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适老化版本

无障碍浏览

ENGLISH

支持IPV6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统计数据
    • 进度分析
    • 研究报告
    • 新闻发布
    • 进度数据
    • 部门数据
    • 统计公报
    • 统计年鉴
    • 专题数据
    • 指标解释
    • 统计常识
    专题聚焦
    • 精品推荐
    • 业务专题
    • 热点专题
    • 历史专题
    统计服务
    •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审批
    • 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 统计职称评审
    •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查询
    • 涉外统计调查机构查询
    互动交流
    • 意见征集
    • 在线访谈
    • 部门信箱
    • 常见问题
    • 咨询留言统计
    • 在线调查
    网上办事
    网络视听


    • 当前位置: 首页> 统计数据> 研究报告> 各市

    贵港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8-07-30 22:19 来源:贵港市统计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同时,它的发展程度也是一个地方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郡县治,天下安”,近年来,贵港市先后开展了“县域经济突破年”“县域经济发展彰显年”活动,全市县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尤其2017年以来,全市按照市委“13446”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好、稳中快进发展主基调,深化拓展“六个年”活动,持续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全国、全区经济增速减缓,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全市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实现逆势上扬,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如何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贵港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近年来,贵港市各县市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尤其是深化开展“县域经济彰显年”活动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1、县域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均不断提升。从总量看,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1082.18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比“十二五”期末的865.2亿元增加了216.98亿元。从发展速度看,按可比价计算,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同比增长9%,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增速,比“十二五”期末的7.5%提高1.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4%。从人均水平看,2017年末全市人均GDP24857元,比“十二五”期末的20240元增加了4617元。

      从五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情况看,2017年,覃塘区生产总值增速排五个县市区首位,同比增长11.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高于2015年增速2.1个百分点。其余四个县市区中,港北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港南区、平南县、桂平市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7.9%8.7%8.6%,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

     

    2015-2017年贵港市各县市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表1

    地区

    2015

    2016

    2017

    总量

    (亿元)

    同比增速(%

    总量(亿元)

    同比增速(%

    总量(亿元)

    同比增速(%

    贵港市

    865.2

    7.5

    958.76

    7.9

    1082.18

    9.0

    港北区

    172.51

    3.0

    192.11

    8.7

    219.46

    9.0

    港南区

    82.12

    8.3

    89.77

    7.9

    100.16

    7.9

    覃塘区

    104.09

    9.1

    115.66

    8.3

    140.16

    11.3

    平南县

    211.27

    9.4

    237.72

    8.1

    268.17

    8.7

    桂平市

    295.49

    8.0

    322.75

    7.7

    357.43

    8.6

     

    2、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贵港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7.9:43.0:39.1,与2015年相比(20.140.339.6),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降低了2.2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2.7个百分点。而从五个县市区的产业结构看,也均呈现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第一产业逐年下降、第三产业表现平稳的总体态势。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

     

    2015-2017年贵港市各县市区经济结构(%)(表2

    地区

    2015

    2016

    2017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贵港市

    20.1

    40.3

    39.6

    19.8

    41.0

    39.2

    17.9

    43.0

    39.1

     

    港北区

    11.2

    28.8

    60.0

    11.2

    29.2

    59.6

    9.7

    30.9

    59.4

     

    港南区

    24.8

    37.0

    38.2

    24.6

    37.3

    38.1

    22.7

    38.9

    38.4

     

    覃塘区

    22.3

    44.1

    33.5

    22.1

    45.4

    32.4

    18.8

    50.5

    30.7

     

    平南县

    24.1

    36.9

    39.0

    23.4

    39.3

    37.3

    21.0

    41.6

    37.4

     

    桂平市

    20.3

    48.7

    31.0

    20.2

    38.3

    31.5

    18.7

    49.6

    31.7

     

    (二)工业引领发展作用持续增强。2017年,贵港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78.53亿元,同比增长11.3%,比2015年增速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比2015年增速提高5.1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均明显提升,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继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2017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9%,比2015年提高4.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个数从2015年的411家扩大到2017年的499家,增加了88家。县域产业特色明显,桂平市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产业迅速发展,平南县建材和饲料产业提档升级,港北区新能源电动车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步凸显,港南区富硒农业、羽绒加工业、板材加工业不断壮大,覃塘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三)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位运行。近几年,随着西江-珠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贵港市招商引资工作和项目落地均取得丰硕成果。房地产开发、高速公路建设、贵港二线船闸航运枢纽、大藤峡水利工程,以及腾骏、华奥、九九星等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开发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扩张期,2015-2017年持续高位运行,增速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9.2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2017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3.8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连续三年稳居全区首位。从县区看,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桂平市分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32.4亿元、153.08亿元、124.95亿元、205.8亿元、267.59亿元,分别增长18.1%11.1%25%16.5%16%。其中覃塘区增速最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

       

    (四)农业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2015-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体呈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同比增速分别为3.9%3.9%4.4%2017年增速比201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稳步发展,截止2017年,全市共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47个,其中自治区级农业示范区5个。新增“双高”糖料蔗基地1.1万亩。富硒产业持续推进, 2017年贵港市荣获“中国生态富硒港”称号,累计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88个,获认定富硒农产品32个、排名全区第一;新获中国名优(特色)硒产品6个、广西名优富硒产品3个。同时,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增涉农商标113件,1013家涉农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新型农业主体加快发展,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0家、家庭农场169家。

    (五)第三产业拉动作用稳步提升。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2.68亿元,同比增长8.8 %,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拉动力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五个县区发展情况看,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桂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8.9%11.5%8.9%7.8%。除桂平市同比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外,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同比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0.12.70.1个百分点。从行业发展看,传统支柱行业运行平缓,消费市场保持活跃。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7亿元,增长11.3%,比2015年增速提高3.1个百分点;同时,上亿国际汽贸博览城一期、美家居国际博览城一期运营,建成东湖农贸市场、铁路农贸市场和国旺农贸市场,苏湾现代综合物流园、西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促进港口、旅游、金融、快递等服务业稳步发展。2017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6322万吨,增长9.7%;集装箱22.2万标准箱,增长33.4%;接待游客总人数增长20%、旅游总消费增长2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5.8%,贷款余额增长19.1%

    二、贵港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变化

    (一)以政策突破为先导,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近几年,贵港市先后出台“六个年”、“13446”、“大招商招大商”等活动,坚持稳中求好、稳中快进发展主基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把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与立足贵港县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精准施策,以政策突破为先导,焕发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一是强化工业发展导向,为县域经济发展破局。要着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打造“一县一拳头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为县域经济发展搭台。在市级层面,要牢固树立大交通理念,在县县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的基础上,着力在联网、提级、加密上下功夫。在县市区级层面,要大力实施县域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园区承载力,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三是强化改革创新驱动,为县域经济发展助力。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集中力量突破土地瓶颈。四是强化民生福祉改善,为县域经济发展托底。要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切实做好社会维稳工作。

    (二)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贵港市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17年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315个、合同投资额819.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8个,爱玛电动车、桥圩·中国羽绒谷、和乐门业等重大项目落户。截至2017年底,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累计签约项目885个、合同投资额2283亿元,成功引进了华奥新能源汽车、腾骏汽车、赛尔康电子、嘉龙海杰电子、石家庄药业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全市工业经济从“老五样”传统产业向“新三篇”新兴产业大飞跃。对外贸易规模扩大,进出口总额23.88亿元,增长26.6%;实际利用外资3405万美元,增长17%;贵港电子口岸和贵港口岸联检大楼投入使用,CEPA项目“绿色通道”开通。同时,2017年,全市继续深化拓展“项目建设丰收年”活动,推动项目多开工、多竣工,早开工、早竣工。大项目个数及投资额创造地级贵港市成立以来最好水平。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397个,比上年增加181个,投资额473.64亿元,同比增长134.1%,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2个百分点。其中,亿元新开工项目154个,比上年增加133个,完成投资187.04亿元,增长4.82倍,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4个百分点。贵港市的项目投资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中小项目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向以重大项目为主导蜕变,项目投资向规模化迈进。

    (三)以产业转型为动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模式也跟随着变化。目前,县域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工业方面,主要以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是,新兴产业在逐步壮大,以初步构建了广西第二汽车生产基地、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电子信息制造基地和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的框架。华奥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产值达15亿元;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累计入驻企业75家、投产39家;赛尔康电子、战神专用车等项目投产,腾骏汽车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新增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2家,排名全区第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冶金、机械制造、林板纸、纺织服装与皮革等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县域产业特色愈加明显,桂平市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产业迅速发展,平南县建材和饲料产业提档升级,港北区新能源电动车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步凸显,港南区富硒农业、羽绒加工业、板材加工业不断壮大,覃塘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另外,农业和服务业基本上以传统行业为主,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服务业基本上处于空缺状态,各县(市)区也在积极寻求改变,新型农业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及品牌效应逐步增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同时,贵港市还成功举办富硒农产品博览会、富硒百香果电商节、林产品展销会、汽车展销会等活动。县域特色旅游开发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获评4A级旅游景区,新增3A级旅游景区6个、星级乡村旅游区及农家乐10家,港南区四季花田生态观光园获评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桂平市龙潭汽车旅游营地获评广西四星级汽车旅游营地。这些都极大的扩大地区知名度,扩大市场的辐射力。

    (四)以优化环境为引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发展要从县情出发,把环境建设作为营造良好干事创业氛围的生命线,聚集生产要素的磁力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和塑造县域形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品牌,着力优化社会、人文、生态和建设“四个环境”,并以此为引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7年,贵港市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全面启动,完成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节水排水防涝设施等专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开工建设城区至兴六高速公路一级连线拓宽工程、迎宾大道改造提升工程,贵港园博园即将竣工,罗泊湾大桥、青云大桥和同济大道通车,完成城区白改黑道路16条,改造易涝点30多个;完成城市楼宇、中山路北延段和城区公园等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加快发展公交事业,入选国家“十三五”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9个智慧城市项目开工建设。城镇建设力度加大,桂平市“四路一桥”公共景观升级改造完成,平南县“一江两岸”主题景观带更加亮丽,木乐镇、桥圩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同时,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完成木材加工企业环境污染整改286家,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5850辆。主要江河国控断面水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10个,城区污水处理率92.1%。开展“美丽贵港”乡村建设活动,建成国家、自治区级绿色植保技术示范区7个,268家规模养殖场获“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称号;新建环保公厕49座,完成农村改厕4.7万户,荣获“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完成农村厨房改造4.4万户;创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31个、生态村152个,排名全区第一。完成造林1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3%

    三、贵港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水平较低,经济总量仍需进一步提高。2015-2017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看,在广西111个县(市、区)中,贵港市五个县(市、区)除覃塘区的排名发生较大变化外,其余四个变化不大。其中,覃塘区从2015年的第61位前进到2017年的第53位,前进了8位;港北区、平南县分别从2015年的第35位、第25位前进到2017年的第33位、第24位,分别前进了2位、1位;桂平市保持第11位的排名;港南区从2015年的第70位后退到2017年的第71位,后退了1位。虽然五个县市区生产总值的排名不算太靠后,但是,进入前20名的仅桂平市一个,县域经济的总量有待提高。

     

    2015-2017年贵港市县域经济在广西的排名表(表3

    地区

    2015

    2016

    2017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排位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排位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排位

    港北区

    172.51

    35

    192.11

    34

    219.46

    33

    港南区

    82.12

    70

    89.77

    71

    100.16

    71

    覃塘区

    104.09

    61

    115.66

    61

    140.16

    53

    平南县

    211.27

    25

    237.95

    24

    268.17

    24

    桂平市

    295.49

    11

    322.72

    11

    357.43

    11

    贵港市是一个人口大市,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437.54万人,排在广西十四个地市第4位,从县(市、区)的人口情况看,2017年,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桂平市的常住人口分别为62.0454.5243.45119.16158.37万人,分别排在全区111个县(市、区)的第22位、第28位、第37位、第6位、第1位。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的排位并不匹配,导致计算人均指标的时候,各项人均指标都比较低,在全区的排名也相对靠后。从2017年全区人均GDP的排名看,全市五个县(市、区)的排名均在第55位之后,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桂平市分别排在第56位、第94位、第59位、第87位、第86位。这就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015-2017年贵港市县域人均GDP在广西的排名表(表4

    地区

    2015

    2016

    2017

    人均GDP(元)

    排位

    人均GDP(元)

    排位

    人均GDP(元)

    排位

    港北区

    28557

    58

    31479

    55

    35575

    56

    港南区

    15516

    95

    16791

    95

    18496

    94

    覃塘区

    24676

    68

    27121

    68

    32448

    59

    平南县

    18113

    87

    20233

    86

    22608

    87

    桂平市

    19026

    84

    20616

    85

    22663

    86

     

    (二)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首先,五个县域地区发展不平衡。2017年,从经济总量看,经济总量最高的桂平市与最低的港南区相比,存在3.6的倍差;从人均GDP看,人均GDP最高的港北区与最低港南区相比差距逐年扩大,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相差13041元、14688元、17079元,2017年的差距比2015年扩大了4038元;从财政收入看,2017年五个县域单位: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桂平市实现的财政收入分别为17.69亿元、7.81亿元、8.9亿元、18.12亿元、16.53亿元,最高的是最低2.26倍。其次,产业结构仍存在诸多不合理。2017年贵港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的结构为17.9:43:39.1。与2015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回落2.2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与2017年广西14.2:45.6:40.2的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区高3.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区低2.61.1个百分点。传统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县域工业化水平的程度虽有较大程度提高,但仍有待加强,县域工业的发展水平尚未能对农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和支持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质量还是规模来看都相对滞后,而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比重均有小幅回落,呈现的是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低和消费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并存的现象,传统服务业已经逐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而一些诸如现代物流、融资市场、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则刚刚起步或发展滞后。

      (三)支柱产业仍以高能耗产业、密集劳动型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支柱作用尚未成型。2015-2017年,一直占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中,仅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一个行业2017年增加值就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4%,虽比2015年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下降幅度并不大。而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加值比重则大幅提升,从2015年的11.8%提高到2017年的17.8%,提高了6个百分点。而从新兴产业看,目前,贵港市的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经济增长支柱作用尚未成型,2017年,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分别为0.17%0.15%,比2015年比重分别提高0.060.03个百分点。因此,在当前降能耗、促转型的整体经济形势下,新兴产业驱动力不足,县域经济对高能耗、密集型、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仍然偏高,同时,产业集群程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乏力、科技创新滞后的一系列问题也相当突出,这就使得县域工业容易受到单一产业生产波动的影响。

     

     

    2015-2017年贵港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五大行业比重(表5

    2015

    2016

    2017

    行业名称

    比重(%)

    行业名称

    比重(%)

    行业名称

    比重(%)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3.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1.4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1.8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3.0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7.8

    纺织服装服饰业

    10.8

    纺织服装服饰业

    11.0

    纺织服装服饰业

    10.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

    7.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

    8.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

    7.5

    农副食品加工业

    7.6

    农副食品加工业

    8.2

    农副食品加工业

    7.3

    (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带动作用不强。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在全区排名第十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与周围地市增速相比,比梧州市(10.4%)、玉林市(9.1%)、来宾市(11.5%)分别低1.60.32.7个百分点。一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当前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123家,其中销售额达亿元的企业37家,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个数仅占全区的3.8%,销售额仅占全区的2.5%;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33家,其中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的企业6家,全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个数仅占全区的3.9%,营业额仅占全区的1.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3家,其中营业收入达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仅占全区的4.7%,营业收入仅占全区的2.3%二是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占据绝对优势,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仓储业,这三大行业企业数已经占了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的65.1%,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43.3%,规模以上服务业34个大类行业中有14个行业空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实验发展等新兴行业都均没有规上企业。三是市场辐射能力小,带动作用不强。县域集贸市场规模不大,辐射能力不强。城区市场主要以零售为主,缺乏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不能吸引大量外地客商来经商,市外大量的购买力不能流入,反而部分购买力却流向外地。农村集贸市场比较分散,管理跟不上,贸易市场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这就导致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从表10看,全市五个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总量在全区县区排位中变化并不大,但从增速看,2015年,五个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基本都是靠后的,2017年,虽然排位有所靠前,但并不理想,除了港北区排在第21名外,其他四个县市区的增速排位也都在第70名之后。

    各县(市)区社会消费品总额2015年与2017年在全区的排位对比表(表6

    地区

    2015

    2017

    总量

    (亿元)

    排位

    增速(%

    排位

    总量

    (亿元)

    排位

    增速(%

    排位

    港北区

    150.59

    9

    7.8

    108

    186.46

    8

    12.5

    21

    港南区

    38.58

    43

    8.8

    95

    46.86

    43

    10.3

    92

    覃塘区

    37.02

    45

    8.7

    96

    45.88

    44

    10.4

    87

    平南县

    59.75

    34

    8.1

    106

    72.27

    34

    10.3

    95

    桂平市

    103.11

    14

    8.46

    101

    129.24

    14

    10.9

    70

    四、关于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要实现贵港县域经济“提质转型”,赶超跨越,必须敢于解放思想,尽快形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政策和具体措施。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顺应宏观经济调控的变化和要求,要不断适应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用“敢闯、敢拼、敢为”的新理念,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开辟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同时,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支持和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更要加注重发挥竞争政策的作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体现出本地区的绝对优势,推动市场体制不断迈进。

    (二)抓好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工业产业持续发展。首先,要继续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辐射力和外向度,加快产业链接,在近年来城区商贸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吸引社会各方面投资市场建设开发,使得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能够加快链接,发展现代流通业,加速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通过物流链的迅速形成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布局模式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同时促进工业的发展。其次,在政策上积极扶持新兴行业。新兴行业是工业发展的新鲜血液,也是未来工业的主导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保障工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新型工业化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因此必须加大对战略性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新兴产业比重,抓好项目建设,督促企业尽快投产,并在政策上积极扶持,促进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围绕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形成特色产业化规模。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在于选择培育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优势产业的甄别和选择,并加以扶持,形成特色化、规模化。目前,全市农产品区域布局并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首先,确定综合优势明显的现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然后,根据发展阶段确定备选产业;最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包括土地、资源等现状确定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发展也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总之,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升级,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四)加快环境优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要把城市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城市生活、生产环境优化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调节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培育农村人口向市城和中心镇有序集聚的机制。加快经济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到市城或中心镇创业,培育非农产业集聚机制。通过城市化建设,带动市城和中心镇商贸餐饮、房地产、教育、科技、文化娱乐等产业快速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附件:

    上一篇: 南宁市:2017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报告

    下一篇: 桂林市与厦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差距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