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深度 > 正文

逛逛京城早市,买菜之余感受浓浓烟火气

2020-11-17 09:00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毅

“您尝一口(苹果),不甜不要钱!”“来了您,这是散花(花菜),炒肉最合适。”“这根(黄瓜)不好?换这根。”一大早,7点钟,北京城刚刚苏醒,龙潭路北侧的龙潭早市就已经喧腾起来,商贩和大爷大妈们热情地聊着。

正在部分升级改造的龙潭早市,南门处张贴着一张告示,特意强调——“改善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情怀。龙潭早市未来将更上一层楼,欢迎您来感受生活中的烟火气。”


龙潭早市正在升级改造

随着城市的更新,早市,这种只开半天的特色市集,在北京中心城区,渐渐变得稀罕起来。记者上周调查发现,那些热爱早市的市民,绝不仅仅是为了价格上的优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喜欢早市上那种“添一把、换两根、还个价、聊聊天”的感觉。

龙潭早市:将升级成三层大市场

市民感受:什么新鲜挑什么

“这个市场,是从护城河边发展来的。那时候还是露天的临时摊位。大概是2002年吧,搬到了现在这个位置。”老李在龙潭早市卖玉米,甜玉米、黏玉米、花玉米,分成三类,整整齐齐摆成一堆一堆,都是10块钱5根。但顾客如果想搭配着买,也行。

因为在改造,早市里面有些拥挤,更显得热闹。经常来逛的市民,都知道这个市场早上6点开门,中午1点关门。徐大爷隔三差五从劲松骑车过来,“不远,10分钟就到了,家里缺什么,我就过来买,都能买到。”他打开购物袋,里面是翠绿的黄瓜、白嫩的萝卜还有刚刚刮干净的鲈鱼。本以为便宜是早市最吸引人的卖点,但徐大爷摇摇头,“大多数东西是便宜,但有的比超市还略贵一点。”

超市,徐大爷也去逛,但对比下来,早市有些独到的地方。“早市,开半天,中午就撤。这些菜,都是当天进来的。”徐大爷早就掌握了规律,新鲜,是他买菜的第一决定因素。

“还有,可以挑。超市里很多菜是捆好、包好的,你总不能给人拆开吧。”他拿起自己买的黄瓜,“我一根一根挑,你看多新鲜。”几乎每样菜都是自己亲手挑出来的,徐大爷买的菜,因此很受家人欢迎。“你看,我每次都多买点儿,儿子下班,顺路到我这儿,也拿点儿走。”

徐大爷不知道,其实早市的大门在凌晨时分,就开启了。做面点的最早,2点钟左右,就要进门,开始和面。一个多小时之后,蔬菜水果的商贩也开始卸货。肉类商贩随后接踵而至。最晚到的是卖干货、百货的商贩,但也得赶在6点钟早市开门前,把货品准备好。

“以后,这里面环境会更好。”老李把玉米归拢齐,介绍起龙潭早市的改造方向,“你看这上面还有两层,听说是要全部改造,再装上电梯。以后三层楼,一层卖肉类水产,一层卖生鲜果蔬,还有一层是美食城。”

马家堡早市:城区少有的露天市集

市民感受:已成遛弯儿必逛地点

南三环外,马家堡中路边的马家堡社区便民早市,是市区内少有的露天市集。夹在一栋栋高大的居民楼之间,这个早市几乎没有正式的门脸,但从一道简易的铁门进入后,天地突然开阔起来。

早市的面积非常大,粗略用脚步丈量,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0米。这里几乎可以买到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不只是瓜果蔬菜、鸡鸭鱼肉,还有服装鞋帽、五金百货。因为是露天的,所以搭起了巨大的遮阳布。太阳渐渐升高后,阳光穿过遮阳布的缝隙,洒在橙子、蜜桔、西红柿上,满满都是温暖的光泽。

为了让顾客更直观了解商品信息,很多商贩手写了简易的广告牌。比如“山东水晶富士,保脆保甜”;“普罗旺斯(西红柿),本地,沙甜,没硬心”;“油栗,免费去皮”等等。

小马卖冬枣的摊子,在早市深处,但不缺乏拥趸。他的广告牌是印刷的,除了写着“正宗黄骅冬枣又酥又脆又甜”,还有他自己站在枣树下的照片。“我在这儿干了7年。”小马说,他的冬枣都是每天凌晨从黄骅自家果园发过来,当天就上早市。他熟练地抱出一大筐冬枣,倾倒在台面上,黄绿带着点红斑的冬枣,滴溜溜滚到正在挑选的顾客手边,“这枣新鲜,马上一遇到低温,就变全红了。保甜,您尝尝就知道。”

尝尝,是早市果蔬商贩最常见的营销手段。“尝了可不一定买啊。”“您放心尝,没事,尝了不甜,别买。”这种逗闷子式的聊天,经常发生在小马和他的顾客之间。老侯连续多日都来买枣,他说9块钱一斤的枣,不比超市便宜,但品质上乘,“现在,都不差这一块两块的,值不值的,得看好吃不好吃,好吃就值。”

和带着目的的老侯不同,姜大爷背着个手,在早市里东瞅瞅、西看看,还没决定买什么。“我遛弯儿,天天来,形成习惯了。”在姜大爷看来,早市已经是一种陪伴,属于生活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景。疫情期间,早市闭门,姜大爷立刻就感觉没地儿逛了,有种缺憾。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早市正常开张,姜大爷遛弯儿的轨迹也重新回归正常。他很开心地分享逛早市的秘诀:“我跟你说啊,早市11点半关门。10点半过后,来捡漏,最便宜。”

小关市场:公园里藏着的早市

市民感受:聊着聊着就跟小贩成了熟人

香河园路边的盛福小关市场,也是早市,工作日下午2点半关门,周六日延迟半小时。这个早市最大的特点就是藏在公园里面。每天早上,公园里左家庄心连心合唱团的歌声,就是早市的背景音乐。小关早市在周边居民中的知名度很高,甚至有坐公交车从远处赶来的。黄姐就坐了20分钟公交车,专门过来买菜。跟超市比,她最喜欢早市里暗藏的熟人氛围。

“呦,这个没仔细看,有坑儿。”“没事,来,给您换一个。”黄姐跟小贩换了个光滑的西红柿。常年的买卖交易,她跟早市里很多商贩都熟了,虽然互相叫不上名,但每次都能聊几句。“超市里吧,现在越来越自助式服务,有时候,想找个店员都找不到,别说聊天了。”

黄姐又换了一个摊位买萝卜、找蘑菇,手上挑着、嘴上聊着、脸上带着笑。等钱货两讫,小贩又给塞过来一把香菜,黄姐连连摆手,没收下,“上次送的还没吃完哪”。

“我知道这香菜不值钱,但是人家有这心啊。”黄姐说,添一把、换两根、还个价、聊聊天,似乎很平常,但这种人情味是最让人舒适的地方。

观察:商业空间“有温度”很重要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盛强,常年关注北京的各类市集,记者走访的这三个早市,他都多次调研。盛强说了一件小关市场的小事,2018年,这个早市曾经想改造成超市,甚至连收银设备都装备完毕了,但最后由于老顾客们的反对意见而作罢。“早市和超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保留了传统市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很多人是很在意这种感觉的。”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开始意识到“有温度”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际交往的空间,尤其对老年人,在都市里,他们缺乏这种社交场景。”赖阳认为,社区商业升级,不应该只是有一个生鲜售卖点就够了,而是要形成有温度的商业空间。

他介绍,微风市集、超市发的海中市场、华冠市集等,都对传统市集在硬件上做出升级,但又保留市集的特色。

“即便是发达国家,还是保留着农贸市场的形式。一说西雅图,就知道有派克市场。洛杉矶,有农夫市场。在欧洲,还有很多占道市场。我们北京的社区商业,追求相对明亮、安全、卫生的环境场景,当然是主要趋势。但肯定不会都是以生鲜超市那种形式存在。传统的、摊位式的销售模式,还是重要补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15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热门文章

热门

精彩图集

图集

精品赏析

精品

精品赏析

古法砌筑、“卸妆”重现, 96万块“老砖”还原东四南北大街

精品赏析

北京地铁平谷线副中心5站明年开工

精品赏析

圆明园首次植物考古,发现皇家稻田遗址

精品赏析

家门口的水绿交融!北京这些滨水空间将迎来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