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梅州

红色土地结出“绿”果实 世界客都书写新篇章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0月11日        版次:A25    栏目:    作者:丘锐妮、江启华

     梅州西站 沈威 摄

     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陈志军 摄

     梅州综合保税区 吴腾江 摄

     俯瞰梅州城区一角,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何志林 摄

     中国客家博物馆,游客来梅读懂客家的好去处 何志林 摄

     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吴腾江 摄

    

    

     羊城晚报部分相关报道版面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丘锐妮  通讯员 江启华

  

  金秋时节,世界客都处处好“丰”景;梅江悠悠,红色苏区迎来新发展。

  梅汕铁路建成通车,正式步入“高铁时代”;梅州综保区封关运行,建起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获评“世界长寿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州发展跑出了“加速度”。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眼下,梅州产业提速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羊城晚报密切关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见证梅州十年来的跨越与变迁。

  

  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文化之乡涌现新活力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旧址群、中央九月来信传达地梅县同怀别墅……漫步在梅州,红色元素随处可见。作为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州全市列入“广东省红色遗址名录”的红色遗址多达509处。

  梅州提出,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城市文脉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当地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以“1+10+N”总体工作思路,不断延伸党史学习教育触角,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羊城晚报曾刊出《梅州大埔:“摧不垮打不掉”的红色交通线》《梅州:活化利用熊锐故居 三馆一体述说历史》《梅州五华: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等多篇报道。

  苏区风骨,薪火相传。挖掘党史资源、编印红色书籍、更新红色地图、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近年来,梅州加大对红色资源开发保护的力度,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通过“红+绿”融合发展盘活红色文化资源。眼下,梅州大力实施《梅州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旨在创建一批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景区,力争把梅州打造成为“广东省红色旅游典范城市”、全国“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示范区”。

  与此同时,梅州持续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成功申报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率先在全省实施林长制和建设国储林项目,自然保护区(50个)、森林公园(93个)数量居全省第一,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在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探索构建与生态发展区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新路径的同时制定乡村振兴“1+N”政策,创新方法和路径,加快推动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能、发展活力,努力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生动局面,推动梅州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对此,羊城晚报曾刊出《梅州:续红色血脉 写绿色传奇》《梅州:红色苏区加快振兴,绿色发展探出新路》等多篇重磅报道,见证助力当地发展。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世界客都梅州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成为了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为传承和发展优秀岭南文化,更好地挖掘和弘扬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特色,2021年7月29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携手羊城晚报社倾力打造了《客家文脉》全媒体专刊,解码“世界客都”深厚的人文内涵,立体透视相关经济社会民生热点。

  《客家文脉》以“新闻为眼、文化为脉”,在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之际刊出《赓续历史文脉 传播客家文化 梅州全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让更多群众了解客家文化,感受梅州魅力;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在毛里求斯的路易港设立“广东汉剧海外(毛里求斯)传承推广中心”后,推出《“南国牡丹”吐新蕊 广东汉剧传佳音》,向广大读者、观众展示“南国牡丹”之美。《客家文脉》多期聚焦“文化之乡”梅州人文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建设的精彩内容受到群众喜爱。

  

  世界客都聚力向实 夯实基础书写新篇章

  

  “叮咚,前面到站梅州西站,请到达本站的乘客做好准备。”2019年10月11日,梅汕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羊城晚报头版刊出《梅汕高铁今天开通!》报道,见证“世界客都”通高铁的历史时刻。该条铁路开通后,梅州融入广深“三小时经济生活圈”。

  《梅河高速:广东客乡的“兴隆之路”》《梅州梅县区织就苏区振兴路网,奋力创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梅龙高铁首联跨高速公路连续梁合龙》……从梅汕铁路通车、梅龙高铁建设、瑞梅铁路获批建设,到构建内联外通高速路网、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再到机场航线航班进一步优化加密……十年来,羊城晚报见证了梅州不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硬实力”显著提升的变迁过程。

  建好基础设施之网,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州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工,梅州市投资最大的单体基建工程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首台发电机组提前一个月投产,创造国内抽水蓄能电站最短建设工期纪录,500千伏闽粤联网工程、500千伏五华输变电工程、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工程加快建设。

  近年来,梅州“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活内生动力”,蹄疾步稳迎接新发展阶段。梅州综保区、国际无水港、跨境电商综试区以及一批产业项目不断跑出“加速度”。2021年,梅州规上工业增加值271.22亿元。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229.7亿元;全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

  眼下,梅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正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打造懂企业、懂市场的阳光政府,想企业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现多方共赢,奋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发展。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作为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梅州还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连续3年摘得“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称号,18个村(社区)上榜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近年来,梅州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打造“枫桥经验”梅州模式,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法治梅州,努力打造苏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梅州样板”。

  

  在这里看跨越

  

  整理/羊城晚报记者 丘锐妮

  

  梅汕铁路

  结束了梅州不通高铁的历史

  

  梅汕铁路是广东省境内一条连接梅州市与潮州市的高速铁路。

  梅汕铁路于2015年4月27日动工建设,2019年10月11日开通运营,是广梅汕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先建段,兼顾城际客流与中长途客流的快速客运铁路。线路正线全长122.4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线路北起梅州市梅州西站,途经梅州、揭阳、潮州三市,在潮汕站与厦深铁路接轨,全线设梅州西、畲江北、建桥、丰顺东、揭阳北、揭阳潮汕机场、潮汕站7个车站。

  梅汕铁路建成后,结束了梅州不通高铁的历史,沿线城市至广州、深圳、厦门等城市的时间大幅缩短,粤东及粤东北地区融入广深“三小时经济生活圈”,加快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带动粤东及粤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广东各地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

  梅州市投资最大的单体基建工程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简称梅蓄项目)位于五华县龙村镇黄狮村,是国家《水电发展“十二五”规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是广东省“十二五”规划新开工、“十三五”规划续建的重点项目,也是梅州市投资最大的单体基建工程,市、县“头号工程”。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总投资约120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70.51亿元,建设4台机组(共120万千瓦),建成运营后年税收约1亿元;二期在一期的基础上新增建设4台机组(共120万千瓦)。项目预计2025年底全面完成建设,届时两期8台机组共240万千瓦投产发电运营,年税收约2亿元。

  据悉,抽水蓄能电站是目前最成熟、最经济、最可靠的大规模储能设施,具有上、下两个水库,在夜间用电低谷时,将山下水库的水抽到山上,白天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这就相当于把电存起来,随时可以调用,帮助电网顶峰发电,能顺利帮助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

  

  梅州综合保税区

  广东首个内陆型综保区

  

  梅州综合保税区于2020年6月28日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是广东首个内陆型综保区、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位于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期规划范围内,批复面积2.53平方公里,一期建设面积1.46平方公里(封关围网面积1.29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2022年3月28日,梅州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为梅州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据悉,综合保税区内重点发展以保税加工为主导、以保税物流为支撑、以保税服务为配套的产业,重点打造先进制造、综合物流、国际贸易(含跨境电商)、现代服务四大核心产业体系。眼下,为构建货运集散、内畅外联的发展格局,梅州综合保税区在推进二期项目的同时,还推进投资5.3亿元的梅州国际无水港(松棚铁路物流基地)项目建设。梅州国际无水港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与梅州综合保税区实现“区港”联动、协同发展。未来以梅州国际无水港为起点,梅州将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交通圈”“经济圈”,与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形成“山海联动”,成为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现代铁路物流中心。

scroll
 
 
  • 羊城晚报
    • (A01) 要闻
    • (A02) 要闻
    • (A03) 时事
    • (A04) 焦点;广东
    • (A05) 要闻
    • (A06) 专题
    • (A07) 时评;晚晚好彩·福彩;广告
    • (A08) 公益广告;体育
    • (A09)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0)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1)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2)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3)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4)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5)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6)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7)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8)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19)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0)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1)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2)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3)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4)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5)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6)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7)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8)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29)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30)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31)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A32) 奋进新时代·非凡十年看广东
  • 羊城区域
  • 新快报
  • 广东建设报
  • 民营经济报
  • 可乐生活
  • 艺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