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营口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2021年-2025年)

发布时间:2022-03-18

【字号: 大 中 小 】

分享:

营口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2021年-2025年)

乡村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为落实我市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任务,推动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我市2021—2025年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各个方面,其各项目标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是要将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增收上, 实现生活富裕,促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从而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情况。全市基本构建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现代农业经济,形成了粮油、畜禽、饲料、果蔬、水产品5条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形成了辽河经济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这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94亿元,同比增长21.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7家。

2.乡村特色产业情况。2020年,全市种植葡萄、碱地西红柿、圣女果、浅水鱼、苹果、大红袍李子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专业村达137家;2020年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17万亩,总产量约为56.1万吨,总产值达到30亿元;全市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7个。

3.乡村休闲旅游业情况。建设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打造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20年,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约3.5亿元。

4.乡村新型服务业情况。202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192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255家,电商销售额超3.9亿元,形成了大石桥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盖州融媒电商直播基地2个县域电商基地,打造了网红小镇等10余个直播电商基地。

5.农业产业化情况。2020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4家,包括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农民合作社2759家,家庭农场达到7000家。

6.农村创新创业情况。2020年,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全市新增返乡留乡就地就近就业人数2066人,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4000人。

第二节 主要问题

1.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乡村产业较为零散,未形成高效绵长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衔接不顺畅,产业融合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强链、补链、延链工作推进机制,产业链协同发展与重点发展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尚未成熟。

2.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1,低于全国2.3∶1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科技创新不足,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普及率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3.要素供给不充足。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实现受阻;耕地不足,土地发展规划不明晰;农业人才缺乏,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效率较低;创新活力较弱,科技支持不足。

第三节 面临机遇

1.强农惠农兴农政策支持有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发展。2018年出台相关文件,提出构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提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实现加快升级,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本市农业基础较为雄厚,农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3.技术驱动力增强。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农业与技术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涌现,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与农业联动发展,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全力促进乡村振兴。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2.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3.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加强城乡融合,支持农产品进城、城市资本和人流下乡。

4.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5.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农产品加工业情况。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确保达到285亿元,力争达到40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确保达到1.4:1,力争达到1.5:1;培育5个以上达到省级标准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2.乡村特色产业情况。到2025年,确保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以上,力争创建30个以上,新认定至少5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3-5个优势特色产业。

3.乡村休闲旅游业情况。到2025年,农业不断丰富业态类型,深度挖掘多种功能以及多重价值,年接待游客人数确保超过500万人次,力争超过6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确保超过6亿元,力争超过8亿元。

4.乡村新型服务业情况。到2025年,各类涉农电商确保突破330家,力争突破380家;电商销售额确保突破7.8亿元,力争突破8.5亿元;推进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战略)建设、农业产业链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业态。

5.农业产业化情况。到2025年,扩大龙头企业队伍,全市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5个,省级龙头企业10个。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培育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0个,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个,100亿元以上企业1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石桥市和盖州市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其他涉农区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

6.农村创新创业情况。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确保超过0.76万人,力争超过1万人。

2021-2025年营口市乡村产业发展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确保目标)

年均增长

力争年均增长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亿元)

194

285

8%

16%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

1.4

[0.4]

[0.5]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个)

1

5

[4]

[8]

一村一品专业村(个)

7

20

[13]

[23]

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万人次)

300

500

11%

15%

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亿元)

3.5

6

11%

18%

各类涉农电商(家)

255

330

5%

8%

涉农电商销售额(亿元)

3.9

7.8

14%

16%

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万人)

0.4

0.76

14%

20%

注:[]为累计增加数

第三章 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第一节 总体布局

乡村产业发展规划,首要任务就是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编制规划,优化结构布局。一方面,按照营口市“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两核两带”布局的安排,结合我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分布,对乡村产业整体以及各县(市)区主导乡村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安排,打造营口市“两区两带”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推动营口市乡村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引导乡村产业向“两区两带”重点功能区及特色农业经济带集聚,“两区两带”建设要重点依托特色资源和区域交通优势,明确功能定位。

图3-1 “两区两带”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两区”分别是指北部现代农业区和南部休闲农业区

——北部现代农业区。依托老边区、站前区的地域优势和“网红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打造集仓储物流、农村电商为一体的农产品销售“前沿阵地”。依托大石桥西部水田片区重点发展以水稻、淡水水产养殖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区。

——南部休闲农业区。以202国道、沈海高速、哈大高铁、滨海路等四条交通主干道为发展轴,发展集设施果蔬采摘、垂钓和餐饮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

2.“两带”分别是指西部沿海农业经济带和东部生态农业经济带

——西部沿海农业经济带。在西市区、盖州市及鲅鱼圈沿海区域,建设以海蜇为主的特色海产品加工;围绕海域资源打造沿海观光特色小镇;围绕温泉资源打造旅游产业园与示范村;围绕鲅鱼圈红旗葡萄、盖州冷棚巨峰葡萄、盖州西瓜、盖州大棚油桃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及设施农业,打造城郊精品农业区。

——东部生态农业经济带。依托东部山区的自然资源,在盖州市与大石桥东部区域重点发展大红袍李子、苹果、林下经济(中药材、食用菌等)等产业,做大做强盖州苹果、大石桥南果梨、大红袍李子等地方品牌。大力布局辽宁绒山羊、辽育白牛等特色畜牧养殖产业,推进畜禽加工基地建设。

第二节 各县(市)区乡村产业规划

按照各县(市)区农业资源禀赋及乡村产业基础,围绕我市“两区两带”乡村产业空间规划,对各县区农业发展主导产业明晰界定,深挖区域优势,突出区域农业发展特色,推动各县(市)区乡村产业协同发展。

——站前区着力打造以农业科技应用为核心,以生态旅游为辅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以主城区为内核,打造农产品销售“前沿阵地”。站前区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金融中心,要充分发挥城区产业基础的优势,立足新一轮东北振兴、“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紧紧围绕“一核两翼”发展思路,以主城区为内核,依托主城区中央商贸、金融及电子商务三大服务业集聚区优势,利用营口市站前直播电商基地、人力资源产业园等空间载体,引进培育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大力支持直播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的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村电商经济发展;同时发挥主城区地域优势,探索发展智慧农产品商店,支持线下农业市场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打造体验式、互动式、综合性的农产品消费场所,努力打造成全市的农产品销售“前沿阵地”。

依托“北翼”优势,打造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依托地域优势、交通优势及“网红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以营口新兴产业园为依托,积极应用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物流新技术,提升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互联网+物流”建设,重点打造成为全市的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

深挖“南翼”发展潜力,助推全面发展。以营口科技创新产业园为载体,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建设数字化乡村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全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要依托“南翼”食品饮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集群优势及发展经验,充分发挥鹏昊米业等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带动形成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紧紧围绕全市的辽河流域重点区域规划,依托北三村农业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都市休闲农业、农业旅游观光、高端休闲娱乐等综合体项目,大力发展田园旅游文化综合体。

培育返乡入乡创业主体。借助农业科技中心及仓储物流中心等建设项目,积极引进农业专业型人才,优化提升人才环境,充分发挥农业人才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

——西市区围绕水产养殖业、休闲农业两大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

着力培育水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建设立体化智能水产养殖项目,优化渔业品种结构,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高单产水平和单位产值;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以水产品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海虾系列产品、鱼制品、风味食品等,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围绕“对虾”等优势产品,推进海水虾品牌建设,打造对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由产品模式向品牌模式转变,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企业,形成农产品品牌优势。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及乡村旅游契机,利用临海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大渔港、渔村等升级改造,将渔业与旅游业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发展特色渔业、休闲渔业、农家乐、赶海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同时整合全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新价值链,发展乡村生态文化、观光休闲和养生健身旅游,到2025年,培育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

培育返乡入乡创业主体。借助沿海水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三乡工程”,即能人返乡、市民进乡、企业兴乡,吸引返乡创新创业人员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老边区着力打造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创新创业、在线经济发展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网红经济先行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立足“全要素专业网红经济城”定位,谋篇布局“网红小镇”,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深化信息惠民、推动网络扶贫、统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任务,着力打造供应链、技术链、服务链、人才链、产业链高度集聚且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互为保障的网红经济多维生态系统。

优化生产布局,推进加工集聚区建设。完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优化布局,东部重点发展优质蔬菜生产,中部重点发展精品水稻生产,西部重点发展水产品生产。依托传统食品产业生产基地的优势,打造以肉制品深加工、水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支持辽河经济开发区与老边区网红小镇、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衔接,借助电商平台,创新“前店后厂”产销一体化网络食品销售模式,让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走上“网红经济”快车道,建设数字化、科技化园区,到2025年,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3亿元。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总结“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东岗子村发展经验,加快推进赖家村湿地休闲村、太平山村红色文化游、东岗子村特色乡村游、老爷庙村美食街等民宿集聚区建设,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旅游民宿为抓手、以乡土文化为特色、以富裕幸福为目的,推动景观、娱乐、民宿等休闲旅游项目,打造营口乡村振兴第一村、辽宁宜居乡村,到2025年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达100万以上。

培育返乡入乡创业主体。借助老边网红小镇的辐射作用,在全区范围内继续广泛开展“三乡工程”,即能人返乡、市民进乡、企业兴乡,吸引返乡创新创业人员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到2025年,吸引返乡创新创业人员2000人以上。

——大石桥市着力构建在“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产业集聚、三区互动”为特征的产业空间格局。

依托区域农业资源,深入优化发展布局。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深入区域,东部丘陵片区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和食用菌等特色农业;西部水田片区重点发展以水稻、水产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中部平原片区重点发展大棚蔬菜、西甜瓜、优质水果、杂粮、花卉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设施水果,打造城郊精品农业区,到2025年,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蔬菜年产量稳定在26万吨以上,水果年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

依托传统优势,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北粮南运大通道优势、已有的储备粮基地优势、历史悠久的优质稻米种植、加工优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政策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稻米深加工和水产品养殖产业。重点推进建设黄ㄚ口小镇、高坎淡水鱼养殖小镇、黄土岭香菇种植小镇、沟沿大米文化小镇建设,在高坎中心镇以及沟沿等农业大镇建设数个市、县级加工园区,形成“一县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提升乡镇经济。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5.8亿元,年递增3%。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建设,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宣销营口大米、营口小米、大红袍李子等地理标志产品,开展“直播带货”等产销对接,到2025年,力争互联网+农产品销售额突破3亿元。

培育返乡入乡创业主体。借助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建设和农村产业融合的辐射带动作用,广泛开展“三乡工程”,即能人返乡、市民进乡、企业兴乡,吸引返乡创新创业人员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盖州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品牌、优化空间结构着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

依托农业发展优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建设。依托农林牧渔业均衡、全面发展的优势,结合“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加强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围绕南部水果、中部蔬菜、西部水产、东部畜牧和林特产品等产业特点,打造水果、绒山羊、海产品、柞蚕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主导的产业示范生产基地,努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省级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集聚区,到2025年,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

培育区域品牌。做好“盖州苹果”“盖州葡萄”“盖州西瓜”“盖州生姜”“营口海蜇”“辽宁绒山羊”等特色农产品包装宣传推广,鼓励有实力企业参与品牌合作生产,扩大盖州农业品牌对外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到2025年,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企业,形成农产品品牌优势,并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立足区域农业资源,深入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新空间。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观光农业、认养农业、订单农业等,中部地区以东城、西海为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打造农工贸专业村,培育创建产业特色鲜明、多种功能叠加、体制机制灵活、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西部地区以沿海为主题,以西海、团山为重点,打造水产品深加工业,形成特色的沿海观光小镇;东部地区结合山区优势资源,依靠“山、林、湖”,推进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发展,建成一批符合标准的精品民宿,打造以赤山、步云山、猫儿岭、锅峪村为中心的自然风光旅游带;南部地区以双台、归州、九垄地为重点,以温泉旅游、设施水果采摘为重点,做强民宿农业、观光农业,到2025年,培育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特色小镇。

培育返乡入乡创业主体。借助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建设和农村产业融合的辐射带动作用,广泛开展“三乡工程”,即能人返乡、市民进乡、企业兴乡,吸引返乡创新创业人员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鲅鱼圈区着力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开放型、国际型、景观型海产品加工集聚区与休闲旅游示范区。

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建设。依托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结合自贸区协同发展红利及营口港粮食大通道的优势,围绕水产和粮油两个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各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大力发展海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生鲜冷链物流业,建设“营口海蜇”集散地批发交易市场;同时将集聚区建设与鲅鱼圈旅游业优势相结合,引入网红经济等新理念,培育一系列新业态、新亮点。到2025年,争取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0亿元以上,建设水平达到省内上游水平。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新价值链,着力打造东北休闲旅游中心;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及乡村旅游契机,围绕熊岳镇国家级特色乡镇、红旗镇何家沟体育运动休闲小镇、芦屯镇两个农业主题公园(小望海农乐园和忆江南主题公园)以及熊岳金沙滩、望儿山景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渔业、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加强特色旅游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以休闲旅游为产业链,农业发展为依托的新路径,努力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到2025年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达100万以上。

聚焦优势农产品,大力推进品牌培育。依托海蜇等优势海产品、红旗葡萄等优势水果与设施农业,大力推进区域品牌培育工作,加大特色农产品与电商平台的对接力度,加强品牌推介,着力打造“营口海蜇”、“望儿山酒”、“红旗葡萄”、“小望海地瓜”等知名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在未来5年,争取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企业,农产品品牌达到30个以上,形成农产品品牌优势。

培育返乡入乡创业主体。借助港区加工业集聚区建设及休闲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三乡工程”,即能人返乡、市民进乡、企业兴乡,吸引返乡创新创业人员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专栏1 “两区两带”定位

名称

主要区域

功能定位

北部现代农业区

站前区、老边区西部、大石桥市西部

重点发展农村电商、科技服务、金融、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水稻、淡水水产养殖等产业

南部休闲农业区

盖州市中南部、鲅鱼圈东部

重点发展集设施果蔬采摘、垂钓及餐饮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

西部沿海农业经济带

西市区、盖州市、鲅鱼圈区的西部沿海

重点发展海产品加工、沿海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特色水果种植及设施农业

东部生态农业经济带

大石桥市及盖州市东部

重点发展大红袍李子、盖州苹果、南果梨等水果产业;绒山羊、肉牛等特色畜牧养殖业

专栏2 各县(市)区乡村产业发展定位

县(市)区

重点产业

代表性村镇或项目

站前区

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光明农业科技产业园;辽河湾文旅休闲区

西市区

水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

营口现代渔业产业科技产业园;1861网红电商产业园

老边区

农村电商;肉制品、水产品等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网红小镇;辽河经济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东大平山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东岗子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老爷庙村(省级美丽休闲乡村)、葵花民宿小镇项目

大石桥市

淡水水产;粮油、畜禽等加工业;林下产业;水果种植与设施农业;农村电商

虎庄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项目;建一镇(黄丫口自然生态旅游景区);高坎镇(淡水鱼产业);黄土岭镇(香菇);张官村(南果梨);新开河村设施农业园

盖州市

肉制品、水产品等加工业;特色种植、设施农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西海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项目;九寨镇(设施农业);杨运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双台镇(辽宁省宜居乡镇示范镇);石棚山村(葡萄)、黄大寨村(盖州西瓜)、马连峪村(柞蚕)、龙湾村(生姜);锅峪村(乡村旅游);双台镇松树沟村(手工刺绣)

鲅鱼圈区

水产、粮油等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水果种植与设施农业

港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熊岳镇国家级特色乡镇、望海寨休闲农业项目;芦屯镇农业主题公园项目;红旗镇(葡萄)

第四章 扎实推进现代种养业

第一节 加快种植业振兴

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稳面积、稳产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向量质并重的高效型农业转变,提升农业发展效能。依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绿色引领的循环型农业转变,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机制创新和机械化发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双轮驱动”,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集成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加快建设“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难题,推动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利益连接的规模性农业转变,提升组织化程度。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加快种植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着力建设全程品控溯源体系,聚焦下游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需求,重新定义品质标准,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信用体系的搭建,以数字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第二节 加快畜牧业振兴

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辽宁绒山羊、辽育白牛等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稳定生猪、蛋鸡、肉鸡养殖,大力发展肉牛、奶牛、肉羊养殖,大力推进秸秆养牛、养羊,推动畜牧业量质并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绒山羊、肉驴、鸭、鹅、蜜蜂等特色品种,调优养殖结构。大力推进配套产业的建设与升级,着力培育一批畜牧业养殖、加工企业,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提升养殖粪污处理利用,大力推进禽畜养殖技术体系、饲料标准体系、防疫标注体系、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畜牧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推动畜牧产业高效生态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加快渔业振兴

大力推广复合渔业,实现鱼、虾、蟹、贝、蜇多营养层级海水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各类现代渔业养殖技术,调优渔业产业结构,创新渔业发展模式。着力实施对海蜇、对虾、杂色蛤等渔业优势产品的改良升级计划,推进“培育-繁殖-推广-销售”一体化,提高渔业产出水平与收益,促进我市渔业可持续发展;将“营口海蜇”尽早列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将区域渔业品牌“做大、做强、做响”,提升我市特色渔产品的竞争力。

第四节 加快林业振兴

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做大盖州葡萄、盖州苹果、大石桥南果梨等设施果树产业,大力发展榛子、板栗为主的特色干果经济林。在东部山区生态适宜区积极推广林药、林菜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专栏3 种养业发展重点工程

1.稳定粮食产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5万吨以上;累积高标准农田130万亩以上。

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示范园区。到2025年,建成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2个。

3.推进高效生态畜牧业建设。稳步推进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建设,到2025年,建设国家级及省级标准示范场2个。

4.发展精品渔业。到2025年,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1-2个,创建海钓基地1个,综合性示范基地1-2个,海水立体养殖5万亩,稻鱼综合种养10万亩,打造大石桥市高坎镇淡水鱼养殖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水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打造鲅鱼圈区海蜇加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将“营口海蜇”列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5.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产业。到2025年,全市各类经济林和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第五章 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第一节 统筹谋划园区发展

发挥乡村各类产业园区的产业承载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为企业服务平台,提升园区运营能力。加快盖州市、大石桥市、老边区、鲅鱼圈区及自贸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到2025年,4个县(市)区(老边区、鲅鱼圈区、大石桥市、盖州市)以及自贸区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完善设施,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特色鲜明、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高标准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到2025年,重点建设4个县(市)区(老边区、鲅鱼圈区、大石桥市、盖州市)以及自贸区“五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2025年前使之全部达到省级标准。

第二节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着力整合资源,以规划为统领,高标准、高起点、规范化建设电力、交通、通讯、污水处理及给排水系统,形成集聚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相结合、产业优势与集聚区特色相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的发展体系。力争到2025年,现有集聚区全部实现“七通一平”(道路、电力、通信、自来水、雨水、污水、燃气、热力和土地平整),能够承载项目落地及运行。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行业的要求,积极搭建集聚区行政服务、融资担保、检验检测、仓储物流以及劳动用工、出口代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园区项目管理,为企业进入国内外市场、产品研发、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提供服务。加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节 培育壮大园区实力

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推广“飞地经济”等模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以园区为招商主体,采取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和开展主题招商等形式,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精深加工项目,加强重大项目跟踪管理。

推进老边区辽河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这一现有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档升级,首先要依靠传统食品产业生产基地的优势,重点打造以食品加工、烘焙食品、豆制品深加工、肉制品深加工、水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导的食品产业集群;同时要重点支持辽河经济开发区与老边区网红小镇、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衔接,借助电商平台,创新“前店后厂”产销一体化网络食品销售模式,让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走上“网红经济”快车道,建设数字化、科技化园区。加快推进盖州市、大石桥市、鲅鱼圈区、自贸区等地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其中:老边区要依托传统食品产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加快辽河经济开发区与老边区网红小镇、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衔接,创新建设“前店后厂”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盖州市要充分发挥农林牧渔业均衡发展的优势,大力推进水果、绒山羊、海产品、柞蚕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大石桥市充分利用和发挥北粮南运大通道优势、已有的储备粮基地优势、历史悠久的优质稻米种植和加工优势,着力打造以粮食、饲料加工产业为主,以淡水水产、畜禽加工产业为辅的加工业集聚区;鲅鱼圈依托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结合自贸区协同发展红利及北粮南运大通道的优势,打造以粮油加工、海蜇加工为主的出口型、精深型、开放型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农产品集散中心;自贸区立足功能定位,建设面向国际型、外向型、精深型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基地、农产品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加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大项目跟踪管理,推动企业对外交流,参与国际分工,带动优势农产品出口。

专栏4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工程

1.创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4个县(市)区(老边区、鲅鱼圈区、大石桥市、盖州市)以及自贸区,建设至少5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功能配套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2025年前使之全部达到省级标准。

2.壮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规模。到2025年,培育5个以上达到省级标准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60亿元。

第六章 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第一节 完善产业结构

1.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和支持农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等发展减少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标准的产地初加工。蔬菜、水果和薯类等初级农产品,开展储藏设施建设,通过延长农产品贮藏期,实现农产品的错季销售和均衡供应。大米、玉米、杂粮等耐储农产品,推广良种良法,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奶类、畜禽、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抓好品控管理,建设一批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保证食品生产安全,加工原料优质。

2.发展精深加工。依托各区(市)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强专用原料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粮油、畜禽产品、果蔬、水产品、林特产品等产业为重点,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粮油加工业重点发展主食加工,积极开发副产品综合利用。畜禽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肉、蛋、奶产品加工,大力发展现代工艺生产传统风味制品。果蔬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加工,提高清洗、分级、预冷、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后处理能力,开发果蔬特色产品。水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系列海蜇产品、鱼制品、风味食品等,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林特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森林食品、中药材等加工产业。

3.探索综合利用加工。鼓励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循环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推进秸秆、稻壳米糠、麦麸、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等综合利用,提升增值空间。

4.加强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化蔬菜产地、畜禽(含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精品渔业养殖等一产优质项目,提高农产品产后加工处理能力和农产品入市品级,提升加工增值水平,积极做好产业项目规划设计,瞄准带动农产品加工集聚和农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持项目的引进与落地,集中力量、集聚要素,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农业重点项目库,掌握各类型农业重点项目,并围绕确定的中心镇、专业村、现代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飞地产业扶贫实施区,以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链目标,采取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和开展主题招商等形式,着力引进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农业项目。

第二节 优化发展布局

1.优化区域布局。依托各地资源禀赋。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和专用品种生产,合理布局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构筑粮油、肉禽食品、果蔬、水产品、林地经济产品等相互协调的农产品加工发展格局。

做好产地初加工。加快推进种植、养殖、水产等原料基地建设。种植上:在大石桥市西部、老边区中部重点建设水稻生产基地;在大石桥市东部、盖州市南部与东部、鲅鱼圈区东部,围绕大石桥市周家镇大红袍李子、大石桥市张官村南果梨、盖州市石棚山村葡萄、盖州市苹果、盖州市九寨镇油桃、盖州市黄大寨村西瓜、鲅鱼圈区红旗镇葡萄等地区重点建设水果生产基地;在大石桥市黄土岭镇重点建设香菇生产基地。养殖上:在大石桥市、盖州市重点建设绒山羊、肉牛等禽业生产基地;在大石桥市与盖州市东部山区重点建设柞蚕生产基地。水产上,围绕大石桥高坎镇重点建设淡水水产生产基地,在西市区重点建设对虾生产基地,在鲅鱼圈区、盖州市重点建设海蜇等水产品生产基地。

搞好集聚区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水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和物流节点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在站前区,要大力推动鹏昊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大米精加工;在西市区,要着力培养水产养殖和深加工产业;在老边区,建设肉制品加工、水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在大石桥市,围绕虎庄镇建设以粮食、饲料加工产业为主,以淡水水产、畜禽加工产业为辅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盖州市,以水产品、肉制品、果蔬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西海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鲅鱼圈区,建设以粮油加工、海蜇加工为主导的港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2.扩大农产品产销辐射范围。着力丰富加工产品,加快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积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坚持“走出去”战略,将供需关系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合作列入一体化工作统筹,为农产品“走出去”开拓市场。同时,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农业品牌,品牌创建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相结合,增强品牌管理意识、强化品牌营销手段,以提升农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 促进产业升级

1.推进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品种繁育、新型实用技术及先进加工技术。立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研发一批集自动测量、精准控制、智能操作于一体的绿色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技术,以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

2.推进绿色加工。鼓励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引导建立低碳、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促进冷藏库、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一库多用”、“一房多用”。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推进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原料标准化、实现副产物有效供给。

第四节 稳定产业发展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逐渐深入,要加快推进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应对市场风险。利用“金融+保险”,在农业加工生产领域引入金融产品以对冲市场风险,鼓励和支持农业经济主体利用期货市场的信息和交易,全方位推动风险管理培训,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效率与水平。基于农业市场波动,制定新型农业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对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的保障水平。依托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组织机构,提供生产风险、价格风险等市场风险管理服务,如,通过开拓市场,提高价格谈判能力;通过为农户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降低生产的盲目性;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避免在初级农产品市场遭受价格风险损失;通过减少运输、储存、处理等中间环节,降低滞销引起的价格下跌风险等。

专栏5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产地初加工

品类

代表性区域、村镇及产业

种植

在大石桥市西部、老边区中部重点建设水稻生产基地

在大石桥市东部、盖州市南部与东部、鲅鱼圈区东部,围绕大石桥市周家镇大红袍李子、大石桥市张官村南果梨、盖州市石棚山村葡萄、盖州市苹果、盖州市九寨镇油桃、盖州市黄大寨村西瓜、鲅鱼圈区红旗镇葡萄等地区重点建设水果生产基地

在大石桥市黄土岭镇重点建设香菇生产基地

养殖

在大石桥市、盖州市重点建设绒山羊、肉牛等禽业生产基地

在大石桥市与盖州市东部,围绕马连峪村重点建设柞蚕生产基地

水产

围绕大石桥高坎镇重点建设淡水水产生产基地

在西市区重点建设对虾生产基地

在鲅鱼圈区、盖州市西部沿海重点建设海蜇等水产品生产基地

集聚区精深加工

县(市)区

重点项目

站前区

大力推动鹏昊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大米精加工

西市区

着力培养水产养殖和深加工产业

老边区

重点建设肉制品加工、水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导的辽河经济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大石桥市

重点围绕虎庄镇建设以粮食、饲料加工产业为主,以淡水水产、畜禽加工产业为辅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盖州市

重点建设以水产品、肉制品、果蔬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西海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鲅鱼圈区

重点建设以粮油加工、海蜇加工为主导的港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专栏6 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

1.推进“招商引资上项目”。到2025年,力争每个区(市)年均引进1-2个以上超5000万元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2.大项目库建设工程。到2025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融合大项目累计达到20个以上,力争累计达到30个以上。

第七章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第一节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1.依托特色资源,延伸产业链。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根据种质资源、地理成分、物候特点等独特资源禀赋,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开发特色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以现有的海蜇产业链、大米产业链、果蔬产业链、淡水养殖产业链及肉食加工产业链为基础,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其加工增值水平、商品化水平及入市品级。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传承特色技艺、弘扬特色文化,培养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

2.补齐供给要素,完善产业链。加强科技、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持力度。在科技方面,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科研攻关,联合地方高校、研究所、省农科院等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与“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等项目,重点围绕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大数据开发、产销对接平台服务业态模式创新等进行探索实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销售和终端消费为一体、协同运作,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在金融方面,突出整合理念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调整优化涉农信贷结构与模式,探索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土地供给方面,突出协同理念,推进“三块地”改革,在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计划指标奖励、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等方面,对乡村产业用地予以要素支持。在人才方面,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农村留住人才。

3.丰富产品业态,提升价值链。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与改造,提升特色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相,提升产品竞争力,以产品品质赢得市场、实现价值增值。深入推进绿色化、标准化生产与技术改造,挖掘特色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开发绿色生态、养身保健等新功能新价值,以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提升人文价值,将特色人文元素融入农产品,深挖其民俗风情、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文化价值,赋予特色农产品文化标识。

第二节 推进聚集发展

1.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根据乡村区位和资源禀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以发展特色小镇为依托,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培育富有地域特色、产业定位明晰、文化内涵鲜明的块状经济,加快形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做强盖州市九寨镇、盖州市杨运镇、鲅鱼圈区红旗镇等中心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到2025年,打造20个以上专业村,力争培育5个以上产值超1亿元的专业村,新认定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2.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依托“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聚焦镇(乡)域内1―2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做强鲅鱼圈区芦屯镇及盖州市杨运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打造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农民区域服务中心。

3.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县域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推动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加快数字农业建设推广,提升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县域选定1-2个农业主导产业,推动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园区品牌,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产业链链增值,实现“一县一特、一特一园、一园一牌”发展模式。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完善财政专款的监督评价体系。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覆盖面,推动建设区、市、省、国家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涉农县区产业圈全覆盖,鲅鱼圈重点打造海蜇加工与休闲旅游产业园、大石桥重点打造淡水养殖与高端大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盖州市重点打造肉食品加工与设施果蔬产业园、西市区重点打造智能水产养殖产业园、站前区重点打造农业科技产业园、老边区重点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园。

4.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显著、产业链条健全、综合竞争力强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围绕大米、特色果蔬、柞蚕、食用菌及其他优势特色种植业,打造种植业种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辽宁绒山羊、辽育白牛及其他特色养殖业,打造畜牧养殖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海蜇、对虾、河蟹及其他特色水产业,打造水产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节 推进“营字号”区域品牌培育

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创响一批乡村特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1.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创建要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相结合,将园区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根据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依托农产品加工聚集区、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明确生产地域范围,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两品一标”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开发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解决品牌“杂而不亮”的问题,培养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知名品牌,打造营口海蜇、大米、大酱、苹果、柞蚕、绒山羊、葡萄、大红袍李子、黄土岭香菇等具有营口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规范品牌授权管理,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专用权保护。解决“缺文化少特色不包装”的问题,要深挖品本土农产品品牌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传统地域特色,突出品牌文化特色与内涵,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充分利用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优势,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加强媒体宣传的辐射作用,提高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引导成立专门机构(如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联合社等)或依托核心企业作为区域公共品牌的经营主体,组织吸纳区域内更多的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农户、涉农机构加入,加强资源整合监管、强化统一标准标识、建立合理进出机制,不断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公信力、影响力。

2.培育企业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加大对企业品牌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品牌的保护机制,围绕营口海蜇、大米、大酱、苹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打造滢辉海蜇、鹏昊牌营口大米、郑友和牌营口大酱等一大批极具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动企业品牌健康发展,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大力支持品牌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各级各类农产品交易会等有较强影响力的展销会及经贸洽谈会,鼓励品牌行业协会和主体企业积极研究举办特色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展示农产品品牌的自身品质和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一批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品牌。

第四节 推进建设农产品市场

1.推进乡村产地市场建设。结合我市农业资源禀赋与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了以“三水一牧一菜”为主体的东部山区畜牧养殖、特产和生态农业区,中部水果、蔬菜和设施农业区,西部高效水稻种植区及沿海水产养殖区4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基于优势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进建设设施果蔬、大米、水产、肉食等专业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及集散地建设,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投资建设跨区域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发展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推进仓储、冷链和保鲜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推动增量建设,以发展冷链物流支持生鲜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水平。

2.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强供水、供电、道路和通讯系统的改造建设和交易棚区的改扩建。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冷藏保鲜仓储设施、展示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溯源信息监控、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传统农贸交易市场向智慧农贸市场升级。

专栏7 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

1.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到2025年,打造粮油、果蔬、肉禽、水产、柞蚕等十余条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链。

2.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到2025年,打造20个以上专业村,力争培育5个以上产值超1亿元的专业村,新认定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3.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数达到5个。

4.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力争创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5.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建设1个产值超100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6.打造优质营口品牌。到2025年,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企业,农产品品牌达到300个,认证60个“两品一标”产品,形成农产品品牌优势,并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第八章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第一节 聚焦重点区域

1.打造美丽休闲乡村。总结盖州思拉堡村、毡帽峪村,大石桥黄丫口村、青寨子村、三道岭村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建设经验,以行政村为主体单位,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农村优势,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民宿山庄、采摘园区、农家餐饮等项目,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积极开展市级美丽休闲乡村创建工作,向省推介一批省级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园。在传统农区,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通过“旅游+”“生态+”“互联网+”等发展模式,结合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农业发展、乡土文化、地方特色美食等,深入拓展传统的温泉镇、观光采摘、农家乐等休闲体验功能,推进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化、综合化发展,打造一批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在城市周边,着力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突出都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依托我市“三山一水”沟域生态、花海、温泉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业态,推进各类城市近郊地区的主题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文旅小镇、农事体验、农业生态展览馆、民宿养老社区等建设,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深入拓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聚焦“休闲农业+”,加快“休闲农业+文化”、“休闲农业+教育”、“休闲农业+体育”、“休闲农业+健康”等项目的建设与推广,例如在城市周边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研学旅行、国际马拉松、康养度假等。打造集聚连片、主体丰富、功能完备的城市近郊休闲农业示范区。

3.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县。总结鲅鱼圈休闲农业示范县的成功经验,围绕我市重点打造的美丽休闲乡村、美丽休闲农业示范园,以县域为单位,抓好统筹规划,推进集区连片发展,建设资源富集、业态丰富、功能完备、服务优质,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美丽休闲农业示范县。

第二节 提升服务能力

实施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停车场、人文景观、公厕、周边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建设或改善住宿、餐饮、娱乐、休闲设施、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的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体系与反馈机制,加强经营主体及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住得温馨,玩得开心,买得舒心”,更有“再来一次的决心”。

第三节 创建示范典型

实施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树立“河海泉城、休闲营口”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整体形象,围绕“世界最大滨海温泉群、东北亚最具特色海岸线、中国最有影响力母爱主题康养度假区、东北最早港口商贸文化肇兴地”等系列主题旅游形象培育乡村旅游系列品牌。实施系列旅游品牌战略,重点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度假区、旅游主体功能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特色小镇、高星温泉酒店、A级景区等各类品牌的创建工作。

对接“三大市场”,实施品牌市场精准化策略。面向青少年人群,依托域内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及乡村文化产业园建设,围绕“辽宁(营口)研学旅行季”等各种“休闲农业+教育”项目建设,重点推出研学游旅游产品;面向青年人群,依托“三山一水”沟域生态资源,重点围绕温泉和滑雪打造沟域田园综合体项目,推进特色农家乐、青年旅社等民宿集聚区建设,推出商务休闲旅游产品;面向“白发”市场,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及温泉旅游企业,重点推进辽宁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建设,推出健康疗养专项产品。

统筹设计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分类开展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都市休闲农业园区示范的创建与动态评估。

推进“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支持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引领休闲消费热点,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提升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专栏8 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

1.推介美丽休闲乡村。到2025年,评选25家市级美丽乡村、力争推介10家省级美丽休闲乡村、 3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园。到2025年,力争建设 3 个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备的现代美丽休闲农业示范园。

3.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县。到2025年,力争新建 1 个休闲农业示范县。

4.提升服务能力。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达420万人次以上,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4.7亿元以上。

5.创造示范典型。到2025年,创建5个极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村旅游项目和品牌。

第九章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第一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1.扩大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和农业劳动力减少、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等问题,深入推进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组织机构的创建与培育工作,着眼满足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充分发挥服务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鼓励、引导开展社会化服务,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同时,加强社会公益性服务,完善道路、环境治理、文化娱乐、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

2.提高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逐步形成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涉农类银行下沉服务重心、推动农商行、村镇银行积极发挥涉农主力军作用,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通过贷款贴息等激励措施,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

第二节 拓展生活性服务业

1.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建设、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

2.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推广、交易+线下体验、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第三节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据自身产品特点及物流水平到乡村布局,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鼓励引导营口自主创新电商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电商村和农村电商带头人。

2.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深化信息惠民、推动网络扶贫、统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任务。积极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运用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现代农业”等营销模式,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和销售“营口大酱”、“营口海蜇”、“营口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品”。积极对接网上直采系统,开展“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发展直供直销,带动农产品基地发展和品牌建设。

3.创优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实现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同时,注重推动电商直播、提质网红经济、促进网络消费实现精准对接,创建网红农产品品牌,建立推进电子商务发展长效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专栏9 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

1.实施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工程。到2025年,力争建设50个以上农业金融服务站,农业产业基金达2个以上。

2.加强农村服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深度融合的智慧农业数据平台。

3.实施做强农村电商工程。到2025年,发展各类涉农电商主体超过330家,力争超过400家;建设5个以上涉农电商产业园或电商直播基地。

第十章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壮大乡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着力宣传、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将区域优势、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和供应链的补充优化相结合,培养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打造鼓励与引导有特色、有潜力、有条件的龙头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上市融资,创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整体竞争力。定期对企业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负责人进行培训或组织前往先进地区实地考察和学习,打造一批有能力、有眼光的龙头企业领导者和高素质管理人员,提高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形成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

2.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具备优势,要积极与农村产业项目,农村合作社进行对接,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巩固与完善企业供应链的同时,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帮助与扶持。

第二节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推进“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的步伐,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传统农业进行优化升级,使得农村产业更加适合当下的新趋势。积极创新发展新型农村电商模式,推进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符合电商行业及消费需求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在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等业态。

2.推动产业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产业与文化、旅游、餐饮、健康等业态的融合发展,促进高端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业态发展,构建完整、坚固的产业链、价值链,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可靠性、循环性,拓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空间。

专栏10 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工程

1.扩大龙头企业队伍。到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5个,省级龙头企业10个。

2.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到2025年,培育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0个,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个,100亿元以上企业1个。

3.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大石桥市和盖州市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其他涉农区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

第十一章 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第一节 培育创业主体

1.培育返乡入乡创业主体。以乡思乡愁、政策吸引、事业凝聚、产业带动为契机,以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科技人员等为重点,引导更多人才返乡入乡,投身到现代农村产业,培养一批、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开拓进取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和优秀农村产业带头人。

2.培育在乡创业主体。加大对当前在乡人员的人才培养力度,因材施教进行课程制定与培养计划。推广“互联网+”与农村产业相结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在线培训、手机客户端管理考核等新型服务方式,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制度化培养机制。

第二节 搭建创业平台

1.选树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遴选政策环境良好、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创业业态丰富的县(市),总结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案例,择优向省推荐,以其为标杆榜样,树立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依托各类涉农园区(基地),围绕原料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饮食等产业,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开拓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建立“园中园”式农村创新创业园,到2025年建设一批标准高、服务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

3.建设孵化实训基地。依托各类园区、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链条式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第三节 强化创业指导

1.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遴选一批专家创业导师,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企业家创业导师,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选一批带头人创业导师,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端外国专家引进力度,大力培养农业经纪人,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指导服务。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

2.健全指导服务机制。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等各类平台,因地制宜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点对点指导。加强返乡留乡农民工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依托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视频等新型途径,提供灵活便捷的线上服务,在县乡服务大厅设立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方面的高质量解答。

3.推进就近就业。在农村产业龙头企业因为季节性、临时性、弹性用工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应当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灵活就业,充分利用劳动力。鼓励企业间开展用工调剂,实现返乡留乡农民工共享就业。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和服务外包,实现返乡留乡农民工临时兼业。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与产业链的构建,增加农民工就近就业岗位。

第四节 优化创业环境

加大国家对农村产业帮扶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入乡、返乡、留乡人员了解政策细节,引导创业方向,落实首次创业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等各类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引导各地简化市场准入,实现返乡农民工稳定、顺畅创业就业。深入挖掘好经验、好做法和典型案例。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双创典型,开展“一赛一训”,宣传推介一批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企业家、工匠等典型范例,营造积极、热情参与乡村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五节 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

在参与乡村产业创业的集团中,挑选具备开拓创新、有战略眼光、吃苦耐劳的优秀乡村企业家,或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小巨人”乡村企业家,成立一支乡村企业家队伍。通过乡村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掘乡村资源,丰富产业业态类型,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贡献突出的优秀乡村企业家给予表彰,发扬其爱国敬业、敢为人先、坚韧执着、利农为农的乡村企业家精神。

专栏11 人才引育工程

1.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到2025年,培育100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力争带动1万人返乡入乡创业。

2.遴选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到2025年,力争培育50名农村创新创业导师。

3.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或孵化实训基地。到2025年,力争建设5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或孵化实训基地。

4.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到2025年,着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乡村企业家队伍,力争选树5名以上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

5.培育双创典型。到2025年,获评5个以上全省创业创新大赛奖项。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速农村产业业态的扩充与升级,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精准把控各环节,保证过程透明、公开,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区、县(市)应当完善协调发展机制,加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运行分析的准确性、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市场调查的全面性,建立乡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进与监测,做好规划的科学评估与实时总结。

第二节 加强政策扶持

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加快人才、资金、技术、土地向乡村流入速度,确保国家和省财政项目扶持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引导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健全金融借贷保障服务机制,加强各级农业担保体系,对担保机构给予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农业产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农业产业强镇、农业产业链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并对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新兴企业、电商示范乡镇、示范村、电商平台建设、现代种养业、水产养殖业等给予表彰、鼓励与支持,注意政策扶持的力度与准度,对不同产业或不同情况的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其不同特性,分门分类“对症下药”,确保政策执行的精准有效。

第三节 加强平台建设

扩展培养乡村企业家、乡村能工巧匠和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队伍,搭建农村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农事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向上向好发展。成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涵盖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金融、媒体、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产业链有关机构的营口市农业产业链协会,组织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电商、物流、科研、检测认证,紧抓各环节的流动性、循环性,加快产业循环速度,缩短产业循环周期,提高产业链企业行业技术标准, 促进产业链延伸与巩固。构建完善的涉农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优化审批流程,压缩政务服务时间,加强涉农企业、个人信用监管模式数字化、网络化运用。引导县区建设资源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数据完善健全的多功能服务平台,依托服务平台吸引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农民个人等投身农业产业。

第四节 营造良好氛围

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HP网站源码遵义企业网站改版推荐珠海推广网站多少钱长葛百度seo哪家好漯河至尊标王推荐广州seo网站推广多少钱吴忠推广网站推荐丹竹头SEO按效果付费推荐临猗设计网站来宾模板网站建设多少钱东莞网页设计报价湘潭网站优化按天收费公司泉州外贸网站建设公司河源网站关键词优化报价杭州网络广告推广推荐荆州百度爱采购价格德州高端网站设计公司邯郸网站改版公司随州网站开发价格哈密网站关键词优化报价枣庄百度标王报价汕头seo优化遂宁百度seo报价连云港百度网站优化排名哪家好大连百度seo报价赣州关键词排名推荐锦州网络广告推广推荐衡阳网站建设设计盘锦网站推广系统公司临夏网站优化按天扣费报价宿迁高端网站设计公司歼20紧急升空逼退外机英媒称团队夜以继日筹划王妃复出草木蔓发 春山在望成都发生巨响 当地回应60岁老人炒菠菜未焯水致肾病恶化男子涉嫌走私被判11年却一天牢没坐劳斯莱斯右转逼停直行车网传落水者说“没让你救”系谣言广东通报13岁男孩性侵女童不予立案贵州小伙回应在美国卖三蹦子火了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近3万元金手镯仅含足金十克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新基金只募集到26元还是员工自购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中国投资客涌入日本东京买房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新加坡主帅:唯一目标击败中国队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开封王婆为何火了主播靠辱骂母亲走红被批捕封号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库克现身上海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殡仪馆花卉高于市场价3倍还重复用网友称在豆瓣酱里吃出老鼠头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湖南一县政协主席疑涉刑案被控制茶百道就改标签日期致歉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

PHP网站源码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