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乡村振兴看行动——京山县雁门口镇瓦庙村

云上京山  2017-12-16 12:22:35
分享到:

京山县雁门口镇瓦庙村,因贺龙元帅指挥著名的瓦庙集战斗而闻名,有着优秀的红色文化底蕴,是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生态村庄。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瓦庙村1360名干群投身建设,主动作为,保护生态、发展绿色,在6.5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卷,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正在形成。

12月3日,瓦庙村在京山县三季度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拉练评比活动中获评“优胜单位”。近日,记者走进瓦庙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苏刘湾的变迁

碧绿的翠竹,暖暖的秋阳,干净的水泥路,宽阔的健身活动广场;白墙红瓦,天蓝水清,芳草萋萋,精美的文化艺术墙,处处洋溢着绿色、生机与活力的新气象。

双休日,从京山城区来的郝燕蓉女士和她的姐妹们穿行在苏刘湾,徜徉在原生态的美景中,感受家乡变化,尽情拍照游玩,构成村口一幅“水光山色与人亲”的靓丽风景线。

苏刘湾是瓦庙村的一个自然湾落,因旧时苏姓村民居住的苏家畈与刘姓村民居住的刘家冲合并而成,沿用直今。

“过去,这里就是一个水窝子、乱房子、杂林子;现在是满眼铺绿、设施齐全,充满原生态自然美!”44岁的瓦庙村支部书记盛贻龙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进行了科学规划,按照“少硬化、多植绿、少修饰、多自然”的理念,搭配荷塘、石挡墙、竹篱笆等元素,绘以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文化墙,清理沟渠、改造荒堰、拆除乱屋、新建活动广场,因地制宜、因势造景,呵护青山绿水,打造生态家园。共有87户农户涉及环境改造,没收村民一分钱。

“以前门前是乱泥巴路,坑坑洼洼,连摩托车、板车都进不了,现在你看,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接到了厨房,日子安逸哟!”70岁的老党员刘元枝告诉记者,在这次美丽乡村建设中,她们家出动参与环境改造,将原来的闲屋、厨房、厕所等看不起眼的设施全部拆除重建,自掏腰包七万多元。

“路修好了,墙刷白了,回到家乡眼前一亮,感觉很好!”47岁的村民李仙娥在浙江打工,上个月回到苏刘湾,看到家乡发展变化,便决定今年不再出远门。

和刘元枝、李仙娥的想法一样,村民郑如清看着村里一天天变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空闲时,郑如清主动参与到村里的路面保洁、垃圾分类、护水护绿等工作中。

小厕所、大民生。瓦庙村对村里的公共厕所都进行了规划。在苏刘湾采访时,记者看到,一个占地40多平米的生态厕所正在建设。村民李学旺、游年光等人正在工地上忙碌,预计一个星期即可完工。

“建设生态厕所,不仅仅提高生活质量,而是让更多的村民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盛贻龙介绍,村里每年开展党员示范岗、十星级文明家庭、文明户、平安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文化墙上还绘有“用心呵护每一片绿色”、“百善孝为先”等良言警句,倡导村民健康生活,提升村民素质,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苏刘湾顺势造景,体现了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能够让人记住山水乡愁!” 11月27日,京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少红在苏刘湾调研后这样评价。

三大产业的集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产业兴旺放在了首位。”盛贻龙谈到,瓦庙村紧邻汉宜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有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近几年来,实施“村企共建”和“城归工程”,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落户,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业、高效农业、服装制衣业等三大产业的集聚。

在瓦庙村境内、汉宜公路两旁,记者看到,分布着京和米业、中粮八方、鑫雁饲料、京辉涂料、新世纪制衣厂、振兴制衣厂等11家企业,了解到有稻花虾、谷易兴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11家,有个体工商户68家。其中, 京和米业、中粮八方是南方黑芝麻集团和中粮八方二家上市公司控股企业。两家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8个村种植富硒五谷杂粮水稻5000亩,富硒米和五谷杂粮等富硒农产品成为南方市场的抢手货。

站在汉宜公路上放眼南望,瓦庙村的3000多亩虾池连片排列,十分壮观。 2016年, “城归”青年刘志勇在瓦庙村成立京山稻花虾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80万流转了200亩鱼池,开始养殖小龙虾,获得成功,当年收回全部投资还有赢余。今年,在稻花虾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下,按“三二一”模式(即分散土地集中流转、农户土地入股合作社、大户自建自养,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做大做强品牌),带领202户农户发展稻虾养殖,目前稻虾连作面积达到3400亩,每亩效益达到了5000元。

在阮瓦路旁,“城归”青年侯勇创办了春晓多肉植物家庭农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即集中育苗、分散寄养、统一销售、利益共享)经营,吸纳农户十余户。目前建有塑料连栋大棚2400平方米,计划发展多肉植物20万钵,现已发展5万钵,按网上每钵最低批发价3-5元计算,今年可创产值60-100万元。

说到服装制衣产业,不得不提到村支部书记盛贻龙。2009年,盛贻龙和爱人黄军梅回瓦庙村办起了新世纪制衣厂。这些年,服装厂一直稳健发展、前景看好。在他们夫妇的带动下,村里又涌现出了众力制衣厂、振兴制衣厂等4家服装厂。5家服装厂共接纳周边村民务工达150人,务工经济成为瓦庙村的一大特色。

“当初对他当村支部书记,我是反对的,毕竟家里的生意都忙不过来,但现在看到村子里的环境一天天变美了,村民对他的赞誉声越来越多,也就从不支持变成了支持,有时候想想,不能单单为了自己,村集体这个大家庭更显重要!”黄军梅说,好在儿子去了北京当兵,家里的事业走上了正轨,盛贻龙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为村里做些事也是理所当然的。

郑翠娥, 48岁,瓦庙村4组村民,在新世纪制衣厂工作已有7年,谈到如今的生活,一脸满足。

“在制衣厂工作,每月工资大约有3000-4000元,包中餐,晚上加班还有工作餐、加班费,在家门口就业,能够照顾老人和孩子,感觉还好!”象郑翠娥一样,彭慧娥等53名周边村民都在这里务工,她们代加工的服装发到广州、深圳,甚至出口到了美国。今年8月,27岁的瓦庙村8组青年张平、游云春也利用自己特长,建起了众力服装厂,聘用工人40人,眼下正在赶制冬装,生意十分红火。

村里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高效农业、服装制衣业外,还成立了益农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发展中药材黑三棱种植。去年,瓦庙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3万元。

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瓦庙村修建的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记者走进了居民向成英家里。71岁的向成英老人在家里照看年幼的小孙女上学,媳妇和大孙女则在外务工。老人一家作为当地贫困户分得了100平米的安置房。

“5月份就搬进来了,房子很宽敞,水电路都通了,离学校又近,生活还算方便。”傍晚时分,记者在向成英家里看到,房子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厨房里热气腾腾,满屋子弥漫着菜香。

和向成英老人一样,从附近百子桥村搬到瓦庙安置点的周枝二老人一家四口也分到了100平方米的新房。整个居民点共接纳搬迁户48户128人,正在打造一个集老街风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居民小区,配套有文化广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1000万元。

“全镇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要求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切实解决群众所需、所想、所盼的民生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启雁门口镇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雁门口镇党委书记曹建国介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镇围绕“一镇两线”(即中心集镇、雁义线、汉宜线)的思路,秉承“镇村引导、村民主导”的理念,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雁义线注重增点扩面,以中南山“1+5”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推进以中南山村为核心,串联太和、岱王岭、白虎、义和、雷头山5个村。沿线利用土壤肥沃、树木多、生态好等优势,以“镇+村+农户”合作方式,打造生态经济旅游环线;汉宜线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行瓦庙“1+8”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以瓦庙村为核心,串联郑岭、界子山、吕冲、江桥、郝巷、百子桥、阮沟等村,利用瓦庙集战斗遗址的红色文化底蕴,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达到产业美、环境美、民居美、人文美的新高度。

2018年即将到来,乡村振兴靠什么?曹建国思考后认为,靠基层党组织建设,靠产业发展,通过能人带村、生态建村、城归活村、产业强村、文化韵村、制度立村,巩固中南山“1+5”乡村游、扩展瓦庙“1+8”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只有抓住了这些关键点,才能真正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基层党建有创新,工业经济赶超进位,三农工作亮点凸显,镇村面貌、精准扶贫等工作稳步提升”。年末岁尾,盘点雁门口镇一年成绩,真的是可圈可点。特别是作为工业重镇,该镇钙产业成功转型升级,湖北琪顺公司投资建设1800亩的钙产业园动工建设,首期10万吨纳米碳酸钙和800万吨氢氧化钙项目,明年上半年即可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3.4亿元。

青山绿水寄乡愁,乡村振兴春潮涌。雁门口镇跨入了一个新时代。(黄小明/文图)

来源:京山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李小涵)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便民服务

社会保障 交通出行
公积金 公安服务
职业资格 医疗健康
市场监管 法律服务

定制服务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长江云TV(湖北IP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