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科教 > 正文

北京海淀城市大脑“驾驶舱”启用,城市治理进入智能化时代

2021-01-22 10:34

北京日报

记者:于丽爽

“嘀嘀嘀……”大屏上红灯闪烁,田村路街道铁道桥下的液位传感器报警了。马上,积水部位的实时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与此同时,距离最近的排水集团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接到报警赶赴现场处置。积水排净,画面恢复平静。

这两天,随着海淀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IOCC)投用,海淀“城市大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区已建成的50多个创新应用场景、40多个信息系统已接入数据运行。

IOCC位于海淀区政府第一办公区主楼内部西侧,面积1200平方米,由多功能指挥大厅、视频会议室、网络舆情监控指挥中心及会商室、技术保障间等配套功能区组成,被称为海淀“城市大脑”的“驾驶舱”和“神经中枢”。

多功能指挥大厅里,高5.8米、长19.2米贯通一二层的巨幅屏幕上,全区鸟瞰地图、实时监控画面、数据等众多信息像心电图一样跳动,稍有微恙,系统就会做出预警、数据分析、态势研判、给出处置建议等动作。

“坐在这儿管理者就拥有‘万能视角’了。全区的道路、建筑、城市部件、重点区域等实时画面和数据尽在掌握。遇到突发事件区领导指挥调度时,不用到现场,却能比在现场知道得更多。”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副主任吴维介绍。

“‘城市大脑’以信息流为主线,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孪生、精准调度,数据反哺、协同联动,AI赋能、自我成长’,实现对城市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效率提高,是支撑和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主任、海淀区“城市大脑”专班主任李伟介绍。有了“城市大脑”,以往靠人力盯守、巡查的很多城市治理问题,靠智能化设施就能解决,不但解放了人力,而且更加精准精细。

海淀“城市大脑”按照“1+1+2+N”架构模式建设,即一张感知网、一个智能云平台、两个中心、N个创新应用。2018年8月启动建设,截至目前,感知网、AI计算处理中心、大数据中心、时空一张图、IOCC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其中,“一张感知网”由全区14500余路在网摄像机以及10000多路传感器做支撑;“时空一张图”汇聚了海淀区249个各类专题地图数据,包括基础地理、行政区划、二三维地图、约17万个建筑,以及由127个图层、约130万个数据要素组成的城市部件数据等;大数据中心整合数据;AI计算处理中心由全区头部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吃”进数据,“吐”出诊断研判……

截至目前,海淀“城市大脑”聚焦城市治理领域,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生态环保、智慧能源五大领域持续推进场景创新,已建成50多个应用场景,实现了城市服务管理的智能化。

(原标题:海淀城市大脑“驾驶舱”启用)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于丽爽

流程编辑:u02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热门文章

热门

精彩图集

图集

精品赏析

精品

精品赏析

北京胡同“网红”美后肆时怎样炼成的?社会力量运营提高效能

精品赏析

中国100年来考古的十个重要现场都是哪里?这本书里有答案

精品赏析

北京朝阳大山子疫情流调记:反复排查,找到未被记录摊位

精品赏析

赵家台村建在地道上面,并非抗日战争的遗迹,而是历史文明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