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上海CMEF:外企与民企正面“硬刚”,“贴身肉搏”时代来了?

透视上海CMEF:外企与民企正面“硬刚”,“贴身肉搏”时代来了?
2023年05月25日 22:01 MedTrend医趋势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疫情三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尤其对于中国大健康行业。

上周结束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是疫情后大健康产业首次以“全产业链”大规模回归线下盛会,从中我们看到当前中国医疗产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就是“高度内卷”,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从规模来看,展会人变多了,不仅是参观者创下新记录,参展商也出动了全球力量

  • 比如GE医疗就有50位全球高管“空降”

国内外近5000家展商携数万款精尖产品同台亮相,数以千计的新品现场发布令人目不暇接;

千余位学术专家、意见领袖让现场成为趋势传播与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

来自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地区的国际观众来到现场。

第二:从展台来看,外企与民企越来越像对方的样子,外企越来越“民企化”,民企越来越“外企化”,且民企越来越敢于“面对面”PK。

  • 比如,迈瑞、科曼等展台位于GE医疗、西门子医疗展台“包围之中”,而飞利浦周围是开立、国药.......

具体来说,民企展台越来越大,而外企则越来越精简。在展品方面,民企越来越强调“高端”,而外企则强调“国产”。

或许从CMEF外企、民企厂商最大两个展台“GE医疗”、“联影”的对比,可见一斑:

本届CMEF是GE医疗历届参展面积最大、国产成果多、高端设备中国化的一次出展。

本届CMEF联影以集团身份亮相,展现旗下“五大子公司”的协同成果;带来多款“全球首创”产品。

第三:从展品来看,大健康产业品类越来越宽泛性、多元化;从专业医疗到医美、康复养老等消费者医疗;从to B 到 to C,消费医疗是趋势,且越来越智能化连接院内院外

无论外企、民企都在这三年“悄悄成长”,然后试图惊艳所有人。

  • 对于外企,越来越接地气下沉,“本土化”已上升至前所未有高度。

  • 对于民企,企图高端产品迭代至“全球首创”,并走向全球,这样才能有出路。

2023年或许是中国大健康市场重新洗牌的转折点,谁能在这场白热化的“贴身肉搏”中脱颖而出?

 1 

外企“民企化”:

“本土化”上升至前所未有高度

“本土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当时一位日本经济学家在《哈佛 商业评论》发表的文章中提及该词,意在强调全球化产品或服务与当地市场相结合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跨国医疗企业在中国市场,走过“躺赚”阶段、本地化生产、本地化研发阶段之后,如今“本土化”竞争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已不再满足单纯“中国制造”的跨国医疗企业,下一步比拼在于“国产”差异化创新。

除了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培养本土研发团队跨国医疗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创新合作、本地化研究等举措,在中国本土实现“高端产品”从研发到生产上市的全流程。

这些国产“高端产品”

  • 一方面以“中国智造”,引领全球;

  • 另一方面下沉到中国县域基层,形成差异化解决方案。

趋势一:“中国智造”高端产品引领全球

中国医疗市场庞大的需求、飞速提升的技术人才和研发实力、政府支持和政策环境、完善的产业链等,这些优势为顶尖医疗设备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GE医疗中国研发制造的展品在本届CMEF数量占比近80%,达18款

西门子医疗2023年5月22日,宣布了追加投资总计超过10亿人民币,在深圳市南山区建设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飞利浦在本届CMEF上,展出了三款高端超声产品,全部来自中国智造。

  • EPIQ CVx系列AI心血管专用超声系统;

  • Elite系列全身精准诊疗超声系统;

  • 预鉴Elite W妇产疑难会诊超声系统。

趋势二:国产“高端产品”下沉至县域基层

2015年分级诊疗逐步落地以来,原本“泾渭分明”的中国县域基层市场迎来了外资医疗厂商。

他们一方面,与中国厂商共同研发推出性价比更高的普惠产品;另一方面,开始尝试将高端产品下沉,打造差异化县域解决方案

比如,

本届CMEF,GE医疗推出两款为县域基层打造的高端国产新产品。

适合中国县域基层医院市场的高端核医学成像设备Discovery Future,来自其北京工厂。

  • 这款设备旨在满足“一县一科”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重大疾病精准诊疗。

针对县域基层妇婴健康的专业妇产超声诊断系统——Voluson 紫金10系列,来自其无锡工厂。

  • 依托其70余年专注妇产超声技术的经验积累,Voluson 紫金10包含全面升级的硬件平台、全新的成像模式与更完善的临床解决方案,都将有效提高妇产超声的精细化检查水平。

西门子医疗本土智造的5G悬吊式超高端DSA飞天,已落地新疆博州人民医院、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等;

  • 利用飞天5G技术,当地医生可随时接受上级医院的远程手术指导以及介入规范化教学,边疆的当地患者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国家医学中心的服务。

2022年,飞利浦首台国产高端血管造影系统Azurion 3M15在江苏苏州正式下线,是其推动创新术式下沉生态圈成型的“基石”产品;

  • 通过搭载先进临床工具,配合本地化的血液动力学检测方案以及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能极大地帮助基础薄弱的县级医院医生提升PCI手术效率和成功率,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

当中国渐渐成为全球医疗产业创新中心,各大跨国医疗企业想要赢得市场就必须走真正解决临床痛点的差异化创新道路,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扬长避短。

有趣的是,当外企把高端产品下沉到县域之时,头部民企正努力将其高端产品渗透到三甲;一个是仿佛城市下沉农村,而另一个则是农村包围城市。

 2 

民企“外企化”:

高端产品全球首创,从中国到海外

当外企正如火如荼实施“本土化”战略阶段,一批中国头部创新民营医疗企业也在努力达成“高端化、全球化”战略,疫情催化剂下,发展势头尤为迅猛。

其“迅猛”不仅体现在CMEF展台面积、位置、布置越来越接近,还在于全球中高端医疗市场的正面交锋。

中国头部医疗企业大多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后,其起始阶段正是外企本地化生产阶段发展(跟随)阶段恰逢外企本地化研发阶段;如今外企进入高端国产化阶段,这些民企则进入高端创新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全球首创的高端产品,

  • 带着高端产品走向海外。

全球首创的高端产品,技术是否真的FIC?

本届CMEF的民企展台,“全球首创”成为高频词。

例如,中国企业已推出CT领域前沿技术的“能量CT”

东软医疗推出的耀世系列CT,是目前全球最快转速的AI宽体能量CT,其机体旋转一周,耗时仅需0.235s。

▲NeuViz Glory+耀世系列CT

东软医疗也已将“强化高端医院影响力,构建品牌影响力”作为其目标,并建立了“TOP100机制”,以顶尖医院临床需求、科研需求为核心,打造竞争力。

纳米维景(预计明年获批)全球首台全身医用多源静态CT——复眼24,其采用了64个光子流探测器阵列群和24个扫描射线源阵列群构成双环结构,实现了64倍优于传统螺旋CT的体素分辨率,并具有多能谱成像能力。

▲纳米维景静态CT复眼24

随着CT技术发展近50年,正在从传统的扫描速度、排数(探测器宽度)等向能量CT转变。

  • 在肿瘤成像方面,能量CT可非常精准地识别超早期肿瘤病灶。

  • 目前全球能量CT代表包括:飞利浦光谱计数CT皓克Spectral CT、西门子医疗光子计数CT NAEOTOM Alpha。

而中国企业在如此短时间内已推出“能量CT”可见一斑。

进军高端市场带来的益处之一就是扩大品牌影响力,纵观此前成熟跨国企业都是通过自身品牌优势、市场渗透和全球供应链建设,持续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优势。

因此,随着头部中国医疗企业比如东软、迈瑞、联影等开始以高端产品扩大品牌影响力时,他们也开始渗透一线三甲医院市场,甚至海外高端市场;然而类比创新药的FIC、BIC概念,这些产品技术是否真的实现全球领先“高端”?还需要接受市场和时间的考验。

② 成为真正全球化公司,仍道阻且长

向松祚说过,从某种意义而言,当前中国企业真正称得上实现“全球化”的只有华为。

如果把华为作为民企全球化的标杆,那对于中国医疗企业来说,能够做到同等水平,成为真正受国际同行尊重和重视的全球化企业,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头部企业正努力突破技术壁垒,并将“高端化”作为其战略目标。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满足“中国制造2025”要求中高端医疗器械比例提高至70%的目标,更是为了在全球化市场竞争取得更大优势。

全球化前列的中国医疗公司

然而从数据来看还需要更多时间。

此外如今的海外市场仅做“低价杀手”已不再有效,因此向主流市场甚至中高端市场渗透是当前中国头部医疗企业的战略方向,而前提一定是产品、技术过硬。

以被誉为最有可能成为医疗领域“华为”的迈瑞医疗为例,

2003年,从监护仪进入欧洲市场开始,迈瑞就开启了全球化之路;此后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快速布局。

截止2022年底,迈瑞在北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约40个国家设有53家境外子公司和4大海外研发中心;在美国有近600人的本地化团队。

目前,其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血球仪等产品已在全球市场占比升至前列。

  • 2021年财报,迈瑞表示首次将海外市场重心转向中高端客户。

  • 2022年财报,其生命信息与支持、IVD、医学影像业务在海外突破近700家全新高端客户,并有超650家已有高端客户实现了更多产品的横向突破。

迈瑞的“野心”不止于此,此前提出目标,将海外业务营收比重提升至70%,目前看来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论如何,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头部医疗企业向实现真正全球化的突破之路已经开启。

未来五年,对于中国医疗企业来说,能够通过产品和营销和人才,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仍是一个考验。

据罗兰贝格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经突破9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2000亿元(约320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

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中,只有那些能够迎接新时代,并紧紧抓住时代命脉的企业才能取得市场胜利。

  • 一哥出海危机再升级?恒瑞收到FDA警告信

  • 一哥出海危机再升级?恒瑞收到FDA警告信

  • 卖出24亿元!从鼠王到创新药新贵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