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大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交大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2019年暑期三下乡】建规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奉节县义和村

日期:2019年08月27日 14:52 作者:崔倩 张浩 杨莉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点击率:

2019年7月12-18日,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青春不息,帮扶不止”大学生深入扶贫践行队走进重庆市奉节县竹园镇义和村,开展主题为“青年学子助力精准扶贫”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走进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从科技帮扶、文化帮扶、产业帮扶、教育帮扶等多方面着手,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电商平台搭建、文化教育科普等方面开展精准帮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下乡”期间,实践团队受到多家媒体关注,新华网、搜狐网、“重庆共青团-学载青春梦”公众号、奉节网、奉节扶贫公众号、义和村官方公众号多次报道实践团队事迹。

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依托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优势和院地合作平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自然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旨在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的落后现状,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土地规划系统缺失等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三下乡实践团队开展自然资源遥感调查,聚焦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和水环境监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利用便携式水质检测,监测电导率、酸碱度、溶解氧、钙离子浓度等水质指标,开展水质评价,并提出水环境保护对策。

   产业帮扶-搭建“互联网+”电商平台

实践团队依托互联网平台,借助手机网络媒介进行推广和营销,包装义和村形象,提高当地农产品销量。帮助农户搭建在线交易平台,走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农产品发展之路。引入大数据,创建微店线上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效率,有利于产业全面升级。在手机上,潜在客户可以随时点开微店小程序或者扫码购买义和村的所有产品。村民用手机也可以随时更新库存定价,销售方式灵活,从源头节约成本,让当地特色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制成“绿色”名片发到全中国。

文化帮扶-百年古建筑传承更新

实践团队对当地古建筑及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托建筑学专业背景,对义和村古建筑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提出建议。义和村胡宗国的家是一座青瓦白墙围合而成的一座对称式布局的四合院,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

实践团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测量走访等方式,针对古建筑屋面破漏、外墙剥落、木质围栏、地板腐朽变形、功能布局不完善、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从功能布局、外观修复等方面提出保护更新措施。以古建筑为载体,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古建筑保护和资源多元化利用。

图为古建筑“天井”

教育帮扶-传承革命文化、创新时代精神

实践团队开展特色“田园”思政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脱贫攻坚工作,使贫困户潜移默化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院坝会”积极弘扬义和身边的正能量——原驻村工作队长黄兵、现村支书黄锐的故事,他们为了带领义和村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打赢脱贫攻坚战,日夜奋斗在一线岗位。走访贫困户、查看村民水池水质、了解村民医疗保障情况、带领村民清理阻塞村道落石……“身先士卒守初心,鞠躬尽瘁不退缩”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真情关爱贫困户 

义和村共有贫困户101户,已脱贫88户,未脱贫13户,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重庆交通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实地走访脱贫户谢自权老人家庭,切身感受扶贫政策给贫困户带来的变化。同时,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寻找脱贫路径,使众多贫困户由“要我脱贫”自觉转变为“我要脱贫”。

谢自权老人家庭是典型的因学致贫,三个孙子一个就读大学,两个就读初中,家中唯一劳动力就是外出打工的儿媳妇,2014年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依靠国家政策成功脱贫。

谢自权老人家庭的脱贫经历是义和村脱贫攻坚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工作真正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使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得以保障。

实践队采访谢自权老人

“三下乡”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青年学子助力脱贫攻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探索教育、专业、科技三位一体的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构建课堂讲授、社会实践、扶贫攻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感知思政教育的魅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

编辑:黎昱睿

审核人:陆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