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话非遗】桂林釉陶烧制技艺:传承中创新 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23-04-04 10:46:20 我来说说 阅读

  陶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不少市民并不知道,桂林陶器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拥有甑皮岩、庙岩、大岩三处万年古陶遗址。

  桂林陶起源于一万多年前,直至两汉、隋唐、宋元时期的釉陶逐渐成熟,桂林窑业也在唐宋时迎来了蓬勃发展期,而桂林釉陶烧制技术也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日前,记者来到了桂林釉陶非遗体验基地以及桂林釉陶烧制技艺传承人陈施淼的工作室,听他讲述桂林釉陶的故事。

  ■速览

  非遗简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天然物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是自然与文明高度结合的产物。桂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的城市,桂林釉陶制作技艺源于甑皮岩时期的制陶方法。

  桂林釉陶烧制的成品有碗、盘、壶、罐、杯、瓶、盏等生活用品及各类建筑构件、神像造型等,制作过程涵盖50多道工序。釉色多彩,有黑釉、酱釉、玳瑁釉、钧釉、月白釉、铜红、铜绿等,陶瓷的纹样装饰多以莲花、菊花瓣、水草、游鱼、植物花卉、几何图形为主。

  探“店”地址:象山区环城西一路117号桂林釉陶非遗体验基地

  主讲人:桂林釉陶烧制技艺传承人陈施淼

  ■传承

  桂林窑业唐宋时曾盛极一时

  日前,记者来到这处位于联达商业广场的桂林釉陶非遗体验基地。

  店铺中,一些孩子正在体验陶艺制作,在陶艺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有的正在将手中的泥做成盘子、杯子等器具以及水果、动物、房子等摆件,有的在给之前制作的初坯上色。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到拉坯、手工捏塑、上釉等釉陶制作过程。

  店里的陶艺师介绍,孩子们第一次到店时主要是制作初坯,经过几天的自然阴干后,就可以再到店里进行上釉体验。上好釉后,由店里负责烧制。

  记者看到,店铺的架子上摆放着不少孩子们制作的陶艺成品。此外,店里还展示着桂林釉陶烧制技艺传承人陈施淼制作的部分陶器。

  在叠彩区大河乡蒙正村,有一间桂林观志窑釉陶工作室,陈施淼平时就在那制作釉陶。上周,记者来到这里时,几位桂林学院的学生正在跟着他学习釉陶制作。

  记者看到,陈施淼先从保湿柜中取出一块陶土放上拉坯机,一边用手规整出陶器的大致形状,一边用脚控制转盘的转速。不一会儿,他手中的陶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杯子的模样。

  随后,陈施淼继续用手调整杯子的形状,待器具基本定型后,他又借助工具进一步修整了杯底的形状。大约十分钟后,他将坯体从转盘上取下,放在一旁的架子上阴干。

  之后,陈施淼又打开了工作间里的一个窑炉,并将窑中已经烧制好的杯子一一取出检查。查看杯子的同时,他向学生们讲起了釉陶的相关知识。

  据了解,桂林陶起源于一万多年之前,甑皮岩、庙岩、大岩都发现过距今一万多年的陶片。到了两汉、隋唐及宋元时期,桂林釉陶逐渐成熟,器型多样,釉色和装饰风格也变得丰富起来。

  “桂林是连接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南水运通道的必经之路。”陈施淼说,作为长期以来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交通枢纽,桂林地区的陶瓷业发展始于汉唐开始的对外贸易政策,繁荣于两宋的海上陶瓷贸易。在唐宋时期,桂林的窑业蓬勃发展,景象繁荣,尤其以桂州窑、永福窑、兴安窑、严关窑、全州永岁窑最具代表。

  陈施淼表示,据历史考证,宋代桂林南面桂州窑烧制日用器皿、佛像、建筑材料等(明代时为靖江王府烧制建筑构建),东面东窑多生产民用餐食器具,并通过水运从桂江、珠江出海,甚至远销东南亚地区。

  然而,随着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福建泉州等地因为制作工艺提升而成为陶瓷业的中心,加上广西受战乱等因素影响,曾经繁荣一时的广西陶瓷因陶瓷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日渐走向衰落。

  特殊的地质条件让桂林釉陶独具特色

  陈施淼是一位“70后”,原来在北京从事建筑工作。大约20年前,他开始接触茶文化,也渐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一开始只关注茶本身,逐渐到对茶器感兴趣,再到后来的开始研究、收藏茶器,他一步步地萌生出了动手制作陶器的想法。

  “那时候我们几个朋友四处收集釉方,研究这些茶杯是怎么烧制出来的。”陈施淼说,2009年,他在桂林开起了工作室,利用放假回家的时间烧制,主要还是作为兴趣爱好。2015年时,陈施淼辞职回到桂林,决定专职制作釉陶。

  拉坯、上色、烧制,是很多人认知中的陶器制作的步骤,而在参加陶艺体验时,基本只能体验到前两项。但实际上,桂林釉陶制作包含配置陶土、手工制坯、素烧成型、配釉上釉、复合窑烧五大流程,共50多道工序,十分繁琐。

  记者了解到,全国几乎每个地区都有釉陶的踪迹,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流派。釉陶制作材料一般就地取材,而桂林釉陶同样也选取了地方土制作。

  陈施淼表示,刚开始烧制陶器时,他对陶土并没有过多研究,也曾购买过景德镇、宜兴等地的土,但随着对釉陶制作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发现很多名陶都与地方土中的特色矿物质密不可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工作室所在地点与宋代时的“东窑”距离很近,这一带是一个窑子群,漓江两岸曾有百来个窑口。他立刻意识到,这说明这儿的土质很好,利于烧窑。从那时起,他便一直选用尧山土来烧制器具。

  记者看到,陈施淼在工作室中展示的陶器颜色多样,有的呈红褐色,有的呈黄色,有的呈蓝色,还有的呈现出黑色……而器具的肌理也不尽相同,有些表面很光滑,有些则凹凸不平,上面还呈现出一个个细微的小孔。他拿过一个杯子往里倒入茶水,之后杯中不断有细密的气泡冒出,这杯水仿佛“活”了起来。

  “之所以能看到这些现象,都和本地土质密不可分。”陈施淼介绍,桂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土质呈弱碱性、含钙高、铁矿物质明显,是极好的陶器制作材料,也是桂陶“窑变”丰富的基础。用这样的土烧制出来的陶器通透性好,而铁锈花、白釉点钧、草木灰釉陶等众多独具桂林特色的釉陶佳作也应运而生。

  在传承中谋求创新

  桂林釉陶制作技法久远,同时博采众长。采矿、配土、塑型、制釉,烧制工序都是传统技法。在陈施淼看来,釉陶制作流程中,难度最大的是烧窑。湿度、温度、气压等因素对窑炉都有影响,而烧制过程中火候、含氧量等不同,烧出来的器物也完全不一样。不同条件下的烧制方法也略有差异,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烧窑师傅的是陶器制作中的‘大师傅’,难度第二大的是上釉。”

  陈施淼说,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以“釉面温润、亮而不耀”的宋瓷最具代表性,尤以其器型丰富、釉色多彩、烧制技法成熟成为古代陶瓷工艺最高峰。为了实现“宋”陶现代复烧工艺,制作出釉陶产品,他四处拜师学习。除了前往江西景德镇、山西等窑业发达的地方学习,他也在桂林本地找了多位老窑工学习烧制方法。“听说我们这一片在上世纪60年代时有生产队,还有一群人在烧陶、烧器具,既然制作的是桂林釉陶,那么了解本地的烧制方法当然也很有必要。”

  学习中,陈施淼发现很多老窑工虽然烧窑经验丰富,但对于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属于感性认知,这些经验也都属于口口相传,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比如他们会通过窑炉的烟来观察,但这是一种需要意会的东西,很难一代代准确地传下去。”

  陈施淼告诉记者,现代窑炉烧制的技术控制依托现代计算设备的精确测温、控温来辅助实现更稳定的烧制控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他创新了“12阶段还原焰复合烧”工艺技术,成功实现了古代柴窑中极难掌握的还原气氛多温阶烧窑环境的控制,从而完成古陶瓷的复烧实践。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陈施淼也精准记录下了釉陶制作中的各种数据,以便传授给更多学生。

  “在不少人心中,陶似乎是一种‘老古董’,如果年轻人对此渐渐都没了兴趣,桂林釉陶也很难继续传承下去。”陈施淼说,在传承传统手艺的同时,他也希望这门技术能有更好地发展,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从2019年开始,他应邀成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特聘教授,给设计与传媒学院的学生上陶艺课,希望传达给学生不一样的陶艺制作和文化传承理念。

  近几年,陈施淼注重陶瓷产品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增强了釉陶的设计感和时尚性,创作出了“桂林山水杯”,利用釉水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流淌之美,让桂林山水“跃然杯上”。此外,他也拓展了釉陶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制作出了茶器、文房、香器、花器等产品,让釉陶兼具美观及实用性。

  陈施淼介绍,桂林观志窑釉陶工作室每年大约能售出两三千件手工制作的釉陶作品,主要市场集中在广州、上海、大连等地,也有部分商品走出国门,销往韩国、英国等国家。他表示,宋元时代大量的釉陶出口外销“铁锈花”发色技艺陶盛行东南亚,20世纪80年代桂林美陶厂的国宾礼陶多次赠送给国外元首贵宾,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收藏并展出的桂陶等,皆因桂林釉陶本土特性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赞誉。“它是桂林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是文化自信的象征,随着现代社会‘返璞归真’的审美需求,桂林釉陶也将重新回归主流消费市场。”

  ■发展

  桂林釉陶不断发展,学校、社区、景点、旅游商店以及各大活动展览现场,随处可见桂林釉陶作品的身影。目前,桂林釉陶在市民中广泛流传,釉陶艺术家们在桂林的各大高校、中小学、老年大学、周边的农村学校、城市社区等场所广泛开展釉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传播、体验与分享交流活动。该项目在民间集体实践,社会传承,师徒传承等。

  近几年,桂林釉陶民间传承烧制多以艺术家工作室为主,如桂林观志窑釉陶工作室、福兴堂陶艺工作室、山水垚陶艺工作室、荔浦雷氏陶瓷、汀文窑等。桂林中华文化促进会也专门设立了陶瓷文化专委会,促进桂林釉陶文化的学习、探索、研究、传播、传承。

  目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桂林博物馆,均收藏有各时期桂林釉陶作品。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世界博览会等活动,主办方都会积极邀请桂林釉陶艺人参加,为桂林釉陶制作技艺传承传播提供平台,有力推动了桂林釉陶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桂林釉陶艺人一直致力于推动“非遗进校园”,并培养年轻的釉陶制作爱好者、传承人,仅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高校学生每年就超1000人。

  记者唐霁云 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唐霁云 摄


责任编辑:申蓉群
  • 房屋出租
  • 房屋出售
  • 车辆买卖
  • 二手市场
  • 家政服务
  • 生活服务
  • 教育培训
  • 宠物交易
  • 上一篇: 【南方电网】广西全州:供电所救助迷路老人暖人心
  • 下一篇: 李楚在走访调研我市科研院所时强调 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增强桂林发展新动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数据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