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东莞记忆》(三)特殊的工厂|1978年,太平手袋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i东莞 2021-06-17 20:17:35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等发达国家挺进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加速了技术密集型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向韩国、香港、中国台湾(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

1978年7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允许广东、福建先行试点,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同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莞一家手袋厂因为一份来料加工的合同,而成为全国的焦点。

▲太平手袋厂陈列馆

开山破冰:1978年,太平手袋厂正式创建

1978年初,香港商人张子弥来到东莞,他想寻找一家手袋加工厂,以解决公司成本上涨的难题。在来东莞前,张子弥已经考察过很多地方,最终对太平服装厂的技术与效率感到满意,决定与太平服装厂开展来料加工业务。

1978年4月下旬,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当时协议载明港方负责进口设备,包括首期15台缝纫机及其配套生产设备、原材料及产品外销,东莞二轻局则提供原太平竹器厂厂房、劳动力和生产。协议的签订,意味着全国第一宗“三来一补”合作正式开始。同年7月,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东莞县太平镇迎来了广东省、也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县太平手袋厂。

太平手袋厂拥有全新的厂房,精干的队伍,当然也少不了先进的设备。当大家还在使用脚踏缝纫机的时候,太平手袋厂一开始就引进了当时最先进、全电动的生产设备——美国胜家牌电动缝纫机。员工们一开始不会用,于是港商就从香港派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们,太平手袋厂的工人很快就学会了。除了设备,港商还对厂房内部进行装修,墙刷白了,并安装上了灯管,非常亮堂,工人们不用再在昏暗的车间内劳作,工作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内陈列的一些老设备

大胆创新:实行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成立之初,太平手袋厂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考验。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工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影响工资收入,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生产进度跟不上,严重影响了交货时间。就在此时,有人提供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建议——按照香港的“按件计酬”分配方式,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当时在服装厂是很低工资的,来到这个手袋厂是计件取酬,工资就跟以前大不一样,自己刚开始做还能赚到180多元。”太平手袋厂老员工谭月娥回忆起,有次一批货要赶工三天三夜,大家都不眠休地赶工,不过工友们毫无怨言,为着(与对方)合作愉快,让货物能够上飞机,也正是在那次赶货中的出色表现,谭月娥超额完成任务,获得了2000块的奖励。“当年的二千元是很值钱的,能够买到好几件电器,什么彩电啦、电风扇、电饭煲,当时开心坏了。”谭月娥笑着说。

▲原太平手袋厂女工谭月娥

在当时,哪怕是工程师一类的工作,也只有不到100元的月收入。但在太平手袋厂,连学徒都能拿到80到110元的月工资。1979年,太平手袋厂工作人员在一份总结中写道,生产人人有定额,个个会算账,做多做少不一样,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生产速度提升了,品质也必须保证。

太平手袋产老员工陈伟芬告诉记者,当时在手袋厂如果有一个位置缝错,整个手袋都要作废。“港商那边检查得很严格,总之这批产品的货期是多少,发下来给你们组负责,你们就要想办法在这日期前做出来。”

“品质为先,效率至上”的理念犹如一声春雷,释放出强劲的冲击波,催人奋进。时间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绩效观念随之扎根于工人们的脑海中,成为激励手袋厂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原太平手袋厂女工陈伟芬

乘风破浪: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获全胜

以太平手袋厂为开端,东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道路。

此后,东莞的“三来一补”模式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成为全国潮流。

1988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对东莞的评价是:“对东莞来说,‘来料加工’是风险最小、收效最快的一种形式,东莞市领导把这种形式叫做‘借船出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东莞的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成为广东省经济起飞最快的地区之一。”

1999年1月7日《人民日报》对东莞的评价是:“20年来,东莞由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性对外加工基地,东莞坚持扭住外向型经济这个龙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能走完的路。”

200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对东莞的评价是:“在全国兴办了第一家出口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此后,以外商来件、来料、来样加工进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形式,在东莞及珠三角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东莞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从引进外资到内资为主、从加工贸易到一般贸易、从基础设施到软环境建设、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东莞人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城市发展前列。”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正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在原始创新领域加大支持力度,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奋力推动东莞迈向高质量发展目标。

▲由东莞日报社、东莞市档案馆和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制作的《红色档案·东莞记忆》五集微纪录片已于6月15日全网宣发,扫一扫海报上的二维码即可观看。

文字:庄嘉颖

摄影:李梦颖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