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29
    【审核评估专题】我校召开本科教育教学...
  • 09.28
    媒体看安科
  • 04.08
    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 05.09
    学校召开科研工作推进会
  • 05.10
    “安科党建+红色小岗”品牌创建活动系列...
  • 05.09
    学校组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专题网络培训班
  • 05.09
    “人才兴皖,就业江淮”主题专场就业集...
《蚌埠日报》:追逐太阳的“老玉米”
【日期:2014年11月20日】 【单位:蚌埠日报】 【作者:方国苗】

11月20日,《蚌埠日报》A2版报道:追赶太阳,阳光好、温度高的地方,成为他常年工作的场所;默默奉献,与家人半年团聚、半年分开是他的生活常态……在安徽科技学院,他有这样一个响当当的绰号——“老玉米”,这个“老玉米”就是知名玉米培育专家、安徽科技学院教授刘正。

11月14日,记者见到正在实验室里忙碌的刘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很难把他与专家、大学教授挂上钩。

“我的父亲是一位玉米专家,我要接过他手中的担子,不断为高产玉米增添新品种。”也正是为了这句承诺,刘正几十年来执着坚守,劳心焦思,选育出9个玉米新品种,研究出安徽夏玉米生态播种技术,3次刷新安徽夏玉米高产纪录,用不断的创新成果和出色的推广能力,使临泉成为安徽省首个玉米亩产千斤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儿时便跟随父亲冬去夏来,往返于安徽与海南两地,劳作于玉米地之中。正是那段生活经历,让刘正对玉米育种情有独钟。子承父业,在高校将玉米遗传育种作为科研方向,辞冬迎夏,循着父亲的足迹,继续往返于安徽与海南两地。为了玉米增产,刘正像个迁徙的候鸟,追逐着南北的“两个太阳”。

回想多年玉米选育过程,刘正直言“特别苦”。“玉米授粉一般在上午11点到下午2点进行,盛夏三伏天,玉米地里更是密不透风,活脱脱像个大蒸笼。”可刘正还要带着技术人员扎进玉米地里,“晒黑不算什么,一般都是晒得脱皮。” “一个玉米新品种育成的背后通常要近10年的时间,要持续对育种材料仔细观察、记录和取样,这需要育种者必须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全身心地投入。”刘正红着眼睛告诉记者,因为玉米,他也失去了很多。1996年至今,已有18个年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春节;父母去世,他都没能送终;妻子跟随他为玉米植保,孩子坐在地头无人照顾……一聊起家人,刘正满含愧疚。

说起刘正,同事余海兵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无论做什么他都要亲力亲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逢育种关键阶段,他总是带头下地,仔细观察每一片叶子、每一株玉米苗,看看这些‘宝贝’是不是有病虫害,是不是该授粉。”“每次授粉时期,人到地里一会儿,衣服就湿透了,我们年轻人都受不了,可是快60岁的刘老师弯着腰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从没有说过苦喊过累。”他的学生王长进说,作为年轻人,更没有理由喊苦喊累。

夏去冬来,做农技推广报告,指导玉米高产创建,毫无闲暇时间的刘正告诉记者,再过一个月左右时间,他和他的同事们将再次踏上海南的“逐日”之程。

报道链接: http://epaper.bbnews.cn/shtml/bbrb/20141120/295229.shtml

上一条: 我校召开蚌埠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廉政谈话会

下一条: 多彩安科 翘首喜迎党代会

【浏览:】

【 关闭】

专题专栏

  • 处干测评
  • 干部学习
  • 文明创建
  • 师德师风专题网
  • 精品课程
  • 电子校报
  • MORE >>

常用服务

  • 人事系统
  • 财务平台
  • 邮件服务
  • 仪器共享
  • 在线捐赠
  • 学生缴费
  • webVPN
  • 校车班次
  • 校历查询
  • MORE >>

友情链接

  • 教育部
  • 安徽省教育厅
  • 中国大学
  • 中安在线
  • 科技部
  • 安徽省科技厅
  • 中国教育报
  • 安徽省人防办
  • MORE >>
  • 微博
  • 微信
  • 媒体
  • 视频

皖公网安备 34112602000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