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穆迪、惠誉、标普三大评级机构生意经,你知道?

解密穆迪、惠誉、标普三大评级机构生意经,你知道?
2017年10月14日 22:13 海外眼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来源:公众号【海外眼】

有的朋友们肯定经常看到以下的标题——

“美国即将失去AAA评级,穆迪再次发出调降美国评级的警告!”

“惠誉下调意大利主权评级至BBB级!”

“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财政部:这是个错误的决定!”

“王健林的麻烦又来了,穆迪、标普接连将万达评级下降到垃圾级!”

…………

很多人都知道,穆迪、标普和惠誉是世所公认的三大评级机构,主营业务占市场份额在95%以上。

从上至下依次为标准普尔、穆迪、惠誉

但是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世界是平的》作者汤马斯·弗里德曼曾如此调侃:“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评级机构。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评级机构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三大评级机构的威力可见一斑!但为什么评级机构会有如此权威呢?

今天海外君带大家见识一下——

1

评级机构为何牛?

多年来,我们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对金融风险进行定义,将资金的要求与投资产品的风险挂钩,比如理财产品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的评定。评级公司的评级就是核定风险的唯一标准,无可替代!

不过,把信用评级引入监管,也人为导致了评级作用的放大,甚至开始左右债券和资本市场。

而最牛的,就是这三家——穆迪、标普和惠誉,世所公认的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尤其当1975年,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认可这三大为“国家认定的统计评级组织”(NRSRO),并将评级结果纳入美国证券交易法规体系之后。

其实三大机构都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他们通过在世界各地开设分支机构,对其他评级机构或控股、或收购,拥有了丰富的公司和各类债券产品的历史数据,对投资者非常有价值。

投资者和市场对他们的信任是这些评级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因为其权威性,三大机构在资本市场和经济界掌控了一定的话语权。

不过,当他们掌控了话语权之后,情况就变得有些不同了……

一来,买方对评级机构有需求。

比如早些时候,标普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A+,随后穆迪也跟进调降了中国评级。这条消息随即引发了中国股市的下跌,并导致人民币汇率在早盘交易时段走弱。

然而2017上半年,中国GDP增速超预期,连续两个季度达到了6.9%,可以说是世界增速最快、最稳定的经济体。面对这样的经济表现,评级机构不但没有提高主权信用评级,反而降低评级,其中原因显然不单纯……

尽管财政部逐一反驳了穆迪此次评级的错误、疏漏。很多人或许没注意到,就在上月,中美双边贸易协定,我国做出了允许美国评级机构在中国经营的承诺。

最近一两年,人民币和H股的压力大家都是看到的,要增强中国经济的信心,就得放海外资本进出中国投资。

然而无论股市还是债市,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理解都是有限的。标普、惠誉、穆迪这三大评级机构多年形成的霸权、专业能力和相对客观的职业追求,就是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风向标。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评级机构。但是无论在专业方面,还是在公信力影响力方面,都和三大评级机构相差甚远,包括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欧洲的评级机构,情况都差不多,发展普遍不如这三大机构。

二来,“卖方”也对评级机构有所求。

评级和评价,是通过量化分析、比较而得出结论。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自身经济的风险。

有了评级机构,才能系统的审视资产负债表,通过评级报告,确诊自己的“病灶”,同时通过媒体放大舆论压力,帮助政府和企业及时修正、改进做法。

不断的改进也有利于更好的发债,譬如提高了评级,发行成本自然就更低。

不仅是成本问题,有时候,评级甚至直接影响能不能卖出去,影响一国股市、债市、货币的走势;针对企业的评价,也会影响其股价等。

你说作为“卖方”,能对三大评级机构的霸权无视吗?

正是知道评级对国家和企业利益及形象的影响,我财政部才会紧急回应。

海外君看过一本书,叫做《评级机构的秘密权力》,就揭示了三大评级机构中的猫腻,作者霍斯特曼甚至把标普、惠誉、穆迪比喻成“强盗”。

2

评级机构的生意经

说回到此次的评级下调事件,三大的下调理由其实有些滑稽,说中国信贷规模的增长过于迅猛,助推了实际GDP增长和资产价格,加剧了经济风险,降低了金融稳定性。

可是,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去杠杆,相比过去信贷增速其实是大大降低了的……

而且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基础建设投资多,开发项目多,尤其还有14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银行信贷增速快是很正常的。没有信贷增速,才是经济增长的麻烦。

那么,标普也好、穆迪也罢,他们调降中国评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近些年三大的一些操作,早已经不像早年累积信誉时的客观公正,而是越来越被政治因素所影响。

比如2007年次贷危机前,无论标普、穆迪或惠誉,对那些后来很快垮掉的国际型公司评级都非常之高。然而当次贷危机爆发,这些公司都迅速垮掉了,很多投资者因此血本无归!

后来到了2010年欧债危机,三大评级机构非正常的快速下调了欧洲国家的信用评级,哪怕之前“欧洲四国”的评级非常高。这很大程度是为了打压欧洲国家、打压欧元区经济。

所以这次也是一样的,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相关国家进行评级而已。

其主要目的无非就是——

一、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让美国倍感压力,资本流入美国的动力减弱,调降中国主权评级是一种对冲。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虽然稳中有降,但都在预期的调控目标范围内,进入2017年,更是有恢复新一轮中高速增长周期的意思,这让国际资本因为美国加息流入美国的意愿减弱,让美国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因此,无论是今年5月底还是9月底,三大评级机构配合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先后调降了中国的评级,试图打压中国下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达到对冲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压力。

二、提高中国的融资成本。

主权信用评级会影响国际机构对一个国家的看法,相应就会提高资本使用的价格。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西方机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融资成本的一种手段。

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为什么要维持自己的AAA的评级?

这样大量资本就会向其聚集,然后他们再对其它国家刻意降低评级,就可以人为提升别人获得资金的价格。这一高一低,资金的价差就出来了,美国就能从中雁过拔毛。

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一贯对西方多褒少贬,而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则是多贬少褒。这背后其实都是套路,是在追逐利益……

三、给中国制造国际舆论压力,干扰中国的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计划。

西方善于通过制造国际舆论向一个国家施压,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中国更是如此。

三大评级机构时不时用所谓评级手段打压一下中国,也是想通过国际舆论压力向中国决策者施压,试图干扰中国的发展。

不过,三大评级机构这样做,其实是在消耗他们的信誉。

当事实一次又一次的打脸之后,他们的信用也就荡然无存了。事实上,三大评级机构的信用在国际上本来就快破产了,只是没有替代者才苟延残喘而已,连欧洲盟友都不那么信任了,其评价也就是个参考……

而且,中国经济一直有足够强的造血能力,现在中国的资本一直在输出,相比对外投资的依赖,输出资本的力量反而更强。这些评级机构说什么,能影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难道还能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小动作终究是徒劳无功的。

本文由公众号【海外眼】原创,了解更多海外趣闻请关注海外眼!

  • 泰国将努力提高中国游客电子落地签证通过率

  • 通讯:一个美国城市给华裔老市长的掌声

  • 媒体评选“10年10大思想者”,马云成唯一中国获奖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