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最牛考生”今年第20次参加高考,几乎每次都得300多分

每日经济新闻 新华网 人民网 成都商报 华西都市报  2016-06-07 13:47:15
分享到:

导读:高考招生不受年龄、婚否限制后,越来越多“不一样”的人走进考场。


 

6月7日,2016年中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今年的高考,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加至26个,此外,作为“作弊入刑”后的首次高考,今年高考考场纪律也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图为考生进入考场。(图片来源:东方IC)

 

2015年,942万学生走进高考考场,最终,他们之中的四分之三,获得了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

 

2016年,又有940万学生,在今天(6月7日)走进考场。在四川省绵阳市的考点,一位49岁的“大龄”考生梁实再次出现在考场上,今年是他第20次参加高考。

 

在高考招生不受年龄、婚否限制后,越来越多像梁实这样的人走进考场,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就是想“圆一回高考梦”。

 

今年第20次参加高考

几乎每次都得300多分

 

▲梁实(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梁实是四川省仁寿县人,今年高考前,他提前一个多月来到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补习。

 

6月3日,成都商报记者在该校见到了梁实,面对这次高考,他改变了此前几乎“只看书,不做题”的复习方式,今年考前采取“题海”战术,并用“勤勉”“激励”等词语鼓励自己,希望今年高考有新的突破。面对今年对自己的预期,梁实还是以以往独有的“梁氏幽默”卖了个关子,大笑着说“不知道”。

 

“语文一般,数学一般,理综一般,英语马马虎虎,反正肯定考不上”以及“明年再考,一定行”,梁实每年都这样说,却几乎每年都只考300多分,“梁三百”的外号由此得来。

 

当然,梁实没有如外界调侃那样“凑热闹”,他一年365天,至少有270天在读高三的课程,虽然复习的地点是在茶馆。

 

有媒体说梁实借年年高考的名声炒作,做建材小生意的梁实一脸苦笑:

 

我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了呢。我们这点小买卖,客户固定,没法炒作。

 

其实,早些年梁实参加高考,妻子是不反对的,甚至还挺欣慰,“毕竟不出去打牌不喝酒,读书不是坏事呀”。可“梁三百”的帽子扣上之后,妻子对他的高考,就只剩下翻白眼了。

 

妻子觉得他高考没什么不好,但是连考十多年都是300分,这说明他自己并没用心,白考,糊弄,有些丢人。

 

一直反对梁实以“高考钉子户”身份出现在媒体上的儿子梁冬,有四年没怎么跟他交流了。在2011年,梁实与高三的梁冬一同参加高考,儿子读了大学,父亲考到今日。

 

在去年,身在国外的梁冬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采访。梁冬表示,几年前,自己特别反感父亲连年参加高考,“那时,觉得都结婚生子了的人,就应该放下梦想,以家庭为重”。他说,自己现在已经慢慢习惯了,知道阻止也没用,就不再反对。“再说,高考是他的个人追求,我不再表态。”

 

梁冬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现在尊重父亲的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父亲如果能考上川大,我是真的佩服他。”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去年(2015年),梁实的高考成绩为417分,已经甩掉了“梁三百”的帽子。不过,这位“大龄”考生离四川省当年公布的理科二本线还差28分,数学和理科综合都拖了他的后腿。梁实曾说自己的理想是四川大学数学系。

 

高考改革背后

给了更多人实现大学梦想的希望

 

▲6月7日一处高考考场外各方强力保障,家长伴考(图片来源:东方IC)

 

“要是赶上好时候,我也能上大学,学个美术或文学,没准如今就成了什么家呢。”常常听许多过来人无不遗憾地这样说。

 

的确,从文革时因历史原因不得不中断学业的老三届,到后来因千军万马闯独木桥而掉到桥下的人们,不知有多少人在蹉跎岁月中湮没了梦想,有多少人面对残酷的现实只能哀叹和遗憾。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在2001年,我国高考招生不受年龄、婚否限制的政策出台,让不少像梁实这样的人看到了实现大学梦想的希望。

 

对于这一政策,当时有人这样评价:

 

给每一个人以学习的权利,更大程度地体现公平性,并且有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在国外,大学里的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大家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自然也不同,这样更有助于开阔思路、拓展视野,别有一番学习的乐趣。至于大龄人士会不会因参加高考而失去经济来源、是不是会阻滞目前的事业发展,这些都应由当事者本人来权衡。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给每一个人以选择的权力,但是做何选择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2016年6月7日,重庆一高考考点老师与考生击掌勉励。(图片来源:东方IC)

 

近年来,与高考有关的每一次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到广大学子的切身利益,也会触动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究其原因,尽管各界一再呼吁改变“一考定终身”,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但高考仍是当下促进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是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最大希望,是守护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

 

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当下,面对各种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推进中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努力改变以往局部修修补补的状况,力求从考试与招生两个方面寻求根本性变革。

 

从文理不分科、一些科目一年多次考试、“3+3”科目组合、多元评价录取、合并录取批次、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从去年的18个增至今年的26个,到部分高水平大学全面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宽口径招生、交叉培养,鼓励学生进入大学后,根据兴趣特长自由转专业……这些举措都意在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引导社会、学校和家庭从关注“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成长”,充分尊重学生的学科特长与个性特征。

 

考试制度的完善堪称“天下难事”,但无论多难、多复杂,做好高考科学性、公正性这道时代命题,永远不能停下脚步。因为,高考的背后,是万千学子改变命运的可能,是民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图片来源:东方IC

 

前几年,普通考生对“高龄考生”颇有微词。而如今,大多数普通考生们已经能坦然地面对和他们“有点不一样”的这些同学,而且还会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只因为他们那永不放弃的精神。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新华网 人民网 成都商报 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 徐夏)

 

 

责任编辑 徐夏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便民服务

社会保障 交通出行
公积金 公安服务
职业资格 医疗健康
市场监管 法律服务

定制服务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长江云TV(湖北IP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