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2018-02-06   作者:   来源:莆田市农业局

  

  

  

  项目背景:

  近年来,涵江区大洋乡党委、政府立足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的资源优势,坚持把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以“中心村党委+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业院校+农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结合精准扶贫,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版块,着力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项目内容:

  1.推广“中心村党委+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模式。立足车口村、瑶山村、崇兴村等三个村的产业特色,通过组建中心村党委,整合农业资源,联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形成金字塔型的农业发展结构。中心村党委根据区域发展定位及规划,划分农业科技创新区、创意农业休闲区、精品农庄示范区、绿色蔬菜示范区4大功能区。同时,重点引进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业项目,倾力打造生态农业新引擎。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促进生产力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突出221县道沿线农业建构调整,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把种养大户联合起来,实行连片种养,规范生产,形成区域明显,特色鲜明的“集群”、“块状”发展格局,大力提高全村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培育规模基地。围绕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建设车口优质米、瑶山蔬菜、崇兴大棚蔬菜和食用菌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2.推广“休闲旅游+农业院校+农业合作社”模式。瑞云村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瑞云山森林公园,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2011年起,该村以设立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实践基地为契机,将瑞云山天然山泉水引流到5000亩农田,通过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指导,在品种筛选、水肥调控、稻田病虫草害防治及稻米加工等生产环节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符合当地绿色优质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逐步建成了一座具有闽中特色的优质生态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涵江区瑞云山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生态农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旅游村道、整修民宿、发展时令果蔬采摘园,建成初具规模的农业生态观光园。

  项目成效:

  1.莆田新美食品有限公司同崇兴村签订358亩土地长期承租合同,建成蔬菜钢架大棚210亩和每天可产10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搞好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化肥进行试验示范,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引导农民参加市场竞争,带动周边农民增加收入。

  2.利农集团在瑶山村租用田地约1000亩,租期15年,已建成大棚蔬菜300亩形成了一整套企业独有的格式化栽培、程序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蔬菜生产、加工和营售、管理模式,实现蔬菜设施化栽培、良种化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优质化生产。

  3.福建好心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车口村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建有标准化厂房2000多平方米,配备年产3000吨大米的生产线及年产500吨地瓜干的生产线,厂区内配套原料和成品仓库、标准化验室、稻米农耕文化展览馆、产品展示区、DIY体验区等,同时拥有水稻、地瓜、蔬菜基地,打造成集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基地。

  4.涵江区瑞云山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瑞云生态观光园,已建成2条旅游村道,10户农民参与发展民宿,建设50亩的时令果蔬采摘园,进行高效节水的施工,已完成采摘园的滴管喷灌。下一步将开发建设50亩的百花园、100亩的四季果园及60亩的休闲生态区。

  成效启示:

  1.强化组织领导保障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龙头企业发展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障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实处。大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项目的引进与实施,着力抓好机制建设,从农业区域发展定位及规划论证,到土地流转,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党政领导坚持亲自抓,负总责。成立了农业项目服务督导小组,每个项目的引进与建设实施都有专人跟踪服务,区、乡两级领导还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2.促进院企合作助力企业发展。由政府牵线搭桥,促成科研院校与农业企业“联姻”,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推动一批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如大洋乡以建设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实践基地为契机,强化传播新型农业、引入新品种,引导瑞云村发展科学农业、生态农业;利农公司长期聘请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农业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形成了一整套企业独有的格式化栽培、程序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蔬菜生产、加工和营售、管理模式。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热门排行
  • 我省首次实现茶树品种科技成果转化
  • 松溪:打造科技特派制度“升级版”
  • 我省紫云英新品种通过国家草品种...
  • 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这种水稻,为何“多胞胎”扎堆生...
  • 我省实施农技推广“双百”计划
  • 省农科院发布年度十大重要科学进展
  • 从一粒种子,看农业强“芯”
  • 今年我省将选认2000名左右省级科...
  • 将乐县创新设计理论宣讲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