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之道:积厚成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谈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之道:积厚成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年11月08日 21:14 通信产业报网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通信产业网讯】(记者 党博文)在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战略思想指引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场深远的数字化革命正悄然拉开帷幕。

11月8日,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翌日正如火如荼召开。作为面向全球ICT领域举办的行业大会,华为全联接大会旨在打造开放、合作、共享的平台,一起推动产业发展,构筑开放共赢的健康生态。而随着会议的持续走深,围绕数字基础设施成为当日论坛的重点。

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在演讲中提出筑牢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四大关键举措并发布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而就在近半小时的演讲里,一个围绕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之道正愈发清晰。

需求变革:数字基础设施的 “配套”布局

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能力快速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增强,绘就了一幅数字化新图景,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数字中国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绩背后,数字基础设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千兆用户超过7000万,5G基站已超过210万,全国算力总规模超过150EFlops,数字基础设施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科学愈不精密,它们就愈没有变动,而在精密科学中,变化是巨大无比的,而且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正如作家格拉宁指出那样,随着数字中国的不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需求与变化。

大会同期,汪涛提出了数字基础设施的五大需求变化。

应用上,在满足个人、家庭、办公需求外,应用场景更要关注生产环节,尤其是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协同发展;技术上,硬件和软件必须协同发展,构筑完整的技术体系,尤其是从应用繁荣,走向根技术的突破和体系建设;能力上,要做到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双领先,确保先进性和韧性;布局上,数字基础设施要全局规划,匹配均衡发展需求,比如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最后在绿色发展上,除了结构性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能效,同时,还要通过赋能数字化转型,使能传统行业的绿色低碳。

汪涛表示,共同筑牢中国数字基础设施需要持续创新,让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更领先,满足个人、家庭、办公、生产的需求;为数字经济构筑坚实的算力底座,实现充沛的算力随手可及;发展繁荣的基础软件生态,立根铸魂,开放共赢;打造开放的行业数字化平台,使能行业数字化经验快速复制。

由窄至宽:打通全场景数字中国建设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笔者看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唯有打造与之发展“配套”的数字基础设施,把数字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结合,才能持续推动数字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更好地筑牢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汪涛发布了系列创新领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综观这些产品,其无不从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底座、基础软件、行业数字化平台出发,而在这些产品的发布背后,数字中国的建设路径尤为清晰。

首先是网络基础设施的打造。

过去十年,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优质的电信网络把10亿人,2亿家庭联接起来,驱动了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华为也通过5.5G/F5.5G/Net5.5G产业愿景、标准和商用的推进,助力中国的双千兆网络迈向双万兆网络,而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人到物,以工业互联网网络、算力网络、感知网络为主线打造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将是实现网络强国的关键。

算力网络的联接能力上,全局上要匹配国家东数西算的整体战略,为成千上万应用提供差异化确定性体验;在局部上,数据中心内要联接超大规模集群,提升整网有效吞吐,充分释放算力。华为打造了业界最领先的算力调度网络解决方案。华为IP+光通过400G/800G高速互联,单纤带宽达到百Tbps,构建毫秒级三级时延圈,实现2500多种业务的差异化传输质量保障。华为全新数据中心交换机可支持业界最大规模百万级服务器无损互联,构建10E级算力中心,同时首创智能流量调度算法,AI训练性能可加速20%。

针对工业互联网网络的办公、生产两个核心场景,面向办公网,华为提供智能云园区网络解决方案,通过全新的园区核心交换机设备,2台即可支持全网服务10万员工、20万终端,并且支持业务一键式部署、故障分钟级定位;率先推出企业级Wi-Fi 7产品,单设备支持100个混合现实(XR)用户同时办公,打造沉浸式办公体验。

面向生产网,华为不断提升IP网络的确定性体验的同时,积极推动无损工业光网的创新和规模部署,实现微秒级低时延、全场景0丢包,使能远程工业监测与控制、AI质检;还推出了本安型网络设备,进一步满足安全生产对防爆、防水、防尘等苛刻要求。除此之外,还积极推进5GtoB商用,并不断丰富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有效应对病毒、勒索软件等网络攻击。

在汪涛看来,网络除了强大的联接能力,还需要融合感知能力。华为推出光感知产品,让光纤具备感知能力,并通过感知、联接、算力融合的产品和产品组合,使传统基础设施具备长距离、精准防护、实时监测的感知能力,并能实现无电无网部署。

大会同期,华为推出超大带宽光传送产品OptiXtrans E9624和超大容量全业务智能路由器NetEngine 8000 X16,支持算力网络数据中心间跨5000公里的算力调度和海量数据传输,发布多场景应用加速交换机CloudEngine H系列,助力数据中心内有效算力提升。面向工业互联网网络,发布超强性能园区核心交换机CloudEngine S16700,发布商用企业级Wi-Fi 7 AP产品AirEngine 8771,发布硬隔离光终端OptiXstar P893E,发布无损工业光网光终端OptiXstar T823E-T,光增程器OptiXstar T650E,助力企业生产网络低时延、全场景0丢包,实现远程工业监测与控制和AI质检等。

其次是算力底座的夯实。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打造坚实算力底座,积累数据资源,提升算力水平,才能夯实数字经济核心生产力。

数据中心作为算力的集中供应体现,场景众多,需要多维协同创新,匹配多种多样场景,实现先进算力的高效供给。华为基于丰富的产品系列,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组合创新、架构创新,提供多种产品组合方案,例如国家级一体化数据中心、AI计算中心、多级数据中心、小型数据中心等,满足客户对于绿色节能、高性能、高可用、多级协同等需求。

计算方面,中国通用计算、人工智能计算、多样性计算等不断突破,才能保障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年前,华为发起了鲲鹏通用计算、昇腾AI计算,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中,鲲鹏通用计算全面进入政府、金融、电力、电信等核心场景;昇腾人工智能计算构建了领先的大模型开发能力和科学智能套件,通过产业联合体实现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并发布天成全液冷多样性算力平台,助力提升多样化算力水平。

数据存储方面,作为数字经济的战略性资源和基础性资源,华为围绕先进的闪存介质、数据存储在保护数据安全上的能力、面向多云架构提升数据存储的能力,在存储产品和解决方案上不断创新,并发布面向Diskless架构的微存储OceanStor Micro系列,助力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空间和能耗节省40%,让数据存的下、跑得快、用的好。

汪涛指出,面向未来,华为将围绕多样性计算,从物理层突破,打造多维协同、智能认知、内生安全、绿色集约的先进计算、先进存储。同时,通过产品组合,构建灵活多样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满足差异化需求。

如果说网络基础设施与算力基础设施是为数字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宽度,那么在基础软件生态与开放行业数字化平台的打造上,华为正不断增加数字中国建设的厚度。

积厚成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无疑,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行业数字化是数据驱动的转型,唯有根据不同需求获得技术能力,并从系统层面出发,针对数字技术的痛点问题,列出新的解决方案,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恰如其分的变革力量。

在这之中,基础软件向上促进了应用软件的创新与发展,向下决定了ICT基础设施的高效架构。它不只是连接底层硬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桥梁,更是一个国家的根技术。数字基础设施需要“立根铸魂”,操作系统、编译器和编程语言、数据库、AI框架等基础软件就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魂。

过去三十年来,华为坚持将每年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当中,为筑牢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开发创新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而正是这种坚持,让华为在软硬件平台上都收获了可观的成绩。

基础软件的突破首先是突破根技术,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满足多样性算力、云边端协同、原生安全、高效开发等需求。其次是通过开源的模式,丰富和完善基础软件的体系和竞争力。最后,基于共享的平台,构建繁荣的生态体系,华为已发布欧拉操作系统、毕昇编译器、高斯数据库、昇思AI框架,并将全面升级毕昇融合编译器,全新推出毕昇C++语言,实现多样性计算统一编程、统一开发,实现2倍开发效率。

事实上,技术创新发展离不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信息通信业要不断完善“产学研用”机制,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基础性技术、通用性技术突破,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为推动“开源”模式的不断发展,华为已将openEuler、OpenHarmony贡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发起了“开源雨林计划”,支持了“开源软件供应链点亮计划”等,踏踏实实为产业做贡献,目前欧拉开源社区已经吸纳超过400家成员单位,超过11000个开源贡献者,并把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整合为培训课程,编撰成高校教材,赋能产业伙伴,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软件生态。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数字基础设施在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懂技术的不懂业务,懂业务的不懂技术,出现了门槛高、成本高、经验和技术难以复制等问题,不断“重复造轮子”,行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仅为20%。

对此,华为以开放的行业数字化平台,促进融合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华为成立8个行业军团组织,联合4万多家行业伙伴,以华为云为依托,为各行各业提供开放的行业数字化平台。目前,华为云已经发布工业、政务、煤矿、电力、公路等7个行业aPaaS,实现一次开发,多次部署,广泛复用。同时,推出SaaS构建能力中心,华为云SaaS DreamWorks,打通SaaS应用构建最后一公里,加速行业数字化成果复制。

日前,党的二十大会议圆满落幕,会议报告中强调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基础设施都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智能世界正加速到来,而数字基础设施是构建智能世界的核心。在去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汪涛首次从数字基础设施全视角,展现多领域的创新突破,引领数字基础设施创新,而今年,从基础设施到数字中国建设,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正如汪涛指出,围绕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底座、基础软件、行业数字化平台不断努力,我们相信,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一定会更加领先、坚实、繁荣、开放。

  • 韦乐平论光通信:大模型开启新一轮“光进铜退”

  • 卡奥斯品牌价值破千亿:无界数字生态引领品牌高增长

  • 韦乐平:大模型时代将开启新一波“光进铜退”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