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定了!东莞未来5年发展目标:2025年GDP1.3万亿!

定了!东莞未来5年发展目标:2025年GDP1.3万亿!
2021年06月07日 11:02 新浪网 作者 房天下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5月31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通知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大战略、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

  该通知提及,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构建和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共建深圳都市圈、强化穗莞战略合作、综合交通、城市更新、住房供应体系等众多内容。

  另外,在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方面,通知强调,坚持“房住不炒”,落实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原则,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增加限地价、限房价、限销售对象的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促进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价格合理、供求平衡、保障多元、风险可控、预期平稳的健康发展状态。

  积极发展二手住房市场,规范二手住房交易,盘活存量资源,实现住房一、二级交易市场联动,增加市场房源供应数量。鼓励开发建设更多小户型房源,满足来莞人员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十三五”时期: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大台阶,2020年达9650.19亿元,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年均增长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1万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为0.3:53.8:45.9。

  市级税收收入573.42亿元,占全省比重达7.9%,占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2.2%,财政收入质量排名全省第一。

  未来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25年GDP达到1.3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6%左右。

  城市空间布局、城乡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文化实力全面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全国领先,城市能级显著跃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亲和力显著提升,全面对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向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坚定迈进。

  2、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明显提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推进,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人才“磁场”效应更加凸显,全链条创新生态全面优化,城市创新精神品格更加彰显,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R&D占GDP比例达到3.2%,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26.9件,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3、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深入推进,“东莞制造”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多元支撑的先进制造体系构建完善,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构建,更多产业链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初步建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4、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撑作用明显提升,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有效投资持续加大,需求结构明显优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提升,外资质量和外贸结构更加优化,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功能显著增强,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5、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打造民生幸福美好城市。

  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增加,高品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教育供给质量更加优质均衡,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民生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城市更有温度,市民更有归属感,群众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6、城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打造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范例。

  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共治机制更加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效服务型、响应型政府加快构建,法治东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包容、融洽共生的城市文化更加彰显,社会充满生机活力、保持安定有序。

  发展目标

  2035年,东莞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

  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形成多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成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湾区先进制造中心;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生态全面优化,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构筑发展新优势,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地位全面确立;城市品质内涵实现根本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

  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东莞”“法治东莞”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打造“一核一轴三带”的创新空间布局

  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积极对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创新走廊重要节点,优化提升沿铁路轨道、高快速路的创新布局,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集聚,打造“一核一轴三带”的创新空间布局。

  强化松山湖科学城的核心引领能力,高水平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和科技创新交流中心,在巍峨山北麓打造形成世界顶尖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新空间布局图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重点工程

  打造对接穗深港的核心创新主轴

  依托莞深高速、107国道、松山湖第二通道等重大交通廊道,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串联广州科学城—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和南山区中央智力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对接穗深港的核心创新主轴,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最坚实支柱。

  发挥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虎门高铁站片区、沙田临港现代产业带等创新平台节点的创新发展功能,利用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和穗莞深城际的交通优势,主动承接广州、深圳的产业和创新资源,打造沿海科技产业创新带。

  立足广深铁路及其沿线的制造业基础,以松山湖东部工业园、银瓶合作创新区、常平火车站TOD片区、东莞南站片区等为载体,承接穗深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外溢,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打造东部科技产业创新带。

  南部各镇依托产业基础和临深区位,高水平对接深圳海洋新城、光明科学城、深圳北部中心、龙岗坪山东部中心的创新资源辐射,加强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莞深产业融合创新带。

产业空间布局图

  携手共建深圳都市圈、强化穗莞战略合作

  加强与深圳、惠州、汕尾、河源的战略协同、规划衔接、产业互补、交通互联,共建“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都市圈发展格局。

  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深莞惠3+2”对接合作机制,实现常态化沟通协调。

  对接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建设,融入广州都市圈建设,成为广深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的联结纽带。

  顺应现代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需要,实施“南融、北接、东拓、西连”的城市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城市开发格局,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南部各镇(园区)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强路网、城市服务对接融合,打造莞深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

  结合城市发展和国土空间战略方向,依托城市轨道、干线公路等线性走廊打造功能复合的城市发展廊道,为高品质都市搭建强韧骨架。

城市发展战略图

  承接深圳北部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交通廊带

  坚持轨道与城市交融共生理念,沿高铁、城际、城市轨道站点,引导空间资源向重点轨道沿线集聚,加速重点TOD、TID综合开发区域建设,统筹地下空间和地铁上盖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谋划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体、城市空间的对接融合,打造引领和推动城市整体形态重塑提升的轨道交通廊道。

  推动“站城一体化”开发,打造集综合交通、总部办公、商务创客、文化教育、生活居住于一体的紧凑型城市功能区。

  重点加快虎门高铁站、东莞火车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常平火车站、市汽车总站等一批站点TOD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人民医院站、同沙公园站等一批站点TID开发,建设宜居宜业新典范,打造成引领带动品质东莞建设的引爆点”。

  系统推进中部G107国道、莞深高速改扩建工程,统筹考虑公路两侧空间资源、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承接深圳北部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交通廊带。

城市发展廊道图

  推进轨道交通1号、2号、3号线建设、

  打造大湾区区域交通枢纽

  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轨道交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轨道交通先导优势,携手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

  加快推动赣深铁路、深茂铁路、佛莞城际建成通车,推动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深惠城际建设,微调常平至龙华城际线位,适时启动塘厦至龙岗城际项目。谋划在东莞中心城区设置高铁始发站,争取早日建设广深第二高铁。

  构筑高效便捷的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全面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二期、三期)、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建设,争取加快推进6号线、7号线、8号线与12号线前期依托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东莞东站、虎门高铁站、东莞火车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松山湖站等枢纽站场,加快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打造大湾区区域交通枢纽。

综合交通规划布局图

  实施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

  “三位一体”的都市强心战略

  坚持“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的城市布局方向,构建“中心引领、廊道支撑、片区协同、节点开花”的城市空间格局。

  实施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强心战略,中心城区展现“湾区都市”的东莞城市形象,提升都市核心区的首位度,强化高端资源集聚发展;

  松山湖展现“创新城市”的东莞城市品牌,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滨海湾新区展现“未来城市”的美好蓝图,以土地整备、重大项目落地、制度开放为突破,高水平规划建设“一廊两轴三板块”总体空间格局,形成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新增长极。

  城市空间格局图

  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争取每年完成“工改工”面积1万亩

  健全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加强规划管控,集中资源推动重点地区、重点节点改造取得突破,争取每年完成“工改工”面积1万亩。

  坚持总量与结构双管控,控制工改产业和工改居商比例,引导集中连片更新。全力推进镇村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支持条件成熟区域推进旧村连片更新,推动产业空间升级、城市面貌改善、公共配套完善。

  鼓励多主体参与,搭建开放式社会资金参与平台,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工改工”项目,构筑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社区”“产业社区”。

  开展闲置土地盘活和低效用地整治,严查严控违法用地、违法建筑,实现新增违建零增长、存量违建负增长。完善TOD范围内城市更新模式,探索在工业红线调整、工改工面积比、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上限等方面开展政策创新。

  强化密度空间分区管控,鼓励土地用途混合和三维立体复合利用,逐步推动综合管廊建设,统筹重点区域和城市更新单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拓展城市优质发展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产业链 科学中心 东莞 松山湖 科学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 01 全国已有多地小店被查,风油精和创可贴不能随意售卖
  • 02 詹姆斯30分浓眉25+23 湖人力克掘金结束11连败
  • 03 小龙虾身价暴跌!有老板一天卖12000斤
  • 04 福建长汀一男子撞见女友和异性开房怒提分手,女方:又没干嘛,没结婚算什么绿
  • 05 重庆“燃气表跑得快”联合调查组:只有极个别表失准

图片新闻

北京车展观众日 北京车展观众日
全球最大软体风筝 全球最大软体风筝
成都世园会开园 成都世园会开园
上千米高空!女兵乘运20演练跳伞 上千米高空!女兵乘运20演练跳伞
视频新闻
问界M7追尾致3死 问界M7追尾致3死
广州龙卷风灾后航拍画面 广州龙卷风灾后航拍画面
东莞遇强对流白昼如夜 东莞遇强对流白昼如夜
柬埔寨一军营弹药库爆炸 柬埔寨一军营弹药库爆炸

新媒体实验室

  • 朋友圈47%的内容在炫耀 朋友圈47%的内容在炫耀
  • 近300起杀妻案如何判罚 近300起杀妻案如何判罚
  • 谈恋爱反降低生活质量? 谈恋爱反降低生活质量?
  • 全国最能吃的省市竟是它 全国最能吃的省市竟是它
  • 性犯罪者再犯几率达12.8% 性犯罪者再犯几率达12.8%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