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的通知

东府〔2018〕114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

2018年9月12日

附件:东莞市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印发稿)


东莞市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

东莞市人民政府

2018年9月

目 录

第一篇 工作背景

一、工业保护线定义

二、划定背景

(一)工业是东莞立市之本,需切实保障工业用地空间

(二)工业用地保护线划定是省政府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重要举措

(三)工业用地保护线划定是支撑城市战略落实的整体安排

(四)工业保护线划定是市政府重要的工作部署

三、划定意义

第二篇 工作组织

一、规划编制工作机制

二、规划依据

第三篇 产业发展战略

一、产业发展的趋势

二、东莞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二)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优势产业

(三)积极培育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增材制造(3D 打印)等潜力产业

(四)推动散裂中子源基础设施建设及关联产业布局

三、东莞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两带多节点”的产业空间格局

(二)推动形成七大重点产业集群

(三)加快对外贸易转型,提升外源经济水平

(四)壮大内源经济实力,实现内外需协同发展

(五)提升实体经济动力,应对再工业化挑战

(六)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七)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八)优化镇街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组团发展

(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十)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小结:落实工业用地保护,保障产业发展的空间供给

(一)工业用地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制造业发展依赖工业用地供给

第四篇 工业用地保护工作评估

一、产业发展整体概况

(一)发展特点

(二)存在问题

二、产业用地空间发展演变

(一)空间发展演变

(二)园区发展建设

(三)空间布局特点

三、产业保障区工作评估

(一)总体布局

(二)优点

(三)缺点

(四)优化方向

第五篇 工业保护线划定方案

一、划定规模

二、划定结构

(一)一廊驱动

(二)四带联动

(三)多个产业片区

三、划定结果

(一)与城镇发展格局相协调

(二)优先落实市镇重点园区

(三)落实市属重大产业项目

(四)保护镇级重要企业项目

(五)整合形成多个产业斑块

第一篇 工作背景

一、工业保护线定义

工业保护线是指为保障工业、仓储、港口用地(以下简称工业用地)发展空间,由东莞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批准公布的,需要严格控制和保护的工业用地范围线。工业保护线内以制造业用地为主,除因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绿地、广场、租赁型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等公共利益需要外,严格限制线内工业用地调整为其他用途,尤其是不得调整为居住、商业等经营性用途。此次划定的工业保护线分为两类:工业红线和工业蓝线。工业红线是为保障城市产业长远发展而确定的,符合城市规划的工业用地保护线;工业蓝线是为稳定城市一定时期内工业用地总规模,将未来拟逐步转变功能的现状工业用地择优划定的工业用地过渡线。

二、划定背景

工业保护线的划定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为我市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要求工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东莞以制造业立市,为保障工业用地供给,稳定工业用地市场预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是东莞立市之本,需切实保障工业用地空间2015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我国“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该战略是党和国家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为出发点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莞定位国际制造名城,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在国内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莞制造门类齐全配套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特色和优势所在。为贯彻国家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制造业水平,2016 年东莞市政府提出“东莞制造2025”规划,鲜明的提出了“争创中国制造样板城市”的目标。到2025 年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工业用地空间来保障,东莞现状工业用地较为充裕,现状用地规模约544 平方公里,高于周边城市。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东莞的工业用地开始受到侵蚀,工业用房价格在被持续地抬升,临深地区工业用地价格被抬高到3000-5000 元,甚至更高。由于缺乏对于工业用地的保护机制和政策,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给予市场的改造预期并不清晰,部分市场主体开始囤积工业用地,谋划改造为居住、商业办公等用途,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工业用地的被侵蚀和工业用房价格的被抬升。

背景材料:为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2009 年广东省出台《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2013 年国土资源部批复同意《广东省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工作方案》,三旧改造政策从三年有效转变为常年有效。对比国家现有的政策法规,广东省的“三旧”改造政策有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解决了多个改造参与方的顾虑和限制:一是,解决市场和原有产权人的积极性问题。“三旧”政策允许原有产权人自行改造(含村企合作改造),并以协议出让方式(补缴标准参照基准地价或者评估地价)改造为经营性用地。实质上让原有产权人参与到了改造行为,共享改造的利益分成,同时也给部分意向投资人提前介入土地一级开发的便利。该政策充分激发了原有产权人与市场的改造积极性,改造活力和动力被充分释放,破解了过往城市更新工作一个重大困扰。二是,争取了原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改造行为的支持。允许土地出让纯收益返还给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了原村集体组织参与改造收益的共享机制,理顺了村集体和现有产权人的利益关系。三是,提供了经营性用地入市的路径,解决了政府的困境。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全面推进拆旧复垦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规定,自2018 年1 月1 日起,东莞市内范围内出让商业、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的必须要有复垦指标(即全省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形成的复垦指标),否则不得出让土地使用权,“三旧”改造用地除外。综上,广东省的“三旧”改造政策其实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极大限度地解决了存量用地二次开发的各方困境,为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提供了可能性,东莞已经进入到了存量用地二次开发的时代。

在广东省城市更新政策的推动下,珠三角地区城市更新工作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或多或少地加速了珠三角地区工业用地的消减和用房价格的抬升,为此,珠三角主要城市也针对工业用地的保护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或政策,希望规范和引导市场对于工业用地的开发预期,特别是规范市场对于工改居商的错误预期。例如:广州、佛山、珠海等城市对于工改商住施行较为严格的管控(2017 年前,工改居商都只能政府收储;2017 年后在加强管控的前提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地区通过自行改造的方式进行工改居商),顺德在2017 年启动产业保护区的划定工作;深圳近年逐步收紧工改商住的相关政策,2016年在宝安区试点探索工业区块线的划定工作。

东莞制造业既是城市名片,也是未来城市发展,对接周边高水平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为防止工业用地被侵蚀和工业用房价格被抬升,及时向市场传达对于工业用地保护的决心和态度,出台更严格、更合理的工业用地保护政策势在必行。

(二)工业用地保护线划定是省政府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重要举措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苗头,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设制造强省,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2017〕90 号),要求各市尽快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确保工业用地不被侵蚀,并制定关于保障工业用地供给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和政策。

2017 年深圳、顺德、惠州等城市陆续完成工业用地保护线的划定工作。2016 年,深圳以宝安区为试点,开展了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线的探索,并在当年,由区政府审批通过了《深圳市宝安区工业控制线管理办法(试行)》,按照总量控制、集中连片、保大放小、分类定策在宝安区内划定70 平方公里的工业控制线。在宝安区试点的基础上,2017 年初深圳在全市范围内划定工业区块线总规模不少于270 平方公里,并出台《深圳市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2017 年3 月,顺德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顺德区产业发展保护区管理办法》,2017 年底,《顺德产业发展保护区划定方案》正式公布,在辖区范围内划定产业发展保护区18 万亩。

(三)工业用地保护线划定是支撑城市战略落实的整体安排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出炉,总体目标以“区域合作、生态发展、经济转型、社会融合、统筹发展”五大战略为导向,将东莞建设成为“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新版总规对区域融合做了详细研究部署,特别是融入深莞惠一体化、深化莞深合作机制、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东莞国内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为落实新的城市发展意图,市政府需要从更深入的层面出台各项配套政策,特别是有效保障产业空间合理利用。

产业发展是东莞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是对接区域合作的原动力和基础。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给区域融合加码,新总规对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做出重要调整,强调以主导功能区统筹市域用地功能安排,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促进以生产空间为主导的土地开发方式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的土地开发方式转变,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这意味着,原产业发展架构需要适应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并做出相应调整优化;将粗放低效、布局分散的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的方向转变。新总规提出以工业保护线为抓手,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保障产业用地供给;引导产业功能、科技研发功能向指定的地区集聚,实现工业用地的集中集约利用。

2015 年,规划局组织全市范围内划定产业保障区,规定产业保障区内严禁工改居,该政策实行两年以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市现状产业用地遭受侵蚀的苗头,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存量工业用房的价格过快攀升的趋势,但是由于该项政策管控平台太低、共识不太足、划定边界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工业用地的保护力度不足,需要通过工业保护线划定,提升工业用地管控平台、优化管控边界。

(四)工业保护线划定是市政府重要的工作部署

为贯彻国家决策部署、落实省相关的政策和要求,保障我市工业用地供给空间,引导城市更新方向,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工业保护线的划定及管理办法制定工作。2017 年5 月市政府召开了工业保护线规划工作会议,部署工业保护线划定的前期准备工作,会议深入探讨了东莞工业保护线划定的意义和目的,并提出不少于365 平方公里的规模要求,将调整机制上升到市人大层面。8 月,市府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工业用地保护的通知》,该通知就我市工业保护线定义、管控平台、划定规模、划定思路做了进一步要求。

同期,东莞市规划局出台《东莞市工业保护线划定工作方案》及《东莞市镇街工业保护线划定指引》,明确了工业保护线定义,工业保护线划定思路、主要原则、工作目标、任务等内容;并组织召开了全市工业保护线划定工作动员会,进一步落实工作内容、分工计划及保障措施。

三、划定意义

(一)保护工业发展空间,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工业保护线的划定将有效保障工业用地供给,保护工业发展空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东莞实现“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的目标。

(二)稳定市场预期,引导城市更新良性发展

给市场明确坚定的改造信号,稳定工业用地市场预期,及早打消市场不合理的工改居、工改商预期,及时制止大量收购工业厂房的行为。

(三)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保护线划定要求将集中连片、质量较好的工业用地纳入管控,促进产业用地集聚和高效利用。对连片的产业用地统筹规划管理,引入新型产业业态,推动产业发展向高水平、创新型的方向系统升级。

(四)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

围绕城市品质提升,完善工业园区设施配套,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合适的发展空间内,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进一步提升东莞城市品质,吸引人才集聚,激发经济发展潜力,增强城市竞争力。


第二篇 工作组织

一、规划编制工作机制

(一)独特的行政架构

1985 年前,东莞是惠阳地区的一个县。1985 年,东莞撤县建市(县级市),仍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 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辖区不变,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不设区、不辖县的地级市和直管乡镇的两级政府管理体制。东莞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在行政结构上表现为两级政府管理,行政效能高;在管理职能上表现为财权事权匹配,服务职责清;在发展机制上表现为重心下沉,镇街和村级实力强。

(二)“三步走”的规划编制方案

针对东莞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采用上下联动的编制方式。一方面为加强市域统筹,由市规划局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编制指引及管理规定等相关工作,明确各镇工业保护线划定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审查工作,为行政审批决策提供更为详细和深入的分析报告。另外一方面,为更好发挥镇街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各镇工业保护线划定工作由镇政府牵头组织,给予镇街政府更多的话语权,允许各镇结合自身发展安排,对工业保护线进行合理划定。整个工作分三步走:

第一步,定要求、定指引。由市规划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国土局、市城市更新局等部门制定《东莞市工业保护线划定指引》,确定市域层面的划定要求,包括:规模要求、空间要求、项目要求及划定规则等,并提供重点产业园区、市重大项目、市级倍增企业、市级骨干企业清单。

第二步,按照划定指引,由镇街负责组织编制辖区内的工

业保护线,并报市规划局进行技术审查。

第三步,由市规划局对各镇工业保护线划定情况进行技术审查,并汇总整合成为全市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报市城建领导小组、市政府进行审批。

二、规划依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三旧”改造水平促进节约集

约用地的通知》(粤府〔2016〕96 号)

2《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2017〕90 号)

3《.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美丽东莞建设满足人民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的若干意见》(东府〔2018〕1 号)

4《.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工业用地保护的通知》(东府办函〔2017〕515 号)

5.《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

6.《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7.《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

8.《东莞市“三旧”改造(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5—2020)》

9.《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0.《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11.《“东莞制造2025”规划》

12.其他部门规划


第三篇 产业发展战略

一、产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及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生产要素的跨国及全球自由流动愈发频繁,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呈现阶段性的转变:产业间分工(传统产业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产业的水平型分工)——产品价值链分工(产业的垂直型分工),呈现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新格局,全球产业的水平型分工更加深化、垂直型分工更加细化。产品链条向全球扩展,利益链条在全球分离,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呈现出由价值链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过渡及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西方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全球产业格局面临深刻变革调整

2008 年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致使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各国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实体经济,重点发展先进高端制造业(聚焦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力求在后危机时代中占领科技制高点,用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是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而推行的一项政策,通过政府的支持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并培育新兴工业部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以高附加值、知识密集、服务于高新技术研发为目标,实现工业社会的复兴。

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致使全球产业格局呈现向两端转移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低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继续向新兴经济体和东南亚等更低成本国家转移;另一方面是高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回流至西方发达经济体(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等国家),致使全球制造业的“两极分化”将更加明显。如美国主张重新加强对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视,通过促进制造业高速增长,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并力图转向“出口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而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可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高端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全球制造业的“话语权”将重归欧美执掌,欧美将在产业创新、技术趋势引领,以及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更具实力、更具垄断性。在“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东莞应把握机遇,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促进东莞乃至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

(二)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产业间及产业内部边界日趋模糊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应用,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主要体现在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明显。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加速。制造和服务一体化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广泛渗透和扩散而出现的制造业服务化,基本表现形式是“产品+服务”,涵盖顾客需求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报废回收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公司业绩、实现竞争优势。目前制造业提供的服务类型已涉及到设计和研发服务、系统解决方案、零售和分销服务、维修和支持服务、安装和运行服务、金融服务、财产和房地产服务、咨询服务、外包和经营服务、采购服务、租赁服务、运输服务等十二个方面。

产业内部跨行业渗透加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技术间的融合导致许多行业间的边界由清晰走向模糊,推进了信息、文化、传媒、金融、医疗卫生、零售、物流、旅游等许多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在全球形成了大规模并购和重组的浪潮。信息技术、交通、能源、生物和空间等交叉领域,已成为当前研究的前沿,如人机交互系统、智能电网、量子通信等。我国各行业间的边界也逐步模糊化,如从最初的陶瓷、卫浴,到现在的整体厨卫、整体家居,行业的外延不断扩大,行业的边界不断被打破。珠三角各区域产业融合也越演越烈,如珠三角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打造文化旅游;佛山工业和旅游业融合打造工业旅游产业;香港航运和金融的融合,打造高端航运金融服务。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间融合,为东莞的制造业向服务环节转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指引。

(三)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影响,探寻新的经济增长路径,重塑国际竞争优势,加快了技术创新步伐,并由此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其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制造模式、运营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强化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和新模式。

新业态纷纷涌现。新业态是指由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分工及企业组织方式变革等推动形成的新生产经营形态或经济模式,如3D 打印、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城市配送物流、数字会展等。

新模式大量出现。主要表现有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众包设计、个性化订制等),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出现了众包(Crowd-sourcing)、人人贷、平台经济、移动经济、互联网经济、联盟经济等一批新模式。在全球化浪潮影响加剧、技术变革加快及商业环境更加不确定的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总体而言,东莞应充分利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全力扶持电子商务、数字会展、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紧跟世界产业发展前沿。

(四)区域合作机制深化,城市分工方式悄然转变

在珠三角全域规划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布局下,东莞市积极推动地方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互动,从小范围的穗莞、深莞惠合作到大区域的莞港澳、大珠三角合作,从产业、经济的合作到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多领域全面化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在产业配套上形成效率更高的多市合作模式,在深莞惠一体化、穗莞合作、莞港合作三个维度上取得骄人的成绩。

1.深莞惠一体化进入多层次合作阶段。2009 年,在珠三角一体化的大前提下深莞惠一体化首次被提出来。在“两横两纵多中心”的深莞惠空间布局总体框架下,三地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建立起有效运作的多层次合作机制,至2013 年6月,共签署实施合作协议、计划、备记录等15 份,确定重点推进事项38 个。历经5 年努力,三市基本实现了经济、文化、社保、交通的一体化,最终要实现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区域创新、市场体系十个方面的全面对接。

2. 穗莞走向全方位合作。东莞市与广州签署《广州市·东莞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开展规划、产业、交通运输、协作创新、城市管理、环境生态、水资源及水务、信息网络、社会管理、海洋资源及海事等10 个领域合作。

3. 莞港搭建多平台落实合作措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粤港合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至2013年6 月,共设立CEPA 项目27 个,累计投资8800 万美元;引进港资银行(含代表处)达6 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合计1834.91 亿元。五大平台正在培育完善中,包括莞港澳合作集聚平台、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平台、莞港澳合作专门智库平台、粤港科技服务产业创新平台、莞港职业教育基地平台等。

二、东莞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新一代通信、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群”,以“互联网+”为行动抓手,重点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型业态”,抢占人工智能、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高端环节”,实现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战略目标,将东莞打造成世界级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1. 新一代通信。以华为领航5G 技术研发为契机,积极布局5G 网络系统架构技术研发,推进技术测试项目落地,形成以“研发驱动制造发展”的模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东莞通信终端制造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和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重点整合电池、触摸屏、线路板、晶体振荡器等配套企业,进一步完善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链条。大力推广短距离无线通信(如NFC 技术),实现相关芯片、系统集成等产业的高端引领。推动新一代通信在电子商务、通讯运营、金融服务、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探索特种光缆产品研发及生产。

2. 新型芯片。重点发展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存储、处理、通信、控制等领域的核心芯片,实现新型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的核心技术突破,打造若干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销售量过亿片的芯片产品。支持集成计算与通信功能的芯片、新一代通信芯片、北斗、GPS 等导航芯片、便携终端主控多媒体处理器芯片、信息安全专用芯片、大容量存储芯片等产品的研发及生产。

3. 关键电子元器件及组件。重点支持半导体功率器件、高性能传感器、新型光通信器件、高性能芯片、新型半导体分立器件、超导电子器件及功能组件,重点突破新一代集成电源组件,掌握相关核心技术。重点支持高效率功率器件,宽量程、高精度、高性能传感器,应用于网络与通讯设备的新一代集成电源组件,移动终端的高性能触摸屏,移动通信及移动互联网的超导电子器件及功能组件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组件。

4. 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配合全省计划,培育软件百强企业,建设一批软件应用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面向4G、5G 领域的移动通讯、无线通信、宽带接入、数字视听等产品的应用软件,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及应用。发展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专用软件。扶持工业行业软件发展,着力推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推动行业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在通信、电力、交通等领域全面应用。积极推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着力承接信息通信相关产品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的开发、设计和测试业务,大力承接中间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测试外包业务。

5. 集成电路设计。围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家电等新兴产业的应用需求,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仪器、材料和EDA 工具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带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依托松山湖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搭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孵化平台,加快EDA 平台、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松山湖高新区ICC 平台服务功能。多渠道吸引投资进入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引导产业资源向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集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企业在东莞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

6. 物联网。立足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坚持企业为核心,联合全市高校、科研机构、物联网产业促进会和优势企业,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支持相关单位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及工程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项目攻关,率先突破RFID、传感器、海量信息处理等产业关键技术,形成相关技术标准。依托专业院校及研究机构,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重点发展嵌入式芯片、射频识别、传感器和网络设备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业,加快形成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传输网络等较完整的物联网制造产业链。以建设“智慧东莞”重大工程为抓手,逐步发展电力、交通、物流、水利、环保、家居、医疗、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服务,结合物联网服务运营、软件设计及技术管理,打造国家级物联网推广示范基地。加强物联网架构安全、异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促进安全技术成果转化。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安全评估和保障服务。

7. 大数据。强化大数据与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加快大数据

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融合发展,带动大数据清洗、挖掘、分析、展示、应用和服务产业化。加快政府数据共享及开放步伐,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全面推动大数据在政务、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教育、环境、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通过“产学研用”方式,建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和产业联盟,重点突破大数据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推进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建设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工业生产制造智能化升级和工业生产服务柔性化改造。积极引进国内外大数据龙头企业,深化合作,加快工业、商业及民生等领域的大数据产品的商业化。全力引进建设大数据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大数据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8. 云计算。提升优化云计算布局,以产业升级云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政务应用云打造创新共享资源平台,以民生服务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重点突破云制造平台中的云端站点自动加载、数据安全加密、状态动态监控、资源动态分配及协同分布设计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安全可控的云操作系统,构建电子政务云平台。支持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医疗“健康云”系统,推进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和远程健康管理、自助健康体检等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在云安全、服务质量、开放接口、体系架构、评估认证等方面设立标准和规范,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努力拓展云计算服务,支持云计算中心运营企业发展基于IaaS 和PaaS 模式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等租用业务,积极开发灾难备份、网络加速、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等增值服务。

9. 人工智能。依托珠三角人工智能创业创新氛围,以华为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为引领,加速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科学研究,加快视频、地图及行业应用数据等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鼓励领先企业或机构提供人工智能研发工具以及检验评测、创业咨询、人才培养等服务。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统,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10. 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积极布局健康保健、医疗看护、信息娱乐等领域的可穿戴设备。打造无人机总部基地,提升无人机研发水平,推进电商物流、环境监测、城市安全监控等领域的无人机产业化发展。抢先布局虚拟现实(VR)蓝海,培育VR 领军型企业,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视频游戏、医疗保健、零售、教育等领域,打造全方位的VR 生态圈。

(二)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优势产业

1. 高端装备制造业

着力攻克机器人制造核心技术,打造完整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产业链,加强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依托高速铁路和珠三角城际轨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东莞质检中心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制造业服务检测程序和标准。

(1)机器人产业

重点产品。优先发展3C 制造、焊接、搬运、加工等先进适用的搬运机器人(AGV)、清洁装配机器人、打磨机器人、抛光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依托顺道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重点推进巡逻机器人、家用警卫机器人、前台机器人、陪伴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变形机器人等智能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注重发展无人机、无人艇、空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积极布局发展柔性机器人、微纳机器人等下一代机器人,抢占未来机器人产业制高点,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化。

重点发展技术。构建工业机器人及系统集成商、零部件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协同发展格局,重点研发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技术、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技术、智能装备传感器技术、基于外部传感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网络化机器人控制技术、故障诊断与安全维护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助推谐波传动技术的推广应用。

重点零部件。提升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产业化规模。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目标,重点攻克高精度交直流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逐步形成生产力。引导现有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开展产品升级,发展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传感器及组件、编码器、伺服、电源、模具、工装夹具、磁力吸盘、真空吸盘、工业级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接触传感器(微动开关、光电开关)、力学传感器(关节力传感器、腕力传感器、指力传感器)等零部件。重点推进谐波传动减速器相关系列产品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

(2)高档数控加工装备

重点产品。提升现有数控加工装备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引导企业重点发展高速、精密、智能、复合数控金属加工机床,高效、精密电加工和激光加工等特种加工机床,柔性加工自动化生产线,伺服压力冲压机及智能冲压生产线。

发展自动化纸质包材设备、自动智能制箱制盒设备、自动多色移印机、高端丝网印刷机、生产型激光数字印刷设备等自动化水平高的包装和印刷装备。

重点发展技术。重点突破加工过程自适应控制技术、在线目标识别技术、加工参数的智能优化与选择技术、网络制造技术、直接驱动技术。

重点零部件。巩固提升编码器、工件/工具识别传感器、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称重传感器、执行机构、位移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产品及配套智能数显仪表产品的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高速、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功能部件和机床附件,全数字、开放式、高性能数控系统装置及伺服驱动装置。

(3)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轨道交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吸引轨道交通材料、车轮和车轴、轮对等龙头企业来莞,建设集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研发设计、金属材料、机械加工、装备制造及光机电与系统集成服务的产业基地,打造国内领先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4)海洋工程装备

重点研究基于新型高性能钢材料的大型船舶与海洋平台装备的腐蚀控制技术。突破深远海数据采集装备、数据传输装备、信息融合处理装备以及数据应用服务装备等所需的信息传输关键技术。布局海洋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采)与生产装备、水面支持装备,深水、超深水钻井船,铺管起重船,海洋支持船等工程船舶与装置的研制与集成创新。

2. 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松山湖高新区和麻涌镇为着力点,积极抢抓国家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机遇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的市场机遇,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加强政策引导与集约资源要素,加快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培育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品牌。

(1)整车制造

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中混以上混合动力乘用车和客车,鼓励发展微型电动车、特种用途电动汽车、新一代轻型纯电动汽车和LNG(液化天然气)汽车生产,引进国内或者国外新能源汽车整车厂,支持本地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项目获得行业准入资质、取得生产论证、建立整车生产能力。整合东莞现有基础,建设中巴和轻型车生产厂,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和行业准入。

(2)核心零部件

动力电池方面,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鼓励发展车用超级电容系统和下一代高比能动力电池;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隔膜、正极、负极等关键材料,支持锂电池企业大规模整合。电机方面,重点发展大功率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加快永磁电机耐高温材料、电力电子模块、高可靠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能量优化管理系统等配套产品。电控方面,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加快开发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积极发展大功率IGBT(车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车用功率型电子元器件。电动化附件方面,积极发展车用电助力转向、能量回馈式电助力制动、电动空调等零部件。轻量化方面,重点推进车用轻量化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轻量化底盘结构和轻量化车身结构的开发与升级。

(3)产业链与配套设施

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关键零部件与配套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重点发展慢速充电设备、车载充电设备、大功率快速充电设备以及电池的快换技术及设备。鼓励研发充电设施接网、计量计费、监控等技术。推进与智能电网相融合的能量转换、充电、电池组检测维护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发展充电站、充气站的安全配套设备。完善新能源汽车检测、试验和维修等配套服务体系。

(4)关键技术与标准

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及相关高性能材料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科技攻关,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服务,鼓励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相关机构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依托市质检中心,联合其他研究机构和相关单位,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配件检测中心。争取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支持,联合专业技术力量,探索建立新能源汽车同质配件检测认证中心。积极参与锂离子电池、微型电动车、特种车等新能源汽车标准和光伏充电桩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积极推动专利标准化和标准产业化。

(5)智能网联发展

加快新能源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着力推动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传感器、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智能汽车与周围环境和设施的泛在互联,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实现资源整合和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多行业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交互平台。

(6)应用环境建设

继续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和使用财政扶持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支持充电、充气设施建设的优惠措施。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推广,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企业开展特种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维护、运营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裸车销售、电池租赁、整车租赁、快换电池、充维结合等新型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检测和试验公共服务平台。

(三)积极培育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增材制造(3D 打印)等潜力产业

1. 生物技术产业

立足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资源优势,面向产业转型、两型社会建设、民生健康需求,充分利用两岸生物技术合作基地,以生物技术大健康产业为方向培育及引进重大项目,加速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大数

据、“互联网+”在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促进重点产业特

色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1)生物医药

生物制药方面,依托东阳光药业、沈阳三生华南总部等药物研发的领先优势,支持承接乙肝、丙肝、胰腺癌、脑肿瘤等海外授权新药的研发生产。加大对人源化抗体药物、创新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生产项目的本土培育力度。

现代中药方面,依托石龙众生药业中成药的优势,建设东莞中成药基地。着力发展中药新药、现代新型中药饮片、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下规模化种植的濒危稀缺中药材等。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成药。

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方面,加快新型预防性疫苗、基因重组疫苗、治疗性疫苗、诊断和治疗用单克隆抗体、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广临床生化诊断试剂,加快免疫诊断技术的升级开发,加快分子诊断和即时诊断(POCT)试剂的研制与成果转化。

(2)创新药物

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和化学合成新药,力争在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蛋白质工程药物,加大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力度。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促进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加强溶栓药物、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病药物、老年病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

(3)基因产业

引进和扶持国内领先的基因测序企业在莞开拓业务,开展基因测序工程示范试点,推动精准医疗快速发展。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依托具有个体化医学检测等资质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开发新的疾病基因检测技术。

(4)生物医学工程

推进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具有组织诱导性的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及生物医学工程产品。重点突破材料表面生物功能化改性技术,微创伤治疗技术与器械,可植入性芯片及微电子器械的设计和制备。建立和完善多种来源成体干细胞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标准与规范,建设综合性干细胞库。

(5)先进医疗器械与设备

依托现代牙科、上药桑尼克、普门科技、东阳光等企业在研发及生产上的突出优势,重点发展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分析系统、诊断系统、检测系统等设备,发展新型医用诊断仪器与设备、医用电子监护仪器与设备、医院药品智能管控系统、药品零售和O2O模式下终端自助发药设备,加快硼中子治癌设备的研发生产。加快具有联网功能的家用自我诊断和个人健康监控穿戴设备等智能医疗产品研发,重点扶持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的研发生产。支持建设各级创新实验和体验平台,促进高端智能医疗设备的快速成型化和迭代升级。

(6)生物服务

支持具备条件的生物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领域拓展,培育专业化的生物技术方案供应商,强化生物技术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全产业链环节。提高生物技术水平,鼓励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领域企业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积极承接国外生物产业的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2. 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培育服务主体,推广节能环保产品,研发、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支持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1)节能环保机械

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推进电机及拖动节能设备、节能监测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及相关产品等核心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支持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设备、柔性交流输电设备、柔性直流输电设备、高压直流输电设备、智能配电设备、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控制保护及接入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电器等产品和系统制造。

(2)污染防治设备

大力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和设备、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固废处理处置技术和设备、生态修复技术和设备和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进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

(3)生物环保工艺

以工业废水处理、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等为重点,引进培育企业开发生物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重点研发微生物工业清洗、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原位水质改善技术、农业面源及城市生活塑料生物分解技术等,积极发展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技术产品,推进生物环保产业化发展。

(4)服务业态多元化

大力发展以节能产品设计、装备生产制造、工程安装、设施运营、整体节能等业务环节为重点,规范发展技术咨询、节能评估、能源审计、碳交易等服务业态。鼓励发展合同环境服务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支持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等新兴环保服务业。构建电子产品等废弃物回收、交易和溯源平台。

3. 新材料产业

依托松山湖高新区,以市场应用广、产业化程度高、带动作用强、战略意义大的材料门类为重点,着力孵化培育龙头企业,以局部技术突破和重点产品开发为近期目标,优化提升新型功能材料和先进结构材料的产品技术结构、应用水平和产业化能力,积极探索前沿新材料的研制与技术应用。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CSNS)为平台,加快新材料研发机构聚集,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1)储能材料

重点突破锂电池用新一代高比容磷酸盐系、镍锰钴三元系正级材料等关键材料的产业化工艺与装备技术;突破高比容量、高电压类正极材料和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关键技术,开发高安全性电解质和隔膜材料,形成高比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材料体系。

(2)特种玻璃与建筑材料

支持产业创新升级,大力推广Low-E 玻璃等功能玻璃,积极推进嵌入型静态智能玻璃、电致变色智能玻璃、SOLAR-E太阳能热反射环保夹层玻璃等智能玻璃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节能+功能”一体化、环境友好型的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

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开发生产“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绿色建筑材料,重点研发推广节能玻璃、陶瓷薄砖、节水洁具、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陶瓷、部品部件、绿色化学建材、绿色墙体材料、外墙保温材料等优良品种。

(3)电子功能材料

推进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液态金属、非晶合金、OLED、柔性玻璃、光学薄膜、电子浆料和其它电子专用材料产业工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4)高性能金属材料

重点开发超轻汽车高强度钢、先进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材料,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如高温超导材料。鼓励开发稀土永磁驱动电机材料。

(5)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研究开发先进制造与高端电子信息等领域用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包括机器人尤其是在严苛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生物医用、军工、高端电子信息等领域用的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如软质防弹衣、OLED 有机发光材料等。

(6)应用型半导体材料

重点支持与功率电子、半导体照明、光通信、生物医用等相关应用型半导体器件配套关键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实现规模化生产。重视以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下一代半导体技术,建设第三代半导体基地。支持大尺寸Si 基GaN电力电子材料产业化、大尺寸蓝宝石图形衬底低成本化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白光OLED 照明器件材料开发与产业化等。

(7)生物材料

重点支持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诊断和治疗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人造血液等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可再生的修复材料,如可诱导细胞再生及干细胞分化生物活性材料、可吸收的骨钉、骨板材料等。

4. 增材制造(3D 打印)产业

基于东莞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抢先布局增材制造(3D 打印)产业,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增材制造产业基地。

(1)重点突破专用材料

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增材制造(3D 打印)专用材料特性研究与设计,鼓励东莞鸿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优势材料生产企业从事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研发和生产,突破一批金属类、非金属类及医用增材制造(3D 打印)等专用材料。针对金属增材制造(3D 打印)专用材料,优化粉末大小、形状和化学性质等材料特性,针对非金属增材制造(3D 打印)专用材料,提高现有材料在耐高温、高强度等方面的性能,降低材料成本,力争实现钛合金、高强钢、部分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专用材料的自主生产,满足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需求。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及石墨烯等前沿新型材料在增材制造(3D 打印)中的应用。

(2)提升工艺技术水平

积极搭建增材制造(3D 打印)工艺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提升一批有重大应用需求、广泛应用前景的增材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加强自主研发,开发相应的数字模型、专用工艺软件及控制软件,支持企业研发增材制造(3D 打印)所需的建模、设计、仿真等软件工具,在三维图像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强增材制造装备(3D 打印)及核心器件研发,重点研制与增材制造(3D 打印)装备配套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及核心器件,提升装备软、硬件协同能力。

(3)创新产品推广运用

加快增材制造(3D 打印)在手板产业、模具制造、珠宝成型、动漫文化、牙科等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步伐,建设增材制造(3D 打印)应用示范基地。促进增材制造(3D 打印)与科学普及、创客创意、教育培训、电子商务、艺术时尚、加工服务等众多领域深度结合,实现增材制造(3D 打印)技术在设计创意、模具模型、教育培训等领域产业化规模发展。以示范项目为推手,探索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

(四)推动散裂中子源基础设施建设及关联产业布局

依托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东莞中子科学城,围绕大科学装置在中子科学城积极开展产业布局,争取中子科学城成为省级园区以及国家级园区,并推动其成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

重点发展与散裂中子源相关的大医疗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4 个主导产业及11 个重点发展子产业,包括生物药制造、化学药制造、医疗器械及设备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前沿新型材料、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行业、新型汽车关键部件和新能源及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产品等。

三、东莞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两带多节点”的产业空间格局

根据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全市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以及城市功能分布,明确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带多节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两带”。一是以松山湖为龙头的主体产业带。深化莞深同城,强化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融合发展,对接深圳龙岗、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横岗等优势传统产业基地。二是以东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主体产业带。推进东莞市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发展,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与制造基地,加强与广州东部工业区、广州科学城与广州中新知识城建设的互动,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

“多节点”。指位于“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中心城区、滨海湾新区以及东莞市的东莞港开发区、横沥科技园、广东银瓶合作创新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功能区。促进生产要素、知识要素、创新要素在各节点内合理集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度及发展高度。

(二)推动形成七大重点产业集群

1. 新一代信息技术

实现“一个核‘新’区(即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中心,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区)、四个示范区(即石龙镇建成全市信息化建设推广示范区、石碣镇建成全市外向型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清溪镇建成全市信息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示范区、东莞港建成全国物联网应用产业示范区)、五个特色化产业群(即移动互联网产业群、物联网产业群、大数据产业群、云计算产业群、集成电路产业群)”的科学布局,构筑东莞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大基地”。

移动互联网产业群。依托松山湖高新区新一代互联通信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吸引大批致力于技术引领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升级版的松山湖移动互联产业集群。创建以东莞国富科技孵化器和中国科技开发院东莞松山湖中科创新广场两个产业园区(孵化器)为产业创新孵化载体,力争孵化百家以上移动软件和应用开发为主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企业。打造以台湾高科技园为载体,华为机器、宇龙通讯等为龙头,大普通信、晶广半导体等为基础的移动通信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挥华为总部基地集聚效应,加快吸引智能手机领域总部型、平台型、基地型项目入驻,将松山湖高新区打造成以研发设计为核心,以关键配套环节为重点,以智能手机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国际智能手机产业集群。依托清溪、凤岗、塘厦、黄江、大朗、大岭山、长安镇等邻深片发展区背靠深圳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深圳市智能手机制造产业转移,争取将邻深片发展区打造成为深圳智能手机制造产业和人才双转移核心承载区。

物联网产业群。以“智慧城市”为主要抓手,打造松山湖“新一代物联网通信”基地,建设松山湖物联网创新技术服务、物联网通信产业园区。利用石碣镇电子元器件的制造优势,大力推进石碣物联网器件装备产业园区建设,引导本地电子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做大做强物联网器件与装备产业。以长安、大朗、虎门、厚街等专业镇为重要载体,依托各镇在五金机械、毛织、纺织服装、家具等制造产业中的优势,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智能化的“智慧制造”应用示范项目基地。

大数据产业群。以莞城大数据产业中心项目为核心,开展南城、东城与长安的“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打造为新兴产业企业及政府政务提供大型计算和海量数据存储服务的产业集群。依托现有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支持在松山湖高新区、长安镇、石碣镇、石龙镇、清溪镇、东莞港等电子信息集聚地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争取认定为省级大数据产业基地。

云计算产业群。以东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中心为试点,着力打造以云基础设施服务(IaaS)与产品、云平台服务(PaaS)与产品为主的研发和生产核心基地。借助石龙和南城的产业基础,着力建设以云计算技术研发和软件服务(SaaS)为主的创新产业集群。发挥水乡片区临近广州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金融、通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企业及相应云计算数据中心,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云、现代物流云及相关云应用服务。

集成电路产业群。依托松山湖高新区的发展基础,打造集电源管理芯片设计、北斗导航及GPS 芯片研发、视频监控及数码照相芯片设计、传感芯片及器件研发、单片机及电子元器件芯片设计等高性能芯片领域的产业集群。以三清半导体为典型代表,打造清溪镇为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示范镇。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以松山湖高新区及广东银瓶合作创新区为重要基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将万江街道、凤岗镇、东坑镇、麻涌镇、长安新区设立为后备发展基地。用港口优势,建设立沙岛高端制造业集聚区,拓展周边战略合作,形成结构和功能互补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

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构建“一核一环、组团发展”的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即全力支持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将松山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东莞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的核心区。“一环”即结合松山湖、大朗、大岭山、万江、长安、东城、寮步、虎门、厚街、常平、横沥、塘厦、石碣、清溪、南城等镇街园区现有产业基础,构建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聚集发展带。

“组团发展”即重点围绕东莞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模具制造、服装、制鞋、毛织、家具食品等行业对智能装备需求,构建以装备应用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的供需组团。

高档数控加工装备基地。以松山湖高新区、广东银瓶合作创新区为主体产业聚集区,推动大朗、常平、万江等周边镇街机床、车床、冲床、CNC 加工中心等现有机械设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增量结构,形成具有特色和产业链配套优势的数控加工装备产业基地;以厚街、南城为中心建设智能制鞋机械基地;以大朗、常平为中心建设智能纺织机械基地;以厚街为中心建设家具制造智能装备基地。

3. 新能源汽车

以松山湖高新区和麻涌镇为核心,建设集新一代纯电动汽车研发机构、测试机构、整车生产及应用示范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整合长安、厚街、凤岗、中堂镇等现有汽车配套企业,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体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迈科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锂电池研发和制造基地,形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相配套的产业链。以易事特为龙头企业,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设备、维护、销售等应用企业群。依托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和宜安科技,建设电动汽车轻量化材料及部件研发与生产基地。

4. 生物技术

以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为核心,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产业中心区,依托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汇聚研发平台,以引进新药、高端仿制药及先进医疗器械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主体,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新药及医疗器械、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物新技术与转化医学为重点,近期布局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产业布局。重点布局三个平台:一是在松山湖加快建设一批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松山湖生物医药工程中心、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公共医药平台为基础平台;二是以广东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东莞分中心为关键平台,重点推进东莞大型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以及医用高值耗材的发展;三是以松山湖广州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为重要平台,集中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全力打造“广东药港”。

5. 节能环保

以东莞生态产业园城市湿地为特色,打造现代高端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示范园区;以中堂、常平、大朗、麻涌、沙田、长安、虎门等镇造纸、印染、电镀废水处理为抓手,促进东莞环保专业基地建设;以横沥、清溪、虎门、麻涌、常平镇垃圾处理为基础,促进东莞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升级。以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和中英低碳环保产业园为核心,大力引进水处理技术应用企业,推动水处理环保产业发展。

6. 新材料

建设以松山湖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制造基地,以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松山湖、东城和万江厂区为支撑,打造中国大陆最大的覆铜板专业生产基地,推进东莞软性光电材料产研中心及高性能覆铜板基地建设;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依托,推进新材料技术研发,加速节能环保幕墙、低碳新材料等项目建设;以中堂绿色建筑产业园为依托,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打造省级绿色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以麻涌东莞南玻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的太阳能超白玻璃供应基地;围绕企石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氮化镓(GaN)基衬底材料产业化项目,建立衬底材料制备基地。

7. 增材制造(3D 打印)

依托横沥镇3D 打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以增材制造(3D 打印)产业为核心的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在材料、装备、工艺、软件等关键环节实现率先突破,形成从产品设计到工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依托东莞中心城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面向航空航天、汽车、家电、文化创意、生物医疗、创新教育等领域推进增材制造(3D 打印)产业发展。

(三)加快对外贸易转型,提升外源经济水平

一是加快“三来一补”就地转三资或民营步伐。进一步加快东莞“三来一补”企业向三资企业或民营企业转型的步伐,树立自有品牌意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打造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支持创业向研发和销售环节拓展,实现就地转型升级。

二是推动加工贸易OEM-ODM-OBM 转型。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开展OEM 业务时,通过对引进的设备、工艺进行摸索、探求、仿制和改进,形成自己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向产业链上下游等高价值环节扩展,实现企业从OEM-ODM-OBM 的转型升级。三是促进外销转内销、大力发展采购与销售本地化。发挥“加博会”“台博会”“漫博会”“大麦客”“一达通”等内销平台作用,拓宽加工贸易企业的内销渠道,扩大内销份额。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在网上交易平台设立“东莞制造”专区,支持在莞加工贸易企业利用商务网开拓国内市场。

(四)壮大内源经济实力,实现内外需协同发展

大力发展内源经济,即重点培育发展民营企业。政府要从优化发展环境入手,树立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观念,为民营经济发展构筑良好的软环境。构筑良好的软环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优化产业环境,培植本地优势产业,壮大本土产业集群,鼓励大型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建立自主品牌,中小型企业通过合并整合方式形成竞争优势,共同构建有利于内源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

要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民营经济的产业准入进程,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的行业准入限制。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将贯彻“宽进重管”的原则,着重进行行业经营资格审查。三是优化政务环境,要树立“有限政策优惠,无限跟进服务”的新观念,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下功夫。四是优化市场环境,要着力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同时,通过诚信政府的建立,带动市场诚信的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五)提升实体经济动力,应对再工业化挑战

一是加大扶持实体经济力度,把实现工业4.0 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任务。大力建设信息物理系统融合系统,将资源、信息、物体以及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物联网及相关服务,并将生产工厂转变为一个智能环境,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二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依法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职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促进市场机制有效调节经济活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三是实施扶企强企行动,推动现有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提升。加快推进“智慧东莞”建设,实施信息服务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牵手工程,推广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企业在生产管理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带动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企业工业化水平。四是强化金融和商务的支撑,依托民间金融街等载体吸引金融服务机构进驻,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制造业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着力引进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优质企业,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全力保障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六)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制定专门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对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区域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并出台相关财政、融资、税收、基础设施等政策支持措施,以促进服务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东莞市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致力于提高研发设计、信息、金融、会展、现代物流及中介等生产性服务项目,实现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构筑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依托东莞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数字会展、家具定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促进产业的高端集聚和转型升级。

(七)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依托三重项目建设,重点引进总部企业,提升优势经济增量;推动企业发展壮大设立企业总部,优化经济存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强对总部经济基地的建设,把重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总部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带动全市资源向市中心区和重大产业集聚区汇集。二是鼓励发展楼宇经济。建设和培育一批高品质商务楼宇,吸引一批企业总部进驻。走“打造专业楼宇平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路子,引导相同或相关行业在全市相应功能区内形成一批产业特征比较明显的特色楼宇,逐步形成以行业为特色的外贸楼、金融楼、船务楼、商务楼、科研楼、媒体楼、中介服务楼等,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使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更加明显,不断提高楼宇经济能量级。

(八)优化镇街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组团发展

一是整合提升镇街工业集聚区,推动东莞32 个镇街一体化发展,加大各镇街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及资源共享,促使镇街经济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提升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二是加大各镇街间的产业合作,促进产业组团式发展,结合东莞各镇街产业发展特征及产业间的联系,因地适宜的采取科学的合作模式促进各镇街间的产业合作,通过资源互补及产业链的完备发展,打造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形成功能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优化镇街的空间布局及资源利用,以一体化空间打造为核心,在加强合作的同时注重各镇街错位发展,构建组团式空间格局。以利益平衡为切入点,统筹考虑各街镇的空间资源及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资源统筹开发利用及优化。

(九)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简政放权,“该放的放开,该扶的扶好,该管的管住”,充分地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形成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产业发展机制,让更多企业在公平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行业协会作为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的重要支撑,利用行业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加强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适时提出行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信息化等措施建议,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十)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一是构建高端人才队伍。坚持引培并重的人才政策,打造科研、产业和资本“三位一体”的培养平台,按产业链规划培养适合产业高端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同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高端人才入驻东莞,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二是提升国际化程度。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推动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以提升竞争优势为重点,通过打造高端产业平台推进国际化进程。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品牌建设,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制定和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是加快生态建设。深化推进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抓好公园和生态景观林建设,推动产业配套所需的污染企业进驻环保产业基地,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五是加强东莞水乡片区建设,实现以广阔的生态环境为基底、规模化的生态农业为先导、一体化的设施为支撑、人性化的滨水空间为重点开发目标,将东莞打造成为珠三角生态宜居城市的典范,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五是提高城市品质。产业园区建设应贯彻城市建设推进产业发展的理念,同时具备生产、休闲和生活功能,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把水乡片区建设作为示范,实现以广阔的生态环境为基底、规模化的生态农业为先导、一体化的设施为支撑、人性化的滨水空间为重点的开发目标,将东莞打造成为珠三角生态宜居城市的典范,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小结:落实工业用地保护,保障产业发展的空间供给

(一)工业用地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全球每5 部智能手机就有1 部在东莞制造,每10 双运动鞋就有1 双产自东莞,每5 件毛衣就有1 件在东莞生产,全球玩具30%也产自东莞,10 多种IT 产品占据国际市场10%—30%份额,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都可以在东莞找到相配套的行业和产品。因此,东莞被誉为“世界工厂”“国际制造名城”。

多年来,东莞走出了一条“外源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外来人口”耦合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外资驱动、多轮并转、以地生财、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伴随着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东莞市经历了“点-带-块-片”的工业空间演变过程,工业空间供给成为了东莞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制造业发展依赖工业用地供给

东莞的实体经济表现抢眼,制造业保持高位占比。2005—2013 年东莞第二产业对GDP 的拉动效应达到47.3%,有效带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和以家具制造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化工制造业为代表的四大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未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趋势,东莞将结合城市功能,立足东莞坚实的制造基础,评估现有产业发展的潜力,合理定位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主动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制造、生物技术、增材制造(3D 打印)等高端领域,对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链接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开放型新兴产业创新体系。东莞工业用地作为制造业的空间载体,无论在规模大小、空间形态、功能构成、设施配套等方面,都需适应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保证足够“量”的供给前提下,不断地调整和修正。


第四篇 工业用地保护工作评估

一、产业发展整体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壮大,已成为国际制造产业链条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先后经历了工业先行先试阶段、跨越式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化发展阶段和产业转型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西方推行“再工业化”的影响,东莞制造业受到新一轮冲击,实体经济受创、出口额下滑,目前正处于“爬坡越坎”阶段,位列珠三角第二梯队。总体而言,东莞的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展特点

1. 支柱产业明确,特色产业鲜明。2011 年,东莞有4 万多家工业企业,涉及32 大类行业和6 万多种产品,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技术先进的制造业体系,培育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大支柱产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化工制造业四大特色产业。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97.3 亿元,位居全省第四。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9.8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9.5%;四大特色产业完成增加值187.21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0.42%。

2. 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产业水平稳步提升。2011 年,东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1706 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87.49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8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6243 元/人。相较于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更凸显附加值高、效率高、生产环保等产业品质,是东莞实现集约式增长,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主要突破口。

3. 电子信息一枝独秀,引领经济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早在1994 年便是东莞工业的第一大产业,业务涵盖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汽车电子、平板显示等行业,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加工贸易的主要产业承载体。2011 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增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65.81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1.3%;完成工业增加值475.64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5%。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抢占产业高端。OLED、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网络新媒体、集成电路及嵌入式软件开发等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LED 产业已有企业110 多家,年销售收入逾80 亿,业务覆盖衬底材料、封装、芯片、应用及配套等多个产品和开发环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太阳能光伏拥有一批具备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在设备、原料、组件、配件等产业链环节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新能源汽车产业拥有多家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及电池材料企业,整个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二)存在问题

1. 外源经济主导发展,内源经济有待强化。东莞工业起步依赖于“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并于1998 年达到最高峰,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95.19%,其后则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7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加速,但至2011 年依然高达76.94%,远高于一般贸易。东莞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对外依存度高,2011 年进出口总额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8 倍,在珠三角九市中仅次于深圳。这种根植性不强、依附色彩浓厚的发展模式在转型过程中步履维艰。内资企业规模偏小、地位不高、且主要依靠民营企业带动,对工业的拉动作用仅占到全市工业企业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内源经济基础薄弱、动力相对不足。

2. 产业集群彰显镇域经济特色,分散格局亟待整合。在政府分权、镇街自主发展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下,各镇街利用所拥有的土地批租收益权引导镇域经济迅速崛起,逐渐形成镇域“板块经济”,涌现出以镇街为中心的“一镇一品”特色产业群,但这种过分依赖专业镇经济、“小马拉大车”的模式使得市政府难以统筹协调各镇发展,导致行政资源与自身经济体量严重不匹配,带来土地利用粗放,产出效率不高且企业规模难以做大等问题。

3. 实体经济保持高位占比,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近年来,东莞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大支柱产业,和以家具制造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化工制造业为代表的四大特色产业,以九大实体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50%,对GDP的拉动效应达到4.73%。但高端要素集聚不足,2014 年,东莞市R&D经费投入强度已达2.25%,但离全省平均水平仍有点差距,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创新网络有待完善,专业展科技投入占工业总产值百分比不超过1%,企业进行科研活动情况也不容乐观;创新型人才的缺失也直接制约了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产业用地空间发展演变

(一)空间发展演变

一是起步阶段(1978—1989)。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东莞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从“三来一补”企业慢慢起步,发展工业区。东莞最早建成的第一个工业区是1978 年建成的茶山塘角工业区,距今已有35 年历史。

至1989 年,东莞共建立起48 个工业区,占现有工业区的9.8%。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工厂散点式镶嵌在城镇居民点,呈现村村点火特征,产业用地约30 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32%。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以及全球产业转移方兴未艾,东莞工业区的发展可谓“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遍地开花”。当时建立的工业区是为全方位招商发展工业做配套,而工业区所发挥的产业集聚作用仅是让厂房更为集中,便于管理、规划。在这一阶段,东莞共先后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工业区255 个,占现有工业区的51.8%。其中1995 年间达到高峰,一年新建43 个工业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乡镇工业小规模集中布局,零散分布在村镇居民点外围,产业用地约180 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40%。

三是平稳发展阶段(2000—2008)。1997 年的金融危机后,东莞的经济逐渐恢复,加之承接了深圳市的产业转移,东莞工业区的数量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在这一阶段,东莞又共建成了176 个工业区,占现有工业区的35.8%左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镇工业园区快速发展,遍地开花,逐步出现成规模的工业斑块,产业用地约380 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48%。

四是调整转型阶段(2009 至今)。2008 年金融危机后,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东莞工业区的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从而进入调整转型阶段。这一时期,东莞新增工业区的数较少,近五年来,东莞共新建工业区13 个,占现有工业区的2.6%左右。其中,2012 年建成的工业区仍有4 个,它们分别是望牛墩镇的扶涌第一工业区、南城的高盛科技园、黄江镇的鸡啼岗第二工业区、风岗镇的官井头布心基工业园。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工业用地规模大、占比高,形成多处连片组团式的工业集聚片区,产业用地约518 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44%。

(二)园区发展建设

1. 园区数量多。截至2013 年,我市共建成503 个工业区。

排名前四位的5 个镇(依次为长安、企石、樟木头、桥头、虎门;其中,企石、樟木头并列第二,数量均为33 个),共有工业区152 个,占30.2%;排名前八位的10 个镇(长安、企石、樟木头、桥头、虎门、茶山、大朗、凤岗、望牛墩、石排),共有工业区254 个,占50.5%;排名前十一位的14 个镇(长安、企石、樟木头、桥头、虎门、茶山、大朗、风岗、望牛墩、石排、大岭山、东坑、石竭、横沥),共有工业区323 个,占64.2%,接近2/3。超过10 个(包括10 个)工业区的镇达26 个,占全市镇街的81.2%。10 个以下的有6 个镇,占全市镇街的18.8%。

2. 园区规模小。503 个工业区中,95%工业区的占地少于2 平方公里,50%工业区20 公顷以下。2 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仅有25 处,包括东莞港、新沙工业区、外经工业园、华南工业园区、科苑城信息产业园、桥新工业园、伟建工业园等。

园区建设摘录

工业区名称

建成时间

级别

面积(亩)

已有厂房面积(平方米)

现有企业数

裕元工业区

2001

镇级

3000

1600528

57

大进工业区

2003

镇级

2600

600000

12

华南工业区

1997

镇级

4200

1104339

45

麻涌环保产业园

2007

省级

1500

220000

26

大盛工业区

1995

村级

1200

599940

21

南洲工业区

1993

村级

2000

630892

43

新基工业区

1993

村级

1200

660000

34

新沙工业区

2004

镇级

16000

1500000

48

宏图工业区

1997

镇级

2000

600000

11

深巷村工业园

2003

村级

1100

100000

50

企石镇民营工业园

2002

镇级

929

125000

7

企石镇科技工业园

2002

镇级

984

176000

9

东部工业园南城园区

2003

镇级

3047

——

1

东部工业园莞城园区

筹建中

省级

1905

65100

6

东山村永盛工业园

1990

村级

1000

400000

53

东山村永发工业园

1990

村级

1300

500000

66

大洲第一工业区

1993

村级

1000

530000

38

石水口村银河工业区

2005

村级

930

——

53

桥东工业园

2002

镇级

1935

257000

13

桥新工业园

2009

镇级

3894

279000

55

屋厦工业区

1993

村级

——

——

11

田新华兴工业区

2002

村级

——

——

15

罗马工业区

2005

村级

750

466900

35

金龙工业区

1992

村级

800

1500000

120

青湖工业区

2002

村级

7230

115460

20

西太隆工业区

1990

村级

3000

150000

121

临海产业基地

2007

村级

3586

220000

8

环保工业城

1995

村级

1500

——

38

鹤田厦工业区

1993

村级

1300

100000

6

水贝工业区

1991

村级

2000

200000

86

黄家壆工业区

——

村级

800

300000

60

新太阳工业城

2002

村级

1300

150000

220

科苑城信息产业园

2003

镇级

45000

1155829

109

塘厦凤凰科技产业园

筹建中

镇级

——

——

2

万江创业工业园

2006

镇级

1200

——

29

大汾工业区

1986

镇级

900

466000

60

望牛墩科技产业园

2000

镇级

1200

650000

14

朱平沙工业区

1992

村级

1000

150000

11

振兴工业区

1997

镇级

800

80000

16

花园工业区

1998

镇级

1000

180000

27

银湖工业区

2000

镇级

2000

400000

50

谢岗第三工业区

1990

镇级

750

——

12

谢岗金川工业区

筹建中

——

——

——

4

赵林金川工业区

2008

村级

——

——

30

谢岗新城工业区

2002

——

——

——

29

金河工业区三期

2002

镇级

1200

280012

8

富达工业区

1992

镇级

750

376300

15

文裕工业区

2004

村级

820

——

11

潢涌工业区

2002

村级

3832

113322

52

槎滘工业园

2002

镇级

6000

368000

31

茶山村工业区

2008

村级

800

433000

58

伟建工业园

1999

镇级

4996

1260000

94

新星工业园

2006

镇级

800

119481

7

厦岗南面工业园

1992

村级

2215

512260

42

振安科技工业园

1998

镇级

1700

706647

35

乌沙第六工业园

1998

村级

1000

20

第一工业区

1900

村级

1780

2000000

89

第二工业区

1992

村级

2820

3100000

117

东部工业园

2002

市级

4500

150000

28

富民工业园

2005

镇级

2500

300000

28

湖畔工业园

2003

镇级

2243

445395

10

矮岭冚村向东工业区

2002

村级

1100

1053489

89

杨屋第四工业区

1998

村级

1000

50000

57

杨屋第二工业区

1998

村级

800

50000

45

市郊工业园

1996

镇级

1360

18

科技工业园

2001

镇级

4200

52

外经工业园

2002

镇级

4000

42

莞城科技园

2000

镇级

1000

300000

38

东兴工业园

2005

镇级

1300

28860

11

正巍科技园

2004

镇级

1300

2100000

39

玉泉电子信息产业园

2003

镇级

3000

80000

10

雁田布心工业区

1985

村级

810

1700000

14

金凤凰工业区

1993

镇级

3000

81

六甲工业区

2002

村级

2000

151000

34

桃子园工业区

2011

镇级

10000

230000

10

三江工业区

2003

镇级

1200

720000

115

新城工业区

2000

镇级

6000

943292

88

西城工业区

2005

村级

2300

1200000

80

裕宁工业区

2002

镇级

6757

2500000

88

河西工业区

1993

村级

1500

318250

19

金鳌沙工业区

1991

村级

1000

646602

15

洪屋涡工业区

1995

镇级

2105

1401930

25

新庄村工业区

1991

其他

1300

32

厚街科技工业城

2006

镇级

9000

169217

19

赤岭工业区

1992

村级

1800

1130000

40

南栅第五工业区

2008

村级

795

485000

82

南栅第四工业区

1995

村级

768

501000

70

龙眼第三工业区

2003

村级

1210

175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2009

市级

3000

生态产业园

2009

市级

3000

东莞港

2009

市级

3000

3. 园区内部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特色不突出,发展后劲不足。工业区主导产业定位模糊,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在东莞503 个工业区中,以区域特色经济专业优势为基础的工业区较少,一般性的工业区较多。几乎所有的工业区的主导产业都是以电子制造装配、五金加工、塑料制品为主,形成主导产业趋同的现象。在针对工业区主导产业的调查中,共收回有效问卷384 份。其中,企业数量居三位的分别是:电子(20.0%)、五金(17.8%)和塑料(12.3%)。即电子、五金和塑料三种产业占居了工业区产业中的50.1%(其他产业占49.9%)。而在关于纳税总额的产业分布中,纳税总额居前三位的产业(有效问卷数为321 份)也分别是:电子(16.9%)、五金(16.4%)和塑胶(12.2%),三种产业共占45.5%(其他产业占54.5%)。从业人员居前三位的产业(有效问卷份数为351 份)则分别是:电子(17.9%)、五金(17.1%)和塑胶(9.5%),三种产业共占44.5%(其他产业占55.5%)。由此可见,在东莞工业区中,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纳税总额及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产业都是电子,其次是五金,第三是塑胶。

即使是在几大园区中,除了作为专业物流园区的东莞港与其他园区存在错位发展外,其他的园区在发展定位、产业选择上均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容易出现产业结构的同构现象,同时也容易引起内部竞争,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能量消耗。

(三)空间布局特点

在较长时期内,东莞产业发展在空间上以镇(街)为区域集聚单位,镇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积极实施“旧城改造”“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等措施,镇域经济联系加强,初步形成了三带(松山湖—生态园、虎门—长安—厚街、常平—樟木头—塘厦)、五大功能区(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主体功能区、临港产业主体功能区和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总体布局。

1. 东西中三大产业带各具特色。以虎门物流、厚街会展、长安商贸为产业载体,形成西部“虎门—长安—厚街”高端生产服务产业带;依托松山湖科技服务业、生态园生态资源,打造“松山湖—生态园”产业带,形成中部技术创新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企业总部中心;依托常平和樟木头的商贸物流业、塘厦的休闲旅游业,打造“常平—樟木头—塘厦”产业带,形成西部商贸流通中心、商务休闲旅游中心和铁路交通枢纽。

2. 先进制造业呈“入”字分布状。东莞市内经济空间发展

层次分明,发达街镇分布在重要的交通网络和交通节点上。发达镇街形成东西两条发展廊道,总体呈现“入”字型发展格局,广深高速、莞深高速、广深铁路是东西发展廊道崛起的重要原因。其中,西发展廊道和广深高速的重合度较高,从北部的市区东城向西南延伸,途经南城、厚街、虎门、长安,唯一不在广深高速上的东城属于市区范围,是东莞的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而广深铁路、莞深高速直接促进了东发展廊道上发达镇街的形成和发展,从北部的石龙向东南途经常平延伸至塘厦,石龙作为广深铁路站点之一(东莞站),地均产值与南城并列东莞第一,而拥有双火车站的常平和位于东莞深圳边界、莞深高速经过的塘厦共同成为东发展走廊的重镇。因此制造业的发展也与整体城市发展格局吻合。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松山湖、生态园、石龙、石碣、寮步、清溪、虎门、长安、黄江、塘厦等被列入“珠三角地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园区和镇街,呈“入”字分布状。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则分布在莞城、东城、南城、万江、厚街、凤岗、常平等镇街。电气机械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长安、虎门、厚街、塘厦、石龙、凤岗、常平、樟木头、石碣等镇街,有虎门信息传输电子线缆制造基地、塘厦电气机械和电源电池制造基地、长安模具产业基地等生产集群载体。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城、南城、万江、虎门、长安、厚街、塘厦、清溪、凤岗、常平、石碣、樟木头、寮步、大朗等镇街,其中大朗形成机床、车床、冲床等机械设备制造基地,常平、南城、企石形成了光电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半导体发光器件、激光设备、平板显示器、光电产业专用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南城区、松山湖高新区、企石镇、麻涌镇、塘厦镇等镇街、园区。石化工业主要分布在万江、厚街、虎门、长安等镇街。

3.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东莞镇域经济迅速崛起,产业集群彰显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采取分权的办法,鼓励各镇街自主发展,东莞镇街所拥有的土地批租收益权导致镇域经济迅速崛起,产业聚集产生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日益凸现,从物业经营到产业经营再到品牌经营,逐渐形成镇域“板块经济”模式,涌现了一批以镇街为中心的“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群。2012 年经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专业镇22 个;全市共有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11 个,位列全省各地市省级产业集群第二位,全市拥有市级产业集群7 个。

东莞市产业集群情况

类型

名称

专业镇

(22个)

石龙互联网应用专业镇、石碣电子元器件专业镇、厚街家具专业镇、常平物流专业镇、虎门服装专业镇、长安电子五金专业镇、大朗毛织专业镇、大朗现代信息服务业专业镇、樟木头商贸服务专业镇、中堂造纸专业镇、寮步光电数码专业镇、沙田港口物流专业、横沥模具制造专业镇、茶山食品专业镇、企石光电产业专业镇、东坑通讯电子专业镇、桥头环保包装产业专业镇、道滘特色食品专业镇、清溪光电通信专业镇、常平半导体照明专业镇、塘厦电子电源专业镇、黄江电子元器件专业镇。

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11个)

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虎门服装、长安五金模具、大岭山家具、厚街鞋业、常平光电、中堂再生纸品、石碣电子、清溪光电通讯和道滘食品。

市级产业集群(7个)

厚街家具创意、虎门信息传输线缆、莞城文化创意、寮步汽车、樟木头塑胶化工、横沥模具、茶山食品。

东莞市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发展情况

类型

名称

石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05年被评为第一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石龙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试点城镇,始终坚持“科技兴镇”发展战略,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支柱产业。2009年实现总产值109.49亿元,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88%,共有电子信息生产企业300多家,其中包括京瓷、柯尼卡美能达、电产三协等世界500强企业。近5年来共完成科研成果和技术攻关项目逾百项,获得国家、省市项目资助超过8000万元。

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05年被评为第一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大朗拥有“中国羊毛衫名镇”之称,是我省创建区域品牌3个试点单位之一。2010年大朗镇规模以上毛织企业产值81亿元,同比增长51%,共有毛织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拥有中高级设计师1300多名、技术骨干1万多名,有世界最先进的数控编织机1万多台。全市毛织产业集群年销售毛衣超过12亿件,在大朗集散的就有8亿件,成为重要的毛织产品外贸采购基地。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06年被评为第二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虎门有“中国女装名镇”之称,拥有服装商标5000多个。2009年实现总产值155亿元,65万常住人口中约有35万人以服装为业,全镇拥有上规模的服装企业1200多家,另外织布、定型、拉链等配套厂100多家,10个面料、辅料批发市场。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行业组织体系健全,成为“北有大连、南有虎门”的中国服装南派代表。

长安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06年被评为第二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09年长安五金模具产业总产值超过160亿元,共有五金模具生产企业1500多家,规模以上85家,从业人员18.6万人。该集群产业规模宏大、集群优势明显、产业链结构完善,分别获得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国家火炬计划模具特色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每年一届的中国(长安)机械五金模具展览会使长安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五金模具产品的集散地之一。

大岭山家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06年被评为第二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大岭山集聚了大批家具企业,90%的家具出口世界各地,家具出口额连续14年雄踞全国乡镇家具出口第一位,被誉为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亚太地区最大家具生产基地。2010年全镇规模以上家具企业总产值43.5亿元,有500多家具生产及配套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0多家,上市公司、投资超亿元企业有11多家,业人员9万多人。

厚街鞋业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09年被评为第四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厚街是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采购中心和“鞋业总部基地”,2010年鞋业实现总产值209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1.2%,生产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近15万人,年产鞋约6亿双,占世界鞋产量的4%,鞋类出口5.43亿美元,占全镇出口总额13%,占全省鞋类出口产值的四分之一,鞋材、鞋机交易额占全省的50%,已建有鞋材、鞋业市场近10个,营业面积超45万平方米。

常平光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09年被评为第四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09年常平规模以上光电生产及配套企业750多家,产值达145.6亿元,占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8%,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总值均占全镇的70%以上。常平光电企业主营产品涉及LED、太阳能光伏、光电组件、激光及应用等门类。该镇已成立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院和省半导体照明技术工程中心,拥有10多项LED路灯国家发明专利。

中堂纸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10年被评为第五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中堂再生纸品已形成了一个以箱包机制纸为主,瓦楞纸板、纸箱、纸袋等下游加工产业及废纸回收贸易、物流等配套完善的产业链,80%的原材料是废纸,被评为广东省科技创新(绿色纸品)专业镇。2009年中堂特色产业总产值104.6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67.5%,特色产业生产企业256家,特色产业产量、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同类产品的16%和14.9%。

石碣电子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10年被评为第五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石碣作为首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以生产电子、电脑零配件、电容器等电子元件为主,生产的电脑资讯产品品种达110种以上,配套率在90%以上,其中15种产品产销量居世界前三位。拥有台达电子、莫仕连接器、东聚电业、太阳诱电、光宝科技等知名企业。2010年全镇规模以上特色产业总产值280亿元,电子生产企业450家,其中14家是海外上市公司。

清溪光电通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12年被评为第六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清溪光电通讯产业集群具有规模大、集聚程度高、产业特色明显、新兴等特点。该产业集群聚集了NEC、三洋、实盈、群光、帝光、光阵、华明照明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光电通讯企业,产品主要涉及LED、光伏太阳能、新型显示器、无线通讯设备、3G手机及相关电子元器件等,是国内最大的光电通讯制造基地之一和重要的国际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道滘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012年被评为第六批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道滘食品产业集群具有产业特色鲜明、集聚程度高、产业链完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2011年,道滘食品产业集群企业总产值约72.3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5.02%;食品产业集群内企业约992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235家。拥有伊利集团、浙江五芳斋实业公司、思朗饼干、东鹏饮料、新兴隆食品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同时,道滘的传统美食道滘粽、道滘肉丸、道滘肉丸粥等远近驰名。

4. 现状工业用地盘查。潜在工业用地资源丰富,二次开发潜力巨大。东莞现状工业用地约544 平方公里,平均容积率为0.86,开发强度较低,二产地均产值仅相当于广州、深圳的32%和26%。假设容积率提高到1.5—2.0,基本可以实现产出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市级产业集群倍增,二次开发增值潜力空间巨大。

三、产业保障区工作评估

面对“三旧”改造以来,现状产业用地遭受侵蚀,存量产业用房价格攀升的现实问题,为合理规范市场预期,保障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空间以及抑制存量产业用房价格的过快增长,市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重要的是在“三旧”改造政策机制上做了诸多创新和尝试,通过“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划定产业保障区,配套相应政策,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产业空间的合理利用。

(一)总体布局

全市范围内划定的产业保障区,总面积达691.9 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占比达45%,除少部分镇街外,产业保障区遍及全市各主要产业集聚区,基本涵盖了东莞的主要产业空间。但是产业保障区中产业用地占比不足一半,说明产业保障区在划定过程中空间布局较为粗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精细化管控。在空间布局上,产业保障区在部分区域集中分布且以交通干道成带分布,形成“四带多核”的空间结构。临海片区以麻涌、沙田、虎门滨海湾主要产业斑块,形成具有滨水特色的临海产业集聚带。中西部,广深高速沿线,凭借便捷的交通,串联水乡、虎门、厚街,沿线形成了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带。中东部,产业保障区斑块较为密集,大致形成沿莞深高速布局的产业聚集带。东部的常平、桥头、清溪是传统制造业集中的区域,形成以莞深铁路为空间纽带的产业集聚带。四带与广深对接融合,在承接广深产业外溢的同时,不断夯实内生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独具竞争力的产业空间格局。

(二)优点

理念先进。产业保障区定义为以发展工业、仓储、科研设计、公共设施为主的区域。划定该区域鼓励工改工,限制工改居。产业保障区在划定上,优先选择区位合适且现状产业发展较好,布局较集中、规模较大的产业集聚区,上层次规划确定的重要产业集聚区,以及市政府确定的区域划入工业保护线。划定过程中,基本将现状较好的产业集聚区,未来可能的产业发展空间圈定出来,总面积达691.9 平方公里。

管控机制合理。产业保障区内,除按控规实施(或微调)的项目和经市政府批准的项目外,不批准工改居的项目,区内的“工改居”项目由政府优先收储。产业保障区内禁止工业用地改造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经营性用地,严控现状产业用地转换为其它功能用地。

效果明显。东莞“三旧”改造项目多而繁杂,但是只要通过“三旧”改造立项的项目,都必须通过产业保障区管控的审查,使得产业改造项目有理可依。产业保障区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产业用地被快速侵蚀,用地价格高涨的压力,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

(三)缺点

管控平台低。产业保障区政策只能依附于“三旧”改造专项规划,而后者只是规划局出台的部门规划,没有上升到市政府管控的层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共识不足。由于产业保障区政策只是规划局的部门政策,其他部门并没有制定配套的政策,缺乏执行共识。

有空可钻。“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依附于城市总体规划,镇街可通过先修总规,再改“三旧”专项规划的方式,实现工业用地功能转变。

效力有限。综合上述问题,在产业保障区实施过程中,规划部门管控平台低,管控效果不理想,产业用地仍然存在被侵蚀的现象。在连片产业用地外围零散工业用地侵蚀完后,未来侵蚀的重点将往各镇规模较大的厂区发展,产业发展空间保障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四)优化方向

提高管控平台。管理能否实施到位,重点在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产业用地保护,需要一个更高的平台,进行市域统筹,多部门联动,整合多方面资源,形成有效共识,以系统推进的方式来实施,确保控的好,管得住。

细化管控边界。“三旧”专项划定产业保障区总面积691.9 平方公里,区内规划产业用地291 平方公里,纯度不足二分之一,边界粗放,项目实施不一定准确有效。细化管控边界,高效引导产业空间集聚将是下一步产业空间管控的主要方向。

严控功能调整。延续产业保障区的管控思路,划定更合理的产业保护区域,在区域内借鉴生态线的管控方式,严格限制产业用地功能转换。


第五篇 工业保护线划定方案

一、划定规模

从总量上看,东莞市工业保护线划定规模为420 平方公里,划定规模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34.7%,达到且超出全市的“规模不低于365 平方公里且工业用地占规划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30%”要求,基本实现“保总量”的要求;其中工业红线划定规模为371.5 平方公里,工业蓝线划定规模为48.9 平方公里。

二、划定结构

区域层面,应充分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南北流动的特征,保障广东省确定的“2+9”重大创新节点纳入东莞市规划体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确保南北方向规划和现状的重要区域或节点纳入工业保护线范围。

市域层面,既要充分考虑东莞市的创新发展格局和城市发展方向,确保滨海湾新区、松山湖两大创新平台实现高端集聚与创新引领;也要结合东莞市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修正完善相关节点的范围。同时,与镇街进行充分的沟通,尊重镇街意见,优先关注市镇重点园区,结合各镇工业发展的格局落实和保护工业空间载体,为东莞的全域工业发展打好基础。

基于上述工业保护线划定思路,充分评估全市的产业资源要素,构建“一廊四带多区”的空间结构,形成物质载体联通,产业系统可持续、功能结构合理的工业用地保护格局。

(一)一廊驱动

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高速,围绕松山湖和滨海新区两大核心,构建创新驱动廊带。通过制造业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航等新兴产业,以及航运金融、贸易、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未来创新转化之带,要素高效率流动之带,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强化松山湖创新引领作用,构建“1+6”统筹联动组团发展的新格局,集聚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主体和人才,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及辖区新型研发机构的后期研发和促进产业转化作用,力争把松山湖高新区建成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节点,以“科技产业+科技研发”为发展导向,打造全球性科技园区、国家科创策源地、生态文明示范城区。

对接滨海湾新区创新核心谋划,统筹推进滨海湾新区规划与建设工作,滨海湾新区打造国家海洋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创新基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空间平台、粤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培育国际航运功能,发力现代服务业。全面对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广州南沙,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现代临港产业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打造开放引领新高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以“科技产业+科技金融”为发展导向。

(二)四带联动

充分发挥东莞串联广深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周边地区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东莞的产业特色轴带。

一是临港产业聚集带。立足滨海湾新区,对接国家“一带

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战略部署,串联麻涌、沙田、滨海湾等多个工业斑块,发挥东莞水乡新城、沙田临港现代产业带、滨海湾新区等区块的创新发展职能。依托广深沿江高速和穗莞深城际的交通优势,主动承接广州、深圳的创新资源,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信息等现代产业,打造一条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带。

二是广深高速产业集聚带。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串联万江、厚街、虎门镇等多个工业斑块,重点围绕东莞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模具制造、服装、制鞋、毛织、家具食品等行业对智能装备需求,构建以装备应用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的供需组团。依托万江镇街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形成具有特色的和产业链配套优势的数控加工装备产业基地;以松山湖高新区、广东银瓶合作创新区为主体产业聚集区,推动建设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聚集区。建设厚街智能制鞋机械基地和家具制造智能装备基地。推动东莞港建成全国物联网应用产业示范区,构筑东莞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大基地”之一;加快服装制造业高品质提升,打造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三是莞深高速产业集聚带。充分对接莞深创新中轴线,串联石碣、高埗、东城、松山湖、塘厦、凤岗镇多个工业斑块。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加快新型研发机构聚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并深化与深圳创新资源的对接。引导做大做强物联网器件与装备产业,围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家电等新兴产业的应用需求,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仪器、材料和EDA 工具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作,带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依托现有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支持莞深高速沿线电子信息集聚地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

四是广深铁路产业集聚带。立足于传统的广深铁路及其深厚的制造业基地,串联生态园、常平、桥头、樟木头、凤岗、清溪镇等多个工业斑块,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重点依托东部工业园、东莞银瓶创新园等大规模新建园区,吸引区域重要的创新资源落户东莞,注重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依托松山湖高新区,推进新材料技术研发,加速节能环保幕墙、低碳新材料等项目建设。

(三)多个产业片区

规划形成14 个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产业片区,成为东莞未来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引领东莞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和转型升级。

产业片区

主要涉及镇街

包含的产业集群或计划重点培育的产业

临海产业集聚带

新沙港产业片区

麻涌

麻涌物流产业、造纸产业、粮油加工产业

东莞港临港产业片区

沙田

沙田港口物流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环保产业

滨海湾产业片区

虎门、长安。

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广深高速产业集聚带

广深高速北段产业片区

万江、麻涌、中堂、道滘

中堂再生纸产业集群;道滘食品产业集群

厚街产业片区

厚街、南城

厚街家具创意产业集群、厚街鞋业产业集群

虎门—长安产业片区

虎门、长安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虎门信息传输线缆集群、长安五金模具集群

莞深高速产业集聚带

石碣产业片区

石碣、高埗

石碣电子产业集群、高端眼镜制造产业

东城产业片区

东城、寮步

节能环保产业、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

松山湖产业片区

松山湖、寮步、大朗、大岭山、黄江

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大岭山家具产业集群、黄江电子元器件产业、寮步光电数码产业、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云计算产业、移动物联网产业、工业机器人产业

塘厦产业片区

塘厦

塘厦电子电源产业、高尔夫用品制造产业

广深铁路产业集聚带

生态园产业片区

生态园、茶山、石排、石龙、横沥、东坑

横沥模具产业集群、茶山食品产业集群、东坑通讯电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

常平—东部工业园片区

常平、企石、桥头

桥头环保包装产业、常平物流产业、常平半导体照明产业、企石光电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控加工装备产业

樟木头—清溪—塘厦产业片区

樟木头、清溪、塘厦

樟木头塑胶化工产业集群

东南部产业片区

塘厦、清溪、凤岗

清溪光电通信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

三、划定结果

(一)与城镇发展格局相协调

充分体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要求。全市工业保护线划定的工业斑块分布在全市各街道、镇区,基本沿岸线、交通线呈“条带状”空间形态,分布与沿江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和广深铁路沿线,基本对应广深创新走廊的创新资源带,充分体现区域创新融合的规划和发展要求。

与各镇工业发展格局相协调。全市工业保护线划定的范围基本位于各镇工业布局规划用地以内,体现各镇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清溪镇的工业保护线划定情况为例,全镇共分为“西部产业斑块”“东北部产业斑块”“金龙产业斑块”和“青湖产业斑块”四大斑块,基本符合全镇工业布局的七大组团规划。

(二)优先落实市镇重点园区

全市市镇重点园区的指引图中,93 个重点园区有91 个纳入工业保护线范围。其中,大岭山杨屋工业园已纳入天安智能小镇一事一议项目,经批准同意剔除不纳入;虎门凤凰山工业园因位于滨海湾新区,不在工业保护线划定范围。

(三)落实市属重大产业项目

据统计,本次工业保护线划定工作已将接近90%的重大产业项目纳入保护范围。其中,市属重大产业项目411 家,纳入工业保护线的有329 家,纳入占比为80%;市骨干产业项目有74 家,纳入工业保护线的有67 家,纳入占比为91%;市倍增产业项目286 家,纳入工业保护线的有245 家,纳入占比为86%。

市属重大产业项目工业保护线划定情况表

重大

市骨干

市倍增

总规模(家)

411(市重大办数据:369家)

74(经信数据:62家)

286(倍增办数据:286家)

纳入工业保护线(家)329

329

67

245

纳入占比

80%(剔除非产业类项目,占比为91%)

91%

86%

(四)保护镇级重要企业项目

大部分镇级重点企业已纳入工业保护线,确保镇街的支柱产业发展空间能得到有效保护。以石排镇的工业保护线划定情况为例,具体纳入情况如图。

(五)整合形成多个产业斑块

经统计,全市共整合工业斑块163 个,均为我市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

东莞市工业斑块列表

序号

镇街

斑块名称

01

中堂镇

S120产业斑块

02

中堂镇

潢涌产业斑块

03

中堂镇

中心东产业斑块

04

长安镇

振安西路产业斑块

05

长安镇

振安中路产业斑块

06

沙田镇

环保工业斑块

07

洪梅镇

河西工业斑块

08

洪梅镇

台盈工业斑块

09

洪梅镇

南部工业斑块

10

茶山镇

增埗产业斑块

11

厚街镇

北部鞋贸产业斑块

12

厚街镇

南部家具电缆制造产业斑块

13

厚街镇

东部科技产业斑块

14

高埗镇

卢溪-民营产业斑块

15

高埗镇

冼沙产业斑块

16

高埗镇

低涌-裕元产业斑块

17

高埗镇

西部产业斑块

18

寮步镇

东城科技园产业斑块

19

寮步镇

石大路产业斑块

20

寮步镇

下岭贝产业斑块

21

寮步镇

岭厦产业斑块

22

大岭山镇

百花洞产业斑块

23

大岭山镇

杨屋产业斑块

24

大岭山镇

大塘产业斑块

25

道滘镇

北西沙产业斑块

26

道滘镇

南阁产业斑块

27

道滘镇

昌平产业斑块

28

道滘镇

大罗沙产业斑块

29

道滘镇

小河产业斑块

30

虎门镇

东风产业斑块

31

虎门镇

滨海大道东产业斑块

32

虎门镇

大宁产业斑块

33

虎门镇

赤岗龙眼产业斑块

34

虎门镇

东部产业斑块

35

虎门镇

CEC产业斑块

36

虎门镇

博涌产业斑块

37

虎门镇

北栅产业斑块

38

松山湖

松山湖西部产业斑块

39

望牛墩镇

下合产业斑块

40

望牛墩镇

南部产业斑块

41

望牛墩镇

中心产业斑块

42

东城街道

同沙产业斑块

43

东城街道

牛山产业斑块

44

东城街道

东城市郊产业斑块

45

东城街道

运河产业斑块

46

石碣镇

民营产业园工业区

47

石碣镇

新维产业园工业区

48

石碣镇

高科技产业园工业区

49

石碣镇

北部产业园工业区

50

石碣镇

中部产业园工业区

51

万江街道

流涌尾产业斑块

52

万江街道

新和产业斑块

53

万江街道

万龙产业斑块

54

万江街道

新村产业斑块

55

万江街道

汾溪产业斑块

56

麻涌镇

麻涌北部产业斑块

57

麻涌镇

淡水河产业斑块

58

麻涌镇

大盛产业斑块

59

麻涌镇

豪丰产业斑块

60

麻涌镇

临港产业斑块

61

中堂镇

槎江产业斑块

62

中堂镇

南潢路产业斑块

63

中堂镇

蕉利产业斑块

64

石龙镇

新城产业斑块

65

石龙镇

红海产业斑块

66

长安镇

振安东路产业斑块

67

长安镇

振安东路产业斑块

68

沙田镇

临海工业斑块

69

沙田镇

临港工业斑块

70

茶山镇

卢边产业斑块

71

横沥镇

水边产业斑块

72

横沥镇

模具科技产业斑块

73

横沥镇

东部产业斑块

74

横沥镇

长田甲产业斑块

75

横沥镇

北部产业斑块

76

清溪镇

东北部产业斑块

77

清溪镇

金龙产业斑块

78

清溪镇

青湖产业斑块

79

清溪镇

西部产业斑块

80

黄江镇

刁朗产业斑块

81

黄江镇

北部产业斑块

82

黄江镇

裕元产业斑块

83

黄江镇

南部产业斑块

84

黄江镇

长龙产业斑块

85

寮步镇

香市产业斑块

86

寮步镇

中心南产业斑块

87

寮步镇

大进产业斑块

88

寮步镇

凫山产业斑块

89

樟木头镇

裕丰产业斑块

90

樟木头镇

金河产业斑块

91

樟木头镇

樟洋南产业斑块

92

樟木头镇

西部产业斑块

93

樟木头镇

东部产业斑块

94

大岭山镇

大岭山北部产业斑块

95

石排镇

沙角工业园斑块

96

石排镇

大基工业园斑块

97

石排镇

石鑫电子信息产业园斑块

98

石排镇

石崇工业园斑块

99

石排镇

中新一埔心工业园斑块

100

生态园

生态园北部产业斑块

101

生态园

生态园南部产业斑块

102

松山湖

松山湖北部产业斑块

103

松山湖

松山湖南部产业斑块

104

松山湖

松山湖东部产业产业斑块

105

凤岗镇

东深二路南产业斑块

106

凤岗镇

碧湖产业斑块

107

凤岗镇

竹塘产业斑块

108

凤岗镇

长塘产业斑块

109

凤岗镇

玉泉-金凤凰产业斑块

110

塘厦镇

科苑城-沙苑产业斑块

111

塘厦镇

南部产业斑块

112

塘厦镇

石鼓-石马产业斑块

113

塘厦镇

凤桥产业斑块

114

塘厦镇

凤凰岗产业斑块

115

塘厦镇

石谭埔-横塘产业斑块

116

塘厦镇

北部产业斑块

117

塘厦镇

138产业斑块

118

塘厦镇

莆心湖产业斑块

119

塘厦镇

龙背岭产业斑块

120

东坑镇

角社产业斑块

121

东坑镇

北部产业斑块

122

东坑镇

南部产业斑块

123

东坑镇

东部产业斑块

124

东坑镇

平谦产业斑块

125

桥头镇

桥东产业斑块

126

桥头镇

石水口产业斑块

127

桥头镇

东部工业园产业斑块

128

谢岗镇

东部产业斑块

129

谢岗镇

西部产业斑块

130

常平镇

河西组团产业斑块

131

常平镇

大京九片区产业斑块

132

常平镇

东深沿线产业斑块

133

常平镇

横沥工业园产业斑块

134

常平镇

木棆产业斑块

135

常平镇

东部工业园产业斑块

136

常平镇

河西组团产业斑块

137

常平镇

土塘工业园产业斑块

138

大朗镇

南部片区产业斑块

139

大朗镇

北部片区产业斑块

140

大朗镇

东部片区产业斑块

141

企石镇

健达产业斑块

142

企石镇

黄金湖产业斑块

143

企石镇

科技产业园产业斑块

144

企石镇

联兴产业斑块

145

企石镇

木棉产业斑块

146

企石镇

清湖产业斑块

147

企石镇

东部工业园产业斑块

148

企石镇

兆丰工业园产业斑块

149

企石镇

博夏产业斑块

150

企石镇

铁岗产业斑块

151

企石镇

东山产业斑块

152

石龙镇

西湖产业斑块

153

横沥镇

西部产业斑块

154

茶山镇

茶山工业园产业斑块

155

凤岗镇

天堂围产业斑块

156

洪梅镇

河东工业斑块

157

厚街镇

中南部展贸产业斑块

158

莞城街道

莞城科技园产业斑块

159

南城街道

新基片区产业斑块

160

南城街道

宏图片区产业斑块

161

南城街道

周溪-白马片区产业斑块

162

南城街道

水濂片区产业斑块

163

南城街道

石鼓片区产业斑块


PHP网站源码观澜网站改版坂田百搜标王南澳至尊标王广州网站定制坑梓外贸网站建设惠州百姓网标王推广南联建网站平湖百姓网标王推广大鹏网站排名优化双龙网站推广方案坂田百度竞价包年推广南澳企业网站建设罗湖至尊标王龙华优秀网站设计龙华seo优化光明百度关键词包年推广福田百度竞价包年推广荷坳seo坪山关键词按天计费宝安如何制作网站同乐网站设计沙井网站制作同乐网站推广系统荷坳设计网站吉祥如何制作网站塘坑网页设计光明推广网站东莞百姓网标王推广惠州优化广州网站定制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

发表评论与建议

请在用户中心修改联系方式,以便我们联系您



PHP网站源码观澜网站改版坂田百搜标王南澳至尊标王广州网站定制坑梓外贸网站建设惠州百姓网标王推广南联建网站平湖百姓网标王推广大鹏网站排名优化双龙网站推广方案坂田百度竞价包年推广南澳企业网站建设罗湖至尊标王龙华优秀网站设计龙华seo优化光明百度关键词包年推广福田百度竞价包年推广荷坳seo坪山关键词按天计费宝安如何制作网站同乐网站设计沙井网站制作同乐网站推广系统荷坳设计网站吉祥如何制作网站塘坑网页设计光明推广网站东莞百姓网标王推广惠州优化广州网站定制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