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人民政府
索  引  号: GSD0101/2021-01776 生成日期: 2021-04-25
文       号: 市政发〔2021〕25号 关键字:
所属机构: 市政府办 发布机构: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十四五”规划纲要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1-04-25 00:00
浏览次数:
  白 银 市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
  通 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各单位:

  现将《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白银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5日
  
  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白银高质量发展新篇章...4 -
  一、发展成就......................................................- 4 -
  二、机遇挑战.....................................................- 11 -
  三、指导思想.....................................................- 14 -
  四、基本原则.................................................... - 14 -
  五、发展定位.................................................... - 15 -
  六、发展目标.................................................... - 17 -
  第二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 20 -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 20 -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22 -
  三、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 24 -
  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 26 -
  第三章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 28 -
  一、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 28 -
  二、集群发展优势产业............................................ - 29 -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 38 -
  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 42 -
  第四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45 -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45 -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49 -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50 -
  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 52 -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 55 -
  第五章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 56 -
  一、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 56 -
  二、大力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 61 -
  三、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63 -
  四、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 .......................................- 64 -
  第六章 突出补短板强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 66 -
  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66 -
  二、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70 -
  三、推进综合能源通道建设....................................... - 72 -
  第七章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73 -
  一、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 73 -
  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 77 -
  三、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 81 -
  第八章 发挥多元文化优势,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 84 -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84 -
  二、守护好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 - 86 -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89 -
  四、加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 91 -
  五、建设黄河上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 93 -
  第九章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白银发展新活力..................... - 97 -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97 -
  二、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 - 99 -
  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 101 -
  四、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 103 -
  第十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104 -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 105 -
  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 105 -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107 -
  四、全面推进健康白银建设....................................... - 111 -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113 -
  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114 -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 116 -
  一、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进程................................... - 117 -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白银..................................... - 119 -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124 -
  第十二章 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 - 125 -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125 -
  二、扎实推进政治建设........................................... - 126 -
  三、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 127 -
  四、健全规划实施体系........................................... - 128 -
  五、建立协同落实机制........................................... - 128 -
  六、强化规划监测评估........................................... - 129 -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依据《中共白银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白银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白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客观分析宏观形势和发展基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白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白银发展进程中殊为不易、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经济平稳运行、改革有序推进、生态持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开启白银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3.38万人,37.1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扶贫投入持续加大,落实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3.42亿元,整合涉农资金58.21亿元,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单位帮扶资金6.58亿元。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建成脱贫产业园330个、特色产业园403个,带动贫困户8.95万户42.1万人;建成光伏扶贫电站826个,受益农户1.57万户;30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改造农村危房2.65万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5处;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区)108个,搬迁1.4万户、5.9万人;全面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两通”目标。民生扶贫政策全面覆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无失学辍学;基本医疗保障短板全部“清零”,702个行政村卫生室、69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100%;兜底保障贫困户1.88万户4.3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以“三个千亿级”产业为龙头,积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5.5:41.2:43.3调整为20.2:34.3:45.5。农业发展稳步提升,成功引进新希望、润丰等大型龙头企业2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15年的54%提高到59%;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32个,49个农产品荣获国家和省级金奖,靖远县获批全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景泰县被评选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白银有色集团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东方钛业钛白粉、皓天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等产业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15年的4.4%提高到17.2%。“一区六园”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入驻企业704家,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50亿元,12家企业入选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高新区列为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刘川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实施会师旧址景区改造提升、黄河石林国际滑雪场、乡村旅游“六朵”金花等文化旅游项目108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2.9%;白银综合物流园、邦农物流园等建成投运,三县入列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中创博利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网络交易额40.43亿元,年均增长36.27%。白银区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130个,累计完成投资1379亿元。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21万公里,G1816景泰至中川、会宁至老君高速公路建成投运,G247靖远至会宁、G338景泰至天祝、白银至青城古镇等二级公路建成通车,G341白银至中川机场、S217景泰至白银一级公路主线贯通,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国网白银通用机场即将建成。水利设施加快建设,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引洮供水一期等水利工程建成投运,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景泰永泰川灌溉引水、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镇形象持续提升,新改建城区道路62条、99.8公里,完成棚户区改造3.69万户,老旧小区改造5.8万户,建成公租房3.05万套,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成运行并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建成金岭、银凤湖、银西花海等主题公园10个,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我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率先在全省开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白银有色集团烟化炉烟气治理等工程35个,整治燃煤锅炉635台,淘汰老旧机动车2.4万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四年超过300天,2020年达到344天,比“十二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完成白银高新区、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平川陶瓷建材产业园和8个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甘肃稀土集团等废水综合利用项目,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84.56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黄河白银段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达标。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完成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铜业公司硫酸净化综合利用等土壤治理项目,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17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3.62%。
  ——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改革、促创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推进,白银有色集团实现整体上市,靖煤公司等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移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化解淘汰落后产能651.6万吨,商品房去库存307.6万平方米。政府机构改革、公务用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45项,在全省率先开展综合窗口“无差别全科受理”,精准推送“不来即享”服务,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2.9万户,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达到52%。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累计签约招商项目673项,到位资金730.6亿元,年均增长7.2%;“白银号”中欧班列成功开运,累计发运55列2212车;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35.37亿元,位居全省前列。统筹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组建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10个,建成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3家,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连续4年获评优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柔性引进院士27名、高层次人才团队99个,建成国家级院士专家服务基地1个,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8%。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把有限财力用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累计办成惠民实事46件,民生保障投入740.8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6倍。社会就业保持稳定,新增城镇就业2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439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78%,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5年的9.25年增至11.62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入列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医疗集团组建运行,2家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居民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8万人。城乡低保标准较2015年分别提高51.85%、81.93%,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7.34亿元。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养老机构176家,新增养老床位4933张,白银被列为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入选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成功举办系列国家级高水平体育赛事。“黄河之上”系列文艺剧目深受群众好评。市县融媒体中心上线运行。“平安白银”建设持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表1 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二、机遇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多重政策机遇的叠加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夯实基层基础的关键期、优化经济结构的跃升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从国际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不可逆转,实现合作共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从国内看,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兰西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进一步拓宽我市发展空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从全省看,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构建新格局、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乡村呈现新面貌、人民群众过上新生活,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迈出坚实步伐。从白银看,区位交通优势突出、黄河资源优势独特和大工大农优势雄厚,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上谋划建设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为推动白银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为白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赢得了先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为白银争取项目资金、扩大有效投资、改善发展条件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机遇;5G基站、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电商平台进程加快,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通用机场开工建设,“高铁时代”即将到来,纵横交错、贯穿全境的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为有效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提供了重要支撑。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加快建设,为白银融入“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副核心城市、成为向西开放枢纽城市形成了新的优势。充分挖掘白银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紧紧抓住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区建设机遇,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但也要看到,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很突出,主要是:经济总量小,转方式调结构任务仍然艰巨;深化改革、转换动能、增强后劲还需再加力,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建设任务繁重,民生短板尚未补齐,社会治理还需加强。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强化实干作风,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开创白银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统一思想行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黄河资源和大工大农“三大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经济和生态、城镇和乡村、发展和安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生态优先,更加注重培植动能,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固强补弱,更加注重系统治理,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着力打造兰白都市圈率先发展、全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西部创新发展“三个高地”,奋力谱写白银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篇章。
  四、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时刻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两个维护”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白银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施民生工程、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作为发展的先导,树牢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导向,鼓励敢闯敢试,勇于自我革新,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大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统筹兼顾中促进协同发展,在扬长避短中提升整体效能,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守牢发展底线,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五、发展定位
  抢抓“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三大优势”,集中破解脱贫致富、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科技、人才“五个瓶颈”,聚力做强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特色旅游、现代物流、城市建设“五大领域”,建设“两区四基地”,打造兰白都市圈率先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西部创新发展“三个高地”,努力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专栏1“两区四基地”建设
  ——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体目标,突出“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防风固沙、中部沿黄高效节水生态经济带建设、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三大片区治理,争取黄河上游生态补偿实验区政策平台,打造甘肃中部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紧盯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方向,坚持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三产联动。打造10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链,6个甘味品牌,5个万亩牧场,4个绿色生态示范带(地)。
  ——循环化工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优势,集聚上下游创新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光气化、煤化工、氟化工、无机盐化工四大产业链,构建化工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全省循环化化工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银西生物医药园,发挥氟化、光化、硝化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围绕延伸3.1类药上下游产业链,以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仿制药、制剂等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抢抓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依托白银有色、甘肃稀土、郝氏炭纤维等重点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壮大有色高端、稀土、碳纤维、电池和光刻胶等5个新材料产业链,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按照“产销联动、共建共享”的方式,加强同中煤、甘肃能化、靖煤等省内外具有实力的企业对接合作,组建能源开发公司,建设集储备、销售、清洁转化、煤化工于一体的煤炭储运转化基地。
  六、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根据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结合白银实际,展望二〇三五年,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强市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大幅提升;民营经济和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机制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白银、平安白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美丽白银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网络强市、人才强市、健康白银,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让城市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希望之城,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发展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两区四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第三产业“三个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取得重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区六园”能级大幅提升,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和新发展格局。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实质性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黄河流域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绿色生态体系加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希望之城迅速崛起。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依法治市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制度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平安白银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表2 白银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二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努力把白银打造成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资源流动、科技成果转换的政策体系,提高创新发展保障水平,营造有利于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创新要素聚集的社会氛围。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近物所白银科近重离子束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等10家科研机构的平台功能,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无缝对接。联合省国投兴陇投资基金、省科投科创基金等,探索组建白银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支持重大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到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转让、质押、投资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培育技术转移机构10家左右,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10项以上。
  (三)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强化对科技项目的稳定支持,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各类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工艺更新和产品升级。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开展创新型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对外科技合作。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和“小升高”计划,按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培育路径,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每年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
  (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政府、企业多渠道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引导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用好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9个甘肃省协同创新基地,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建立深层次良好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依托西北矿冶院、陶瓷研究院、凹凸棒石研究院和企业研发中心攻关核心技术,实施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技术攻关工程,力争在有色、稀土、精细化工、碳纤维、凹凸棒、新型建材等产业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0项。
  (三)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政企云”服务平台建设,开发人才大数据系统,为企业提供融资增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对接、技术交易、产品展示和创客空间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组建白银工业研究院,引进更多高水平大学建设产业发展研究院,提升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水平,推动形成一体化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专栏2 “十四五”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1.高新技术企业能力提升工程: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能力提升全流程服务体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申请高技术企业认定的积极性。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每年选取一批重点潜力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做好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和指导。
  2.科技创新型大型骨干企业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政策扶持,重点培育一批企业成长为科技创新型大型骨干企业。依托白银有色、甘肃稀土、宏达铝型材等大型骨干企业,与北京有色研究院、南昌大学等合作,研发钕铁硼稀土磁性材料;与兰州飞行控制公司合作,研发轻量化高强度铝合金性材料;与航天科工四院、中科院物化所、西北工业大学等合作,研发航天航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3.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力提升工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以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加快构建融通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一)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和联合创新并重,依托现有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张江自创区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两地创新要素流动共享,在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创新合作取得新突破。加强白银高新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兰州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交流合作,通过共建创新中心、创业基地和合作园区等方式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与国家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发挥白银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市等政策平台优势,把政策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到2025年,争取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0项,取得原创成果和技术10项,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个。
  (二)打造兰白地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紧盯“五区”建设目标,加快推动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提质扩容,深化与国内外创新主体科技合作,支持创新主体多方式合作,引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产业发展研究院,引导创新资源向自创区聚集。统筹推进“一区六园”产业协作配套,实施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专项,建设产业创新、研究开发、企业孵化、协同创新等“园中园”要素集聚平台,形成“一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三)推动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效运行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立足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整合科研仪器设备、科研基础设施、科技数据等科研资源,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积极争取布局一批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统筹推动科技资源整体布局和有效利用,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共建一批重点科技园区。积极引进东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水平院所建立各类产业研发平台,构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建设循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研发机构和产业研究院,形成20个研发平台,打造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区。
  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全面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模式,留住和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筑牢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根基。
  (一)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完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培育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着力实施高层次专家“身东济西、智力进银”行动,重点引进一批院士、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组建市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等智库平台。严格落实铜城人才服务卡制度,大力实施“首席专家”“铜城工匠”“铜城青年英才”等扶持计划,打造人才聚集的洼地、科技创新的高地。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培养产业科技人才5000名左右。
  (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激励机制,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扩大用人单位职称评审和岗位设置自主权。全面落实科研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支持灵活引进人才。设立政府引进人才专项资金,奖励引进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保障人才科研成果收益,提高科研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收益。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励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创新,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扩大社会组织人才服务覆盖面。
  (三)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实行高层次引进人才在户籍办理、社保办理、税收减免、配偶安置、子女上学、就医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化支持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支持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利用率。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
  专栏3 “十四五”人才培育工程
  1.创新人才培育工程: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一批科技创新产业人才;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培养一批具有长远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的企业管理人才、政府管理人才、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管理人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综合性、高层次、专门化管理人才。
  3.新旧动能转换人才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数据信息、人工智能及先进制造业人才。对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创意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潜在领军人才进行专门培养。
  4.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
5.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加强对农业领域科技人才、基层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党员干部、农村后备干部等各类人员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第三章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质量强市,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百亿级园区,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一、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立足白银产业基础,注重发挥三大优势,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找准定位,积极参与新发展格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增强产业发展平衡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围绕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抢抓新一轮产业调整布局和国内产业链重塑的机遇,找准突破口,谋划结合点,完善与中东部科技聚集区和重要产业园区的联动机制,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国内市场全方位对接、深层次融合,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主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建设甘肃中部商贸物流中心和西北地区物流交通枢纽为目标,着力打通陆海双向开放大通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依托“中欧班列”,打通向西出口通道;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接广西北部湾港口,打通向南出海口通道;主动对接天津港、连云港等沿海港口,打通向东出海口通道,让更多特色农产品和“白银制造”进入双循环流通体系,把白银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支点。
  二、集群发展优势产业
  以循环化工、特色新材料、生物医药、煤炭储运交易转化等“四基地”建设为统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
  (一)提升传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强力推进补链、延链、强链。
  有色金属产业。依托白银有色、宏达铝型材、长通电线电缆、锦江集团等重点企业,通过招商引资、产业转移、企业搬迁等方式,重点建设一批有色金属产业园、新型铝型材产业园等园中园,延伸铜基、铝基、锌基、铁基、贵金属等产业链。鼓励煤-电-铝联产,进一步延展铝型材深加工产业链条,构建铝业循环经济模式,谋划布局铝合金新材料产业园,争取实现铝型材从建筑铝型材到工业铝型材、从挤压加工向产品深加工的战略转型。积极推进实施资源突围战略,拓展境外有色金属资源投资布局,强化贵金属投资项目及运用平台,确保有色金属供应链安全。
  循环化工产业。依托银光集团、靖煤集团、中核钛白、中天化工等重点企业,按照园区平台引导、产业链配套延伸、项目支撑带动、企业举旗引领、研发创新驱动、政策支持推动的总体思路,以新型煤化工、氟化工、无机盐化工等产业为重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精准抓好招商引资,通过上游延伸原料配套项目,中游发展关键中间体类项目补链强链,下游延伸拓展终端产品,不断做大产业规模,建设高新区光化产业园、银东精细化工园、刘川氟化工产业园、平川民爆产业园,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布局合理、生态环保、绿色循环、产业集聚、创新高效的循环化工产业基地。
  陶瓷建材产业。依托甘肃泰隆森矿业、金龙化工建材和泰山石膏等企业,积极做好产业转移对接,做大做强绿色建材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生物质建材、轻质高强墙材、防水防腐密封、纸面石膏板和特种水泥等产品,打造矿石原料—水泥—水泥制品、石膏—建材制品、废渣原料—新型建材制品等产业链,引导建材行业循环、绿色、低碳发展。依托新乐雅陶瓷、甘肃恒大陶瓷、凯斯瓷业等骨干企业,重点突破陶土精、陶瓷粉体及前驱体制备、烧结成型和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发展以餐具、茶具、咖啡具、花器、卫浴、工艺礼品等日用陶瓷。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推动陶瓷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陶瓷研发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陶瓷小镇,建设西部陶都。紧盯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研究发展以氮化硅、碳化硅和氧化锆等为主的功能陶瓷材料。
  能源电力产业。以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着力打造兰西城市群(白银)复合型能源千万千瓦级基地。加强煤炭产供储配销体系建设,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加强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中小煤矿产能;依托甘肃煤炭交易中心白银分中心,延伸洗煤选煤产业链条,实现“运加转销”全链条发展,重点实施储煤基地、洗选煤基地、综合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建设西部地区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以“陇电入鲁”项目为引领,积极推进陇电东送输电工程配套风、光电项目建设,有序推动大唐发电、中节能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配套实施一批高载能产业,持续推动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继续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到2025年,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000万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200万吨以内。
专栏4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项目
  1.有色金属产业:实施白银有色集团铜业公司白银炉技术创新升级、小铁山矿八中段以下深部开拓工程、绿色选矿药剂技术改造、西北铅锌冶炼厂湿法炼锌渣综合回收及无害化处理项目、甘肃稀土集团11000吨/年萃取生产线升级改造、宏达铝型材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铝合金新材料加工、刘川工业集中区铝合金产业链、石晋矿业15000吨氧化锌配套改造综合利用(二期)、泰隆森矿业破碎干选生产线扩建等项目。
  2.循环化工产业:实施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气综合利用(搬迁改造)、银光集团光气化工绿色产业链、TDI生产线优化改造、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硫-磷-铁-钛-锂”绿色循环产业项目、昌元化工年产10万吨/年重铬酸钠(二期)、刘川氟化工产业园、金盾化工涂料及精细化学品研发、利亨新材料公司苯并三氮唑及甲基苯并三氮唑、金奇化工年产30万吨油渍净生产线、启东飞天工贸有限公司水性丙烯酸树脂、伊博化工有限公司2-硝基-4-甲砜基苯甲酸等项目。
  3.陶瓷建材产业:实施巴斯得建筑公司新型节能环保建材规模化生产、新乐雅陶瓷500万m2喷墨渗花抛光砖、新乐雅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万m3发泡陶瓷板生产线、鑫吕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m2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鑫昊新材料公司装配式建筑新型建材产业园、泰隆森矿业有限公司年产60万方新型装配式建筑墙体材料、顺银轻钢整装房屋科技有限公司薄壁轻钢装配式房屋主材加工基地、山川陶瓷年产800万m2内墙砖生产线、煜恒陶瓷有限公司年产240万件耐热日用陶瓷、诺尔达工贸有限公司年产400万m2pc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建设、甘肃天碁新型建材公司工业废渣粉煤灰纤维造纸、金亿达建材年产200万吨油田用压力砂等项目。
4.能源电力产业:实施白银公铁联运全封闭煤炭储运集配中心、靖远鸿发源100万吨煤炭储备能力建设项目、甘肃瑞珩白银市清洁煤炭智慧物流园、靖煤集团白岩子煤矿及洗选煤厂、白银热电联产二期、白银市新能源电网接入通道、黄河黑山峡生态保护与能源利用、白银市低热值煤发电、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配套新能源电网工程、城市电网可靠性提升工程、白银市2021-2025年新一轮农村电网提升改造、中科宇能风电叶厂二期等项目。
  (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特色新材料产业。依托白银有色、甘肃稀土、郝氏炭纤维、中天化工、甘肃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等骨干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科学谋划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前瞻布局,推动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发展壮大有色金属、稀土、碳纤维、锂电池、光刻胶配套材料、高纯度铁基粉、铝合金、凹凸棒石、特色建筑等新材料产业链,推动建设宏达铝业铝合金新材料产业园、稀土新材料产业园、碳纤维循环应用产业示范园,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专栏5 特色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1.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铜及铜合金、铜基多元合金、特种电缆、微细及超微细电磁线、超导电缆、高档电解铜箔、粉体材料、高纯材料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拓展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电力、超导等领域的应用。延伸铁基等黑金属产业链,推进平川电子级铁基等新材料项目,进行高纯还原铁粉等铁基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拓展下游深加工。
  2.稀土功能材料:依托甘肃省稀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稀土应用材料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加快建设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吸引稀土新材料生产和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发展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六大类产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产业链。
  3.碳纤维材料:依托郝氏炭纤维公司,加快建设碳纤维产业园,吸引碳纤维材料上下游企业入驻,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素及碳纤维复合热场材料、碳纤维复合芯输电导线以及碳纤维增强汽车零部件、风电叶片建筑补强材料等产品,打通碳纤维原丝、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和应用示范产能的全产业链,努力在二代导航、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新型武器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
  4.电池新材料:依托甘肃科派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发展四氧化三钴锂离子电池材料;依托东方钛业,发展磷酸铁锂电池材料;依托中天化工公司,运用好电子级超纯氟化锂生产装置,重点发展六氟磷酸锂等锂电池配套产业;依托江西赣锋锂业和白银扎布耶锂业合作,加强锂盐多品种产品开发,细化电池级产品品种,发展电池级氢氧化锂、电池级碳酸锂、无水氯化锂等产品。
  5.凹凸棒石材料:依托甘肃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联合中科院化物所等科研机构,加强对凹凸棒石资源的管控和配置,强化对凹凸棒产品的研发与应用,重点开发石油钻井开发剂、干燥剂、吸附剂、抗菌剂和涂料等凹晶材料产品,加强在战略性新型材料、国防和装备制造业、储能材料、生态环保产业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形成产学研用产业链,打造凹凸棒石新材料产业园。
6.光刻胶用配套材料:依托甘肃华隆芯材料科技公司,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开展光刻胶相关材料合成研发,重点发展光刻胶用抗反射层材料、浸入式防水涂层材料、防倒塌材料、缩洞材料,打造光刻胶用新材料基地,吸引集成电路用光刻胶及配套材料上下游企业入驻,建设集产品研发、检测评价为一体的国内高水平光刻胶及周边材料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以华实生物、皓天医药、康奇医药等为举旗引领企业,依托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发展化学原料药、化学仿制药、医药中间体、化学新药和中药材深加工等产业,辐射带动生物技术药和医疗保健器械等产业。围绕枸杞、甘草、黄芪、党参、柴胡、红花、防风和肉苁蓉等道地药材资源,深度开发中间提取物和配方颗粒,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促进中医药生产加工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带动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向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等领域延伸。围绕3.1类药的上下游产业链,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和高技术项目,培育一批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省内一流、西北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按照集中分散并举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风电产业规模化、有序化发展,新增风电装机150万千瓦。积极推进工矿废弃地及采煤沉陷区光伏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光伏示范基地、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新增光伏装机100万千瓦。谋划光伏+储能、抽水储能等新能源+储能项目,有序推动分散式发电、平价风光电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积极探索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直燃发电,继续发展城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气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争取建设以农作物秸秆或畜禽养殖废弃物、餐厨垃圾等填埋气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实施“大小堆并举”核电项目,积极推进一体化清洁供热站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布局核电机组。
  装备制造产业。依托白银有色长通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紧抓中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向内地拓展转移的机遇,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推动现有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循环化转型,发展服务型制造业。重点研发系列风电叶片、风电机组、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光伏支架、柔性太阳能薄膜电池、高低温超导和微细电磁线、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石化行业专用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品。
  节能环保产业。以节能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危废治理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效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建设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废有色金属、废铅酸蓄电池、废旧汽车、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打造回收-分拣-加工-交易的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要素配置集约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推动企业清洁化生产,建设绿色循环生产线,实现废弃物不落地、企业生产残留物内部消化、生产过程环保无污染,全面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专栏6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1.新材料产业:实施甘肃科派新材料公司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甘肃华隆芯新材料公司光刻胶配套材料、白银图微新材料科技公司新型绿色高性能材料(PSE)、甘肃瑞康众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电子专用材料生产线、甘肃大象能源科技公司年产一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建设、郝氏炭纤维循环应用产业示范园二期、甘肃稀土集团新型高容量低成本稀土贮氢电极材料研发、甘肃稀土集团特种稀土合金差异化产品研发及稀土金属产能提升改造项目、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年产1000吨凹凸棒石反应耦合磁分离转白提纯粉生产线、中山管业科技公司微纳米涂层材料及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
  2.生物医药产业:甘肃皓天医药科技公司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基地二期、甘肃华实生物科技公司全球新药生产服务基地、甘肃应龙生物科技公司农药原药及中间体、甘肃阿尔法植物保护有限公司农药原药及中间体、甘肃沣实生物科技公司年产1万吨医药中间体、京宇新药业医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产、甘肃海普诺睿创制药公司年产10吨医药原料药、甘肃瑞德林生物有限公司多肽及其分子砌块研发、白银康寓信生物科技公司原料药生产、甘肃康视达集团功能性彩色隐形眼镜产品研发等项目。
  3.新能源产业:“陇电入鲁”新能源配套项目、平川区采煤沉陷区先进光伏示范基地、白银市分散式风电项目、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白银市清洁能源储能实验示范、白银市生物质发电、白银一体化小型核能清洁供热站、白银有色集团尾矿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白银黄河峡谷引流式抽水储能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景泰县露天煤矿+光伏综合治理项目等。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长通公司智能装备超微线材研发中心及生产线、容和矿用设备集团煤矿成套设备集控系统开发、白银海佳公司利用废旧钢铁年铸造20万吨潜水电泵生产基地、甘肃铂银装备公司撬装微球井口注入设备生产线、中科宇能公司超低风速叶片设计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甘肃富士尔热能环保公司新能源锅炉、壁挂炉、智能家居等智能设备制造、甘肃新实创科技公司年产3万吨特种钢丝绳、甘肃容和公司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成套设备集控系统开发等项目。
5.节能环保产业:银光集团生产线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靖远宏达矿业含铅废渣冶炼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及产业优化二期、甘肃亿成环境科技公司重金属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甘肃泉安环境科技公司白银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白银宝盛环保公司一般固废处理及循环再利用生产、甘肃科隆环保公司20万吨润滑油及其配套建设、甘肃京通环保集团工业固废及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项目。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和优质化发展,着力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品质提升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现代物流产业。依托既有交通枢纽的铁路、公路物流基础和“白银号”中欧班列,整合地区物流资源,加快推进白银综合物流园、白银煤炭储运物流园和白银工业物流大数据及智慧供应链平台“两园一平台”建设,布局建设大型有色、煤炭等产业原料及制品期货交割场所,吸纳有色、煤炭等大宗工业品在白银存储、中转。加强物流优化、货源组织、货物集散,完善货运物流体系布局,不断活跃本地市场、联通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枢纽节点基地相互贯通、通道园区市场有机衔接,打造甘肃中部商贸物流中心、西北地区物流交通枢纽。
  (二)科技服务产业。以服务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三个千亿级”产业为导向,提高工业设计、智能物流、检验检测、咨询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科技型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机构,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导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建立以政府管理为引导,以知识产权托管机构为支撑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监管及执法协作机制,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推动科技金融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包括银行信贷、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科技保险等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三)文化旅游产业。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全力创建品牌景区。以“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交通”为方向,推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构建精品丝路、黄河风情、红色教育、工矿文明、生态休闲等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动形成沿黄旅游联动发展格局,打造黄河上游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着眼旅游业新业态和新趋势,拓展和升级精品旅游项目,发展和布局一批旅游新业态项目。
  (四)特色康养产业。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大“康养+”新业态培育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产业,构建生态康养产业体系。依托水川、四龙、东湾、五佛等沿黄乡镇黄河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医养结合”“生态康养”“亲水疗养”“观光旅养”“特色农养”等模式为方向,打造一批生态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建设一批以医疗、康复、养生、体育休闲健身为主体功能的高端健康养老项目,建成一批集现代化专业养老、医疗养护、康复医学、人员培训为一体的医护、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医养中心。
  (五)新型商贸产业。大力发展商圈经济,推动会宁汇福购物广场、靖远阳光天地综合体、景泰三和广场、白银区观澜商业街、平川忠恒购物广场等成熟商业综合体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白银唐道文化旅游生态城综合体、湘韵白银中心等商业综合体,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一批综合商品交易市场、大中型特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蔬菜果品交易市场,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以大型综合市场为骨干、区域市场为集散地、专业市场为补充、产地初级市场为基础的交易市场网络体系。积极推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开展“智慧农贸”、线上市场、市场改造试点,提高农贸市场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各县区以街道、乡镇、社区为基础建立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加快连锁便利店建设,重点推动甘肃邦农生鲜便民配送等多种形式连锁便利店发展。完善“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社区商业模式,支持发展无人售货等便民新业态,探索发展体验型购物中心、品牌集成店、主题概念店、会员制商店、个人定制商店等具有体验化的新型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联动业务,形成全渠道发展模式,提升零售终端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服务能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建设一批商业和文旅特色街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网红经济,持续开展“品质餐饮”“温馨家政”“诚信商场”“星级农贸”创建活动,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不断满足多样化、精细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专栏7 第三产业重点项目
  1.现代物流产业:白银综合物流园(三、四期)、白银市集中性危化产品物流园、刘川工业集中区铁路物流中心、平川工业园南区物流体系、白银物流大数据及中欧班列枢纽建设、甘肃陇原邦农农业产业物流园、甘肃邦农西北特色农产品配置中心(中转站)建设、景泰县汽配物流产业园、白银粮食物流园等项目。
  2.科技服务产业:中科院白银科技综合体、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白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凹凸棒石测试实验室及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白银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项目。
  3.文化旅游产业:世行贷款景泰黄河石林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郭虾蟆城遗址公园旅游开发、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公园、靖远县法泉寺景区提升改造、水川湿地文化公园、平川区小川瓷窑陶瓷遗址公园等项目。
  4.特色康养产业:水川康养小镇、靖远生态康养小镇、平川红砂浪温泉康养小镇、靖远县康养中心、景泰县中医院康养中心等项目。
5.新型商贸产业:白银唐道文化旅游生态城综合体、湘韵白银中心、银凤湖夜间经济商业街、白银区中央厨房、平川忠恒商贸中心、会宁汉唐一条街提升改造、靖远意大利风情街提升改造、景泰三和广场步行街提升改造、平川区尚文坊提升改造等项目。
  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抢抓以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的新一轮产业革命重大机遇,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以“创业天下”为平台,以中创博利为龙头,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一号新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高速网络布局,推动区域互联网骨干节点建设,建成国家级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市级高速网络链。争取“十四五”末实现全市行政村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网络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快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以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应用,大力发展智慧政务、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园区等,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及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强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持续推进“互联网+”战略,发挥靖远电商产业园、景泰电商示范园等的产业孵化功能,依托电商协会、优秀电商企业和优秀网店,培育打造一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谋划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带动电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完善电子商务软硬件基础设施配套,促进电商+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快递类物流园区建设,推进智能投递设备设施建设。加强与阿里、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精心组织实施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力打造电商的品牌服务体系,促进特色产品网上销售。以“天下帮扶”等为平台,发展直播带货、在线教育、数字生活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建设。加快白银云创空间科创园、数字产业孵化基地和黄河?白银云小镇建设,打造国内供应链“新旗舰”,形成最优电商生态圈。
  (三)加快建设数字白银。促进政务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依法合规向社会开放,建立分工合作机制、数据汇聚更新机制,制定数据开放共享计划,加强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推进各级政府交换共享平台耦合对接,提高协同服务能力。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升级,整合各类政府部门信息化资源,优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构建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全天候在线政府。推动数字社会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数字经济融入基础设施与治理体系步伐,实施公共云、政务云和企业云等重点示范工程,推动政务、经济、社会等多方位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数字白银。
专栏8 数字经济重点建设项目
  1.5G基站和应用平台建设:新建改造5G基站及配套设施5282个。搭建白银市大数据追溯及密码应用系统、区块链+政务服务系统,以白银公铁综合物流园为基础和载体,搭建物流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高速、智慧航道、新型智慧服务区、智慧公交、智慧邮政、智慧环保等建设项目。
  2.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5G等基础设施的倍增赋能效应和带动作用,深入实施白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推进白银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物流大数据及智慧供应链体系,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节点,建设货物集散公铁联运绿色智慧示范园区,建设覆盖省内,辐射西北,链接“一带一路”的物流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积极促进教育、医疗、交通、旅游、养老、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化建设以及信息服务业培育。
  3.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白银有色集团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甘肃稀土集团智能制造信息化建设、中天化工生产自动化及信息化建设、容和集团重工装备有限公司液压支架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中集华骏信息化+专用车智能制造技术改造等项目。
  4.数字文化产业建设工程: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完善白银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启动建设白银智慧文旅(二期)平台和县区智慧文旅平台;继续完善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5.电子商务:会宁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景泰县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建设提升改造、景泰县电商同城配送平台、天下帮扶和云创天下电商平台提升改造等项目。
6.智慧政务平台建设:建设政务一体化应用平台,建设“一网一云一图,统一中心统一平台统一应用”,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以密码体系为依托,建设数据使用的追溯体系。
    第四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一条具有白银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农林牧结合、产加销配套、粮经饲兼顾、一二三产融合的总体思路,做优做强,加快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行动计划,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生猪养殖加工、肉羊养殖加工、特色草食畜牧业、蔬菜种植加工、瓜果种植加工、马铃薯种植加工、地方地理标志产品、戈壁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通道物流等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县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会宁县以南牛北羊+高原夏菜+旱作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靖远县以北畜南菜+杞瓜枣梨+高效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景泰县以鱼米粮仓+现代园区+戈壁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白银区以东棚西加+物流仓储+休闲农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平川区以茄果芋药+陶瓷小镇+黑驴养殖为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
  (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围绕省上“一带五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布局,以会宁土高、靖远若笠塬、石门、景泰峡儿水、平川西格拉滩为重点区域建设5个万亩生态牧场,建设沿黄乡村绿色发展、百万亩旱作农业、百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高效戈壁生态农业、百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个示范带、示范片,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把白银建设沿黄高效农业示范市、西北绿色农特产品基地、西北主要的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三)培育现代农业新模式。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有机、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农业+”战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发展康养农业、量子农业、智慧农业,打造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样板。发展数字农业,开展“戈壁原生态农产品”展销活动和“三播三促”全网营销活动,带动全市农产品上网上云销售。发展富硒功能农业,打造苹果、旱砂西瓜、大枣、枸杞、文冠果、菊花等具有影响力的富硒产品。构建产销对接体系,重点拓展省内和省外联动、有形和无形结合、线上和线下融合、产地和销地匹配的农产品销售新通道。加强农产品产地低温保鲜库、运输冷藏车、销售地专业冷链系统等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冷链物流新模式,实现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
  (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一县多元”“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建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突出品种、品质和品牌引领,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绿色生态食品加工、特色农旅商品加工,用好现有产业园区平台,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到2025年,每个县区建成1个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梯次推进国家、省、市、县区级农业产业园创建,布局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市级10个、县区级50个。以靖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为引领,在每个县区选建2-3个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镇。加快推进农业内部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复合型绿色循环农业,打造一批集种养殖生产、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融合发展。
 专栏9 现代农业产业重点项目
  1.现代农业产业园:景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靖远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会宁县牛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靖远县肉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白银区蔬菜产业园、平川区现代畜牧产业园、靖远县蔬菜产业园、靖远县现代畜牧产业园、会宁县薯菜产业园、会宁县现代草畜产业园、景泰县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景泰县生态农业现代产业园等项目。
  2.现代规模养殖产业:景泰牧原公司100万头生猪养殖、靖远县1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化扶贫、甘肃恒玉万头黑毛驴生态养殖及现代农业产业园、雄特牧业会宁安格斯肉牛繁育养殖基地、会宁县羊肉精深加工中心、靖远县肉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
3.“农业+”:白银市智慧农业试点、白银市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建设、白银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城乡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及冷链仓储物流、靖远县金三角天陇互联网+智慧综合农贸市场一期、平川区富硒林果产业园等项目。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持续打牢夯实群众稳定增收致富基础,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接续加快脱贫地区发展。接续推进脱贫县、脱贫村稳定发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动态清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制度,明确权属关系,提升扶贫资产的益贫效益。
  (二)提升脱贫地区产业水平。将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第一要务,坚持不懈抓到户产业培育,巩固提升“两园”建设质量,构建稳定的特色产业体系。稳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产业合作,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着力推动消费扶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低收入群体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支持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构建培训输转一体化工作机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开辟多元化增收渠道。
  (三)完善长效帮扶合作机制。探索在脱贫县、脱贫村实施乡村振兴帮扶试点,争取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列入国家和省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深化与天津市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的长效合作,在产业发展、劳务协作、资金支持和人才交流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把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常态实施,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提供帮助。兜住民生底线,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业。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规划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因地制宜、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一)强化乡村规划引领。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建设用地规模预留和规划“留白”机制。统筹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原则,立足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小城镇、特色小镇、产业中心村、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村和环境整洁村。
  (二)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完善水、电、路、气、暖、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升级改造既有农村公路,有序实施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地区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推动公共交通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加快配套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提升供电能力。加快推进农村燃气设施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空心村”治理,深化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和提速降费。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
  (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厕所革命”、河湖“四乱”清理、农村线缆治理等环境整治,巩固“星级乡村”创评成果,扮靓村庄“颜值”。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保持在81%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65%以上,畜禽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全覆盖,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每年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6万户以上,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5%以上。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支持各类人才入乡返乡创新创业。鼓励白银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健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着力提升广大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科技意识和应用转化能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专栏10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建设20个左右高水平高质量美丽宜居乡村。
  2.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先选择沿黄、城郊等条件较好的乡村先行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建设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30个,争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列入国家和省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5个、帮扶村30个。
3.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对全市69个乡镇、702个村进行全面整治,配套垃圾收运处理等基础设施设备。
  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助农、品牌强农,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一)强化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守770万亩耕地数量不减,守住5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9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左右。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坚定不移抓好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100万亩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和150万亩一般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和机械化水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抓好靖远滩羊等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建设玉米、马铃薯、滩羊、安格斯牛等良种繁育基地。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党政同责抓“米袋子”,落实“菜篮子”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深入实施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推进粮食企业信息化进程,建立健全粮食和物资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及配送供应网络,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二)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加快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延伸、向产品加工包装延伸,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开发农业高端食品,推动加工层次由粗初向精深发展,推动形成从田间变餐桌、生料变熟料、产品变商品的农业内循环产业体系,实现由价值链末端向前端延伸。每个县区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园,建成1-2家与地域匹配、与市场对接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中试车间、中试生产线。
专栏11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工程
  1.农产品市场建设:在全市三县两区建设综合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总建设面积约800亩,汇集大型交易棚、仓库、检测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办公生活区等基础设施。
  2.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园建设:在全市三县两区重点牲畜养殖、瓜果蔬菜种
3.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优先支持吸纳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主导产业,联合建设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
  (三)打造一批“银字号”农产品品牌。以创建名、精、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挖掘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地理标志产品。坚持抓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甘味”品牌的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农产品,着力打造50万亩文冠果、5万亩盐碱地水产养殖、20万亩戈壁葵花、20万亩设施蔬菜、35万亩枸杞、15万亩砂地西瓜等6个“甘味”品牌农产品之乡,力争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年增幅8%以上。推动农业品牌化、优质化发展,做大做强会宁小杂粮、靖远羊羔肉、景泰戈壁鱼虾、平川黑毛驴等“银字号”品牌。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激活乡村各类资源要素,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深化农地“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健全农村闲置土地和撂荒地管理利用机制。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
  (三)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以农民为主体、股权为纽带,搭建农村、政府和社会各种资源要素的产业发展平台,实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农村资源增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四)强化农村金融支撑。有序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从事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第五章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城乡融合、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一、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不断完善县区国土空间格局。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多层次参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西城市群建设,提升白银副核心地位的经济影响力。统筹安排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建设空间,引导人口、产业、资本和建设用地等要素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建立覆盖城市全域、涵盖各类空间资源的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数字化“一张图”。完善规划传导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机制,提高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加快白银市区北绿南扩、会宁县城向南扩容、靖远县城东扩北拓、景泰县城东扩南进、平川城区向河布局,构建城市区域新型空间和功能体系。
  (二)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加快建设兰白都市圈,以靖远县、白银区、平川区协同发展为重点,依托包兰铁路、兰白高速等现有交通轴线,积极推进中兰客运专线、白银至兰州城际铁路、S103兰州至黄河石林旅游公路、白银至中川一级公路建设,完善白银城区与周边县城、域内重点镇之间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实现兰州市、兰州新区以及周边县城到白银城区1小时内通达,提高城际互联水平。加强城市间功能互补,支持黄河石林等重点景区及水川、四龙等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推进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进程,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突出与兰州市、兰州新区错位发展。
  (三)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城镇综合发展廊道建设机遇,以白银核心都市区联动发展为重点,推动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协同发展,主动承担兰白都市圈经济腹地与产业承接地职能,有效推动甘肃-宁夏经济联系,引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分工明确、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新型空间与功能体系,打造“一核四带三片区、山川秀美新白银”的市域城镇化总体格局。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行政区划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序推进撤乡改镇和街道并减,提高建制镇比例和城镇化水平。
  
  图1 “十四五”白银市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
专栏12 新型城镇化空间总体布局
  1.一核:加快白银城区、刘川工业集中区、靖远县城、平川城区联动发展,共同组成白银核心都市区,充分发挥核心都市区在全市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引擎作用。
  2.四带:包括沿黄经济带、刘白高速经济带、景泰-白银-靖远-会宁公路干线经济带、省道101线景泰至兰州经济带。
  3.三片区:以会宁全县为依托的南部城乡融合示范区;以白银区、平川区与靖远县城为主导,白银高新区、银西、银东、刘川、平川工业园区为支撑的中部综合引领带动区;以景泰县及靖远县北部八个乡镇为依托的北部转型发展提升区。
  4.县(区)域次中心:(1)郭城-河畔:加快“郭(城)河(畔)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调整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交通区位、商贸流通三大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农副产品加工,打造会宁县域次中心。(2)四龙-水川:依托黄河资源,推动四龙镇和水川镇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承接本地转移人口,主要承担生态示范、旅游度假和文化会展三大职能,打造特色化发展的白银区域次中心。(3)北滩镇:形成以镇区为中心,G109线为南北向发展轴,高铁北滩站为新增长极的空间格局,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产业为主导的小城镇,打造靖远县域次中心。(4)红水镇:依托现有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副、畜牧产品深加工,增强自身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景泰县域次中心。(5)共和镇:依托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南干线实施建设,加快西格拉滩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大坝口加工物流创业园、打拉池生态宜游宜居区高度融合发展,打造平川区域次中心。
  二、大力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功能品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希望之城。
  (一)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按照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原则,树立适度超前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城市向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转型,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带动城市发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
  (二)增强城市治理能力。以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精确定位、精心规划、精明发展、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和精准运行。全面深化城市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城市管理领域立法力度,建立健全覆盖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垃圾处理、共享单车等重点领域的管理体系,创新网格化、街长制等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系统化、整体化加强城市维修管护和交通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完善商品住房开发项目配建保障性住房制度,积极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提升城镇综合支撑能力。加大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行动,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加快城镇公共交通发展,推进城镇公交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建设,提升城镇交通、公交运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镇慢行网络,补强慢行接驳交通设施。加大供水、供热、供气、污水管网改造建设力度,提升城镇电网负荷接入能力,加快能源领域民生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废物资源利用效率。到“十四五”末,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白银城区、平川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专栏1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城市道路网:白银城区新建水川路延伸段、靖远路南延段、西外环路、白银有色集团综合物流园至109线环城道路等,平川城区新建向阳路、电力路、乐雅路等道路,会宁县城新建柳湖南路、祖河路、会师南北路等道路,靖远县城新建柳州路、人民路等道路,景泰县城新建昌林路、石城小镇北路等道路。
  2.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白银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建筑垃圾处理场项目、生活垃圾收运工程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封场项目等;平川区城乡垃圾处理建设项目;靖远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项目等;景泰县建筑垃圾填埋场项目等;会宁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筑垃圾填埋场、城乡生活垃圾分拣中心等。
3.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白银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项目等;平川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项目、中水利用项目、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等;会宁县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等;靖远县碾湾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建设项目等;景泰县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项目、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等。
  (四)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城镇空间治理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推进十五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加强社区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织补历史景观,保护传承物质空间衍生的传统文化,实现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编制实施《会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积极推动会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白银城区核心功能和空间品质提升工程,精心做好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客厅”“白银之眼”等城市标志性景观建筑,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三、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一)联动发展城乡公共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合理确定管护运行模式,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进城乡清洁供热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三县两区”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构建“多源一网”的总体供热格局。加强天然气输配系统网络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燃气管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规划先行、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中、全链推动,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农业大县、工业强区、文旅名县。强化县城与中心城市的分工协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辐射带动周边城镇与农村全面发展,提升县区域次中心发展水平,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美丽宜居的中心镇、重点镇和特色小镇。
  (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完成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6.3万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市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两后生”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四、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
  坚持“突出特色、精准定位、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原则,完善配套设施,加速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园区能级水平。
  (一)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园区道路、供排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升重大产业项目承接能力。用足用好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平台,积极利用政府专项债券,鼓励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动园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明确园区主导定位,明确准入条件,引导园区错位发展,构建“核心区+延伸区+联动区”协同发展的“一区六园”新格局。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市场导向、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进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促进各园区协同联动发展。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突出产业园区产业培育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功能,重点打造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两个百亿级园区。
  (三)提升园区能级和水平。加快产业园区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园区,构建智慧工厂。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模式,深入推进管理权限、人事管理和绩效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争取白银高新区承接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与省直部门联系沟通制度,探索赋予省级开发区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争取刘川新材料产业园、平川陶瓷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景泰工业集中区、会宁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加强与专业化园区运营商合作,推动市场化开发运营,提高园区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着力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专栏14 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
  高新区变电站及电网扩容提升、核心区道路提质改造、光气化产业园土地开发、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等项目,银东工业园二期土地开发整理、污水处理站二期工程、能源站、综合服务中心、消防救援站建设等项目,银西生态产业园道路交通设施、一期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生物医药园事故应急池及危废暂存库环保治理、道路雨污分流改造、生物医药园集中供水系统建设等项目,刘川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化工区供热设施及配套管网、新城道路工程等项目,平川经济开发区工业中水循环利用等项目,景泰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厂、供热站等项目,正路工业园纬二路中段道路、寿鹿山路道路工程、垃圾处理站等项目,会宁县西城产业开发区道路建设及土地整理工程、集中供热工程等项目,“一区六园”智慧园区建设项目等。
  第六章 突出补短板强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坚持基础先行,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
  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动公路畅通、铁路连通、水路广通、邮路融通、航路开通,全面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推进路衍经济发展。
  (一)完善公路大网络。加强干线公路通道建设,形成省域对外北连内蒙古、南接陕西、西连青海、东接宁夏,省域内部畅通兰州、兰州新区和庆阳,市域内部贯通“两区三县”公路运输的新格局。着力构建“两纵三横两联”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五横一纵”的普通国道网、“一环两横五纵五联”的普通省道网,形成“内畅外联、覆盖广泛、运行高效、服务满意”的干线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实现县(区)与景区(点)的“无缝隙”连接和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一站式”换乘。
  (二)拓展铁路大动脉。积极谋划铁路对外联系通道,有效连接国家铁路运输主通道,推进与兰州、兰州新区、武威、定西、平凉、庆阳及中卫等周边城市铁路互联互通,构建“三纵三横”铁路运输骨架。
  (三)开发水运大通道。实施黄河航运提升工程,开展黄河流域白银段航道整治,整合黄河干流码头资源,完善码头配套设施,提升黄河干流航道能力。开发乌金峡—大峡、四龙—龙湾水上旅游观光航线。
  (四)打造立体大格局。争取建设白银、会宁、景泰、靖远4个A1级通用机场,配套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形成通用航空布局体系。
  
  图2 “十四五”白银市主要对外交通图
  (五)建设区域大枢纽。重点推进白银高铁南站、靖远北站、平川高铁站等铁路客运场站建设。完善市、县、乡镇三级客运场站体系,优化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布局,实现乡镇、中心村客运站点全覆盖。强化铁路、民航、公路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衔接,力争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5分钟内换乘”。
专栏15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高速公路:积极推进S35景泰至礼县高速公路白银段、G6京藏高速白银段、G22青兰高速会宁段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快推进G341线辘轳坝至白银段、G309线祁家南山至金崖段等一级公路建设,谋划兰州高速三环白银段、景泰至天祝等高速公路。
  2.干线公路:重点实施G247线景泰至水泉、G309线祁家南山至汉岔、G338线营盘水至陈庄等普通国道公路,加快推进S217线白银至榆中、S224线双铺至青江驿、S225线窄巷子至会宁、S315线景泰至山丹、S308线杜寨柯至永昌等普通省道公路,有序推进G109京拉线、G312沪霍线及S101景兰线等普通国省干线提质改造。
  3.旅游道路:实施黄河石林大景区高速(一级)公路联通、4A级景区二级公路联通、3A级景区三级公路联通、其他4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旅游道路联通“四个层次路网”建设。
  4.铁路建设:加快建设中卫-兰州客运专线工程,确保2022年建成通车,实施定西—平凉铁路(白银段)、争取建设白银至兰州城际铁路、环县至海原至中川铁路,加快推进白银综合物流园铁路专用线项目建设、靖远煤电清洁高效气化综合利用项目专用线、白银铁路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白银热电联产项目工程铁路专用线,谋划白银至会宁铁路。
5.水运建设:加快实施乌金峡库区及龙湾至南长滩段航运二期工程,实施黄河258公里航道整治和大峡、乌金峡枢纽复航工程,实现黄河白银段V级航道通航目标。加快建设黄河客、货运码头工程,实施农村渡口提级改造工程、黄河渡口码头与高等级公路连接工程。
  (六)促进物流大畅通。构建高质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两个物流核心园区、五大物流聚集区,多个公路物流场站”。积极建设城乡物流设施和基地,改造提升现有批发市场和仓库设施,建设现代物流节点。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快递企业强强联合,组建现代物流联盟。支持品牌快递企业、有实力的第三方公司建设城乡末端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依托“邮快合作”“快递进村”工程,推进农村物流服务站多站合一,实现物流配送区域全覆盖。
专栏16 物流建设工程
  1.物流核心园区:依托白银铁运物流公司,建立银东工业园综合物流园,加快建设以中进公司为核心的银西商贸物流园物流基地。
  2.物流集聚区:打造白银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综合物流园区、刘川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平川工业园物流中心、景泰现代综合物流园区、会宁工业园物流中心等5个物流集聚区。
3.公路物流场站:实施水川-四龙农副产品物流场站、杜寨柯物流场站、刘寨柯物流场站、上沙沃物流场站、头寨物流场站、刘寨物流场站、新堡子物流场站等工程。
  二、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涵养水、抓节水、优配水、保供水、防洪水,“围、堵、截、引、蓄”多措并举,构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的现代水治理体系。
  (一)提升城乡供水能力。加快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引洮供水二期配套等项目建设,解决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提升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和生态用水补给能力。争取县城以上应急备用水源建成率达到55%以上,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加快形成城市“管网互联互通、多座水厂联供”的供水体系。加强村镇供水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老旧管网改造,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
  (二)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实施黄河干流二期治理工程、祖厉河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推进白银区强湾沟、吊地沟,平川区红土梁、黑水砂河,景泰县红鼻梁砂河、冬青砂河,靖远县冰道沟,会宁县关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道防治及非工程措施预警预报项目,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补齐防洪工程短板,黄河干流、主要支流、重点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达到设防标准,堤防达标率超过90%。
  (三)提升灌区节水能力。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一批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纳入实施范围的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设计以上水平,骨干灌排设施完好率达到90%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5以上,灌区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专栏17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1.供水工程:续建甘肃中部生态移民开发供水工程、景泰县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引洮二期会宁县城乡供水配套工程、会宁县甘沟水库工程,新建会宁县李家塬生态供水工程、景泰县芦阳片区灌溉引水骨干工程、引洮二期会宁县农业灌溉配套工程、景泰县引大入秦入景并行段工程、平川区水泉水厂新建蓄水池工程等。
  2.防洪抗旱:推进黄河干流白银段治理二期项目、白银城区防洪及综合治理项目、白银区强湾沟防洪治理二期工程建设,新建会宁县沟道防治工程,祖厉河、城南沟防洪治理及入河口工程,白银区石门坎等水库工程和塘坝工程、拦水坝工程等。
3.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靖会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靖远县刘川、中堡、平川区陡城和白银区四龙、景泰五佛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等。
 三、推进综合能源通道建设
  立足能源资源综合优势、能源产业基础和开发利用潜力,持续推动电力、燃气等复合能源通道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市能源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供应的稳定性。用好国家优化输电通道布局机遇,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资源开发外送为目标,实施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配套新能源项目送出线路工程建设,提升与省内其它城市电力互济保障能力,开拓省外电力消纳市场。实施一批电网提升改造项目,打造对内供电安全可靠,对外送电能力强、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强智能电网。全面实施城市配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巩固升级改造,积极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基本实现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接入和并网运行。大力推进煤炭产供销储体系建设,加强运行调节,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支持平川区煤炭储运交易清洁利用基地转运通道建设,保障原煤及产品的运输。推动“涩-宁-兰”、兰银线管道天然气输配系统网络化建设,力争建设定西至会宁天然气管道。  
  第七章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加快建设白银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打造青山常在、绿色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白银。
  一、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北御风沙、中建绿洲、南保水土”空间布局,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为重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构筑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着力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加快实施水源涵养治理工程,全面保护区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涵水于地、涵水于林草。建立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体系,实施黄河湿地保护工程,恢复黄河湿地功能区。提升祖厉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推进会宁县华家岭水源涵养林、景泰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靖远县湿地公园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继续实施景电、靖会、兴电等大中型高扬程提灌区和沿黄自流灌区节水改造提升、盐碱地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提高灌溉保障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建设现代化灌区,振兴灌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白银治黄方略,打造黄河生态带、黄河风情带和黄河经济带,建设安全、生态、文化、数字、幸福黄河。实施黄河之滨(白银)百公里生态廊道提升、黄河上游(白银)高扬程灌区节水示范区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提升沿黄生态功能。大力推进采煤采矿沉陷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及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提升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着力推进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区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寿鹿山、哈思山等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保护,提升水土流失防治能力,构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及祖厉河流域沿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梯田建设、重要水源地绿化进程,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63平方公里。  
  
图3 “十四五”白银市生态安全格局
  (三)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认真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补政策,推动生态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森林碳汇能力显著提高。加快推进白银黄土高
  原生态脆弱区、沿黄干支流和重要水源地绿化进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沿黄流域水土保持林等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加大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力度,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大环境绿化,打造绿色交通廊道、生态河流廊道、林田防护廊道为一体的绿色长廊。加快推进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构建“两屏两廊两带”绿色生态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市林草生态修复治理完成省上下达指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42%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87.41万立方米。
  (四)健全防风固沙体系。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治理,协作推进祁连山东延段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区沙化治理,实施腾格里沙漠南缘白银片区防风固沙工程,加大景泰翠柳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建立“固、护、封、阻”相结合的荒漠化沙化综合防治体系。积极推广先进治沙技术和产业化模式,争取光伏治沙试点,推进荒漠化防治国际交流合作。
  (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认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机制完善、技术规范、保障有力、公开透明、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极争取开展黄河上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推进综合治理,实现综合效益。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化制度,探索生态价值核算方法,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强化生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专栏18 “十四五”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
  黄河干流白银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祖厉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金沟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黄河上游高扬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黄河上游盐碱侵蚀区综合治理工程、传统工矿区及历史遗留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污染防治区综合治理工程、黄河之滨湿地修复保护工程、黄河之滨百公里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水系连通工程、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项目、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资源保护项目等。
  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统筹大气污染区域治理,实施大气污染综合管控,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突出细颗粒物、臭氧等重点因子协同控制,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严格执行“两高一资”行业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实施好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计划,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进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禁烧和综合利用。开展交通污染源防治,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强化营运车辆强制报废管理和监控,健全完善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督管理机制,大力推广使用小排量、节能型和清洁燃料汽车。开展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实施靖远第二发电公司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白银市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等项目。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措施,做好施工扬尘污染防控工作。到2025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率、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等完成省上下达的指标任务。
  (二)稳步提高水生态环境。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黄河断面监测,大力整治河湖“四乱”,完善现代水管理体系。按照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的“一点两线”框架性思路,持续整治水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着力推动城镇、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污水资源化利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到2025年底,城市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县区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积极推动生态扩容,大力实施祖厉河沿线生活尾水人工湿地水质提升工程,进一步扩大祖厉河水环境承载容量,持续改善祖厉河水质。加强饮用水源地管理,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源、供水厂出水、末梢水水质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
  (三)切实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监管体系,持续推进土壤、地下水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常规监测,加大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力度。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建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转入管理,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名录制度,有序推进建设用地治理与修复,加大重点工矿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采煤沉陷区、盐碱地综合治理力度,确保人居安全。强化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防治二次污染。
  (四)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大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力度,统筹推进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无害化处理,健全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推广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合理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全面推进焚烧处理能力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五)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稳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严格落实环评审查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与考核,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完善经济手段对总量管理的调节机制,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制定白银市全面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方案。健全环境治理监督体系,加大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引导具有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专栏19 “十四五”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1.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白银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项目、会宁县城区雨污分流收集处理项目、会宁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工程、会宁县甘沟驿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工程、会宁县郭城驿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工程、会宁县河畔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工程、景泰沿黄及沙漠边缘村镇污水处理工程、景泰工业集中区尾水生态处理工程等。
2.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工程:甘肃亿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白银市重金属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置项目一期工程、甘肃泉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白银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甘肃鑫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13万吨尾渣项目、白银市会宁县洁卫医疗废物处理有限公司会宁县洁卫医疗废物处置生产线改扩建项目、白银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设备升级改造项目、会宁县秸秆焚烧发电项目、景泰危废医疗废物处置厂等。
三、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落实国家2030年碳排放达峰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一批绿色制造设计、末端治理、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和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加快推进银西生态产业园等绿色园区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绿色产业发展程度,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集群,打造生态绿色产业品牌,增强生态产业的全省示范性和影响力。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体制机制,创新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普及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先进模式,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实现重点行业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清洁能源成为能源供给增量主体,资源产出率大幅提升。
  (二)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统筹做好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与能耗管控衔接,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引导新增用能需求由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产业向国计民生和绿色生态产业优化配置。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督促开展节能诊断和节能改造,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计量体系。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行能效行业对标,执行高耗能项目、新增耗煤项目等量减量置换。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能效提升,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承诺、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市场机制,推动节能服务业发展。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和能力建设,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用能行为。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健全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支持开发城市第四代住宅,力争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达到30%。
  (三)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1.61亿立方米以内,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建立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节约用水“三同时”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淘汰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创建一批节水型示范企业。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及脆弱区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加强工业用水统计、监察。对水资源实行动态管理,把取水许可作为用水总量红线管控的有力抓手,按照区域用水定额核定许可水量,加强需求管理。落实工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标准,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须配套建设节水设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开展雨水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再生水厂出水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四)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探索建立集约节约用地的鼓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督,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研究制定符合各县(区)产业结构和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行建设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全面建立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绩效评估制度。加强闲置低效用地处置,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租让结合改革试点。继续实施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的综合开发,大力推进城市立体开发和限制用地综合整治,拓展土地资源利用新空间。
  (五)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管理制度,有效治理白色污染。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废旧农膜、尾菜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回收和再利用,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高架栽培、立体套种等生态健康种养模式,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秸秆、畜禽粪便监测预警和监管,大力开展水质、土壤、空气、农产品样品检测,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水平,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精准化、常态化、长效化。
  (六)倡导绿色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碳普惠和大型活动碳中和行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绿色环保的良好氛围。  
  第八章 发挥多元文化优势,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全面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全面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干部教育培训、研讨交流等学习制度,面向全社会强化理论宣传教育,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阐释,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加强学校思政课教育,加快大中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和会宁干部学院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制度意识,抓好制度执行,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实施“四史”“四德”教育。深化“四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加强“四德”教育,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强化道德实践,广泛开展村庄清洁、光盘行动、白银好网民等十大文明行动。发挥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持续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和“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大力宣传各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感人事例和奉献精神,用鲜活事例教育影响广大干部群众。
  (三)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升文明创建水平,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新一轮攻坚战。注重典型引领,深入推进“五大创建”“六项文明行动”,做好各级各类文明单位、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的推荐评选工作,持续推进“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深化“结对子?种文明”活动,创新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巩固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一社区一品牌,一网格一特色”社区志愿服务工程,推出更多志愿服务品牌。
  (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完善阵地平台,提升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学习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倡导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等各项工作。深化拓展白银区国家级和平川区、景泰县、靖远县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提升“8+N”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大力推行“线上+线下”“点单+派单”“讲堂+实践”的文明实践模式,推进手机端、电脑端、电视端“三端融合”,打造鲜活生动的文明实践课堂。
  二、守护好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
  强化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扎实做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
  (一)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五大体系”。在中小学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文化胜地之旅”“红色之旅”等活动。结合中华传统节日,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书香白银”全民阅读工程。深入挖掘全市传统文化资源、民间手工艺生产加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和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强化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传承人生活补贴制度和传艺带徒制度,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记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展示,提高非遗保护传承的影响力和生存活力。
  (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使用工作,充分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思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作用。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和展示项目,着力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结合重大历史事件、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等,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让人民群众共享革命文物保护成果。挖掘工矿文化资源,弘扬白银精神,巩固白银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治理体系,切实加强文物机构队伍力量,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实施《白银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专项规划(2018-2030年)》,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单位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统筹推进“乡村记忆”博物馆和各类民俗博物馆协同发展,让文物“活”起来。加强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物安全、保护研究、弘扬利用和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地方志书、综合年鉴编研工作。
  (四)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围绕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题功能区,重点实施索桥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明长城景泰段靖远段国家文化公园和会宁红军会师旧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建设项目,从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基础工程入手,突出明长城、会师圣地、黄河古渡等特色品牌,策划举办丝绸之路白银黄河古渡文化论坛,打造“长城文化体验之旅”“长征会师胜利之旅”“黄河风情特色之旅”主题文旅线路。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做好文化惠民、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项目、公共文化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等方面的工作,提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整体水平。
专栏20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编制或修订《白银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川区小川瓷窑遗址保护规划》、《柳州城遗址保护规划》和《寺儿湾石窟保护规划》等规划。围绕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题功能区,做好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数字化保护项目、会师旧址环境整治项目、索桥堡长城三维场景数字化和智能管理平台项目、明长城靖远段景泰段保护围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国家三大公园项目,抓好会宁县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平川区博物馆、景泰县博物馆陈列布展预防性保护及安防项目,白银市博物馆、会宁长征胜利纪念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西宁城遗址、芦沟堡城址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项目。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艺高峰攀登工程,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服务效能、社会化运营创新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造提升县区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方志馆、乡镇数字文化驿站、村数字文化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建设,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建设运营社会化、融资方式多样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持续加强档案管理,挖掘档案文化内涵,彰显档案文化价值,服务文化强市建设。
  (二)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不断抓好现实题材、红色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红色题材、乡村振兴题材、西部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剧、舞台剧和书画、文学作品等文艺精品。建立健全扶持文艺创作生产的长效机制和文学创作与影视剧本联运机制,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资助和本土文艺创作人才储备,培养一批名家名人,引导扶持一批省级、市级“文化大师工作室”“文化名家工作室”“文艺家工作室”,培育一批文创企业,策划一批文化活动。加快繁荣网络文艺,发挥白银网络文学创作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网络作家队伍,以甘肃网络文学创作基地和甘肃网络文学研究院为平台,打造全国网络文学高地。培育演艺市场主体,改善演艺场馆条件,提升文化演艺水平。开展白银文化对外展示活动,推动“黄河之上”等系列文艺品牌走出去。
  (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市、县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融合,实施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工程,完善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建强用好新型主流媒体,逐步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充分发挥市场体制作用,增强市县融媒体中心市场竞争能力,探索建立“媒体+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高市县融媒体中心客户端的覆盖面、使用率,以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视角谋划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容、对象、方法、手段,打通各个领域、统筹各种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彰显全媒体强大的综合服务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赋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社会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专栏21 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县区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档案馆、展览馆、生态馆建设项目;推动市县区数字文化馆、数字科技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完善全市智慧文化服务平台项目;提升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数字化建设项目;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推动乡镇(街道)数字文化驿站、村(社区)数字文化服务点建设项目;推动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科技馆和市大剧院落地实施。
2.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红色题材、乡村振兴题材、西部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剧、舞台剧和书画、文学作品。持续提升《黄河之上?多彩白银》《黄河之上?花开白银》层次水平,打造“黄河战鼓”、“荷韵?乡恋”、“印象会宁”等系列实景演出,探索实现大景区驻场演艺常态化。建设甘肃网络文学创作基地和甘肃网络文学研究院。
  四、加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加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企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全市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深化新闻媒体改革,坚持采编和经营两分开、两加强,落实“两个所有”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深化广电传输网络企业改革,加快网络融合和智能化改造,推动智慧广电和国家文化专网建设。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因业施策、因企施策,推动出版、发行、影视、演艺企业交叉持股或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切实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凸显文化园区集群效应,强化文化骨干企业竞争力,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打造形成“文化旅游、文艺展演、娱乐服务、艺术培训、文化创意、特色工艺、文旅节会等发展业态。实施数字化战略,运用“互联网+”,拓展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影音等数字文化内容,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开展“文化消费节”等区域性消费刺激活动,举办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会宁红色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会,促进文化消费提质升级,打造文化消费区域新的增长极。
  (三)发挥文化产业带动作用。加快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探索成立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公司,采取国有控股、民营参股等形式培育打造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知名企业,形成产业链及文化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幅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五、建设黄河上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将白银市建成沿黄旅游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和黄河流域特色鲜明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一)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向,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白银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数字技术,创新旅游业态和经营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以“+旅游”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价值导向,提升白银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促进旅游业从依靠传统核心资源支撑、旅游规模增长向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从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到“十四五”末,全市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以上。
  (二)联动打造旅游带和旅游精品线路。在外联方面,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机遇,强化与“河西五市”联动,培育贯通“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精品丝路旅游黄金带,积极参与共建“甘南—临夏—兰州—白银”黄河风情旅游带,主动融入“兰州—会宁—平凉—庆阳—华池—延安”长征胜利会师红色旅游带。在内建方面,重点打造黄河风情游、红色教育游、工业文明游、生态休闲游四大旅游精品线路。通过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不断扩大白银文化旅游影响力。
专栏22 四大旅游精品线路
  1.黄河风情旅游线路:以黄河石林为代表,串联白银、平川两区和景泰、靖远两县,并延伸对接兰州、临夏、中卫上下游旅游城市的黄河风情游。
  2.红色教育旅游线路:以会宁会师旧址为代表,深入挖掘红军会师、红西路军征战等资源,依托景泰、靖远、平川红色文化遗址并延伸对接高台、哈达铺、延安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游。
  3.工业文明旅游线路:以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和白银有色集团露天矿坑为代表,并延伸对接平川陶瓷小镇、景泰水利风景区的工矿文明游。
4.生态休闲旅游线路:以白银区“六朵金花”为代表,依托大水?、老龙湾、小黄湾、水岸三合、稻香村?瓜园等乡村旅游点。
  (三)加强品牌景区建设。深入挖掘我市多元文化旅游资源,在严格保护地质遗迹的基础上,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积极申报与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深度挖掘索桥古渡、鹯阴古渡、乌兰津、虎豹口等黄河渡口文化,加快河畔古镇、郭城驿栈、平堡文化古镇、东湾休闲名镇、五合枸杞小镇、五佛田园名镇、芦阳年味小镇、水川康养重镇、四龙休闲水乡、水泉文旅重镇等“十大名镇”建设。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推进黄河石林大景区、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平川陶瓷小镇、条山农庄、大坪凤园花海、大水?“石头部落”、花村?顾家善等一批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打造白银旅游快速发展的龙头景区和优势品牌,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四)加快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加大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将旅游理念和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的旅游价值,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品牌,着力打造白银区“六朵金花”、大水?、老龙湾、小黄湾等乡村旅游点和258沿黄旅游长廊。按照“高起点、特色化、可落地”原则,对农家客栈、餐饮、娱乐、采摘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统一引导,打造一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业态,重点实施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和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主客共享、旅居相宜、农旅相融的全域大景区,推动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转变,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专栏23 打造白银品牌景区建设计划
  1.黄河石林旅游开发项目:提升精品景区建设质量。重点加快景泰黄河石林大景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等项目建设。
  2.会宁会师旧址拓展保护项目:挖掘以长征文化和会师文化为主的红色文化,促进会宁会师旧址与会宁长征胜利景园联动发展。充实完善会师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发挥会师旧址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红色旅游事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3.全面推进品牌景区建设项目:开展全市A级旅游景区年度复核检查和评定工作,创建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4A级景区10个,3A级景区15个;创建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0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五)高标准完善旅游设施。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打通景区断头路、瓶颈路,增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深入推进“互联网+旅游”,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提供便捷、多元、个性化旅游服务。

 专栏24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明长城索桥古渡遗址公园、永泰古城、白银区水川黄河湿地景区、黄河石林露营地和雪上运动中心、银西足球小镇、平川区鹯阴古渡景区、黄河石林坝滩休闲生态区、黄河大峡谷景区、景泰县景电水利风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六)丰富多元旅游产品。按照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提升“行游娱”等基础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和档次,加快“吃住购”多元旅游产品开发进程。依托黄河两岸农田种植、养殖池塘、湖泊水库等田园风光,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观赏、休闲垂钓等业态,开发“后备箱”“伴手礼”等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开发。
专栏25 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方向
  1.“吃”:深度挖掘白银特色饮食文化,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特色餐饮,推广做强酸烂肉、靖远羊羔肉、水川长面等特色小吃。
  2.“住”:打造适应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市场需求,推动我市旅游住宿业优化结构、扩量升级、提升服务。大力发展主题酒店、养生度假酒店、生态庄园酒店等特色旅游住宿,以大水?青舍、顾家善1982文化驿站等为引领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农家客栈、休闲农庄、古村民居等特色民宿,满足游客不同层面的服务需求。
3.“购”:扶持旅游商品研发机构、生产基地重点开发有特色、有品位、有内涵、便于携带的白银旅游必购商品。
  第九章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白银发展新活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壮大地方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转移,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城投、水投、交投等平台型企业转型改革,组建优势产业发展国有企业集团。支持充分竞争领域国有经济通过资本化、证券化等方式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支持国有大型企业组建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和社会环境,激发非公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经济活动,完善“阳光招标采购”机制,坚持存量清理和增量审查并重,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共服务业领域的具体办法,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完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国家重大战略。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投资权利,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公开竞争性选择社会资本。对企业投资项目,除政府核准的项目目录外,一律实行备案制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放宽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设施、社会事业、能源建设等领域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权限。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加强与保险集团合作,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全市重点项目和企业,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培育、引导和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新三板”和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工程总承包融合发展投融资模式试点。
  (四)深化地方财政金融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的财力保障。深化以零基预算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衔接。理顺市县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提高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能力,优化信贷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构建金融科技生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健全地方金融体系,发展供应链金融,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发展新型融资方式,努力满足不同类型融资主体资金需求。
  二、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
  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统筹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鼓励合格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打造集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区域性科技中介服务中心。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提升要素交易监管水平,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二)完善市场公平竞争制度。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核,规范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强工程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市场监管,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的监督体系。加强旅游、文化、教育、养老等新兴服务消费监督,强化品质保障,解决维权困难问题。
  (三)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法治化。完善信用联合奖惩联动机制,健全行业领域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配套制度和标准规范。依法依规认定信用奖惩对象和实施奖惩措施,扩展信用信息和信用报告应用范围。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服务能力,强化各级各类信用信息全面互联共享。规范实施“红黑名单”发布和联合奖惩制度,大幅提高违法失信成本。加强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信用记录、信息安全和权益保护,完善信用修复机制,推广“信易贷”“税易贷”等守信激励产品,提升守法诚信价值。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信用信息产生、归集、共享、公开、评价、应用和修复全过程为载体,综合评判社会主体信用状况,揭示防范信用风险,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一)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立规范统一的审批服务体系,全流程、全方位压减行政许可事项,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大幅度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大力整治各类变相审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推进“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全面落实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改革。继续加大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力度,精简优化产业项目开工前评估评审事项,对投资项目评估评审事项实施标准管理、分类管理和目录管理,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企业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快推行“区域化评估”“多评合一”“不见面审批”“容缺受理承诺制”等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加快研究构建符合白银实际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商环境追踪调查,定期评估不同类型企业对优化全市营商环境的差异化需求。
  (二)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在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力推进平台优化、流程再造和风险管控。加快编制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公布各层级政府审批服务事项目录,深化“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 ,打通惠企便民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理念,全面推广“不来即享”政务服务新模式,推进可享政策和服务扩面提标。整合优化政府部门内部审核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全面组建全市政务大厅帮办团队,开展“政银便民通”业务,为新开办企业免费提供全程帮办服务。
  (三)加强许可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广“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新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规范中间环节和中介组织行为,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加快推进智慧市场监管综合平台建设。
  四、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东进西联的对外开放合作大通道,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构筑对外开放通道平台。充分发挥白银市承东启西、展南拓北的区位优势,形成内联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等省份,外通蒙、俄等国家的多层次合作新格局,建立内外联动、畅通高效的互联互通平台。依托白银有色集团有色金属加工能力和进出口规模,积极融入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争取设立兰州海关白银分支机构,建设满足专业化工序零部件加工需求的进出口通道。积极对接兰州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白银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围绕“两区四基地”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提升对外开放产业平台融合和支撑能力。利用国际智力资源优势,以银西生态产业园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白银有色集团综合物流园建设为切入点,搭建“智慧园区”和科技创新平台。
  (二)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渠道。巩固和深化现有贸易合作关系,积极开拓中亚、西亚、中东欧市场。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逐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强化双向贸易连接。支持加工出口、商贸流通、外贸服务等外向型企业发展,强化外贸经营主体队伍。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市场。依托有色冶金新材料、高载稀土新材料、化工、能源、陶瓷、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加快推进白银进出口基地建设。积极争取设立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
  (三)持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开放合作,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沿线省市和国家开展实质性、多领域对接合作。加快推动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吸引上下游产业链转移和关联企业协同布局,做大做强各类产业集群。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区域、跨国境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国家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借力节会招商平台,以“一区六园”为载体,深化与中东部发达城市的合作,积极承接有色金属(稀土)及深加工、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先进装备制造、陶瓷建材、资源循环利用、农畜产品深加工及生物医药相关产业,完善联动推进、功能互补、聚合发展的承接产业发展格局。  
  第十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基本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群体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十四五”期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3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00元。
  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实施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基准的宏观调控,积极争取将白银市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促进就业综合示范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健全就业统计和监测体系。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
  (二)加大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行动,进一步健全就业帮扶机制。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加大对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创造适合毕业生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强化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作用。
  (三)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组织实施体系,合理放宽职业技能培训对象范围,适当提高培训补贴标准。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设立职工培训中心,将生产岗位和培训中心组成系统的技能实训基地。全面开展直补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实施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扩大和稳定就业。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促进多渠道转移就业。推进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提升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加快培养康养服务技能人才。
  (四)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推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在更多领域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新型就业模式,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鼓励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专栏26 劳动就业创业项目
  1.劳动者就业能力提升:实施新成长劳动力技能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战略性产业紧缺劳动力技能提升等行动。
  2.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线上线下相融合、相支持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设施,支持设立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3.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白银市职专技能培训基地、白银市职专创业实训基地等教育实训基地。培养一批适应白银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性人才。
4.就业援助: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和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行动。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深化改革、提升质量”为主线,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黄河文化教育、校本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不断完善适合学校德育实施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课程序列。高质量推进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的育人机制。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一批普惠、有质量的公、民办幼儿园,逐步完善城乡学前教育体系。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专项计划和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程,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探索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统筹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新时代高中阶段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抢抓“技能甘肃”政策机遇,推进市属职业院校资源优化整合,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建设集教学科研、培训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共享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总体实力。
  (三)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为重点,完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保障体系,加强普通学校特教资源教室建设,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高随班就读质量。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推进全市现有民办学校的分类登记,全面实现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完善奖助学金制度,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和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中考、高考政策,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保障各民族学生接受优质均等教育。
  (四)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国家、省、市、县及学校五级教师发展培训体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提高乡村教师补助,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健全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分配办法和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名优教师评选表彰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深化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区域内优质师资合理流动。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改善全市教育系统信息化基础环境,继续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云网融合”为载体的“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步伐,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和网络教学环境的提升改造。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覆盖,鼓励师生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制度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推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扩大继续教育有效供给
专栏27 构建完善多元教育模式
  1.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中小学标准化足球场地建设项目,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近视防控配套设备建设项目,推进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和学校运动场、体育馆等场地设施建设项目,满足新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
  2.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工程:支持各县区扩大城区、农村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在城区新建幼儿园30所左右,鼓励支持街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中高职院校举办公办幼儿园。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支持小学附设幼儿园独立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3.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城区老旧学校扩容改造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有序扩大城区教育资源,新建中小学8-10所,着力提升城镇优质资源供给能力。继续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项目,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4.实施普通高中扩容改造工程:不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元化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扩容改造工程,新改扩建校舍10万平方米。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配套工程,升级改造标准化考点、考场;配套建设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场及生涯规划中心等。
  5.实施职业院校跨越式发展工程:积极争取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落户白银,建设白银校区。大力支持白银明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与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错位发展。全力推动市属职业院校整合工程,将靖远师范、工业学校整体并入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建设一所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推进中职学校“双优”建设,全市培育、创建2-3个省级优质中职学校和6-8个省级优质专业。加快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对标“双高”建设,探索与省内外本科院校合作,建设本科专业,支持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有色冶金和数控技术骨干专业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争取1个专业进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大力支持白银希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与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错位发展。
6.实施教育信息化2.0专项行动计划:提升“市县一体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服务功能,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云网融合”为载体的”互联网+教育,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步伐,建设一批常态化互动录播教室和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和网络教学环境的提升改造。
  四、全面推进健康白银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实施健康白银行动,深化区域综合医疗改革,推进医疗卫生设施、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服务体系。
  (一)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持续加强市级全民健康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院。全力推进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填平补齐”,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激励制度,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推进人才队伍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二)完善疾病控制预防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技术、能力、人才储备,推进疾控信息化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全面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治,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重大疫情防控应急工作机制,依托市疾控中心建设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平战结合、跨部门跨区域、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
  (三)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推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符合条件的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打造中医特色科室、专家工作站。构建县域推动、组织化生产、道地品种支撑的中药材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
  (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带动作用,促进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建设,提升乡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加大大众性体育项目场地的建设力度,确保满足群众健身需要。建设白银高水平体育训练基地,加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组织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进一步做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重大健身主题活动。推进“互联网+健身”,丰富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民健身活动,支持线上体育平台建设,带动居家健身和网络赛事活动。
专栏28 健康服务体系工程
  1.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市公共临床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中心,有序推进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等传染病区改造提升项目。加强传染病防控物资储备。
  2.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布局,在各乡镇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联合病房、联合门诊,发展基层特色服务项目。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3.“大健康”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全民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构建覆盖县、乡、村的全民健康信息网络和县乡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并与省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积极推进落实人口均衡国家发展战略,响应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积极探索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坚持社会化发展托育服务,提供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做大做优“幸福白银?银龄驿站”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大力培育农村老年协会、农村社区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达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要求,全面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和基本制度,初步形成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失能老人均能有效得到社区帮扶。力争到2025年,新建养老机构100个、新增养老床位数3000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55%,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大于90%,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
 专栏29 老年人康养及养老设施建设
  1.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1+5+N”运行模式,实现全市养老服务基本信息实时采集、分级汇总管理、数据动态监管、信息及时反馈,形成监管运营、实体服务为一体的全市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2.特殊困难老人适老化改造: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人按照基础类项目进行适老化地面、门窗、卧室、如厕、洗浴等设施改造;对居住小区生活环境按照适老化标准进行改造。
3.普惠养老康养项目:新建、改造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设施。
  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统筹兼顾、公益普惠原则,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强化工伤保险管理服务,以高危行业农民工为重点,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全面推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二)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完善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和监督机制。强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建立常态化非现场监督机制,推进社保基金监管系统应用。建立约谈制度,加强基金风险警示提示。加强监督检查,打击侵害基金安全行为,建立健全基金监督行政执法机制,建立社会保险违法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基金监督队伍建设,建立基金监督人员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
  (三)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健全老年人、青少年、儿童、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基本权益。推进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全面建立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制度,火化区火化率达到60%。
  (四)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完善青年发展政策,深入实施甘肃省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对青年思想引领、宣传教育、就业创业、婚恋交友、文化内涵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倡导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困难青少年群体。优化青年成长成才发展环境,激发青年争先创优内生动力,引领青年奋发图强,开拓创新。
  (五)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完善退役军人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创新移交安置机制,稳步提高安置质量。大力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着力提升军休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健全高效运转的“立体化”社会保障和公共优待体系,解决退役军人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建立完善抚恤优待体系,加大烈士褒扬工作力度,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打造“退役军人之家”,探索实行全生命周期服务。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各领域和全过程,维护党和国家秘密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进程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法治白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持续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市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切实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和权威。持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健全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对产权的执法司法保护,提高司法公信力。改进创新普法工作,引导全市公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加强政治、组织、队伍、人才、科技、信息和政法基础设施等保障,为法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有效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向县(区)政府下移。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强化行政复议化解争议和监督功能。完善审计制度,保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有序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治文化精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崇、信仰、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法律援助制度改革,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白银
  坚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白银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社会矛盾综合处理。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社会安全信息资源采集、更新共享平台。完善问题问政和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渠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领导干部包案和接访下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着力健全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二)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大特种装备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智慧警务建设,完善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提高“智慧交管”应用水平,加大服务区、超限监测站建设力度。
  (三)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精准治理,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专业化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科学化的企业本质安全体系、标准化的事故灾害防护设施体系,着力解决基础性、源头性、瓶颈性问题。强化对矿山、危化品、金属冶炼、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全市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执法监管体系、联动工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与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预防事故能力显著增强。
专栏30 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工程
  1.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区域、行业领域风险评估,构建全市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安全风险“一张图”。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重大危险源转产和技术改造升级。实施高风险区域综合治理工程。
  2.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实施白银市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工程。全市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全部接入省、市监控平台,数据共享。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能力,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现代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3.安全发展示范工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四)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构建基于基础通信网络、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安全于一体的网络安全体系。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个人信息、信用信息的安全保障。完善网络安全漏洞信息发现共享利用披露机制,强化跨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加强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及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大力促进网络安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营造安全可信网络生态环境。
  (五)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推动落实企业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水平,注重发挥技术机构对安全和质量的支撑保障作用,构建企业自检、监管部门抽检、技术机构检测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线。遵循“四个最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开展重点食品、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立覆盖疫苗、药品和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对网络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完善追溯机制,加快市场监管检验检测基地建设。
  (六)加强金融安全维护。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结合起来,遏增量、化存量,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类金融机构的全面监测和有效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防控民间借贷风险,坚持疏堵结合,探索建立科学监管体制机制。规范民间融资主体市场准入、组织建设、业务范围和经营行为,坚决遏制民间借贷向非法集资转变,扎实推进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运作,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大对票据诈骗、非法集资、高利贷、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查处力度,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打早打小、防止蔓延,切实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七)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提升自然灾害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水平。健全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机制和救灾物资保障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加强公民安全防灾教育,提高全民识灾避险能力。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强化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开展涉危化地区环境安全整治。建设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体系。
  (八)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实战化的应急指挥、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扶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应急管理。优化防控机制,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建设,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救援能力,打造“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支持各县区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鼓励灾害高风险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储备站点。提升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增强社会公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
专栏31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工程
  1、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市风险隐患底数。以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林草灾害等为重点,开展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重点区域灾害隐患排查,开展重点区域的民居、桥梁隧道、河堤大坝、供电供水、通信、输油气管线、交通设施及生产经营单位等建(构)筑物结构调查和抗灾性能评价,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贯通、行业领域信息共享的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研究确定灾害风险区划,绘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2、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工程:建设市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应急指挥综合应用平台,组建白银市综合救援队,建设白银市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组建白银市应急专家库,建设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储备库,新建指挥信息网;提升改造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利用城乡社区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为城乡社区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逐步配备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
  3、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根据全市灾害类型和各部门灾害监测预警职能,分为“1个综合6个单项”监测预警专项工程,其中“1个综合”指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专项工程,“6个单项”指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气象灾害和农业自然灾害等单项监测预警专项工程。
4、全民防灾减灾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白银市安全防灾教育基地;在电视台、报社开设专题栏目;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宣传活动;举办各类安全防灾素质提升培训;开展市级综合应急演练。创建国家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编制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开展社区救灾演练,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等。
  (九)健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推动国防动员建设转型发展。统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提升保障效能,深化练兵备战,强化民兵队伍和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组织动员能力检测评估,加强人防工程建设,推动新时代人民防空战备建设和转型发展。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发挥好会宁会师旧址等国防教育基地功能。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完善多层次纠纷调解机制。加快推进县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制机制,打造智能化、实战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平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强化乡镇(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加强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规范管理,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二)健全社会治理服务机制。打造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平台,健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形成社区共治体系。
  (三)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深化拓展“三级网格”管理模式,融合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加强社区专业化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建设。大力发展红十字工作,加强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和红十字社区服务站建设。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开发,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到2025年,实行直接选举的城市社区达到90%以上,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500人,实名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13%左右。
  第十二章 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的努力,形成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将美好蓝图落到实处。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白银落地见效。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会宁干部学院建成面向全国的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史、党风教育培训基地,推动平川区打拉池红色小镇特色化发展。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建工作信息化和“四抓两整治”重点措施落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扎实推进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三、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监督责任。强化政治监督,全面贯彻“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得到严肃认真贯彻落实;督促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做实日常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通过监督发现问题症结、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机制,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凝聚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制度,促进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贯通融合、协调协同,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持续正风肃纪,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四、健全规划实施体系
  加强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发挥发展规划对相关规划的指导作用,推动全市规划一盘棋。做好与中央及省级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市、县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有机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要依据市县级发展规划编制,提升全域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布局水平,聚焦全域空间开发强度管控,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为市县级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五、建立协同落实机制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和工作协同机制,发挥规划对政策、项目、要素的引导作用,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重大举措,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程,建立推进落实机制,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证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安排。实施清单台账管理,按照“专业、专图、专班、专策、专资”要求,动态完善投资项目、重大项目、前期项目清单,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完善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在建、投产良性发展机制。强化督查检查考核,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帮助一级解决问题,确保“十四五”发展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六、强化规划监测评估
  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安排与全市“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围绕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完善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评估体系,分领域、分阶段推动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制定重要指标、重大任务实施计划,确保本规划提出的指标顺利实现。充分运用第三方独立评估、大数据分析等外部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分析研判,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规划实施定期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对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适时组织开展专题评估。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奋力谱写白银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篇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HP网站源码福田品牌网站设计同乐网站推广大浪网站优化按天扣费平湖网站设计模板塘坑网站seo优化观澜标王观澜优秀网站设计大鹏网站定制松岗关键词排名包年推广宝安高端网站设计深圳网络推广荷坳网站推广方案东莞外贸网站设计大运百度爱采购光明企业网站设计吉祥百度竞价广州品牌网站设计广州外贸网站建设大浪网站定制广州网站关键词优化大运设计公司网站荷坳高端网站设计坂田网站优化按天计费松岗网络营销惠州关键词按天计费南联网站优化按天计费吉祥企业网站改版西乡SEO按天计费同乐seo优化盐田网站推广工具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