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镇隶属克山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乌裕尔河北岸。齐北线铁路穿过镇区。

乡镇概况

克山镇南大街夜景

克山镇地处克山县中南部,是克山县县委、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

化的中心,是全县的交通枢纽。克山镇南北8.8公里,东西宽5.5公里,面积为48.4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8°5′,东经175°55′,海拔高度247.7米,最低点为209.35米,全镇呈方形。南部相隔乌裕尔河与克山县河南乡、双河乡相邻,西部和北部与克山县古城镇、古北乡接壤,东部与克山县河北乡接壤。全镇辖六个社区,130个小区,一个行政村,12个自然屯,总户数为27,215户,总人口为87,470人。

克山镇党委、政府本着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社区的全新理念,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六个社区(即鹏程社区、嘉利盈社区、天泽社区、远东社区、沃华社区、金鼎社区),全力打造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实现社区工作全省一流、全国挂号的目标。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荣誉100多项次。接待全国各省、地市参观团150余个,提供省、市现场会现场10余次。

克山镇强势推进土地流转,2007年,土地流转面积就达8,200亩,逐步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同时,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通过采取系统培训,搭建就业平台等有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克山镇现有耕地15,545亩,农户1,973户,7,182人。主导产业为蔬菜种植,年产鲜菜可达3,500万公斤,是全县鲜菜种植供应的主要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克山镇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绿色牌和特色品牌,建立四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2014年,结合民生实际,克山县物业办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全面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物业管理覆盖率达100%,业主委员会成立率达100%,物业服务项目备案率达到100%,物业项目招投标率100%。使全县113栋无主楼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

克山镇在构建农业强镇、全力构建经济强镇,全方位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定向资金扶持,现全镇私营经济发展居全县之首。

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克山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蔬菜种植、企业发展、两大支柱产业,实施强菜、兴企、聚财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全 新的理念,全新的观念,全新的视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强化党的基层执政基础,带领全镇人民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历史沿革

克山镇,清初称“察霍勒屯”。察霍勒,蒙古语“水鹳鸟”之意。因其东南隅有一大水泡子,周围水草肥美,水鹳 鸟群集,故名。

清末设置驿站,为“布海(布特哈——海伦)官道”第三站,故又称“三站”。

“克山”之称,始于中华民国初年,设立克山设治局时,取境内克尔克图山(二克山)命名“克山设治局”,镇名 因袭县名。

清初,克山一带为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游牧民族的狩猎区,归布特哈总管管辖。

清末,1906年(清光绪 三十二年),隶属东布特哈总管管辖。

1909年(清宣统元年),“布海官道”修竣后,在今克山镇设第三站,翌年改隶讷河直隶厅管辖,由于居民增 多,工商业逐渐兴起。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讷河县于此设置察霍镇。

1914年丈放街基,规划为长、宽各“三里三”的正方形街基。

1915年3月,划归克山设治局,同年8月改隶克山县,遂为县城。

1922年修筑城墙,周长6.6公里,城外挖有护城壕。1929年全县划分为5个大区,属第一区境内。

东北沦陷后,1933年设县城保,1938年改设克山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将克山街划为第一区、第二区和城郊区。

1948年8月,将县城内第一区与第二区合并为城关区,1952年改为第一区。

1955年5月,改为城关镇,同年10月改为克山镇。

1958年9月,改称克山镇人民公社。

1980年恢复克山镇名称。

行政区划

全镇截止2016年区划详情

统计用区划代码城乡分类代码名称
230229100001121沃华社区居民委会
230229100002121远东社区居民委会
230229100003121金鼎社区居民委会
230229100004121天泽社区居民委会
230229100005121鹏程社区居民委会
展开表格

经济发展

克山镇地处乌裕尔河北岸。全镇总面积27.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0.7平方公里。工商业比较发达,县属工商企业均 集中于克山镇内,较大的工厂有省、市、县属的肉联厂、挂车厂、亚麻纺纱厂等。科研单位有省农科院克山小麦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0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