工等上游产业精准对接,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保持在70%以上。以符合环保安全要求为前提,积极推进实施工业窑炉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等项目。

配套工程

1.新能源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依托高校、研究院,组建或引进一批以新能源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为重点,打造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孵化、科技服务、技术转移和产业技术资源整合、产业集群培育的创新引擎、核心载体和综合平台。

2.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工程。淘汰落后燃煤机组,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鼓励在工业园区、区内建筑、新农村示范区等建筑屋顶和城乡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以应用推动锂电池、氢能源产业加快发展。

重点区域

北渡组团、扶欢组团、永桐新城组团


第四章 产业布局


“十四五”期间,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园区为载体,按照“突特色—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促创新”的总体思路,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一区六组团多点”空间格局。

一区:綦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六组团:高新区桥河组团、高新区北渡组团、高新区通惠组团、永桐新城组团、扶欢组团、安稳组团;

“多点”:三江、石角、赶水、打通。

加速桥河组团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綦齿传动、荆江半轴等企业基础,推动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聚焦改装车、齿轮等领域,推动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速打造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齿轮高质量发展基地。到2025年,产值达到200亿元,增加值规模达42亿元。

构建以培训、设计为主的创新链条。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改装车、成套高端装备领域,构建至少4个生产中心。围绕高端齿轮、改装车领域,构建至少2个产品设计中心、1个制造业创新中心。

推动北渡组团新材料产业高端发展。依托旗能电铝等本地新材料龙头企业基础及一批高端铝合金项目带动作用,聚焦再生铝、铝精深加工两大发展路径,发展再生铝及下游加工业,布局高端铝合金材料、轻量化汽车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到2025年产值420亿元,产业增加值规模达120亿元。

构建以铝合金研发检测为主的创新链条。聚焦电解铝、再生铝领域,建立至少2个生产中心。聚焦电解铝节能技术研发,建立1个技术中心。围绕高强度铝合金等新材料需求,建设1个高端铝合金材料研发应用中心。围绕高端轻合金研发、生产,建立至少1个高端轻合金检测中心。

推动通惠组团新兴消费品提质放量。依托饭遭殃、老四川、多味多等本地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基础,支持本地食品加工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做强企业品牌,推动产业特色化发展。重点发展预制菜、传统特色风味食品加工、火锅食材及底料、调味品、特膳(药食同源)等食品产业,着力构建新兴消费品产业集群。到2025年产值70亿元,产业增加值规模达20亿元。

构建以食品安全检测为主的创新链条。围绕火锅全产业链、休闲食品、药食同源产品构建至少3个生产中心。围绕健康、低油脂新型火锅底料、药食同源产品,构建至少2个健康食品研发中心。围绕食品产业包装销售环节,建成至少1个产品包装设计中心。围绕食品健康领域,建成至少1个食品安全检测中心。

加速永桐新城组团战新产业集聚。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产业,积极发展可穿戴健康设备等智能设备,探索发展氢能产业,推动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产值80亿元,产业增加值规模达16亿元。

推动打造以生产技术改进、新技术设计应用为主的创新链条。围绕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等领域,加速打造2个生产中心、1个研发设计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技术,建成至少1个培训中心。

促进安稳组团绿色环保建材特色发展。依托南部四镇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结合“双碳”、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布局新型骨料、绿色新型水泥、环保部品部件、节能门窗、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材料、集成功能房等新型绿色建材产业,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检测、施工为一体的绿色环保建材全产业链。到2025年产值60亿元,产业增加值规模达20亿元。

构建以新型粉体研发为主的创新链条。围绕建筑材料生产,构建至少1个生产中心,建设1个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区内粉体新材料加工提供技术支撑。建成1个成套建筑预制件、3D打印技术应用领域技术中心;1个装配式建筑工业设计中心;1个新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1个员工培训中心。

推动扶欢组团化工产业发展。扶欢组团规划面积达4.32平方公里,依托区内丰富的页岩气资源,结合万盛煤电化园区内万盛煤化、东方希望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页岩气化工、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推进构建化工产业集群。与万盛经开区共同建设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动化工上下游产业链和化工新材料集群建设。到2025年产值70亿元,产业增加值规模达14亿元。

“多点”即:三江、石角、赶水、打通等地,推动三江、打通、赶水打造市级中小企业集聚区,巩固提升三江、石角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集聚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承接园区配套产业外溢。其中:依托现有载体和产业集聚优势,在三江、石角大力发展新材料、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利用矿山机械、页岩气资源等现有产业及资源优势,在打通、赶水布局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酱香型白酒、绿色环保建材等产业。



图1 “一区六组团多点”空间布局图


第五章 重点任务

一、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一)构建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

1.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按照“高”“新”“清”发展定位,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联合重庆经开区,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合作、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打造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实现“双区联动”,积极促进与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对接合作,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完善创新决策机制。与重点龙头企业、行业等开展协同创新,明确政府、园区、企业决策范围,规范决策事项、程序,给予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聚焦科技创新、法律法规、财税金融、市场经济等领域,推动建立区级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构建科技情报收集研究体系,提供创新决策服务,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3.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争取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布局綦江,加快推进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分部、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西部中心建设。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区内企业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合作共建联盟,充分发挥联盟在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提升品牌质量、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建立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为载体的“产学研”联盟。

4.积极培育众创空间。构建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大健康等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行业性众创空间。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积极培育内部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造力。引导区内现有众创空间按照拥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方向、稳定的投资资本来源、完整的孵化服务链条、开放协同的创新服务机制、清晰的商业模式等标准升级,新建一批以科技人员为核心、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着力建设一批专业化品牌众创空间。

5.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提供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发布、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登记、技术交易、技术经纪等科技成果服务。建设科技成果数据库,深入发掘园区科技成果及科技需求信息。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工业设计、科技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綦江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与质量。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采用后补助方式激励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市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合作,实现与市级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6.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区科技企业、科技人才、专利成果、科技服务机构、政府科技管理等资源,与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覆盖全域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体系,为全区企业提供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技信息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建设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线下服务载体,为企业提供全程专业化、精准化配套服务和定制服务。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产业类重点研发项目的方向引导,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牵头实施各类重点研发项目。鼓励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先进技术成果来区进行中试和产业化。实施专利促进计划,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高优势产业产值专利密度。推动綦江区齿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加强齿轮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先进制造业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优化创新公共服务,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创新型科技企业培育库,综合运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创板、科技创新券、研发准备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增量补助、重大新产品补助等财税金融措施,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帮扶行动,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科技型企业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引导企业做强核心业务,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加快培育高成长企业,围绕企业需求开展项目推介、商业配对、招商洽谈等,加强高成长企业的资源链接。加大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扶持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现代研发产业及服务业,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三)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1.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科研用地,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用好创业种子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发挥科技创新基金最大效用。加强科技普及宣传,深化科技创新服务,举办高端科技创新论坛,打造“智创綦江”人才活动品牌,深入实施“渝綦工匠”计划,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开展众创大赛、綦创綦新等创新创业活动,厚植科技创新生态。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服务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加快专利纠纷案件办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专利导航,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创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高价值专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完善专利权、商标、版权质押登记备案、价值评估和风险判断体系。

3.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创新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推动金融服务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软件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产品研发应用。推动科技研发与设计发展,提高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科技含量。提高现代物流服务科技水平,推动供应链物流、智能物流发展。

4.培养创新人才队伍。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加大高等院校招引力度,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集聚地。通过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移通学院等在綦高等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全区主导产业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企业引育人才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吸引科技领军人才、重点产业人才、职业技能人才、骨干人才等携带发明专利、科技成果及研发团队在綦创新创业。


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领域迫切需求,依托区内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加强基础领域配套能力和协同服务体系建设,分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成果。围绕关键共性技术、批量生产工艺、标准制定(修订)等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推动基础企业围绕全市乃至成渝地区整机和系统需求,提前布局相关环节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健全基础领域供需对接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基础领域“一条龙”计划,加快基础领域成果推广应用。

(二)加强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梳理全区重点产业链图谱。瞄准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引领项目和重大平台。发挥我区在汽摩、铝(再生铝)、特色食品、绿色新型建材等领域比较优势,积极引进相关产业链内重点企业来綦投资。支持现有企业立足自身积累,积极向重点产业链中与现有主营业务关联度较高环节延伸布局,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迭代力度,进一步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区外一级配套企业、上游原料企业来綦布局。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本地采购力度,推动本地相关领域企业加快布局相关配套、原料环节,补齐产品产业链短板。瞄准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积极培育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瞄准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引领项目和重大平台。招大引优上实现新突破,力争每年引进工业领域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2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年均正式合同额实现3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力争实现100亿以上工业领域招商引资项目突破。加强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商与产业链招商协同,依托生产制造类项目同步引进企业研发设计、营销结算中心等生产性服务类项目,不断提升我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三)确保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以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为路径,在重点产业领域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供应链体系,增强发展新动能。在原材料方面聚焦全区重点企业和产业链关键核心企业生产需求,全面对企业国内外直接、间接供应商进行系统梳理,重点评估核心零部件、中间件和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和供应的稳定性,建立重点产品供应链动态监测清单、供应链备链计划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强运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支持本地化采购,根据大企业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软件需求形成“大企业产品需求清单”,全面摸排区内中小企业主导产品、产能规模、拟配套对象等信息,形成“中小企业产品供给清单”,建立对接机制,提升就地配套水平。在流通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加快流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整合供应链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共享商业资源,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在金融领域引导区内商业银行运用自身资源优势,为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信贷、信托、基金等综合系统解决方案,开展预付、应收、仓单、保兑、票据、担保、质押、信用证等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后端服务领域加快引进生产性服务企业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向供应链上游拓展协同研发、众包设计、解决方案等专业服务,向供应链下游企业延伸远程诊断、维护检修、仓储物流、技术培训、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增值服务,支持龙头制造企业将服务于内部的供应链服务平台进行功能扩展。力争到2025年,培育一批供应链核心企业、服务企业、终端企业在内的供应链骨干企业,包括1—2家面向成渝地区的供应链企业,3家左右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供应链企业。

(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每年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要求,建立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库,对项目实施分类管理,重点推进西南水泥、正大预制菜、普洛斯数据中心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强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的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各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项目机制,开展问题分级分类协调解决,有效化解一批项目建设难点堵点问题,全面推进在建项目加快实施。全面推进投资监管协议的监督管理,着力形成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监管制度,提高投资成效。围绕全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汽车轻量化材料、再生铝、绿色环保建材、智能终端、特色食品(调味品)等细分领域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以“中国制造500强”、行业领军企业等为重点,吸引集聚优质企业项目;面向全区优势产业,引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龙头型企业项目,做大做强制造业,提高工业项目在招商项目的比重,达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良好效果。围绕工业强基和新智造等产业基础再造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


三、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化延伸

(一)推动数智制造发展

1.加快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依托工业互联网全面推进区内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以綦齿传动、旗能电铝等智能化工厂为标杆,以荆江半轴、开拓卫星、新视通、友利森、多味多等行业重点企业为目标,大力推进生产智能化改造。围绕企业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加大机械臂、定制化组装产线、自动化检测设备、无人化物流运输等设备引进和使用,提升产线智能化水平及生产效率,打造数字化车间。

2.做大做实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关键、产业为支撑、安全为保障、应用为根本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齿轮行业)二级节点建设完善,推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深度互联,打造全产业链信息数据链,提升信息、物料、资金、产品等配置流通效率;引导重点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机器联网、业务联网、服务联网的集成,加快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和云化改造迁移,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

3.加速推进企业管理数字化改造,大力推进管理数字化改造。鼓励企业加大生产线数据传感器适用范围和密度,构建ERP、MES、CRM等智能化软件管理系统,形成数据采集、初步处理和归类数据流。推广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普及线上管理系统、云存储等功能,降低企业自建系统难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生产线改造,打造柔性生产线。鼓励电子信息产业硬件生产企业、消费品工业硬件及高端消费品生产企业,推广线上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力推进信息安全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加速市场应用最广化、技术门槛最小化、本地结合最优化。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

1.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大力引进一批知名工业设计中心落户綦江,持续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库,夯实工业设计发展基础。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支持面向工业设计需求,提升工业设计服务水平。

2.推动企业品牌培育。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高品牌培育的能力和绩效,引导更多的企业提升品牌培育科学化水平;完善品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引导专业机构面向工业企业培养品牌专业人才;加强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履行质量责任,推进诚信管理体系的实施,加强对质量诚信企业的宣传、监督和信息反馈,扩大优质品牌的社会影响。


四、推进绿色制造发展

有序推进碳达峰行动,深入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深化“绿色+”发展理念,综合利用推动工业绿色改造升级、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突破关键技术壁垒、健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等举措,初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提前达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区内产业链全域低碳绿色化发展。

(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1.推进静脉园区建设。制定园区低碳发展规划,完善空间布局,优化交通物流系统,对园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实行低碳化、智能化。完善园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及污水管网(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制定和实施低碳厂房标准,加强新建厂房低碳规划设计,加强对既有厂房的节能改造,提高厂房运行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厂房生命周期碳排放。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重点,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落实到企业生产全过程。提高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使用等措施,加快园区内重点用能企业低碳化改造,降低工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动低碳新型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和企业。优化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建立企业间、产业间相互衔接、相互耦合、相互共生的低碳产业链,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制定严格的园区低碳生产和入园标准,对高碳落后产能和企业进行强制性淘汰,对入园企业和新建项目实行低碳门槛管理。加强企业碳管理能力建设,增强企业低碳生产意识,提高碳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碳排放的统计、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挖掘碳减排潜力。

2.加快推进企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电解铝、建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绿色改造,积极推广锅炉富氧燃烧、电机变频调速、蒸汽冷凝水回收等绿色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调整产品结构,持续降低重点耗能行业、重点用能单位及主要高耗能产品的能耗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强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行动,落实阶梯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推动存量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持续降低。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能耗、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质含量,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二)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1.加速打造资源回收产业。聚焦废钢铁、废铝、废旧轮胎、废塑料等资源循环化利用,加速引进、培育符合行业规定的再生资源企业。着眼新能源产业、新能源配套服务产业发展,聚焦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加速引进具有动力电池储能测试、梯级利用标准等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能力的企业,推动退役动力电池储能、备电、充换电等领域规模化梯次利用。

2.大力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鼓励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发展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实现工业废水的回收治理再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技术,根据热量大小采用发电、加热、供暖等利用方式,实现工业废气资源化。有效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五、培育优质市场主体

(一)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科技型企业家队伍,更好发挥企业家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鼓励企业家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切实加大侵害知识产权、拖欠账款等扰乱市场秩序和“吃拿卡要”等破坏政府形象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

(二)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地位的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

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开展合资合作等方式快速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规范标准制定(修订)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强化供应链管理,促进原材料库存、排产计划、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发货方式等信息(参数)实时共享,构建涵盖全产业链供应链、直连用户、安全可控的生态系统,不断提升在细分产业链竞争中的话语权。推动渠道商发挥用户黏性优势,积极建立自有品牌,通过OEM、ODM等方式向上游制造环节延伸布局,加快形成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全套产品及系统提供能力,打造更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

(三)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

加大制造企业“单项冠军”培育力度,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进新建企业入规入统、临规企业培育上规。鼓励“链主”领军企业加强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工艺装备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先进质量管理和生产控制方法,加强品牌建设,健全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营销渠道,不断提升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单品利润率。


六、推动园区特色集群发展

(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各园区组团聚焦1—2个细分领域,集中力量打造形成支撑强劲的特色产业。引导园区强化全产业链思维,围绕重点产业,找准重点产品,积极引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持续锻造产业链长板,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深化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相关领域企业向特色产业基地集聚,打造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积极争上创先争优,争创市级以上试点示范,重点开展新型工业化基地、国家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和市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国家、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节水标杆单位(节水标杆企业)、工业设计中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等试点示范的创建工作,力争入围各类试点示范荣誉60个以上。

(二)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围绕重点产业,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对行业领域企业吸引力。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集聚、专业机构运营、服务规范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高水平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升宜居宜业品质。加快智慧园区完善,促进园内产业就近配套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七、促进区域协同

以市场增长带动产业增长,围绕“保存量、拓增量、挖潜量”工作思路,抢抓“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机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培育新兴贸易业态,挖掘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全球价值链(GVC)和国内价值链(NVC)“双链”共轭环流下获得高端发展机遇,集中资源向高端价值链攀升,加速构建符合动态比较优势以及自身发展要求的区域价值链体系。

(一)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合作

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合作增效、开放共赢为目的,主动融入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联手打造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等产业集群,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深化綦江与攀枝花在有色新材料产业、康养产业等方面的开放与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提升齿轮、装配式建筑等“綦江造”品质。打造自贡綦江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加快綦江—自贡齿轮切削加工技术应用服务研究中心建设,促进自贡—綦江高端铝合金材料研发应用中心、自贡—綦江齿轮专用硬质合金刀具模具研究应用中心和自贡—綦江矿山输送机械应用服务中心等项目落地。对接成都天府新区,开展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等合作。深化与江津、永川等联动发展,共同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

(二)加速渝黔先行合作示范区建设

加强产业链创新发展,构建渝黔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打造现代装备制造、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和全国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以綦江、遵义为先行区域,建立双边信息交流机制,共享合作成果。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价调整机制,推进渝黔电力市场化交易。建立完善区域合作财政投入、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健全重大项目协同实施机制,大力推进藻渡水库、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

(三)推动綦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立足推动綦万一体化、构建城市都市圈战略支点的总体定位和目标要求,结合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未来预期,以綦江、万盛地区齿轮、玻璃、页岩气等传统优势产业为核心,聚力推动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持续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转型。整合綦江、万盛产业园区和创新资源,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打造关坝—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永城—南桐现代制造业产业园等,共同打造主城都市区重要支点,联合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綦江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主抓“十四五”期间綦江区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事宜,决策重大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工业经济发展办实体化运作,负责日常工作和具体事宜。建立工业经济周专题会工作机制,每周召开工业经济专题会,专题研究全区工业经济发展进展、重点项目、重点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全面落实“链长”责任制,采用“组团+产业链”模式,由区级领导任链长,聚焦产业链发展方向精准发力,牵头组织各园区组团科学谋划招商项目,绘制产业链图谱、企业链图谱,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等全过程服务。


二、优化营商环境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支持各区级部门按照上级要求,将能够下放的建设审批权限依照法定程序下放给具备承接条件的园区。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好项目审批、筹资、供地、规划等方面的一系列服务,落实“拿地即开工”系列改革,建立园区项目行政审批清单,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开展联合审批,压缩审批时限,提高项目审批速度,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审批事项,探索由园区内企业分别申报调整为以园区为单位进行整体申报。对符合产业政策、园区定位的工业项目,探索在园区各组团范围内推行区域评估替代工业项目评估审批服务,通过特定区域评估成果共享、企业告知承诺制等方式,最大程度取消、简化或优化单个项目评审,整体压缩第三方服务时间。深入推进“千人进千企”专项服务活动,定期开展存量企业走访摸排,从落地到达产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着力解决资金、能源、土地、用工、技术、运输、原料等各方面困难问题。充分利用好“渝企之家”等各类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政策、融资、咨询、智能制造等相关服务,通过高效优质服务助力企业更好发展壮大。


三、完善扶持政策

用好用活国家、重庆市各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出台针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专项扶持政策,制定符合綦江区产业特色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积极争取国家、市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等支持。发挥区内各类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发展。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鼓励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通过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等,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对确需企业提出申请的惠企政策,合理设置并公开申请条件,简化流程,加快实现一次申报、全程网办、快速兑现。


四、构建金融体系

贯彻落实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找准金融支持着力点,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增产增效、技改创新,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对实现稳增长、新增产值规模、有技改研发投入的工业企业融资贷款资金(仅限金融机构贷款)给予贴息补助,简化核算管理,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程序环节,以切实举措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支持。联合社会资本、上市企业共同设立重点产业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为企业量身定制“全链条”金融扶持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产业、潜力企业、成果转化集聚;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理等融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新增信贷资金用于工业企业的占比。


五、加快人才引育

贯彻落实人才强区战略,营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生态环境,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着力为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用好“重庆英才”“巴蜀工匠”计划,对接“两江学者”等国家人才引进项目,集聚工业发展亟须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引进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区内合作建设企业研究院和技术中心,设立长期、灵活、有吸引力的科研岗位,营造有利于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深化工业人才培养。制定实施本土人才支持计划,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支持方式,让各类工业人才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进一步激发本土人才的创业创新积极性,引导人才向新型工业化第一线集聚。完善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双基地”“双师型”“双证书”职教培养机制,鼓励大型企业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推动中职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对发展,加快“双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培养研发人才、企业工程师等产业人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壮大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用人单位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和基准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目录,加快“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步伐。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打造优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虹吸力。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为本地企业家学习进修、参观考察创造条件,吸引外地企业家投资创业。


六、强化要素保障

按现代产业的发展模式科学谋划,统筹部署,强化工业发展的全要素投入和保障。提升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优化天然气设施布局,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构建多能源点、多层级保障的能源供给体系。建立綦江区重大项目用地指标专项匹配政策,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力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监督和奖惩机制,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实行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供地、分期供地等政策办法,降低企业项目建设成本。做好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统一规划建设供水、供电、供热、工业气体、公共管廊、污水处理厂、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处置设施等公用工程,做好相关工作的衔接和协调。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依托区内已有物流中心,加速建设重点区域性物流园区,为企业提供现代仓储、包装、流通、多式联运转运等综合服务。


七、强化工业安全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区内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等高危行业企业,进一步健全工业安全生产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为区内高危行业企业配备兼职安全监管人员,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周期性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研究和协调区内安全生产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指导、督促相关措施的落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安全监管执法体系,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现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立即督促整改。制定完善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救援措施,提升事故预防、应急和处置能力,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及时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市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区内企业安全生产台账管理。


专注于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专精特新申报、

各类科技项目申报、专利注册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等服务

详情请关注 环纽官方网站 http://www.cqgxrd.com/

服务热线:157-2334-8380

有任何咨询问题欢迎随时来扰!

上一篇
下一篇

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高企认证  高新认定  认定  重庆

分享网站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贴吧
开心网
复制网址
脸书
推特
在线客服
 
 
 双高咨询
 项目申报咨询
 知识产权咨询
 可研报告咨询
 商业计划书咨询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苟老师:15723348380
邮箱:1842266026@qq.com

PHP网站源码黔东南网站设计模板报价安康网站制作设计珠海推广网站哪家好毕节外贸网站制作推荐盘锦网站定制价格西安SEO按天扣费价格天水网站改版推荐武威建网站和县网页设计公司江门网页制作推荐钦州网站推广工具哪家好自贡网络广告推广价格大丰外贸网站设计哪家好邢台模板推广推荐普洱网站改版龙华百搜标王哪家好玉树网站搭建哪家好白城至尊标王推荐清远网站建设推荐桂林seo优化公司广东SEO按效果付费公司龙岗关键词排名多少钱临猗网络营销公司凉山网站开发推荐潜江建设网站公司坂田如何制作网站多少钱本溪网站设计报价中卫企业网站改版公司甘南网站建设设计报价锦州网站推广哪家好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