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人民政府
索  引  号: 组织机构代码的地方/2017-00032 生成日期: 2018-01-16
文       号: 市政办发〔2017〕99号 关键字: 产业,发展,技术,企业,创新
所属机构: 发布机构: 白银市人民政府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电子政务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1-16 20:14
浏览次数: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省在银有关单位:

  现将《白银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13日

  白银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二〇一七年六月


  

  目 录

  一、发展成效与形势 - 2 -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的成效 - 2 -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 11 -

  二、总体思路 - 17 -

  (一)指导思想 - 17 -

  (二)基本原则 - 18 -

  (三)发展目标 - 19 -

  三、主导产业 - 22 -

  (一)新材料产业 - 23 -

  (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 36 -

  (三)主导产业企业和重点项目 - 47 -

  四、先导产业 - 49 -

  (一)生物产业 - 50 -

  (二)新能源 - 55 -

  (三)风电及先进装备制造 - 56 -

  (四)公共安全产业 - 59 -

  (五)信息技术产业 - 60 -

  (六)先导产业企业和重点项目 - 61 -

  五、特色产业 - 64 -

  (一)健康产业 - 64 -

  (二)文化旅游产业 - 65 -

  (三)特色产业发展战略 - 68 -

  六、产业环境建设 - 68 -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69 -

  (二)强化财政金融支撑 - 73 -

  (三)完善人才聚集机制 - 75 -

  (四)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 78 -

  (五)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 79 -

  七、规划落实措施 - 80 -

  (一)加强统筹协调 - 80 -

  (二)强化政策落实 - 81 -

  (三)做好规划衔接 - 81 -

  (四)加强评估考核 - 82 -

  附件1:名词指标解释 - 83 -

  附件2:创新型企业培育名单(备选) - 89 -

  附件3:白银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备选) - 91 -


  

  白银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期,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白银市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白银市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有利于以新供给促进新消费、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加快产业承接转移步伐、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对推进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白银市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为重点,做强优势行业、做大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区域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部署“十三五”战略性新兴发展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20年)》,结合白银市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指导全市“十三五”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动纲领和主要依据。

  一、发展成效与形势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的成效

  白银市地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核心位置,是兰西格经济区和呼包银经济区的连接点,也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复合型能源和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十二五”以来,白银市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为重点,以着力打造“3+4”亿级规模产业集群为突破口,提升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种类、加快企业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有效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1.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4.27亿元,年均增长11.24%,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处于中等偏下收入水平(世界银行评价标准),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74.46亿元,年均增长20.2%,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65亿元,年均增长15.62%;大口径财政收入50.95亿元,年均增长8.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49亿元,年均增长16.57%。产业升级步伐逐步加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2.1:54.99:32.91调整为13.59:44.73:41.6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8.7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达到144.43亿元,年均增长13.06%。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6%提高到2015年的1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38元,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5元,年均增长13.8%。城镇化率达到46.53%,年均提高1.41个百分点。

  图1-1 白银市区域经济空间示意图

  图1-2 白银市“十二五”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图1-3 白银市“十二五”人均生产总值和城镇化率

  图1-4 白银市“十二五”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图1-5 白银市“十二五”技术创新情况

  图1-6 白银市“十二五”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2.创新主体培育步伐加快。2015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完成27.8亿元,增长8.1%;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市科技型企业9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初步形成了各类创新主体集聚的产业创新体系。甘肃稀土新材料、白银有色长通、中科宇能等5家企业入选甘肃省战略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骨干企业。甘肃郝氏炭纤维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进入省小巨人企业行列。依托银光公司、靖煤刘化集团等企业打造全国最大的含能材料生产研发及产业基地,TDI生产规模占国内企业的24.4%。以华鹭铝业出城入园和中瑞铝业百万吨铝合金项目为重点,鼓励煤-电-铝联产,延展铝型材深加工产业链条。依托中天化工,打造氟化工产业,90万吨硫酸产能促进了硫磷化工企业集聚发展。依托中科宇能、白银风机厂、容和集团等企业,发展风电成套设备、矿用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

  图1-7 白银市“十二五”企业培育情况(单位:元)

  3.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个性化市场产品。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了有色金属和稀土两大类高附加值产品,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甘肃稀土新材料、白银有色长通、甘肃郝氏炭纤维等企业的多元合金、超细铜导线、高精度有色加工材料、高温超导导体、稀土功能型材料、碳纤维热场材料、重铬酸钠提取技术等一批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银光集团TDI技术装置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白银赛诺、白银熙瑞、正生生物、杰康诺生物、康视达等企业开发的酵母核心产品、玉米淀粉复合酶、菊粉、隐形眼镜等产品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亿维变压器、尚德电机、鸿浩磁力泵阀、倚银石化检测设备、一德CO2空气源热泵、神龙航空设备、中科宇能风电叶片、白银风机、容和矿用设备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末,新材料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迅速,有色金属、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航天航空等领域发展速度走在全省前列。

  4.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全市以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载体,推动创新要素向“一区六园”集聚,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白银高新区总规划面积35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91.6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65家,从业人员达7.3万人,先后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25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园区之一。2015年,白银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88.11亿元,增长2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8亿元,增长13.8%,形成了化工、有色金属(稀土)、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建材陶瓷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六大产业集群。其中,银东产业园重点打造全市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银西产业园重点打造医药中间体、生物制品产业聚集区,刘川工业园着力推进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贮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平川经济开发区逐步将陶瓷工业、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矿用设备制造)等产业做大做强,景泰正路工业园重点打造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会宁工业园重点打造小杂粮等食品保健产业基地。“十二五”末,“一区六园”实现了产业链条化和园区集聚化,形成优势产业为主、多元支撑为辅的产业体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图1-8 白银市“一区六园”产业发展布局

  5.创新创业平台集中涌现。全市现有专业科研机构8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企业技术中心1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科研院所产业中试基地2个。人才储备方面,全市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200人,万人R&D人员达到6人,围绕产业需求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7个,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领军人才99人,建成院士专家服务中心1个、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5个、大学科技园白银园区3个、研究生实训基地5个。在产学研方面,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等16家科研机构、兰州大学等100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积极推广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1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初步形成“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园区加速”的产业化链条。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建成生物医药中间体产业园和装备制造产业园12.5万平方米,成功孵化出一批年产值超过3000万的科技型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市青年创业园,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6.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白银市相继出台了《科技支撑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实施股权激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白银市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管理办法》,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难题。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重点改革了科技奖励评价制度。修订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白银市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建立了与国家、省级相衔接的科技计划体系。编制了《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发展规划》、《白银生物经济园区总体规划》、《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实施“白银市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引育计划”,落实《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评审认定办法》、《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扶持办法》等相关政策,支持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面临的主要机遇

  “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弱化,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后发地区实现与先发地区对接和互动的有效路径。

  从国际看,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将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制造等不同领域作为突破口,以新兴产业的崛起抢占新一轮经济竞争制高点,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群体跃进态势。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全球流动,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后发产业爆发点成为打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核心战略。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从国内看,“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引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抓手,以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突破口,加速创新型经济发展。同时,各省市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日益广阔。

  从省内看,当前我省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既处于转型升级、乘势而上的关键时期,也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口,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素在发展中的支撑、融合、提质、增效作用日益凸显。甘肃作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十三五”期间,全省继续推进以兰白为核心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陆续出台的《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20年)》《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从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国际合作、财政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

  从全市发展看,白银市作为国家智慧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资源枯竭转型城市,通过先行先试、集聚创新资源、改革体制机制,为老工业城市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白银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主要目标”、“八大战略工程”以及“3+4”产业集群培育,为推动园区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和新活力。从全市工业化进程看,白银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59:44.73:41.68,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且在GDP结构中占比最大,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46.53%,白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由工业化起飞逐步走向成熟期。从全市创新动能看,白银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产业承接转移重要平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51%,研究与开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15%。综合判断,白银市处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的交织期,具有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基础和条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是与全省乃至全国相比,白银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形成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不足,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小、产业链短、关联度低,依靠要素驱动的观念和机制没有根本扭转。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依然艰巨,还存在以下问题:

  (1)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明确定位,求多求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少数领域,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但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不明确、产业链条不明晰、产业集聚度不够,尚未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规模、定位与发展方向,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不鲜明、重点不突出、发展不明朗。

  (2)产业链细化不够,产业高端环节突破缓慢。目前全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及产业链各环节的细化不够,重点产业链的构建缺乏明确的时序规划,高端化细分门类发展较少,对具体的发展产品、产业环节等定位不明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供给能力相对薄弱,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的核心技术,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不多,特别是在高精尖领域产业基础和技术薄弱,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导致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竞争优势不明显。

  (3)企业数量少,协同效应弱,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从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基本经历了“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演变路径。而白银市归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较少,各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不多,难以形成大范围的以点带线、以线圈面联动效应,产业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在已有的一些产业集群内,企业仅仅是空间集聚,行业内的企业间关联度不大,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处于一种“集而不群”的状态。

  (4)高层次人才短缺,研发机构与产业需求融合度不高。人才密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特征,但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与结构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缺口较大,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学校少、专业缺,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二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对战略新兴产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吸引力不够,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现象突出,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更加凤毛麟角。三是高校与研发机构较多,但是研发资源整合不够,研究方向与地方经济发展衔接差,致使一些重点领域的研发难以突破。

  (5)创新环境有待优化提升,资源集聚效应不明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够浓郁,目前,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众创空间支撑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条件与资源集聚发挥作用没有完全凸显,缺少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服务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还在进行中,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不明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还待完善与推进,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没有形成全民意识,影响“创客”的普遍加入。

  (6)整体经济下行,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受国际原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全球性因素影响,我省大量企业库存积压,利润降低甚至亏损,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劳动力优势不再,经济效益不见好转,不少企业资金紧张,生产经营困难,个别企业甚至选择停产。2015年,全市企业效益下滑,规模以上企业共亏损59户,比上年增加16户;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6.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7个百分点,经济骤降,严重影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产业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效益导向,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为手段,结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3510”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四新经济”新形态,推进白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分层持续发展。以产业重点工程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转移,促进产业扩容升级,引领产业链式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白银经济社会发展的爆发点。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用市场需求的巨大优势,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助推产业倍增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分层推进相结合。从实际需求出发,突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特色产业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联动发展。立足分类指导,对不同规模、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鼓励和引导。处理好部门和条块之间的关系,带动整体和全局工作的落实。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培育相结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基点,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强化原始创新导向,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率先在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主导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产业承接转移和提质增效。

  ——坚持聚集发展与融合发展相结合。按照“建设一个项目,拓展一个产业链,发展一个产业集群,形成一个产业基地”的发展途径,发挥企业群、产品群和技术群的规模优势,实施产业聚集发展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互动、商业模式与产业模式融合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新业态,构建一套分工合理、协作密切、功能互补的产业链和产业新体系。

  ——坚持创新引领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围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创新引领主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畅通创新路径、丰富合作形式,打造开放品牌。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基地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扩大开放合作规模和领域,提升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能力。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全面完成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任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任务、承接产业转移任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创建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2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达到40万元/人,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未来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跻身新兴产业发展领先城市。

  1.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过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家、省级骨干企业10家。围绕主导产业、先导产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带动一批配套协作、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使其尽快进入国内同行业优势企业行列,加速产业升级、效益提升、节能减排、就业增加。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占GDP比重达到44.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7%。建成超导产业、通用航空产业、风电装备服务型制造产业、大健康产业、节能环保材料与服务产业和动力电池制造产业8大产业集群。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主导产业链条延伸,生物、风电及先进装备制造、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等先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超前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精密分类、精准配置、精细服务,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培育新动能。

  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225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依托企业培育和建成企业技术中心35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建成10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建成白银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白银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兰州大学白银技术转移中心、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白银分园。培育和引进企业创新团队50个,吸引和聚集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创业投资家、创新型企业家和工匠型人才。万人在岗职工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专利数量质量大幅度提高。通过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育,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4.创新创业载体逐步增多。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家,企业新型孵化器发展到8个,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特色专业园区(加速器)10个。重点依托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众创空间20家,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围绕主导产业实行差别化、专业化办学,建成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建成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服务平台8个。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基本建立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投融资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

  5.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到2020年,在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新创办企业数年均增长15%,白银高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11%,提升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质量。完成传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两项重点任务”,重点打造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生物、风电及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加速器,着力打造生物医药、碳纤维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等专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专栏2-1 白银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发展指标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0

20

R&D投入占GDP的比重(%)

1.25

2.5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6

40

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0

40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5.65*

17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万人)

208.08*

225

万名在岗职工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

10.29*

20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5.77

20

  *数据来源于《2015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其余数据来源于《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产出规模大、引领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广阔,在一个区域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支配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本身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不仅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而且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有效支撑,是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关键所在。立足白银实际,结合西部优势,有选择性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对于白银在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进程中取得领先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材料行业作为新兴产业重要组成,正在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引。循环经济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节能环保产业,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新材料和资源循环利用,正是白银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主导产业。依托新材料产业大中型企业,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以综合治污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实施大规模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综合能耗、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等方面提质增效,支持“材-冶-煤-电-化”一体化经营,以资源链、价值链增值分享为目标,深层合作形成专业技术上差异互补、生产环节上配套协同、市场空间上交叉错合、利益上兼容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一)新材料产业

  依托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按照“上下延伸、双向扩张、聚集发展”的思路,实施有色新材料产业集群战略、资源突围战略、技术支撑战略、循环发展战略和产业人才战略,提升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层次,拉长拓宽延伸产业链,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做大规模,协同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链式衔接,将白银打造成全国具有较强优势、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构筑“一带一路”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区。

  1.有色新材料。以白银公司为核心,放下身段,切入市场,高端发力,存量挖潜,调整结构,实施产业链延伸和补链项目,重点发展铜合金新材料产业链、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链和高端锌基材料产业链,再造白银有色金属品牌。

专栏3-1 有色新材料重点工程

01高端铜基新材料产业链。突出高性能、高精度、高稳定性铜基新材料生产技术创新,发展电子电气工业用高档电解铜箔和高性能引线框架铜带、高铁航天用高性能铜合金复合材料、高强高导铜合金线材、高性能特种铜管铜材,发展高纯硫酸铜、微晶磷铜球等高端电镀材料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铜铝导体新型材料的开发应用等。

02高端铝基材料产业链。以宽幅、超薄、高强、复合为方向,重点发展新型铝合金、铝基复合材料,发展高质量铝箔、高精度薄板材、高精度专用铝板材、汽车用铝合金复合材料、高档建筑饰用材以及各种高级导线材料等。

03高端锌基材料产业链。以锌产品为基础原料,发展锌加工延伸产业链高端产品,重点发展锌合金、金属锌粉、高纯活性氧化锌、纳米级氧化锌、热镀锌合金、焊管及热镀锌管、锌空气动力电池、再生锌等。

  2.稀土功能材料。以甘肃稀土公司为核心,提高产业研发能力,大力推进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贮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与稀土原料主要产区紧密合作以及自有资源开发控制,以稀土化合物产业为基础,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实现由稀土分离产品生产向稀土应用、功能材料生产的转变,不断拓展稀土产业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辐射带动发展形成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

专栏3-2 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工程

01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链。促进产品进入高端应用领域,提供定制化产品。提升磁体体积敏感性,开发适用于电子信息产业小型化产品材料,提高高矫顽力和高磁能积,开发适用于节能和新能源市场大中型电机用新材料。

02稀土贮氢合金粉。开发高比容量、低自放电、长寿命的新型储氢材料,升级扩能以满足数码产品、混合动力汽车迅猛发展的市场需求。

03稀土抛光粉、抛光液。提高分散稳定性,增强适用性,按市场需求量身定制各种配方,开发具有特定的形态和特征的多型号抛光粉(液)产品细类。

04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重点发展高效稳定发光材料,突破低成本、规模化合成荧光粉的关键技术,开发白光LED用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等离子显示荧光粉,道路发光材料、节能灯具等。

05稀土催化材料。提高催化剂的耐久性、抗中毒能力和高温热稳定性,开发更高性的高端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开发适于在烟气脱硫脱硝、污水处理、芳烃等有机工业废气净化、室内空气净化等领域应用的稀土催化材料和集成技术包等。注重开发制备新工艺和新装备,降低催化成本。

  3.化工新材料。以银光公司、中天化工、昌元化工、阳明化工为核心,积极推进高分子材料,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扶持发展下游化工项目,加强中小化工企业培育,做大做强TDI、PC、氟化工产业链,形成深加工、低运距的综合生产体系。

专栏3-3 化工新材料重点工程

01TDI产业链。突破大规模清洁化制造和大型制造成套技术,发展环保型聚氨酯材料,加快实现聚氨酯主要原料尤其是脂肪族异氰酸酯等高附加值配套原料的生产和产业化,配套氯碱、DNT、洁净煤气化制氢、硝酸、PVC(聚氯乙烯)等项目,形成氯碱-TDI-PVC及煤-洁净煤气化制氢(一氧化碳)为主的产业链。加快开发特种聚醚、水性、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人造板用聚氨酯无醛黏合剂,全水/化学环保型聚氨酯发泡剂等环保产品,加大聚氨酯产品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

02PC(聚碳酸酯)产业链。发展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形成丙烯腈、异丙苯-苯酚丙酮-双酚A-PC产品为主的产业链。

03氟化工产业链。发展以氟为主导的多元化产品,逐步向氢氟酸、氟橡胶、氟涂料、二氟乙烷、含氟医药、含氟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等有机精细氟化工行业拓展延伸。大力开发高性能无机氟化物、电子级氢氟酸、六氟磷酸锂、含氟特征气体等无机精细氟化工产品。

04铬酸盐产业链。推广气动流化塔连续液相氧化技术以及重铬酸钠清洁生产装置,实现了铬酸钠全流程连续化、自动化生产,从源头解决了污染物问题,实现清洁生产。

05新型煤化工。配套TDI生产,实施洁净煤气制氢,复产合成氨,规模化生产尿素、硝基、硝基复合肥,合成煤制气延伸发展甲醇、甲醚等深加工产品。

  4.动力电池材料。依托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天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重点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镍氢动力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延伸新一代电池研发体系,提升新一代动力电池新材料和关键技术的工程化研究能力及其产品设计验证能力。

专栏3-4 动力电池材料重点工程

01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安全性、高匹能为方向,突破磷酸铁锂配方、磷酸铁锂碳纳米管掺杂技术、磷酸铁锂低温性能、锰酸锂多元掺杂改性等研究,加快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快正极材料纳米石墨烯磷酸铁锂、负极用石墨产品的开发。

02镍氢动力电池。以新材料和复合材料技术为基础,转化生产高性能镍氢动力、储能、蓄能电容电池,推动高性能镍氢动力电容电池制造产业化。

  5.碳纤维材料。以郝氏炭纤维公司为核心,以发展“碳纤维”核心技术和坚持提高其他碳素材料的产业化规模为主线,兼顾高性能碳纤维的突破发展和通用碳纤维的市场开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及批次稳定性,推动碳纤维高端品种产业化,碳纤维下游复合材料制品集群化,重点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和资源的交流融合,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国家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研发平台建设,提升碳纤维整体竞争能力。

专栏3-5 碳纤维材料重点工程

01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提高稳定性,开发更高弹性模量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提高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碳纤维布/绳、短切碳纤维、高纯碳纤维粉末等产量,开发具有高性能结构的航天航空器碳纤维复合结构件、航空器碳/碳复合功能件、竣工配套碳纤维复合结构件、核热场碳/碳复合功能件、真空热场碳/碳复合功能件,持续发展聚丙烯腈基碳毡/石墨毡,黏胶基碳毡/石墨毡,光伏硅生产炉碳纤维热场,真空冶金炉碳纤维热场、宝石炉碳纤维热场等复合热场材料。生产基于应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碳纤维复合芯输电导线,碳纤维增强汽车零部件,碳纤维增强石油探採抽油杆,碳纤维增强风电叶片,碳纤维建筑补强材料,碳纤维体育休闲用品等。

02设计制造专用生产设备。开发高效低成本生产工艺,总结适合国产碳纤维产品标准的应用设计规范,开展对碳纤维力学性能稳定性的评价体系总结研究,形成促进碳纤维材料产业化或工程化的工艺体系。产业化生产静态预氧化炉、静态碳化炉、静态石墨化炉、动态预氧化炉、动态碳化炉、动态石墨化炉、压力液相浸渍系统和化学气相沉积系统,逐渐形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精密加工基地。布局碳纤维材料配套服务区。吸引丙烯腈、聚合引发剂、二甲亚砜、部分精细化工企业以及等静压石墨新材料企业入市。

03攻克高性能碳纤维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碳纤维强度性能提升的碳化工艺、连续石墨化技术制备高模量石墨纤维、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碳纤维表面上浆技术、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搭建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试验平台、国家级碳纤维重点实验室,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碳/碳复合材料致密化工艺、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建成国家级特种碳素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基于航天及航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抗氧化技术、耐湿热技术、耐受性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建成碳纤维军事用途应用技术开发平台。

  6.凹凸棒石材料。凹凸棒石黏土资源被誉为“土黄金”和“千种用途,万土之王”,能够广泛应用于全行业全产业链,对于新技术、新材料,以及土壤改良修复具有战略意义。依托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和西部凹凸棒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甘肃省凹凸棒石应用研究工程中心,成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对凹凸棒石资源的管控和配置,引导发展中小微企业走规范化、高端化发展之路,前瞻设计、形成标准、统一检测,解决凹凸棒粘土矿的提纯技术及设备等深加工关键科技问题,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产品群,将凹凸棒石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凹土产业真正实现“点土成金”。

专栏3-6 凹凸棒石材料重点工程

01环保和生态治理类材料。通过改性及聚合、复合处理,制成粉状、颗粒状、型材等作为水体、空气、固体(宠物垫料)净化的吸附材料、絮凝材料、颗粒滤料、吸附过滤栅栏等。

02日化制药及生物工程材料。通过提纯超细、漂白,用于药物及药物载体,日用化妆品,洗涤助剂,生物工程及转基因工程,生物肥料,生物液体净化材料,生物合成材料,承载材料,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真菌剂,动物饲料转化调节剂,动物防疫药物等。

03高分子有机无机合成材料。通过提纯、改性,用于橡胶、塑料复合材料,合成纤维,淀粉凹凸棒石黏土合成材料及有机物与凹凸棒石黏土聚合杂化材料。

04化工催化材料。通过复合、活化处理,开发催化剂载体,合成催化剂,吸附、净化、分离材料,分子筛,航空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等脱色净化材料。

05纳米功能材料。通过提纯、解聚、分级、浓缩,开发防腐材料,抗菌材料,无机导电材料,胶体悬浮增稠材料。

06农业材料。通过复合、聚合等处理,开发农作物专用缓释肥、农药载体、饲料添加剂、种子包衣等,经有机无机复合开发土壤保水、土壤改良保水剂。


  

  图3-1 白银市有色新材料产业技术路线简图

3-2 白银市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路线简图


  

  (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依托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载体,实施“四位一体”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抓手,遵循“优势工业先行,特色农业并进,社会循环推广”的发展路径,围绕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鼓励构建跨行业、跨企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促进原材料、能量梯级利用和高效产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循环型工业体系。全面优化有色金属与新材料、化工及精细化工、复合型能源(煤电、水电、风电、光电)、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业等工业领域产业布局,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步伐。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1)促进绿色制造。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不断缩小与领先绿色制造能力的差距,加快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有效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增强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加快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实现绿色增长。

专栏3-7 促进绿色制造重点工程

01加大产业能耗监控、能源审计,严把节能准入条件,主要产品单耗或综合能耗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与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02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技术工艺,发展绿色新型元器件,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推广应用快速成型、表面工程等绿色节材工艺技术,大力研发高性能、轻量化新材料。

03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分离零部件、元器件等中间生产能力,组建和孵化专业配套的中小企业,采用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开展再制造实践。

04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2)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以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以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为手段,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非常规水源利用、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积极拓展和延伸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长效机制。

专栏3-8 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

01有色冶金废渣综合循环利用。提升重金属及稀有金属回收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掌控力,加快推进废金属资源再生利用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发展超细纳米银粉、银浆料,尾矿渣提炼铂、锗、铟稀贵金属等,重点发展稀贵金属高纯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化合物与催化材料,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变铬渣等危险废物为一般工业固废。利用有色冶金废渣生产水泥、水泥混合材、道路路基。用赤泥制备建筑用墙、地砖和琉璃瓦等陶瓷,依托平川陶瓷研究中心建设,开发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及高温结构先进陶瓷等,构筑陶瓷-凹凸棒-石膏循环产业链,形成日用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工艺陶瓷多种类、多品种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提高陶土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高档陶瓷制品,开发陶瓷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新型陶瓷制品,形成高附加值产品。

02煤矸石、粉煤灰。形成集煤炭、发电、供热、化工为一体的煤电化循环产业链条,推动靖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促进全市新能源就地消纳和资源深度转化。发展煤矸石制建材、煤矸石材料加工、脱硫石膏制建材、粉煤灰制建材、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产业,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80%。高洗煤废水循环利用率,减少电耗、水耗和介质消耗,鼓励利用矸石、灰渣等对深陷区进行立体生态整治和土地复垦,发展林业碳汇、生态农业等产业。

03工业副产。生产品质稳定的纸面石膏板、石膏砌块、石膏空心条板、石膏砖等石膏建材产品,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其中脱硫石膏超过80%、磷石膏超过30%。利用冶炼酸、电石渣等资源开发红石型钛白粉,延伸园区化工产业链。

  2.特色农业循环体系。以生态循环经济引领农业现代化思路,夯实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生态循环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推进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片区建设,因地制宜实现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1)挖掘产业融合增收潜力。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连片开发的思路,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或特色农业,开展区域层面的综合试点和试验示范,组织实施相关重大项目,促进区域层面现代循环农业建设,连片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重点瞄准影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和关键领域,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系统、配套功能,形成按区域或产业链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

专栏3-9 挖掘产业融合增收潜力重点工程

01加强新型适用农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整合农业专家数据库、种植技术数据库、养殖技术数据库等系统资源,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02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围绕要素聚集、技术集成和效益集约,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发展以蔬菜、养殖为主的设施农业,提升改造日光温室、养殖棚圈等设施装备,建设标准化规模种植基地和养殖场(小区)。

  (2)特色农业资源深层次利用。挖掘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品种资源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化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竞争优势。按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等标准培育龙头企业,运用生态循环利用模式、机械化作业效益模式、设施生产集成技术模式和现代营销模式,带动小杂粮等农业资源深层次发展。

专栏3-10 特色农业资源深层次利用重点工程

01小杂粮。针对特色优势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发具有食疗同源和保健功能的产品、高效生产工艺技术流程以及加工机械设备选型,大力发展小杂粮精深加工,提高产业效益,促进小杂粮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实现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

02植物提取物。研发香豆素、藏红花素、枸杞多糖、枸杞黄酮、枸杞色素、葡萄籽原花青素、红景天、蒲公英、刺蒺藜提取物等;开发葡萄籽油,枸杞、葡萄籽复配固体饮料等。

  (3)废弃物综合利用。围绕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延伸农产品深加工、清洁能源建设等方式,构造“种养殖-废弃物-沼气”能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尾菜再生利用、“籽瓜加工-微生物营养产业-发酵液-种植”高值化利用等产业链,形成工农林牧多业共生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

专栏3-11 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工程

01依托白银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雨润、统一、蒙牛、鑫昊、盼盼、德福祥等企业,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形成“种植-秸秆-养殖-废物-沼气、肥料-沼渣、沼液-有机肥-种植”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循环化利用的生态农业产业链。

02明晰籽瓜深加工生产可发酵性糖→全营养发酵高附加发酵液→凹凸棒晶产业加工有机肥料→促进籽瓜的绿色种植生产循环,实现微生物营养产业、籽瓜深加工产业、凹凸棒晶等产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03形成“玉米种植-秸秆青贮-养殖业-基肥-玉米种植”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白银金龙农工商贸有限公司等15个废旧地膜回收站,形成“废旧农膜回收-聚乙烯再生颗粒生产-再生塑料制品加工”循环产业链。在水川、四龙镇蔬菜生产集中区推广蔬菜尾菜生物堆肥技术,形成“尾菜-无害化处理-肥料(饲料)-养种植”生态产业链。

  3.城市废弃资源利用。加快社会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和城市低值固废的收集和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进行绿色拆解、材料识别分选、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城市矿产”资源利用由初级产品向“高精深”产品延伸。建立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的回收网络,按废物回收、拆解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建立社会化产业发展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专栏3-12 城市废弃资源利用重点工程

01废旧物品。注重开发废旧机电设备、汽车、家电中可循环利用的有色金属、塑料等“城市矿产”,发展废旧包装、汽车、废纸、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展览和装修材料等回收技术和装备,支持环保型废旧线缆回收利用、废弃橡胶制品高值化利用集成技术和产品。发展机床、工程机械、办公耗材、家用电器、建筑垃圾等再制造技术和产品。支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实现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成废弃物回收-分拣-加工-交易的回收利用网络,打造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加工-有色金属制品、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再生塑料-农业/建材、废旧橡胶-回收-加工-翻新轮胎/再生胶等核心产业链条。试点“互联网+再生资源”发展新模式,通过环保企业业务延伸、再生资源企业与互联网回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智能回收网点向互联网回收的延伸和电商业务拓展等方式的试点,积极探索“互联网+废品回收”发展路径及模式。

02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构建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保安全、循环共享的生产生活共生体系,建立以循环利用为基础的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循环利用-能源转化及生物处理垃圾处理系统。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资源化产品评估以及监督管理体系;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减少产生量;开展餐饮业分类存放、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促进源头减量化。加快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预处理、生物燃油、有机肥等产品关键技术研发,鼓励餐厨垃圾收运处一体化经营的第三方服务,推动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上下游优势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加快建成覆盖全省的餐厨废弃物管理网络、收运和处置一体化体系。


  

3-3 白银市小杂粮产业技术路线简图图3-4 白银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技术路线简图


  

  (三)主导产业企业和重点项目

  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分解或鼓励技术人员分离创办企业,培养、衍生企业群。

专栏3-13 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或研究院

新材料

白银公司、甘肃稀土、大河稀土、银光公司、阳明化工、白银有色长通、郝氏炭纤维、中阳新材料、中天化工、良友化学试剂、龙盛化工、鑫晟化学新材料、嘉能、隆盛祥、扎布耶锂业、荣信、凹晶矿业、欣庆、信利生稀土新材料、德宝、大象新能源、天海新能源、西北矿业研究院、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等。

循环资源

利用

启源、万山稀贵金属、聚隆精细化工、中鑫石化、昌元化工、双银公司、利亨、金奇化工、顺翔、佳和、凯斯瓷业、恒大陶瓷、嘉华陶瓷、新力水泥、天晟节能墙材、鸿煜、鑫隆新型建材、天碁新型建材、天渊建材、诺克保温建材、巴斯得、一刀、胜昶水泥、王岘水泥、九桓新材料、中科联塑、盛隆管道等。

  实施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水平项目,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加速聚集。

专栏3-14 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年产1000吨液晶玻璃用高性能稀土抛光粉生产线项目、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高性能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线项目、高性能稀土贮氢合金粉及镍氢电池项目、高纯度铈系列产品项目、高纯度硝酸铈铵500吨项目、稀土研发实验室建设。

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建设、纤维预浸渍系统项目、航空航天级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碳/碳复合热场材料项目、碳纤维复合芯高压输电导线项目、汽车用碳纤维复合结构材料项目、碳纤维增强石油探採抽油杆项目、碳纤维压成型系统以及专用设备制造配套区项目。

年产10万吨凹凸棒粉产品加工项目、30万吨凹凸棒橡胶添加剂项目。

高性能镍氢动力电容电池项目、高温动力型改性锰酸锂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年产1500吨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

10万吨/年TDI生产线项目和XDI生产线项目、硝基复合肥暨尿素原料路线转型改造综合利用项目、30000吨/年肥润滑油再生循环利用项目、年产20万吨金红石型钛白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45万吨/年工艺芳烃项目、10万吨/年重铬酸钠及配套清洁生产项目、钛白粉副产硫酸亚铁综合利用项目、1500吨/年优等品邻苯二胺(OPDA)项目等。

年产40000吨高性能无水氟化铝配套年产60000吨无水氟化氢项目;年产2000吨电子级超纯氟化锂项目。

处理废旧农业机械、废旧汽车、废旧轮胎资源再生综合利用,外墙保温砌块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危险废物资源化无害化集中处置中心项目、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培育。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

  四、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为目标,以较高的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持续创新发展能力为特征,未来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经济带动力的产业。先导产业是获取整体产业控制权的突破口,白银市生物、新能源、风电及先进装备制造、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是白银具有发展潜力的先导产业,产业收入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辐射效应较大。根据白银产业、科研基础和资源条件,选择具有前瞻性、地域特色鲜明、未来市场广阔、辐射带动效应强、经过5-10年培育有望发展成为下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对提升经济竞争力、支撑白银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以产品为基点,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技术群体突破,加快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链条,根据集群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鼓励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一)生物产业

  依托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上海等地企业集团,辐射带动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配套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3大领域,以优化创新引领化学制药高端发展、以继承创新加速推进中药品牌发展、以突破创新实现生物制药快速发展、以应用创新带动潜力领域突破发展、以业态创新促进服务领域提升发展,培育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医药产业集群,推动生物产业由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跨越。

  1.生物医药。以化学药制造为增长点、现代中药为聚焦点、医疗设备与器械为潜力点,以仿创结合、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要手段,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扩大产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规模提升。

专栏4-1 生物医药重点工程

01化学药制造。以白银高新区出孵医药企业为开端,加快特色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新型药用辅料等化学原(辅)料药和中间体的研制,重点研究开发和生产多肽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和自身免疫病防治药物等有特色、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和制剂产品,积极开发缓释、控释、长效、靶向释药等新剂型。

02现代中药。依托中医药白银制剂中心,支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经典古方、民间验方、院内制剂进行系统整理、验证和提炼,从而推进创新药品的深度系列开发;推进枸杞、甘草、板蓝根、红花、柴胡、党参、黄芪等道地和优势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不断研发中药新产品。

03医疗设备与器械。加强医药企业与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联合,推进医疗设备生产制造,开发中医诊断设备。依托康视达科技集团,发展软性亲水接触镜、多功能型隐形眼镜护理液,以及消毒机、安全注射器等保健类医疗器械产品和产业,形成医疗器械产业体系。

  2.生物农业。依托中小企业产品基础,以高产、优质、安全、营养为目标,围绕农业良种育种、生物农药2个产业链,建立生物产品科技加速器,构建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创造一批能打开市场的产品。

专栏4-2 生物农业重点工程

01农业良种育种。研究选育黄土高原旱作区抗旱玉米、小麦、大豆、豌豆、脱毒马铃薯等新品种;不断引进选育沿黄灌区农业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粮食安全。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细胞克隆、分子标记、胚胎移植、精液冷冻及品质控制,建立肉羊、猪、牛育繁推技术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生物种业企业。

02生物药剂。实现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农用灭虫灯等农业生产资料类产品产业化,构建废渣加工生物有机肥料等产业链条,开展新型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兽用疫苗、环保兽药、土壤改良剂等产品。

  3.生物制造。面向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生物制造产业技术体系,利用细胞转化和酶催化等绿色生物制造方式及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生产各类精细化学品、功能营养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生物酿造产品的生产工艺,重点培育发酵与酶工程新技术与产品、添加剂的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提高产品经济性,推动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专栏4-3 生物制造重点工程

01酶制剂。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发展,推动生物化工醇、化工有机酸等大宗生物基化工原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等有机酸,提升啤酒复合酶、木聚糖酶、B-葡聚糖酶、蛋白酶、糖化酶、耐高温淀粉酶、玉米淀粉复合酶、饲料复合酶、植酸酶、纤维素酶等产能。

02生物基材料。进一步清晰市场应用与开发定位,研究菊粉行业标准、产品检测方法,扩大开发菊粉在食品、医药及化工中的衍生应用,打造菊粉品牌,提高知名度。

03保健药食。发挥中医药在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方面的保健作用,以药食用同源、药菜两用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保健食品、药膳、药妆、日用品等健康产品。


  

4-1 白银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路线简图


  

  (二)新能源

  发挥白银市多种电源并存的优势,着力从超导变电站建设和采煤沉陷区改造寻求突破,从技术研发和改造需求出发,推动白银特色能源项目建设和产业萌发成长。

  1.超导变电站。依托白银超导变电站在国内的领先优势,持续研究探索超导技术体系,促进成果的产业化推广,促进电路稳定性,增加本地电力中的蓄能产量,提升产业经济性。

专栏4-4 超导变电站重点工程

01超导技术体系。研发应用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超导电缆等多种超导电力装置。制订超导类装备各级标准,大幅提高系统效率和使用寿命,进一步扩大应用示范规模。

02电网的安全稳定性问题。继续开展直流电网建设合理性、网络架构和广域可再生能源资源互补利用模式及超导直流输电技术等研究,提高电网的效率和效益。

03特种电线电缆、接插件材料产业链。重点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用超导电缆、微细电磁线、磁体用异形超导电缆3类产品的21个技术方向取得突破,保持低温超导系列电缆、高温超导电缆技术的领先性,扩大微细电磁线产能。

  2.风光电场建设。整合采煤沉陷区光照、土地、电网等因素,建设光伏发电基地,立体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助推新能源建设,实现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

专栏4-5 风光电场建设重点工程

01采煤沉陷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利用矸石、灰渣等对深陷区进行立体生态整治和土地复垦,发展林业碳汇、生态农业等适宜产业。利用太阳能资源和荒芜废弃的土地资源,在平川建设1000MW光伏发电基地,立体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解决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及搬迁农民生活问题。加强风电场运行预测预报,采用先进智能化技术,优化电力调度方式,提高风电场运行水平。

02农光互补发电场。采用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新型开发建设模式,推广污染少、排放低、效益高的“新能源+农业”,打造单体规模大的农光互补光伏应用基地。

  (三)风电及先进装备制造

  立足白银具有发展基础、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扶持已有的优势项目和企业,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引进和骨干企业内涵增长步伐,以“增量扩充”带动“存量调整”,按照根植、错位、融合发展原则,瞄准甘肃省装备制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缺链、空白和短板,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实现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带动基础材料、基础件、基础工艺、技术基础的全面突破,推进主机与零部件协调系统化发展,以“产业错位”争取白银制造水平“领先地位”。

  1.风电装备制造。以中科宇能为核心,持续引进风电设备制造技术领先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快提升风电设备制造研发能力,重点加快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控制系统、风力发电设备和新型风机装备产业化、规模化,促进风电控制稳定现有市场,开拓高端市场,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壮大升级,依托物流优势,将白银打造成为甘肃风电成套设备重点区域。

专栏4-6 风电装备制造重点工程

01风电叶片。发挥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叶片模型、叶片模具和叶片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优势和新材料优势,开发复合材料型3.0兆瓦及以下叶片技术自主研发体系,打造低风速叶片族谱最富、开发周期短的桨叶企业。

02风电塔架。提升塔筒的减震性和稳定性,开展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混凝土塔筒和下混上钢组合塔筒的研究,稳定1.5MW至2.0MW的中端市场,拓展2.0MW及以上风机塔架高端市场。

  2.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节能装备、专用设备、新型汽车、航空轻型飞行器等产品,形成优势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专栏4-7 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工程

01节能装备。依托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实现CO2空气源热泵、CO2复叠空气源热泵定制化、个性化和小型化设计制造,进一步拓宽市场占有率。

依托尚德电机等企业,以节能、节材、环保、低噪音为产品发展方向,推动非晶合金系列节能电力变压器、YRCT系列内馈调速电动机等产品生产,推动打造高效节能电机生产基地项目,加快发展高效节能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实现资源再利用高级化、最大化。推进高效锅炉窑炉、高效换热节能、高效电机及变电、余热余压利用、蓄热传热和新型节能设备和产品,环境监测仪器、自动监控和煤炭储运等环保装备。

02专用设备。依托容和等企业,开发防爆电气系列新产品、煤矿运输机械新产品、光电照明新产品。依托纺织基础,发展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和染整机械设备。依托化工材料基础,开发炼油化工分析仪、工业在线分析集成系统等。依托海佳等企业,发展潜水电机、防砂型电机以及潜水泵等系列产品。依托启明星等企业,发展无极灯、一体化无极灯小炮、LED球灯泡、LED工矿灯、隧道灯具、草坪灯等照明器具,加快低频民用、专用无极灯、LED照明应用组装生产线项目建设,研发新产品、推进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03新型汽车。依托中集华骏,开发智能渣土车、环保车、半挂车等特种改装车,配套零配件生产厂家,引进新型环保工程电瓶车及轨道交通装备配件厂家,培育改装车、零部件、新能源车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4航空轻型飞行器。依托神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电动力旋翼式无人驾驶飞行器、电动力多轴无人驾驶飞行器、油动力商用旋翼式无人驾驶飞行器、油动力大载荷旋翼式无人驾驶飞行器、载人软翼飞行器、无人机云台、专用无人机云台、无人机专用发动机等产品。建设无人机和轻型飞机生产基地、飞行训练基地、飞行员培训学校等,开展航空旅游等新业态。

  (四)公共安全产业

  瞄准公共安全科技前沿,以民生安全需求为导向,以关键和集成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挖掘公共安全产业苗头,催生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产业。

专栏4-8 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工程

01灭火消防。以白银摩尔出孵为契机,实现环保型6%水成膜泡沫灭火剂产品化,促进产品在甘肃省内特种行业中的应用。

02矿山安全。加强采空区冒顶与地表塌陷灾害防治、高陡边坡致灾机理及治理与监测、尾矿库尾砂泄露防治技术及设备、灾害监测物联网和事故模拟仿真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研发系统监测监控、机械化装药、通风网络系统优化、尾矿充填等技术与装备、露天矿山推广高陡边坡安全监测系统、生态护坡防护等技术与装备。研究煤矿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重点开发煤矿生产安全预警系统等。

  (五)信息技术产业

  依托“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及云计算中心等建设,以“创新引领、融合应用、带动产业”为宗旨,建设云计算产业园,支持加快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强化技术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全面融合,助推信息产业建设。

专栏4-9 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工程

01产业信息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企业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体系、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体系、以企业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管控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和标准化的开放信息系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带动产业信息化水平提升。

02民生信息方向。鼓励企业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行业需求,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研发以及应用推广,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与产品。

03政务信息方向。探索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试点建设与应用工作,推进信息基础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信用监管、综合治税、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城市管理等业务协同应用,构建集约化、低成本、高效协同的电子政务发展新模式。

  (六)先导产业企业和重点项目

  围绕5大先导产业打造品牌企业聚集地和新兴科技企业集群,引入创新要素增加中小企业科技含量,促进一批中小企业转变为活力强、发展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推动向各功能区和各园区聚集,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专栏4-10 先导产业重点企业和院所

生物

丰宝、海瑞达、朗佑、科瑞生物、天立元、龙铭、摩尔化工、杰康诺酵母、赛诺、熙瑞、新天化工、同益药业、陇草堂药业、中胜、新汇康、金穗种业、康视达、长征药业、新远泰等。

风电及先进装备制造

中科宇能、一德、国煜、国凯新能源装备等。

容和集团、倚银、金轮针布、白银橡塑、亿维、神龙航空、尚德、白银风机厂、海佳电泵等。

  实施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专栏4-11 先导产业重点项目

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医药中间体研发、中试、转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3000吨医药、农药中间体及原料药项目;化学药及其高端制剂、新中药以及个性化治疗和精准治疗药物、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治疗产品等研究。

6000吨功能性酵母产业化改扩建项目。

400吨菊粉产业化生产、菊粉精深产品加工终端类产品;枸杞有效成分萃取生产建设项目。

年处理1000吨大枣、生产大枣乳酸菌活性含片75吨的大枣乳酸菌活性含片产业化项目。

草产品深加工、马铃薯深加工、果品深加工、蔬菜深加工和酿酒原料加工业的新工艺和新产品,玉米良种繁殖、小麦良种繁殖和小杂粮良种繁殖项目。

发电总装机容量10MW现代光伏农业大棚建设,总装机容量400MW靖远风电项目;华电五合100MW风力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国电东升五合100MW风电、京能东升5MW风电发电项目、200MW塔式光热发电示范电站和光热发电项目建设。

健康监测设备、健康监测信息相关标准及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康复治疗设备、智能型康复辅具等设备,大数据分析和远程医疗项目等。

年产300MW高压内馈调速节能型电动机生产线和年产150MW高效电机再制造的生产线项目。

年产500架无人机及轻型通用飞机生产基地项目。

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装备、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发电机保护断路器成套装置和节能环保型输变电设备的新产品研发项目。

智能控制系统、太阳能大型高效吸热、储换热主设备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

纯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机电耦合装置和轻量化车身等的关键核心技术。

爱能森光热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

商用CO2空气源热泵及配件加工基地。

  五、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以“特”制胜的产业,是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挖掘文化、创新、管理、环境、人才等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特色产业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挖掘产业潜力,培育特色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路径。围绕健康产业、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部署创新链,依托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项目,通过重大科学工程组织管理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互动,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的不同环节精准合理投放创新资金。用建制化的思路调整和补充科技资源,建设能够明显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层次的集团和基地。以产业链的方式建立从咨询、孵化、加速以至进入市场的全过程科技创新工程化体系,在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上实现工程化推进。

  (一)健康产业

  在大力发展食品保健、中医药等产业的同时,依托白银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祁连山东延余脉与腾格里沙漠三大区域过渡地带的独特地理优势,促进健康业与农、林、牧、渔、体育、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种产业形态。

专栏5-1 健康产业重点工程

01休闲养生业。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游乐养生、美食养生等特色养生产品,加快建设健康小镇、中医药养生基地等健康旅游基地。发展山地运动、拓展训练等运动休闲产业,开展羊皮筏子漂渡、黄河冲锋舟、峡谷穿越、自行车/赛车等运动,推动建设黄河户外运动产业带。

02健康养老业。以公园化环境为载体,结合颐养健康生活功能,打造集养身、养心、养老、养灵、养病为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园区,建立集医疗服务、教学培训、医学科研、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深度挖掘石林地质奇观、黄河曲流和龙湾绿洲东的优势资源,创立健康养老服务综合实验区。通过发展绿色健康种植业、生态健康养殖业和健康休闲农业,开发生产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态健康食品,加快形成一批绿色有机健康养生滋补农产品系列。

  (二)文化旅游产业

  着力打造黄河文化、工矿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5张文化名牌,以会宁和虎豹口两地为主线路发展红色旅游,以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发展工矿旅游,以黄河石林为代表、以各类度假村和生态园为载体发展生态景观旅游,延长文化链条、创新创意产品,发展复合型、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和业态。

专栏5-2 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工程

01突出“长征会师、团结胜利”主题的会宁线。完善基础,强化功能,提升会宁线品格,把会宁线建设成为我省红色旅游客源集散地,消费集中地,文化吸引地,品牌体现地。密切结合教育考察游、民俗文化游、旱作生态农业游,形成综合性、复合性的旅游产业。主动融入其它红色旅游圈,增强旅游的吸引、极化和辐射、带动功能,互送南北客源,将旅游业的聚集、扩散和关联作用扩展到整个陕甘宁晋地区。

02突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主题的虎豹口线。加大宣传,提升虎豹口教育意义。挖掘虎豹口作为红军强渡黄河和西路军征战河西出发地的历史价值,推进虎豹口、中堡鱼龙山、西征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扩大宣传,努力提升红色旅游的开发水平,不断拓展红色节事旅游,红色会议旅游、主题教育旅游和银发红色旅游等。

03以“创新奋斗、创业分享”为核心发展工矿旅游,依托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露天矿坑、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研学旅游接待体系,开发白银特色工业旅游产品,提高工业旅游的娱乐性和体验性。

04以“文化黄河,生态休闲”为核心发展生态景观旅游,依托黄河石林、黄河大峡、各类度假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注重自然观光与生态休闲并重发展,重点发展生态体验、康养休闲、地质运动、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会议于一体的旅游带。

  (三)特色产业发展战略

  1.路线图战略。将资源优势与创新技术有机结合,启动绘制健康产业、红色旅游发展全景图,明确产业需求和技术瓶颈,分析发展时序,明确支持重点、支持方式以及支持时段,分析技术和产品、产业、市场之间的关联性,明确支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经济社会价值。

  2.重点企业。拓展制药、医疗、器械、保健、旅游、物流等产业链,坚持药与医、养生与大数据相结合,认定健康产业创新主导型企业,积极吸引健康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入驻,努力培养健康产业领军型企业。

  3.重点园区。围绕将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和都市型产业集中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以大健康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型服务业。筹划20个健康特色小镇或健康园区,探索市场化运营,盘活体育场馆资源,强化对健康产业发展的载体支撑。

  六、产业环境建设

  围绕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产业格局,从主体培育、财政金融、人才集聚、开放合作、市场优化五个方面构建产业发展环境。紧扣“两化”融合试验、“三链”融合试验、“三产”联动试验、传统产业衍生试验、产业梯度转移试验、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试验、产业聚焦与企业扩容试验、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态性服务业发展试验,全方位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落实《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一区六园”等技术创新载体建设。焕发老牌企业及其自有研究院所创新活力,积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合作,主导配置优势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分工协作,构建高效技术创新机制,优化产品结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聚资金、引技术、降门槛培育产业补链型小微企业,孕育和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培育计划,以高新技术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带动一批配套协作、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在全市转型发展中的创新支撑作用。

专栏6-1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重点计划

01建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库,打造5个小微企业创新业态集聚区。

02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培育200家创新型企业,发展40家高新技术企业。

03培育10家技术先进、行业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省级骨干企业。

04形成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战略产品。

  2.健全产业协同创新大联盟。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以研究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为纽带,以“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创新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围绕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技术需求,鼓励企业协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构建多元化创新体系,共同承担国家或省级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联合创建一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科研基地和开发基地等企业创新载体和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白银市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组建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博士流动站等,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专栏6-2 产业协同创新大联盟重点计划

01加快推进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和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02建成国家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03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

04组建1个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05依托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20家众创空间。

06建成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服务平台8个。

  3.完善科技服务机构。通过政策支持、成本补偿等多种手段引导公益性质的科技服务机构提高综合能力和水平。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科技服务机构,探索建立科技服务业创新集群,着力培育研究开发与设计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四大重点领域。依托白银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拓展科技服务范围,深入推广企业需求信息、数据文献检索、仪器设备共享、知识产权等应用平台。加强科技咨询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咨询。完善科研基地设施共享机制,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良性互动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技术)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

专栏6-3 科技服务机构拓展重点计划

01建成兰州科技大市场白银分市场。

02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科技服务龙头企业。

03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与省级以上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对接合作,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04拓展应用甘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信息资源。

05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06建立公共检验与检测服务平台。

07构建白银创新研究院,打造新型智库。

  4.推动创新成果工程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从咨询、孵化、加速以至进入市场的全过程创新成果工程化体系,树立工程化思维,将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从产业链解决创新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深入落实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科技孵化器、白银市精细化工专业孵化器及银西生物医药园加速器创新研发中心等孵化器建设,将白银市打造成为甘肃省孵化体系的示范样板。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成果转化项目,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选择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对“中试-规模化生产-市场推广”链条分阶段给予相应的支持,推动孵化器内小微型企业从中试向产业化转化。

专栏6-4 创新成果工程化重点计划

01发展企业新型孵化器到8个,特色专业园区(加速器)10个。

02建立白银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03设立政府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奖励资金。

04成立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白银成果转化中心。

05承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二)强化财政金融支撑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优化财政资金导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引导财政资金向主导产业、先导产业、特色产业集聚,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投入、技术攻关、重点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层次、有节奏的推进各层级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综合采取政府投资股权、贷款贴息、前期工作经费补助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体系,激活创新主体活力。全面落实国家层面与省级层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探索按技术含量和产业化阶段,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鼓励更多资源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中。

专栏6-5 财政税收支持重点计划

01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02开通战略性新兴产业税务绿色通道。

03对孵化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形成的营业收入,给予市、县两级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的财政支持政策。

04对已(在)建的10家众创空间给予创客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

  2.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有序推广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PPP)模式,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依托甘肃省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引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不同种类的功能型基金群,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梳理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融资项目,探索建立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与金融行业对接。继续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的融资支持,因地制宜开发设计金融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鼓励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实行中小微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加强跨区域交流合作,吸引外地创业投资机构入银,争取更多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白银运营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专栏6-6 多层次融资体系构建重点计划

01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平台。

02设立白银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机构。

03设立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白银市分支机构。

04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库。

05加强与上海久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项目合作、科技金融、政策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加快组建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

06深入推广与上海张江“基金+基地”的产业基金发展模式。

  (三)完善人才聚集机制

  1.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增强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人才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的集聚作用,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激发白银市本土领军人才、科技骨干人才以及中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作用,鼓励白银籍领军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经验回家乡。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制定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目录,推荐校企合作招生、培养模式。改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岗位管理模式,探索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构建具有前沿性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创新人才队伍。

专栏6-7 人才引进和培养重点计划

01实施“塔尖人才”引进培养工程。

02实行白银籍在外知名人士“归根”工程。

03制定白银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目录。

03建立白银“创新创业人才库”。

04实施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

  2.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全面促进《白银市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扶持办法》以及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的优惠政策落地,对企事业单位离岗创业的科技人员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和基本待遇,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给予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技术入股、期权分配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针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转变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和方式,将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业绩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专栏6-8 人才激励制度重点计划

01推动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入股比例不设上限,制定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联合聘用政策。

02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

03对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允许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按至少50%、最多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

04企业对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可按创新团队完成项目新增税前利润的10%进行奖励,并据实列支计入当年成本,奖金由带头人分配,带头人所得占奖金总额的30%-50%。

05建设创新人才生活园。

06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交流平台。

  3.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中职、高职和应用大学组成的技能型人才教育体系,引导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领域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职业教育培养,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实用人才。支持国内外大学、学术组织在白银建立分校或分部,鼓励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在专业园区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定期选派科研、经营管理骨干人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倡导企业内部岗位技能培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企业一线人员专业素养。

专栏6-9 教育和培训投入重点计划

01围绕县区产业布局,建立职业高中。

02建立白银职教园区,组建白银学院。

03建成5个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04建立5个大学生实习基地。

  (四)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1.跨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白银市区位优势,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领域建立一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强化与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北京、天津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在项目合作、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拓展新模式。打破省域壁垒,组织一批中小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展会,进行技术交流洽谈、产业对接合作、产品展销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专业招商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产业专题招商,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的龙头企业,延伸整体产业链条。

专栏6-10 跨区域交流合作重点计划

01组建国内外智库中心和研究联盟。

02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

03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参股并购境外科技型企业。

  2.扩大对内合作。构建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科研机构及成果、引进人才、推进战略资源合作和引导银商回归“六位一体”的国内引进体系,建立资源、技术共享机制,避免同质竞争。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不断推进与兰州的合作交流,以“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为工作重点,提升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首位度和辐射力,发挥在全省的领跑示范作用,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加强市内区域合作,完善“一区六园”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以项目带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新材料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主导产业在区域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动,形成区域内配套。

  (五)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1.改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企业认定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制定符合产业领域和发展阶段的政策法规,建立高效的法治监督与保障体系,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抵(质)押贷款试点,鼓励和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崇尚发明创造、锐意创新创业、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营造“四新经济”发展环境。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放宽对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诸多限制,突出市场基础性和企业主动性,建立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加快破除制约“四新经济”发展的准入壁垒,改变传统审批式、限制式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互联网+”、“一站式”管理平台,进一步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预。针对四新经济不同行业发展特点,制订符合实际需求的政策及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适应新经济知识智力密集特征的制度生态。

  七、规划落实措施

  充分发挥本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全面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构建和完善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有力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成立白银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到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市发改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健全各级协同推进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制定具体落实细则,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二)强化政策落实

  《规划》的关键在于落实,各县(区)、各部门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各自职能,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做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理清产业发展脉络,明确产业链延伸发展途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建立规划实施的责任机制,分解落实规划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保障规划目标任务落地实施。确保落实国家、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国家、甘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变化,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需要,及时修订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三)做好规划衔接

  认真做好规划内容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白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以及地方科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工程得到贯彻落实。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完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计划推进、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统筹发展,确保规划顺利落地和推进,实现整体升级和局部发展的协调统一。

  (四)加强评估考核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任务、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强化目标考核,将各县区、园区推进新兴产业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规划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分析,开展规划实施阶段性评估,每半年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会,通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跟踪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和相关指标监测评估信息。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政策储备和应对措施,适时组织开展规划调整工作。

  附件1:名词指标解释

  一、名词解释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新”经济: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嵌入和深化应用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

  “双创”: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双创”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

  “四众”: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效汇聚资源推进分享经济成长,助推“中国制造2025”,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众创,汇众智搞创新,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大幅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使每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都可参与创新,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新局面。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即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大数据(Big Data):即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智慧城市: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市于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3+4”产业:白银市重点规划打造的有色金属(稀土)深加工及新材料、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3个千亿元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建材陶瓷、农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4个百亿元产业。

  一区六园: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工业园。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省政府设立20亿元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主要采用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方式,紧紧围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3510”行动配置资金链。通过帮助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及孵化器建设投资、奖励和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及省内各类科技型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模式: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

  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它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

  二、指标解释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

  R&D投入占GDP的比重(%):是指国内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反映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强度。

  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的比值。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根据近年来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益状况,以及国民经济总体的劳动投入与产出水平,监测标准确定为30万元(2010年价)/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与其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反映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强度。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是按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指标中新产品定义统计的销售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比较可以反映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较原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的主要来源,许多装也技术人员虽然不从事科技活动,但已具备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的可能和条件。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是反映科技进步人力资源的指标。根据测算,监测标准确定为500人/万人。

  万名在岗职工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专利数量是反映地区科技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发明专利的数量又是其中更为重要的指标。万名在岗职工发明专利拥有量反映了一个地区在岗职工所有拥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综合我省个地区水平,经过测算,监测标准确定为25件/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指某一时间段内(比如1年)该城镇有多少人就业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反映就业工作状况和落实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的重要指标,也是省委、省政府考核各市州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

  附件2:创新型企业培育名单(备选)

序号

企业培育名单

1

甘肃金杞福源生物制品开发有限公司

2

靖远靖皖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

3

甘肃陇草堂药业有限公司

4

景泰县诺克保温建材有限公司

5

甘肃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6

白银赛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7

白银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8

甘肃启明星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9

甘肃容和集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10

白银海佳电泵制造有限公司

11

甘肃亿维电力变压器有限公司

12

中科连塑公司

13

甘肃省白银风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14

白银扎布耶锂业有限公司

15

甘肃杰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6

白银有色长通电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17

白银永辉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18

甘肃天立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9

甘肃一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20

甘肃倚银石化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21

白银龙铭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22

白银神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23

白银海博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24

白银摩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5

甘肃科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6

白银金穗种业有限公司

27

甘肃阳明化工有限公司

28

甘肃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

29

甘肃郝氏炭纤维有限公司

30

甘肃中科宇能科技有限公司

31

甘肃荣信电材科技有限公司

32

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33

白银中天化工有限公司

34

甘肃新远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附件3:白银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备选)

产业领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新材料(26个)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端铜材加工,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动力电池材料,稀贵金属及深加工,稀土功能材料,聚苯硫醚,化工催化剂和助剂,先进高分子,聚氨酯材料,新型炭素石墨材料,新型碳纤维材料,铅锌合金及粉体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绿色智能建筑建材,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玻璃深加工,新型墙体和建筑屋面材料,建材类异型管材,防水防腐密封材料,耐火防火材料,暖通材料装备和保温隔热材料,陶瓷建材深加工,特种工业陶瓷深加工,节能、环保、节地、利废建筑建材,保温隔热材料。

资源循环利用(7个)

新型节能降耗装备,新型干燥装备,资源循环与高效利用,防灾减灾技术与装备,水污染防治应用技术及装备,家用和商用节能电器,节水技术与装备。

生物产业(9个)

生物医药,动物疫苗,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能源,生物农药,生物环保,生命健康服务,生物农业,医药中间体制造。

新能源(15个)

叶片、电机、机舱、塔架、控制器、轴承、齿轮箱、电线电缆、电控系统、变压器等大型风机零部件和输变电辅助设备制造,风力发电风机整机制造,蓄热换热及高性能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技术装备,新能源动力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硅薄膜电池和晶硅电池等太阳能电池组制作,智能电网,电网数字控制,电动汽车和甲醇汽车,LED绿色照明,太阳能光热与建筑节能一体化,生物质发电,风电、光电、煤电、生物质发电,核电、地热等多能源综合互补利用。

先进装备制造(11个)

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高端换热装备、新型化工装备、新型智能电工电器、真空获得和应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配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矿冶机械、飞机及航天器制造修理、新型环保装备。

健康产业(9个)

无公害粮油,高原夏菜精深加工与包装储运,优质果品精深加工与包装储运,优质小杂粮精深加工,健康保健食品,特色中高档中药饮片,饲料加工,康复护理,社区与养老服务。

文化旅游(7个)

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业,新兴旅游,新型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生态性服务业,新媒体与会展。

信息技术(6个)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军工电子,特色软件及服务,北斗应用技术及产品开发,通信及网络设备,视听设备制造。


附件下载:

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市政办发〔2017〕99号.pdf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HP网站源码荆门高端网站设计推荐榆林网页制作报价乐山网站优化推广武汉网站建设公司梅州百度网站优化排名多少钱洛阳关键词按天计费推荐迪庆模板制作龙岩SEO按天收费多少钱运城网站制作设计多少钱东莞百姓网标王贵阳百搜标王价格邢台百度竞价包年推广哪家好黑河关键词排名潍坊百度关键词包年推广报价吉林SEO按天扣费价格甘南百度竞价包年推广永新网站推广价格潍坊网站seo优化哪家好河源建设网站价格六安百度网站优化排名荷坳外贸网站制作报价舟山企业网站设计公司蚌埠网站定制价格渭南网站开发黔东南推广网站哪家好白城设计公司网站公司襄樊网站制作设计济南企业网站设计价格阿坝网站制作公司长春关键词按天扣费多少钱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